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偉大的悲劇是科幻小說嗎

偉大的悲劇是科幻小說嗎

發布時間: 2022-02-23 22:47:23

A. 《偉大的悲劇》的作者是誰

偉大的悲劇是猶太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之一,該作品通過描寫斯科特一行人勇敢探索南極點,到達目的地之後卻發現由阿蒙森為首的挪威探險隊已經先於他們到達此地了,這讓他們喪失了信心和來時的雄心壯志,最終因缺水,缺食物又缺熱能而凍死在雪地里的事,贊揚了斯科特一行人為了祖國榮譽的不惜獻身的精神和批判了發現他們自己已不再成功時的悲觀。斯蒂芬·茨威格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傳記文學和小說方面。

B. 偉大的悲劇的作者

偉大的悲劇的作者: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 茨威格
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

C. 偉大的悲劇的文學體材

每一種文學體裁,都有它自身的藝術特徵和表現手法。如傳記文學,要求的是對人物——所謂「傳主」——人生故事和命運軌跡的如實反映,作家可以推想、想像,但絕不能違背人物的基本性格和特定的歷史情境。在表現方法上也較為單純,以敘述(講述)為主體,以描寫、議論等為輔助。小說呢?則是一種純粹的虛構體裁,作家在對社會人生充分感受、體驗的基礎上,你可以海闊天空地去想像,子虛烏有地去編造,它要求的是心靈、理性和藝術的真實。表現手法上也不拘一格,敘事的角度、人稱、方式等,完全可以由作家自由選擇。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節選自他的《奪取南極的斗爭》,是一篇嚴格意義上的傳記文學,作家遵循的也是傳記文學寫作的基本藝術規律和表現手法。但對一個傑出的作家來說,文學體裁本身的清規戒律,是限制不了他的藝術創造的。茨威格硬是在傳記文學這一相對狹窄的體裁中,譜寫出一曲悲壯深沉、多姿多彩、感情激越的多聲部合奏曲。就像宋代詩人「填詞」,「詞牌」的字數、平仄、韻腳等有極嚴格的規定,但那些大詩人照樣可以寫出氣象萬千的好詞來。《偉大的悲劇》所以成為傳記文學中的經典之作,自然與題材本身的獨特、作家精心的藝術想像有關,但更得力於作家敘事方式上的創造性運用,他把傳記文學那種以敘述為主的語言方式,極大地擴展了、豐富了,形成了一種獨創性的傳記文學語言個性,而這種語言個性的形成,又源自他的小說敘事語言的深厚修養。

D. 科幻小說金羊毛,羅伯特的,那裡有的下載

作者簡介:
羅伯特·J·索耶是加拿大最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自1990年以來,已經出版了十七部長篇科幻小說,作品獲得雨果獎、星雲獎等多種科幻獎項,被譽為加拿大科幻的教長。
索耶的科幻小說涉及多種主題,從電腦狂魔、恐龍復活、時間旅行,到平行時空、太空偵探,想像奇偉,異彩紛呈。 索耶的代表作除《金羊毛》外,還包括《計算中的上帝》、《終極實驗》、《星叢》、《原始人類》和《混血》等。

內容簡介:
一艘龐大的飛船即將遠赴外星。上萬名地球人被徵召進入這艘飛船,擔負起飛船的日常勤務工作。
這是一個封閉的社會,一個小型城市。作家採取一種極其獨特的敘事角度,以「我」——一台負責管理這艘飛船、具有自我意識的超級電腦——的眼睛來觀察這個社會。「我」無所不在,令人聯想起《2001:太空漫遊》里的那台萬能電腦。同時,「我」對人類極其蔑視,不甘於人類工具的角色。「我」認為,從宇宙中傳來、召喚人類前往目的地星球的信息其實根本不是發給人類的,而是發送給高於人類的另一種超級智力,也就是「我」。小說從「我」如何冷靜地謀殺一個人開始。監視一切的「我」實施謀殺,然後報案,之後又作為飛船主控電腦參與偵破……這是一場人腦與電腦之間的較量,由此揭開一場牽涉到整個人類最終歸屬的驚天陰謀……

★專家推薦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安德系列」作者] 奧森·斯科特·卡德:在這個小說英雄層出不窮、人們早已習已為常的時代,索耶給了我們一種極其罕見的東西:一出真正的悲劇。難怪小說以希臘悲劇典故為題。這類題材屬於偉大的古希臘詩人。與這些前輩的作品相比,索耶的《金羊毛》並不遜色。許多科幻小說以電腦為主角,在我看來,傑森這個人物是其中塑造得最深刻的。而阿隆這一人物可以跟最優秀的偵破小說中的偵探相媲美:真實、常犯錯誤、富於人情味。這本傑作,我覺得讀者們應該買兩冊,一本閱讀收藏,一本硬塞給自己的朋友,告訴他:「讀讀這本書,現在就讀!」《金羊毛》好到什麼程度?我的一個當英語文學教授的朋友每次見到我都說:「既然已經有了《金羊毛》,你為什麼還要寫你那些太空科幻小說?」我總是這樣回答:「《金羊毛》讓我知道,這類題材的科幻小說可以好到什麼程度。索耶已經證明,寫出這種水平的小說是可能的。他做到了,也許我也能做到。」

美國科幻雜志《規跡》:讓人拍案稱奇的天才之作

加拿大書評雜志《加拿大圖書》:「索耶的這部作品的成就不容質疑,它將星際旅行和人工智慧兩種題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留下印象深刻。」

註:本站內容全部需要使用網路閱讀系統軟體才能閱讀。下載地址為:http://www.ex51.com/ex51.zip 軟體無須安裝,解壓縮即可使用。

不好意思上面的好像不能下
用這個 羅伯特.希克萊作品集
http://www.51xs.com/khxs/x/xikelai/index.html

E. 三個偉大的悲劇是哪些作品

1.《偉大的悲劇》是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阿蒙森隊和斯科特隊都准備征服南極點,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結果是阿蒙森隊捷足先登,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斯科特隊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最後,阿蒙森勝利而歸,成功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極點上,而斯科特等五名沖擊南極的英雄,因為南極寒冷天氣的提前到來,飢寒交迫,體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與嚴寒搏鬥了兩個多月,最後長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課文頌揚的是一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2.本文通過敘寫發生在1911年年底,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南極為尋找極點而展開的一場富有戲劇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故事,頌揚了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表現探險家們堅毅、執著、挑戰自我,為事業而獻身的良好品格,反映他們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挫敗的人生態度。
3.本文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942年)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

F. 偉大的悲劇

1.在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達了角逐失敗後的一種極度沮喪、悲哀的心情。但事實上作者本人並不這么認為,理由是,作者為斯科特這個失敗者作傳,本身就說明作者不同意「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的觀點。

2.作者在這里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的是斯科特和夥伴的心情。此時,在痛苦萬分的斯科特眼中,風中飄揚的挪威國旗就是他的對手,勝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裡耀武揚威、洋洋得意。這真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國人普遍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這種文化傳統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的業績作證的任務。正因為他的這一行為,其人格才顯得無比的高尚,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4.聯繫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斯科特在離開世界前心中回憶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對遙遠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想,它們與現實的嚴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海市蜃樓是美好的,卻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這樣寫更加突出了悲劇效果,給人心靈的沖擊。

5.這兩句話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高的贊譽,意思是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雖然失敗了,他的肉體倒下了,但是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的崇高。有價值的、美的毀滅當然是偉大的悲劇。這話在全文中可作為主旨句,起點題的作用。

G. 偉大的悲劇的文體是什麼

傳記

只要對南極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設立在南極南緯90°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這是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帶領探險隊離開英國,前往南極。1911年10月,他們在紐西蘭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陸,准備在當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極點。可是就在這時候,他們得到消息說,挪威人阿蒙森率領另外一支探險隊正向南極進發,要「和他爭奪第一個揭開冥頑的地球的秘密的榮譽」!於是,斯科特一行於11月1日匆忙出發,「去爭取國家的榮譽」。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結果是阿蒙森隊捷足先登,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而斯科特隊則於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最後,阿蒙森勝利而歸,成功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極點上,而斯科特等五名沖擊南極的英雄,因為南極寒冷天氣的突然提前到來,飢寒交迫,體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與嚴寒搏鬥了兩個多月,最後長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極探險史的科學家指出,阿蒙森的勝利和斯科特的失敗,並非在於兩者的計劃周密與否,而在於前者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制訂計劃,後者則憑推理設想來制訂計劃。阿蒙森斷定,人的體力和西伯利亞矮種馬都無法抗禦南極的嚴寒,惟有北極的愛斯基摩狗才能在極圈拉著雪橇前進,於是他用了20條膘肥體壯的狗勝利完成了去南極點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則主要用西伯利亞矮種馬和少量的愛斯基摩狗,結果,狗跑掉了,矮種馬凍死,使這支隊伍過早地接受了嚴峻的挑戰——在以後的時間里,他們只能靠人拉雪橇前進。這樣前進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滅頂之災也就成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卻對這些科學問題忽略不計,而是飽含感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奮。
這篇傳記是作者根據斯科特遺留下來的一些底片、電影膠卷、書信和遺書,發揮他天才的文學想像而寫成的。因原作篇幅過長,選作課文時,刪去了前面寫斯科特一行的探險准備和出發去南極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們從南極絕望而歸以至悲壯覆滅的部分。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語句,大多集中在這一部分。
學習這篇課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理清故事情節。課文寫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盡卻又滿懷希望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頭喪氣地踏上歸途,最後一個個悲壯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寫氣候的惡劣,探險隊與嚴寒的搏鬥;另一方面,寫探險隊員犧牲的詳情。先是被認為最身強力壯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裡死去。接著是奧茨為了不拖累同伴而獨自走向暴風雪——像一個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後,三個「疲憊、羸弱」之人爬進各自的睡袋,等待著死亡的到來,「卻始終沒有向世界哀嘆過一聲自己最後遭遇到的種種苦難」。把握了以上「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對課文的內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關注令人難忘的細節。比如,歷盡艱險到達極點,等待他們的卻是佔領者阿蒙森留下的國旗和信件,並要斯科特這個失敗者為他完成的業績作證,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這項任務!再如,負責科學研究的威爾遜博士,在離死神只有寸步之遙的時候,仍堅持科學觀察,並拖著16公斤的珍貴岩石樣品!又如,不幸的奧茨先是要求給他十片嗎啡,以圖盡快結束自己,其他隊員堅決拒絕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獨自走向了帳篷外的茫茫風雪。而最後斯科特海軍上校極其冷靜地將日記記錄到他生命的最後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凍僵,筆從手中滑下來為止。這樣的情節,相信會感動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課文頌揚的是一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作者所描繪的五個探險者,是英國的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讓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者是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來寫這一場悲劇的,對英雄的贊嘆溢於言表,有時作者直接站出來議論:
在陰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終只有這么幾個人在行走,他們的英雄氣概不能不令人欽佩。
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
這些直截了當的議論,是作者行文時實在無法壓制自己感情的表現,使人想起報告文學的表達手法。

H. 茨威格除了寫《偉大的悲劇》還寫過什麼要具體文章。

《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混亂的感覺》《人的命運轉折點》(又譯《人生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又譯《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滑鐵盧之戰》《危險的憐憫》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記》《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同精靈的斗爭》《三位師》《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三作家》、《羅曼·羅蘭》、《斷頭皇後》(或《斷頭艷後》)、人物傳記《列夫·托爾斯泰》等一些極好的作品。他的作品《偉大的悲劇》(選自《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被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列夫·托爾斯泰》被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茨威格論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鬍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像米開朗琪羅畫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人們無不試圖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蓋著面孔的頭發,修剪瘋長的胡須,以他年輕時颳去胡須的肖像作為參照,希望用魔法變出一張光潔的臉。——這是引向內心世界的路標。這樣一來,我們不免開始畏縮起來。因為,無可否認的是,這個出身於名門望族的男子長相粗劣,生就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天才的靈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靈魂的工作間,比起吉爾吉斯人搭建的皮帳篷來好不了多少。小屋粗製濫造,出自一個農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在四方臉中間,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拳頭打塌了的樣子。在亂蓬蓬的頭發後面,怎麼也遮不住那對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著兩片厚厚的嘴唇。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這副勞動者的憂郇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住他臉上找不到一點奮發向上的靈氣,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間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沒有一點光彩可言。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沒有講真話。無疑,這張臉平淡無奇,障礙重重,沒法彌補,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這張臉蒙昧陰沉,鬱郁寡歡,醜陋可憎。從青年時代起,托爾斯泰就深深意識到自己這副嘴臉是不討人喜歡的。他說,他討厭任何對他長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這么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正因為如此,他不久就任憑須發長得滿臉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隱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須里,直到年紀大了以後鬍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後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雲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

永遠流浪的滅才靈魂,竟然在一個土頭土腦的俄國人身上找到了簡陋歸宿,從這個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東西,缺乏詩人、幻想者和創造者的氣質。從少年到青壯年,甚至到老年,托爾斯泰一直都是長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來。對他來說。穿這件大衣,還是那件大衣,戴這頂帽子,還是那頂帽子,都沒什麼不合適。一個人長著這么一張在俄羅斯隨處可見的臉,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會議,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幫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場上賣麵包,也有可能披著大主教的法衣,舉起十字架從跪地的教徒的頭上掠過。帶著這么一張臉,你不管從事什麼職業,不管穿什麼服飾,也不管在俄國什麼地方,都不會有一種鶴立雞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爾斯泰做學生的時候,可能屬於同齡人的混合體;當軍官的時候.沒法把他從戰友裡面分辨出來;而恢復鄉間生活以後,他的樣子和往常出現在舞台上的鄉紳角色再吻合不過了。要是你看到一張他趕著馬車外出的照片,還有個白鬍子隨從與他並排坐著,你也許要動腦筋想上好一陣,才能判斷手握韁繩的是馬車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張照片,是他在同一些農民交談。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農中間的列夫是個有地位有錢財的人,他的門第和身份大大不同於格里高、伊凡、伊利亞、彼得等在場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沒有特徵,完全屬於普通的俄羅斯人,因此,我們得把他稱為普通人,而且此刻會產生這么一種感覺,即天才沒有任何特殊的長相,而是一般人的總體現。昕以說,托爾斯泰並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圍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因此,那些第一次見到他的人,一開始都無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們有的坐火車旅行漫長的路程,有的從圖拉駕車趕來,在客廳里正襟危坐地等待這位大師的接見。他們早就形成了對他的主觀概念,希望從他身上找見威嚴非凡的東西,希望看到一個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貴、軒昂、偉岸、天才於一身。在即將親眼見到大活人之前,他們對自己所想像的這位文壇泰斗形象頷首低眉,敬重有加,內心的期望擴大到誠惶誠恐的地步。門終於開了,進來的卻是一個矮小敦實的人,由於步子輕快,連鬍子都跟著抖動不停。他剛進門,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來,然後突然收住腳步,望著一位驚呆了的來客友好地微笑。他帶著輕松愉快的口氣,又迅速又隨便地講著表示歡迎的話語,同時主動向客人伸出手來。來訪者一邊與他握手,一邊深感疑惑和驚訝。什麼?就這么個侏儒!這么個小巧玲瓏的傢伙,難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嗎?這位客人不無尷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著主人的臉。

突然,客人驚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見面前的小個子那對濃似灌木叢的眉毛下面,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雖然每個見過托爾斯泰的人都談過這種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圖片都沒法加以反映。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准,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彷彿被催眠術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這種目光的探尋,任何俺飾郜抵擋不住。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在這種人木三分的審視之下,誰都沒法遮遮掩掩。——對此,屠格涅夫和高爾基等上百個人都怍過無可置疑的描述。

這種穿透心靈的審視儀僅持續了一秒鍾,接著便刀劍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與和藹的笑容。雖然嘴角緊閉,沒有變化,但那對眼睛卻能滿含粲然笑意,猶如神奇的星光。而在優美動人的音樂影響下,它們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精神上感到滿足自在時,它們可以閃閃發光,轉眼又因憂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陰雲,頓生凄涼,顯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測。它們可以變得冷酷銳利,可以像手術刀、像 x射線那樣揭開隱藏的秘密,不一會兒意趣盎然地湧出好奇的神色。這是出現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可以抒發各種各樣的感情。高爾基對它們恰如其分的描述,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

虧得有這么一對眼睛,托爾斯泰的臉上於是透出一股才氣來。此人所具有的天賦統統集巾在他的眼睛裡,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豐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間一樣。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再小的事物,藉助這對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隻獵鷹從高空朝一隻膽怯的耗子俯沖下來,這對眼睛不會放過做不足道的細節,同樣也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它們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處,同樣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燈光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這一對爍爍發光的晶體具有足夠的熱量和純度,能夠忘我地注視上帝;有足夠的勇氣注視摧毀一切的虛無,這種虛無猶如蛇發女怪那樣,看到她的人就會變成石頭。住這對眼睛看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除非讓它們陷入無所事事的白日夢中,在優雅而快活的夢境里默默無聲地享樂。眼皮剛一睜開,這對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無情地追尋起獵物來。它們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把淺薄的信條撕爛。每件事物都逃不過這一對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來。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准它們的豐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於觀察並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怎麼樣!

I. 第一部科幻小說是什麼

1
1818年,年僅二十歲的英國女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

2
儒勒·凡爾納(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紀法國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被譽為「科學幻想小說的鼻祖」。

【走上創作之路】

1828年,凡爾納生於南特,1848年赴巴黎學習法律,寫過短篇小說和劇本。

1863年起,他開始發表科學幻想冒險小說,以總名稱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異的漫遊》一舉成名。代表作為三部曲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海底兩萬里》 《神秘島》 。

凡爾納總共創作了六十六部長篇小說或短篇小說集,還有幾個劇本,一冊《法國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偉大的旅行家和偉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機器島》《漂逝的半島》《八十天環游地球》等20多部長篇科幻歷險小說。

3
阿特·布奇沃德 埃德加·賴斯·巴勒斯 阿西莫夫 安東尼·吉爾伯特
彼埃爾·伽馬拉 別利亞耶夫 布瑞恩·斯坦伯利福
陳勇 程東 崔西·西克曼
達世新 大衛·赫爾 德·比連金 杜漸

弗雷德里克·波爾 弗雷德里克·布朗 弗里茨·萊伯 馮尼古特 馮尼格特

哈里·哈里森 韓松 郝曉波 赫·齊·威爾斯 霍炬

基·布雷切夫 江漸離 傑恩·沃爾夫 傑克·芬尼 景星
空門 寬齊 克拉克
雷·布拉德伯雷 雷·布雷德伯里 凌晨 劉興詩 柳文楊 魯衛 綠楊 羅伯特·海因萊因 羅伯特·希克萊 羅爾夫·豪夫曼 羅森 羅琳 洛夫克拉夫特
莫仁
倪匡 怒加

帕莫拉·薩根 潘海天
Q喬治·盧卡斯
RR·A·薩爾瓦多 儒勒·凡爾納
施彤宇 斯蒂芬·金 蘇珊·西瓦茲 蘇學軍 蘇逸平 隨心玫
譚劍 特利·比松 田中芳樹 童恩正 托爾金
王晉康 威爾斯 威廉·厄普森 無極 威爾斯
蕭建亨 蕭志勇 星河 星新一 宣昌發 西馬克
亞歷山大·別利亞耶夫 楊平 英子 尤異 宇無名 約翰·瓦利
詹姆斯·岡恩 詹姆斯·考西 張系國 趙海虹 鄭軍 鄭文光 周宇坤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小說聽書 發布:2025-04-30 19:53:41 瀏覽:206
科幻小說往哪發 發布:2025-04-30 19:51:12 瀏覽:952
完結小說完結版玄幻小說 發布:2025-04-30 19:49:50 瀏覽:937
100部禁毒網路小說 發布:2025-04-30 18:45:23 瀏覽:478
莫言小說言情免費閱讀 發布:2025-04-30 17:26:49 瀏覽:237
好看的都市重生蘿莉小說推薦 發布:2025-04-30 17:13:46 瀏覽:46
科幻小說的好段摘抄 發布:2025-04-30 16:31:55 瀏覽:369
單向暗戀月北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4-30 16:14:23 瀏覽:114
關於疫情的科幻小說10000字 發布:2025-04-30 14:11:36 瀏覽:915
櫻桃全文免費閱讀百度小說 發布:2025-04-30 13:38:43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