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牛肉陪酒
Ⅰ 古代武侠小说里,为何江湖侠士只会点熟牛肉配好酒
“小二,给爷捡好的牛肉上二斤,好酒一壶。”这几乎是武侠小说里,最为常见的台词,但凡有武功的大侠,到了饭馆必然会点一份上好的牛肉,再来他几斤上好酒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把那种洒脱的侠士风采展现的是淋漓尽致。这个主要就体现在《水浒传》上,经常看到林冲包几斤熟牛肉喝酒吃,武松吃熟牛肉等等,书中描写在店里要熟牛肉就酒喝的情景不下百处。
受其影响,金庸笔下最大的两个大侠,郭靖和乔峰,都是牛肉达人。古龙也是牛肉迷,在小说里介绍过一道菜“蚝油牛肉”,而且规定炒这道菜只能炒七下。陆小凤还有一个女朋友就叫做“牛肉汤”。梁羽生写的大侠南霁云,也是一进酒店就喊:“打五斤好酒,切三斤牛肉来!”
总的来说,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套餐,主要是为了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本来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只是被我们普遍认可,也就成为了一种潜意识里的文化符号。以至于我们只要看到“一坛好酒,再切几斤熟牛肉”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武侠和江湖。但是为什么这些大侠们都喜欢吃牛肉,不来点其他肉,比如猪肉、狗肉、鸡肉、鱼肉呢?其一,小说是明清之际流行的,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太严厉的律法规定牛肉不允许贩卖的,但是牛还是很珍贵的。历史上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耕牛对于国家的兴衰十分重要。简单来讲,耕牛几乎直接影响了当时的GDP,牛的地位自然与众不同。甚至在很多朝代,私自宰牛吃牛肉都会受到严厉的刑罚。明代公案小说《包公案》就曾经描写过一桩杀牛案。说两户邻家有怨,其中甲户偷偷把乙户的牛的舌头割了,乙户告包公调查,包公让他宰牛卖肉。于是甲户就抓住乙私自杀牛的罪过,将其告官。包公就此推理是甲割的牛舌。说明古代有这样的罪名。而英雄好汉多是义薄云天,天不怕地不怕。选择吃牛肉,更能体现他们的豪情。
无论是越喝酒越厉害的萧峰,还是憨直的郭靖,亦或是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他们的出场几乎都离不开酒水和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符合大众在潜意识里对于豪杰的想象。(骨子里敢于反抗,行事中豪气干云)其二,得从古代祭祀说起,祭祀的最高规格为“太牢”,就是用“牛,羊,猪”三畜祭祀上苍,是皇帝祭祀上天是用的。如果没有牛的话,那只能叫“少牢”,规格要低一些的,是是士大夫们祭祀时用的。既然牛是祭祀上苍的最高牲畜,是三牲之首,只有皇帝才配使用,所以熟牛肉有多贵可想而知。大侠豪杰都是视钱财如粪土、一掷千金的主儿。一坛陈年女儿红再切三斤熟牛肉,这个标准套餐是相当的豪华啊。普通百姓几乎是不可能享用的起,而大侠们都是义字当头,重情义轻财锦,这种套餐更符合他们的身份。
而且在古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造反精神的表现,喝酒不用讲礼制,下层阶级吃上层阶级才能吃的食物,寓意在吃喝上不仅平等分配,并且夺取财富分配话语权。其三,豪杰大侠们神勇无比,自然需要消费能量高,营养价值高的牛肉。除此之外,当然最重要的是熟牛肉适合食用啦。酒食相配,熟牛肉在烹制的过程中已经加了多种佐料草药卤料,味道鲜美,而且快速加工,一热一切即可装盘,不用性子急的英雄们久等。温一壶老酒,与牛肉特别是酱牛肉切片相配,可谓是绝配。
Ⅱ 武侠小说里,古代豪杰喝酒都会点熟牛肉,这是为什么
每次看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都会碰到大侠点牛肉,好像成了约定成俗的事情,毕竟点菜牛肉是必不可少的,要你想一个菜必定会想到牛肉,在古代也没有个菜单,小二过来问你吃点什么你直接想到的就是牛肉,小说作者想到的也是牛肉,所以点牛肉就成了必备的。
其次就是古代牛肉可是个东西,既贵又少,所以大侠点牛肉显得自己有钱身份又不一样,不是一般人,猪肉什么的我们都瞧不上,吃肉只吃牛肉才配的上自己。毕竟古代牛都是用来耕种受到保护的,所以很少有机会吃到牛肉,大侠自然不一样,如果大侠坐下对店小二说来一碗花生米喝酒,显得就不那么的有气势了,那样别说行走江湖了,饭馆里都有人要欺负你了。
最后就是大侠喝酒配牛肉正好,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喝酒配牛肉是必须的,牛肉因为纤维粗,嚼起来特别有嚼劲,拿来配下酒菜正合适。
Ⅲ 古代武侠小说里,为何江湖侠士只会点熟牛肉配好酒
古人有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放不羁的性格,表示自己的性格大方,豪迈,好相处。酒可以壮胆,牛肉是健身的。
首先说酒,酒壮怂人胆,武松也是酒后打虎,可见以酒壮胆增加武力值,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作为大侠,行走江湖免不了打打杀杀,补充能量的时候选择可以增加武力值的酒为饮品,而不是更高一层风雅的茶为饮品,是比较自然的选择。
故而,切三斤牛肉,打两斤好酒,乃是侠客们的理想标配,寻常老百姓,没那三两把刀子,还是别装这个逼格冒这个险的好。
Ⅳ 武侠片里去客栈都是二两牛肉,侠客都那么有钱吗
传统武侠小说里,作者都喜欢写主角走进客栈,要二两牛肉一坛酒,其实这是是个量词,营造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场景,好像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英雄好汉。其实这个渊源大多来自于水浒传。不难看出白酒和牛肉是古代江湖人的标配。
而且,牛是躬耕之本,古代其实是禁止吃牛的。所以敢吃牛的人大多是不怕死的,行走江湖的人。卖牛肉的店家也多是官府管不着的村野店。久之,吃牛肉倒成了一句江湖黑话,只要敢买敢卖,暗号就对上了,四海之内皆兄弟!
所以其实和有没有钱没有多大的关系,江湖豪气展现出来就够了,大家也不要钻这个牛角尖了。
Ⅳ 武侠小说里,为什么大多豪杰好汉喝酒时都要点熟牛肉
因为吃牛肉可以体现出大侠风范,体现出不畏强权的品质以及牛肉营养价值高,可以充分补充大侠在行侠仗义中失去的热量。不论是武侠小说还是古装电视剧,我们都可以看到英雄豪杰们将银两拍在桌子上然后大吼一句“小二,两斤熟牛肉,一斤女儿红”,因此女儿红和熟牛肉又被戏称为大侠套餐。
当然古人是不知道这一点的,他们只知道吃多了牛肉会身强力壮,而英雄豪杰的标配不就是强壮的体魄么,所以他们才常吃牛肉。古时候小说中英雄豪杰的刻画,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思在其中。他们想要斥责社会黑暗现象,但是又无力改变,只能通过笔下人物写出来,希望可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Ⅵ 武侠小说里,为什么古代英雄豪杰喝酒都会点熟牛肉
因为是在古代而且因为当时都是物以稀为贵那么在当时人们根本见不到很多的牛,所以说当时的牛肉就是比较昂贵的东西了,再加上古代牛的数量非常稀少,即使是有头牛那样就基本上是个当地的小地主了。这样的生活有牛肉就算是不错的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能够吃到牛肉就算是非常不错的了,更不要说是经常吃这个牛肉了,能够吃一口就算是让你立马去死有的人也是会去这样做的。
反正我就是觉得这样写更能够突出当时的英雄豪杰都是比较豪放有钱的人,而且他们不惧怕律法,敢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们进行斗争。
Ⅶ 为什么武侠小说里古代豪杰喝酒都点熟牛肉
不是考据学爱好者,谨提供个思路:
因为即使是夏天,用清水煮熟大块的牛肉,捞起风干,可以放三五天不坏,熟猪肉水分大,晾不干下,放不了那么久,第二天就坏了,除非多放盐,那样就不好吃了(古代盐也贵呀),这是本人亲自试过的。
做成火腿?那成本更高了,还需要一定的烹饪技术大量时间才能吃的了火腿,
而小路边店,本小利薄,人手不足,煮好一大块牛肉风干,来了哪位客人需要就切一盘子还是可以的,宰鸡杀鸭,或者九大簋就办不来了。所以小二说,“只有熟牛肉”。
另一店小二说“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为啥要强调新?因为他们平时卖的吃的可能都不够新鲜,
“次日,山寨里一面杀羊宰猪,且做送路筵席,安排整顿,却将金银酒器,设放在桌上。”不是大伙不喜欢吃猪肉,而是猪肉一杀就必须当天或次日吃完,只能是办宴席或者大酒家才有,又或者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有专门的肉集市屠夫,鲁提辖才能奉小种相公之名去买猪肉包饺子。
Ⅷ 为什么影视剧小说中,古代侠客吃饭都是几斤牛肉几斤酒
笔者认为,牛肉和酒这两种元素在古代武侠文化中起到不小作用,不论“两斤牛肉一斤酒”这样的说法和表达是否正确,但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这两种元素对武侠形象的塑造衬托,使武侠文化成为中国文学上夺目的一颗明珠。 当你想到侠客这个词时,首先想到的是金庸先生的一系列武侠小说。这些作品伴随着70年代,80年代的校园时光,甚至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作品,进入广大公众的视野。试想,许多好男人拥抱海碗酒坛时,淋漓尽致地品尝豪言壮语,不为自己的形象增添几分别致。毕竟,如果我们教英雄们端着茶碗喝茶,会显得更书生气,也不那么有野心。回到”一斤酒”上,事实上,还是有错误的。在古代中国,肉的重量是好的,但是酒不一样。你还应该注意到,当你看电视剧时,大部分的葡萄酒都是密封在一个大罐子里的。因此,销售葡萄酒的方式一般是松装葡萄酒的坛子,测量葡萄酒的长短,以及使用桶、盛、角、坛、碗等方式来计算容量,很少看到使用称重销售。最后,作者认为牛肉和酒这两种元素在古代武术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两牛一酒”这一表述是否正确,笔者认为,必须确定的是,这两个因素构成了侠客形象,使侠文化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Ⅸ 武侠小说为什么有很多吃牛肉的情节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既然都是行走江湖了,杀人越货这都干得,吃点牛肉算什么。不过说不通一点,凭借古代耕牛地位,一般小饭馆哪里来的牛肉啊,只能说为了剧情需要,这些饭馆都不是给普通人开的,专门为江湖好汉准备的哈哈。
其实一般武侠小说里特意说牛肉的不多,只记得《神雕侠侣》上,丐帮英雄大会,武家兄弟为了让杨过出丑,故意跑去敬酒,结果反被杨过算计,手指抓了汁淋淋的牛肉。再有就是蒙古一帮高手饭桌上争夺一块牛肉,结果被老顽童抢走。不过那时候已是宋元相交,丐帮并不是寻常人家,蒙古人吃牛肉也是天经地义,那时候吃牛肉其实毫不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