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中國科幻小說
Ⅰ 求一本科幻小說的具體詳情
電子書[星際驛站/世界科幻大師叢書]簡介
作 者:(美)克利福德·西馬克
克利福德·西馬克,世界科幻協會評出的第三位科幻大師,三次獲得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是美國科幻最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之一。
西馬克1904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畢業於威斯康星大學,在密歇根和明尼蘇達當過多年記者和教師。從1931年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到1988年去世,西馬克一共創作了二十多部長篇和三百多個短篇故事。《星際驛站》是西馬克最重要的創作成就之一。
西馬克將地球視為銀河系的鄉村,其作品充滿了詩意和田園氣息,淡淡的「鄉愁」回味綿長。
【內容介紹】
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偏僻農場,居住著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怪人——華萊
士。地球人中沒有誰知道,他是銀河系文明設在地球的秘密驛站的守護人。
華萊士的平靜生活在一個看似平靜的日子被打破。中央情報局開始監視
他的舉動,並派人盜走了華萊士埋在其家族墓地里的一個星際旅行者的屍體
。銀河系內部由此展開了復雜的派系斗爭。
華萊士,甚至整個地球都捲入其中,星際驛站不得不被迫關閉,人類文
明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書摘
劉易斯想,也許由於某種令人不解的原因,這間窩棚僅僅是個精心設計
出來的擺擺樣子的地方,好讓人相信華萊士就住在這里。也許他的確住在那
所房子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他為什麼要千方百計地讓別人相信他不住在
那所房子里呢?盡管這種安排並不成功。
劉易斯轉向門口,走出了窩棚。他繞著房子一直走到通向前門的門廊。
在台階下邊,劉易斯停住了腳步,向四周張望著。這里是一片寂靜,上午的
太陽升得不算很高,天氣正開始轉暖,地球上這個鮮為人知的角落顯得既輕
松又寧靜,等待著炎熱的到來。
劉易斯看了看手錶,他還有四十分鍾時間。於是他走上台階,穿過門廊
直接來到了門前。他伸出一隻手去抓住門上的圓頭手柄,用力一擰,但他無
法將它擰動。圓頭手柄紋絲不動,而他握緊的手指在擰手柄時卻滑動了半圈
。
他感到十分驚訝,試著再擰一次,但他還是無法扭動手柄。彷彿這圓頭
手柄上被塗了一層又硬又滑的油膜,如同一層冰塊,他的手指在手柄上凈打
滑,簡直一點兒力氣也用不上。他彎下腰,將頭靠近手柄,。想看看上面是
不是塗過一層油膜,但他沒發現什麼油膜。這個球形手柄看上去完美無缺,
也許太完美了一點兒。它很乾凈,像是被人擦過,並且拋光了似的。手柄上
纖塵不染,也沒有因受氣候影響而產生的斑點。
他用一個拇指指甲在手柄上劃著試了一下,那指甲一下便滑脫了,卻沒
留下任何痕跡。他用手掌摸了摸門的表層,發現木頭很光滑。他的手掌在門
上沒有產生絲毫摩擦感。手掌在木頭上打滑,好像手心裡塗了一層油似的,
但他的手掌上根本沒塗油。他實在無法對房門如此光滑作出任何解釋。
劉易斯從房門處來到了護牆板前,護牆板也同樣十分光滑。他也用手掌
和拇指甲在板上劃著試了一下,結果完全一樣。一定有某種平滑、光潔的東
西塗在了房子的外面。房子的外表光滑得連灰塵也無法沾住,就連氣候也無
法使其風化。
他沿著門廊走到一扇窗前。這時,當他面對窗戶站著的那一刻,他發現
了自己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東西,它使這所房子顯得更加荒涼不堪。這些窗戶
是烏黑的,沒有窗簾、垂帷或遮布;它們只是一些烏黑的長方形,像是光禿
禿的顱骨上的空洞洞的眼眶。
他靠近窗口,把臉湊上前去,將雙手放在眼前,蓋住臉的兩邊,以便遮
住陽光。但即使如此,他仍然無法看清裡面的房間。他所凝視的只是一片漆
黑。可奇怪的是,這些窗戶毫無反射功能,他無法從玻璃上看到自己的人影
。除了黑暗之外,他什麼也看不到,好像光線照在窗上 ……
[看更多書摘]
Ⅱ 有沒什麼經典的科幻小說
凡爾納是近代科幻小說之父,他的都相當經典,你查名字就有一大堆了。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所屬的銀河帝國系列在上世紀60年代被評為史上最好看的科幻小說。
地球往事三部曲: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這是中國目前可以說無爭議的最好的科幻系列,雖然歷史不長,但必成經典。
安德系列:安德的游戲,安德的影子,安德的代言。這好像是被稱為28年才被人讀懂的科幻小說。
海伯利安系列,好像說是與銀行帝國並肩。
Ⅲ 你看過最棒的中國科幻小說是什麼
《地鐵》
由「末班、驚變、符號、天堂、廢墟」五個獨立又有聯系的長篇組成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部科幻小說,它怎麼看怎麼都像驚悚小說,如果你把它當驚悚小說看,它又更像是一部黑色荒誕小說。
說韓松是中國科幻界的卡夫卡,也許太過貼標簽了,不過,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卡夫卡似的夢魘。在《地鐵》中,地鐵就像城堡,科幻的技術背景就像城堡里虛無荒誕的體制,人都是符號化的。
如果說,其他國內科幻作家都是源於60年代西方黃金時代科幻理念,那麼韓松顯然是承載了新浪潮一代的科幻理念——脫離硬科學的背景,用復雜的文學技巧表現晦澀的隱喻。
回頭再看看大劉對韓松的評價,你會發現,那些溢美之辭充滿了隔岸觀火的味道,我以為他真的想說的是:也許中國的科幻作品需要韓松來豐富一下類型,但中國的科幻讀者並不需要韓松。
Ⅳ 八十年代中國科幻繁榮期時,科幻界對專業科幻報刊曾有四刊一報的稱呼,請答出全部四刊一報的名稱:
科學知識的問題
一個完整長度的科幻小說,名稱:「古星圖之謎
2吉林省黑龍江科幻小說家,鄭先生甲子,在八十年代,已出版,一個女作者的作品榮獲一九九六至九七年度科幻銀河獎的女性作者:鯤鵬
3知道的結果只有兩個專業科幻小說書店名稱:
答:奇異的文化服務中心和長春收斂的科幻書店。
4在日本,中國的科幻小說非要介紹給日本讀者的科幻工作者,他的名字:岩石上治理
一個科幻小說作家,在台灣出版的唯一一家中國科幻系統理論讀物「科幻小說」,他是:魯英中
6,請知道的結果之一,香港香港科幻作家,黎委蔡先生致力於世界優秀的科幻小說著作:超人孤獨的
7八十年代的繁榮科幻小說,科幻小說界的專業科幻報紙有四本雜志,一份報紙稱為所有四本雜志的名字中隨機選取的報道:
科學海洋「,」藝術「,」智慧樹「,」科學時代,科幻報紙
請說「科幻世界」雜志以前用
有兩個名字:
「藝術」,「冒險」請了解當代女性的科幻作家和科學的結果小說翻譯的名字:趙嘿閎
10中??國最早的引進和引進國外的空間,幻想藝術畫家:李
11科幻電影大師斯皮爾伯格拍攝的中國背景的歷史題材大片的名字:「太陽帝國」
12請知道的世界科幻文學的創始人的國籍:英國
世界上最大的13循環科幻雜志在哪個國家?
14科幻小說作家星系出版了一本科幻小說,地球科學知識背景,請說出它的名字:
「不完整的磁痕...... / a>
15時許,女科幻小說作家贏得了這場群星獎請說作品。 「貓的故事」
16世紀八十年代,早期的科幻小說作家被子被稱為四大金剛,科幻小說,它們是:
蕭鑒衡,鄭文光,葉永烈童押嗯
17,科幻小說作家被稱為中國科幻之父?鄭文光
18降落在月球上的第一個男人「中的經典科幻作家威爾斯的小說」威爾士的月亮是誰設計的航天技術嗎?
19反重力物質卷閘的英文單詞是來自科幻小說「機器人」「Rossum的通用機器人」請問作者的小說,哪個國家呢?捷克
20都知道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設計的結果。
答:(1)機器人可不會對人造成傷害或花哨的傷害,而什麼都不做。
(2)機器人應服從命令,但該命令與第一定律的沖突異常。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與第一,第二定律。
21科幻小說「黑暗的左手」被評為女性科幻小說的代表作,它的作者:勒讓
22中國大陸第一所大學選修科幻小說科幻小說的創作作家:吳焰
23知道結果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在台灣省的名字:「潘都娜
24日在香港金像獎舉行百年的中國小說在二十世紀文學,科幻小說選擇並列第94,這是「藍血人
25請知道的結果的三個科幻小說的名
出版物科學科幻世界「的科幻的時空」,「科幻王
26」導中國人群的道路,是從科幻小說開始的「這句名言文學大師說的?魯迅
27中國文學大師老舍寫了一部科幻小說,它的名字是:「貓城記」
28三十年代蘇聯的科幻小說作家,後來被稱為蘇聯科幻小說之父,他的名字是:
別利亞耶夫貝拉阿利耶夫
29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會見了英國科幻作家,他是奧爾迪斯
30安徽科幻小說作家,綠楊坊,在他的系列作品在外形上的老科學家的形象,老字型大小的科學家盧蔡文姬
31,請知道的結果,科幻小說作家的科幻銀河獎的的楊Pingrong的作品「黑客事件
32科幻小說的歷史和被稱為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
33國內流通出版的「讀者」已被復制在一個科幻小說,它的名字是「冠層下降
34湖南經濟廣播電台舉行的SCI-FI展的專業性,展會的名稱是「科幻小說中的時間和空間」
35,請知道雲
36引起轟動,在國內科幻迷的日本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發表的結果,只公布全長科幻小說女性科幻作??家的名字長春市,一個出版社?
37時代文藝出版社的名字,知道結果的中國大陸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
</ 「飛人馬座」
38波蘭位世界科幻大師的影響,「蘇拉馬薩利斯海」創作的作品,他是所有科幻小說
列姆博士,或尼姆
39中國和外國的故事作品的時間跨度最長的是規模最大的形狀黃易的
星浪子回頭「的故事時間跨度二十億美元年
40名中國和外國的科幻技術產品環籃圈世界「人造天體
41家中國和外國的射程最遠的宇宙航行出現在所有科幻小說的作品嗎?
綠楊「雞尾酒」航行到宇宙的邊緣
42一位著名的科幻藝術品收藏家被稱為「世界上的電話號碼一個科幻迷,他的名字是阿克曼
43人,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專業的科幻雜志
雨果·根斯巴克
44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編輯訓練的許多主要的美國科幻小說作家,他是約翰·坎貝爾
45手冢治蟲被稱為日本漫畫的父親已經推出了許多中國觀眾最喜歡的科幻動畫系列套裝系列名稱「阿童木」
46軌道
請說美國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風扇的名稱的出版物
47請說名日本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風扇的刊物「宇宙塵埃」
48請說這個名字的中國最大的循環科幻風扇其出版物「星雲」
</ 49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復活的遠古時代的恐龍嗎?基因拷貝
50 1995年,純文學作家梁巧的力量已經推出的科幻大作2000年世界大戰的背景下,這本書的名字是「末日之門」 BR />
51最大發行的科幻小說,科幻小說的歷史
「
52中國大陸在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作者銀河一等獎王金康
53歷史上著名的科幻小說系列書籍之一「科幻之路」是編輯這一個科幻小說作家?詹姆斯·岡恩
54與俄羅斯宇航員在航天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腳印,也是太空美術畫家,他是80列昂諾夫
55的,美國有硬科學的復興和傳統的科幻風格,流派的名稱是塞伯·朋克
56六十年代開始,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改革的科幻小說中已經出現了創造性的方法,以提高科學小說藝術水平的創作潮流在科幻小說歷史上被稱為新浪潮運動
57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經寫過一篇小說的時間旅行為主題,它是
<BR /亞瑟王朝洋基隊
58福爾摩斯的故事,科幻小說,著名的英國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寫了一個恐龍主題,這個名字的書
「失落的世界」 (美國作家克萊頓近期的作品,「失落的世界」相同的名稱)
59中國科幻小說中最長的一個是
「尋秦記」(香港,黃一著200萬字)
60在中國大陸的科幻小說出版時間最長的一個
「25世紀」(湖北閔上下,70萬字)...... / a>
61在台灣已經有一個正式的科幻出版物「幽靈」
62中國首次出版的科幻小說集
「和平的夢想」(顧後面,在2039年出版)
63中國大陸第一個被改編成科幻電影科幻小說
「珊瑚島上的死光」
/> 64中國大陸首家在國際上獲獎的科幻小說</科學小說作家鄭文光參考
「火星建設者」(2057莫斯科世界青年鄭文光,??收集行業獎)
65第一個中國科幻銀河獎終身成就獎「/>
66 99高考作文是一個科幻的想法,這個科幻的想法是
」如果記憶可以移植,或記憶體移植的答案
67,在日本,有一個特殊的短科幻小說的創作和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說界,作家是第一篇科幻小說大陸性信義
68後「文化大革命」石油蛋白「
69請說,請說世界上兩個最有影響力的科幻小說獎的名稱
>
星雲獎和雨果獎
70日本科幻大作「日本沉沒」作者的名字小松左京
71第一次評估在1991年第「世界看中國科幻小說獎」,大陸青年科幻作家韓松工程獎「,這件作品的名稱是」宇宙墓碑
72舉行的第一屆世界科幻大會在一年? 1939年
73湖北省,一位年輕的專門從事創造性的的哲學科幻小說作品的科幻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時空捕手,這個名字的作家劉維佳
74中國科幻銀河獎被授予第一次是在哪一年?
75現任「科幻世界」編輯阿萊於1986年是一個著名的純文學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塵埃落定「
76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的科幻大作,它的名字作為本世紀77整個銀河系的背景下,德國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拍攝的科幻大片」基地三部曲
電影史學家之一,世界十大經典電影,大片的名稱,這是作家的「大都會」
78世界科幻小說中的歷史想法?一台時間機器,第一次
喬治·威爾斯
79阿西莫夫寫的形態結構的描述人體內部的科幻小說,故事的名字是一個「神奇之旅」
80八十年代初,在互聯網是不知道的情況下,第一次描述了網路時代的科幻小說作品
「神經漫遊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美國人)
81在當今世界著名科幻大師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設計,因此被稱為泰事達的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父親
82在小說「天堂噴泉,航空方式
升降機這樣或那樣的電梯方式的梯道
83月,今年,日本專家用巨大的鋼箱拼接的設計?成一個浮動機場,在這樣的世界科幻小說的歷史的一個新的想法?機器島「(凡爾納)
84世界第一個的名字的潛艇在北極穿越極地冰冠稱為「鸚鵡螺」號,這個名字是根據什麼科幻小說嗎? 「24千載海」
85當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年輕人想成為一個科幻小說中虛構的心理歷史學家,長期從科幻小說的傑作? 86新浪潮時代的「基地三部曲
主要科幻小說作家,巴拉德創造了一個系列三部曲,名字就叫做」災難三部曲
<BR / 87憤怒的科幻電影「星河戰隊「(星傘兵板」)改編的科幻小說大師的作品相同的名稱?海恩
88首部原創科幻小說在中國歷史上是
/>「法螺先生傳」(1905年)
89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專業科幻雜志「科幻世界」,至今已連續多少年?二十年的問題/>
90中國古典文學,最早的科幻色彩的文章偃師市「
91世界上第一個科幻小說引入大學教育的一個著名科幻活動家在美國,他是
等待,莫茲測試92世界科幻首次描繪的人與外星人的戰爭的著作,作品的作家?
喬治·韋爾斯「兩個世界的戰爭,」戰爭火星人,「星球大戰」
93著名科幻作家布魯斯的故事寫了一系列關於人生活在原有的環境,這件作品的名稱,作者也是著名的科幻小說回家,水壩專家,學者,
「泰山」94中國科幻界。科幻小說作家是七十年代末潘家錚
95的流派的科幻電影導演的經濟衰退,美國科幻電影的成功,電影是「星球大戰」
>
96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已經產生了時間旅行的科幻題材,加上機器人戰??爭,這個名字的電影「終結者」
97請說
</國籍印度的主人公尼摩船長在24千載「在海的世界科幻小說史」宇宙歌劇的創始人,被稱為「美國科幻小說家史密斯
99世界歷史中的98科幻小說的數十億年的人類進化的傑作,它的名字
「最後和最初的」
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過程中,有一個描述獎項歷史上唯一獲獎的科幻小說「蠅王」
Ⅳ 那些科幻小說給人們敲響了科技發展的警鍾。急!!!!!
目 錄
《人口調查員》
《火星人來的那一天》
《阿爾泰亞九星上的綁架案》
《龐奇》
《武器》
《另當別論》
《惡魔》
《怎樣用手指數數兒》
《公元第一百萬日》
《星辰之父》
《干擾速度》
《彭家角的巫師》
《地下通道》
《黑夜之中的兒童》
《狐狸與森林》
《海底城謎案》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波爾,1919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中學未畢業就進入了科幻界。他是一位科幻迷。他說,年輕時讀過幾乎所有出版的科幻小說。他19歲就成了兩家科幻雜志的主編——《驚異小說》和《超科學小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義大利服役。戰後做過文學經紀人。20世紀50年代曾是美國70%以上的頂尖級科幻作家的代理人。也是在50年代,波爾開始了他的職業科幻作家的生涯,並編輯了幾本有影響的科幻小說集。有幾年,他也曾在廣告業工作,因而寫出了像《宇宙商人》(1953)及其續集《商戰》(1983)這樣的名著以及短篇小說集《邁達斯的世界》(1983)。他與考恩布魯斯(C·M·Kornbluth)和傑克·威廉森(Jack·Williamson)的合作是富有成果的。與前者合作寫出了《宇宙商人》、《搜索天空》(1954)等;與後者合作寫出了海底探索三部曲《海底探索》、《海底城》和《海底艦隊》。其中《海底艦隊》收入郭建中主編的「外國科幻小說譯叢」,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60年代,波爾又主編了兩本科幻雜志《假如》和《銀河》。《假如》曾連續獲1966、1967和1968年最佳科幻雜志「雨果獎」。雜志賣出後,波爾專門從事創作。因編輯工作上的優異成績在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連續三年獲「國際科幻成就獎」,從一九七四年起擔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此後,他至少15次獲獎。1973年《相會》(與考恩布魯斯合作)獲最佳科幻短篇「雨果獎」;1976年長篇科幻《特殊的人》獲「星雲獎」;1978年《通向宇宙之門》獲「星雲獎」、「雨果獎」和「坎貝爾獎」。他的另一部小說《吉姆》獲1980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1974年至1976年,波爾曾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1980年被選為世界科幻作家協會主席。在科幻界,波爾做了幾乎每一樣工作,獲得了幾乎每一個榮譽。他成長為作家的道路清晰可見,他在科幻界的地位也是無可爭議的。
波爾曾在美國和西歐的二百多所大學里講過學,七十年代又在「文化交流」的名義下到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講學。他出訪過許多國家,包括中國,享有國際聲譽。他的作品經常在電視中播映,迄今已攝製成四百多個電視節目很受西方世界觀眾的歡迎。
波爾把他自己的科幻小說稱作「警告文學」,說提醒人們注意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長遠後果雖然已成為老生常談,但他仍要敲響警鍾。他還說,他一直對探索人類可能有的各種各樣前途感到興趣,因此他所寫小說的主題不趕時髦,但往往帶有一定的預見性。
美國文藝評論家弗萊德里克·鮑厄斯說:「在波爾手中,科幻小說是用來保衛人類和人性的武器。作為社會批評家,他應該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的故事也寫得引人入勝,是第一流小說家。」
Ⅵ 什麼叫做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英語簡稱:Sci-Fi)全稱科學幻想小說,直譯應為科學虛構小說(英語全稱:Science Fiction),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
其定義為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否則就是科學奇幻小說)而創作出的文藝,一般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當下以敘事為重點,追求人文思考已成為科幻小說主流,國內科幻小說還呈現出輕科學偏文藝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各大主流網路文學平台上的所謂的科幻分類下的小說很少完全具備以上三要素,其細分類型與受眾跟本詞條所定義科幻小說均有極大差別,也不受中國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協會的認可,屬於網路文學的一個分支,據此本詞條將不對該類型進行介紹。
(6)60年代的中國科幻小說擴展閱讀:
在大陸,鄭文光、童恩正這些作家是最早能 寫出科幻故事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當年為什麼 轟動一時,還被改編過廣播劇和電影?因為那是 戲劇沖突很飽滿的故事。
葉永烈最早寫《小靈通 漫遊未來》,1.0階段科幻的經典。後來他寫《金 明戈亮探案集》,就進化到2.0階段科幻。那是偵 探加科幻的類型,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案子,有時 甚至是案中案,葉永烈把情節梳理得很順暢。
到了20世紀50—60年代,歐美科幻基本都 發展到2.0階段科幻,不敘述完整的故事,編劇 都不會給發表。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幻 也基本完成了這個轉變。
Ⅶ 中外科幻發展史,誰能說一下
中國科幻小說的歷史
(Ⅰ) 背負起普及科學的重任
與瑪麗·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相比,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起步是比較晚的。據有史可考的文獻紀錄,中國第一個關注科幻小說的人是被尊為"一代文豪"的魯迅先生。
1902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民族危亡與大變革的前夜,青年魯迅遠渡東瀛,在日本的弘文書院補習日文期間,魯迅根據日文譯本轉譯了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說是開中國翻譯科幻小說之先河。至於他的那句"導中國人之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也早已廣為流傳。只可惜魯迅先生,自己並沒有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作品流傳後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至於各中緣由,還有待遇進一步考證。
一般認為中國的第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關於作者具體的其他資料便沒有尋找到。不過同時期的還有一位鮮為人知先驅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蘇常熟人,別署東海覺我。通曉日文和英文,擅長數學和寫作。思想進步,受西方啟蒙及科學思想影響頗深。1904年前後,與友人曾樸在滬創設小說林社和《小說林》雜志,並曾任譯述編輯。
本世紀初,徐念慈開始關注科幻小說。它先是翻譯了美國的西蒙鈕加武(我懷疑這是傳統譯法,但由於沒有找到通譯,所以只好採用原譯法)創作的《黑行星》,之後又參與審校了另外八部類似作品。1905年小說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書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創的一部隨筆性質的中篇小說《新法螺先生譚》(需要說明的是《新法螺》共收錄了三篇科幻小說,其餘兩篇是包笑天從日文本轉譯的德國科幻小說《法螺先生譚》和《法螺先生續譚》,這是兩篇文章都是談話體小說,"譚"通"談",原作者不詳)。在這篇文章中,徐先生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描述了主人公縱橫於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間,並將諸如"衛星"、"磁極"、"離心力"、重力加速度、萬有引力乃至"造人術"、"腦電"、"循環系統"等這些即使是現在看來也並不落伍的概念運用自如,巧妙的穿插於文章之中,可見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國還處在晚清末期,在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能夠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確實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關於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說作品及其作者的情況,可以參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
民國以後,直至解放初期,中國科幻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沉默期,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深刻的聯系。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科幻小說性質的文藝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貓城記》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上,《貓城記》是一篇映射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諷刺體的預言故事,但是由於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貓社會"所以憑添了幾分科幻小說氣氛。據說,老舍先生曾經因為這篇文章而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憤然自盡,於是便與大獎失之交臂。這只是一種傳言,並不足取,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顧均正所著的小說集《和平的夢》,共包括《和平的夢》、《倫敦奇疫》、《在北極的光》三部分。據我所知,這部小說集的科幻小說色彩要比《貓城記》濃的多,幾乎可以看作是正統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另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更接近於文藝式的科普作品)。由於准備倉促,有關這方面的其他資料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
回顧科幻小說在中國的前半個世紀,我們並不難看出仁人志士們翻譯、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無外乎希望把科學知識,以一種通俗的形式向大眾普及,使大眾"獲得一斑(般)之知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魯迅《月界旅行·辨言》)以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這對中國科幻小說後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Ⅱ)走向大眾的"兒童文學"
解放後,特別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以兒童文學的形式的走向大眾。我們必須承認一點中國科幻小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蘇聯科幻小說的發達與傳統(事實上,中國作家在國際上所獲得唯一的一個科幻小說獎項就是在這一時期的蘇聯拿到的)和當時親密的中蘇關系。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科幻小說傳統的國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來的強烈影響,是根本不會有科幻文學發展的餘地的,特別是在計劃經濟和農業生產處於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時代。由於研究的局限,我無法斷言中國對於科幻小說的少兒性與科普性的定義是否與蘇聯科幻小說發展思想有直接的聯系(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但這種影響不應該被忽視。
在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作家有鄭文光(代表作有《從地球到火星》等)、劉興詩、肖建亨、遲叔昌等。其中,鄭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的《從地球到火星》為中國科幻小說在世界上贏得了榮譽,更是因為他數十年筆耕不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可以傳世的佳作。在這一點上,我們稱其為中國科幻小說的"泰斗"是不為過的。
但是,由於"十年浩劫"對於文藝界的無情摧殘,再加上中國並沒有對於科幻小說的傳統以及認為兒童文學處於從屬的地位的認識,使得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道路被徹底封殺了。科幻小說和她的讀者與作者,都不得不開始在漫長的"冬夜"里靜靜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之後,科幻小說才迎來了他在中國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運的轉折
是的,正如題目所言。"1978"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事業是一個轉折,而對於整個中國又何嘗不是一次歷史性的大轉折呢?在解放思想的號召下,中國的文藝界開始復甦,有人稱其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這樣的比喻雖然不算十分恰當,但這也說明了這場變革的歷史意義。正是在這樣的意識條件下,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了新的創業與變革。
1979年,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來說,應該是值得記住和紀念的一年。在這一年,著名科幻小說家、《珊瑚島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說應該以普及科學的人生觀為己任的主張。先拋開這種觀點的正確與否不論,它的提出無疑是動搖了自魯迅以來,關於科幻小說是科普作品的一貫論調,開啟了科幻小說向文學靠攏的大門。一時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眾多的科幻小說作品應運而生。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有影響科幻小說作品,比如《飛向人馬座》(鄭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葉永烈著)、《古星圖之謎》和《追蹤恐龍的人》、《科學福爾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作品曾經創下了中國科幻小說圖書的銷售紀錄。但平心而論,這部作品依然沒有脫離科普作品和兒童文學的框架,但這也許正是"小靈通"成功的關鍵。同時期,中國的科幻影視也實現了零的突破,先後出現了《珊瑚島上的死光》(根據童恩正同名小說改編)、《消失的大氣層》和《霹靂貝貝》等幾部科幻、准科幻影片,雖然數量不多,但意義非同小可。不過這個時期傳統認識對於人們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單是從這幾部影片的出品單位就可以知曉。在期刊領域,也出現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學文藝》(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專業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樹》(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兒童刊物)。可以說,80年代初的熱潮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與高潮"。
Ⅷ 科幻小說作家有哪些
西方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瑪麗·雪萊、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小約翰·坎貝爾、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中國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王晉康、何宏偉、凌晨、劉維佳、柳文楊、米一、潘海天、星河
Ⅸ 科幻小說三體(1、2、3)的簡介,要劇情的簡要介紹
第一部《三體》簡介:
文化革命時期,天文學家葉文潔,以太陽為天線,向三體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標。三體人屬於四光年外的「三體文明」,被逼迫逃離母星。地球上應對三體人到來的一個秘密組織(ETO)。地球防衛組織中國區作戰中心通過「古箏計劃」一定程度的組織了三體人入侵的計劃。
第二部《三體Ⅱ·黑暗森林》簡介:
三體人在利用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後,出動龐大的宇宙艦隊直撲太陽系。人類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制訂了「面壁計劃」。羅輯證實宇宙文明間的黑暗森林法則,任何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都將很快被消滅。他以此相威脅,暫時制止三體對太陽系的入侵,地球與三體建立戰略平衡。
第三部《三體Ⅲ·死神永生》簡介:
人類最終沒有能夠逃脫被高級文明毀滅的命運。因為宇宙中還存在更強大的文明,戰爭的方式和武器已經遠超出人類的想像,極高文明發出了一張卡片大小的「二向箔」,使整個太陽系壓縮為二維平面而毀滅。
(9)60年代的中國科幻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有三顆無規則運行恆星的恆星系」這個構思他最初打算用來寫短篇,後來發現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於是把這和吳岩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們不顧一切地探索太空的歷史相結合。
設定以「文革」時期為整個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與外星力量間的接觸、以及華約和北約的冷戰;在一位出版人的影響下,他對原來的構思做了較大的變化,改為一個長篇的三部曲系列,敘述從20世紀60年代到五百年後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
Ⅹ 科幻小說好在那裡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原本是外來詞,由西方傳入我國;最初被譯為「科學小說」,後來演變為「科幻小說」。其實,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說」一詞一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廣泛流行。它最初出現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編的《科學奇異故事》雜志第一期,雖然埃德加·愛倫·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爾遜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對一種類似科幻小說的文學類型進行過界定,不過對「科幻小說」真正比較一致的看法,卻是專登科幻小說的流行雜志確立以後的事情。
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幻小說」呢?應該說,「科幻小說」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類型。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里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志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志《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系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設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本,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范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范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里『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里,通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范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贊揚科學發展的作品。
實際上,這種小說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進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說的發展變化。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量描寫未來,使人們從未來反觀現實,給作者和讀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們與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作品明顯不同,因為後者主要通過空間將小說的背景置於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想,重新強調科幻小說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學,其根源在於19世紀,而不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由美國雜志培育出來的一種文類。這無疑是對科幻小說一種視角更廣的看法,但它不再強調科學技術的因素,甚至對「科幻小說」這一文類術語也提出批評。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布賴恩•奧爾迪斯指出:「科幻小說不是為科學家寫的,就像鬼怪小說不是為鬼怪寫的一樣。J·G·巴拉德1969年評論說:「那種認為《驚奇故事》這樣的雜志與科學相關的看法荒誕至極。你只需隨便撿起一本《自然》雜志或任何一種科學雜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學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奧爾迪斯還在他的《萬億年的狂歡》(1973年初版,1986年修訂再版)里提出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說力求說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處於我們發達但混亂的知識(科學)狀態,因此科幻小說以哥特或後哥特的方式鑄成。」通過將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視為這一傳統的源頭,奧爾迪斯有效地論證了科幻小說何以是19世紀工業和科學革命的產物。
20世紀70年代,隨著大學開設科幻課程,學術界對科幻小說的興趣也高漲起來,出現了更嚴格的形式的界定。因為若要教一門課程,你必須知道這門課究竟是什麼;而就科幻小說而言,由於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說、後現代小說、寓言小說、科技驚險小說、科學發明小說以及烏托邦小說,所以還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麼。因此在學術界定里,人們特別強調要嚴格劃清科幻小說的界限,不僅考慮它的文學策略,而且也考慮它的觀念內容,有時還運用在文學批評中發展起來的一些詞語,如結構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的批評詞語。
197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達科·蘇文把科幻小說解釋為「一種文學類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是陌生化和認識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種想像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經驗環境」。蘇文用「認識」表示對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則表示布萊希特的概念:「一種陌生化的表現可以使人認識它的主體,但同時又使它顯得陌生。」蘇文的定義引起了不少爭論,但他用想像的框架表示小說虛構世界,用經驗環境表示外在真實世界的做法,對理解科幻小說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70年代以後,由於高科技生產方式帶來的社會變化,對科幻小說又出現了各種新的解釋。羅伯特•斯科勒斯認為,「科幻小說提供一個明顯與我們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種認識的方式返回來面對那個已知的世界。」他以「結構的寓言」代替「推測小說」,認為宇宙是一個系統的系統,一個結構的結構,對過去一個世紀科學的洞察應作為小說的出發點。
結構的寓言以一種虛構小說的方式對人類的處境進行探討,其最主要的題材是人類科學或生命科學的發展或發明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過研究現實世界的迅速變化指出:「科幻小說通過描寫一般不考慮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擴大我們對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聲稱「媒體就是信息」的麥克魯安認為:「今天科幻小說表現的環境使我們能夠看到科技的潛能。」而萊斯利•菲德勒則說:「科幻小說是啟示的夢想,是人類終結的神話,是超越或改變人類的神話。」1987年,科幻作家S.K.羅賓遜甚至這樣寫道:科幻小說是「一種歷史文學……在每一個科幻小說的敘述里,都有一種明顯或隱含的虛構的歷史,它將小說描寫的時期與我們現在的時刻或我們過去的某個時刻聯系起來」。1992年,評論家約翰·克魯特進一步擴大科幻小說的范疇,認為美國科幻小說傳遞的意義關繫到「西方世界線性的、由時間限定的邏輯」。
總之,對科幻小說從來沒有絕對一致的看法。但這並不是說,科幻小說在一個特定時期內沒有相對一致的特點和規則;因為如果沒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則,科幻小說也就不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類別。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佔主流的科幻小說大都描寫未來,有一定的結構原則,並顯示出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傾向。
以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為例,他所有小說的背景都是未來的世界史或美國史。在這幅奇特的歷史畫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個細節,使之隨著故事的展開而發展。他有一幅未來史的輪廓和圖解,人物和重要發現的日期都穿插在裡面。他曾經發表過這樣一張圖表:這張圖表以1950~2600年為歷史范圍,左側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數據、社會學和備注;第一行排著故事的題目,緊靠未來史的日期;第二行豎排各個人物的壽命;第三行是科技的發展,如「機械公路」或「精神感應」等,也與時間欄對應;第四行數據列舉具體時間發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現「合成食物」;第五行「社會學」從野蠻時代開始,列舉社會狀況,如2020年美國出現宗教專政;最後一行是結論性的論述,例如2600年隨著「民情混亂,人類的青春期結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開始」。這種圖表的內容可以任意變化,但原則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