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科幻小說研究
Ⅰ 《魯濱遜漂流記》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
起因:魯濱遜·克魯索出生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在父親不知情的情況下去了倫敦,在那裡買了一些假珠子和玩具到非洲做生意。
經過:第四次航海時,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同伴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倖存,獨自漂流到一個荒島上。用沉船的桅桿做了一個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食物、衣服、槍支和彈葯運到岸邊,並在山坡上搭了一個帳篷安頓下來。
然後用削尖的木樁圍起帳篷,在帳篷後面挖洞居住。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取野生動物作為食物,並飲用小溪中的淡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結果:魯濱遜帶著「星期五」和船長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遜已離家35年(在島上住了28年)。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要內容:
該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的故事。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的故事。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後得以返回故鄉。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中,在荒島上生活4年4個月之後,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
笛福便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濱遜」不僅成為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為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
該小說發表多年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於世界各地,並被多次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
Ⅱ 求關於魯濱遜漂流記的所有參考文獻 麻煩你了~謝謝~
參考文獻
[1] 王傳順. "星期五"所隱含的聖經原型[J]. 井岡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9(5):44-46.
[2] 「一本男孩必讀的書」——《魯濱遜漂流記》[J]. 小學閱讀指南:3-6年級, 2011(8):48.
[3] 杜海霞, 王海燕. 《福》與《魯濱遜漂流記》的互文性解讀[J]. 考試周刊, 2011(16):30-31.
[4] 陳明安. 《魯濱遜漂流記》,《白鯨》和《老人與海》中海洋的蘊涵和啟示[D]. 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2005.
[5] 段紹俊. 《魯濱遜漂流記》帶來的啟迪[J]. 電影文學, 2010(7):119-120.
[6] 張文麗. 《魯濱遜漂流記》的《聖經》意識[J]. 文教資料, 2009(28):20-21.
[7] 鍾素花. 《魯濱遜漂流記》的二元解讀[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9,24(3):95-98.
[8] 楊丹. 《魯濱遜漂流記》的自立精神與教育[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1,08(5):66.
[9] 劉建軍, 劉雪峰. 《魯濱遜漂流記》藝術世界的象徵意義[J].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2(4):74-77.
[10] 王琴, 徐劍. 《魯濱遜漂流記》譯本敘述話語的描寫研究[J].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1,28(1):108-111.
[11] 杜苗苗. 《魯濱遜漂流記》與《桃花源記》理想空間建構之比較[J]. 絲綢之路, 2011(22):94-95.
[12] 冀桐, 吳豐瑜. 《魯濱遜漂流記》與成人儀式[J].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22(2):64-69.
[13] 蹇昌槐. 《魯濱遜漂流記》與父權帝國[J]. 外國文學研究, 2003(6):46-51.
[14] 牛紅英. 《魯濱遜漂流記》與西方烏托邦思想[J]. 外國文學研究, 2007,29(5):84-89.
[15] 牛紅英, 薛豐艷. 《魯濱遜漂流記》與西方自然狀態理論[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2):118-121.
[16] 許海萍, 龔金蓮. 《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及物性分析[J]. 海外英語(中旬刊), 2011(11):393-394.
[17] 張紅梅. 《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啟蒙思想窺探[J]. 時代文學(雙月版), 2006(4):83-85.
[18] 田芳. 《魯濱遜漂流記》中笛福的自然觀[J].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1(10):53-54.
[19] Li'An L. Revamping Canonical Novel:The Case of Robinson Crusoe[J].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 2007(1):25-48.
[20] 楊檳. 北村與笛福小說的敘事策略比較[J]. 韶關學院學報, 2009,30(8):10-12.
[21] 朱彥. 從《魯濱遜漂流記》和《蠅王》看英國荒島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元素[J].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09,23(7):96-100.
[22] 孫慧玲. 從經濟人到政治人——格列佛對魯濱遜的超越[D]. 湖南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 2009.
[23] 沈渭菊. 從生態批評視角對《魯濱遜漂流記》的重新解讀[J]. 當代小說(新詩文), 2008(5):47-49.
[24] 許存勇. 從宗教的視角來解讀魯濱遜的成長[J]. 海外英語(中旬刊), 2011(11):624-625.
[25] 許克琪. 笛福的文本以及對殖民主義的批判[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12(2):99-103.
[26] 聶淼, 蔡聖勤. 電影《荒島餘生》中的互文性解讀[J]. 科技創新導報, 2008(36):208-209.
[27] 苑冰冰. 後殖民視角下的《魯濱遜漂流記》解讀[D]. 山東大學世界史, 2008.
[28] 孟憲麗. 基於後殖民視角下的魯濱遜形象剖析[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19):198.
[29] 王琴, 徐劍. 基於語料庫的《魯濱遜漂流記》譯本翻譯規范研究[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24(4):48-51.
[30] 周庭華, 魏文. 解讀"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喪失[J]. 長沙大學學報, 2005,19(6):109-110.
[31] 仲沖, 高文惠. 經典的反話語:《福》對《魯濱遜漂流記》的後殖民重寫[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9,24(3):67-69, 72.
[32] 郭愛蓮. 境遇相近,結局不同——《魯濱遜漂流記》與《蠅王》的對比研究[J]. 時代文學, 2010(7):88-89.
[33] 韓瑞輝. 庫切小說《敵手》中的女性主義敘事視角[J]. 江西社會科學, 2007(4):38-42.
[34] 張雲霞. 魯濱遜「自我」身份研究[J]. 考試周刊, 2011(77):24-25.
[35] 杜曼•葉爾江. 論《魯濱遜漂流記》中表現的笛福宗教觀[J]. 甘肅高師學報, 2003,8(6):31-33.
[36] 樹沐. 難以掩蓋的人類發展史-對《魯濱遜漂流記》的別樣解讀[J]. 華章, 2011(6):45.
[37] 楊瑤. 試論《蠅王》對《魯濱遜漂流記》的"移位"性敘述[J]. 新余高專學報, 2008,13(4):42-44.
[38] 楊天地. 試論笛福《魯濱遜漂流記》的藝術特色[J]. 時代文學, 2011(14):39-40.
[39] 張玲. 探索與開拓——論人文主義對《魯濱遜漂流記》的影響[D]. 河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 2003.
[40] 郭愛蓮. 相似的開端不同的結局--《魯濱遜漂流記》與《蠅王》對比研究[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25(1):115-116.
[41] 崔維喬.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完美結合——對《魯濱遜飄流記》的再解讀[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8(3):46-49.
[42] 許克琪. 英國荒島文學兩部代表作品的後殖民解讀[D]. 東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 2006.
[43] 王華. 中世紀騎士文學對《魯濱遜漂流記》的影響[J]. 海外英語, 2010(2):110-111.
[44] 王華. 中世紀騎士文學對《魯濱遜漂流記》的影響[J]. 海外英語(中旬刊), 2010(1):110-111.
Ⅲ 魯濱遜漂流記在西方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魯濱遜漂流記》是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時期啟蒙小說的代表作,其不僅影響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且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丹尼爾·笛福因為該作品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
丹尼爾·笛福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濱遜」不僅成為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為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
《魯濱遜漂流記》賞析
《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不僅對魯濱遜的冒險經歷與磨難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還在於作者作為一個具有典型新興資產階級意識的作家,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勞、勇敢、智慧和創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了人的價值。他堅信,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能力戰勝困境、征服自然,並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魯濱遜漂流記》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發展新趨勢而出現的經典文本,從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中,進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從而弘揚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否定了上帝萬能及其上帝創造一切的荒謬理論。
Ⅳ 《魯濱遜漂流記》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魯濱遜漂流記》([英]丹尼爾·笛福)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魯濱遜漂流記
作者:[英]丹尼爾·笛福
譯者:周偉馳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0-1
頁數:368
內容簡介:
面對困難,我永不妥協,因為我有一顆敢於冒險的心!
年輕的魯濱遜,不安於舒適的生活,嚮往冒險與挑戰,一心出海闖盪。航船遭遇風暴,只有他活了下來,漂流到一座無人荒島,陷入進退無路的絕境。這個孤獨的冒險者,獨處時內心卻愈加強大,遭遇食人部落,敢於搏鬥,還出手解救遇難野人……
在這座荒島,他如何度過漫長的28年?又如何憑借一己之力,將荒島變成自己的獨立王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英國小說之父,英國文學中極具開創性的傳奇大師。
生於倫敦富商家庭。兄弟姐妹三人,他排行第三。五六歲時就親歷了倫敦的三大災難:瘟疫、大火及荷英戰爭。十歲左右,母親逝世。求學期間,即大量閱讀,學習寫作。
成年後從事商業活動,數次破產;關注時局,創作大量政治諷刺詩和政論文章,曾因文獲罪,一度入獄。後創辦《評論》,成為英國報刊業的先驅。
59歲時,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小說首次以令人震驚的真實感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形象——具有冒險精神、永不妥協、愛好旅行、對大海深情、對信仰虔誠、對經商和實際事務極其精明的「魯濱遜」。
此後12年,笛福陸續發表多部小說、詩歌、傳記等作品,奠定文學大師地位,備受讀者歡迎。最終卻因躲避債務,逝於寄宿的旅社。
譯者簡介:
周偉馳,知名詩人,學者。中國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員。
代表譯著《沃倫詩選》、《梅利爾詩選》、《英美十人詩選》、《第二空間》;評論集《旅人的良夜》、《小回答》;詩集《避雷針讓閃電從身上經過》。
2016年簽約作家榜,翻譯了完整版《魯濱遜漂流記》,獲好評無數。
Ⅳ 研究《魯濱遜漂流記》的文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魯濱遜身上寄託著那個時代的夢想,寄託著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夢想。 《魯濱遜漂流記》的文學價值也是同樣令人充滿敬意。 ...笛福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發展新趨勢而出現的經典文本,也是18世紀中葉前後作家從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中,進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從而弘揚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否定了上帝萬能及其上帝創造一切的荒謬理論.作品通過魯濱遜荒島28年艱苦卓絕的經歷,象徵性地展示了人類發展的基本軌跡,從而提出了勞動創造歷史的時代主題.
Ⅵ 求幾本經典小說魯濱遜漂流記金銀島那種類型的 科幻也行 ( 太深奧就免了)
《八十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百年孤獨》、《巴黎聖母院》、《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地心歷險記》
Ⅶ 魯濱遜漂流記內容分析
魯賓遜的形象契合了18世紀英國社會的精神。魯賓遜渴望冒險,不甘平庸的生活,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人物。他淪落荒島後,遇到了諸多似乎難以克服的困難,但他以堅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決心,逐一解決了居住、食物、工具等方面的問題,過上了舒適的生活。他十分樂觀,充滿了鬥志,體現了自我奮斗的精神,他的創造性勞動及成果也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魯賓遜是富有開拓和進取精神的資產階級英雄,也是充滿征服欲和開疆拓土野心的殖民代表。他在島上一站穩腳跟便在海邊豎起了登岸標記,在後文敘述的他與星期五的關系中,魯賓遜的殖民主義者形象更加明顯。所以,《魯賓遜漂流記》是資本主義奮斗精神的頌歌,也是企圖使殖民主義合法化的敘事。這部作品語言平實,敘事精確。本章節選部分敘述了魯賓遜憑借一己之力在荒島上安家的經過,看似十分困難,甚至不可能,但作者把魯賓遜選址造屋的過程以精確具體的細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十分可信,使我們覺得,如果我們處在魯賓遜的位置似乎也會這樣做,難怪後人把笛福稱為"英國小說之父",把《魯賓遜漂流記》看作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之作。魯濱遜出身於英國的中產階級家庭,雖然他父親希望他在家鄉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掙得一份家業,一輩子過安分守己的日子,但從幼年起,魯濱遜就立下了遨遊四海的雄心。1651年,他悄悄離開了家鄉,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冒險生涯。
他從倫敦買了一些廉價的物品,然後由海路直抵非洲,和當地土人交換金沙、象牙等貴重物品,盈取暴利。他看到有利可圖,便再度前往非洲,卻不幸遇上了海盜。他本人也成了強盜頭子的奴隸。但他善於察顏觀色,很快得到強盜的信任,放鬆了對他的看管。他乘機逃走,並帶走了小黑奴佐立。在海上逃亡了10天後,他被一艘開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後,他賣掉小黑奴,買了一個小庄園,開始了庄園主的生活。但他不甘於平庸,又一次出海冒險,去非洲販賣黑人。這一次運氣又不好,船在南美洲附近觸礁沉沒。除他死裡逃生爬上了一個荒島外,其他人均葬身魚腹。小島上荒無人煙,也沒有野獸。他開始了長達28年的孤獨生活。
他並未灰心喪氣,首先作了一個木排,將沉船上所有有用的東西運回了小島,其中有食物、制帆篷的布、槍枝彈葯、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他用帆布支起了帳篷,為自己建立了營地。然後他開始勘察小島的地形。他在山坡下選擇了一個小山洞作為棲身之地。並用了幾個月時間擴大其規模,並用簡單的工具製作了桌、椅等傢具。為了防備野獸,他在洞口設置機關,形成了一個「城堡」。安排就緒後,船上的食物和水也快用光了。他又開始尋找食物、水。
荒島上有不少野山羊。他除捕食外還將它們飼養起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船上裝飼料的布袋中殘余的糧食在雨季中竟長出了嫩綠的稻苗和麥苗。他收集了種子,以便第二年擴大種植。在海島另一邊,他還發現了成片的果林。他便在果林附近搭了一間茅屋,作為自己的「別墅」。海灘上物產同樣豐富,有許多海龜和飛鳥。他捕捉它們,以改善營養。他又捉了只鸚鵡,起名為「波兒」。島上還有幾條小溪提供淡水,吃喝基本能夠保障了。
魯濱遜逐漸開始經營農業和畜牧業,並獲得了很大成功。第一年他打下了兩斗稻穀、兩斗大麥。他把這些糧食,碾成麵粉,還燒制了瓦罐作炊器,使自己吃上了麵包。他同時在島上圍了很大的一圈木柵欄,將捕來的羊集中飼養。這樣不僅有羊肉吃,還有羊奶喝。他用羊皮為自己縫制了帽子、外衣和雨傘。他靠自力更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已是應有盡有,生活到第六年,他造了一隻獨木船,又用兩年時間挖了一條6尺寬的運河,以便把船放在半英里外的小河裡去。他駕著這只木船,像一個國王一樣繞島視察,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若干年後的一天終於出現了意外。一群野蠻人從另一個島嶼劃船而來,侵入了他的領地。他們將一些俘虜吃掉,並載歌載舞。魯濱遜心中充滿了恐懼,擔心自己會被發現並被吃掉。他尋找到一座十分隱蔽深幽的岩洞作為新的住所,並廣設機關,保護自己。這樣過了許久,他已在島上安全渡過了23年。不久,島上又來了一群食人肉的野蠻人。魯濱遜決心保衛自己的領地。他拿起槍潛伏在附近。突然一個俘虜掙脫繩子向他這邊跑來,後邊追來幾名野蠻人。魯濱遜開槍打死了那些追趕的野蠻人,救了這個俘虜,那天恰好是星期五,他就給這個俘虜起名為「星期五」,從那以後,「星期五」變成了他的忠實僕人和朋友。
不到一年時間,星期五已經學會了英語,他告訴魯濱遜,曾經有17個遇難的白人到過他住的那個島上。魯濱遜很想去救援他們,同他們一起回到文明社會。於是,他和星期五造了一隻獨木舟准備出發。恰在這時,另一群野蠻人帶著很多俘虜來到島上,其中有一名白人。他把那名白人救了出來,同時救出的還有星期五的父親。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他和星期五用火槍等武器共打死打傷21名土人。
島上有了新居民。除星期五的父親外,還有那位西班牙人。魯濱遜擴大了穀物種植面積,並派星期五的父親和西班牙人回去聯絡,准備把其餘西班牙人接到島上。然後,他們可以共同造一條大船,開往巴西去。
星期五的父親走後,島上發生了另一件事。一條在附近海面經過的英國商船起了內哄。船上的暴徒劫持了船長和大副,駕了一隻小艇,朝魯濱遜的小島開來。他們准備把船長和大副扔到荒島上,然後把商船開走。魯濱遜和星期五一同打死和打散了暴徒,營救了船長和大副,幫他們奪回了商船。這樣他便沒有再等星期五的父親他們回來,決定乘英國商船回國。臨行前,他把島上的產業交給了兩個被他俘虜的暴徒,因為他們犯了劫持商船的罪,回英國要被弔死的,他們已無法回去了。魯濱遜告訴他們如何在島上生活,並要他們和將要來到的西班牙人共同合作,把島嶼經營好。
1686年,魯濱遜離開了他苦心經營的海島,帶著星期五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算起來他已飄泊了35個春秋了。他回到家中,發現父母早已逝世,只剩下兩個妹妹和兩個侄子在家。他又到巴西去看他的種植園,發現忠實的朋友一直在替他保管錢財。魯濱遜已是一個擁有幾千鎊現款的富翁了。
魯濱遜帶著星期五回到英國後成家立業,並有了3個可愛的孩子。幾年後,他的妻子逝世。他傷心之餘,又燃起了冒險的雄心,他又一次航海經商,他的侄子任船長。他們的船隊向東印度群島和中國行駛。路經魯濱遜過去曾住的荒島時,發現許多英國人和西班牙人已在這里安了家。島上人很興旺,一片繁榮景象。魯濱遜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他們在去巴西途中,一些野蠻人偷襲他的船隻,殺死了星期五。魯濱遜從巴西出發,繞道好望角,來到中國沿海。船上的水手在一個港口參與一次屠殺,魯濱遜嚴厲斥責了他們。水手們便逼著他的侄子把他送上了中國海岸。魯濱遜在中國加入了一支商隊,繞道西伯利亞回到英國。由於他54年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不在英國,他愉快地生活了一段時間。但熱衷於冒險的性格使他又一次准備遠行。這次旅行之後,他可能將永遠不再回來。
《魯濱遜漂流記》的魅力究竟何在呢?表面看來它只是以其冒險生活情節吸引讀者,但更深層的意義正如英國文學史家艾倫所認為的,該小說是一部包含每個人生活的寓言:「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都遭受到孤寂的折磨.笛福象徵性地描述了這種孤獨:把魯濱遜和上帝一起拋到了荒島上.因此《魯濱遜漂流記》其實是描述了一種普通人的經歷感受的寓言故事.因為我們都是魯濱遜,像魯濱遜那樣孤獨是人的命運.」全篇著重描寫了魯濱遜在荒島上通過自己的勞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戰勝了惡劣的環境,與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鄉,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賞的不是魯濱遜的勤勞與勇敢,而是他那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個孤零零的大活人獨自在荒島上生活了十幾年,沒有人陪伴他,甚至於最基本的,與一個人簡簡單單地說會兒話都做不到。整個荒蕪的島上沒有房屋,沒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其實魯濱遜也是一個常人,他沒有什麼驚人的本領可以在這凄涼的環境中久久地掙扎。可是他承受住了這個打擊,發揮出超出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了重新拾起勇氣,魯濱遜寫了一張厲害差異表,把種種可能都分析出來。無論是出於消極還是積極,這使得他能夠冷靜下來,從只會空想的日子裡解脫了出來,學會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從而勇敢地去面對現實,去改善現狀。
但是比起魯濱遜來,我們這些當代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太糟糕了。不要說像魯濱遜一樣經歷那樣的磨難,即使是一些不順心的芝麻大小般的事情也會輕易地被其打倒。經常從報紙和電視上得知,每年都會有許多學生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其中的起因往往只是和父母吵了幾句、考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或者是老師批評嚴厲了些,有些人甚至還抱著「視死如歸」的氣勢,其實這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現,是多麼的可笑並且可悲呀!
魯賓遜的形象契合了18世紀英國社會的精神。魯賓遜渴望冒險,不甘平庸的生活,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人物。他淪落荒島後,遇到了諸多似乎難以克服的困難,但他以堅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決心,逐一解決了居住、食物、工具等方面的問題,過上了舒適的生活。他十分樂觀,充滿了鬥志,體現了自我奮斗的精神,他的創造性勞動及成果也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魯賓遜是富有開拓和進取精神的資產階級英雄,也是充滿征服欲和開疆拓土野心的殖民代表。他在島上一站穩腳跟便在海邊豎起了登岸標記,在後文敘述的他與星期五的關系中,魯賓遜的殖民主義者形象更加明顯。所以,《魯賓遜漂流記》是資本主義奮斗精神的頌歌,也是企圖使殖民主義合法化的敘事。這部作品語言平實,敘事精確。本章節選部分敘述了魯賓遜憑借一己之力在荒島上安家的經過,看似十分困難,甚至不可能,但作者把魯賓遜選址造屋的過程以精確具體的細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十分可信,使我們覺得,如果我們處在魯賓遜的位置似乎也會這樣做,難怪後人把笛福稱為"英國小說之父",把《魯賓遜漂流記》看作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之作。魯濱遜出身於英國的中產階級家庭,雖然他父親希望他在家鄉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掙得一份家業,一輩子過安分守己的日子,但從幼年起,魯濱遜就立下了遨遊四海的雄心。1651年,他悄悄離開了家鄉,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冒險生涯。
他從倫敦買了一些廉價的物品,然後由海路直抵非洲,和當地土人交換金沙、象牙等貴重物品,盈取暴利。他看到有利可圖,便再度前往非洲,卻不幸遇上了海盜。他本人也成了強盜頭子的奴隸。但他善於察顏觀色,很快得到強盜的信任,放鬆了對他的看管。他乘機逃走,並帶走了小黑奴佐立。在海上逃亡了10天後,他被一艘開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後,他賣掉小黑奴,買了一個小庄園,開始了庄園主的生活。但他不甘於平庸,又一次出海冒險,去非洲販賣黑人。這一次運氣又不好,船在南美洲附近觸礁沉沒。除他死裡逃生爬上了一個荒島外,其他人均葬身魚腹。小島上荒無人煙,也沒有野獸。他開始了長達28年的孤獨生活。
他並未灰心喪氣,首先作了一個木排,將沉船上所有有用的東西運回了小島,其中有食物、制帆篷的布、槍枝彈葯、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他用帆布支起了帳篷,為自己建立了營地。然後他開始勘察小島的地形。他在山坡下選擇了一個小山洞作為棲身之地。並用了幾個月時間擴大其規模,並用簡單的工具製作了桌、椅等傢具。為了防備野獸,他在洞口設置機關,形成了一個「城堡」。安排就緒後,船上的食物和水也快用光了。他又開始尋找食物、水。
荒島上有不少野山羊。他除捕食外還將它們飼養起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船上裝飼料的布袋中殘余的糧食在雨季中竟長出了嫩綠的稻苗和麥苗。他收集了種子,以便第二年擴大種植。在海島另一邊,他還發現了成片的果林。他便在果林附近搭了一間茅屋,作為自己的「別墅」。海灘上物產同樣豐富,有許多海龜和飛鳥。他捕捉它們,以改善營養。他又捉了只鸚鵡,起名為「波兒」。島上還有幾條小溪提供淡水,吃喝基本能夠保障了。
魯濱遜逐漸開始經營農業和畜牧業,並獲得了很大成功。第一年他打下了兩斗稻穀、兩斗大麥。他把這些糧食,碾成麵粉,還燒制了瓦罐作炊器,使自己吃上了麵包。他同時在島上圍了很大的一圈木柵欄,將捕來的羊集中飼養。這樣不僅有羊肉吃,還有羊奶喝。他用羊皮為自己縫制了帽子、外衣和雨傘。他靠自力更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已是應有盡有,生活到第六年,他造了一隻獨木船,又用兩年時間挖了一條6尺寬的運河,以便把船放在半英里外的小河裡去。他駕著這只木船,像一個國王一樣繞島視察,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若干年後的一天終於出現了意外。一群野蠻人從另一個島嶼劃船而來,侵入了他的領地。他們將一些俘虜吃掉,並載歌載舞。魯濱遜心中充滿了恐懼,擔心自己會被發現並被吃掉。他尋找到一座十分隱蔽深幽的岩洞作為新的住所,並廣設機關,保護自己。這樣過了許久,他已在島上安全渡過了23年。不久,島上又來了一群食人肉的野蠻人。魯濱遜決心保衛自己的領地。他拿起槍潛伏在附近。突然一個俘虜掙脫繩子向他這邊跑來,後邊追來幾名野蠻人。魯濱遜開槍打死了那些追趕的野蠻人,救了這個俘虜,那天恰好是星期五,他就給這個俘虜起名為「星期五」,從那以後,「星期五」變成了他的忠實僕人和朋友。
不到一年時間,星期五已經學會了英語,他告訴魯濱遜,曾經有17個遇難的白人到過他住的那個島上。魯濱遜很想去救援他們,同他們一起回到文明社會。於是,他和星期五造了一隻獨木舟准備出發。恰在這時,另一群野蠻人帶著很多俘虜來到島上,其中有一名白人。他把那名白人救了出來,同時救出的還有星期五的父親。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他和星期五用火槍等武器共打死打傷21名土人。
島上有了新居民。除星期五的父親外,還有那位西班牙人。魯濱遜擴大了穀物種植面積,並派星期五的父親和西班牙人回去聯絡,准備把其餘西班牙人接到島上。然後,他們可以共同造一條大船,開往巴西去。
星期五的父親走後,島上發生了另一件事。一條在附近海面經過的英國商船起了內哄。船上的暴徒劫持了船長和大副,駕了一隻小艇,朝魯濱遜的小島開來。他們准備把船長和大副扔到荒島上,然後把商船開走。魯濱遜和星期五一同打死和打散了暴徒,營救了船長和大副,幫他們奪回了商船。這樣他便沒有再等星期五的父親他們回來,決定乘英國商船回國。臨行前,他把島上的產業交給了兩個被他俘虜的暴徒,因為他們犯了劫持商船的罪,回英國要被弔死的,他們已無法回去了。魯濱遜告訴他們如何在島上生活,並要他們和將要來到的西班牙人共同合作,把島嶼經營好。
1686年,魯濱遜離開了他苦心經營的海島,帶著星期五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算起來他已飄泊了35個春秋了。他回到家中,發現父母早已逝世,只剩下兩個妹妹和兩個侄子在家。他又到巴西去看他的種植園,發現忠實的朋友一直在替他保管錢財。魯濱遜已是一個擁有幾千鎊現款的富翁了。
魯濱遜帶著星期五回到英國後成家立業,並有了3個可愛的孩子。幾年後,他的妻子逝世。他傷心之餘,又燃起了冒險的雄心,他又一次航海經商,他的侄子任船長。他們的船隊向東印度群島和中國行駛。路經魯濱遜過去曾住的荒島時,發現許多英國人和西班牙人已在這里安了家。島上人很興旺,一片繁榮景象。魯濱遜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他們在去巴西途中,一些野蠻人偷襲他的船隻,殺死了星期五。魯濱遜從巴西出發,繞道好望角,來到中國沿海。船上的水手在一個港口參與一次屠殺,魯濱遜嚴厲斥責了他們。水手們便逼著他的侄子把他送上了中國海岸。魯濱遜在中國加入了一支商隊,繞道西伯利亞回到英國。由於他54年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不在英國,他愉快地生活了一段時間。但熱衷於冒險的性格使他又一次准備遠行。這次旅行之後,他可能將永遠不再回來。
《魯濱遜漂流記》的魅力究竟何在呢?表面看來它只是以其冒險生活情節吸引讀者,但更深層的意義正如英國文學史家艾倫所認為的,該小說是一部包含每個人生活的寓言:「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都遭受到孤寂的折磨.笛福象徵性地描述了這種孤獨:把魯濱遜和上帝一起拋到了荒島上.因此《魯濱遜漂流記》其實是描述了一種普通人的經歷感受的寓言故事.因為我們都是魯濱遜,像魯濱遜那樣孤獨是人的命運.」全篇著重描寫了魯濱遜在荒島上通過自己的勞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戰勝了惡劣的環境,與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鄉,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賞的不是魯濱遜的勤勞與勇敢,而是他那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個孤零零的大活人獨自在荒島上生活了十幾年,沒有人陪伴他,甚至於最基本的,與一個人簡簡單單地說會兒話都做不到。整個荒蕪的島上沒有房屋,沒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其實魯濱遜也是一個常人,他沒有什麼驚人的本領可以在這凄涼的環境中久久地掙扎。可是他承受住了這個打擊,發揮出超出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了重新拾起勇氣,魯濱遜寫了一張厲害差異表,把種種可能都分析出來。無論是出於消極還是積極,這使得他能夠冷靜下來,從只會空想的日子裡解脫了出來,學會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從而勇敢地去面對現實,去改善現狀。
但是比起魯濱遜來,我們這些當代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太糟糕了。不要說像魯濱遜一樣經歷那樣的磨難,即使是一些不順心的芝麻大小般的事情也會輕易地被其打倒。經常從報紙和電視上得知,每年都會有許多學生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其中的起因往往只是和父母吵了幾句、考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或者是老師批評嚴厲了些,有些人甚至還抱著「視死如歸」的氣勢,其實這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現,是多麼的可笑並且可悲呀!
在西方,有一部小說,18世紀歐洲最傑出的思想家盧梭曾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應該讀讀他。那麼,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哪?
這本書叫《魯賓遜漂流記》。故事並不復雜: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賓遜,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的過一輩子,一心嚮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舍棄安逸舒適的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但每次都歷盡艱險。有一次風暴將船隻打翻,魯賓遜一個人被海浪拋到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在那裡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小說的主要部分就是對他這段荒島生活的生動記述。
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魯賓遜的性格。他敢於冒險,敢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島,也決不氣餒。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許多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穀子,訓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曬面做麵包。在島上的第24年,他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 「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個忠實的奴僕。就這樣,魯賓遜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的王國。面對人生困境,魯賓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現在,在西方,「魯賓遜」已經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
《魯賓遜漂流記》之所以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還在於它的真實性和不凡的藝術表現力。在他之前,歐洲的長篇小說大都是以帝王將相的業績或騎士美女的浪漫傳奇為主要內容的。笛福開始嘗試用日常語言來描寫普通人的生活。小說雖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對魯賓遜荒島生活的描寫逼真而自然,表現了作者非凡的形象力和藝術表現力。此外,小說通篇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語言明白曉暢,樸素生動,這一切給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是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寫的,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我似乎總有著一種讀不厭的感覺,因為我喜歡冒險,而從魯濱孫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獨特的精神,讓我有一種冒險的沖動,引起了我的共鳴。
魯濱孫是英國約克人,生性喜歡冒險,性格剛毅,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為了自己的理想,他不顧父母反對,執意航海環游世界。他先後幾次出海,賺過些錢,也許會了些種植、經營之道。後來他漂流到了這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他與野人奮斗過,他救下過星期五,他用僅有的一些資源建起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 「家」。他靠自己的力量,在島上生活了三十五年……星期五是土著人,在一次部落間的戰爭中被俘,魯濱孫救了他的命,並以西方文明對他進行開化,最後成為了魯濱孫忠實的僕人。
剛踏上小島,魯濱孫沒什麼生活的依靠,只是後來發現了他乘坐的那條被海浪擊破的大船,從上面搬下了許多生活用品,讓他的生活輕鬆了一些,也許老天還是可憐他的。雖然這樣,魯濱孫還是勤奮的勞動,為防止野獸的進攻,他可是在自己的住所上下了大功夫;為了不餓死,他靠那些少量的火葯,捕捉食物…… 這一切的一切,都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天壤之別。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是要什麼有什麼,要是把我放到那樣一個了無人煙的地方,過不了兩天我就奄奄一息了,更別說在那裡呆上三十五年。而魯濱孫的那種堅強給了我一種激勵,我要鍛煉那種頑強的精神,去荒島上實踐一下我的自理能力,可是只要沒有野人和野獸就好
Ⅷ 魯濱遜漂流記的內容分析
《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是笛福。英國現實主義小說。
全篇著重描寫了魯濱遜在荒島上通過自己的勞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戰勝了惡劣的環境,與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鄉,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一個孤零零的大活人獨自在荒島上生活了十幾年,沒有人陪伴他,甚至於最基本的,與一個人簡簡單單地說會兒話都做不到。整個荒蕪的島上沒有房屋,沒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魯濱遜沒有什麼驚人的本領可以在這凄涼的環境中久久地掙扎。可是他承受住了這個打擊,發揮出超出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了重新拾起勇氣,魯濱遜寫了一張厲害差異表,把種種可能都分析出來。無論是出於消極還是積極,這使得他能夠冷靜下來,從只會空想的日子裡解脫了出來,學會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從而勇敢地去面對現實,去改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