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小说三圣才
Ⅰ 求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原书的TXT,主要是要第三编的全部内容。
那书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奇葩成果,现在还处于“看与被看”模式中呀~~
Ⅱ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开拓期,一般习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呼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以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绍钧、汪敬熙、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大批白话新诗人,以白话新诗冲破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的成就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还有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出现了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所有这些创作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1921年以后,还出现了“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丰富多姿的风格流派。这些社团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
2、第二个十年(1927~1937),丰收期,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
表明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还有蒋光赤、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以及“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等作家、群体的创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
3、第三个十年(1937—1949),转折期,包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也出现了一些大型的集体创作。
后一阶段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等一系列“五四”以来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国统区很多作品在艺术风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小说三圣才扩展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内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代表作家
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
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沈从文的《边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歌;张爱玲的小说等。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现代文学
Ⅲ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三弦》《月夜》
俞平伯《冬夜》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小河》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毁灭》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湖畔》
1922 汪静之《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徐玉诺、何植三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镌”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
○2“理智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闻一多《口供》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雪花的快乐》
4、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2、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Ⅳ 求关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对于国剧运动的解释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归国后,曾于1926年6月至9月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提出了与《新青年》派不同的另一种选择。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目的在于娱乐”的“纯粹艺术”的倾向,反对“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的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在戏剧的表现上,他们受到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的影响,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显然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成为一个“新梦”,但仍作为“另一种选择(可能性)”而在现代戏剧思想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Ⅳ 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好的一本书。中文系学生必读。文学爱好者入门书籍之一。
作为对比,谈谈类似的几本文学史。
1、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无论是出版还是后来的修订版,都带有太多毛话语痕迹。”左翼文学“为现代文学主流的说法就跟这本文学史不无干系。实际上,左翼文学并非现代文学的主流。因此就看看出王瑶此本文学史的意识形态色彩了。随后,就导致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现。不过王瑶此著作算是“新中国”文学史的扛鼎之作,影响甚巨。
2、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可说是王瑶“新文学史稿”的反面。比如在书中,夏志清对大陆推崇的鲁迅就多有贬意,且论述鲁迅的篇幅只有论述张爱玲的一半。甚至还把张爱玲的《金锁记》誉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小说”。而张爱玲在当时的大陆和台湾都是不受欢迎的(其实张爱玲在台湾早期是被禁的)。不过此书对一些重大作家的“发现”有很大价值,比如他肯定了沈从文和钱钟书的文学价值。同时,八十年代之后,此书传入大陆,对大陆的“重写文学史”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出现。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重写文学史”运动的结果。它一方面去掉了王瑶式的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也去掉了夏志清式的“意气用事”(其实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美国麦卡锡主义的产物,本意是让夏志清写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书,为反共做理论支撑。夏志清将其写成了文学史。)这书对现代文学做了一个梳理,使纷繁的现代文学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
其实,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之后,各类文学史层出不穷,山东大学的、华东师大的、复旦的,算是比较有代表性。而他们都撼动不了北大的这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所以,强力推荐,文学爱好者应该看一看。
以上摘自知乎网,谢谢。
Ⅵ 中国现代文学三巨匠是谁
咳咳、让我来告诉你吧、他们分别是:鲁迅、茅盾和郭沫若。当然现代文学巨匠不只他们三个还有
巴金、曹禺、老舍等
Ⅶ 《文学理论教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史》电子版
3本都若要,加一下j俺
《文学理论教程》
作者:王确主编 页数:432 出版日期:2003
简介: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本教程讲述了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及其流派、文学类型、儿童文学、文学阅读以及文学批评等十一章内容。
ISBN:7-107-16700-6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作者:钱理群等著 页数:667 出版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ISBN:7-301-03670-1
《中国当代文学史》
作者:洪子诚著 页数:430 出版日期:1999
ISBN:7-301-04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