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小说的现代性
『壹』 为什么网络小说会被鄙夷
写在书上的小说和写在网络上的小说真的是体裁的差异?是质的差异?是作者对自己作品负责度的差异?然后再如某些评论所说,是读者群体的差异?是读者水平素质的差异?
如同古代读书人金贵一般,现在的所谓作家,文学家的称号之人也不是万千人之中能出一个,因为少,所以看起来就高端.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文学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所谓‘文以载道’,而是在于反应社会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古时候的《诗经》作为一种早期的文学形式,不也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的劳作中传唱而出的民歌么,唱出来的时候哪有想到那么多大道理啊?再比如如今很多老百姓辛苦劳作一天,晚上回来看一些书,如果通篇都晦涩难懂,又或者宣扬这样那样的大道理,他们还愿意去看吗?”
“存在即合理,这对于网络文学同样适用。我不否认一些网络小说形式单一,内容萎靡,情节反复,但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大浪淘沙总有金子出现,我们不能某些渣滓而否认整个网络文学,那是盲目的自私的表现。”
“而且,只有网络文学真正的提升地位,才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产生,而不像现在这样闲暇时间放松心情读本网络书都会被人嘲笑。”
真心希望有那么一天,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采的优秀网络作品能像金庸武侠小说那样收到不偏不倚的对待。
『贰』 谁被视为旧派通俗文学中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
张恨水。
旧派通俗文学取得现代性的路程是漫长的,是一种渐变,这和30年代中叶,以上海为标志的现代性城市的基本成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张恨水在30年代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经过自觉的改革,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他也就成为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出生在江西广信一个小官吏家庭,原籍安徽潜山。1914年在汉口为小报写补白,开始用"恨水"的笔名,语源于南唐李后主的《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924年发表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开始真正踏上通俗文学的创作之路,随后一发不可收,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中长篇通俗小说,发表的文字超过了二千万,以抗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更多的是把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抗战爆发所造成的民族意识空前统一的文化局面,使张恨水通俗小说的雅化飞跃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风貌,其后期代表作有《八十一梦》、《魍魉世界》、《五子登科》等讽刺小说和《水浒新传》、《秦淮世家》、《丹凤街》等历史、言情小说,其中尤其以讽刺小说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并且得到了新文学界的高度首肯。
『叁』 对张恨水小说的评价
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的内容大多是男女之爱。但内容还是不错的。
『肆』 通俗小说的定义最好明确一定的~~
【通俗小说】是小说的一大题材类型,它是满足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通俗小说以娱乐价值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如,美国小说家米切尔的《飘》就最为典型。 主要分为言情、武侠和历史通俗小说。
参考:http://ke..com/view/2594798.htm
『伍』 为什么说谴责小说是中国现代社会通俗小说的早期代表作
古代以文体来分辨雅俗,五四时期以思想内涵来区分文章雅俗。而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而在此之前中国文人界一直坚持文以载道的观念,认为能反映治国思想的才是好的高雅的文学。而谴责小说收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广泛运用表现手法和叙述手法,文章 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文化藩篱的束缚,起到了广泛的影响。康有为也曾指出,小说能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道摆出来,使那些不懂经史的人接受教化。
瞿秋白曾指出:“中国人的文艺生活显然划分着两个等级,中间隔着一堵万里长城,无论如何都不相混杂的。第一个等级是‘五四式’的白话文学和诗古文词—学士大夫和欧化青年的文艺生活。第二个等级是章回体的白话文学—市侩小百姓的文艺生活。而后来文学逐渐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真正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
我觉得,它们之间应该就是在取材的范围广,语言运用的通俗化,和受众多且基础化上有共同点,才把谴责小说作为中国现代社会通俗小说的早期代表吧。
仅仅只是个人观点。
『陆』 谈谈大家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现代性的理解与体会~拜托各位了 3Q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
『柒』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表现在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 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 具有复合性。在接受过程中, 中国文学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 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
冲突, 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 如五四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 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 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捌』 通俗小说的现代派别
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的海派、津派和港派
20世纪引领中国都市文化潮流并具有特色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它们被称为“海派文化”;津京地区,它们被称为“津京文化”;香港及其周边的广东地区,它们被称为“港派文化”。在这三种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此起彼伏地形成了三大波段,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这三派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文章认为尽管这三派小说的特色是多方面的,其总体特色应该是:海派小说完成了通俗小说的市场转型;津派小说构筑了通俗小说的地域特色;港派小说有着更多的现代国际视野。在这三派通俗小说的共同打造下,中国通俗小说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的通俗小说。
『玖』 张恨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探寻张恨水小说的现代性意义
——评温奉桥著《现代性视野下的张恨水小说》
徐仲佳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所获得的“大众”恐怕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革命——进化论文学史观的影响,对他的定位和评价一直边缘化于主流文学史。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张恨水及其作品进行了“辨诬”式的“翻案”,范伯群先生在他“现代文学的两个翅膀论”的通俗文学研究中也给了张恨水以极高的文学史地位。但是,温奉桥先生所著《现代性视野下的张恨水小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温奉桥的研究是在一种新的现代性视野下对张恨水小说意义的重新发掘、阐释。他所做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式重新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厘定,同时清理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性追求的两种价值、理路。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是时刻处于传统/现代、中/西的双重焦虑之中。使得“五四”一代及其继承者的价值判断标准总是天然地在上述双重焦虑之中选择西方中心主义,有意地打压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所谓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紧张关系大致源于此。温奉桥对张恨水小说存在语境的考察,得出的结论不仅印证了上述共识的有效性,同时他又另辟蹊径寻找通俗文学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性追求的另一价值和理路,即:“通俗文学中的趣味性、娱乐性、消遣性也同样属于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第41页)“通俗文学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形态,……参与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是现代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载体。”(第43页)温奉桥显然是在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上来理解中国文学现代性这一内涵的。他摆脱了长期以来的新/旧、中/西、雅/俗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试图在传统这一纬度上寻找中国文学现代性更深广的意蕴。这是一次符合现代性知识学结构和中国现代性语境的探寻。现代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它的内部,传统的幽灵依然在飘荡。对于中国这样有着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明显。因此,温奉桥的这一判断是以张恨水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现代性合法性的建构的一块重要的基石,从现代性这一研究视域出发,温奉桥在《现代性视野下的张恨水小说》中,展现了张恨水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这是对张恨水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其次,在这一新的现代性视野下,温奉桥先生在细读“原典”的基础上清晰地呈现出张恨水小说的意义。这些意义分别被冠以“主题现代性”、“文体现代性”、 “文化现代性”等名称加以考察,给人以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张恨水小说现代性意义的图景:主题上的时代感、文体上的精致化、新旧合璧的文化理想。应该说,这一图景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现有的对张恨水小说的理解。虽然不能说这是惟一正确的,但它却是对张恨水小说现代性意义的新发现。其中许多观点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例如,本书第四章着重从张恨水对章回小说文体的继承、改造的角度来探讨张恨水小说文体的现代性意义。他得出了如下结论:“从深层意义上讲,张恨水对章回体的改造,表现出了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特别是主要以西方价值坐标为参照的现代性理路中,对本土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认同和自信,这是张恨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第147页)显然这是建立在上述现代性新视野下的一个合理的结论。尤其可贵的是,这一结论是在作者对张恨水小说文体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细致分析基础之上得出的,这更使得它有别于一般的放言空论。这种论证也表明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一态度还表现在作者对张恨水创作历程的勾勒上,虽然历时的勾勒不是本书的主要工作,但是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自觉的历史建构意识。作者在论述张恨水小说现代性意义的诸方面时不忘记钩沉、往溯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历程。温奉桥在《现代性视野下的张恨水小说》中,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或有意回避的问题,这既是对张恨水研究的拓展和突破,也是对张恨水文学史地位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极大地开阔了张恨水研究的思路,标志着张恨水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术视野,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平。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温奉桥的这一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1988年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呼吁的一次自觉或不自觉的回应。“重写文学史”是上个世纪末学界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之一。随后出现的中国文学现代性论争则为“重写文学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一些有识之士已经从最初喧嚣的原则讨论退回,着手从点滴入手以现代性为标准开始重写文学史的尝试。《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俞兆平)、《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李扬)、《现代性与民间文学》(户晓辉)等都是最初的尝试。温奉桥的张恨水研究应该也属于这一筚路蓝缕工作中的一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