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鬯小说阅读
Ⅰ 看“故事”如何“新编”——论刘以鬯小说《寺内》、《蜘蛛精》及其它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刘以鬯的《寺内》、《蜘蛛精》、《蛇》等“故事新编”小说,“故事新编”是刘以鬯借用弗洛伊德理论审视传统故事后再创作,实现小说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间弗洛伊德理论在文学创作中作为一种反封建武器的作用不同,刘以鬯以他的“故事新编”小说将其还原为一种普通的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科学,恰恰是在这里,刘实现了对传统小说创作理念的扬弃,并达到了创作的先锋性。
Ⅱ 刘以鬯的作品为何那么少
和那些创作动辄以十几本,乃至数十本计的香港作家相比较,刘以鬯正式出版的作品并不算太多。但其实他的创作量相当大,他为报刊撰写的连载小说和专栏文章,达千万字以上。但这些只有少数为作者重新整理出版。往往从十几万字删改压缩成几万字,甚至几千字,表现出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因此他的作品虽然不多,却在香港文学中占有了一席突出的位置。几十年来,刘以鬯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尝试实验,力求突破创新。他的实验小说独树一帜,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对香港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刘以鬯从事文学活动,长达半个多世纪,成果斐然。
Ⅲ 刘以鬯出生在哪里
刘以鬯(1918—),原名刘同绎,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1933年读初中时就参加作家叶紫发起和主持的“无名文学社”。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系。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新闻界服务。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办“怀正文化社”,出版了姚雪垠、徐訏、徐迟、戴望舒等人的文学作品。1948年10月,首册单行本《失去的爱情》问世。
随后离沪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新闻界服务。1957年起定居香港,任《香港时报》文艺副刊《浅水湾》主编,译介当时西洋前卫文学和美术,提倡现代主义,使该副刊成为当时香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阵地之一。1963年10月,出版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酒徒》,轰动港岛,饮誉海外。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酒徒》、《岛与半岛》,《陶瓷》、《对倒》,中篇小说《寺内》,中短篇小说集《春雨》、《一九九七》、《黑色里的白色白色里的黑色》,短篇小说集《天堂与地狱》,新文学研究论文和文坛回忆录《看树看林》,文学评论集《端木蕻良论》,《短绠集》,此外还有译作长篇小说《人间乐园》、《娃娃谷》和《庄园》等。刘以鬯是香港文坛的翘楚。他学识渊博,熟悉古今中外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的情况。他不仅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编辑,还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文学评论家。
Ⅳ 求一本好书 现代的 不太出名 但书中有些对人生或爱情友情亲情较为深刻的见解
书名:多云有雨作者:刘以鬯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实验小说的写作指南--刘以鬯《多云有雨》
三联文库一直是中学生探索文学艺术的一个宝藏,今次为大家介绍的是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最精彩的短篇小说集。 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三十个短篇,篇篇都不重复且『不合常规』,篇篇极富创意,包括被王家卫拍成《花样年华》的〈对倒〉。」刘以鬯认为:「从事小说创作,要是没有创新的精神与尝试的勇气,一定写不出好的作品。」他在创作时不断尝新,务求突破中国语文及文学的固有框架。《多云有雨》如〈打错了〉采取重复的结构,把小说写成构思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副刊编辑的白日梦〉中,更把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巧妙而自然地运用到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作品中。《多云有雨》是一部小说创作的写作指南,值得同学阅读。
Ⅳ 刘以鬯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除了《酒徒》,刘以鬯还创作了《陶瓷》、《岛与半岛》等几部长篇小说。它们尽管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把香港人放在一个繁华而挤迫、优裕却紧张的社会环境中,借助其光怪陆离的面目来展现生存的困窘。他并不像一些现实主义的作家那样重视刻画人物性格,以达到更大的人性深度。他擅长的是把人物置入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让人物在一个相对比较宽阔的范围里去活动,去碰壁,利用所关联的人物来带出整个环境。而实际上,刘以鬯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所生活的城市——香港。几部长篇小说都属于那种感性胜于理性的小说。所反映的意旨说不上深刻和特别,但却生动而强烈。
Ⅵ 刘以鬯的创作
创作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字。1936年开始创作,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一直致力于严肃文学的创作,主张文学创作要有试验和实践。代表作品有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等;评论有《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等。《刘以鬯中篇小说选》和《对倒》,分别获第四届和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
Ⅶ 刘以鬯的代表作是什么
长篇小说《酒徒》,是刘以鬯的代表作,1963年10月在香港初版,1979年在台湾再版,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又再版。《酒徒》是刘以鬯一次创作实验的成果。作家大胆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故事架构,把乔伊斯、福克纳等意识流大师的技法以及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作品中。
Ⅷ 刘以鬯的作品有哪些创新
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刘以鬯也有许多尝试和创新。
如果说在香港的小说家中有不少“平民作家”的话,那么,刘以鬯则可以称之为“文人作家”。这不仅因为他的创作有十分浓烈的文人气息,也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所涉及的生活范围更多地局限在文化人的小圈子里,而且因为他一贯地坚持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的实验。固然,不能不看到他所受到的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影响,但从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试验的多样性来看,他并没有坚定地站在某一个西方现代派的立场上。勿宁说,他是以一种开放的创作心态,不断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各种可能性。
Ⅸ 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时期的文学家。鲁迅称赞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是论语,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我国现代第一部开创一代新诗风,体现强烈的五四精神的新诗集是女神_,作者郭沫若_。
我国第一部以民族工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矛盾_写的子夜_。
Ⅹ 刘以鬯 《对倒》艺术特色
少女的祈祷与毁灭
亚杏这个女孩,从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家里对她的忽视,“亚”等同于“阿”,“阿谁”通常只是个小名,把小名当做大名,注定这个女孩的背景的普通。亚杏没有受教育没有工作,只是不停地编织梦,憧憬未来。她在旺角街头的所有的思想活动都指向了婚姻。她从狗的发情想到了孕妇,看到招纸猜测未来是否嫁给工厂老板,从夫妻吵架得出择偶的标准。她嫉恨橱窗里穿婚纱的公仔。希望买件都是I LOVE YOU的衣服引诱男生搭讪,经过金铺希望结婚有人送他双喜金屏,幻想在港九最大的酒家办婚宴,身边是英俊的新郎。看到马票希望中马票后能买衣服,买了衣服能找到男人开始买屋收租的幸福生活。就连她的明星梦,也是希望有很多很英俊的男人追她,能送她洋楼,送她大钻戒。亚杏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她的天真与肤浅,亚杏择偶的外表标准“…很英俊,有的像柯俊雄,有的像李小龙,有的像狄龙,有的像阿伦狄龙。”在小说里反复出现了八次。亚杏是寂寞的,“喜欢挤在人群中将挤迫当做消除寂寞的特效药”,她的寂寞来源于家庭,父母不务正业,借债度日,在自己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下,她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丈夫身上,婚姻成为了她逃避现实的手段。她是多么地想脱离现状,以至于对陌生男子的强烈渴望让她变得恶毒起来。她中意的男子没有关注她,她就希望车将他撞倒。这个少女的确是青春逼人,却又浅薄的让人鄙视,让人同情。
如果我是导演
《对倒》在小说家族里已经搬上银幕,却发现开篇就让淳于白和阿杏打了照面,其他的部分也与小说迥异。不禁想,如果我是导演?。。。
对倒,本身就意味鲜明的对比。男女主人公的背景具有很大的反差。小说用的手法也是双线并行。因此这部小说有着很强的画面感。如果改编成电影,且选取其中颇为经典的几个场景说明。
在第六节中,亚杏她刚刚捡到了张猥亵的照片,在镜子里看着青春的肉体,怀春的少女第一个爱人是她自己,她与镜中的自己接吻,她不能不爱自己的青春。第七节中的淳于白,在服装店的镜子中看自己沟壑横生的脸庞,花白的头发,讨厌起了正在老去的自己。这两个场景可以如此处理:
镜头一:亚杏光裸地站在镜子前;
镜头二:淳于白站在街上的镜子前;
镜头三:亚杏贴在镜子上,慢慢地亲吻了镜中的自己;
镜头四:淳于白端详自己的老态,神情厌恶地掉转身。
在小说中有许多地方出现了中国传统的修辞手法“顶真格”。这样的顶真格运用,让淳于白和阿杏两个陌生人,两个不同的场景出现了不顺理却成章的衔接关系,形成一种张力。
1、 第十一和十二节:这出现实生活中的喜剧(已)接近尾声。
2、 三十二节末:淳于白怔住了,眼睛睁得很大。
三十三节首:亚杏母亲眼睛睁得很大。
3、 三十三节末:亚杏想到了鱼翅。
三十四节首:老李和淳于白在吃鲍翅。
4、 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节的首末分贝都是淳于白和亚杏所在两个场景的路人的讨论,都是首末呼应的顶针格。
抢劫的事件实在太多了
劫匪单独一个人打劫?
香港的治安实在太坏了。
第1处无法通过镜头和画外音进行表现,2、3处可利用镜头处理,2处推近镜头对淳于白睁圆的眼球进行大特写,拉远镜头后转换成亚杏母亲的眼睛和脸庞。3处可如此处理:朦胧中亚杏盯着的清汤寡水幻化成鱼翅,对这碗鱼翅进行特写,鱼翅不变,背景转换,这碗鱼翅在服务员手里,被送到了老李和淳于白的饭桌上。 第4处可用问答角色的转换来表现。如淳于白旁的路人问:“劫匪单独一个人打劫?”,切换镜头由亚杏旁的路人回答。
如此这般,“对倒”的特色会更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