沈从文的小说大体分为湘西和都市
Ⅰ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什么两大题材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
Ⅱ 作为中国的著名作者,沈从文的小说从题材上可以划分为哪两类
沈从文,男,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的作品分为小说、散文、学术三大类。他的小说从题材上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湘西生活为题材;第二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第一类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第二类通过都市生活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Ⅲ 沈从文小说有哪两大系列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Ⅳ 沈从文作品主要描写什么地区
沈从文的作品大多描写的是湘西地区,以湘西生活为题材。还有部分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Ⅳ 沈从文短篇小说品读`!!急!在线
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岳焕。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1929年1月,开始与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夏,任武汉大学国文系讲师。1931年1月,胡也频被捕入狱,2月7日与柔石、殷夫、李伟森、冯铿(并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于上海龙华。4月,沈从文冒险护送丁玲及孩子回家乡湖南常德。这年秋天,应杨振声之邀赴山东,进入青岛大学任教。 1932年秋天,又应杨振声之邀到北京,进入教育部的"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在这期间,沈从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呆官日记》、《旧梦》、《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篇小说《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泥涂》,短篇小说集《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他》、《沈从文甲集》、《沈从文子集》、《石子船》、《龙朱》、《虎雏》、《都市一妇人》,长篇传记《记胡也频》,以及散文集《旅店及其他》等。 1933年5月,丁玲被捕后失踪,引起文坛瞩目。两个月后,当人们快要忘记丁玲时,沈从文发表了《记丁玲女士》一文。同年9月,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同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著名的"京海之争"。这一年他还出版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集《阿黑小史》、《慷慨的王子》和《月下小景》等,并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 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这年1月,他返回湘西看望病中的母亲后,写出了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并写出了他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1936)和《湘西》(1939)中的许多篇章,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游园集》、《如蕤集》,以及他的第一部自传《从文自传》,还执编了天津《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成为了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 在随后的两年里,沈从文对自己的创作做了初步的总结,出版了一系列小说选集,如《从文小说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沈从文选集》、《沈从文小说集》、《新与旧》等。 相关知识:1933年前后,左翼文学的创作面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胡也频、丁玲、蒋光赤等"初期左翼作家"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或被杀、被捕、病逝等)相继退出了文坛,张天翼、沙汀、艾芜等"左翼新秀"开始崛起,茅盾的小说创作也进入了爆发期,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与茅盾等许多作家一样,沈从文的生活也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发生急剧的动荡。1937年8月,随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南下,经天津、烟台、济南、南京、武汉、长沙,又回到湘西,再经沅陵、贵州到昆明,先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联大北京大学教授,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继续任北大教授,并参加编辑了《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等四种报刊的文学副刊。在这期间,仍然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一个妇人的日记》、《长河》,短篇小说集《主妇集》、《绅士的太太》、《如蕤》(与《如蕤集》篇目有所不同)、《春灯集》、《黑凤集》,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昆明冬景》,以及杂文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由于沈从文在文坛上多次发表文章引起论争,从抗战开始,他与左翼作家的关系继续恶化,在左翼作家发动的对"与抗战无关论"、"战国策派"、"反对作家从政论"、"自由主义文学"等一系列论争中,他几乎每次都被列为反叛对象,他在这时期创作的小说也屡遭批判,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以不容置疑的口气断言,他"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于是,在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期间,他与京派的理论家朱光潜、沦陷区女作家张爱玲、国统区著名作家无名氏(卜宁)等都排除在外,而且,还被赶下了北大的讲台,经于导致精神错乱,从此,离开文坛。 1949年秋,被送入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的改行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参与了《中国历史图谱》的编写,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另古代服饰研究》,1969年被送入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看菜园子,1971的获准回京,1978年"文革"结束后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0年曾赴美讲学。1988年逝世于北京。
关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沈从文是怀着一个神圣的"文学理想"从边城来到京城的,依照这个理想,他竭力维护文学的纯粹性和严肃性,坚决反对文学的党派性和商业性。在小说创作中,对都市中的现代文明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精心建造了一个美好的湘西世界,在小说的抒情诗手法和田园诗风格方面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都市题材是他以"乡下人"的身份对现实的直面,重点是道德批判,而湘西题材则是他在成为了都市人之后对过去的缅怀,重点是理想歌颂,因此,自然地形成了"冷与暖"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同样是表现都市生活,沈从文小说与左翼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既在"揭露性"表现出共同的特点,但也显示出很大的区别。沈从文较多地看到了现代文明背后的道德沦丧和人的自私贪婪,偏重于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小说则偏重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新感觉派小说则偏重于感觉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 沈从文小说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都市和湘西的不同态度。沈从文虽然从20岁进京后就一直生活在大都市里,而且还进入了都市的上流社会,是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但他发现,都市里的高等人都患有"阉寺病",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因而他宁可并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乡下人",不愿与都市的上层人士为伍,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里的人生。在他看来,都市的"智者"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而乡下人却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 在他小说的性爱描写中,也就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两性关系的虚假性,《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而《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在《边城》等作品中,却完全是一种赞美,翠翠对性爱的要求越是大胆,他认为就越纯真而美丽。这里,除了怀乡和怀旧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理性的作用。沈从文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探讨不同的人的性爱观念,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沈从文论》,《苏雪林选集》,第45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对于沈从文的意义,正在于通过"城乡的对照",唤起了作者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及沅水流域的民风、民俗。 《柏子》(作于1928年5月,发表于1937年8月的《小说月报》)是沈从文小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柏子常常花两个月的时间在辰河的船上辛劳,然后来跟相好的妇人团聚一次,将赚的钱及买的东西交给她。而相好的妇人也总是掐算着时日,有情有意地等着柏子的归来,形同夫妇。在这里,作者不是要描写一个劳动者的性格,也不是要粉饰愚昧的人生,而是通过对人性的富于诗意的发现,表现人的生存状态、自然欲望和生命活力。 《萧萧》是沈从文最为写实的作品之一。小说从萧萧12岁嫁给3岁的小丈夫开始,以较多笔墨描写了萧萧的勤劳、纯朴以及作为一个少女所有的天真、幼稚、单纯的情状,故事慢慢走向高潮,到萧萧被花狗用山歌唱开心窍,并怀有身孕,情节出现急剧转折,充满诗意的浪漫变成生死攸关的人生现实。作品的自由结构和风俗描写、爱情歌谣,使小说融入散文和诗的因素。而在他的《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作品,更是从民间故事、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中汲取营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地方文化特色。 《边城》(连载于《国闻周报》1934年1月至4月。同年10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是沈从文小说最有代表的作品。"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供奉着理想的"希腊小庙"。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和理想生活,而且,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在这些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翠翠在与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老(二儿子)傩送的短暂接触中,就任由自己萌生出爱意,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听到了团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天真纯洁的心灵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因此,在作者眼中,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因此,可以说,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同样高尚的是团总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爱上了翠翠,但他们并没有自相残杀,当天保得知翠翠爱上了自己的弟弟后,便主动退出了竞争。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理想生活并不仅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情悲剧。 但作者对这一悲剧似乎并不悲伤,在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中,这一切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的常态,当地民风如此,芸芸众生也应如此。在这个原始而纯朴的世界里,没有邪恶、贪婪,甚至连人类最常见的嫉妒也没有,有的只是和善、诚实、侠义和热情。傩送为了爱情,放弃了陪嫁的碾房,而选择了渡船;天保尊重翠翠的选择,为了成全弟弟,选择了离开;傩送在得知哥哥不幸的消息后,不胜悲哀的重负,也离家而去,连翠翠身边惟一的一个亲人祖父(实际上是外祖父)也弃船仙逝,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翠翠。但天保和傩送的父亲顺顺不但没有责怪翠翠,反而要来接她回家,就连当年追求翠翠母亲的老马兵,也来照应翠翠。这就是生活的牧歌和牧歌式的生活,是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生形式的极致,是"神性"的表现。这种"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在作者看来,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的极致",作者不能不从一开始就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由四川达湖南,靠东有一条官路……"《边城》共21节,每一节都是一首圆润的散文诗,都具有抒情的风格:缓缓的情节、细腻的心理、清丽的语言。在《边城》等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叙事就叙事,该抒情就抒情,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就这样随着简单的故事发展而水乳交融地掺和在一起。也许,沈从文正是在这不经意间创造出了自己的理想文体:诗化抒情小说。构成"湘西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元素,"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对照。 我们知道,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了他独特的"湘西世界",因此,通过与他的都市题材创作相对照等多种形式来了解他的"湘西世界",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最重要内容。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题材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从更大范围上讲则是"楚地")的民风、民俗。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湘西"和"都市"两大题材,而他的湘西题材创作也可分为"现实"和"怀旧"两种情况。 关于他的湘西现实题材的创作,我们在专科阶段曾作过专门介绍:"受鲁迅起始的、以乡村回忆为题材的'乡土文学'的影响,不仅描写地方风情,也触及某些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萧萧》写女主人公十二岁被嫁到婆家,小丈夫还不到三岁。后来她被子工人花狗的歌唱开了心窍,做了妇人还怀了孕。于是按老规矩,她或是被沉潭,或是被发卖。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她生下了男孩而被婆家留下了。这里描写了封建宗法制下婚姻的不合理性。然而,作者还进而描写萧萧后来还是跟她的小丈夫圆房,那时儿子已十岁,十二岁时又忙着给他娶个大六岁的媳妇。这才是更可悲的,受害者对自身的悲剧经历,并无半点醒悟,照着世代相传的老谱,她又亲自给下一代安排悲剧。相反,《丈夫》写的是旧传统美德的消泯和解体,这当然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为了求生,农民再也顾不得旧传统了。一些妇女出去'做生意',也就是卖淫挣钱。这是得到丈夫允许的。由于生存方式的变换,她们失去了农妇的质朴和羞涩。不但肉体被蹂躏,精神也被锈蚀。连麻木的丈夫也难以忍受,他终于带着妻子回去了。还有《牛》,写农民所受苛捐杂税的痛苦。" 而在他的怀旧型的作品中,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在《边城》中,人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存在对立的阶级冲突,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美的化身。在《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篇中,作者更是从民间故事、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中汲取营养,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沈从文在"湘西世界"和都市题材中的性描写,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性爱内容的不同态度上。我们知道,沈从文等京派作家虽然生活在大都市里,而且还进入了都市的上流社会,是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乡下人",不愿与都市的上层人士为伍,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里的人生。因此,沈从文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两性关系的虚假性,《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而《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 但在《边城》等作品中,他却完全采取一种赞美的态度,她们对性爱的要求越是大胆,他越是认为她们纯真而美丽。究其原因,除了有怀乡和怀旧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理性的作用。因为在沈从文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探讨不同的人的性爱观念,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沈从文凭什么一定就认为,在现代文明制约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就是病态的,而在原始生态中的湘西人的人性就是健全的呢?或许我们还可以问:既然湘西的山水和少女都那么美好,他当时为什么一定要跑到丑陋的大都市里来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他是在到了大都市之后,特别是在发现了大都市里的高等人都患有"阉寺病"之后,才懂得了自己所失去的是多么美好?阉,即"阉人"、"阉党"。所谓"阉寺",就是宦官。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因此,沈从文们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乡下人,也宁可称自己是乡下人。 于是,在他的描写中,面对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即'湘西世界'的一个陪衬物或一种批判性的观照而存在的。"也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对于沈从文的意义,正在于它唤起了沈从文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人生形式,既带有很大的理性成份,也带有很大的想象成份。在教材中,我们专门介绍了《边城》的写作缘由,甚至谈到了翠翠的形象原型,这在沈从文的散文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应该说,沈从文的许多小说都是有现实依据的,但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的湘西,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少、边、穷"地区,它真的就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如同世外桃园般的美丽?当然不是。这只是文学的创造,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在教材中这样说,在这个世界(即"湘西世界")里,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赞美。而这种"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也就是说,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的极致",作者不能不从一开始就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作品开头的那句:"由四川达湖南,靠东有一条官路……",就犹如我们小时候常常听到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边城》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不仅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而且,在这座小庙里还供奉着他的文学理想。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不仅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而且,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 翠翠在与仅有的男性的接触中萌生出爱意,就任由自己的心思,爱上了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儿子(二老)傩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听到了团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因此,在作者眼中,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同样高尚的是团总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都爱上翠翠,但他们并没有自相残杀,当天保知道翠翠爱上了自己的弟弟后,便主动退出了竞争。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理想生活并不仅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悲伤。 也许,这正是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天保的出走遭遇了不幸,傩送不胜悲哀的重负,也离家而去,连翠翠身边的惟一的一个亲人外祖父也弃船仙逝,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翠翠。这一切生、老、病、死,在作者看来,都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常态,当地民风如此,芸芸众生也应如此。而生活如此,表现生活的小说又什么必要非得按人为形成的规矩去写作呢?于是,在《边城》等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叙事就叙事,该抒情就抒情,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就这样随着简单的故事发展而水乳交融地掺和在一起。这就是沈从文创造的理想文体:诗化抒情小说。
Ⅵ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有哪两类
沈从文也是我们国家非常有名的现代作家之一了,很多人也都看过他的书,特别是他的《边城》,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沈从文写的小说也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如果把沈从文的小说进行分类的话,事实上可以分成两类,因为他创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具体进行分类,一类是湘西农村生活的,另一类主要就是都市生活。沈从文在现代作家中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相信还有不少人是在高中的教材上对沈从文有所认识的。沈从文的《边城》,其中有一个片段就是出现在高中教材上的。
沈从文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再加上文笔的优秀,让他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从侧面也体现出了沈从文他在乡土文学方面极其擅长。
Ⅶ 沈从文的作品展示了“两个文学世界”,一是“都市世界”另一个是
沈从文的作品展示了“两个文学世界”,一是“都市世界”另一个是“湘西世界”。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从小说的体裁来看沈从文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回忆往事类如《在私塾》、《福生》、《怀化镇》、《连长》等;
二、记叙类充满生命力的边地风俗或生活场景的如《山鬼》、《龙朱》、《柏子》等;
三、人物描写类如《丈夫》、《菜园》以及代表他最高成就、艺术上也最为成熟的代表作《边城》等。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大多都是以湘西的风土人情、社会风俗为主体以浓郁的乡土意识为主导思想,写湘西社会古朴的人情美、人性美比较生活化,而且他的小说语言简朴易懂句式简洁明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展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不管走到哪儿,都坚持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毫不做作,他以自己是一个乡下人为骄傲。在他的作品中,他以湘西人,一个乡下人的视角,来赞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朴和风俗的古雅。并以这样一个观点来进一步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认为是丑恶的都市社会。因此,沈从文的小说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会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通过两种文化的对峙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Ⅷ 沈从文的作品风格
沈从文的作品风格是趋向浪漫主义。
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8)沈从文的小说大体分为湘西和都市扩展阅读: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Ⅸ 沈从文生平及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中文名
沈从文
外文名
Shen Congwen
别名
沈岳焕
国籍
中国
民族
苗族[1]
人物关系
沈宏富
爷爷
汪曾祺
学生
黄永玉
表侄
黄永厚
表侄
精品荐读
沈从文:我们相爱一生,一生太短
作者:灵林玖玖
快速
导航
婚姻家庭人物轶事个人作品作品风格人物评价后人纪念
人物生平
一代大师一世淡泊,回顾沈从文的曲折人生
9个视频 | 3万次播放
精选
片单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共2张
少年时期的沈从文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2]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小说边城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6岁。
婚姻家庭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3]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4]
人物轶事
孩童趣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老师。毛老师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5]
初次授课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北大校长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6]
婚外情愫
沈从文和高韵秀(笔名高青子)的相逢和相识,极具有戏剧性。当时高青子是熊希龄的家庭教师,沈从文有事去熊希龄在香山的别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双方交谈,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7]一个月后,他们又一次相见时,沈从文发现,高青子的装束有意模仿自己的说《第四》里的女主人公,两人开始更多地交往。此后,抗战期间,两人同在昆明,交往的机会更多。沈从文备受争议的作品《看虹录》,可能就与这段情愫有关。但最终,两人的关系没有一直维持下去。高青子就像一颗流星在沈从文生命的天空划过。[8]
题字
1982年5月,沈从文携夫人张女士一起去张家界,前一天看了山下的金鞭溪,第二天要上山去,他因腿脚不方便,夫人和陪同的人去了,他留在宾馆里,张家界管理处的同志拿来纸和笔要请他题字,他答应了。管理处的人员想陪着他,被他拒绝了。管理处的同志想到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放心,怕有什么不方便。沈从文说,“至于身体,我才检查的,没什么大毛病,你们放心吧”。玩了大半天,夫人和陪同的人回到宾馆时,看到沈从文写了“张家界”“金鞭岩”“展卷”等好多幅。这时,他已是一身疲倦,见了夫人便说,今天是真正写累了。看到一沓题字,管理处的同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于要出书请他题写书名的,他常常要写好几幅寄给人家,让人家去选。沈从文写字,从来不讲究笔和墨。1981年,他在给作家彭荆风信中说到,用的笔通只值一毛三分中小学习字笔,纸也只用一毛五分的糊窗高丽纸,墨是沉淀后加水的墨汁,所以无光彩,应叫死墨,用书行家看来就知道是外行。他也常常不满意自己写字。[9]
个人作品
小说集
《老实人》
《蜜柑》
《雨后及其他》
《神巫之爱》
《龙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雪晴》
《新与旧》
《主妇集》
《春灯集》
《黑凤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
《边城》
《长河》
《街》 《萧萧》 《三三》
散文集
《记胡也频》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沈从文散文选》
《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学术著作
《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相关传记
沈从文《从文自传》
湖南美术出版社
书法
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只是有一回例外,抗战胜利以后,帮助一位诗歌作者柯原。
共2张
沈从文书法
作品风格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共5张
沈从文及其作品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10]
创作题材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11]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人物评价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2]
共4张
沈从文先生在北京(1983年)
先生一生中,有着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13]
后人纪念
故居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来瞻仰者络绎不绝。[14]
墓地
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县委、县政府与其家属商议,决定将沈从文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下,沈家主动自理安葬费。
共2张
沈从文墓地
沈从文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高2.8米,宽1.9米,厚0.9米,重约6吨。碑石正面,集其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15]——凤凰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清明立
纪念馆
沈从文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大学内,与黄永玉艺术博物馆相临,在2012年12月28日正式开馆。开馆仪式上,北岳文艺出版社、沈从文祖籍地江西、工作地山东等相关单位分别为纪念馆捐赠了沈从文图书全集、文物及书画作品。随后在纪念馆内举行了一场关于沈从文先生的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作协,国内各相关高校,研究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开馆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