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之前写武侠小说的
1. 金庸只写武侠小说吗
大约三十前,金庸写下《鹿鼎记》的最后一个句号。此后,他虽然对作品几经修订,却再也没有写出新的武侠作品。金庸为什么不写武侠小说了?金迷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而金庸先生面对提问总是王顾左右,为给出大家信服的答案。
是身体健康状况不允许吗?他没有古龙酗酒、好色的陋习,而且这些年东奔西走不见停歇,应该不会;是对写武侠厌倦了,要换一种题材,可三十年的光景,却没有见过除了随笔外任何大的作品。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停止写作呢?
金庸的好朋友倪匡说,《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已经登峰造极,他写不出来了!这种说法当然见仁见智,当总让人心有不甘。毕竟在《鹿鼎记》中他让我们领略了历史小说的功力,为什么不在写了呢?
后来,我很偶然看到了那句自小便熟知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心突地一跳,难道是他的生活太安逸了,失去了创作的动力?
从金庸先生的经历中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他人生的创业期,在创办《明报》时,为吸引读者,才开始写武侠小说连载。据说他常常一边写政治评论,一边写武侠小说,还曾经同时写过两部武侠小说,写作功力可见一斑。
而当《明报》鼎盛之时,他还需要那样卖命吗?有没有武侠小说,《明报》一样卖得出去。于是精力就想其他的方面倾斜。而安乐的气氛也就扼杀了他写作的雄心,哪个重写三国,重书周瑜的想法就永远成为一个想法,在他个人的脑海中意淫不止。
2. 在古龙金庸之前有写武侠小说的吗!
。。。当然有,第一部叫《江湖奇侠传》
民国自二十年代初期至四十年代末期,武侠小说盛极一时。据魏绍昌所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当时作者有一百七十多人,作品有六百八十多部,出版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和北平、天津,时称南派和北派。南派武侠小说以平江不肖生最负盛名,他所作的《江湖奇侠传》曾经风迷一时,读者甚众。后来明星影业公司截取其中片断,改编拍摄成《火烧红莲寺》,影响就越发巨大。《江湖奇侠传》写于二十年代初,被视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才算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不过 古龙金庸是武侠的 巅峰人物,他们的地位无人可比,现在重新看古龙金庸同样精彩
3. 金庸先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小说的,他的第1部作品叫什么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武林泰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生于中国 浙江省 海宁县 袁花镇。1929年5月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先就读于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嘉兴一中),为写讽刺训导主任的文章被开除,转学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赴上海东吴法学院修习国际法课程。
自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他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其作品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有豪侠气概,有儿女柔肠,有奇招异法,凡此种种,引人入胜。曾被多次拍摄、制作成影视作品、电脑游戏,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极其广泛。他也曾以林欢作笔名,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更曾合作导演过两部电影,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
4. 金庸写武侠小说家之前喜不欢喜欢看武侠小说
金庸老先生,写小说当时是迫不得已,他是香港人,当时他是一家报社的编辑,好像是还是其他的职务,反正是和报社有关的,经济不景气,看报纸的人很少,他就自己写连载小说在报纸上发表,结果就火了,以至于到后来没办法,不写报纸就要开天窗,读者也是非常的期待,所以就坚持写了下来,所以呢,金庸先生写小说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迫于无奈。
5. 金庸写武侠小说的经过
1955 以「金庸」为笔名,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一年,奠定武侠文学基业。
1956 《碧血剑》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并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在《大公报》开辟「三剑楼随笔」专栏。
1957 进入长城电影公司。写《射雕英雄传》连载於《香港商报》。
1959 《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
1960 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
1961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3 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5 创作《侠客行》。
1967 创作《笑傲江湖》。
1969 创作、发表巅峰之作《鹿鼎记》。
1970 写《越女剑》。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
1972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
6. 金庸几岁开始写武侠小说的没写武侠小说前靠什么讨生活为什么后来封笔了封笔后靠什么赚钱养老
1955年,以“金庸”为笔名拟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年三十有一。
没写武侠小说之前,主要是在报社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并当翻译。
7. 金庸写了哪些武侠小说
1955
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金庸」笔名首次出现
1956
《碧血剑》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
1957 写《射雕英雄传》连载于《香港商报》
1959
《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
《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
1960 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
1961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3 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
《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5
创作《侠客行》
1967 创作《笑傲江湖》
1969 创作、发表巅峰之作《鹿鼎记》
1970 写《越女剑》。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
1972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
8. 金庸之前的武侠小说是什么样子的
萌芽时期——侠以武犯禁
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或许称之为“故事”更为恰当——有两种说法。一曰太史公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二曰汉前无名氏所著的《燕丹子》。我个人却另有见解——兹以为,中国最早的武侠故事为《庄子.杂记.盗跖》。
这个故事原本的意义是讽儒捧道,文中把盗跖描述成一个“脍人肝而哺之”的残忍大盗。但查阅了他的生平事迹——他是春秋末期奴隶起义的领袖,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应当属于“侠盗”。
把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奉为武侠类文的鼻祖不免有些牵强,但我之所以这般坚持,其原因有三:
1. 盗跖确有此人,且是位颇有名气的历史人物。
2. 文中的描写“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知维天地,勇悍果敢”等特征,符合我们一般认为的“侠”的基本特质。
3. 盗跖是位有思想,有反抗精神,并且敢于冲破旧势力束缚的骁勇将才。这般勇武之人,称之为“侠”也是无可非议。
再说说其它“以武犯禁”的侠客,《燕丹子》绘声绘色的描写了荆柯刺秦的整个故事,汉朝太史公的《游侠列传》记述了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生平事迹,《刺客列传》则是记录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几个刺客惊心动魄的经历。这些故事塑造了一个个侠烈至性,血肉丰满的勇武侠士形象,几千年来涤荡着读者的心胸,是武侠小说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这些毕竟是传记文学,并不是纯粹的武侠创作。
雏形时期——侠情壮志在我胸
直至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学领域极其繁荣,传记小说也开始大行其盛。唐传奇中以游侠为主的著名作品有《聂隐娘》、《昆仑奴》、《红线》、《虬髯客传》等。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人们对现实的无奈,又看不到希望与出路,只有寄情于那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侠客身上。
——不畏强权、本领非凡的侠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特别是《虬髯客传》,写的是隋末时期,虬髯客、红拂女、李靖这风尘三侠的故事,全篇侠气纵横,依托历史为背景,衍生出一段豪侠故事。金庸大师称该小说乃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除却文章和故事,诗歌作品也透露着丝丝“侠气”。李白的《侠客行》,王维的《老将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无一不是慷慨激昂、侠胆士气之作。李白行走江湖时,总要随身佩戴一柄长剑,暂且不提“落魄江湖载酒行”的杜牧,也不说“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就连温文尔雅的陆放翁也写过“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的诗句,来暗示和证明自己也是拥有侠之精神的。
宋元时期,武侠文化开始衰落。
里程碑时期——历史的另一种编年方式
元末明初时期,《水浒传》巨著悍然出世,让武侠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小说从文言变成白话,从短篇变为长篇,演义类章回体小说开始盛行,也标志着武侠小说创作的成熟。
人们惊奇的意识到:历史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种编年方式,并且可以写的很好看。
待到清朝时期,公案类小说发展很快,如《施公案》、《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这类小说的特点是将官府与侠客联为一体,清官公正廉明,侠客行侠仗义,书中即有英雄肝胆,又有儿女情长,突破了“纯武侠”小说的局限性。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更是一部传世经典之作,在武侠历史的地位极高,不仅在现代改为评书及电视剧等令人熟知,也为后代创作历史性武侠小说奠定了基础。
快速发展时期——南拳北腿,各领风骚
到了民国初期,武侠小说的创作盛况空前。20世纪20年代,平江不肖生的一部《江湖奇侠传》,被称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开创出成熟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光辉年代,至今影响深远。其实准确的说,《江湖奇侠传》并不算是一部传统的武侠小说,因为其“飞剑、法宝加侠客”的元素构成,或将其称之为仙侠小说更为恰当。
《江湖奇侠传》让平江不肖生登上了当时侠坛首座,由于平江不肖生为南派武侠代表,北派的武侠大师们开始技痒难忍。北派武侠宗师还珠楼主的代表作《蜀山剑侠传》,将南北武侠的争奇斗艳推向了高潮。这部小说被香港文学大师倪匡评为“天下第一奇书”——古今中外,未曾有过任何一部小说,是充满了如此奇妙不可思议的幻想力的。台湾著名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也将它誉为“神怪武侠小说空前精彩第一巨著”。
到后期,南北派之间有了更细致的分支,分为了“奇幻仙侠派”、“社会反讽派”、“帮会技击派”、“悲剧侠情派”和“奇情推理派”等武侠小说的派别和方向,也为后世开创了一套脉络清晰的格局。
那个时期,著名的武侠大家有向恺然(即平江不肖生)、赵焕亭、李寿民(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等,著名的武侠小说有《奇侠精忠传》、《荒江女侠》、《碧血丹心》、《四海群龙记》、《江湖二十四侠》、《十二金钱镖》、《鹰爪王》、《七杀碑》、《卧虎藏龙》等等。
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大陆人士,大多只知道“金古黄粱温”这些武侠大家,而把给金庸古龙等启蒙和奠定基础的武侠大师们忘却了。也无怪乎此,这些武侠大师们的名声和作品不为人熟知,是有原因的:
1. 当时正值乱世,军阀割据,国共两党对峙,以及八年抗日,极大的影响了作品的销售和传播。
2. 当时媒体的广告力度不够,印刷能力低下。
3. 建国后的文革运动,更是把这些作品埋没于火土之中。
尽管如此,那个时期武侠大师们的作品,还是极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了后代武侠作家们的创作方向和叙事思维。比如我们普遍认为现代修仙类小说的鼻祖是萧潜的《飘渺之旅》,但我敢肯定萧潜定然看过《蜀山剑侠传》之类的作品,并以此为基准开创的修仙模式。
辉煌时期——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后期的文革等一系列变动,武侠小说在内地销声匿迹;但在香港却获得了新的繁荣,形成为今日的新派武侠小说。新派武侠小说的“新”,在于去掉了旧小说的陈腐语言,用新文艺手法去构思全书,从外国小说中汲取新颖的表现技巧,把武侠、历史、言情三者结合起来,将传统公案与现代推理揉为一体,使武侠小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金庸、梁羽生并称新派武侠小说鼻祖。
“梁”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这是现代普遍的说法。但据我查证史料,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另有其人——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侠坛的北派武侠代表人物之一的朱贞木。他是位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者”:其一是吸收奇幻派的瑰丽神奇于现实的江湖世相之中;其二是吸收侠情派的缠绵婉约于江湖的壮烈凄艳之中;其三是吸收历史派的沉雄厚重于小说的虚构幻想之中;其四是在武功领域开创了许多奇功,为后代所继承;其五是“一床数好”和“众女倒追男”的新派武侠模式。
到了六十年代,武侠小说在台湾大为流行,古龙异军突起,脱颖而出,以其悬疑推理式武侠小说别树一帜,与金、梁形成鼎足三立之势。古龙行文跌宕跳跃,句式简短,构思巧妙,自成一格,情节惊险曲折,结尾出人意料。
这个时期,金、古雄视,温、梁虎踞。还珠帜张于前,黄易翼护于后。极盛之时,街谈巷议,贩夫走卒未能免此,也可算得上一代之风了。
9. 金庸先生写小说前看的武侠小说
唐宋传奇小说如《我来也》、《昆仑奴》、《白猿记》、《霍小玉》
民国初 姚民哀开创《帮会武侠》一脉其中以向恺然的《近代侠义英雄传》,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以及顾明道的《荒江女侠》最为经典
民国三十年后,活跃于华北文坛号称北派五大家的武侠小说巨擘——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而成为社会大众心目中的新偶像,与其说是读者喜新厌旧,为他们旗帜鲜明、各有特色的作品所吸引,不如说民国二十年代的先进武侠名家实未能自我完善其创作内涵,统一小说风格。属于这一时代的优秀作品有《平妖传》、《济公传》、《绿野仙踪》、《女仙外史》乃至《七剑十三侠》等。
10. 金庸写的武侠小说中,写得最好的是哪一部
金庸自己说的,晚期作品好于早期作品,长篇作品好于短篇作品。事实上我读下来也是这个感受。因此,我个人觉得金庸写得最好的是后期完成的作品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无疑是金庸先生作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难以逾越的高峰
《天龙八部》于是突破束缚,冲击了正邪不两立的传统武侠价值观本身,更有力量感。创造出丰富、激烈和引人反思的一部小说,这是金庸先生早期作品未能达到的。
与之较争议的还有《鹿鼎记》,因为是金庸先生的收官之作,这部小说也颇具代表意义,以一种戏谑、讽刺的态度重新描写了武侠世界。我认为相对于《天龙八部》,还是黯然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