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小说 » 武侠小说博浪锥简介

武侠小说博浪锥简介

发布时间: 2022-08-14 03:35:02

1. 姐最近脑细胞死完了,谁帮我想想武侠小说的人名,武功和药名啊,有门派更好

苏浅之,百里榆风,洛遥,龙雪怡,凌寒璁,江珞
人名就这些了,都是我自己想的哦,如果有相同的也说不定啦

2. 谁看过武侠小说博浪锥 主人公 叫 白少秋的怎么找到

主角叫白少秋的有4部小说,分别叫《邪警》,《大唐后裔》,《星际天兵》,《大唐群芳录》。其中只有《大唐群芳录》属于传统武侠小说,里面有武林四大公子,分别是潇湘公子龙傲云,无双公子燕无双,浪荡公子王子游,多情公子白少秋 。

3. 十八般武艺和十八般兵器分别是什么

最早十八般武艺和十八般兵器是以回事

就现在看来诸多版本实际上还是重合很多

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 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 鞭、锏、 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 5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1507~1560)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故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之中,弓都列为第 1位。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4种说法:
第1种说法认为是“刀、 枪、剑、戟、 □、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图1叉)。
第2种说法与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样,但最后 3件改为:代、抉、弓矢。
第3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九长九短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这是近代武师一般不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是刀、枪、剑、戟、 斧、钺、钩、 叉、鞭、锏、锤、抓、□、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

常说的“十八般兵器”早先是叫“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这个词据说始见于南宋武状元华岳编的《翠微北征录》。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杂芜不一,比如《水浒传》里曾写到史进学习十八样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而其它典籍记载有:“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就是指徒手的武术)。”还有九长九短说:“九短为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九长为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当今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有长刀和短刀之分,按功用分,有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两刃刀、飞刀等等。刀在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因为在大规模车骑战斗中比剑更实用,渐渐取代了剑的地位。西汉时出现了柄呈环形的铁质长刀,一侧开刃,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不易折断。到了三国时期,刀已成为军队中普遍装备的短柄格斗器具,三国时期关羽所用“关刀”刀身狭长,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龙图案,又称青龙偃月刀,刀头有钩,刀背有突出锯齿利刃,故又名“冷艳锯”。之后人们更加注重钢刀的质量,精益求精。宋朝的《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刀就有手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等多种。明代则多仿日本刀式,造双手握柄的长刀。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等,勇猛彪悍,素有“刀如猛虎”之说,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矛在早期和槊混称,是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长兵器,由尖利的矛头和矛柄组成。分为马槊和步槊,早期战车上也配备有矛,作为进攻兵器,大规模兴起于汉末。矛比较长,通常为两米左右,有的竟可以达四米多。《三国演义》中张飞使用的丈八蛇矛,就是矛的一种,其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形,两面有刃,故称蛇矛。矛用于骑兵作战曾经很有效,但是由于很长,不经过严格训练不容易掌握,以后开始向枪转变。

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唐代以后矛多称枪,唐代之后善枪的很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可见马上用枪已经出现在军中。宋、明两代为枪的最盛时期,创造了式样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用于步兵和骑兵。有长枪、钩镰枪、九曲枪、梨花枪、笔枪、雁翎枪、绿沉枪、浑铁枪、龙头枪、龙刀枪、虎牙枪、虎头枪等。梨花枪比较特别,是长枪和火器的结合兵器,用长枪缚一喷火筒,用火药烧灼而杀伤敌人,也可用枪头刺杀,宋代李全之妻杨妙贞所创此枪套路,世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枪为“百兵之王”,长而锋利,使用灵便,精微独到,很多名将都用枪,比如赵云、杨家将、岳飞等等。枪法种类繁多,但都以灵动快捷的招法见长,著名用枪者往往自己也会因此增加潇洒灵动之气。

剑,属短兵器,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称,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一度曾非常流行,无论是作战还是仅仅作为士大夫的配饰,都有剑的身影。汉代剑术已甚精备,击剑、斗剑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铸剑术体现了古代金属加工工艺的水平。古代传说的名剑很多,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剑运用起来的特点是刚柔相济、优美自如,飘洒轻快。但是由于不适合于阵地作战,剑渐渐地退出战场,先是作为将领随身佩带的辅助短兵器,后来就成为修炼、装饰、礼仪、健身甚至辟邪镇灾的器具了。

戟,由戈演化而来,为戈、矛合体的兵器,有长戟、短戟之分,分马上戟、步战戟、双戟等不同用法。主干做枪形,锋尖之下横出两档,其上嵌有月牙型尖刃,从而使戟具备了钩刺劈砍等多种攻击性能。长戟分为方天戟,青龙戟、蛇龙戟、月牙戟等。戟乃兵中之龙,外形威武漂亮。三国时代很流行用戟,《三国志》上有记载:“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甘宁执双戟舞”,“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可见当时戟不仅流行,而且较重,吕布马上用戟更是天下第一。晋代之后的长兵器重视枪,戟已开始降为仪仗之器,到宋代就很少用于战场了。不过我倒是很喜欢戟这种兵器,威风而又漂亮。

开山、金蘸、月牙、宣花,这些都是斧的别称。斧属重兵器,刃薄背厚,杀伤力大,分为长柄大斧和短柄阔斧,前者多用于马上交锋,后者多用于步战搏斗。用斧需要有较大的力量,所以使斧的大多是威风凛凛的力士猛将,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三国的徐晃、《说岳全传》中的金国大将金兀术、《水浒传》里的李逵,都是使用斧的能手。元代军队经常用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使用灵活。

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钺虽然早已有之,但到战国之后就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礼乐舞蹈之用,可见实用性不强。

钩是一种多刃的兵器,系由古兵器戈演变而来。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分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晋朝大将闵冉用过钩,悍勇无敌。

叉是古代作战时长刺武器之一,最先本是一种生产工具,远古人们打猎捕鱼,大多用叉。有三股叉,即三须叉,又名三角叉,其形与牛头相似,号称三股托天。有两股叉,又名龙须叉。还有五股叉,形如烈焰。民间舞叉也很有特色:让叉在身体各处盘旋舞动,琅琅作响,很具有观赏性。

鞭亦为短兵器之一种,其由来与锏大致相同,《武经总要》中说:“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鞭唐代已广用之。”有竹节鞭,虎尾鞭,水磨钢鞭等数种。唐以后就有用鞭的将军,唐初的尉迟敬德、后梁的王彦章都会用鞭。宋代用鞭者多,梁山好汉呼延灼、孙立等都善于用鞭。而枪鞭夹用,是古时候流行的武将作战方式。

锏属短兵器,一般长四尺左右,铁或铜制,锏身为四棱或圆弧形。兵器经锻造成型之后,锏身往往经过镏、镀等工艺处理,以增加美观性,故有金装锏、亮银锏等等。锏往往做为武将们手中的辅助兵器使用。锏一般不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隋唐时候的双锏大将秦琼马踏黄河两岸,威名赫赫,他与南宋岳飞手下的大将牛皋,是古代使用锏的代表人物。

锤又名锥,属短重兵器,外形多为球形或瓜状,由于份量沉重,使用起来杀伤力极强,所谓“锤铛之将不可力敌”。战国勇士朱亥,为了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铁锥击杀晋鄙,后来的力士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用的就是早期的锤。宋朝时候锤已经广泛使用,相传岳飞麾下著名的“八大锤”,就是四位使锤的猛将,岳云锤打金弹子,广为流传。元朝蒙古骑兵也善用铁锤,后来早期清军也很喜欢用锤。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它由矛和棒演变而来,其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悍猛的将领使用。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部还装有三棱铁,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早期槊矛混称,曹操横槊赋诗,用的可能是类似矛的武器。而唐初单雄信用的枣阳槊,就已经独立成形了。

挝是一种构造较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抓型的长兵器,一种抓枪,长二丈四尺;一种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可能是其雏形。《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著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挝的五指具有机械活动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后来出现的飞抓可能就是承袭《武备志》的双飞挝而制成的。

镋是长重器械。形似叉而重大,中有利刃枪尖,称为“正锋”,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七尺左右。有凤翅镋、雁翅镋、牛头镋、溜金镋、锯齿镋和流星镋等几种。隋朝大将宇文成都传说就使用凤翅镏金镗,威猛罕匹,仅次于李元霸。

武林中把棍作为“武术之王”。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而齐眉棍舞动时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水泊梁山九纹龙史进,就是一个用棍的高手。我国棍术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杆、牛家棒、孙家棒、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少林棍僧名扬四海,史料记载俞大猷还曾经指点过少林武僧的棍法。

棒同属棍种而稍短。棒长一般约五尺,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哨棒长约四尺,比齐眉棍短,硬藤制,为古时军营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杆棒如齐眉棍,但亦短。俗语有“棒齐胸、棍齐眉”之说。民间传说隋末靠山王杨林善于使用双棒,而宋太祖赵匡胤善于用杆棒,有“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之说。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金箍棒,降妖除怪威力无穷,似乎应更近于棍。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系住锤体,握于手中,击打有一定距离的对手的暗藏武器,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鎚、飞锤、流星鎚,使用者需要很高的技艺。

铲为古兵器,属薄体阔刃的长兵器。铲头似弯月,月牙朝上,装以长柄,刃与柄呈丁字形。铲起先源于生产活动,后来演变成军事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民间流传更广,比如僧侣多用铲,平时可代替扁担,或供开路使用,所谓方便铲是也。

弓(弩)箭因具有较远距离杀伤的特点而备受古代军队重视,用于非接触作战。古人依赖膂力开弓射箭,优秀射手能拉开数十公斤的强弓,有效射程应在数十米以上,如果借助更强的弓和机弩,远的可以达到数百米以上。古代名将将骑射作为必修的技艺,善射者极多。弩的射程要比弓更远,三国、唐朝都出现过威力巨大的各类机弩。弩在宋代得到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朝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马民族入侵的利器。而随着更远距离、杀伤力更大的火器的出现和发展,弓弩的地位就渐渐失去了。

盾也叫干,虽然也是兵器,但是很少被作为独立的兵器提及。盾的用途主要是防御,抵挡进攻兵器的杀伤,有时也作为助攻武器。选材有木、皮革、藤和金属。一般用木、皮的多。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步盾用于防箭和维持阵列,车盾短窄利于车上的防御。长期以来是单兵防护的必备器具,至今在防暴警察队伍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要谈的是一种一度统治华夏而后衰落的兵器——戈。在盛行车战的时代,戈的作用很大。但是戈的缺点也比较多,头部容易脱落,所以戈用绳索绑缚头部,看起来很简陋,但是可以重新捆上。戈的长柄需要挥动,攻击速度慢,而且攻击动作单一。由于使用方法的限制,随着战车的衰落,戈也退出了战场。

4. 大家好,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哪位看过一本名为《博浪锥》的小说。

我没看过!~我找了半天没找到!~有也是张良刺杀秦王

5. 请问中国古代有像宫本武藏那类的剑圣侠客吗 我指的的真实存在过的而不是像武侠小说里的那种 哈哈

侠产生得很早,在春秋末、战国初已很活跃。其时,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丧失和奴隶制度的瓦解,整个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社会成员的结构性变动,使得士阶层一下子失去依靠,成为流离失职之人(见苏轼《游士失职之祸》,《东坡志林》卷五)。本来,古代士阶层大多是武士,又通习多门,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平居为卿大夫家臣,统驭百姓,战时则执干戈以卫社稷,并无严格的文武之分,至此则“分歧为二”(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转换》,《责善半月刊》第一卷第七期,1940年),依着个人性分的不同,长于诗书礼乐的,发挥所学,宣扬礼义教化以成儒,主张兼爱非攻以成墨,鼓吹现时功效以干时主的为纵横家;那些习射于学宫,驰驱于郊野,长于射御攻战的则为奋死不顾身的勇士,其中就包括一部分任气尚义的侠士。所以吕思勉《秦汉史》有“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之说。
QgT0s%k0 三槐居语文网6Edx t5w_2v:j
风雨项洞中的崛起与风行三槐居语文网mR p4p;@(}d

`|!in$r e'@*@0 由于“儒墨皆排摈不载”,致使春秋时许多为侠者,特别是闾巷布衣之侠,虽修行砥名,仍多湮没不为人知。后人只有从先秦及以后其他典籍中,才得以了解他们超凡的作为和卓然的人格。譬如《左传》所载鬻拳、狼谭之珍视名誉,以死报国,《晏子春秋》所载北郭骚之蒙人恩遇,竟以身殉,《新序》所载张胥鄙、谭夫吾之感于大义,不忍苟活,《史记》所载程婴、公孙杵臼之藏亡匿死,信友厚士,这些人虽无侠者之名,但“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行事做派与侠者相同,故素来被后世称为侠。至若以后豫让、要离、孟胜、聂政、荆轲等人,就更是侠中之显者了,其意志坚毅,行事高迈,沾溉后世既深且远。其时,又有闻名天下的“养士四公子”,散财结客,推诚下士,是为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所说的卿相之侠。
Q-_B8|C+k.g0sJ0 综观此期侠者,因去古未远,受春秋以来仁义忠勇之士的影响,还有侠者先驱大无畏精神的感召,大多持身谨,持节严,且爱名誉,重知己,能急公义,赴国难,怀仁慕义,意志坚强,其末流或有未尽轨于正者,但大体而言,卓然可观。
aNOM%V:A7Mbh:a0 秦汉以降,侠者队伍扩大,且较之其崛起之初有许多新的变化。在秦时,已有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以财养士,博浪击秦。汉初,承战国以来的任侠风气,加以强秦暴亡,各种势力交攻纷争,社会变动激烈,一时为侠者纷起并作。张耳、陈余、英布、季布兄弟皆曾藏亡匿死,并为任侠。即使到了刘邦为汉天子后,赵相贯高、田横兄弟及五百门人,仍一任豪侠,不遵臣节。当其身死,名闻天下。
.Fk4R n!m'iW0 至于刘邦本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赦大侠朱家所藏宿敌季布,也有侠者气质。以后,有鉴于名田制松动后土地兼并严重,六国势力膨胀,感到豪强与侠的存在是对政权的威胁,故采娄敬之议,“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汉书·娄敬传》),以期收到强本弱末的效果。不过,因其时国家“禁网疏阔,未之匡改”(《汉书·游侠传》),实际成效十分有限。相反,“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汉书·地理志》)。三槐居语文网)Tq?Ove
故整个西汉时期,侠风炽盛。为侠者身份十分复杂,有像朱家、郭解和剧孟、原涉这样的布衣闾巷之侠,虽不致贫困,但既无恒产,也不为官;也有像灌夫、宁成这样交通豪猾役使千家的暴豪之侠;更有如陈遵、楼护、袁盎、栾布、郑当时这样亦官亦侠、兼两者于一身的卿相之侠。这种现象的产生既与文景以来推行纳粟买爵有关,同时也反映了随汉政权的稳定,侠者日渐成为统治者争取、利用对象的事实。三槐居语文网LG;C[8t4NXk
而就其时侠者的活动范围而言,大都在城市,特别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安和洛阳,正如《汉书·游侠传》所说:“街闾各有豪侠。”之所以如此,一是据此可获得足够的生活来源;二是为结识豪强,收纳游闲;三是用以交通官吏,以为奥援。此外,从同传所载“箭张回、酒市赵君都、贾子光,皆长安名豪,报仇怨养刺客者”可知,在许多手工业或商业行当中,都有侠的活动。他们通常以一著名的侠魁为中心,以一群浮手游闲组成的门客为辅,形成集团,各有势力范围,彼此之间似有互不相犯的成约。有时还以宗族为单位,聚族而居,同族相保,如“北道姚氏”、“西道诸杜”等即如此。三槐居语文网 Fi(J:EJ
武帝承高祖做法,曾对游侠有所打击,三次行迁徙之事,并族郭解、捕朱安世。宣帝用严延年诛杀当地大姓东、西两高,京兆尹赵广汉、东海太守尹翁归也各有诛灭豪侠之举。成帝时,长安令尹尝穿地数丈,成“虎穴”,将一干“轻薄少年恶子”等尽数活埋,其中多侠者,更可见朝廷裁抑的决心(《汉书·酷吏传》)。故到元帝时,类如为侠者能得高官的事就很少了。
sWMA m$x0
IW-cDNk0 东汉时,虽光武兄弟皆有侠性,王侯如赵缪王子林、楚王英为侠,高官如窦融、王涣为侠也时可看到,至于闾巷布衣之侠就更多,但毕竟朝廷实行的是偃武修文崇尚儒学的政策,故于任侠一事多有裁抑,一时王公贵胄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后汉书·阴识传》)。此外,朝廷还派员打击地方暴豪,如时任河间相的张衡就剿灭过当地的豪侠(见其所做《四愁诗序》,《全后汉文》卷五五)。如果说西汉“宪令宽赊,文礼简阔”、“任侠之方,成其俗矣”,此时“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后汉书·党锢列传》),加以“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四),故整个社会侠风稍抑。
^*{:Hk_1_*Cg%r0 三槐居语文网T%R)r@U7lmzx
治乱相替中的奋盛与沉浮三槐居语文网7ELq8z9P,kO
三槐居语文网b0~$I.@ p"De~
汉末三国纷争,社会动乱再起,儒学权威的跌落和王位的移易不定,引来一批拥有私人武装的州郡大僚、豪强地主的觊觎,袁术所谓“禄去汉室久矣,天下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割疆宇。此与周末七国无异,惟强者兼之耳”(《后汉书·袁术传》),清楚地道出了时人的心理。在这批崇尚强力的乱世英雄如朱俊、王匡、董卓,以及稍后的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孙坚父子等人身上,人们很容易找到侠者的踪影。他们是所谓公族豪侠的来源。而围绕在他们周围有一大批游侠,《魏略勇侠传》就载有杨阿若等四侠者逸事,蜀之徐庶,吴之鲁肃、甘宁,与后人阅读印象不同,在当时也都是肝胆激烈的侠魁。
~9O9pFq3[3n$[0 两晋社会继续动荡,即使在王朝初始时期也未得多少太平,王弥等人的流民暴动中有布衣之侠的活动,而一些大族结合自保,其统帅如祖逖及手下也多游侠。此外,世家子如裴秀、裴宪叔侄为侠,宗室如司马宗、允、遂好任侠结侠,都见载《晋书》。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侠的活动也很活跃。南朝诸帝,特别是开国皇帝皆注意收揽豪杰,其中如宋之臧质、萧思话等,齐之刘怀珍等,梁之裴之横等,陈之熊昙朗等,皆因此位居高品。据裴启《语林》记载,当时有李阳,是一“士庶无不倾心”的“大侠”,“为幽州刺史,当之职,盛暑,一日诣数百家别,宾客常填门”。北朝自北魏以下,君臣皆有好侠任义的,如北周诸帝世好为侠,北齐高翼三代为侠。即如李兴业爱好典籍、学识为诸儒所深服、被列入《儒林传》的人物,也豪侠重气,藏亡匿死,其他可想。
~8pPt1z,r0 魏晋南北朝侠的活跃,是与当时州郡大姓和世代豪强的政治作为有关的,他们广占荫户,私植家兵、部曲,收养宾客、死士,多为功利而任侠。侠者有受其鼓动并为其所用的,遂造成社会上侠风的炽盛。但也正是因此,比之秦汉之侠,其独立性难免有所荡失,后者为大义、名节或荣誉,立意皎然耿介特立的鲜明个性与做派,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范晔以下历代史家看来,自东汉以后,就没必要再为其单独立传了。
n%T@g0Z0 继南北朝而起的隋朝国祚甚短,其开国功臣如杨素、刘权、沈光早年皆好任侠,而梁士彦、元谐等人后都谋反,与其侠烈脾性大有关系。至若《隋书·列女传》所载刘居士在长安组“饿鹘队”、“蓬转队”,聚徒任侠,无人敢问,更可以想见其时游侠的风行。隋末政治昏暗,随杨玄感起兵反叛,各处纷纷响应,其中有太原留守李渊也乘机起事,并最终荡平各路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三槐居语文网V2C{TH){-un
李氏父子初打天下时,刻意结交英雄豪杰,“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特别是李世民,为人有平原、孟尝之风,“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旧唐书·太宗纪》),其中著名的侠者有刘弘基、长孙顺德、丘和等人。高宗以降,侠者活动仍然频繁。《唐语林》称“天宝以前,多刺客报恩”,并非虚语。即盛唐时,不但社会上有侠者结党连群,文人如陈子昂、王翰、高适、王之涣、李白皆尚侠义,有的至老不改。唐中叶以后政治败坏,宦官专政,南衙北司之争,以及士庶对立和党争纷起,节度使召集侠者以对抗中央朝廷者有之,勋家子私通豪侠以除政敌者有之,宪宗、文宗两朝,甚至还发生侠者被指使行刺当朝大僚的事,余风延及整个晚唐五代。三槐居语文网+j8fy!h8p3R
五代十国君臣大多出身微贱,起自行伍,为人崇尚强力,行事既粗阔,性情上又好任侠。据新、旧《五代史》,《五代史补》与《十国春秋》等史籍记载,周太祖郭威、吴越钱及其所用诸臣,均有侠者出身的。加以隋唐以来商业经济较先前有很大发展,较具规模的城镇开始形成,这些都为侠的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故日人铃木虎雄《唐代的剑侠》以为“就唐代的实际情况而论,游侠并不存在”,并非实情。三槐居语文网0e X%l{{Y0?KLR

5h.^XX {$b+j0 专制统治下的岑寂与衰歇三槐居语文网a3u'R*V4P7SyD
三槐居语文网+k+}/v p]9?E"B
然而到了宋代,情形有了改变。因为前朝政治留下的教训,特别是地方势力挟势自重犯上作乱的前例,给宋代统治者以极大的警醒。故立国之初,太祖就着力改变崇尚强力的社会风气,实行尚文政策以裁抑武人,不但取消禁军统帅的职位,尽收天下精兵,严禁节度使以子弟为衙将,还抬高科举地位,扩大进士名额,规定领兵打仗以文人任方面统帅,枢密使也大多由文人充任。武人地位的下降,带来了社会尚武精神的流失。故有宋一代,兵疲民弱,侠的活动没有以前活跃,一些著名的任侠之士如焦继勋、杨美、郭进等,大多由五代入宋,有的仅早年任侠。三槐居语文网EuIl\L^
但据《江淮异正录》、《稽神录》、《括异志》、《夷坚志》等书记载,在广大的民间,仍有他们的活动。其中有作奸犯科干乱刑法的,也有为民请命抱打不平的,如宋江“勇悍狂侠,其党如宋者三十六人”(见陈泰《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出没于青齐草濮间,就是一支反叛的游侠武装。当然,在异族来犯,大敌当前时,也有侠者挺身而出,表现出凛然的节义。如钦宗朝的王伦、李彦仙,高宗朝的孙益,当金兵犯境时,能奋身抗击,以身死国,将侠者的忠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Ix+\'Q*@)}~9gd0 元代以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很注意对反抗力量的弹压,在全国各地遍驻军队,实行弱民政策,故元代特别是元末以前六七十年,侠的活动并不活跃。
&t+zQ6H^L6T$x,O0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最严厉的时期,也是正统道德张扬得最用力、相关法制制定得最完备的时期。其时,最高统治者不但亲自讲论道德,兴起教化,注意以大规模的经籍编撰来收拾与引导人心,还制定了严格的法令以规范人们的言行。如《大明律》规定,谋逆必死,结党者也须斩首,这为历朝律令所未见。《大清律》更是集历代刑法之大成,集会、聚众、罢市均在违禁之列,更不要说有针对性的妨碍专制的行为了。一切权力既在中央、在官府,类如侠者秉持正义、自立规则、自掌是非衡裁之权、仅听命于内在的道义召唤而不顾朝廷的制度律令,就不再被容忍和默许。三槐居语文网Z)y1D,{ a8q
因此,虽然侠者始终存在,有时还颇活跃,但作为一种特殊社会人群,已不再有秦汉时的隆盛地位,甚至也没有隋唐五代较显赫的声势。以明代而言,除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和抗倭义士中多侠者,还有辽东边地的健儿中多游侠外(见高岱《鸿猷录》卷九、《明史·杜槐传》与《李成梁传》),其他在正史中少见记载。倒是一些文人的集子,多少保留了其时士人好任侠的事迹。如著名诗人林鸿就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及“少年为侠客”、“少年所性尚游侠”的经历(《赠曾钢》,《鸣盛集》卷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也多类似的记载。
0Z-B5Hb;h*D4Y0 清代也如此,像姚启圣、张嘉祥这样得居高位的任侠之士绝对属异数,大多数侠者再无机会步入政治中心,而是沉浮于民间,分布于社会各个角落,赖所操持的各种职业为生,乃至为会党兄弟,保镖拳师,为响马巨窝,绿林劫掠。在类似《清稗类钞》等书中,人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活动,有许多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了。
]``T g3X&a0 明清以来,侠者多托身权门,为客为奴,这对作为社会特殊人群的为侠者的影响是十分深巨的。古代养士之风,历千年而不衰,但自魏晋以后,日趋部曲化、家兵化,乃或向“私客”、“奴客”、“僮客”和“田客”转化,其人多附属于主人,而没有独立的户籍,这使得侠者失去了如秦汉游侠平交公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人格独立的现实可能。与之相伴随,其人的道德自律意识也随之日趋淡薄。他们便习弓马,喜斗好杀,乃至有横行乡里、欺压族党、起灭词讼、凭凌儒绅者,谈迁《避暑漫笔》所谓“郭解之暴”,顾起元《客座赘语》所谓“良民之螟,而善政之蟊贼”,即指此而言。故清人全祖望说:“游侠至宣、元以后,日衰日陋,及至巨君之时,遂已一无可称矣。”(《经史答问》卷十)三槐居语文网!

6. 博浪锥的那个武侠小说你找到了吗

也在寻找中,网上是没有了

7. 求一本高皋的武侠小说

那是伪作.真相:实为伴霞楼主的(血花魔灯).
有网路版,系挂名巨龙生的(鬼榜魔灯).

8. 十八般武艺的般是什么意思

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 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 鞭、锏、 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 5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1507~1560)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故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之中,弓都列为第 1位。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4种说法:
第1种说法认为是“刀、 枪、剑、戟、 □、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图1叉)。
第2种说法与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样,但最后 3件改为:代、抉、弓矢。
第3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九长九短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这是近代武师一般不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是刀、枪、剑、戟、 斧、钺、钩、 叉、鞭、锏、锤、抓、□、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

常说的“十八般兵器”早先是叫“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这个词据说始见于南宋武状元华岳编的《翠微北征录》。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杂芜不一,比如《水浒传》里曾写到史进学习十八样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而其它典籍记载有:“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就是指徒手的武术)。”还有九长九短说:“九短为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九长为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当今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有长刀和短刀之分,按功用分,有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两刃刀、飞刀等等。刀在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因为在大规模车骑战斗中比剑更实用,渐渐取代了剑的地位。西汉时出现了柄呈环形的铁质长刀,一侧开刃,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不易折断。到了三国时期,刀已成为军队中普遍装备的短柄格斗器具,三国时期关羽所用“关刀”刀身狭长,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龙图案,又称青龙偃月刀,刀头有钩,刀背有突出锯齿利刃,故又名“冷艳锯”。之后人们更加注重钢刀的质量,精益求精。宋朝的《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刀就有手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等多种。明代则多仿日本刀式,造双手握柄的长刀。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等,勇猛彪悍,素有“刀如猛虎”之说,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矛在早期和槊混称,是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长兵器,由尖利的矛头和矛柄组成。分为马槊和步槊,早期战车上也配备有矛,作为进攻兵器,大规模兴起于汉末。矛比较长,通常为两米左右,有的竟可以达四米多。《三国演义》中张飞使用的丈八蛇矛,就是矛的一种,其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形,两面有刃,故称蛇矛。矛用于骑兵作战曾经很有效,但是由于很长,不经过严格训练不容易掌握,以后开始向枪转变。

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唐代以后矛多称枪,唐代之后善枪的很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可见马上用枪已经出现在军中。宋、明两代为枪的最盛时期,创造了式样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用于步兵和骑兵。有长枪、钩镰枪、九曲枪、梨花枪、笔枪、雁翎枪、绿沉枪、浑铁枪、龙头枪、龙刀枪、虎牙枪、虎头枪等。梨花枪比较特别,是长枪和火器的结合兵器,用长枪缚一喷火筒,用火药烧灼而杀伤敌人,也可用枪头刺杀,宋代李全之妻杨妙贞所创此枪套路,世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枪为“百兵之王”,长而锋利,使用灵便,精微独到,很多名将都用枪,比如赵云、杨家将、岳飞等等。枪法种类繁多,但都以灵动快捷的招法见长,著名用枪者往往自己也会因此增加潇洒灵动之气。

剑,属短兵器,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称,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一度曾非常流行,无论是作战还是仅仅作为士大夫的配饰,都有剑的身影。汉代剑术已甚精备,击剑、斗剑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铸剑术体现了古代金属加工工艺的水平。古代传说的名剑很多,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剑运用起来的特点是刚柔相济、优美自如,飘洒轻快。但是由于不适合于阵地作战,剑渐渐地退出战场,先是作为将领随身佩带的辅助短兵器,后来就成为修炼、装饰、礼仪、健身甚至辟邪镇灾的器具了。

戟,由戈演化而来,为戈、矛合体的兵器,有长戟、短戟之分,分马上戟、步战戟、双戟等不同用法。主干做枪形,锋尖之下横出两档,其上嵌有月牙型尖刃,从而使戟具备了钩刺劈砍等多种攻击性能。长戟分为方天戟,青龙戟、蛇龙戟、月牙戟等。戟乃兵中之龙,外形威武漂亮。三国时代很流行用戟,《三国志》上有记载:“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甘宁执双戟舞”,“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可见当时戟不仅流行,而且较重,吕布马上用戟更是天下第一。晋代之后的长兵器重视枪,戟已开始降为仪仗之器,到宋代就很少用于战场了。不过我倒是很喜欢戟这种兵器,威风而又漂亮。

开山、金蘸、月牙、宣花,这些都是斧的别称。斧属重兵器,刃薄背厚,杀伤力大,分为长柄大斧和短柄阔斧,前者多用于马上交锋,后者多用于步战搏斗。用斧需要有较大的力量,所以使斧的大多是威风凛凛的力士猛将,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三国的徐晃、《说岳全传》中的金国大将金兀术、《水浒传》里的李逵,都是使用斧的能手。元代军队经常用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使用灵活。

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钺虽然早已有之,但到战国之后就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礼乐舞蹈之用,可见实用性不强。

钩是一种多刃的兵器,系由古兵器戈演变而来。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分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晋朝大将闵冉用过钩,悍勇无敌。

叉是古代作战时长刺武器之一,最先本是一种生产工具,远古人们打猎捕鱼,大多用叉。有三股叉,即三须叉,又名三角叉,其形与牛头相似,号称三股托天。有两股叉,又名龙须叉。还有五股叉,形如烈焰。民间舞叉也很有特色:让叉在身体各处盘旋舞动,琅琅作响,很具有观赏性。

鞭亦为短兵器之一种,其由来与锏大致相同,《武经总要》中说:“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鞭唐代已广用之。”有竹节鞭,虎尾鞭,水磨钢鞭等数种。唐以后就有用鞭的将军,唐初的尉迟敬德、后梁的王彦章都会用鞭。宋代用鞭者多,梁山好汉呼延灼、孙立等都善于用鞭。而枪鞭夹用,是古时候流行的武将作战方式。

锏属短兵器,一般长四尺左右,铁或铜制,锏身为四棱或圆弧形。兵器经锻造成型之后,锏身往往经过镏、镀等工艺处理,以增加美观性,故有金装锏、亮银锏等等。锏往往做为武将们手中的辅助兵器使用。锏一般不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隋唐时候的双锏大将秦琼马踏黄河两岸,威名赫赫,他与南宋岳飞手下的大将牛皋,是古代使用锏的代表人物。

锤又名锥,属短重兵器,外形多为球形或瓜状,由于份量沉重,使用起来杀伤力极强,所谓“锤铛之将不可力敌”。战国勇士朱亥,为了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铁锥击杀晋鄙,后来的力士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用的就是早期的锤。宋朝时候锤已经广泛使用,相传岳飞麾下著名的“八大锤”,就是四位使锤的猛将,岳云锤打金弹子,广为流传。元朝蒙古骑兵也善用铁锤,后来早期清军也很喜欢用锤。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它由矛和棒演变而来,其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悍猛的将领使用。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部还装有三棱铁,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早期槊矛混称,曹操横槊赋诗,用的可能是类似矛的武器。而唐初单雄信用的枣阳槊,就已经独立成形了。

挝是一种构造较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抓型的长兵器,一种抓枪,长二丈四尺;一种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可能是其雏形。《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著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挝的五指具有机械活动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后来出现的飞抓可能就是承袭《武备志》的双飞挝而制成的。

镋是长重器械。形似叉而重大,中有利刃枪尖,称为“正锋”,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七尺左右。有凤翅镋、雁翅镋、牛头镋、溜金镋、锯齿镋和流星镋等几种。隋朝大将宇文成都传说就使用凤翅镏金镗,威猛罕匹,仅次于李元霸。

武林中把棍作为“武术之王”。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而齐眉棍舞动时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水泊梁山九纹龙史进,就是一个用棍的高手。我国棍术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杆、牛家棒、孙家棒、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少林棍僧名扬四海,史料记载俞大猷还曾经指点过少林武僧的棍法。

棒同属棍种而稍短。棒长一般约五尺,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哨棒长约四尺,比齐眉棍短,硬藤制,为古时军营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杆棒如齐眉棍,但亦短。俗语有“棒齐胸、棍齐眉”之说。民间传说隋末靠山王杨林善于使用双棒,而宋太祖赵匡胤善于用杆棒,有“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之说。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金箍棒,降妖除怪威力无穷,似乎应更近于棍。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系住锤体,握于手中,击打有一定距离的对手的暗藏武器,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鎚、飞锤、流星鎚,使用者需要很高的技艺。

铲为古兵器,属薄体阔刃的长兵器。铲头似弯月,月牙朝上,装以长柄,刃与柄呈丁字形。铲起先源于生产活动,后来演变成军事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民间流传更广,比如僧侣多用铲,平时可代替扁担,或供开路使用,所谓方便铲是也。

弓(弩)箭因具有较远距离杀伤的特点而备受古代军队重视,用于非接触作战。古人依赖膂力开弓射箭,优秀射手能拉开数十公斤的强弓,有效射程应在数十米以上,如果借助更强的弓和机弩,远的可以达到数百米以上。古代名将将骑射作为必修的技艺,善射者极多。弩的射程要比弓更远,三国、唐朝都出现过威力巨大的各类机弩。弩在宋代得到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朝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马民族入侵的利器。而随着更远距离、杀伤力更大的火器的出现和发展,弓弩的地位就渐渐失去了。

盾也叫干,虽然也是兵器,但是很少被作为独立的兵器提及。盾的用途主要是防御,抵挡进攻兵器的杀伤,有时也作为助攻武器。选材有木、皮革、藤和金属。一般用木、皮的多。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步盾用于防箭和维持阵列,车盾短窄利于车上的防御。长期以来是单兵防护的必备器具,至今在防暴警察队伍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要谈的是一种一度统治华夏而后衰落的兵器——戈。在盛行车战的时代,戈的作用很大。但是戈的缺点也比较多,头部容易脱落,所以戈用绳索绑缚头部,看起来很简陋,但是可以重新捆上。戈的长柄需要挥动,攻击速度慢,而且攻击动作单一。由于使用方法的限制,随着战车的衰落,戈也退出了战场。

9. 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考据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

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云: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也以“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描述其风度。很久以后,他和朋友叙旧,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见《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又深得这位“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喜豪饮纵博,又精于骑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轨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独孤及说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还从山东尊师高如贵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他对排难解纷的策士颇为倾心,有纵横家的气派,崔宗之说他“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赠李十二白》)。《新唐书·文艺列传》也说他“喜纵横术”。总之,“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上述各个方面,又正是盛唐时代社会习尚和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当代人们所心仪的人伦风范。例如为了一瞻李白的丰采,任华、魏万不远千里追踪相从;“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呼为“谪仙人”,解下随身所佩的金龟相赠;门人武七则甘愿赴汤蹈火,越过安禄山叛军的占领区至东鲁接回诗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的。

时代理想的艺术升华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个性之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鸣皋歌送岑征君》)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古风》之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襄阳歌》)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他的《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即使写失路的忧愁,也没有丝毫寒促蹇涩的危苦之词,诗中出现的黄河、太行、海上、日边等意象,以及拔剑四顾的雄姿,扬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着壮美的情采。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

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他初出蜀时写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 【请教】为什么香港这么流行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

个人觉得是刚好出现了特别优秀的武侠和言情作家,比如香港的金庸先生,宝岛台湾省的琼瑶女士,当然还有梁羽生古龙等人,他们的作品很多经典,正是因为好的作品,吸引了读者,形成了流行广泛的经典通俗文学潮流。

热点内容
戴戒指名字的小说主角叫凌风 发布:2024-04-19 16:34:39 浏览:372
男主自卑的校园小说 发布:2024-04-19 15:01:50 浏览:812
下载连尚免费阅读小说韩三千 发布:2024-04-19 14:43:34 浏览:430
重生男主腹黑宠妻现代小说 发布:2024-04-19 13:35:02 浏览:971
起点小说白金作家排行 发布:2024-04-19 13:25:50 浏览:295
现代官场经典完本小说 发布:2024-04-19 11:38:43 浏览:667
文娱司爵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4-04-19 08:53:57 浏览:364
科幻小说中可以出现外星人吗 发布:2024-04-19 07:28:18 浏览:555
长篇异界系统类小说排行榜完本 发布:2024-04-19 07:11:21 浏览:791
武侠穿越系统爽文小说排行榜完本小说下载 发布:2024-04-19 07:10:12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