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凿空西域阅读
A. 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一条亚欧大陆的通道,这条通道指的是什么
丝绸之路。。。
B. 小说:古代中国人在外国 紧急!
目录:
第一部分 西行记
第一章 神游欧洲的周穆王
不恤国是,肆意远游
八骏之乘,驱驰西域
欧洲人身上的丝绸
第二章 凿空西域,出使中亚的张骞
张骞西行
沙漠行程
二次出使
第三章 西汉女外交家冯燎
解忧公主的侍女
斡旋于政治之间
西域的“冯夫人”
第四章 弃笔从戎,平定西域的名将班超
丝绸之路的中断
投笔从戎为国家
平定西域显身手
第五章 一心向佛的文化使者法显
乱世出家
一心向佛
天竺取经
归国讲经
第六章 学识渊博的佛学大师玄奘
幼年学佛
南北游学
西行求法
大乘佛教
满载而归
第七章 振奋国威,处乱不惊的王玄策
出使中天竺
遭遇意外变故
兴师讨伐叛乱
第八章 赤心不改,赴印求法的义净
幼年大志
艰难岁月
第九章 中亚传道的丘处机
潜心修道
万里西游
第十章大明王朝的专职外交家陈诚
中亚的外交问题
丝绸之路的余晖
第二部分 南航记
第十一章 元朝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
出海的梦想
奇异的风俗
汪大渊看世界
第十二章 出访真腊的学者周达观
学者与使节
游览真腊
第十三章 明朝的海上英雄郑和
抗争命运
首次出航
扬威南洋
西洋航行
海上英雄
第三部分 东游记
第十四章 勇敢的开拓者箕子
商纣大贤
箕子入朝
箕子朝周
治国之道
第十五章 敢于反抗暴秦的徐福
海外求仙
徐福东渡
第十六章 中原文化的传播者卫满
汉初年的流浪者
中原文化的传播
第十七章 赤心不改的佛学大师鉴真
成长之路
佛学大师
六次东渡
“传灯大法师”
第十八章 智勇双全的赴日使臣赵秩
临危受命,解决外交困局
智勇双全,不辱国家使命
第十九章 浴血奋战,抗日援朝的邢玢
朝鲜半岛的危机
援朝战争的胜利
第二十章 影响日本的教育家朱舜水
幼年艰难求学
治学声名远扬
远渡日本乞师
日本讲学生涯
后记
--------------------------------------------------------------------------------
导语
欧洲人身上的丝绸服装来自哪里?
中国。
四大发明来自哪里?
中国。
风靡世界的茶文化来自哪里?
中国。
……
请看:古代的中国人是怎样走出国门,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
--------------------------------------------------------------------------------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古代文化也是在多样性的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开放性的文化。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不但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也不吝于向外传播中华文化。
古代中国,交通甚为不便,走出国门不但需要巨大的勇气,而且更是对体力、智力甚至财力的考验。从方向上来看,大致方向有向西、向南、向东。
古人往西方去,曾到达现在的中亚、印度等地。多为陆路,或乘车,或骑马,或步行。到中亚的原因大多是出使别国;到印度的,大多是真心追求佛学交流的弟子。行路甚难,谓之“西行记”。
古人往南方去,曾到达现在的东南亚等地,都是海路,出行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个人兴趣方面的。交通只有航海一种,在只有帆船的古代,出海是对身体和毅力的极大考验,这在古代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航海是一项高风险性的事业,尤为值得敬佩,谓之“南航记”。
古人往东方去,曾到达如今的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到朝鲜半岛的都是陆路,多为政治原因;到日本只能靠海路,大多是为了佛教交流、游学等。海上航行艰难,天气多变,甚至有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有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途中艰险自不待言。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诸多共通之处,文化交流较为深入。游学一方,痴心不改,谓之“东游记”。
从时间来看,东汉以前,中国与现在的中亚地区(古代西域的一部分)的小国家接触比较多,外出的中国人大多是代表国家出使外国,著名的有张骞、冯燎、班超。有唐一代,国家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流实行开放政策,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日渐增多,代表唐朝到印度等国出使的传奇人物王玄策等自不必说,民间交流活动也大大增加,到印度取佛经、到日本交流佛学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著名的有玄奘、义净、鉴真等。元朝是一个大统一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想剧烈碰撞的时代,走出去的中国人既有纯粹出于个人兴趣的旅行家汪大渊,也有不远万里奔赴中亚的传道士丘处机。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民间的文化交流基本绝迹。外出的中国人以官方派遣的外交使者居多,出现了海上英雄郑和、智勇双全的赵秩等。
古代中国,无数优秀的华夏儿女克服重重困难,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走出去的中国人,有代表政府、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者,也有纯粹的民间人士。有朝廷任命的,有自由自在的,有官府禁止出行的,甚至还有迫于当时隋形不得不出走他乡的。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中国人勇敢地走出去,都为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都代表中国。本书选择其中的二十个传奇人物,对他们的事迹略作记述,与读者共勉。
--------------------------------------------------------------------------------
后记
近几年来,我阅读了许多中外交往方面的历史书籍并深入研究。每当我打开书籍的时候,都会被历史上人物走向国外,为维护祖国的荣誉、为了追求理想和事业所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所感动。感动之余,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部反映古代中华儿女走向异域的故事,刻画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是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综合体。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却可以启迪后人。如今,改革开放已如火如荼进行了30年,我国与国外的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也在不断加深。无数国人走出家门,走到国外学习、旅游、开展经济贸易,甚至定居海外。交通工具也是飞速发展,真可谓“天涯若比邻”。反想历史上的域外行者,是多么的不易——他们为了理想、为了祖国,走到域外,往往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需要学习前人这种不畏艰辛、越挫越勇的精神,更需要学习他们以祖国为荣的高尚情操。本书是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本书的撰写中,我们力图做到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雅俗共赏,让读者在开开心心的阅读中学习到知识,受到启迪。由于学术界对本书涉及的部分人物研究尚无定论,加之撰稿时间较短,书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借鉴并吸收了其他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借此机会对他们表示感谢。
--------------------------------------------------------------------------------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当年的月氏,在穆王离开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春秋时期,月氏逐渐强盛。精明的月氏人,早已看好了丝绸贸易,这一时期的月氏人曾活动到陇西,与秦国建立物物交换关系。秦穆公时,月氏成为秦与西方各族货物交流的中介。战国时期,月氏进一步强盛,赶走了原本居住在敦煌一带的乌孙,统一了河西,正式建都昭武城。昭武城是当时商品的集散地,市场上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丝织业有着长足的发展,有提花文绮、绫罗、织锦、彩锦、锦绣等。这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美衣料吸引了西域游牧民族,成为重要的等价交换物,在各族人民中间起着货币的作用。西域康国的商队就常到昭武城去做生意。月氏从秦等一些小国家换回丝绸,然后再出售给西域商人。精美的丝绸,由最初的赠送品,摇身变成了有价值而且能够交换的劳动产品。月氏人看好了它的巨大商机。丝绸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东西,柔软细腻,然而并不适合游牧民族,因为他们经常骑在马背上,稍微不注意,就会划破,所以,月氏把到手的一小部分留作自己用,别的都转手给西域的商人。
穆王当年的丝织品馈赠,开创了古老的丝路,后来往来于这条道上的商人络绎不绝。最初的丝绸交易,仅仅是月氏和西域诸国的交流,丝绸是如何到古希腊的呢?
月氏强盛的时候,月氏人的活动范围相当大,从天山中部一直延伸到贺兰山甚至黄土高原,但活动的核心则在河西地区。沿着天山,月氏人转卖丝绸最远的地方,曾到天山北麓。
公元前9世纪以后,在欧亚大陆上的草原谷地,从天山以北草原可以经由哈萨克草原、吉尔吉斯草原、罗斯草原和一些草原谷地到达黑海之滨。在这广大的区域,主要分布着斯基泰人(咸海以东和巴尔喀什湖到帕米尔高原一带)、操北伊朗语的塞人(中亚北部到黑海西北)。公元前8世纪,一部分世居中亚北部的塞人,在同样操北伊朗语的萨尔马提人的逼迫下,从中亚西北部迁到黑海西北。塞人迁到黑海西北之后,熟悉了当地的环境,在公元前6世纪与希腊人在黑海的殖民城邦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塞人要在别人的土地上生存,就必须充分利用自己游牧民族的优势,首先他们想到了骆驼,他们想到了遥远的中国,他们想到了中国市场上的那些商品。能吃苦的塞人,并没有因为刚迁徙到这个国家的长途劳累而休息,他们又沿着天山北麓通向中亚和南俄罗斯的草原之路,开始了自己的丝绸贸易之路。在天山北麓,有月氏的丝绸贸易商的足迹,塞人本来是通过天山北麓去中亚的,却意外地发现了天山北麓市场上的丝绸。古老的丝绸,从穆王人月氏,从中原被带到中亚,塞人的远行,又将它们从天山北麓带到黑海北岸。
在黑海的北岸,塞人在做丝绸贸易。这是塞人第一次发现的丝绸,也是塞人绕过中亚直接带回来的丝绸,中间减少了中亚这个环节,也就意味着塞人从月氏人手中买到丝绸,直接在黑海北岸的市场上,出售给希腊的殖民城邦。塞人就这样将到手的丝绸转卖了。因为在黑海北岸,有很多希腊的贵族夫人,她们随着丈夫来到殖民城邦驻扎,她们生活优越,每天想的事情就是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取悦丈夫,如何让别人羡慕自己,所以丝绸在黑海北岸受到很多贵族夫人的喜爱。卖掉丝绸的塞人,第一次尝到了丝绸贸易的好处,他们在自己部落首领的带领下,第一次在黑海北岸站稳了脚跟。他们让希腊早期的贵族最先接触到中国的丝织品,他们从希腊贵族夫人的眼中看到了她们无止境的欲望——她们喜欢丝绸,这种喜欢促使塞人要继续做丝绸贸易。
塞人是精明的,他们第一次发现丝绸,想到把它作为商品,运到黑海北岸,卖给那些贵族夫人。结果证明,他们是对的。所以,塞人决定以后就做丝绸贸易的生意。可是再次出去的时候,塞人在想,长途跋涉到月氏,这样虽然绕过了中亚市场,挣到了不少的钱,可是直接去月氏,一是路途遥远,消耗更多的物力、人力,进货成本增加;二是经过长途运输,等回到黑海北岸的时候,有可能丧失市场。因为精明的中亚人也在开拓市场,如果市场被抢占了,到时候可不是市场小的问题,而是有可能自己手中的丝绸已经不能满足希腊贵族夫人的要求了,有可能市场上有更新的丝绸种类——中亚市场上的货很容易到黑海北岸。所以,从产品更新和成本运费方面考虑,塞人决定去中亚运丝绸,虽然利润少了,可是进货成本低,产品更新快,更能满足贵族夫人的要求,塞人决定去中亚寻找货源。
P9-11
C. 凿空西域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凿空西域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凿空西域(1)
序
天地间,乌云中透出日出的光芒,马蹄响起。
一列人马出现在地平线上。这就是汉朝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张骞使团,正开创一次凿空西域的旷世壮举。时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马蹄声越来越近。
张骞骑在最前,一身青色披挂,手握着汉武帝亲授一柄竹竿,竹竿上束着赤色牦牛节旄。阳光下,金色节旄迎飘扬,叠映出张骞英武的面孔,这张略微古铜的脸上燃着一种忧虑的目光。
路漫漫,转眼就到了这片茫茫无际的草原。这里,曾经多少历史上演,曾经多少沧桑沉浮。他的视野中,似乎又浮现出一幕幕往事来:
浮云悠悠。莽原漫漫。
两方首领一挥手,各以万计雄壮威武的骑兵部队,向对方逼近。
战鼓隆隆。马儿乱鬃竖起,抖动着阵阵风暴。骑兵与战车顿时咆哮而来,黄沙弥漫战,旗在弥漫的烽烟中摇摆。
两军对垒,厮杀声撕心裂胆,秋风横扫落叶,整个世界在乱成了一团。
前排数十名将士顿时毙命倒下;许多人被刺身亡;许多人身首异处。
杀气腾腾,硝烟滚滚,天……
应该是全本了
D. 为什么司马迁称张骞“凿空西域”
因为张骞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因此,司马迁称张骞“凿空西域”。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长久以来西北边防的隐患逐渐消弭。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回汉,带来了乌孙国的使者,“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后,乌孙国与西汉开始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此后的一年时间内,张骞在乌孙国所遣持节副使也与西域诸国使者相继归汉,汉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平等友好的交往,汉与西域诸国外交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开始到来。
(4)小说凿空西域阅读扩展阅读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E. 凿空西域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凿空西域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次日,城门口,一纸招贤榜赫然映在晨晖中。很多人簇拥着看,一片议论纷纷。
有人问:“上面写着什么呀?”
有人说:“说是不分高低贵贱,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
有人疑:“什么?”
有人叹:“要去寻找传说中的大月氏?不可思议!”
交头接耳之余,人们纷纷摇头走出。
王宫外,众臣散朝出殿到台阶处。
官员怀疑:“你说有谁愿意去那地方啊?”
官员:“是啊!谈何容易,且不说那茫茫草原、大漠、雪山,一个大匈奴就是一个虎口呢。” 官员:“能当汉使当然荣耀。只怕是上西天哪,谁会有这种豹子胆呢?”
又过了数天,城门口,仍然有很多人,簇拥着看招贤榜,交头接耳之余纷纷摇头走出。
未央宫天禄阁内,刘彻释卷:“最近可有人接榜?”
郎官忙应答:“尚无人。”
刘彻愁眉不展:“这么多天了,我朝这么多文武百官,天下这么多子民,竟没有人应诏?”
又过了数天,城门口,一纸褪色的招贤榜依然冷冷的贴着墙壁。
张骞下马,拨开人丛,挤上前去,伸手……
请采纳
F. 为什么司马迁称他“凿空西域”染启超赞他是“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形象化的说法 ,意思是说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 ,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 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
G. 历史上张骞的“凿空”西域指的是什么
他被后人誉为伟大的外交家、冒险家、旅行家,司马迁称他是“凿空西域”的人,梁启超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他就是西汉时期的张骞。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一生的成就:公元前139年,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带着一百多个随从,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支,共同抗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陇西出发,很快进入了河西走廊。但是,正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跋涉的时候,遇见了匈奴的骑兵。张骞等人全部被俘虏,押送到单于的王廷,被扣留了10年之久。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始终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H. 张骞凿空西域展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我从小学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而不是做空西域。张骞出使西域,表现了对国家的忠诚,表现了勇敢忠诚,不会这样想跋涉千山万水的个人品质。
I. 谁有<百家讲坛>王立群说凿空西域全部文字讲稿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一个普通的郎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开始了探索西域的征程。正是他的西行,开辟了一条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司马迁在《史记》称他“凿空西域”。什么是“凿空”?当世界还是一个混沌的鸡蛋,盘古以肉为土,以血为水,开天辟地称得上“凿空”;上帝奋战七天,垒山引水,开光造人,也是“凿空”!他是谁?汉武帝为什么要派他出使西域?他为什么在身后赢得如此巨大的声誉?
这个感动国人乃至全天下的伟丈夫,名叫张骞。
张骞本是一寂寂无名的郎官,皇帝侍从。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的命运出现巨大转折;继位一年的汉武帝招募志愿者出使月氏(zhī,汁)。堂堂大汉帝国,为何对“蛮夷之邦”,如此兴师动众,力主出使呢?
汉武大梦绕边关
在西汉诸帝之中,汉武帝最具有战略眼光,也是历次对匈作战的总指挥。一次,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意外得知:让汉朝吃尽苦头的匈奴,有一个天敌——月氏。
匈奴和月氏缘何结下仇恨?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因为宠爱幼子,便想将太子冒顿(mò dú,莫毒)废掉,立幼子为太子。当时秦朝已亡,匈奴刚刚摆脱秦的武力压迫,正处在恢复期,不及月氏强盛。头曼单于想出一招毒计:把太子冒顿作为人质送到月氏。月氏人以为这是头曼单于示信的表示。不料,头曼单于却出兵袭击月氏。头曼单于预计:月氏定会杀掉人质冒顿。不巧,命不该绝的冒顿偷了一匹快马,奇迹般地逃回匈奴。于是,头曼单于的行为不仅激怒了月氏,也激怒了冒顿。最终,冒顿弑父自立。
人质事件彻底改变了两个民族的关系,匈奴与月氏成为仇家。
弑父自立的冒顿单于率领匈奴精锐,灭掉东胡,打败月氏,迅速强大起来。
冒顿单于死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继位,继续征讨月氏。老上单于不仅杀死月氏国王,还用他的头颅作为饮酒的酒杯。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但势单力薄,苦于没有同盟军,只能离开故地,逃往远离匈奴的西边。(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匈奴与月氏的怨仇,让汉武帝看到一个潜在的同盟。因此想联络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西汉王朝刚建立时,版图比秦王朝还小。当时,被秦朝击败北窜的匈奴人,利用西汉初建无暇他顾的机会,迅速占领了河套地区。汉武帝继位,定下的第一个外交战略,就是征战匈奴;而且,一直坚持了44年。
同时,西域、西南夷、两越都进入了这位皇帝的视野。汉武帝热衷扩张中国版图,实现“大一统”的大国之梦。面对这些陌生而神往的广袤地域,年轻帝王最看重的就是西域。
西域,包括今天我国新疆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汉武帝时代,西域各国与匈奴族的生活习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都属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在汉朝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徘徊,在双方势力的彼此消长中生存。
刚刚即位的汉武帝果断派人出使月氏,就是着眼于对匈奴的战略包围。此时,汉匈之战尚未开始,汉武帝已经未雨绸缪。
年轻的皇帝和年轻的帝国一样,充满勃勃的雄心和无尽的想象力。这次出使西域,他来了个“选秀”,让最有才智,最能代表大汉形象的人来完成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汉武帝为什么出此奇招,确定使者呢?
第一,位置不明。
公元前2世纪,没有精密地图,没有指南针,更没有越野车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没有人去过西域,月氏远在天边,如同传说。出使一个未知国度,潜伏无穷变数,风险系数极高。不是立功封侯,更不是游历山河,因此,这绝不是人人抢着去的“肥缺”。汉武帝只能公开招聘,网罗天下有志者。
第二,要求很高。
出使月氏,一是路途遥远,二是必经匈奴,随时可能被扣留。所以,使者既要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又要机智勇敢、百折不挠。这种高素质人才,仅仅在大汉皇宫中挑挑拣拣,显然不够;必须放眼天下,广招贤能。郎官张骞跃跃欲试。他只身离开汉中城固老家,到长安寻求“个人发展”已有好几个年头。当年,家里集资捐了“郎”这个官位。一家人打着如意算盘:郎虽说只是殿廷侍从,并不起眼,但好歹是个铁饭碗。而张骞不满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条大汉天子昭告全国的招聘启事,让张骞看到了转机。
第三,优胜劣汰。
汉武帝朝是西汉历史上第二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次出使西域,必要遴选全国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就一定要优胜劣汰。
张骞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天生的冒险家。在长安城里蹉跎数载,无处立足。这次总算可以大展身手。
而这场举国关注的“选秀”,不是纸上谈兵,琴棋书画,考察的是胆识和能力。
总决赛冠军就是后世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张骞。
命运给了张骞一次机遇,接下来,张骞就必须迎接挑战了。 踏遍广漠轻生死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和一名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向导,从陇西出境。不幸,在经过匈奴之地时,被匈奴人抓捕。
张骞被羁留在匈奴,一呆就是十多年。但匈奴人并没有亏待他:帮他娶妻生子,操持生活。这对一个普通男人,算是安身立命了。张骞也只能入乡随俗:看大漠孤烟,听马嘶雕鸣。人们对他并没有敌意,最初的看管也渐渐放松。恍惚间,“他乡”俨然成了“家乡”。所有匈奴人都认为,十几年安逸的生活,张骞恐怕早遗忘了长安的模样,至于出使西域的宏愿,更是磨灭得无影无踪。
但张骞却是:留胡节不辱,他苟活着、等待着。元朔元年(前128),张骞带着随从成功出逃,夫妻父子,从此天各一方。
张骞一行向西跑了几十天,终于到达一个王国,张骞以为到了月氏,一问才知是大宛(yuān,渊)。大宛早就听说汉朝富有,想与之交往,苦于没有门路。看到张骞,引为上宾,还为他配备了专门向导和翻译,情真意切,一直送他到达康居(qú,渠),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
到了月氏,张骞以为自己终于不辱使命,很快就能得胜回朝了。不料,十几年间大月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月氏原国王被匈奴杀死后,太子继位。新国王已征服大夏,定居下来。那里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外敌侵扰,百姓安适快乐。祥和的大月氏早不愿再纠缠和匈奴的旧仇,时间已抚平过去的恩恩怨怨。张骞回味来时汉武帝的嘱托,面对大月氏的现状,恍若隔世。以现在的情况,大月氏还能与汉王朝联盟共同对付匈奴吗?
张骞极力游说,始终没有得到大月氏的明确表态。
无奈,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以后,张骞动身沿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长安。不幸的是,张骞再次遭逢匈奴骑兵,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军臣单于死,匈奴左谷(lù,鹿)蠡(lí,离)王攻击太子於单(dān,丹),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带着胡人妻子和堂邑父逃回汉朝。
张骞历险十三年后回朝复命,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标,但是,汉武帝已经深深为他的忠诚感动,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出使十三年,两次被匈奴扣留,异国娶妻生子,仍毅然决然地返回故土,如果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绝难支撑到最后。西域之行,去时一百多人,十三年后,只有张骞和堂邑父归来。大减员原因颇多,死亡自不必说,但意志力的涣散同样不容忽视。
有一个与风车作战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上天就会为他安排鞍前马后的实用主义者桑丘。一种生死与共的主仆关系,往往能胜却人间许多情感。张骞踏平坎坷,胜利归来,副手堂邑父功不可没。堂邑父是匈奴血统,善于射箭,每当途中断粮,就射杀飞禽走兽充饥,保证了张骞温饱不愁。
张骞回到汉朝后,汉武帝认为他熟悉边地情况,多次任命他率部对匈作战。然而,大使者却做不好大将军,延误了作战时机,被判死刑,后赎为平民。
张骞虽被贬为庶民,仍常常得见武帝。武帝向他咨询西域及其周边国家情况,张骞便不厌其烦地讲述外面的世界。汉武帝的大国之梦再次升腾,他决心联络西域诸国,准备对匈作战,借此扩大汉朝版图。
张骞常对汉武帝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他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为匈奴所杀。昆莫出生就被弃于荒野。但是,鸟儿衔着肉飞来喂他,狼跑来给他喂奶。单于以为他是神,就收养了他。昆莫成年后,单于让他领兵打仗,昆莫屡立战功,单于就把昆莫父亲的百姓给了他,命令他长期驻守西域。昆莫内抚百姓,外攻拓土,逐渐有了几万名能征善战的勇士。
单于死后,昆莫率众远迁,不再朝拜匈奴。匈奴派突击队攻打昆莫,从未获胜;匈奴人越发认为昆莫是神,约束控制,不敢发动攻击。如今,单于刚被我们打败,原来浑邪(yé,爷)王所控之地出现权力真空。而蛮夷之人,素来贪图汉朝的财物,如果此时厚赠乌孙,诱使他东迁至原来浑邪王的地盘,同我朝结为兄弟,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一旦成功,相当于砍断匈奴的右臂;西边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为大汉的属国。
汉武帝听得入神,深以为然。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二使西域。这一次,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头牛羊,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多名持符节副使,一旦道路打通,他们就前去交涉。
张骞的主张实质是“以夷制夷”。这在汉匈关系中是有渊源的。汉文帝时,匈奴强盛,屡次寇边。晁错上书,其中就有: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文帝大为嘉奖。
由于河西走廊已经打通,不再穿越匈奴控制区;所以,这次出使,张骞不存在第一次被匈奴扣留的危险。他们顺利抵达乌孙,献上礼物,向昆莫说明来意:如果乌孙东迁到浑邪王的旧地,汉朝将送一位诸侯的女儿给昆莫做妻子。
面对张骞的厚礼、厚盼,昆莫非常犹豫,这是为什么呢?
昆莫此时年事已高,他有个儿子叫大禄,性格强悍,擅长领兵,现率领一万多骑兵另居他地。大禄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个儿子叫岑娶。太子早死,临终前对父亲说:一定要让岑娶做太子。
昆莫答应了,让岑娶当了继位人。大禄极度不满,就怂恿他的兄弟们造反,蓄谋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害怕大禄杀害岑娶,就分给岑娶一万多骑兵住到别处,自己留下一万多骑兵自卫。这样,乌孙国一分为三。昆莫不过一个“名誉”国王,不敢独自与张骞敲定东移之事。
乌孙国对汉朝一无所知,直到张骞到来,他们仍不知汉朝在哪儿,多大多小,实力如何,能否打得过匈奴。况且,乌孙国臣服于匈奴多年,大臣们都害怕匈奴,不敢东迁。即使可以一人拍板,昆莫也难下决心,放手一搏。
国与国的关系,利益首当其冲。张骞不再勉强,分别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qú,渠)、大月氏、大夏、安息、身(yuán,原)毒、于阗(tián,田)等邻国。乌孙王昆莫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乌孙国的几十名使者,带来了几十匹好马,答谢汉武帝。
张骞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大行(外交部长),位居九卿之列。张骞半生漂泊,居家仅仅过了一年多,就撒手人寰。
此后,一睹汉朝地广人多,物产丰富,乌孙国使者将大汉的富饶向国王通报,乌孙国开始结交汉朝。很快,张骞派出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大多也不辱使命,同该国专使回朝面圣。西北各国陆续和汉朝交往。
壮志未酬功名在
张骞两次出使都是为了对匈作战,第一次是想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第二次是想迁移乌孙居住浑邪王之地。命运似乎总在捉弄这个执着的使者,张骞两次出使,目的都未实现。但是,历史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张骞兴国安邦的宏愿虽未实现,两次西行却为他在身后赢得巨大声誉。
首先,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相互了解。
张骞的两次出使为什么会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域诸国对大汉帝国一无所知。作为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面临的种种困境在所难免;而正是有了张骞的第一次,让西域诸国了解了一个强大富庶的汉朝,也将汉朝人的视野延伸到了遥不可及的西域诸国。
其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张骞的出使大大促进了西域诸国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的葡萄、苜蓿、葡萄酒、胡桃、石榴等物产以及珊瑚、玳瑁、琥珀、玻璃、象牙等制品传入汉朝。汉朝的炼钢技术、凿井技术和利用渠道引水的方法传到大宛,进而传到西域各国和欧洲,提高了这些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中国精美的丝织品使西方人叹为观止,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正式建成。
此外,在文化方面尤其在佛教史上,张骞凿空西域的意义也值得大书特书。
再有,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即今天的新疆。正是张骞通西域使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第一次触及到新疆。
不仅如此,张骞曾向汉武帝报告,他在西域大夏看到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人说这些东西是从天竺(今日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
汉武帝即派张骞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汉武帝由此开发了西南地区。
每当我们自豪于祖国辽阔的领土,都不应忘记张骞当年筚路蓝缕之功。所有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会永远留在民族的记忆之中。
雄姿英发如张骞,终其一生都在梦里“金戈铁马”:两次离乡背井,二十年游说四方;甚至因统兵败阵,领了“死罪”,发配回家;最后在联合与乌孙国对匈作战失败中郁郁而终。但是,罗马人民因他而领略了丝绸的华美,大汉子民从此品尝了石榴的甘甜。“壮志未酬身先死”,生命却并未因此而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