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錢學森科幻小說

錢學森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2-18 05:42:47

① 導彈之父; 錢學森 ( )之父:_____

原子彈之父 鄧稼先

② 請問大家誰看過這樣一部科幻片

片名:2010太空漫遊
譯 名 2010:威震太陽神
◎片 名 2010
◎年 代 1984
◎國 家 美國
◎類 別 科幻/驚秫/動作/神秘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文字幕
◎文件格式 HDRIP-RMVB
◎視頻尺寸 752 X 320
◎文件大小 2CD
◎片 長 116 Min
◎導 演 彼得·海姆斯 Peter Hyams
◎主 演 坎迪絲·伯根 Candice Bergen .... SAL 9000 (voice)
海倫·米倫 Helen Mirren .... Tanya Kirbuk
羅伯·巴拉班 Bob Balaban .... Dr. R. Chandra, HAL's Inventor
Keir Dullea .... Dave Bowman
約翰·利特高 John Lithgow .... Dr. Walter Curnow
羅伊·謝德 Roy Scheider .... Heywood Floyd
瑪多林·史密斯·奧斯巴內 Madolyn Smith-Osborne .... Caroline Floyd
Arthur C. Clarke .... Man on Park Bench (uncredited)
Elya Baskin .... Maxim Brajlovsky
Larry Carroll .... Anchorman on TV
Cheryl Carter .... Nurse
Mary Jo Deschanel .... Betty Fernandez, Bowman's Wife
Dana Elcar .... Dimitri Moisevitch
Taliesin Jaffe .... Christopher Floyd
Saveli Kramarov .... Dr. Vladimir Rudenko

◎簡 介

2001年,大衛·鮑曼在土星受到神奇的異化。現在,在2010年,費洛伊德博士率領另一支控險隊前往士星,他和隊友們的任務是重新啟動具有人類思維的電腦「哈爾—9000」,找出當年大衛鮑曼和飛船遭遇的真相。迎接他們的將是同樣令人窒息的震驚……

影片評價
如果願意,可以把本片當作是《2001:太空漫遊》的姐妹片,因為它是「太空漫遊」系列科幻作家克拉克的第二部作品,接著還有「2061」和「3001」兩部小說面試。而此「2010」在1984年,由彼得海姆斯執導,雖不可能和大師庫布力克的「2001」相提並論,但也獲85年奧斯卡最佳音響、最佳視覺效果等5項提名。 在此找到了台灣科幻文學學者葉李華的「從二○○一到三○○一:克拉克的千年敘事詩」,截取該文部分,順帶介紹克拉克這位作家。

作家生平:

亞瑟.克拉克 (Arthur Charles Clarke) 於一九五○年代崛起英語科普科幻文壇,引領風騷長達半世紀,與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1920-1992) 及海萊因 (Robert Heinlein, 1907-1988) 鼎足而立,如今是廿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中唯一健在者。

這位大師的前半生相當平凡:一九一七年生於英格蘭的索美塞特(Somerset);中學畢業後來到倫敦,在政府機構當公務員,公餘時間活躍於科幻迷的圈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一九四一年起在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教官;一九四六年退伍後,才進入倫敦的國王學院,兩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取得學士學位。

克拉克自小即對尖端科學極感興趣,天文學及太空科學尤其是他的最愛,這奠定了他日後寫作科普與科幻的基礎。一九五○年,他出版了科普處女作《行星際飛行》(Interplanetary ***ht),次年又出版《太空探索》(The Exploration of Space),這兩本書使他成為提倡太空旅行的權威。後來他又寫了很多這方面的科普書籍及文章,對宣傳太空旅行簡直不遺餘力。

由於克拉克博學多聞,並且對科學與技術的互動十分了解,因此長久以來,他對許多政府的科學決策都很有影響力。例如早在一九四五年,他就在<地球外的轉播>這篇論文中倡導同步通訊衛星,而成為這個科技領域的先知(這篇歷史性的論文發表於《無線電世界》)。除了寫作之外,他還製作電視科普節目,對於西方世界的科學普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因而獲得聯合國及許多國家頒發的學術獎項。
而身為一位科幻作家,克拉克亦享有極高的聲譽。他曾獲得三次雨果獎 (Hugo Award) 與三次星雲獎 (Nebula Award),兩者皆是科幻文壇的最高榮譽。包括一九八六年,以終身成就所榮獲的星雲科幻大師獎。

雖然很早就開始習作科幻,但克拉克直到一九四六年才正式發表科幻短篇。一九五一年,他的第一本長篇科幻《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 問世,同年又出版第二本長篇科幻《火星之沙》(The Sands of Mars)。值得一提的是,克拉克早期的科幻小說無論長篇或短篇,大都是以太空探險為主題。

從一九五六年起,克拉克定居斯里蘭卡。熱愛海洋的他認為這個島國是人間天堂,他嚮往海底的奇妙世界,對潛水活動尤其著迷。一九五七年出版的長篇科幻《深海牧場》(The Deep Range),便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移居斯里蘭卡之後,他還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東方哲學。此後在他的科幻作品中,除了太空這個主題,海洋與東方文化也開始扮演重要角色。

相當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克拉克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科普科幻作家,又是一位硬科幻小說的基本教義派,篤信科技與人性都具有無窮的潛力,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卻仍然不時出現「神」的形象與意象。重要的例子包括《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一書中的外星主宰,以及本文主題「太空漫遊系列」中的神秘石板。

就科幻小說的文學面而言,克拉克受古典科幻宗師威爾斯 (H.G. Wells, 1866-1946) 的影響最深,因此在文字上較注重文學性,總是以優美的文筆娓娓道來。另一方面,由於本身的學術背景,他對科技細節的描寫也是精確無比,給人一種身歷其境的真實感。至於故事性與戲劇張力,反而不是他強調的重點。換句話說,克拉克是以散文詩的語體來撰寫科幻小說,且執著於哲理上的探討與科學上的考證,因此讀者必須細細咀嚼,才能品嘗出其中特有的濃郁香醇。

一九六四至六八年,克拉克與名導演庫伯力克 (Stanley Kubrick, 1928-1999) 合作,拍攝了一部舉世聞名的科幻經典之作《二○○一:太空漫遊》。這部電影改編自克拉克於一九四八年撰寫、一九五一年發表的科幻短篇<崗哨>(Sentinel,故事敘述月球山峰上發現數百萬年前外星人留下的神秘建築),劇本由克拉克與庫伯力克聯合執筆。在電影殺青時,克拉克也寫出了同名的長篇小說。許多年後,克拉克陸續為這本書寫了三本續集,分別是《二○一○:太空漫遊》(一九八二年出版)、《二○六一:太空漫遊》(一九八七年出版)、《三○○一:太空漫遊》(一九九七年出版)。如今在全球科幻迷心目中,此一「太空漫遊系列」已經成了克拉克的代名詞。

從《二○○一》到《三○○一》,克拉克用抒情的筆調、精準的文字,寫出自成一格的科幻敘事長詩。如果身為讀者的您對這個系列並不熟悉,下列簡介足以提供充分的前情提要,能讓您以最短時間跨越千年時光,直接探索三○○一年的神秘星空。

本片涉及作品介紹:《二○一○:太空漫遊》(2010: Odyssey Two)

二○○一年的「木星任務」失敗之後,美國積極趕造「發現二號」,用以尋找仍在環繞木星的「發現號」。然而在「發現二號」完工前,無人操縱的「發現號」就有墜落木星的危險。

幸好俄國及時建好一艘「里歐諾夫號」,並善意地提出合作計畫,邀請美國共同遠征,一來取回「發現號」上的電腦資料,二來探索木星上空那塊巨大的黑色石板。促成這次合作的美方代表,正是《二○○一》主角之一的佛洛依德博士。

於是美國派出三位代表,連同俄國的七名宇航員,組成一支十人太空遠征軍。三位美方代表包括佛洛依德本人,以及哈兒的設計者——印度裔的強德拉博士。

經過兩年漫長的太空旅程,他們在來到木星的前夕,竟然發現有另一艘太空船後來居上。這艘命名為「錢學森號」的太空船由中國政府秘密建造,目標也是「發現號」上的資料。「錢學森號」之所以速度驚人,是因為並未攜帶返航的燃料。來到木星附近後,它並未直接與「發現號」會合,而是先降落到木衛二這個冰封的世界,以便汲取熱核反應爐所需的燃料——純水。
眼看中國太空人要成功之際,降落木衛二上的「錢學森號」忽然傳來緊急呼叫。這緊急訊號由一位張教授發出,呼叫的對象是「里歐諾夫號」上的佛洛依德博士,因為他們兩人曾有一面之緣。張教授以流利的英語,反覆強調木衛二上存在生命;他說那個生物長得像一棵巨大的榕樹,被「錢學森號」的燈光引出水面,進而爬上那艘太空船。但它帶上來的冰雪卻壓垮了「錢學森號」,如今張教授成了唯一的生還者。可是「里歐諾夫號」上的成員愛莫能助,「錢學森號」最後終於全軍覆沒。

又經歷了千辛萬苦,「里歐諾夫號」總算與「發現號」接合。強德拉博士開始忙著修理哈兒,佛洛依德等人則在近距離研究那塊「老大哥」黑石板。雖然來自美俄兩國,但成員相處得十分融洽,彼此的合作也極有默契。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有一顆「流星」從木星射向地球。其實那並非什麼流星,而是自「老大哥」石板中蘇醒、變成一種無形生命的鮑曼。他飛到地球上空,首先將半空中一顆氫彈引爆,消弭了一場人間浩劫。接著,他又造訪了自己的女友與卧病的母親。

這個「鮑曼」在回到木星附近後,又藉著哈兒的顯示幕,警告佛洛依德「必須在十五天內離去」。而為了取信,他甚至利用塵埃塑造出自己的「原形」,證明自己已經是個超級生命體。

不過「里歐諾夫號」剩餘的燃料有限,二十六天後才有適當的發射時機。但是基於上述的警告,他們想出了另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里歐諾夫號」與「發現號」綁在一起,先用「發現號」當推進裝置,在半途將「發現號」拋棄後再正式點火。只是這樣一來,就無法帶哈兒回地球去。

在准備過程中,附近星空那塊黑石板突然消失無蹤!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堅定了船長的決心,於是「里歐諾夫號」立刻啟程。與此同時,木星上竟然出現一塊大黑斑,而且還在不斷擴大。原來那是上百萬個不斷自我復制的石板,正在吞噬木星上的氫元素。

在「發現號」燃料用罄遭到拋棄後,「鮑曼」來到這艘太空船,利用哈兒發出一次又一次的訊息:「這些世界都是你們的,只有木衛二例外,別試圖在那裡登陸。」

不久木星整個被黑斑包圍,接著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爆炸,距離木星不遠的「發現號」也因為這次爆炸而粉身碎骨。不料「鮑曼」發覺哈兒仍在自己身邊,原來哈兒也轉變成類似的超級生命。

從此天空中多了一顆太陽,它就是木星爆炸後的產物;木衛二也不再是冰封的世界,而有希望發展出更復雜的生命。至於這顆新太陽的名字,大家最後的決定是「魔星」(Lucifer,亦正亦邪的光明使)。

這本小說也曾拍成電影 (2010:The Year We Make Contact, 1984出品),中文片名是「威震太陽神」。雖然也是一部十分精採的科幻片,但由於不是庫伯力克執導,並未跳脫好萊塢的科幻窠臼,因此在藝術價值與知名度上略遜一籌。

網站: http://www.y5y2.com/movies/20067/00430.shtml

③ 求科幻殺手類小說,不要無敵的那種,

錢學森為製造火箭、導彈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錢學森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火箭之王」。他共發表專著七篇,論文三百餘篇,為中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學術上,他精益求精,小心謹慎。
在政治上,他熱愛祖國,永求上進。「感動中國」給錢學森的頒獎詞中寫到: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④ 為什麼現在中國科幻小說沒落了

27天決定科幻界命運起伏
陳潔

80後們今天或許已經沒幾個聽說過專有名詞「清污」(清除精神污染)了。經歷了一個運動不斷的時代之後,作為那個時代的尾聲和迴光返照,「清污」運動來勢迅猛卻短平快,後勁不足,短短27天後便銷聲匿跡。除了留下些許談資話柄外,似乎不留痕跡。

但就是這場驟雨,在事實上改寫了中國科幻小說創造和出版的歷史。

方興未艾正當時

1978,改革開放元年。隨著風氣漸開,科幻文學也迎來了春天,創作和出版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兩旺勢頭。

對科幻人來說,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也是一個不可復制的高峰。從葉永烈發表十年動亂後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開始,科幻創作可謂風起雲涌。直到今天,中國科幻代表作和經典之作,無論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是科幻文學界普遍認可的《飛向人馬座》,幾乎都是那幾年集中誕生的。

葉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靈通漫遊未來》,1978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成為整整一代人的科學啟蒙書,首印100多萬冊,先後發了300萬冊,這個原創科幻小說的發行紀錄至今沒有被打破。我們今天還在用的通訊設備「小靈通」,名字即出自這里。

童恩正創作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出版後,科學的幻想色彩、民族情懷、愛國主義和反抗國際敵人的正義,這樣的配料足以令國人熱血沸騰。對那時候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1980年拍成的同名電影是他們平生看過的第一部科幻電影,現在的歸類屬「驚悚片」。而今天,互聯網上流行著同名網路游戲,玩手眾多。

《飛向人馬座》則被認為代表了科幻小說在文學領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鄭文光兩次獲得全國少兒文藝創作一等獎。1999年,已經成為中國科幻作品刊載平台龍頭老大的《科幻世界》在清華大學慶祝創刊20周年,並舉行銀河獎頒獎儀式。「科幻小說銀河獎」是中國科幻界唯一重要獎項。《科幻世界》破例在那一年的獎項中單獨設立唯一「終身成就獎」,頒給已經退出科幻創作舞台十多年的鄭文光,以表彰他對新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事業所作出的無可替代的傑出貢獻。

除了這三大力作,當時熱門的科幻小說還有魏雅華的《溫柔之鄉的夢》,金濤的《月光島》,劉興詩的《美洲來的哥倫布》,蕭建亨的《密林虎蹤》,童恩正的《雪山魔笛》,葉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丟了鼻子以後》,鄭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曉達的《波》等。

1979年,嚴文井主持召開兒童文學創作會議,與會的高士其、冰心一致提議編選《中國30年(1949年-1979年)兒童文學作品選》,其中「科學文藝」與「小說」「散文」一樣,單獨列為一卷。同年,「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獎」在人民大會堂頒獎,科學文藝作品入選24部,一等獎是《小靈通漫遊未來》和《飛向人馬座》,獲二等獎的有葉至善、蕭建亨、童恩正和魯克四人的作品,當時的科幻創作和出版之旺盛和強勢由此可見一斑。

據科學普及出版社的編輯白金鳳回憶,當時是有一個科幻創作界的,一個群體,很團結也很高產,有老作家,也有劉佳壽、魏雅華、宋宜昌等新秀,包括還只是中學生的吳岩。

圍繞著這個群體,科幻文學的發表和出版也很紅火。那幾年,幾乎所有的文學刊物和科學報刊都爭相發表科幻作品,幾乎所有的科技類出版社對科幻小說的出版都是敞開大門的。內地的科幻刊物有5-8個之多,海洋出版社的《科幻海洋》、江蘇科技出版社的《科學文藝譯叢》、四川省科協的雙月刊《科學文藝》、科學普及出版社的文摘性刊物《科幻世界》、新蕾出版社旗下創辦的中國第一份科幻專刊《智慧樹》。哈爾濱市科協動議創辦中國第一份科幻小說專報,從1981年開始,先在《科學周報》的副刊上設8版增刊作為試刊,名之以《中國科幻小說報》。除了這些專門發表科幻文學的陣地,還有《少年科學》、《科學時代》、《科學畫報》等積極刊發科幻作品的科普雜志。

中國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鎮」: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龍江,集中地同步展現著中國原創科幻的水準。而自從1980年2月19日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蕭建亨四人在《光明日報》發表關於科幻小說創作談,科幻界有了「四大金剛」或「四大天王」的說法。後來,「四大金剛」的陣容有所改變,蕭建亨創作漸少,慢慢淡出,劉興詩補進來,坐了第四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科幻小說創作的真正繁榮不完全表現在多產,文學質量也全面提升,積極探索自我角色定位,旗幟鮮明地尋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較之1949年到文革前那段時間的科幻創作,這一時期的科幻小說,人物姓名普遍中國化,少見「托馬斯」和「安妮」了,故事場景也每每設在本土而非S國。鄭文光就是憑借寫中國歷史的《地球的鏡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雜志,並被香港報道為「中國科幻之父」,雖然這個稱號後來也給他帶來了好些麻煩。

科幻創作的題材也趨於現實。鮮為人知的是,文學圈流行過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等,都有相應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營》引用《白毛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寫文革期間,造反派給「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發其返祖現象,長出尾巴來,變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當時已經開始獲得主流文學界的承認,《珊瑚島上的死光》發表在《人民文學》,並躋身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飛向人馬座》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不管怎麼說,當年的中國原創科幻正處於青春早期,生命力蓬蓬勃勃,蓄勢待發,醞釀著巨大的突破和成熟。但就在這時候遭遇到的歷史寒流,幾乎釀成滅頂之災。借用魏雅華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話說:「1980年,中國至少有三四十種專業科幻刊物和報紙,還有兩百多種文學期刊、一百七八十種科普期刊,中國一千多種報紙都在競相發表科幻小說,每年都有數百篇上千篇原創作品問世,那樣的輝煌留給我們的,是一種近乎凄美的記憶。」「中國的科幻小說一跤摔倒,二十多年過去,元氣大傷的中國科幻至今沒爬起來。」

姓科姓文的爭論

在說中國科幻遭遇的毀滅性打擊之前,應該提到這之前的「科文之爭」。早在1979年,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議就已經浮出水面。之所以產生分歧,要從中國科幻的歷史說起。

建國初期,中國並沒有科幻,只是在科普工作過程中,由鄭文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貼著「科幻小說」標簽的《從地球到火星》,發表在1954年的《中國少年報》上,由此還引起了北京地區的火星觀測熱潮。從此,科幻作為科學普及教育的一種生動形式,被保留和延續了下來。

長期以來,科幻小說在中國更通俗的稱謂是從前蘇聯引進的「科學文藝」,是「科學」而不是科學「幻想」。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國科幻的第一個創作高峰是伴隨著周恩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出現的。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二次創作高峰,也是因為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隨著「科學的春天」一起到來的。

這樣的「家庭出身」和「成長背景」,使得中國科幻一開始就打上了兩個烙印:給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一個必須有「集體歸屬」的時代,科幻卻一直懸在科學圈和文學圈之間,沒有著落。它更多的屬於科學界,但相對於科研,科普只是科學界的一小塊,科幻則是正規科普工作的補充形式。在文學界,它只是兒童文學的一個分支,邊緣的邊緣。

事實上,中國第一代科幻作家幾乎都是科學工作者,鄭文光是中山大學天文系第一批畢業生,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員,劉興詩是四川地質學院教師,其他如古生物學家劉後一、張鋒、人類學家周國興、醫學家李宗浩等。葉永烈畢業於北大化學系,《小靈通漫遊未來》其實算科普小說,更不用說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了,所以他1979年獲得的是「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

但科幻小說家們並不認可這樣的地位和定位,他們既不是只寫給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為了科普,他們的寫作有更遠大的理想。有社會批判、人性洞察,他們要寫社會、寫民族、寫對科學和人類命運的思考。

於是,矛盾出現了。

開始是評論家站在科學普及的立場,批評小說中科學知識的錯誤,作家們則認為,科幻是文學,更重要的是激發想像力和對科學的興趣,不是傳授具體的科學知識。這樣的爭議漸漸升級,觸及到了科幻小說的本質,是「科」還是「文」?

《中國青年報》的「科普小議」欄目成為辯論意見最為集中、尖銳的一塊陣地。一邊是科學評論家們批評「違反科學的幻想」,一邊是科幻作家們的自我辯護。作家們沒有後援,評論界則獲得了部分科學家的支持,錢學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個壞東西,因為科學是嚴謹的,幻想卻沒有科學的規范。科學和幻想是兩種不相乾的、敵對的東西。

為了應對科文之爭,鄭文光曾提出「硬科幻」和「軟科幻」之分。HardSF的代表是凡爾納,更多從哲學、社會學角度反思科學的SoftSF則有代表人物威爾斯。但這樣的理論建設並沒有化解科文之爭,更大的觀念沖擊和正面沖突已經勢不可擋。
科幻有多超前

也許我們必須了解科幻在中國有多超前,才能真正知道科幻在當時多麼不容易被正確認識和理解。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老編輯葉冰如的一段回憶可以作為當時佐證。1978年,她約到了《飛向人馬座》書稿,卻完全看不懂。當時,經過十年動亂,國家還很貧弱,買米買豆腐都需要「票」,「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仍是多數人的生活夢想,買個立櫃就算添了件大傢具,新婚夫婦惹人眼紅的「三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學生能有支鋼筆掛在胸前是很可驕傲的事情,社會上的人在談論出身、平反、四人幫,進步一些的,談論剛恢復的高考、夜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居然還有一群人,嘴裡蹦的詞是中微子,星際航行,轉基因,大爆炸,時間隧道,基因武器,宇宙空間站,黑洞,太空移民,智能機器人,生物工程和星球大戰……學中文、愛語言、做文學編輯,葉冰如卻無力切入科幻作家們的語言系統,一般人說「想不起來」,他們說「腦子短路」,一般人說「像木頭人一樣」,他們說「成了植物人」,這些新詞對葉冰如來說,陌生又新奇,似乎帶著另一個世界的氣息。

葉冰如的感覺或許能折射出當時科幻對社會上普通讀者的沖擊力。科幻創作之超前還可以舉個例子:給《飛向人馬座》書稿配插圖。所有的人都認為插圖應該富有現代感,但插圖畫家很發愁,怎麼才能有現代感,誰都不知道。小說中的人物穿什麼衣服?當時人一般穿藍色制服,街上能見到的只有深藍、淺灰、純黑三種顏色,風氣才剛開放,最時髦的也不過是白色或微帶粉色的「的確良」。結果畫出來的宇航員,統統穿四個大口袋的筆挺制服。文中有一張能上下升降、全方位轉動的金屬椅子,插圖作者只見過方木椅、長木凳,再高級一點,領導幹部坐的藤椅、沙發……畫來畫去,脫不出這類模樣。「能轉動」的「金屬椅」?沒聽說過,更沒見過,也想像不出來。

那是1979年的事。

如果說科幻對於普通人來說超前了太多,那麼對於科學界恐怕也超前了幾步。《太平洋人》說從太平洋底分裂出一個行星,上面的猿人復活了。科學評論家指出,「死而復活違反自然規律」,「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的標志,新石器時代的人屬於智人」,小說里二百萬年前的猿人能製造陶罐「無論如何也講不通」,「是對人類發展史和考古學的極大不尊重」。《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描寫科考隊在珠穆朗瑪峰發現恐龍蛋化石並孵化出古代恐龍,被古生物學家批評為「偽科學」,會毒害青少年的。於是牽扯到科幻小說的社會性問題,限定給少兒看的小說,不合適寫愛情、犯罪、社會反思。否則就是「低級趣味」,但科幻作家對科學、社會、人性的反思,如何表現?

爭論的本身是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理論辨析和建設對於科幻創作本來是大有幫助的,卻在彼此惡意攻擊的吵鬧中被攪成了渾水。批評的焦點很快從這些純技術問題轉為科幻小說的性質問題、社會影響,最後上升到政治問題。評論界最集中批判的是風頭正健的葉永烈,他的高產被認定為賺稿費的唯利是圖。魏雅華的成名作《溫柔之鄉的夢》寫機器人妻子對主人百依百順,溫柔之極,卻不能讓人滿意。被批評為「反社會主義」、「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說」。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草

就在科文之爭鬧得不可開交之際,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開始了。

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王若水曾在《周揚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後探索》一文(收入王蒙、袁鷹主編《憶周揚》,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提到,運動的導火索是對周揚、王若水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的批判。文革結束後,全社會思想解放,對於「人」的認識和討論風行一時。1980年《中國青年報》關於「人生觀」的討論轟動一時,同年《人民日報》發表《人道主義就是修正主義嗎?》影響很大。

3月的「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學術會」上,周揚的講話稿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講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和人的異化問題。據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王若水的說法,胡喬木對講話不滿,但沒有直接當面表達,卻臨時調整會議安排,旋即出現理論文藝界「存在精神污染現象」的論調,稱精神污染的實質是散布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和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很快,「精神污染」字樣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和社論中,相關文章連篇累牘。

在這場運動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擊。批評科幻「散布懷疑和不信任,宣傳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傾向,正在嚴重地侵蝕著我們的某些科幻創作。」「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范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一時間,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門風聲鶴唳,噤若寒蟬。出版管理機關多次發文禁止刊發科幻小說,相關雜志紛紛停刊整頓,已經試刊成功的《中國科幻小說報》,申請刊號的報告再也沒有下文。最嚴重的時候,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發表一篇科幻小說。

科幻創作界受到重創,鄭文光剛完成的長篇《戰神的後裔》預計作為《科幻海洋》頭條發表,雜志都已經制好版,突然接到上頭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為科幻出版重鎮,被勒令整頓。1983年4月26日,編輯葉冰如把這個壞消息告訴鄭文光,並約好第二天去辦公室取迴文稿。

但是第二天鄭文光沒有去取稿,他早上突發腦溢血,卧床半年後,終於能夠站立並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縮,不能正常發音。他的創作生涯從此結束——這一年,他54歲。

葉冰如說,鄭文光那時候是科幻界實際上的領頭羊,他也是第一個倒下的科幻作家,隨後,葉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和蕭建亨先後出國,其他科幻作家紛紛封筆。有一段時間,全國沒有一篇科幻作品,果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

「清污」很快就在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干預下偃旗息鼓了。但對於科幻來說,1978年,其興也勃,1983年,其亡也忽。雖然1980年代後期,新一代科幻作家開始成長,並時有佳作,但再也沒有恢復到1978年的「舉國繁榮」,而直到今天,2009年3月,中國的專業科幻作家仍鳳毛麟角。好像國際科幻界不在乎缺中國這一塊,中國的科幻還有未來嗎?

如果當年,中國科幻的生存環境稍微好一點,如果科幻自身的生命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強一些,如果有更成熟、更有說服力的作品產生……

⑤ 劉慈欣說的80年代對科幻小說的大圍剿是什麼事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主流的科普作家和科學技術界、甚至是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大家都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科幻小說形式的反對,人民日報撰文公開批判科幻小說為「精神污染」。在這一時期,科幻小說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科幻作者們紛紛放棄創作,從事技術的回歸技術工作、從事寫作的回歸文學創作。
這一特定的時期要分兩方面看。
其一,從外部氛圍看,剛剛經歷了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都處於一種特殊狀態,一是渴望科學,需要真正的純粹的科學技術普及、而非幻想,二是思維慣性,因為長時間的禁錮,解放思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對一些不符合自己的思維方式的東西容易上綱上線的批判,特別是掌握了話語權的人。
其二,從內部科幻作者團體看,在這之前的幾十年中,科幻小說主要是由技術愛好者寫作,鮮有具備很好的文學創作功力的作者,所以很長一段時期科幻小說一直是以類似「科普」的形式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會被科學界所批判,因為「幻」了就不科普了。
直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科幻世界雜志的興起,中國的科幻小說才重新振興。

⑥ 科幻小說《三體》中對三個太陽的描述有可能存在嗎

是有可能(或者說肯定的,就是存在的),因為小說劇情所攀附的「骨架」就是「三體問題」,這樣的運動以及相關的天體系統在宇宙間已經被證明是存在的(就像雙星)。另外,小說中的「三體星系」原型就是現實中的比鄰星,即半人馬座阿爾法星,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它的中心恆星就是三顆星組成的。錢學森也曾說過:「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實際上是緊緊靠近的三顆恆星,其中一顆比我們的太陽還要大些,其他兩顆是光度較小的黃色以及發紅的星。在天空中有三個不同顏色的太陽,豈非奇觀。」

⑦ 中國科幻小說是怎樣被「殺死」的

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議就這樣浮出水面。科學家們從科普的角度批評小說中的錯誤,錢學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個壞東西,因為科學是嚴謹的,幻想卻沒有科學的規范;作家們則認為,科幻是文學,更重要的是激發想像力和對科學的興趣,不是傳授具體的科學知識。
就在科文之爭鬧得不可開交之際,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開始了。
在這場運動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擊:「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傾向,正在嚴重地侵蝕著我們的某些科幻創作。」「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范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
一時間,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門風聲鶴唳,噤若寒蟬。出版管理機關多次發文禁止刊發科幻小說,相關雜志紛紛停刊整頓,已經試刊成功的《中國科幻小說報》,申請刊號的報告再也沒有下文。最嚴重的時候,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發表一篇科幻小說。

⑧ 哪裡能網購張純如寫的錢學森傳記《蠶絲》

錢學森•蠶絲•張純如

2009年10月31日早上8時6分,98歲高齡的錢學森在京與世長辭。各大報刊的紀念文章大多引用了華裔美國女作家張純如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又名《蠶絲》)一書中的文字。

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說,第二實驗小學使錢學森免於當時以嚴酷著稱的傳統式教育,周遭的氣氛鼓勵他主動發問、找尋答案,甚至向權威挑戰。「他的疑問很多,但基本上他的叛逆性不強。」高中時的錢學森已經表現出了多才多藝,不論是繪畫、音樂,還是辯論,都表現出眾。他十分喜歡自己的高中,稱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校長在舊中國能把一所學校治理好是一個奇跡。(南方周末:《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夢想》)

據美籍作家張純如考證,1949年重返加州理工學院前後,錢學森花了很長時間在帕薩迪納四處尋找可以買下來常住的房子,卻未成功。原因是,當時洛杉磯附近的高級住宅,有條不成文的規定,禁止屋主轉售房子給非白人,即便錢學森已經是小有名氣、收入豐厚的大學教授。本文中部分資料引自張純如《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Thread of the Silkworm)一書(三聯生活周刊:《解讀錢學森歸國曲折歷程)

1995年出版《蠶絲》講述了華人科學家錢學森為美國火箭科技作出貢獻,以及如何成為麥卡錫主義的犧牲品而離開美國,後在中國發展起中國原子彈的歷史。

令人遺憾的是,本書的中文版只在台灣海峽對面出版(《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美】張純如著,張定綺、許耀雲譯,台北天下出版公司,1996年)。書不能在大陸翻譯出版,據說在於它披露了一個事實:錢在美國已經申請入籍,在受到麥卡錫主義迫害後而不得不海歸。這不同於中國對錢因愛國而海歸的宣傳!

再過兩天,就是張純如逝世五周年祭日了。對一個作家的最好紀念莫大過於對她的作品的廣泛閱讀了,但由於某些人為的原因,讓她的創作成果不能成為我們的公共記憶。謊言在信息時代是長久不了的,只會讓說謊者受人鄙視。更何況前代人的謊言何須後代人來遮蔽,我們可以有新的起點,瞞與騙害人又害己。

願我們的出版界人士將該書的出版提上日程,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出版審查部門能放過該書。謝謝了。

2009年11月7日星期六,10:39,野獸愛智慧居

附錄:

張純如

1968年3月28日,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1968-1989年,在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城校區隨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學的父母親成長。

1989年,獲得伊利諾斯大學新聞學學士學位。

1990年,擔任《芝加哥論壇報》記者,撰寫重要新聞稿。訂婚。

1991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碩士。和電氣工程師布萊特•道格拉斯博士(BrettDouglas )結婚,7月遷往舊金山灣區。

1995年,自由撰稿人,為《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和美聯社撰寫稿件。冬季,在國家檔案館和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完成了《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一書的初步資料准備,前往北京、上海、杭州進行為期六星期的深入調查。

1996年,出版《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1997年7月,前往中國南京,調查南京大屠殺史料。

1997年12月,出版《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1998年,獲得華裔美國婦女聯合會的年度國家女性獎。

1999年8月,《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被拍攝電視節目,成為歷史探索頻道節目專題之一。

2002年5月13日,獲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2002年8月,兒子克里斯托佛•道格拉斯(ChristopherDouglas)出生。

2003年4月28日,出版《美國華裔史錄》。

2004年11月9日,於加州蓋洛斯自己的車內以手槍自殺身亡。

《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導讀

緣起�by 張純如���
������������
本書講的是錢學森的故事,他不僅是二十世紀火箭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位專家,也是中國大陸外太空開發計畫的樞紐人物,大陸媒體一致尊稱他為「中國飛彈之父」。雖然他已將近半個世紀未涉足美國領土,但科幻小說家克拉克(ArthurC.Clarke)在長篇小說《二O一O年,太空漫步第二集》(2010:Odyssey (2))中,還把一艘中國太空船命名為「錢學森號」。

錢學森的一生經歷可說是冷戰吊詭的極致。一方面中共第一代的飛彈及人造衛星(其中包括在波斯灣戰爭中用於對付美軍的蠶式反艦艇飛彈),都由他一手策畫完成。另一方面,他雖以公費生赴美留學,卻在美國享受完善的訓練與栽培,一待就是十五年;目睹三O年代與四O年代祖國政局激烈的動盪變化,最初他返國服務的意願並非很積極,後來卻因韓戰株連,在莫須有的共黨罪名下遭到驅逐出境,遣返中國。��
����
錢學森出生於一九一一年,父親曾在教育部任職。一九三五年,他獲得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受教於加州理工氣體動力學一代宗師馮卡門(Theodore�von�Karman)門下,並為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創室元老之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不久,他通過美國政府的安全調查,以中國人身分參與高度機密的政府計畫。他在流體力學、結構屈曲、調控工程學(編注∶engineering�cybernetics,亦可譯成「工程式控制制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對美國邁入太空時代有莫大貢獻。��

蒙受指控,遞解回國��
����
一九四九年,大陸陷共前夕,錢學森決心歸化為美國公民。然始料未及的是,美國舉國上下即將陷入冷戰歇斯底里症,多位科學家都不幸捲入其中。��
����
錢學森也未能倖免。一九五O年夏,他回母校加州理工的噴射推進實驗室擔任「高達德(Robert�Goddard,美國首位研究火箭的科學家)講座」教授甫及一年,就蒙受曾加入共黨的指控——他矢囗否認。但這項指控卻惹出一連串事故,最後他被囚禁達兩個多星期。困惑不解加上驚惶失措,使他體重驟減三十磅。出獄後,移民局展開遞解出境審訊,明白表示要遣送錢學森回中國——盡管沒有一丁點具體證據足以證明他是共產黨。��
����
無視於錢學森和曾與他共事多年的同事的抗議,他仍被判罪,以後五年一直被軟禁在自宅,無時無刻不受聯邦調查局的監視。經過這段秘密緩沖期,他在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七日,被遞解回中國大陸。��
����
錢學森回到大陸後,中共的飛彈科技開始有顯著的進步。萊恩(William��Ryan)與蘇墨林(Sam�Summerlin)合著的《中國之雲》(The�China�Cloud)一書中寫道∶「從一盼辶�昴瓿蹩�跡�陀幸渙��蠖�鰲!乖謔返じ4笱�謂痰穆芬姿梗↗ohn�Lewis)和薛理泰則指出∶「中共的戰略飛彈計畫於一九五六年初成形。」他倆合著《中共自製飛彈》(China�Builds�the�Bomb)一書,有一篇由德瑞爾(Sidney�Drell)撰寫的前言中提到∶「一個工業與科學資源都極其有限的貧困國家,能達到如此先進的科技與軍事成就——尤其又正處於大躍進掀起的嚴重政治動亂之下,實在不可思議。」火箭專家柯拉克(P.S.�Clark)說∶「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中國人綜合稍嫌過時的蘇聯系統與美國系統,著手建立自己的太空計畫。」一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顧教授也表示∶「錢學森革新了中國的飛彈科技——事實上,也改革了整個軍事科技......他是中國的首席科學家、首席工程師。」作過錢學森助理,現為中國科技協會副會長的庄逢甘說∶「中國的火箭事業始於錢學森。」他說,若非錢學森,中國的科技還要落後二十年。「我們的太空發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他既是首席科學家,也是最高權威。」��
����
錢學森的故事可做為一首史詩看,本世紀若干最偉大的科技與政治劇變均涵蓋其間。從大清王朝四百年江山的傾圮,以至日本空襲上海;從美國南加州乾河谷中的秘密飛彈試驗,以至德國死亡集中營的V—2火箭工廠;從美國小島的階下囚,以至跟蘇聯與中共的權威人士折沖會場。��
����
他的故事是美國政府在罹患嚴重恐共症的麥卡鍚(McCarthyism)時代,瘋狂摧毀多位一流科學家畢生志業所犯錯誤中,最不可原宥的一個。��
����
錢學森的故事中,他主導的科技發展對於美國與中國邁入太空時代有莫大貢獻。他在有生之年,把在他出世時仍以黃包車為主要代步工具的中國,轉變成坐擁火箭的世界強權。他一生的故事與中國在長達數十年的國際政治紛爭中,製造飛彈、建立太空計畫的奮斗完全重迭。��
����
最末了,這也是一個天性害羞、內向、才智過人、只想一輩子安分守己做研究的科學家,不幸卻不僅一度、而是兩度捲入國際政治漩渦的故事。��

高難度的寫作計畫��
����
寫作本書並非出諸我個人的構想,而是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出版集團旗下Basic�Books出版社資深編輯拉碧娜(Susan�Rabiner)所提。她最初是在一九九O年西雅圖召開的科學史討論會中,由加州理工檔案管理員兼歷史教授谷絲丹(Judith�Goodstein)與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科學史教授巴達許(Lawrence�Badash)提出的〈鬼迷心竅的五O年代科學界〉(Science�in�the�Haunted�Fifties)論文里,得知錢學森這個人。她深受錢學森一生的反諷吸引,主動尋訪能為他立傳的作家。一九九一年,我二十二歲,仍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的一名研究生,拉碧娜征詢我對這項計畫的意願。雖然我對錢學森的一生一無所知,但我受他的遭遇吸引不亞於拉碧娜,所以決定把握這機會。��
����
這個寫作計畫的高難度顯而易見。首先,別的不說,錢學森是航空工程專家,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訓練。他學識淵博,發表的論文涵蓋各種不同領域,我請教過的專家,沒有一位有能力讀畢他全部的作品——甚至包括他相當傑出的老學生在內。其次,大部分他的傳記資料都以中文寫就,我雖能說流利的華語,閱讀能力並不好。第三,他的一生牽涉到無數政治與機密,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無論在美國或中國,取得相關文獻都極為困難。最後一點,盡管只要跟他本人談談,許多疑惑必能迎刃而解,但錢學森卻拒絕接受采訪。自從回大陸以後,他就不曾接見美國記者或學者,中國人企圖為他立傳,也備受阻撓——只有他的秘書獲准在他死後為他寫傳。一九五O年,他有次跟一個加州理工的學生說∶「人在臨終前最好不要寫書,免得活著時就開始後悔。」��

給美國好看��
����
我希望從一開始就強調本書的局限——最起碼,大部分技術細節都省略掉了。令人安慰的是,世人對錢學森的印象並非基於他在美國的研究成果,而是由於他遭驅逐後在中國領導科學的成就。他絕對是位傑出的一流科學家,但跟他共事過的人都一再向我強調,他還不夠資格跟牛頓或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甚至也不及他在加州理工的導師馮卡門。盡管他在理論方面下的功夫,對美國氣體動力學的發展極具價值,但他既不曾帶動革命,也未能創造新領域。如果他一九五五年就去世,不曾回到中國,他的一生就不可能成為一流傳記的素材。��
����
很多人都認為,這位才氣出眾的理論家留給後人的回憶,將以他在中國推動的科學發展為主,他在美國的研究反而不那麼重要。曾在普林斯頓航空系任教的錢學森老友桑默非說(Martin�Summerfield)∶「他遠不及馮卡門、愛因斯坦、泰勒,或任何大科學家那麼高瞻遠矚。他對事物的眼光跟他們不同。他可以幫他們做演算,作他們的左右手,但他不會是主腦。我想他的長處在復制,復制真正大師創造出來的東西。」曾經在麻省理工跟他共事的史戴福(Guyford�Stever)也持相同觀點∶「他在美國的成績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貢獻才真正了不起。」他的學生艾胥利(Holt�Ashley)揣測,錢學森遭驅逐一事,「使中共科技發展得利,而美國蒙受損失。錢學森回國以後的最大心願就是給美國好看。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太可惜了。」��
����
所幸,刻畫錢學森的一生,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資料來源。他在美國住了二十年,留下的材料相當豐富∶政府與各大學的檔案、一般出版品及科學期刊,都保存了大批文件(聯邦調查局對他的調查檔案,一部分保存於美國海關資料庫中,軍方情治單位的檔案主要放置在國家檔案局)。他在美國的同事與學生大多還在世,而且健康良好,很樂意就他的個性、科學成就、跟美國政府發生的糾紛提供囗述史料。錢學森回到大陸後出現多篇新聞報導,可透過電腦資料庫檢索,主修物理的中國科學院史學家姚蜀平擔任我的助手,也協助我有系統的發掘相關材料,譯成英文。��

隱姓埋名接受采訪��
����
最大的困難是取得錢學森在協助中共生產飛彈與建立太空計劃期間的私人資料。他擔任哪裡些科學工作?他獲得哪裡些政治報酬?錢學森這期間的生活情形,對傳記作者而言,就像一個黑洞∶一九六O年代,中國幾乎沒什麼跟錢學森有關的新聞報導。更有甚者,大陸官員的偏執狂與保密狂,使得包括《紐約客》(New�Yorker)記者維奧斯特(Milton�Viorst)在內的許多記者,也無法取得錢學森進一步的消息。一九九三年夏季,我第一次訪問中國大陸,應邀參加北京一個飯局,就警覺到這種保密氣氛。席間有位錢學森的同學哀求我,千萬別寫任何會觸怒錢學森的東西,以免連累他們受罰。��
����
好在還有一小群中國火箭科學界的精英分子願意跟我談。他們大多在一九五O年代取得俄國大學的工程學位,錢學森第一次返國時,剛好他們也開始就業。他們比錢學森整整年輕一輩,心智清明,對於中國的太空發展都還記憶猶新。根據這些人的說法,我是第一個千里迢迢到中國,對他們做獨家采訪的美國人。我最初是在華府與他們晤面,接著到上海,最後在北京。我很感激他們在評估中國太空計畫、他們置身其下的政權、以及錢學森本人時,所表現的坦率與誠實。遺憾的是,為尚在人世的人立傳,本身就顧忌甚多,他們又極可能遭受政府的報復,所以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在本書中必須隱姓埋名。��
����
跟我最初的期待正好相反,我在中國遇到的大部分人都很樂意談錢學森。他們對這項計畫的熱心協助令我非常意外。他們請我到家裡坐,一塊兒吃晚飯,拿舊照片、信件給我看,對我大談往事。沒有一個人反對我用錄音機。我訪談的對象包括親戚、朋友、老同學、同事、學生、受雇於錢學森的人。也有人跟錢學森不熟,卻提供有用的人脈與參考資料∶一位最近才完成一部中國火箭計畫紀錄片的電影製片人、新聞記者、平劇演員、歷史學家、圖書編輯。我的尋訪路程遍及中國三個城巿∶杭州山上的保俶塔、上海豪華大飯店裡的太空展覽、位於北京無名窄巷中的小學、政府要員專用的聚會場所中的晚宴。��
����
最重要的一位訪問對象是錢學森的兒子。一九九一年,他在加州弗里芒(Fremont)一家台資的電腦公司工作,我有機會跟他談談。錢永剛長得跟他父親四十歲時一模一樣∶小個兒、橢圓臉、圓眼、皮膚光潔、笑容溫和、黑發旁分。他把車停在附近公園里,我們就在他車上進行訪談,因為他不想讓室友知道他是錢學森的兒子。��
����
永剛乘船離開美國回中國時才七歲,三十多年後才又返美。他的教育被文化大革命打斷,被迫加入人民解放軍,花了十年功夫在工廠里教工人操作機器。文化大革命後,他重回學校,一九八三年從長沙的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的學士學位。三年後,他進入加州理工計算機系就讀,並於一九八八年取得碩士學位。��

只要美國公開道歉��
����
在那次難得的訪談中,永剛告訴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他父親對於五O年代美國政府虧待他的往事,仍耿耿於懷。他說∶「就像先把人家請來作客,然後一腳踼他出門。如果我父親在這個國家犯了罪,當然無話可說。可是他奉獻了二十年青春為美國賣命,對這個國家的科技有莫大貢獻,得到的報酬卻是被趕出去。」��
����
永剛說,因此他父親拒絕回美國——甚至一九七九年加州理工頒贈他傑出校友獎也無法彌補。他透露,當時錢學森在加州理工最要好的朋友馬柏(Frank�Marble)教授,曾邀他回帕沙迪納(Pasadena)參加正式頒獎典禮。[加州理工校長杜布理吉(Lee�DuBridge)還跟卡特總統的科學顧問普雷斯(Frank�Press)多方協商,撤銷了錢學森的驅逐命令。]可是錢學森就是不肯回去。��
����
錢學森在中國的年輕同事,大多無法體會他跟美國移民局打交道的痛苦經驗,所以對他峻拒回美國之舉感到很困惑。永剛還記得,不少人勸他把握這個重返美國的機會,過去就讓它過去算了。��
����
可是永剛告訴我,要他父親重返美國,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美國政府公開道歉——對一九五O年代把錢學森當作罪犯囚禁,以及在把他遞解回中國之前,讓他過了五年悲慘生活的錯誤,多少表示歉意。錢永剛說,他父親心目中的道歉方式倒也不需要總統出面,「只要任何一名政府官員公開承認,美國四十年前做錯了。」

⑨ 什麼之父是什麼,五個如: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等

1、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他是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的先驅者之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華鐵路第一人。他是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界的先驅,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鐵路工程技術專家。作為中國鐵路事業的先驅者,詹天佑被人們稱作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2、中國詩歌之父——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徵手法繼承並發揮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屈原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

由於這種情感表達的需要,就不能滿足於平實的寫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綺麗的幻想,是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弘瑰麗的特徵。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

後代的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注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可以溯源於屈原。

3、世界革命文學之父——馬克西姆·高爾基

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

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

在作家辭世近半個世紀以後,人們對他的興趣還是出現持續性的高漲。在歐美各國,不時掀起了「高爾基熱」。尤其是高爾基的劇本,不斷被搬上各國舞台,或拍成電視、電影。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底層》和《仇敵》等在美國上演或播出,《仇敵》被劇評家認為「是已經播出的節目中最好的劇目」。

在聯邦德國,上演過高爾基的《瓦薩·日列茲諾娃》,《南德意志報》評論說,這出戲「以其揭露企業主世界的特殊力量震撼了西德的現實」。而演出《避暑客》時,被評論家譽為文藝復興以來的盛事。而在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過高爾基的劇本。

高爾基的創作對美國進步作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尤其是他創作中的「個人的社會活力」(指個人變革自我、變革社會和變革自然的創造力〉主題與「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題,以及處理這類主題的藝術風格,更是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

在劉易斯的《巴比特》對「刻板的市儈」的描繪中,可以看到與高爾基的《苦悶的王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傑克·倫敦和德萊賽的創作中,也可以看到高爾基諸多方面的影響。

高爾基充滿革命激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的作品,為中國廣大讀者所喜愛,教育和鼓舞我國人民為消滅剝削制度和建設新社會而斗爭。

高爾基的作品從20世紀初開始陸續被介紹到中國,許多小說、劇本和論著都不僅有了中譯本,而且還被編選成單卷、多卷的《高爾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觀點,對中國五四以後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4、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 。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5、文學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約前446年—前385年)古希臘早期喜劇代表作家,雅典公民,生於阿提卡的庫達特奈昂,一生大部分時間在雅典度過,同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有交往。相傳寫有四十四部喜劇,現存《阿卡奈人》、《騎士》、《和平》、《鳥》、《蛙》等十一部。

有「喜劇之父」之稱。阿里斯托芬及在他之前的喜劇被稱為舊喜劇,後起的則被稱為中喜劇和新喜劇。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產生三大喜劇詩人:第一個是克拉提諾斯,第二個是歐波利斯,第三個是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傳下一些完整的作品。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約前446一前385)古希臘早期喜劇代表作家。生於雅典。熟悉希臘文學和藝術,與同時代的哲學家、文學家交遊甚廣。相傳寫了44部喜劇,現存《阿卡奈人》等11部。

對後世的喜劇影響甚大,被稱為「喜劇之父」。擁護民主制,也揭露民主制危機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和倫理道德的淪落。譴責上層統治者的虛偽殘暴和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主張對財產作一次再分配,以消滅貧困,恢復公正,發揚道德。倡導和平,厭惡戰爭,肯定誠實善良等美德。

反對智者的道德觀,認為他們用極端的個人主義為強權的寡頭專制辯護,毀壞了雅典民主制的道德基本原則和傳統。他的思想反映了動盪時代雅典的自由農民和中產者希望恢復舊日安寧生活的願望。

熱點內容
好看的末日建設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05 09:50:27 瀏覽:800
校園言情小說wang 發布:2025-05-05 09:48:44 瀏覽:584
女配文小說現代 發布:2025-05-05 09:47:29 瀏覽:112
現代田園女強小說 發布:2025-05-05 09:47:28 瀏覽:51
玄幻穿越女強小說廢柴逆天 發布:2025-05-05 09:41:55 瀏覽:358
家農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05 09:36:11 瀏覽:800
鳳戾九天小說聽書 發布:2025-05-05 09:35:38 瀏覽:841
贅婿當道全本免費閱讀小說最新 發布:2025-05-05 09:13:23 瀏覽:567
nba滿級喬丹免費小說 發布:2025-05-05 08:40:58 瀏覽:30
寫一篇科幻小說600字左右 發布:2025-05-05 08:39:22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