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受什么影响
A. 简议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小说差异。不要大片复制,要简单精炼。
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其结构艺术呈现出以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的态势,形成了以顺叙为主的封闭性系统。
西方传统小说受神话与史诗的影响,以人物为中心结构全篇,形成开放式格局。
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又使中国古典小说在结局的处理上,多以喜剧来结束全篇,而西方传统小说却多是悲剧结局。
B.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一、孕育萌芽期:
神话是最早从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当作叙事文学。可以说,神话是小说的源头。因为小说本来就是叙事的艺术。随着历史变迁,小说创作由民间走向专业化创作,内容也越来越向人自身靠拢,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即神话--传说--人情世故小说。主要因素由完整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和夸张的想象构成。如《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后代诸如志怪、志人、传奇小说、《西游记》大都受到神话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收集大量具有讽喻特色的寓言。短小精悍、文笔凝练。日常生活的小事,作者竟能推演出发人深思的哲理。如果现在还存在这样的小说作者,那他只好喝风拉烟了。然而,这些寓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很多根据寓言写出。
历史继续发展,从春秋到秦汉,历史文学自然出现了。因为文学作为新鲜的事物,优先被贵族阶级接触并享用。也许他们并不属于小说,但是,如《史记》,对人物形象深入细致的刻画描绘,甚至虚构,显示出小说的特质。后代出现许多光彩照人的小说人物,与《史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代武侠作家金庸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的创作深受其影响。
二、文学自觉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将“小说”和“大道”比较。大道:宏观言论,如正统散文、诗歌;小说:琐碎言语,有点发牢骚的味道。班固认为小说为九流之末,但肯定了它作为文学类别的存在。
魏晋时,各种文学类别划分已经很明显,逐渐为人们接受。小说有了比较完整的篇章结构,摆脱了“残俗文学”的粗制滥造,自此,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也标志着古代小说的产生。
关于“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恐惧等紧张情绪往往会导致人类非理性主义滋长。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武侠玄幻等非现实的文学,都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反映。后来佛教传入,神灵怪异和信徒作品显赫一时。文人也不是自觉创作,他们认为神灵怪异与写人记事没有什么区别。承认人鬼同时存在。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是驳杂混乱的。还有,“志人小说”与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有关,注重写人,形成笔记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品包括《搜神记》《神异记》《世说新语》等。
唐代小说的形式主要是传奇,产生与“温卷”风气有关。这类文章要求生动有趣。初唐秉承魏晋神怪遗风,中唐传奇全面兴盛,主流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出现《李娃传》《莺莺传》等优秀作品,后期专集大量涌现,出书成为时尚举动。志怪色彩复现,侠客题材诞生,更加注重刻画人物形象。不再关注现实,似乎反映出大唐王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三、文学黄金期:
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终于出现了自身的飞跃和****。话本出现后,白话小说随之出现,继而元明诞生长篇章回小说,小说达到全盛阶段。
宋代小说仍被称为传奇,但是开始分流。一种是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文言小说;另一种是宋元话本,直接源头并非唐五代传奇,虽然吸呐了一些特点,语言更加接近口语。话本产生,是与市民生活发展密不可分,且由市民需要而产生。
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章回小说。文言短篇、拟话本小说分别达到了****,真正进入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第一个****是宋元话本时期;第二个则是章回小说的出现,以《三国演义》《水浒》为代表;第三个****以《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此后,古代小说慢慢衰落,一蹶不振。
小说发展的系统:
1、神魔志怪系统:以《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为代表;
2、历史传奇系统:两大分支,一是直接取材于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二是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为源头和代表。中国长篇武侠小说源自《水浒》,到清代出现一系列小说。明中期后,历史演义发展令人瞩目(《杨家将》《说岳全传》),艺术成就一般。
3、世俗风情系统:
明末出现《金瓶梅》这样的里程碑作品,正式步入长篇小说的殿堂。无论是文学的独创性,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金瓶梅》堪称第一。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典范。
明末清初,风情世俗小说最为流行,但拘于模式:私定终身后花园,颠沛流离梦难圆。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C.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中国古代小说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神话传说、史传文学、诗歌及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小说中,表现山妖水怪、花精狐魅、神魔斗法的作品,可以说是代不绝篇。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奇特的艺术幻想力,都可以追踪到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在其中找到它们最古老的初始形态。如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对“截教”与“阐教”的斗法场面的想像,就类似于古代神话中黄帝与蚩尤之战的描述。清代小说《镜花缘》,对海外奇方异国的想像,也可在古代神话《山海经》描述的远国异民中,找到相似的朦胧影像。
《左传》、《史记》和《三国志》等史传文学,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极高的文学性,它们或为古代小说积累了叙事的艺术经验,或为其提供人物或故事的创作题材,很自然地成为古代小说可资仿效的榜样。从作品题名来看,古代小说常以“传”、“记”、“纪”、“志”、“录”题名,这些本是史书文体。在结构形态上,古代小说常以史传文学中的列传为蓝本,并由此演化出合传体式。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说,如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及“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多用为主人公立传的写法,先交代主人公是何时何方人氏,然后依时序叙述其经历和结局。古代长篇小说“虽一部,前后必有数篇,一篇之中,凡有数事,然但有一人,必为一人立传,若有十人,必为十人立传”(金圣叹《水浒传》第三十三回评语),然后将众多人物列传按照不同的方式,组成合传式的整体结构。
中国古代小说对历史题材高度重视。如《西京杂记》、《神仙传》等,内容多取自历史故事和传闻;唐代传奇《长恨歌传》和俗讲变文《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等,也是以历史人物和传说为题材。宋代说话,则专有“讲史”一家。明代以后,长篇章回体小说兴起,不管是历史演义如《东周列国志》,还是英雄传奇如《说岳全传》,甚至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等,无不从历史故事和传说中演化而来。白话小说多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的核心。这一特点,主要是受宋元“说话”的影响。宋元说话的听众,大多是来书场听故事取乐的下层民众。因此,为让故事讲得有头有尾,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说话艺人按故事发生的自然过程,连贯讲述。这种以故事为叙事中心,按自然时序顺叙的方式,被小说继承过来,成为一以贯之的创作传统。如《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写起,到晋受魏禅、司马氏统一中国结束;《水浒传》从洪太尉误走妖魔讲起,到梁山义军最后失败、宋江等人魂聚蓼儿洼告终;《西游记》以石猴出世作为开头,以西天取经归来,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为结局。不仅是这些长篇名著,还有大量的短篇白话小说,也都是采用按时序讲故事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古代诗歌以历史悠久、成就辉煌而居文学盟主地位。古代小说十分自然地受到了古代诗歌(包括赋、词和小曲等)的重大影响。运用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描述表达方法,是古代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段。在章回小说中,每一回正文的开头,常用“回前诗(或词)”作为引子,而每一回正文的结尾,也常用“回后诗(或词)”作结。有研究者统计,《游仙窟》中有诗77首,《水浒传》中有诗556首、词54首;《三国演义》中有诗157首、词2首;《红楼梦》中有诗124首、曲35首、词8首。小说中融入的诗词,或坦露小说人物的性情,或抒发人物志向,或渲染气氛,或描写场景,或揭示作品的内涵,成为小说意境和形象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小说中引入诗词,使得二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由儒、释(佛教)、道三教共同构成的共同体。儒、释、道三教思想不仅是形成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元素,而且也是塑造民族性格和心理的重要基因。因此,包括古代小说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各门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对古代小说影响最深,集中于正统伦理道德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教化至上的文学功用观念两大方面。古代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多具有忠、孝、仁、义、礼、信、智、勇、贞、节等等为儒家思想所褒扬的伦理道德,而反面人物形象则具有奸诈、残忍、忤逆、淫佚、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等等为儒家思想所贬斥的悖伦理无道德的低劣品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言小说故事中,卖身葬父的董永、投水寻父尸的叔先雄、埋儿养亲的郭巨等等,是孝子的形象;与朋友千里约会不爽时日的范式、为替弱者复仇而甘愿与楚王同归于尽的楚客等等,是信士义士的形象;刎颈誓不从盗的乐羊子妻、为宋康王所掠而与丈夫同死的韩凭之妻等等,是节妇贞妇的形象。唐宋传奇小说中,为报杀父杀夫之仇而女扮男装智杀强盗的谢小娥,被丈夫抛弃而持志弥坚的从良官谭意哥,弃恶从善、大义凛然的倡女李娃等等女性人物形象,无不持有重义、行孝、守贞的品性。“三言”一百二十篇作品的人物多是“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在长篇小说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忠义”为整个作品的思想内核。《三国演义》中的正面人物,如效忠汉室、宽厚待下的刘备可说是“忠”与“仁”的化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则是“智”的典范,而关羽的“义”,张飞的“勇”等等,都是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而反面人物的曹操、高俅、蔡京等,或是性格奸诈残暴的乱世奸雄,或是欺君罔民的奸臣。《水浒传》的起义军领袖宋江,就是兼忠臣、义士、孝子于一身;桀骜不驯的英雄好汉李逵,也时时事事以“忠义”作为自己行事为人的行为标准。
佛教和道教具有十分丰富的宗教想象,它们构建的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的天神、菩萨系统和神仙谱系,及种种奇诡怪异的宗教意象、宗教故事和人物,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思路、题材和形象的重要艺术资源库之一。一些带有极强虚幻色彩的宗教故事和人物,甚至直接进入了小说作品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记录了不少虚幻的宗教故事和人物,《搜神记》、《幽明录》中都有大量的神仙术士及其法术变幻之事。唐传奇的人物形象中,有凌空而飞、剪纸为驴、“开脑后”藏匕首,化昆虫入人腹的聂隐娘,有变成美娘子与俊俏书生纠缠的白蛇精。《西游记》的石猴变成“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天蓬元帅投错胎而出生的猪八戒,《封神演义》的三头六臂、荷叶莲花身的哪吒,《三国演义》的呼风唤雨的“活神仙”诸葛亮,《水浒传》的洪太尉误走妖魔、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等等。凡此种种,莫不与宗教想象所构建的菩萨、神仙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古代小说中某些形象的构成具有玄秘性和哲理性。《红楼梦》用“无材补天”、“木石前盟”与“太虚幻境”等三个神话,构成一个统御小说整体内涵的神秘的象征系统。来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通灵宝玉,是现实世界中贾府公子贾宝玉身不可离的命根子;西方灵河岸上的“木石前盟”,是现实世界中宝黛爱情的因缘;而大观园女儿国中众姐妹的人生命运,却早已在“太虚幻境”记录入册。《西游记补》打破时、空的自然程序,让孙悟空通过“青青世界”、“古人世界”及“未来世界”,“走入情内”,鉴识富贵帝王、廷对秀才、风流儿女、英雄名士等种种世相,最终揭示的是“总见世界情缘,多是浮云梦幻”这样的源自佛教的哲理。
D. 中国古代小说源头有____ _____ ______它们都深深影响着中国小说的生成。
中国古代小说源头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它们都深深影响着中国小说的生成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按内容分为地理博物、鬼怪、仙道、佛教四类
晚唐风韵:从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到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大约七十年左右。这一时期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终于使唐王朝走向覆灭。在诗歌领域,使得晚唐诗人的心灵蒙上了浓厚的阴影。晚唐诗人面对社会的昏暗和衰退,提不起精神,只能伤时悯事。因此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有着深沉忧患意识的诗人在现实面前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反复咏叹时代的悲哀与绝望。这一时期诗歌的情感基调就定为晚唐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