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伯利恆的科幻小說

伯利恆的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1-31 03:16:44

『壹』 魔法禁書目錄小說 當麻破壞伯利恆之星是哪一卷呢

就是22卷嘛,第一部的最後一卷

『貳』 求科幻類的短篇小說一篇,急!!!

《星》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這里距離梵蒂岡三千光年。我曾肯定,信仰不會因空間轉移而改變,正如我曾肯定壯麗的天穹,印證神的榮耀。當我看見壯麗天穹的這一面後,我的信仰開始受到考驗。
第六型電腦的艙壁上,掛著一個十字架。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懷疑這十字架是否一個空泛的符號。
我還未將結果公開,但真相是不能隱瞞起來的。我們拍了數千幀照片,記錄探測數據的磁帶,加起來也有數十里長。我敢說任何一個科學家都能毫不費勁地釋讀這些資料。我雖屬那穌會,卻絕對不能容忍將事實篡改,以至會使我舊日聲譽蒙污的行徑。
船員們己極其沮喪,我真擔心他們怎樣應付這最後諷刺般的結局,他們當中只有少數人有宗教信仰。打從地球出發,他們便在與我「斗爭」----一場不公開、無惡意,但卻是非常認真的思想戰。不過他們亦不忍用這項發現,作為對付我的最後武器。船員們只覺得,一艘星際探測船上的首席大體物理學家,竟然是那穌會教士,是非常滑稽的安排。他們認為,科學家和傳教士這兩個角色,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船上有一個觀景台,那裡裝了一個橢圓形的塑料窗,剔透無暇;加上觀景台只有微弱的燈光,窗外繁星,明亮不減分毫。我常在觀景台沉思。每逢遇上船醫陳德勒,他都會趨前凝望橢圓窗外,久久面對太空船四周旋轉的星空。最後,他會禁不住開口:「神父,外面是漫無止境的。或許冥冥中真有個造物者,但即使有,難道要他特別替顧我們微不足道的世界,微不足道的人類嗎?真令人費解!」莫非醫學界人士,一律都是死硬的無神論肯?
對船員,我常指出那三篇曾刊載於《天體物理學報》、五篇刊於《皇家天文學會每月通訊》的論文。我這樣做是要提醒他們,雖然我會人數大不如前,但仍以科研工作成就卓著見稱;尤其在天文學和地球科學方面,平均每人的成績,更是超乎比例。可是我即將要撰寫的有關鳳凰星雲的報告,會個會結束我會的千年歷史呢?我只怕影響所及,遠不止次……
「鳳凰」,多差勁的名字。假如為這星雲取名的人有預言之意,這預言也要千億年後才可驗證。就是「星雲」一詞也是錯誤的,這「星雲」和那種彌漫本銀河系裡的恆星胚胎素村,有天淵之別。以宇宙的尺度而言,「鳳凰」星雲只是個細小而稀薄的氣體外殼,包圍著一顆恆星----說得准確點,應該是從前存在過的一顆恆星。
光譜計圖表上,掛著彼德·保羅和魯賓斯所作的羅若拉神父畫像。神父啊!要是你我易境而處,你會怎樣對待這堆數據呢?我的信仰不足以支持我挺身而起,面對這個挑戰。你的呢?
神父啊!你凝望遠方,但我所走的距離,遠遠超出你創立我會那時代所能理解和想像的世界。過去從未有過探測船,離開地球這么遠。我們飛到遠在宇宙邊陲的地方。我們終於飛抵鳳凰星雲,並且帶著重大的發現,踏上問地球老家的路。可是這發現對我是多沉重的負擔,我只有跨越時間和空間,向你作無聲的求援。
你手握的書,上面印著「主之榮耀至大至高」。但當你有機會目睹我們的發現,你還會相信這句話嗎?
「鳳凰」星雲是什麼呢?單在本銀河系裡,每年便有百多個恆星爆炸。它們突然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光亮驟增至平常的千萬倍,然後聲沉影寂。這些爆炸的星是「新星」——它們只不過是宇宙災難中的家常便飯。我在月球天文台工作時,就曾記錄過十多個新星的光譜和變光曲線。
每隔幾百年,就會出現將新星比得微不足道的天界奇觀。一顆星變成超新星時,要比銀河系所有恆星加起來還要明亮,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就曾在1054年見過這樣的情景。1512年,仙後座又出現一顆光亮得白晝也可見的超新星。隨後的一千年間,還出現過三顆超新星。
我們的任務是視察災難現場,尋求災難的起因,要是可能的話,也許還會查知超新星的成因。我們的太空船,穿越了六千年前爆發開來的氣體。氣體是熾熱的,仍在迸發出紫色的光輝,只是它非常稀薄,不足以傷害我們。層層如象牙球的氣體,被爆炸的星體使勁拋出,至今仍在向外飛馳。恆星的引力,也無力將它們拉回去。氣體包含的空間,容得了x千個太陽系,而盤踞中心的,是一個怪異的天體,一個只有地球般大小,卻比地球重數百萬倍的白矮星。
太空船周圍氣體的光輝,驅散了平常星際空間的黑暗。我們的目標,如同一個被引爆的太空炸彈,幾千年過去了,其火熱的碎片,還在四散飛開。爆炸規模之大,使星體的碎片散布於數十億公里的空間,卻沒飛馳的動感,幾個世代之後,肉眼或許可以察覺出混沌的氣體和糾纏的旋渦,有些微移動。此刻星雲的澎湃氣勢,已夠懾人心魄了。
我們數小時前己關閉了主要動力,以余速飛向那凶險的小矮星。以往它和我們的太陽並無二樣,可惜它卻將能使它活命數百萬年的能量,一口氣在數小時內耗散掉了。我們所見的,只是個吝嗇每一分能量的小星,像要補償那白白虛耗了的光芒。
在這個景況下找到行星,幾乎是妄想。即使過去曾有行星,也在爆炸時化為蒸汽和碎片與星雲的氣體混為一體了。不過,我們還是作了一趟自動搜索(這是飛越從來未探測過的恆星時必定要做的程序).竟然發現了一個孤單的行星。它的軌跡,離星雲中心的矮星很遠很遠。它的處境,正像太陽系的冥王星。這個行星,徘徊在星際間永恆黑夜的邊沿,從未嘗過生機帶來的溫馨。但正是遙遠的距離,使它倖免於像其同伴被氣化的厄運。
行星經被燒炙過的表面,只有燒焦的岩石,曾經包裹著它的固態氣圈也被燒掉了。我們登陸這行星,發現了石窟。
石窟的建造者,盡了一切努力,確保它會讓後來者發現。石窟人口處的石標,只剩下一攤凝固的熔岩,但從遠距離偵察圖片中,我們己相當肯定它是智慧的標志。稍後我們又偵察到廣泛分布在行星各處的放射性輻射,石窟外的石標可以毀掉,但輻射紋印是抹不掉的,還會不停向周圍發出訊號。我們的太空船,像箭一般射向這個大標靶的紅心。
石標原本應有一里高,現今卻像一支正熔化的蠟燭。我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而來,現在卻要兼任考古學家。不過我們都將原來的目標拋諸腦後,我們明白,他們選這個偏遠的行星,建立這個龐大的標記,只有一個作用:一個文明的族類,自知難逃劫數,希望名垂千古。
我們得花上幾個世代,才能完全消化石窟內的珍藏。他們的太陽,爆發前必定早有預兆,故此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准備,可以將他們想留傳後世的精華,都帶到這個世界來藏好,期待日後給其他族類發掘出來,而不被遺忘。換了我們,會有這樣的干勁嗎?或者是被困在愁苦中,懶得理會那活不到也觸摸不到的將來?
為什麼不給他們多點時間啊!他們己能往返行星之間,卻遠未能跨越星際空間。一百光年之外,才有另一個人陽系。即使他們掌握了超空間推進器的秘密,頂多也只能營救百萬條性命。也許,這樣的結局,對大多數人來講,更易於接受一些。
從他們留下的雕塑,可見他們與人類極其相似,但即使不是這樣,我們仍會為他們的命運而悲哀。他們留下上千件視像紀錄,連同放映的機器,還有細致的圖解,我們毫不費力地就明白了他們的語言。我們仔細看過這些記錄,這是首次有一個比我們更為進步的文明,重現在我們眼前。或許他們只將最好的一面留給我們看,但也難怪他們,反正他們優美的城市,絕不比地球遜色。我們看著他們工作、玩樂,聽著他們悠揚的語言,特別有一個畫面還歷歷在目:一群孩子在藍沙的海灘上嬉戲,水邊排著縷縷垂楊似的植物,一隻隻身軀龐大的動物在淺水處走動,人們也懶得理會。
夕陽西下,他們太陽的余暉,仍照暖大地。有誰知道,這太陽快將變成奪命判官,定這族類的死罪?
想必是我們久嘗孤獨,思鄉心切,才會深受感動。我們當中,很多人到過其它星球,探索過其它文明的遺跡,卻從未有像今天這般深的感觸。一個族類的敗亡,猶如地球上的興衰。讓一個盛放璀璨的文明,給一把大火燒掉……這怎能說成是上帝仁慈的表現呢?
我的隊員曾這樣問過,我也曾盡力答復。羅若拉神父,你或許更有把握,但神靈對我全無啟示。他們不是一群邪惡的人,我也不知道他們崇拜怎樣的神。我回望數十世紀前的他們,看著他們用最後的努力,將所珍愛的保存下來,也看著它們在現今坍縮了的太陽照耀下出土。他們配作我們的良師——為什麼要毀滅他們啊!
這個問題,在回到地球後同僚們將會怎樣回答,我早已料到。他們會這樣說:宇宙萬事萬物沒有目的,宇宙也不是什麼宏圖,既然銀河系內每年都有上百顆恆星爆炸,此刻在太空深處,必有文明被毀滅。這個族類曾否作惡,與其面對的厄運毫不相干:宇宙沒有神,沒有天理,是故亦無天譴。
我們在鳳凰星雲所見的一切,都不能證明什麼。堅持上述論據的人,只是感情用事,而不是據理立論。神不須向人交待他的行事方式,他能造宇宙;也能毀滅宇宙。如果神的行事得由我們管著,那隻是人的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嚴重一點說,甚至是在褻讀神。
對在鳳凰星雲所見的一切,對這整個星球的文明被大火化為灰燼的遭遇,我本來可以裝作視而不見,只需要心腸再硬一點就行。但凡事都有極限,人的信仰亦然。我望著面前一堆計算結果,只覺我堅貞不移的信念,像遇上地震般不可抗拒地動搖了。
我們抵達星雲前,無法知道那顆星的爆炸年份。現在我們掌握了天體物理探測的數據,和那碩果僅存的行星上岩石的化驗結果,使我能准確計算出星球爆炸的時刻。我知道這個宇宙轟天雷的閃光到達地球的年份,我算出在載著我們飛奔回家的太空船後面迅速退卻的超新星殘核,當年在地球的天空中閃爍著多麼耀眼的光芒。我彷彿見到那顆星,像個遠方的燈塔般閃著光輝,在東方的拂曉中,引領旭日登場。
千古謎團終於解破,不容我們懷疑。但……神啊!宇宙間有億萬恆星,為什麼你偏選上這顆?你用大火斷送了整個世界的人,就只是為了照亮伯利恆的早晨?

『叄』 推薦一部科幻小說、、

晚點再寫。」冷亦寒曖昧的吻著她的耳垂,雙手像蛇一樣探入她衣內,在她纖細的腰上輕輕撫摸,緩緩向上移,以希的身體緊綳起來,手中的筆跌落在桌上,緊張的推著他,不安的說,「別這樣……」

她的話還沒說完,他就迫切的吻住了她,兩唇交接,彼此心底深處的濃情瞬間擴散開來,以希閉上眼睛,手無力的垂下,溫馴的癱軟在他懷中,冷亦寒的吻猛然變得激烈,將以希的身體扳過來,讓她面對著他,跨坐在他身上,一雙手在她腰際痴迷的撫摸,似乎想要將她揉入體內。

漸漸,**越來越濃烈,冷亦寒的吻變得輾轉深入,溫柔纏綿,灼熱的大掌順著以希光潔的手臂緩緩緩緩向下撫摸,捂住她挺俏柔軟的胸前,放肆搓揉,然後指縫夾著櫻桃,輕輕的拉扯。

以希只覺得渾身上下都被一種酥酥麻麻的感覺籠罩,一陣陣燥熱的氣息哽咽在心窩深處,白嫩的肌膚泛起潮紅……

冷亦寒依依不捨的放開她的唇,吻從下巴往下游移,突然將她的T恤拉起來,然後含住她早已挺俏的櫻桃,溫熱的舌在她最敏感的地方舔舐著,彷如一條小蛇般滑膩地蠕動,她粉紅的小櫻桃就像它最喜愛的珍珠般,被它不停地纏繞戲玩……

「嗯~~~~~」以希嬌弱無力地喘息,雙手情不自禁的抓住他的衣服,隨著**的升華,手越來越緊。

冷亦寒修長的手貪心的來到她兩腿之間,探索、撫摸著她最迷人也最隱密的地方。

「不,不要!」她無力的呻吟,下意識的阻止他的侵入,雙腿夾得緊緊。

「別怕,我會溫柔的……」冷亦寒用力掰開她的腿,大手肆意的撫摸著她迷人的花瓣,直到他的碰觸令她整個人情不自禁急促的喘息,身子忍不住的弓向他,他快速卸掉兩人的衣物,迫不及待的進入了她……

等她漸漸適應自己的存在,他才開始緩緩蠕動,但是很快,他就受不了這種緩慢,抑制不住自己的**,動作變得兇猛,激烈的在她身體里馳騁……

兩人同時沖上雲端的時候,他沙啞著聲音,在她耳邊呢喃:「以希,我愛你……」

那一刻,以希下意識的抱緊他,迷離的雙眼看著他,他墨黑的眼眸像是蒙著一層迷霧,帶著**的迷離,溫柔而陶醉,深情而纏綿,讓她著迷,他俯下頭,溫熱的唇在她耳鬢廝磨……

……

因為顧忌著以希的身體,冷亦寒不敢太放肆的要她,只是一次,以希就有些承受不了,他努力剋制自己的**,替她穿好衣物,抱她回卧室沐浴,然後將作業拿到床上去教她做。

『肆』 誰能給推薦幾個適合改編成科幻短片的科幻小說

劉慈欣的幾個短片都不錯:
《流浪地球》:相當經典,劇情有點悲涼,有在深淵里下墜的感覺。

《全頻帶阻塞干擾》 :一部軍事題材科幻小說,情節比較敏感。分中、俄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情節一樣,只是故事發生的地點分別在中國和俄國。講述中國(俄國)人民生生不息,用鮮血和智慧頑強抗擊外來侵略的故事。

《鏡子》:如果未來像程序一樣可以推演,人性像一汪清水般透徹,三萬五千年後,人類是否還有未來?

『伍』 科普科幻作文1800字

你見過可以遮體禦寒,還能變出運動衣,帶你飛向藍天的衣服嗎?假如你有一支神筆,畫下什麼就有什麼那該多好啊。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種下一棵樹,既能結西瓜,也能結冰淇淋,還可以長麵包。我們的房子是五顏六色、香味撲鼻的花房。坐在一個溢滿果香的教室里上課,在滿是水果的操場上踢足球,那感覺多棒!我們居住在月球上,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習性的朋友,在一起共度中秋,會是什麼情景呢?
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千變萬化。同學們不如展開豐富的想像,幻想人類未來的「衣、食、住、行」會是什麼樣子,會有怎樣的變化等。把它寫成一片習作,構築人來美好的未來。
想像要大膽合理,要有科學依據,不能憑空亂想;要有意義。構思要巧妙。
教材說明:
孩子的想像是何等的豐富,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我們的生活也千變萬化,日新月異。同學們一定可以展開豐富的想像,描繪未來生活的藍圖,表達自己美好的願望。
習作的時候,先確定一個基本思路,從現實生活出發,展開合理的想像。幻想未來生活的「衣食住行」會是什麼樣子。比如:夏天腰帶遮陽帽,冬天腰帶保暖帽,一頂帽子是否既可以遮陽又可以保暖呢?酷熱的夏季理日子的確不好過,熱汗滾滾,討厭的蚊子在耳邊嗡嗡亂飛,心裡自然煩躁不安。我們就可以設計一種具有解熱、透氣、吸汗、除蚊效果的衣服?玉皇大帝的仙宮不是一個虛無飄渺的去出,而是一個美食世界,那裡有美妙的玩具,巧克力鋪的馬路,描畫糖做的雲朵,薯條作的小船;住慣了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子,孩子們可以想像一座於我們現實生活中不一樣的房子,人們不住在地面,居然住在了空中,還在美麗的彩虹旁邊;小轎車能在天上飛,鐵路、馬路能使垃圾自動揮手,自行車能聽音樂、能驅熱、能自動架起透明雨棚------這些都能激起孩子們的興趣。只要引導孩子們開動腦筋,大膽想像,一篇不錯的科幻作文就可以寫出來了。
第2篇 科幻作文素材2000字
3.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郭沫若4.真正的科學家應當是個幻想家;誰不是幻想家,誰就只能把自己稱為實踐家。——[法]巴爾扎克
5.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肅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美]愛因斯坦
6.今日的溝通與昔日溝通的最大差異:由於科技的介入,溝通已超越時間、空間,甚至於權力與階級的圍牆。---吉佛德
7.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
8.商品開發離不開創新構想,創新構想是人類智慧中最美麗的花朵。——郭光華
9.即使日本人現在也不得不超越模仿、進口和採用他人技術的階段,學會由自己來進行真正的技術創新……——德魯克
10.創新是企業家的具體工具,也就是他們藉以利用變化作為開創一種新的實業和一項新的服務的機會的手段。……企業家們需要有意識地去尋找創新的源泉,去尋找表明存在進行成功創新機會的情況變化擴其徵兆。他們還需要懂得進行成功的創新的原則並加以運用。
——德魯克
11.將來,先進國家生產的產品價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從藍領工人的勞動及從資本物中得來,而主要是從設想和創新中得到的。——吉福德?平肖第三(美國咨詢專家《創新者與企業革命》的作者)
(二)妙語集錦
12.格雷是我的名,地球是我的故鄉,深空是我居所,群星是我的歸宿。
——《群星,我的歸宿》
13.一個恆星的消亡,一個世界的毀滅,難道就是讓伯利恆那天夜裡有一束異常燦爛的星光?——阿瑟?克拉克《星》
14.上帝啊,請別讓我忘了讀書寫字。——《獻給埃而傑農的鮮花》
15.超人並不是無所不能的,他只是一種精神,他已經盡力了,這就夠了。
——《超人》
事例類
﹡人物事跡﹡
我國最早的光譜學家之一鄭華熾
1932年,國際上量子力學剛剛興起,光譜學作為研究物質結構的一種方法,是當時物理學研究的前沿工作,前蘇聯、法國、德國、印度等國都有一批科學家從事光譜學研究。但都沒有成功。鄭華熾在導師的指點下,選擇光譜學作為他的博士研究課題。
1936年,鄭華熾在北京大學一方面進行教學,另一方面仍堅持科學研究工作。他和吳大猷合作,開展對喇曼效應應用於同位素的研究,這在當時屬於國際上首創。他們克服了資金不足、儀器簡陋的困難,經過連續幾百小時的照相,終於發現在苯的強譜線附近存在一條弱伴線,繼而測定了這兩條譜線的強度比,並進一步建立同位素移動的近似理論估算,從理論上證明同位素移動是由於苯環中一個碳原子被一個原子量為13的同位素所代替而產生。這一工作被介紹給1937年來中國訪問的N.玻爾(Bohr)時,他感到非常驚訝,認為在這么差的條件下居然能完成如此艱難、復雜的工作,是相當了不起的。
[點撥]科學的道路曲折漫長,需要有堅韌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的勇氣。鄭華熾的例子就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
[適用話題]本素材可用於「毅力」「頑強」「精神」之類的話題。
﹡科技前沿﹡
「綠色奧運」中的新科技
用垃圾發電,乍一聽這像是科幻小說里描寫的事兒,但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已變成了現實。根據田文棟的研究,垃圾不再是污染環境的廢物,而是可以被綜合利用,甚至用來發電的好東西。
田文棟,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他目前正從事科技奧運專項———「城市垃圾污染控制戰略及資源化利用處理技術」的研究。在北京提出的綠色奧運目標中,其中一項便是到2007年,城市生活垃圾要全部進行安全處理。而這個項目,則正好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解決辦法。作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北京,不僅要提高垃圾處置率,更要加強垃圾處置的無害化和資源化水平。而垃圾綜合處理技術的出現,為北京實現「綠色奧運」的理念,又增添一份把握。
[點撥]綠色奧運,綠色家園,綠色地球,在環境慘遭現代科技和文明破壞的今天,素材中的例子對人們可是一種啟示。
[適用話題]素材可適用於「環保」「發明」「創新」類的話題。
﹡傳說﹡
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1、好重者-贔屓(bìxì),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2、好望者-鴟吻(chīwěn),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3、好吃者-飸餮(tāotiè),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幾乎在古代橋梁外側正中都能見到,防止大水將橋淹沒。4、好殺者-睚眥(yázì),嗜殺喜斗,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5、憎惡犯罪者-狴犴(bì』àn),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6、好煙火者-狻猊(suānní),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7、好水者-趴蝮(bāxià)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桿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8、性情溫順者-椒圖(jiāotú),形似螺蚌,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9、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鍾的鍾紐上。

『陸』 科幻小說哪些好看

建議你看中國的劉慈欣,王晉康等,中國的當代科幻大家啊,我特別愛看劉慈欣的,有一種大氣的感覺。何夕等也不錯,反倒是外國的到不引我的胃口,文化不同可能吧。如果愛看短片的這上面的幾個太完美了。劉慈欣也寫了一本長篇《三體》,三部現在都寫完了,很不錯

『柒』 伯利恆之星是什麼

聖誕樹的頂端有一顆星星,這就是著名的伯利恆之星,大約兩千年前,當耶穌在馬廄里降生時,這顆星照亮了伯利恆的早晨。
《聖經》·新約·《馬竇福音》·第二章記載了這一異常的天象:
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
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的歡喜。
耶穌降生的那一年被定為公元1年,可惜,在東西方的古籍中,都沒有在公元1年留下任何可能是伯利恆之星的記錄。不過,後來證明,耶穌降生的年份推斷有誤,大約應在公元前6年,這樣,中國西漢時期的天象記錄就和伯利恆之星對上了號。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伯利恆之星應該是一顆彗星。《漢書·天文志》記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二月,彗星出牽牛七十餘日。"牽牛星就是摩羯座α星。《資治通鑒·漢紀二十六》也說:「(建平二年)春,正月,有星孛於牽牛。""(建平三年)三月有星孛於河鼓。""孛(音貝)」是古人對彗星的另一種形象的描述,河鼓星則在天鷹座。這兩顆彗星相隔一年,出現方位也不同,但不排除是同一顆彗星的可能,出現的時間,也和耶穌降生的時間相當吻合。
伯利恆之星,也有可能是一次超新星爆發。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耶穌降生時天際的光芒,其實是來自一個太陽的毀滅。億萬光年之外,那裡也許有文明世界存在,但這世界的焚毀,卻點綴了地球上「救世主"的降生。阿瑟·C·克拉克的科幻短篇《星》,就是以此為題材,描寫了一次伯利恆之星殘骸的旅行。他在結尾慨嘆

『捌』 急求!! 求一千字的科幻電影論文,各位大大們幫幫忙啊!!急!!!

從大海見一滴水——對科幻小說中某些傳統文學要素的反思

作 者:劉慈欣
類 別:科幻理論

試想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做出如下描述:

拿破崙率領六十萬法軍侵入俄羅斯,俄軍且戰且退,法軍漸漸深入俄羅斯廣闊的國土,最近佔領了已成為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在長期等待求和不成後,拿破崙只得命令大軍撤退。俄羅斯嚴酷的冬天到來了,撤退途中,法國人大批死於嚴寒和飢餓,拿破崙最後回到法國時,只帶回不到三萬法軍。

事實上托翁在那部巨著中確實寫過大量這類文字,但他把這些描寫都從小說的正文中隔離出來,以一些完全獨立的章節放在書中。無獨有偶,一個世紀後的另一位戰爭作家赫爾曼�6�1沃克,在他的巨著《戰爭風雲》中,也把宏觀記述二戰歷史進程的文字以類似於附記的獨立章節成文,並冠以一個統一的題目:《全球滑鐵盧》,如果單獨拿出來,可以成為一本不錯的二戰歷史普及讀物。兩位相距百年的作家的這種作法,無非是想告訴讀者:這些東西是歷史,不是我作品的有機部分,不屬於我的文學創造。

確實,主流文學不可能把對歷史的宏觀描寫作為作品的主體,其描寫的宏觀度達到一定程度,小說便不成其為小說,而成為史書了。當然,存在著大量描寫歷史全景的小說,如中國的《李自成》和外國的《斯巴達克思》,但這些作品都是以歷史人物的細節描寫為主體,以大量的細節反映歷史的全貌。它們也不可能把對歷史的宏觀進程描寫做為主體,那是歷史學家乾的事。

但科幻小說則不同,請看如下文字:

天狼星統帥侖破拿率領六十萬艘星艦構成的龐大艦隊遠征太陽系。人類且戰且退,在撤向外太空前帶走了所有行星上的可用能源,並將太陽提前轉化為不可能從中提取任何能量的紅巨星。天狼遠征軍深入太陽系,最後佔領了已成為一顆空星的地球。在長期等待求和不成後,侖破拿只得命令大軍撤退。銀河系第一旋臂嚴酷的黑洞洪水期到來了,撤退途中,由於能源耗盡失去機動能力,星艦大批被漂浮的黑洞吞噬,侖破拿最後回到天狼星系時,艦隊只剩下不到三萬艘星艦。

這也是一段對歷史的宏觀描寫,與上面不同的是,它同時還是小說,是作者的文學創造,因為這是作者創造的歷史,侖破拿和他的星際艦隊都來自於他的想像世界。

這就是科幻文學相對於主流文學的主要差異。主流文學描寫上帝已經創造的世界,科幻文學則像上帝一樣創造世界再描寫它。

由於以上這個區別,使我們必須從科幻文學的角度,對科幻小說中主流文學的某些要素進行反思。

一、細節

小說必須有細節,但在科幻文學中,細節的概念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這樣一篇名為《奇點焰火》科幻小說,描寫在一群超級意識那裡,用大爆炸方式創造宇宙只是他們的一場焰火晚會,一個焰火就是一次創世大爆炸,進而誕生一個宇宙。當我們的宇宙誕生時,有這樣的描寫:

「這顆好!這顆好!」當焰火在虛無中炸開時,主體1歡呼起來。

「至少比剛才幾顆好,」主體2懶洋洋地說,「暴脹後形成的物理規律分布均勻,從純能中沉澱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錯。」

焰火熄滅了,灰燼紛紛下落。

「耐心點嘛,還有許多有趣的事呢!」主體1對又拿起一顆奇點焰火要點燃的主體2說,他把一架望遠鏡遞給主體2,「你看灰裡面,冷下來的物質形成許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體2舉著望遠鏡說,「他們能自我復制,還產生了微小的意識……等等,他們中的一些居然推測出自己來自剛才那顆焰火,有趣……」

毫無疑問,以上的文字應該算做細節,描寫兩個人(或隨便其它什麼東西)在放一顆焰火前後的對話和感覺。但這個細節絕對不尋常,它真的不「細」了,短短二百字,在主流文學中描寫男女主人公的一次小吻都捉襟見肘,卻在時空上囊括了我們的宇宙自大爆炸以來的全部歷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還展現了我們的宇宙之外的一個超宇宙的圖景。這是科幻所獨有的細節,相對於主流文學的「微細節」而言,我們不訪把它稱為「宏細節」。

同樣的內容,在主流文學中應該是這樣描寫的:

宇宙誕生於大爆炸,後來形成了包括太陽在內的恆星,後來在太陽旁邊形成了地球。地球出現十幾億年後,生命在它的表面出現了,後來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出現了人類。人類經歷了原始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開始了對宇宙本原的思考,並證明了它誕生於大爆炸。

這是細節嗎,顯然不是。所以宏細節只能在科幻中出現,

其實這樣的細節在科幻小說中很常見,《2001》的最後一章宇航員化為純能態後的描寫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一段文字為科幻文學中最經典的篇章。在這些細節中,科幻作家筆端輕搖而縱橫十億年時間和百億光年空間,使主流文學所囊括的世界和歷史瞬間變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塵。

在科幻小說的早期,宏細節並不常見,只有在科幻文學將觸角伸向宇宙深處,同時開始對宇宙本原的思考時,它才大量出現,它是科幻小說成熟的一個標志,也是最能體現科幻文學特點和優勢的一種表現手法。

這里絲毫沒有貶低傳統文學中的微細節的意思,它同樣是科幻小說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沒有生動微細節的科幻小說就像是少了一條腿的巨人。即使全部以微細節構成的科幻小說,也不乏《昔日之光》這樣的經典。

現在的遺憾是,在強調微細節的同時,宏細節在國內科幻小說的評論和讀者中並沒有得到認可,人們對它一般有兩種評價:一、空洞,二、只是一個長篇梗概。

克拉克的《星》是科幻短篇中的經典,它最後那句:「毀滅了一個文明的超新星,僅僅是為了照亮伯利恆的夜空!」是科幻小說的千古絕唱,也是宏細節的典範。但這篇小說如果在國內寫出,肯定發表不了,原因很簡單:它沒有細節。如果說《2001》雖然時空描寫的尺度很大,但內涵已寫盡,再擴長也沒什麼了,那麼《星》可真像一部長篇梗概,甚至如果把這篇梗概遞到一位國內出版社徵集科幻長篇的老編手中,他(她)沒准還嫌它寫得太粗略呢。國內也有很多不錯的作品以「沒有細節」為由發表不出來,最典型的例子要數馮志剛的《種植文明》了。在2001年北京師大的銀河獎頒獎會後座談中,一位MM嚴厲地指責道:「科幻創作的不認真已經發展到了這種地步,以至於有人把一篇小說的內容簡介也拿出來冒充傑作!」看到旁邊馮兄的苦笑,我很想解釋幾句,但再看MM那義憤填膺大義凜然的樣子,話又嚇回肚子里去了。其實,這部作品單從細節方面來說,比國外的一些經典還是細得多。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兩年前剛獲星雲獎的《引力深井》,看看卡爾維諾的《螺旋》,再看看很有些年代的《最初的和最後的人》。聽說馮兄正在把他的這篇「內容簡介」擴為長篇,其實這事兒西方科幻作家也常干,但耐人尋味的是,很多被擴成的長篇在科幻史上的地位還不如它的短篇「梗概」。

宏細節的出現,對科幻小說的結構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使我們聯想到了應用軟體(特別是MIS軟體)的開發理論。依照來自西方的軟體工程理論,軟體的開發應該由頂向下,即首先建好軟體的整體框架,然後逐步細化。而在國內,由於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層次的限制,企業MIS軟體的開發基本上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有各專業的小模塊,最後逐漸湊成一個大系統(這造成了相當多的災難性的後果)。前者很像以宏細節為主的科幻,先按自己創造的規律建成一個世界,再去進一步充實細化它;而後者,肯定是傳統文學的構建方式了。傳統文學沒有辦法自上而下地寫,因為上面的結構已經建好了,描寫它不是文學的事。

科幻急劇擴大了文學的描寫空間,使得我們有可能從對整個宇宙的描寫中更生動也更深刻地表現地球,表現在主流文學中存在了幾千年的傳統世界,從仙女座星雲中拿一個望遠鏡看地球上羅密歐在朱麗葉的窗下打口哨,肯定比從不遠處的樹叢中看更有趣。

科幻能使我們從大海見一滴水。

二、人物

人類的社會史,就是一部人的地位的上升史。從斯巴達克思揮舞利劍沖出角斗場,到法國的革命者們高喊人權博愛平等,人從手段變為目的。

但在科學中,人的地位正沿著相反的方向演化,從上帝的造物(宇宙中的其它東西都是他老人家送給我們的傢具),萬物之靈,退化到與其它動物沒有本質的區別,再退化到宇宙角落中一粒沙子上的微不足道的細菌。

科幻屬於與社會文化密不可分的文學,但它是由科學催生的,現在的問題是,在人的地位上,我們倒向哪邊?

主流文學無疑倒向了前者,文學是人學,已經成了一句近乎於法律的准則,一篇沒有人物的小說是不能被接受的。

從不長的世界科幻史看,科幻小說並沒有拋棄人物,但人物形象和地位與主流文學相比已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成為經典的那些科幻作品基本上沒有因塑造人物形象而成功的。在我們看過的所有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平面呆板之最是《2001》創造的,裡面的科學家和宇航員目光呆滯面無表情,用機器般恆定的聲調和語速說話。如果說其它科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欠缺是由於作家的不在意或無能為力,《2001》則是庫布里克故意而為之,他彷彿在告訴我們,人在這部作品中只是一個符號。他做得很成功,看過電影後,我們很難把飛船中那僅有的兩個宇航員區分開來,除了名字,他們似乎沒有任何個性上的特點。

人物的地位在科幻小說中的變化,與細節的變化一樣,同樣是由於科幻急劇擴大了文學描述空間的緣故,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科幻與科學天然的聯系,使得它能夠對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人物形象的概念在科幻小說中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擴展。

其一、以整個種族形象取代個人形象。與傳統文學不同,科幻小說有可能描寫除人類之外的多個文明,並給這些文明及創造它的種族賦以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創造這些文明的種族可以是外星人,也可以是進入外太空的不同人類群落。前面提到的《種植文明》,就是後者的典型例子。我們把這種新的文學形象稱為種族形象。

其二、一個世界作為一個形象出現。這些世界可以是不同的星球和星系,也可以是平行宇宙中的不同分支,近年來,又增添了許多運行於計算機內存中的虛擬世界。這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這些世界是有人的(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這種世界形象,其實就是上面所說的種族形象的進一步擴展。另一種情況是沒有人的世界,後來由人(大多是探險者)進入。在這種情況中,更多地關注於這些世界的自然屬性,以及它對進入其中的人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形象往往像傳統文學中的一個反派角色,與進入其中的人發生矛盾沖突。科幻小說中還有一種十分罕見的世界形象,這些世界獨立存在於宇宙中,人從來沒有進入,作者以一個旁邊的超意識位置來描寫它。比如《巴別圖書館》。這類作品很少,也很難讀,但卻把科幻的特點推向極致。

不管是種族形象還是世界形象,在主流文學中都不可能存在,因為一個文學形象存在的前提是有可能與其它形象進行比較,描寫單一種族(人類)和單一世界(地球)的主流文學,必須把形象的顆粒細化到個人,種族形象和世界形象是科幻對文學的貢獻。

科幻中兩種新的文學形象顯然沒有得到國內讀者和評論的認可,我們對科幻小說的評論,仍然沿續著傳統文學的思維,無法接受不以傳統人物形象為中心的作品,更別提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種族形象和世界形象了,而對於這兩個科幻文學形象的創造和欣賞,正是科幻文學的核心內容,中國科幻在文學水平上的欠缺,本質上是這兩個形象的欠缺。

三、科幻題材的現實與空靈

國內的讀者偏愛貼近現實的科幻,稍微超脫和瘋狂一些的想像就無法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科幻大多是近未來的。

其實這個話題在理論上沒有太多可討論的,科幻的存在就是為了科學幻想,現在科學要被拋棄了,那隻剩下幻想。展現想像世界是這個文學品種的起點和目的。用科幻描寫現實,就像用飛機螺旋槳當電扇,不好使的。有一件事一直讓我迷惑不解:想看對現實的描寫幹嘛要看科幻?《人民文學》不好看嗎?《收獲》不好看嗎?《平凡的世界》不好看嗎?要論對現實描寫的層次和深度,科幻連主流文學拉下的那點兒也比不上。

很多年前看過一部蘇聯的喜劇電影,其中有這樣的鏡頭:一架大型客機降落到公路上,與汽車一起行駛,它遵守所有交通規則,同汽車一樣紅燈停綠燈行。

這是對國內科幻題材現狀的絕妙寫照。科幻是一種能飛起來的文學,我們偏偏喜歡讓它在地上爬行。

四、科幻中的英雄主義

現代主流文學入了嘲弄英雄的時代,正如那句當代名言:「太陽是一泡屎,月亮是一張擦屁股紙。」

其實,這種做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科學和理性地想想,英雄主義並不是一個褒義詞。二戰中那些英勇的德國坦克手和日本神風飛行員的行為是不是英雄主義?當然可以說不是,因為他們在為非正義的一方而戰爭。但進一步思考,這種說法帶給我們的只有困惑。普通人在成為英雄以前並不是學者,他們不可能去判斷自己所從事事業的正義與否;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學者,從道義角度對一場戰爭進行判斷也是很難的,說一場戰爭是不是正義的,更多的是用腳而不是用大腦說話,即看你站在哪方的立場上。像二戰這樣對其道義性質有基本一致的看法的戰爭,在人類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如果按傳統的英雄主義概念,在戰爭到來時,普通人如果想盡責任,其行為是否是英雄主義就只能憑運氣了,更糟的是這種運氣還不是扔硬幣的二分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肯定認為大部分戰爭中雙方的陣亡士兵都是無意義的炮灰。以這樣的定義再去看英雄主義,就會發現它在歷史上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遠大於進步。《光榮與夢想》中的女人公所為之犧牲的事業也並非是正義的。這樣一來,難道那些以生命為代價的慘烈奉獻,那些只有人類才能做出的氣壯山河歌泣鬼神的壯舉,全是毫無意義的變態和鬧劇?

比較理智和公平的作法,是將英雄主義與道義區分開來,只將它做為一種人類特有的品質,一種將人與其它動物區別開來的重要標志。

隨著文明的進步,隨著民主和人權理念在全世界被認可,英雄主義正在淡出。文學嘲弄英雄,是從另一個角度呼喚人性,從某種程度上看是歷史的進步。可以想像,如果人類社會沿目前的軌道發展,英雄主義終將成為一種陌生的東西。

現在的問題是:人類社會肯定會沿著目前的軌道發展嗎?

人類是幸運的,文明出現以來,人類世界做為一個整體,從未面對過來自人類之外的能在短時間內滅絕全種族的災難。但不等於這樣的災難在未來也躲著我們。

當地球面臨外星文明的全面入侵時,為保衛我們文明,可能有十億人需要在外星人的激光下成為炮灰;或者當太陽系駛入一片星際塵埃中,惡化的地球生態必須讓三十億人去死以防止六十億人一起死,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文學是否還要繼續嘲笑英雄主義呢?那時高喊人性和人權能救人類嗎?

從科幻的角度看人類,我們的種族是極其脆弱的,在這冷酷的宇宙中,人類必須勇敢地犧牲其中的一部分以換取整個文明的持續,這就需要英雄主義了。現在的人類文明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順利發展階段,英雄主義確實不太重要了,但不等於在科幻所考慮的未來也不重要。

科幻文學是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最後一個棲身之地,就讓它們在這里多呆一會兒吧。

五、科幻中的第三個形象

前面說過科幻文學所特有的兩個形象:種族形象和世界形象,它還有第三個主流文學所沒有的形象:科學形象。由於科幻是科學發展的直接產物,不管是傳統的硬科幻,還是後來的軟科幻,科學總是或明顯或隱藏地存在於其中,它像血液般充盈在科幻小說的字里行間,作為一個無所不在的形象,一直在被科幻小說塑造著。

中國科幻一直在向主流文學學習,但不是一個好學生:我們關注人物形象和語言技巧,結果我們的作品在人家看來不過是小學生作文;我們關注現實,與人家相比不過是一群涉世不深的學生娃的無病呻吟;我們也玩後現代,結果更是一塌糊塗。但在一件事上,科幻對主流文學卻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那就是對科學的醜化和妖魔化。

其實,到現在為止,主流文學只是與科學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並沒有刻意傷害她,這一方面因為傳統文學中的田園場景與科學關系不大,另一方面,醜化科學首先需要了解她,在這一點上主流文學可能有一定的障礙。但科幻卻有著這方面的天然優勢,而且做起來不遺餘力!

我們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形象已經成了什麼樣子,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不錯,西方的科幻作家們在這方面做的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並不是我們這樣做的理由。科學在西方社會相當普及,對它的後果進行反思也許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這種傾向也受到了西方科學界和科幻評論界的一致譴責。在中國,科學在大眾中還是一支曠野上的小燭苗,一陣不大的風都能將它吹滅。現在的首要任務不是預言科學的災難,中國社會面臨的真正災難是科學精神在大眾中的喪失。

科學的力量在於大眾對她的理解,這是一句真知灼見。而讓科學精神在大眾中生根發芽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與之相比,科幻倒顯得微不足道了。本來兩者並不矛盾,老一輩的中國科幻人曾滿懷希望讓科幻成為這項偉大事業的一部分,現在看來這希望是何等的天真。但至少,科幻不應對這項事業造成損害。科學是科幻的母親,我們真願意成為她的敵人嗎?

如果不從負面描寫科學,不把她寫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讀者,那就讓我們把手中的筆停下來吧,沒什麼了不起的,還有許多別的有趣的事情可做。如果中國科幻真有消失的那一天,作為一個忠誠的老科幻迷,我真誠地祈禱她死得干凈些。

六、陳舊的枷鎖

以上寫了一些科幻與主流文學的對比,絲毫沒有貶低主流文學的意思。以上談到的科幻的種種優勢是它本身的性質所決定,它並沒有因此在水平上高出主流文學,相反,她沒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優勢。其實,與主流文學相比時,我常常有自慚形穢的感覺。最讓我們自愧不如的,是主流文學家們那種對文學表現手法的探索和創新的勇氣。從意識流到後現代文學令人眼花繚亂的表現手法,以我行我素的執著精神不斷向前發展著。再看看科幻,我們並沒有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表現手法,新浪潮運動不過是把主流文學的表現工具拿過來為已所用,後來又發現不合適,整個運動被科幻理論研究者稱為「將科幻的價值和地位讓位於主流文學的努力」。至於前面提到的宏細節、種族形象和世界形象,都是科幻作家們的無意識作為,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更沒有形成一種自覺的表現手法。而在國內,這些手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認可。

其實,前面所提到的在科幻文學中擴展和顛覆的一些傳統文學元素,如人物形象、細節描寫等,在主流文學中也正在被急劇變革。像博爾赫斯和卡爾維諾這樣的主流文學家,早就拋棄了那些傳統的教條,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反觀國內科幻的評論者們,卻正在虔誠地拾起人家扔掉的破爛枷鎖,庄嚴地套到自己身上,把上面的螺栓擰到最緊後,對那些稍越雷池一步的科幻作品大加討伐,儼然成了文學尊嚴的守護者。看著網上的那些評論,滿篇陳腐的教條,沒有一點年輕人的敏銳和朝氣,有時真想問一句:您高壽?

創新是文學的生命,更是科幻的生命,面對著這個從大海見一滴水的文學,我們首先要有大海的胸懷!

『玖』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超新星紀元》

書中寫了父輩和子輩之間的情感,即父母們面對死亡的力量來自於他們對子女的愛。但是大劉似乎忘了描寫一個很重要的群體:青年人。那些十五六、十八九歲,或者二十齣頭的人,他們(我們)某種程度上也是孩子,可能對生養後代的概念都懵懵懂懂的,正憧憬著事業、學術成就、可愛的小姐姐,突然就要面臨死亡,他們承受得住嗎?

『拾』 你知道哪些著名的科幻小說

《風起智能》作者用宏大的構思將中華文化尤其是中國智慧、現代科技、國際問題、未來危機等眾多種因素糅合在一起,包羅萬象,情節出乎意料卻又在合理之中。

熱點內容
幹了個離婚的少婦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5-15 05:17:05 瀏覽:11
好看的男現代穿越小說 發布:2025-05-15 05:05:56 瀏覽:303
科幻小說古裝 發布:2025-05-15 04:38:42 瀏覽:701
穿越綜藝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5 04:33:37 瀏覽:941
優秀言情完結小說豆瓣 發布:2025-05-15 04:15:04 瀏覽:246
無限仙俠位面小說排行榜完本小說 發布:2025-05-15 03:41:36 瀏覽:224
dnf競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5 02:31:34 瀏覽:792
中國科幻小說獎項 發布:2025-05-15 02:30:01 瀏覽:186
校園地獄小說 發布:2025-05-15 02:23:35 瀏覽:52
盜賊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5 02:07:53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