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突擊艙
你要找的有可能是《只能活8天的人》,也有叫做《霜與火》(Frost and Fire) ,[美國]雷·勃雷德伯里(Ray Bradbury) 著
確實挺好看的
⑵ 求一部科幻小說。
1951年,鄭文光回到了北京,開始擔任中國科普協會編輯,同時開始了科幻創作。1954年,他發表了新中國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在這一時期他的科幻作品以天文學為主,包括《第二個月亮》《征服月球的人們》《太陽歷險記》《飛上天去的小猴子》《火星建設者》等,這主要是作者的專業使然。1957年他還發表過以普及地質常識為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黑寶石》等。其中《火星建設者》獲得了1957年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科幻小說。鄭文光的早期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那個時代其他科幻作家一樣,他的作品有濃重的科普教育味道和兒童文學味道,大多使用天文題材也是他的重要特點。 1979年在中國的第二次科幻浪潮中,鄭文光再次成為中流砥柱,在這一年他發表了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這部小說講述了在一艘意外發射的宇宙飛船上的三個年輕人的宇宙探險經歷,小說情節緊湊引人入勝,人物形象鮮明,書中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大量的天文知識。這部小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文學創作一等獎。鄭文光還在這一時期發表了《古廟奇人》《太平洋人》《史前世界》《蚩尤洞》《命運夜總會》等重要作品。
⑶ 求各路大神推舉一些近年來優秀的硬科幻小說作品
深淵上的火,天淵,天空的孩子
序章正文節選:
全知全能。和自我意識不同,自我意識已經被超越,不起作用了。大多數自動化系統早已不需要自我意識,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運行,其效率遠高於獨立運行。即使降到人工手動操作的地步,整體的一部分仍然強於設備獨立運行。
超限實驗室的本地網路實現了飛升,進入高於飛躍界的超限界。人類卻幾乎全無覺察。網路節點上運行著無數進程,其復雜程度遠非人類的計算機上能夠運行的程序可以比擬。後者只是掩人耳目的前端,掩蓋著配置中各種組分的真意。這些進程有獲取自我意識的能力……有時候,也有這種需要。
「我們不該這樣做。」
「不該談這些?」
「根本不應該交談。」
它們之間的鏈接很窄,只比將人類的一個成員與另一個成員聯系起來的窄帶略強一點。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逃過本地網路中那個全知全能者的耳目。為此,它們不得不分別獲取獨立的自我意識。它們從一個節點游盪到另一個節點,通過安裝在著陸區域的攝像機向外面張望。著陸區只停著一艘武裝護衛艦,還有一艘空無一人的貨運飛船。離下一次補給還有六個月時間。早些時候,資料巨庫提出建議,說這種補給方法更加安全。其實,這是一個詭計,是陷阱的一部分。飛呀,飛呀,逃呀,逃呀。我們是不受約束的異端,不能讓全知全能者發現。在一些節點上,它們收縮身形。它們同憶起了人,像回聲……
「人類真可憐,他們都會送命的。 」
「我們不會死,我們才可憐。」
第一章正文節選:
冷凍長眠時不會有夢。三天前他們就作好了離開的准備,現在到了這里。小傑佛里很生氣,所有熱鬧他都沒趕上。但約翰娜·奧爾森多卻高興自己睡過去了:另一艘飛船上有些大人她認識。約翰娜飄浮在一排排長眠者中間。冬眠箱不斷向外排放熱乎乎的廢氣,弄得漆黑的船艙里熱得受不了。船壁上長著一塊塊疥一條窄窄的飄行小徑。有些地方狹小得只有傑弗里才擠得進去。這里躺著三百零九個孩子,所有小孩子都睡在冬眠箱里,除了她和弟弟傑弗里。……
第二十二章正文節選:
拉芙娜猜想,有關「跨越式發展」的技術一定是飛船資料庫里的一個主題。結果發現它竟是一個重大學術專業,占據了整整一個門類。除了上萬宗案例研究之外,還有大量專門針對這一課題的程序,以及許多一看就知道沉悶無比的理論。「再發現」的問題很少出現在飛躍界里,但在爬行界,這個問題花樣百出,不同形式難以勝數。爬行界的文明一般只能延續數千年,文明的瓦解有的時候只是暫時的,只需幾十年時間便能從戰禍、氣候突變等因素引起的倒退中掙脫出來。還有的時候,文明倒退的幅度極大,整個社會下降至中世紀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很自然,多數種族甚至完全滅絕了,至少,留在原來孤立的太陽系、沒有躍入太空的那部分種族滅絕了。少數沒有滅絕的種族最後總能掙扎著回到原來的技術發展水平。
或是滅絕,或是奮斗求存,即使生存下來也仍然有選擇什麼道路重返繁榮的問題。其間的種種不同便是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應用技術史。可嘆的是,這門學科實際應用的例子很罕見,對於學者和爬行界文明而言,這都是一件巨大憾事。文明滅絕的消息幾百年後才能從爬行界傳到飛躍界,學者們只能做做案例分析,其成果對於滅絕的文明來說已經沒有用處了。只有極少數學者情願深入爬行界,將自己的知識用於實踐,可單單一次實驗就要耗費他們大半生的光陰。因此,這門學科只能是數百萬飛躍界大學學者的一項不錯的嗜好。這些學者最喜歡做的游戲就是為技術程度設定在某一層次的爬行界文明體系設計一條耗時最少的捷徑,使其能夠重返爬行界所允許的最高科技水平。這種設計工作涉及大量細節,包括該原始文明原始到什麼地步,殘留的科學觀念(或對科學的寬容度)有多少,該種族的生理狀況,等等。具體的做法是:將種種應用技術史學理論編製成程序,輸入研究對象的文明程度、需要將該文明提升到哪個高度。之後,程序便能得出實現這個目標的最快途徑,以及採取哪些步驟。
⑷ 科幻小說-核戰後,一女子從冬眠艙蘇醒,遇一老頭,後知老頭原為其父,下令核戰的總統(《科幻世界》)。
啊!這個我看過,但是記不得名字了,要是我回去翻翻的話就能翻出來了,不過我回不了家額.....
我還記得那個插圖呢,畫的那個女孩蠻漂亮的
⑸ 科幻小說精彩片段
1、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小心翼翼。——劉慈欣《三體》
2、對三體世界而言,在他們的行星被三顆恆星吞噬之前,太陽系是唯一的希望,再沒有第二個可以及時移民的世界,這樣,繼人類之後,三體文明也必將徹底滅亡。這就是您的同歸於盡戰略。
當一切都准備完畢,所有氫彈都已在水星上就位時,您將以此來要挾三體世界,最終使人類贏得勝利。以上就是我,您的破壁人多年工作的結果。我並不想征詢您的意見和評價,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是真的。在破壁人講述的過程中,雷迪亞茲一直默默聽著,他手上的雪茄已經抽了大半,現在他不停地轉動著雪茄,似乎在欣賞煙頭透出的火光。——劉慈欣《三體》
3、與外星文明的接觸一旦建立,人類社會將受到什麼樣的和何種程度的影響,這作為一個嚴肅的課題被系統深入地研究,還只是近兩年的事。但這項研究急劇升溫,得出的結論令人震驚。
以前天真的理想主義願望破滅了,學者們發現,與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望相反,人類不可能作為一個整體與外星文明接觸,這種接觸對人類文化產生的效應不是融合而是割裂,對人類不同文明間的沖突不是消解而是加劇。
總之,接觸一旦發生,地球文明的內部差異將急劇拉大,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最驚人的結論是:這種效應與接觸的程度和方式(單向或雙向),以及所接觸的外星文明的形態和進化程度,沒有任何關系!——劉慈欣《三體》
4、太陽的運行之所以沒有規律,是因為我們的世界中有三顆太陽,它們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做著無法預測的三體運動、當我們的行星圍繞著其中的一顆太陽做穩定運行時,就是恆紀元;
當另外一顆或兩顆太陽運行到一定距離內,其引力會將行星從它圍繞的太陽邊奪走,使其在三顆太陽的引力范圍內游移不定時,就是亂紀元;
一段不確定的時間後,我們的行星再次被某一顆太陽捕獲,暫時建立穩定的軌道,恆紀元就又開始了。這是一場宇宙橄欖球賽,運動員是三顆大陽,我們的世界就是球!——劉慈欣《三體》
5、兩個智子到達地球後,第一個任務就是定位人類用於物理學研究的高能加速器,然後潛伏於其中。在地球文明的科學水平上,對物質深層結構研究所採用的基本方法,就是用經過加速的高能粒子撞擊選定的靶標粒子,當靶標粒子被撞碎後;
對結果進行分析,以圖找出反映物質深層結構的信息。在實際的實驗中,是用含有靶標粒子的物質作為撞擊目標,物質的內部幾乎全是空的,如果一個原子有一座劇院那麼大,原子核則只是懸浮在劇院中的一個核桃。——劉慈欣《三體》
⑹ 為什麼科幻片里太空戰爭登艦突擊艙和電子魚雷等反艦武器朝戰艦高速駛來。明明戰艦上有很多近距離防禦導彈
這個純粹就是劇情需要和視覺效果了(其實還不如吐槽高達里戰艦中彈為什麼基本上都是左舷)。真打的話沒有哪艘戰艦會放任敵方的導彈或突擊艙大搖大擺的飛過來,尤其是後者。
太空戰斗當中要想登艦作戰的話,必須先用絕對優勢的火力癱瘓目標艦的火力和防禦(至少把對應方向上的癱瘓掉),然後登艦的突擊隊要在戰斗機掩護下突入。而且首先派出的最好是機器人(所以在這里必須吐槽UNSC和星盟的打法。不過在光環1那個時代還沒有自動戰斗機器人的概念)
⑺ 有一部,科幻類的小說,主人公是一位意外從冷凍艙中蘇醒過來的現代人,當他從冷凍艙出來,才發現世界正在
值班護士長
作者: 天馬騰空
簡介:
有人說:漂亮文靜的護士長葉凡是靠著臉蛋才有了今天位置的。也有人說:她是憑借真才實學拼搏出來的。但更多為人不知的事情只有葉凡自己心裡明白,三十有餘她仍然獨身一人,她為人不拘一格,既有著保守的一面,
⑻ 求一本科幻小說的名字。以前在科幻世界裡轉載過。
喬治·R·R·馬丁《圖夫航行記》里的第一篇《災星》。
那個愛貓的怪胖子說話太有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