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的科幻小說
❶ 尋找一部電影,關於全球變暖後科學家想遏止卻造成災難
雪國列車
❷ 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要求有參考文獻!回答好追50分!
[編輯本段]什麼是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編輯本段]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出現全球變暖趨勢的具體原因是,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外,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佔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個國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約。
[編輯本段]全球變暖的歷史與預測
全球變暖是真實的,而且正在進行!
主流科學界一致對全球變暖是越來越清楚了,每天在改變我們的氣候都是真實的,他們也正在進行中。在20世紀末年初以來,表面平均溫度的地球增加了約1.1f
(
0.6攝氏度)
。在過去的40年中,氣溫上升約0.5f
(
0.2-0.3攝氏度)
。在過去400-600年,全球變暖,在20世紀是更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紀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其中一個最強勁的下午1998是最熱的一年,因為可靠的溫度測量開始的。
此外,變化,在自然環境支持的事實,即地球正在變暖;
山區giaciers也在逐漸消退;
在過去四十年裡,北極冰厚度已經下跌了大約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快三倍超過了過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裡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植物和動物改變其范圍和行為回應氣候。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
為毛我想到的是電影2012?地心變熱巴拉巴拉。。。
❹ 全球變暖所導致的冰川融化使史前病毒爆發,對人類會有什麼影響
科學家在冰層中發現蟄伏近14萬年的病毒毒株,全球變暖或將促其「復活」
今夏,中國各地的洪水、乾旱、強對流天氣等超乎尋常的氣候變化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世界各處的冰川也在悄然融化,造成了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危機,更可能帶來神秘莫測的遠古病毒威脅。
作為對科學界來說尚屬剛剛新知的極地冰川病毒,近期已引起了全球科學家極大關注。晨報記者近日對太平洋兩岸的一線生物學家進行專訪,了解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傳染病隨全球變暖而嬗變
近日,在中國氣象局的協助下,晨報記者在京對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恰里教授進行采訪,獲悉了一些由該組織剛剛確認的全球變暖數據。
帕恰里說:「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最低升高1.8℃,最高升高4.8℃。從今天的情況看,氣侯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全球各地區結果不一。熱浪、高溫的強度和范圍、發生的頻率普遍升高,極端降雨情況在各個地區則有所不同。而它對中國——特別是大型三角洲地區的影響應特別關注,因為三角洲流域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海平面上升會使這些地區環境變得更加脆弱。」
❺ 地球正在快速變暖,地球會滅亡人類會滅亡嗎大神們幫幫忙
在這么下去,不到2012差不多就會滅亡,這幾年的災難非常多,都是人類造成的,地球開始還擊了,開始報復人類了!我們應該保護地球,不想看見天上最後的一隻鳥是飛機,最後的動物是人類。。。。。。。。 反思自己,保護地球從現在開始!
❻ 請介紹一些關於大災難之後倖存者的科幻小說
《極限殺戮》主角是特種兵,冷凍後復活的。
《後冰川時代紀事》(短篇)http://tieba..com/f?kz=278800868
《異塵餘生》(寫得不錯,不過現階段貌似只能買實體書看)
《第二個地球》(還沒看貌似符合要求)
作者:蕭盛
介紹:在這里我不介紹內容,我只想說一句話:中國的科幻小說不會比國外的差,中國的科幻小說一定會走進國外市場。《第二個地球》說的是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川正以常出超人想像的速度融化,海平面驟升,眼看一場全球性的災難降臨,嚴正在緊要關頭,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設想——尋找第二個地球。但是這個設想遭到很多專家的反對,……
《北斗神拳》(動漫!不過很符合要求而且是經典)
《未來水世界》(有些對亞洲種ZU歧視得成份,其它得方面也不怎麼樣,但很符合你得要求,不推薦。這至於預言500年後的未來我們到那個時候在討論這個問題如何!)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 末日型但卻是進行時而不是末日後型,寫得不錯得短篇,推薦
《三體》的續集也是末日後型的。
《三體》本身是末日進行時的!
❼ 以水為話題的科幻微型小說
科幻文說穿了就是新穎的構思,並且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而且為人們日常所能接受。但是,水作為一個較為常見的題材,可以說目前已經被寫爛了……比如說:
1、水世界被人想想出來了
2、全球沙漠化,貌似已經不再成為科幻題材,因為太現實化了
3、冰河時代,這個貌似看看後天就行了
以上就是全部該類題材,可以說能想像的空間實在太狹隘了
===============================================
但是,水仍然有另一種形態,就是霧化,貌似就這一點的科幻文還是比較少的。
所以說,你可以想像下如果大氣層變厚,二氧化碳增加,而水無法散逸,全球窪地化、霧化會是什麼樣子?大致過程比如說這樣:
全球變暖>兩極消失>水遇熱蒸發+將大陸土質濕潤、下陷出現天坑什麼的>水揮發過量>高空雲層化,低空霧化……
再比如說鳥類和魚類的界限混淆,人類由於水本身的問題皮膚、器官發生變異,現有傳統能源如太陽能、熱能、電能都無法使用後會如何。
等等等等。不過這種題材太大,微小說更適合描述水的形態轉換或者其命運如何。但是太麻煩了寫著
❽ 《飛出個未來》在哪個平台可以看
人人美劇。
《飛出個未來》(Futurama)是一部美國喜劇漫畫及動畫片。該劇的動畫版由Matt Groening創作並且Groening 和David X. Cohen一起為福克斯(Fox network)導演製作了該片。
《飛出個未來》講述了跟隨主人公Philip J. Fry,一個前紐約的外送批薩小店員在未來世界冒險生活的故事。他在2000年即將到來前的幾秒鍾被低溫冷藏了起來,然後在未來的2999年新年前夕被解凍。該部動畫片曾榮獲過艾美獎。
作品背景
Futurama發生的背景設定在31世紀的新紐約,一個充滿了科技奇跡的時代。新紐約是建立在先代紐約城廢墟的根基上,與之相對的是「舊紐約」。
新紐約里有千奇百怪的裝置和建築,類似於後現代的未來構想設計。全球變暖,頑固的官僚主義制度和過度物質濫用這些課題在31世紀被極度放大。這些問題就變得相當尖銳且非常公眾化了。
眾多的科技進步和飛躍在現今至31世紀這段時間內發生了。那種能把人頭活生生的保存在罐子里的技術是由Ron Popeil發明的(他在"A Big Piece of Garbage"中也客串了一下)。這項技術使諸多歷史人物和現代名人能濟濟一堂;它也成為作者描繪並取笑那些名人的藉口。
令人好奇的是,許多已經在這項技術發明之前就已作古的人頭也出現過;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經常不規則頻繁出現的尼克松總統的頭——他死於1994年。
網際網路已經可以完全沉浸其中並被各種感覺包圍——盡管它的顯現的特徵看起來是數字化世界(類似於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或「駭客帝國」(Matrix)),在其中會變得像游泳般動作放緩,並且這個數字世界裡有各種色情讀物,流行廣告和「污穢的」聊天室。
這些垃圾中有一些表面上還寫著是為年輕人提供的教育資料等等。在這個時代里電視仍然是大眾娛樂的主要方式。有自知能力的機器人擁有正常視力,同時"多虧"了他們的酒精驅動系統造成了全球變暖的主因。
交通工具中的輪子早已經被淘汰和遺忘掉了(除了Fry仍舊認得輪子這種古老裝置。譯者註:辛普森劇集中對未來暢想中的交通工具就是無輪浮在空中的)並被懸浮在空中的汽車和巨大有條理的風動傳輸網路管道所代替。
Futurama的設定是一個背景幕,就算作者們繼續填塞漏洞也不屑承認自己犯的連貫性錯誤。例如,當開場集暗示了先前的行星快遞成員被巨大的太空黃蜂蜇死了,而後在"The Sting" 這一集中表明了成員們是被太空蜜蜂殺死的(譯者註:飲用蜂蜜能夠幻象致死)。
而"world of tomorrow"的設定是用來強調和嘲諷今天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並惡搞了這部科幻小說。譯者註:<Worlds of Tomorrow>;(明日世界)是一本由Pellegrini和Cudahy在1953出版的科幻小說集,其中很多故事來源於當時各類科幻雜志中)。
❾ 全球氣候變暖的後果,急!!!
1822年,法國人J·Fourier首次把地球大氣層比作「溫室」。1938年,英國工程師Gallendar提出人類活動和工業發展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不斷加熱大氣,從而增強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的後果:
1. 氣候變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塗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帶來災難。
2.水域面積增大。水分蒸發也更多了,雨季延長,水災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水庫大壩壽命縮短。
3.水溫升高可能會給南極半島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極熊和海象將滅絕。
4.許多小島將無影無蹤;將感染瘧疾等傳染病……
5.因為還有熱力慣性的作用,現有的溫室氣體還將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6.溫度升高,會影響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為控制溫度升高,人們設想了一些方法:
1. 撐起「太陽傘」
研究表明,在空間支起一把「太陽傘」,把太陽光遮擋掉即可。傘需要依靠太陽光壓和星球引力維持在空間規定的位置上,這個空間位置也不是任意選擇的。據研究,這個位置位於從地球至太陽距離的1%處的某點上。在這個點上,任何物體相對於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距離始終是保持不變的。
2. 豎起「反射鏡」
在空間安置一面反射鏡,把部分太陽光集中反射到某個局部區域,就能改變這個局部區域的氣候狀況。例如,由於高空雲層能阻擋地球向空間散發熱量,會使地球表面越來越熱。人們利用空間反射鏡,就把太陽光集中反射到高空雲層上,讓雲層逐漸受熱而散開,加快地表熱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溫度。
製造和安裝空間反射鏡,在技術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譚。1993年2月4日,俄羅斯科學家在「進步」號宇宙飛船上,成功地進行了代號為「旗幟」的人造月亮試驗,首次將太陽光反射到地球背陽的一面。這為空間反射鏡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啟發。
3.製造「塵埃雲」
4.編織「激光網」
科學家提出建議,在人造衛星上配置激光發射裝置和巨大的反射鏡,形成「激光網」。據此設想,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實施辦法:發射4顆人造地球衛星,4顆衛星發射的激光互相碰撞。這樣,當太空中對海面溫度有影響的紅外線通過時,就會被與其能量相當的激光網阻擋,紅外線就被反射並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溫度便人為升高,產生氣流,形成雲雨,以此調節地球上的溫度。
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變暖除了讓冰川融化,颶風肆虐外,還加劇了森林大火。過去幾十年中,在美國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發生,影響的區域更廣。科學家發現,氣溫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關系。由於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帶變得更乾燥,而且乾燥時間變長,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跡徹底毀掉
全球變暖很可能會令文明古跡徹底毀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惡劣的天氣都有可能破壞這些無可替代的歷史古跡。目前,全球變暖導致的洪澇災害已經破壞了有600年歷史的素可泰古城,這里曾經是泰國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彈」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於山頂的冰雪融化,阿爾卑斯山和其他山脈的高度在過去一個世紀中都經歷了緩慢的回彈過程。幾千年來,這些冰山長期壓著地表,導致地表受到壓制。隨著冰川融化,壓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減輕,地錶慢慢回彈。由於近年來全球變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這些山脈回彈的速度加快。
4.運行更快的衛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變著大氣電離層的密度,這對在該層運行的衛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斷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時釋放熱量,導致空氣變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擊的機會不夠頻繁,所以熱量就向四周輻射,讓周圍的空氣變得涼爽(電離層氣體的溫度比低空要高)。隨著更多二氧化碳到達高空,更多冷卻過程發生,空氣流動性變差,所以大氣變得更加稀薄,對衛星的拉力更小,導致衛星運行速度加快。
5.改變動物基因圖譜
由於植物今年提早開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時間遷徙的動物或許會錯過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夠調整自己的內部生物鍾早早適應變化的動物更有機會生育有更強生存能力的子女,從而傳遞它們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終改變整個種類的基因圖譜。
6.凍土解凍令地表不平
全球變暖使得永久凍土層解凍,導致地表收縮,變得凹凸不平,從而產生一些地坑,對鐵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築造成損害。而對於高山來說,凍土層的融化甚至可能導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過去幾十年中,北極周邊地區有125個湖泊消失。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於湖底永久凍結帶解凍。由於這些永久凍結帶解凍,湖水已經滲透到了土壤里。
8.極地植物現生機
北極冰層的融化為北極的生物帶來了光明前景。研究發現,現在的北極土壤中葉綠素的濃度比古代土壤要高,顯示了近幾十年來北極地區的生物繁榮。
9.動物向更高地勢遷徙
從19世紀初開始,花栗鼠、老鼠等動物就開始向高處遷徙。研究發現,這些動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遷徙,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導致它們的棲息地環境發生變化。棲息地環境的改變還威脅著北極熊等極地動物,因為它們棲息的冰層在慢慢融化。
10.過敏症加劇
研究顯示,空氣中更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氣溫也是導致過敏的因素之一。全球變暖令植物比以前早開花,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讓植物製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氣中的花粉濃度增加。過敏源早來,過敏季節又遲遲不走。過敏症就只能越來越嚴重了。
全球變暖所導致的後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來:氣溫升高、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不過,地球氣候變化導致的另外一些後果如加劇過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讓北極湖泊消失等可能人們很少了解到。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准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採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此,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而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特別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衣索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飢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於衣索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直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乾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現在,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對比後,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後,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乾旱持續,並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飢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乾旱的冬天。大量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後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達到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於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後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飢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於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文明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後果很可能數倍於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後果,我們對於正在形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乾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衣索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傑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葯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於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並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於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並提醒人們應該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後,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4.新冰河期
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准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考慮做一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於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