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科幻小說經典系列
㈠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重要作品
1927年商務印書館引介《世界史綱》以來,威爾斯的這本大作便風行中國數十年不衰,且有文、白譯本數種,直至今天不斷重版再印,當然有其獨到的價值所在。該書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總銷量達數百萬冊之多,是世界性的超級暢銷書。
著述巨型通史在西方素有傳統,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休謨的《英國史》和基佐的《法國文明史》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世界史綱》當然不能跟這些文藝復興以來的不朽巨作相提並論,不但篇幅上顯單薄,學理上更是有所不逮,充其量是一本通俗的世界史。即使起同時代人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來,在深度和廣度上也難以比肩。但它也有突出之處,體現了作品與作者鮮明的二十世紀特色。最為明顯的是,此書開全史風氣之先。韋爾斯在導言中指出,「吾人對於全世界人類史中普通之事實宜具共通之知識,其需要在過去數年之慘變中極為顯著」。這里所謂「數年之慘變」,指的當然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重創了西方文明,也令倖存者深感整個人類的命運被牢牢地拴了一起。作為對西方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危機的回應,作者從人類大同和世界進步的角度講述整個人類文明史,堅信「世固有通塞,而世界則常在進步中」,這與施賓格勒在戰後所流露的悲觀絕望恰成對照。從這點來看,韋爾斯依舊跟戰前一樣,紙和筆啟發著人們進行思考。不過既然作者的設想讀者仍然是西方人,所謂的「世界史綱」從內容結構上看,仍不免以西方史為主,只不過點綴上了一些包括阿拉伯世界和中國在內的其他文明而已。「世界」兩字更多的是落實在它將全球人類系於一體的史識上。 全球二百個地區受到了原子彈的轟炸,戰爭使各國成了一片廢墟,殘存的各國要痛定思痛,決定建立全球新秩序,在廢墟上成立新的世界共和國。
威爾斯在該書中「發明」的「原子彈」一詞,這個詞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成為了現實。小說中描述了原子裂變所釋放的能量,使得人類企圖把它當作毀滅敵人的終極武器,最終使幾百座城市在「原子爆炸的沖天大火」中化為灰燼。
有故事說,原子彈的發明也源於這本書。當時移居英國的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博士突然想到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獲得自由的世界》,針對書中描述的場景,這個念頭最終促使西拉德在一年後前往美國,說服愛因斯坦提醒美國總統羅斯福,原子裂變技術確實可能製造出威力強大的炸彈。 一個人在昏睡了兩百年後蘇醒,發現世界上一切都改變了,他被莫名其妙地推選為叛亂者的國王,並投入一場全球的決戰之中。
該書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後來前蘇聯作家亞米扎京的《我們》、英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還有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在威爾斯的烏托邦小說里,「生態學」一詞頻繁出現,多年以後,這一概念才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19世紀末期,火星人從即將滅亡的火星上來到地球,對英國發動戰爭,進而希望統治全世界。人類開始和他們進行了友好的會晤,被扼殺後才同火星人開始了戰斗。
作者以目擊者和當事人的角度描寫了人類對火星人的反擊,但是由於雙方科技相差太遠,根本無法對抗火星人。火星人摧毀城鎮,屠殺人類。而且火星人只是將人類視為一種低等動物,甚至以人類作為食物。眼看人類即將滅絕,就在火星人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他們受到了地球上細菌的感染而全部死去。 在《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威爾斯的想像力再次凌空翱翔,在宇宙間縱橫馳騁。小說講述了科學家卡沃爾研製成一種能阻擋萬有引力的物質,並用它製造出一隻飛行球,與朋友貝德福一同前往月球探險。登月後,兩人遭遇月球人的追捕,貝德福得以逃生,返回地球;卡沃爾不幸被捕,囚禁在月球的地下世界,之後他又向地球發回信息,描繪月球人的身體構造和社會結構。此書把讀者引入了奇幻的月球世界。月球人根據各自擔任的社會職責,用生物葯劑刺激某部分器官畸形發展,如數學家的腦袋碩大無比,但四肢萎縮,警察肌肉發達,郵差腿腳細長等等。讀者不難看出這些奇形怪狀的月球人影射了從事各種職業的現代人。威爾斯用誇張的筆觸抨擊了現代社會分工對人類的扭曲和戕害。再者,小說中驚心動魄的追擊場面,無懈可擊的邏輯推理,瑰麗多姿的月球風光也是科學小說迷們所津津樂道的。難怪有的評論家稱威爾斯的科學小說作品「是幻想達到了高度的自由,經歲月之水洵洗後依然散發著不可泯滅的藝術光彩」。
㈡ 推薦幾部適合14到18歲的有深度思考價值的科幻小說(最好是長篇的)
今天,麥田老師推薦10部最經典的科幻小說,希望在新學期,科幻小說成為孩子們爭相傳閱的書籍。
01
凡爾納經典三部曲
儒勒 凡爾納被尊為科幻小說之父,他的代表作是科幻三部曲,包括《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是豐富的幻想和科學知識的結合,雖然他筆下的幻想極為奇特,極為大膽,但其中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所以他的科幻小說,既是一部蘊寓著科學精神的幻想曲,也是富有幻想色彩的科學預言。該三部曲的人物,或是地理發現者、或是探險家、或是科學發明家,他們具有超人的智慧、堅強的毅力和執著不懈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具有反壓迫、反強權、反傳統的戰斗精神,他們熱愛自由、熱愛平等,維護人的尊嚴。他們遠大的理想、堅強的性格、優秀的品質和高尚的情操已贏得了億萬讀者的喜愛和尊敬,並一直成為人們嚮往的偶像和學習的榜樣。
02
赫·喬·威爾斯《時間機器》
威爾斯是20世紀初英國的著名科幻作家,與凡爾納並並稱為「科幻小說之父」。《時間機器》是英國科幻小說大師威爾斯最早獲得成功的一部科幻小說,也是他最負盛名的科幻作品之一,在此書中第一次提出了「時間旅行」的概念。
一位科學家乘自己研製的時間機器旅行到公元802701年的未來世界中,此時的世界已變成了一個大花園,到處是宮殿式的建築。時間機器為我們描繪的未來極其荒誕但又讓人深思,情節引人入勝,充滿驚險刺激和懸疑。人類之所以不斷進步就是在於對於未來的思考、探索,推薦高年級孩子閱讀。
03
艾薩克·阿西莫夫《永恆的終結》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與凡爾納、威爾斯並成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獲得代表著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這部《永恆的終結》釐清了關於時間旅行的終極奧秘和恢宏構想。24世紀,人類發明了時間力場。27世紀,人類在掌握時間旅行技術後,成立了一個叫做永恆時空(Eternity)的組織,在每個時代的背後,默默地守護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本書彷彿站在世界頂端俯瞰整個人類歷史,把讀者從現實中抽離,體會到時空的廣大和生命的渺小。
04
阿瑟·C·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作家阿瑟·C·克拉克《太空漫遊》四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其中最著名的,因為美國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把它搬上了大銀幕,成就了一部經典電影,並且把科幻電影從「誰也看不起」提升到「誰也看不懂」。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宇航員們,都看過《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從2001到2010、2061一直到最後的3001,四部曲的故事,都與外星文明300萬年前留在太陽系的神秘石板有關。他們告訴克拉克,在太空漫遊時,他們很想發無線電回來,說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
05
羅伯特·海因萊因《出賣月亮的人 》
羅伯特·海因萊因,世界科幻「三巨頭」之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家。《出賣月亮的人》是世界科幻大師羅伯特·海因萊因曾獲雨果獎、星雲獎桂冠的科幻力作。
在能源技術和太空科技日新月異的未來社會,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雖然見解不同,性格迥異,但全都充滿了改造世界的壯志雄心:有的人夢想在月球上建立自己的王國;有的人沖破壟斷封鎖,將獲取免費能源的技術無償奉獻給大眾;有的人運用科技手段對人生做出了不可思議的精準預言...書中人物那種決不放棄的氣場非常感染人,近乎不擇手段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這就是人類應該有的進去精神。
06
霍金 《喬治的宇宙大爆炸》
這本書是由霍金主創的兒童科幻小說,有點像《時間簡史》及《哈利波特》的混合版。書中,男孩喬治結交了一名科學家及其女兒,「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極為有趣的冒險旅程,獲得了有關時間和宇宙的知識」。霍金通過主人公的種種宇宙歷險,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解釋了深奧的科學理論,比如有關太陽系、小行星、黑洞等天體的運作奧妙。難得的科普與普世讀物,可以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07
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搭車客指南》
道格拉斯·亞當斯被西方科幻愛好者奉為「科幻聖經」之一。他是第一個成功結合喜劇和科幻的作家。不過,他並不把自己定位為科幻作家,而是喜劇作家,只是把科幻當成喜劇的一種表現方式。同時他也是一位廣播劇作家和音樂家。
地球被毀滅了,因為要在它所在的地方修建一條超空間快速通道。主人公阿瑟·鄧特活下來了,因為他有一位名叫福特·長官的朋友。這位朋友表面上是個找不著工作的演員,其實是個外星人,是名著《銀河系漫遊指南》派赴地球的研究員。兩人開始了一場穿越銀河的冒險,能夠幫助他們的只有《銀河系漫遊指南》一書中所包括的無限智慧。
旅途中,他們遇上了一批非常有趣的同伴,這些人物結成一個小團隊,他們將揭開一個駭人聽聞的大秘密……
08
雷·布拉德伯里《火星編年史》
布拉德伯里非凡的寫作才能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他對幻想世界的細致刻畫發人深省,折射出人類的劣根性和種種社會問題。布拉德伯里的作品不僅在科幻界大受歡迎,更以其浪漫意境贏得了主流文學界的廣泛贊譽,人們稱他為「科幻界的愛倫·坡」。
世紀之交,地球上矛盾重重、危機四伏,火星成為人類最後的希望。雖然前三批火星探險者都死於掌握神奇力量的火星人之手,但不屈不撓的人類終究還是得以在火星上安身立命。火星人銷聲匿跡,火星儼然成了另一個地球。而地球老家上的矛盾日益加劇,毀滅性核戰一觸即發。定居火星的人類心懷故土,紛紛返回地球參戰。地球和火星雙雙走向衰亡……在火星這巨大的「火紅色」背景之上,十三個浪漫婉轉的故事會聚成一部獨特而神奇的火星編年史。布拉德伯里以詩人般清秀雋永的筆觸,渲染出一幅盛極而衰的火星文明圖景,讀來讓人不勝唏噓。
09
奧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戲》
作者卡德是當今美國科幻界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從1977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開始,在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僅雨果獎和星雲獎他就獲得了24次提名,並有5次最終捧得了獎杯。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坎貝爾獎和世界幻想文學獎。在美國科幻史上,從來沒有人在兩年內連續兩次將「雨果」和「星雲」兩大科幻獎盡收囊中,直到卡德。他的《安德的游戲》囊括雨果獎、星雲獎,其續集《安德的代言》再次包攬了這兩個世界科幻文學的最高獎項。2008年卡德因為《安德的游戲》和《安德的影子》獲得了瑪格麗特·愛德華茲青少年文學終身貢獻獎。
《安德的游戲》以科幻設想為背景,站在青少年心靈成長的視角高度,講述了主人公的成長故事。小說的畫面感非常強,故事情節的意外安排讓你一步步深入到安德的內心,去反思人生的意義。可以說這套書無論從科幻性、思想性還是可讀性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10
莉奇亞·特洛伊斯《浮島傳奇》
莉奇亞·特洛伊斯:1980年生於羅馬,天體物理學專業畢業,科幻小說作家。出版了「浮島」系列小說,並以義大利80萬冊的銷量一舉奪得「奧斯卡暢銷書」大獎。截止2012年,版權已售出德國、法國、俄羅斯、巴西、希臘、挪威、波蘭、土耳其、中國、韓國、比利時、荷蘭等國家,被稱為「最傑出的科幻小說女作家」。
神秘+驚險+離奇!作者以精巧的構思,生動精彩的描寫,把我們帶到浮島大陸,和主人公尼哈爾一起展開生死之旅,隨著主人公的成長,一起經歷快樂,痛苦和淚水。景色壯觀、情節驚險、引人入勝。結構十分完整,曲折離奇,在宏偉壯大的背景下,把所以的故事內容交雜在一起,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給心靈帶來巨大的洗滌,稱得上是一部無與倫比的科幻大作,值得你細細品閱!
㈢ 有沒有一些很經典的科幻文學作品,不是那種網路上的科幻小說哦
《新法螺先生譚》
《世界末日記》
《小靈通漫遊未來》
《飛向人馬座》
《珊瑚島上的死光》
《紅色海洋》
《殘缺的磁痕》
《超腦》
《藍血人》
外國部分
《環繞月球》
《海底兩萬里》
《機器島》
《奇怪的驛站》
《飛向半人馬星座》
《星船傘兵》
《火星紀事》
《太空特警隊》
《神經浪遊者》
《死亡區域》
《我,機器人》
《鋼 窟》
《星際爭雄》
《火星人來的那天》
《迷幻時刻》
《夢之終結》
《獵殺「紅十月」號》
《侏羅紀公園》
《星球大戰》
《安德的游戲》
《銀翼殺手》
《反物質飛船
《天網的墜落》
《蠻荒海岸》
《艾米七號》
《浪漫服務公司》
《千年戰士》
《太空堡壘——南十字軍》
《弗蘭肯斯坦》
《叢林溫室》
《星際戰爭》
《時間機器》
《海豚島》
《忘卻城》
〈教授的頭顱》
《海王星上來的人》
《機器人大師歷險記——控制論時代的寓言》
《追趕時間的少女》
《星新一微型小說選》
《日本沉沒》
《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
㈣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作品分類
縱觀威爾斯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其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科學小說,主要寫於1900年之前;第二類是社會諷刺小說,寫於1900年到1910年之間;第三類主要創作於1910年之後,通常被稱為「思想闡述小說」。但令威爾斯最負盛名的莫過於科學小說,主要包括《時間機器》、《莫羅博士島》、《隱身人》、《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神食》、《星際戰爭》、《沉睡者醒來時》等等,其中大部分作品已被改編成電影。1938年問世的《星際戰爭》被奧森·威爾斯買下廣播權,在美國新澤西電台演播。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社會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星際戰爭》播出後迅即引起一陣恐慌,許多聽眾信以為真,紛紛收拾行李,到鄉間避難。當局政府派出警察,將廣播劇本全部燒毀,但仍有部分保留,後公開競拍,被好萊塢著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所獲,於2005年改編成轟動全球的電影《世界大戰》。
㈤ 急需威爾斯所著所有科幻小說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Wells;1866-1946)於1866年9月21日出生於英國肯特郡的小城市布朗姆雷(現在的倫敦西區小鎮)。威爾斯的父母開有一家小商店,但不是十分景氣,因此父母希望威爾斯將來能夠進入中產階級。少年時代的威爾斯是一個狂熱的讀書迷,長大後曾進入科學師范學校攻讀生物學,老師赫胥黎是眾所周知的「科學進化論」的強烈鼓吹者;後來威爾斯又進入一家新聞學院,畢業後成為記者,專門撰寫有關科學方面的文章,並寫過許多非小說類的科幻文章。在威爾斯的早期作品中比較注重進化論,十分重視人與一些奇異生物之間的斗爭,同時充滿了對現實社會中的偽善和不公平的痛恨,並具有很強的幻想性,為後來的科幻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95年威爾斯相信自己的寫作能力已經開始成熟,於是創作出版了中篇科幻小說《時間機器》。這是威爾斯最為成功的一部科幻作品,並使他一舉成名。
《時間機器》運用了某種近乎恐怖的手法和錯綜復雜的情節,展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感人故事。時間旅行家是對科學有所藐視的威爾斯式的英雄(凡爾納式的英雄比較推崇科學技術),具有極強的能力,卻無法改變現實。整個作品給人以某種荒涼的感覺。
後來威爾斯一發不可收拾,相繼創作了《摩若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世界之間的戰爭》(1898,又譯《大戰火星人》)、《首先登上月球的人們》(1901)、《神食》(1904)等眾多科幻作品。
在威爾斯編選的一部作品自選集中,收入了上述這些作品。威爾斯一生著述了 120部各類作品,除了科幻小說之外,還有純學術作品及純小說等。
威爾斯不僅是一名著名作家,而且還是一名具有良知的著名社會活動家。他曾與英國著名文學家喬治·蕭伯納相識並結為密友,經蕭伯納介紹威爾斯加入了以蕭伯納為首的「費邊社」。「費邊社」是一種具有改良的社會主義思想的群眾團體,他們反對武力,希望依靠經濟和政治的方式從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開始威爾斯積極參與「費邊社」的活動,後來與蕭伯納發生分歧,退出了「費邊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爾斯參與了國聯活動,並前往各國訪問,他的采訪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威爾斯的科幻作品改變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樂觀主義傾向,重新拾回了英國文學中那種對前途的憂慮和不安;但由於威爾斯的個性中存在著某種仁慈的氣質,因此在其悲觀的作品中總是伴有希望的閃光,而且大部分作品結尾還是樂觀的。
威爾斯在創作時運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和現代生物學;但他又不拘泥於這些學科,不受這些科學理論的局限。威爾斯所關注的不僅僅是科學的進步,而且還有科學進步給人們所帶來的美好或不良後果。
此外,威爾斯還從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可以證明科幻能夠引入大場面。
當然威爾斯也有其不足之處,他無法擺脫其階級局限性,雖然能夠看到前途的悲劇性命運,卻感到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㈥ 羅伯特e威爾斯寫過哪些作品
羅伯特·威爾斯的作品有:《搖滾狂想曲》《在山妖的宮殿中》
羅伯特·威爾斯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曾多次來華演出。他還作為唯一受邀境外藝術家,參加北京奧運會倒計時1周年盛典,他和瑞典著名女歌唱家索菲婭·謝勒格琳共同演出的《中國月亮》,轟動一時。
對於這次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羅伯特·威爾斯表示,他很期待在江城首演樂曲《長江》,並期待所有的觀眾像喜歡《中國月亮》一樣喜歡《長江》。音樂會上,羅伯特·威爾斯還將演繹改編的世界名曲《胡桃夾子》、《貓》、《我心永恆》、《黃河》、《梁祝》等數十首膾炙人口的名曲。
(6)威爾斯科幻小說經典系列擴展閱讀:
羅伯特·威爾斯的世界紀錄
一分鍾內演奏並識別出最多阿巴合唱團(ABBA)的歌曲:BBC2號電台(Radio2)的《周五晚,音樂之夜》(Friday Nightis Music Night)節目首播於1953年,是英國播出最久的管弦樂電台節目。2016年1月15日,主持人肯·布魯斯(圖右)聽出了鋼琴家羅伯特·威爾斯(圖左)演奏的13首阿巴合唱團的曲子,因此創造了世界紀錄。(吉尼斯)
㈦ 誰能介紹幾部最經典的科幻小說
介紹幾部經典的科幻作品
1、英國人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作品
1894年和1895年間的《時間機器》,第一次提出了「時間旅行」的概念。這不僅要求在科學上論證「第四維」--時間的存在,威爾斯更在小說中描寫了地球毀滅前夕的「802701年,莫洛克人的時代」。威爾斯在這部開創性的小說開頭,進行了大篇幅的科學哲理討論,為的是幫助讀者克服不可能心理」。
1898年的《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對外星人(小說中是醜陋的「火星人」)的外貌特徵進行了直接描寫,這也成了後來20世紀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一大特徵。
1901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又譯:月球上最早的人類),大膽幻想人類靠一種「可以隔斷萬有引力的物質」登上了月球。威爾斯的月球不是荒涼寂寞的,而更像是另一個地球。
2、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30-1992)的作品「基地」系列(此系列為三部曲,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和《第二基地》,另有前傳和後傳)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億,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一位「心理歷史學家」卻根據計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盪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哈里·謝頓(心理歷史學的創始人)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於是,「自然科學基地」(即「第一基地」)和 「心理歷史學基地」(即「第二基地」)相繼被建立,它們將完成保存並發展人類文明的艱巨任務。
科幻小說資料簡介
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
科學幻想小說簡稱科幻小說,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㈧ 美國十大必讀科幻小說
《星船傘兵》 羅伯特·海因萊因 極其經典的硬科幻小說,1960年「雨果獎」獲獎作品
《光逝》 喬治·馬丁「史上十大浪漫太空歌劇」之一,「雨果獎」提名作品
《安德的游戲》 《死者代言人》 奧森·斯科特·卡特 硬科幻的經典之一,1985年出版,星雲獎和雨果獎獲獎作品,其續集《死者代言人》發表於次年,也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這也是作者奧森·斯科特·卡特成為唯一連續兩次獲得星雲獎最佳長篇的作家耳鳴吹文學史。
《群星,我的歸宿》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硬科幻經典「美國十大必讀科幻小說」之一,作者阿爾弗雷德·貝斯特是首屆「雨果獎」獲獎作家(1952年連載《被毀滅的人》 1953年獲獎),1987年被美國科幻與幻想小說協會授予他「星雲獎」特別獎,是此協會選出的第九位科幻大師。
《沙丘》 弗蘭克·赫伯特 「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之一,共六部(1965年-1985年,分別出版)。第一部《沙丘》出版當年即獲得「星雲獎」次年並列獲得「雨果獎」。作者弗蘭克·赫伯特,窮盡自己的一生才完成這部六部曲的小說,其堅韌與求實、求精的精神,足以令所有作家側目。
《基地系列》 艾薩克·阿西莫夫一部時間俯仰2萬的真正史詩,1965年獲雨果獎「史上最佳科幻小說系列」。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門薩學會副會長,是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威爾斯,起名的科幻小說巨匠,其作品《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機器人系列》,最後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獲得統一,被譽為「科幻聖經」。一生創作和編輯超過500冊,作品范圍幾乎涵蓋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除哲學類)。在科幻界幾乎是不可超越的高峰。
未必是你要的東西 我搜集來的 希望有用吧
如果是來看的話很不錯
㈨ 豪威爾斯有哪些作品
豪威爾斯,w,D.(William Dean Howells l837-1920)
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出生於俄亥俄州。父親是印刷工人。他本人曾任俄亥俄州報記者,因協助林肯競選總統,為林肯寫了一篇傳記,因而聞名。1861至1865年任美國駐威尼斯領事。回國後在波士頓、紐約等地創辦文學雜志,創作長篇小說。1909年擔任美國文學藝術學會第一任主席。豪威爾斯在擔任《大西洋月刊》和《哈珀》雜志的編輯時,曾竭力反對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小說。他認為小說的首要目的是教誨,而不是娛樂;文學作品應該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寫了近40部長篇小說。80年代創作的《一個現代的例證》(1882)寫一對年輕夫婦草率結婚,結果釀成悲劇。《塞拉斯·拉帕姆的發跡》(1885)是他的代表作,寫一個剝削礦工發財致富的暴發戶,批評家認為其中充滿了「敏銳的觀察」和「善意的批評」。80年代後期,資本主義社會動盪不安,豪威爾斯認為「競爭的資本主義」已不能令人滿意,「應代之以社會主義」。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寫了長篇小說《新財富的危害》(1890),描寫一家雜志的「社會主義者」與華爾街老闆在對待工運問題上的「觀點上的分歧」。《來自奧爾特魯里亞的旅客》(1894)倡導空想的社會主義,《穿過針眼》(1907)則鼓吹通過「公民投票」而產生的基督教社會主義。
A Counterfeit Presentment (1877)
The Lady of the Aroostook (1879)
The following were written ring his residence in England and in Italy, as was The Rise of Silas Lapham in 1885.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1880)
A Fearful Responsibility (1881)
Dr. Breen's Practice (1881)
A Woman's Reason (1883)
Three Villages (1884)
Tuscan Cities (1885)
He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886. He wrote various types of works, including fictional, poetry, and farces, of which The Sleeping-Car, The Mouse-Trap, The Elevator, and Out of the Question are characteristic.
The Minister's Charge (1886)
Annie Kilburn (1887/88)
Modern Italian Poets (1887)
April Hopes (1888)
Criticism and Fiction (1891)
The World of Chance (1893)
The Coast of Bohemia (1893)
My Year In a Log Cabin (1893)
The Story of a Play (1898)
Ragged Lady (1899)
Their Silver Wedding Anniversary (1899)
The Flight of Pony Baker (1902)
The Kentons (1902)
Questionable Shapes (1903)
Son of Royal Langbrith (1904)
London Films (1905)
Certain Delightful English Towns (1906)
Between the Dark and the Daylight (1907)
Through the Eye of the Needle (1907)
Heroines of Fiction (1908)
The Landlord At Lion's Head (1908)
My Mark Twain: Reminiscences (1910)
New Leaf Mills (1913)
Seen and Unseen at Stratford-on-Avon: A Fantasy (1914)
The Leatherwood God (1916)
Years of My Youth (autobiography) (1916)
㈩ 威爾斯出版了哪些著作
1893年,他投身於寫作。189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說《時間機器》,是「關於人類命運去向的異想天開的一種推測」,另外還有幾本科幻小說:《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當睡著的人醒來時》,主旨都是預示建立合理的世界性組織的社會改良理想,或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景的誇張描述。跨入20世紀門檻,威爾斯更積極地投身於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創作活動中,寫了多部反映英國中下層社會生活的小說。1903年,威爾斯還參加了英國社會主義改良派費邊社,並成為該組織領導成員之一。他力圖把這一集合許多有改良主義思想的著名知識分子坐而論道的學術團體,改變成更有積極作用的群眾性政治活動組織,因此與蕭伯納等巨頭發生對立,而在1908年退出費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