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孔余秋雨是科幻小說嗎
① <<門孔>>余秋雨讀後感(500)字
我對電影一無所知。我僅進過兩次電影院,看的還都是外國的大片。所以對於我來說,中國電影更是個陌生的領域。文中提到的謝晉,應該就如同魯迅,不過一個是在電影界,一個是在文學界罷了。
《門孔》的開頭,不是謝晉,而是阿四,他的小兒子。寫他的弱智的小兒子,怎麼不懂死亡,怎麼執著的等待,等待那些早他一步的親人。還有他的阿三,和阿四一樣,同樣不諳世事,同樣不懂什麼是死亡,也同樣的,很執著很執著的等待,在那個小小的貓眼裡,那個小小的門孔中,等待著,等待他爸爸的歸來。
余秋雨說,謝晉的電影,是透過這個門孔,看到了整個亮堂的世界,在這個亮亮的世界裡,映襯著深深的人性。這種人性對於第一次觸摸中國電影的我來說,實在太難於理解。謝晉出生的那個年代,本身就極其的動盪不安。十年的文革,對於中國的每一個知識分子來說,都是靈魂的印刻,銘記的恥辱。他們在這場災難中成長,透過這場災難,挖掘到人性最本質的內涵。謝晉只是其中之一,他花了畢生的經歷,去從這場災難中學習,領悟,最後,用獨屬於他的方式,把這些所有的「成熟」,全攝進那薄薄的鏡片里,在這個小小的鏡片中,折射出人性的本質。而我,連皮毛都沒有領悟。
余秋雨寫他的生平,寫他如何面對他的作品,寫他怎樣擔憂著中國的電影業,寫他怎樣愛他的孩子,寫他怎樣失聲痛哭,寫他是在一個怎樣的清晨悄然離去。每一句都是在陳述,陳述著他所做過的事,他所說過的話,他所給的這整個世界的愛。我無法探知他是如何的為他所從事的事業擔憂,也無法猜測,他有怎樣的深沉與厚重。這篇文章,我所看到的,只是他怎樣給予這個世界的愛,如何給予每一個人的關懷,哪怕是毫不相干。
阿四和哥哥阿三不一樣,雖然同是執著的等待,但阿三僅僅是在門孔中靜靜的窺測,阿四會幫爸爸做點兒什麼,幫他拿鞋,拿包。從哥哥們的一個一個的離去,到最後,只剩他一個人站在門前。早上給爸爸拿的包,再也沒有回來過,家裡的鞋又少了一雙。阿四不懂,不懂什麼叫死亡,不懂什麼叫先驅,不懂他的爸爸有多麼的有名。他懂得的,只是沒有人再幫他剪頭發,沒有人再和他一起坐車,沒有人再不停的問他累不累,要不要睡覺。不,也許連這些他也不懂。他只是把那雙要准備好給爸爸的拖鞋,還是像無數個黃昏一樣,整整齊齊的放在門口,坐在那裡,靜靜的等著爸爸回來,也許,他在想,爸爸怎麼還不回來。
家裡越來越多的白色,越來越多。阿四在門口坐著,一直坐著,他說,爸爸,快回來。
② 余秋雨的作品為何那麼火
他的作品不論是散文還是小說,都偏屬於
文化散文
,在精神上思想上偏注重一些,知識含量也偏大。理解上高中生一指中年人都可接受,讀者年齡范圍也就廣。
③ 請問余秋雨的作品如何,好像有許多錯誤
余秋雨的作品大都抒發自己的情感,備具詩情畫意如《鄉愁》。其作品特點:1.語言通俗,散文小說化。作者通過合理的想像,把抽象概括的歷史材料,給予了生動形象的藝術再現,作者通過合理的想像,讓歷史再現,讓人如身臨其境。2.其作品宏大、取材廣泛,寫法自由,文情並茂。長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馳騁中外,具有黃鍾大呂的磅礴氣勢,讀起來令人盪氣回腸。
3.描寫、記敘、抒情與議論水乳交融,充滿睿智與情趣,富含哲理。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達方式是議論但有多與抒情融合,這就是讀者總能在理性的思考中獲得一種特有的精神享受。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來自這種用抒情、描寫筆法進行理性思考的議論。至於錯誤,我個人認為,是讀者理解不到位,與作者及其作品無關。或者是印刷錯誤!
④ 余秋雨的著作是什麼
文化苦旅》
這里真安靜 洞庭一角 都江堰 貴池儺 江南小鎮 柳侯祠
莫高窟 道士塔 狼山腳下 寂寞天柱山 信客 風雨天一閣
酒公墓 陽關雪 西湖夢 夜航船 廟宇 吳江船
《山居筆記》
一個王朝的背影 千年庭院 蘇東坡突圍 鄉關何處 抱愧山西
關於友情 流放者的土地 十萬進士 遙遠的絕響 長者
回答者:太子奶 - 魔法學徒 一級 2-18 17:07
--------------------------------------------------------------------------------
余秋雨,浙江餘姚人,大陸著名美學家和作家,並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並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事實上,要談論余秋雨在中國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談何容易。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家,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
就以其《文化苦旅》為例,當中一篇《沙原隱泉》,僅兩千五百字,純粹寫景和抒情的散文,卻寫得如詩如畫。此文主要內容是作者在敦湟縣內沙漠地上,獨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後又下山欣賞一灣清泉的過程和所見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繪沙山之美:「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盪,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在美學家和作家的筆下,「光」、「影」、「線條」不再是一些只純是理論沒有生命的字詞,而是能感應作者內心深處的字眼。
至於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亦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
回答者:yang030918 - 秀才 三級 2-18 17:08
--------------------------------------------------------------------------------
《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戲劇理論史稿》、《霜冷長河》等,有些名氣的就這些了
回答者:hanpingyy - 試用期 一級 2-18 17:09
--------------------------------------------------------------------------------
《借我一生》,《行者無疆》,《笛聲何處》
回答者:飛翔的糞坑 - 童生 一級 2-18 17:18
--------------------------------------------------------------------------------
《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戲劇理論史稿》《霜冷長河》《借我一生》《行者無疆》《笛聲何處》
回答者:秀雨煙波 - 魔法學徒 一級 2-18 18:11
--------------------------------------------------------------------------------
〈千年一嘆〉
回答者:穿了洞的絲襪 - 魔法師 四級 2-23 19:49
--------------------------------------------------------------------------------
《文化苦旅》
⑤ 《信客》 余秋雨是小說還是散文
余秋雨 有一本小說信客 也有散文信客
⑥ 門孔讀後感
幾年前已經讀過《謝家門孔》這篇文章,印象深刻。這次在余秋雨的《何謂文化》中再讀,依然感動,一字不落地再讀。
我們稱贊一個人喜歡說他「真君子、大丈夫」,儒家認為君子以「仁」為首,「愛人為仁」。謝晉對自己的幾個智障兒子不離不棄,不怨天不尤人,文中對他的兩個片段描寫讓人肅顏:一是家裡來了客人,不管是明星還是大導演,謝晉都會鄭重介紹、邀請自己的智障兒子出現,二是乘車到工作地點途中,一路對隨行的兒子關懷呵護。做過父母的都知道,養育一個孩子已非常不易,更何況是幾個智障的孩子,其中的艱辛難以言表,謝晉讓人敬佩的是他的這一份純粹的父愛和堅持。對友人,謝晉不勢利、不怠慢,從中秋節給一個入獄的官員帶去慰問這件事可以看出他對人、對事的態度。對審查、評論者,盡管在乎、生氣,但歡迎真正懂藝術的人審查他的作品,做到了君子的「坦盪盪」。對拍電影,他是「為而無所求」,單純、執著,傾力追求更高的藝術.
余秋雨在文章的最後描畫了一個令人心酸的細節:阿四透過門孔往門外看來往弔唁的人,在白花的世界裡為父親擺好鞋,等候父親的歸來。對於以前不了解謝晉的我們也透過了《謝家門孔》看到了謝晉堪稱君子的靈魂。
⑦ 文化苦旅謝家門孔後一張是什麼
余秋雨首先以一個孩子,透過謝家的門孔,期待著自己父親的歸來。由一個小孔,窺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還有人性的光輝,對於溫情,親情回歸的期待。每一個家門口,總會響起你期待的,熟悉的腳步聲,那是愛的歸來,興奮而又喜悅。
而小孩子等待的人,便是他的父親,謝晉,中國著名的導演,富有人性情懷的好父親,好朋友。謝晉一生富有藝術熱情,雖幾經坎坷,幾遭挫折,最後還是按照了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在他身上,可以覓得幾個特質,或許還有更多人文情懷~
⑧ 余秋雨作品有哪些
問候朋友,握手!草民龍喜場很高興為您服務。
如果您真的喜歡余秋雨,建議您讀讀他的《文化苦旅》,還有很有好處的。
同一個作家的作品,建議你不要讀得太多,除非你是專門搞研究的,否則太浪費時間。
一孔之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⑨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及介紹
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君子之道》、《何謂文化》、《冰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
1、《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台灣最佳讀書獎。
2、《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全身心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寫作又與考察聯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
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
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
3、《何謂文化》
在《何謂文化》中,余秋雨先生首次對文化這一根本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在學理層面上進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麼、文化的根本目標以及中國文化的特點等重要問題。
用最動情的散文化語言回憶了與自己有過不尋常交往的多位文化巨匠,如謝晉、黃佐臨、巴金、章培恆,以及台灣文化耆宿林懷民、白先勇和餘光中,並特別回憶了四十年前親自參與文化重建的周恩來總理。回憶文革往事,從這些大家身上找尋文化的奧秘。
值得注意的是,余秋雨在書中第一次全面澄清和駁斥了歷年來媒體和個人針對他的各種質疑和誹謗。
除此之外,余秋雨又結合了自己對多處文化遺址的考察,從古典中提煉文化涵養,談古論今。跨時空與地域的雙重視角,使《何謂文化》既有理論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與動情的文筆。堪稱20多年來余秋雨先生關於文化思索的最誠懇、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4、《冰河》
本書是余秋雨的首部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的南方,具備驚人美麗的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鄉試」中拔得頭魁,引來大批追求者,然而她暗中女扮男裝,乘船踏上了去京城尋找生父的路途。
途中,船隻突遇冰雪,不僅被冰封在前後無援的河中,眾人也遭遇生死攸關的求生考驗。在絕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鑿冰救人,卻因凍傷無法趕考。
孟河為報恩情冒名代考,卻中了狀元,引出一連串撲朔迷離的意外和磨難,也讓她找到了情之所屬,留下一段沉香般的愛情傳說。
5、《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是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在千年之交2000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公里行程中的經歷。
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並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華夏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
⑩ 余秋雨簡介
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余秋雨以擅寫歷史文化散文著稱,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後廣受歡迎。此外,他還著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等散文作品。
余秋雨散文風格:
1、余先生的文章內容容量較大。先生的文章讀來有一種厚重感,我認為一方面源於先生的博學,作為一位學者,先生不僅熟識中國文化史,藝術理論,而且還深入研究探討其它領域的學問並把它從文章中體現出來。
2、余先生的文章頗具情趣,意趣和文趣。先生的文章讀後總是讓人回味無窮,舍棄不得,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先生的文章意象迭出,善於聯想,這些散文充滿各種靈動的意象,它牽動人們的詩心,讓讀者隨著作者的描述,言說和徵引,去接近、認識、領會作者的感情和思想,頗具意趣和文趣。
3、余先生的文章情感深沉厚重。從小的空間來說,余先生的文章讀來有一種濃厚的地域情結:首當其沖的是餘姚情結,先生讓我們看到的是滿目的戰亂、貧窮、愚昧落後的風俗等等。
言語間讓我們感受到先生對世界和平的熱切渴望,對世界文化遺產的珍視,對落後的遺風遺俗的痛恨,先生的情感是如此的廣博與厚重,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人文主義學者。
4、余先生的散文語言溫厚、含蓄並能哲理地述出生活真諦與自身情感趨向。先生的文章語言十分溫厚,即使敘說的是最令人痛恨的事,先生也是心平氣和,娓娓鋪敘,從歷史的角度,從人物的身份、地位、眼光等角度來評析人物,客觀的,公平合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