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推薦紐約時報
⑴ 名著推薦 (救急啊!!!)
推薦你看《萬曆十五年》
中華書局 出版 作者:黃仁宇 定價:36.00元
推薦理由:這本書上大學之前我都沒聽過,但是一查資料發覺實在只能怪自己孤陋寡聞,這本書的名氣實在是非常的高。語言樸素易懂,相比較平日讀的社會理論方面的書容易讀懂,並且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展開,能夠吸引人不斷地讀下去,不知不覺一本書就看完了。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和我的" 大"歷史觀》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歷史觀。所謂的大歷史觀就是注重歷史事件背後的大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而不糾纏於具體的人人事事,因為所有人物的"賢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歷史發展的程序"。不同的人看《萬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東西,甚至有人從中悟出了許多管理學方面的心得。
簡介
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症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本書英文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中文本問世後,獲得如潮好評,成為眾多作家、學者、企業家、高校師生的案頭必備書,並入選《新周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⑵ 螞蟻三部曲的《紐約時報》評語
?螞蟻三部曲不僅僅是一部令人愉快地、引人入勝地知識讀物,它還是一套在展示迷人 知識的同時,擔揭示深刻哲理的智慧書,它通過講述人類與螞蟻的故事,提出了人類社會與 昆蟲世界的關系,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類社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命運…… ?
重新認識螞蟻,正是為了重新認識人類自我! ?驚險刺激的文學可讀性? 貝爾納·韋爾貝爾以他超前的昆蟲學知識和驚人的小說家天賦 ,成功地調出了這杯少見的閃亮的雞尾酒,深深地吸引著讀者,令他們一步也不願離開'螞 蟻三部曲。'?
美國《紐約時報》的這段評語,客觀的評價了螞蟻三部曲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文學魅力。
螞蟻三部曲以人類的故事和螞蟻的故事為兩條平行的主線作為線索,將人和螞蟻的關系及其命運為共同主題,全書情節發展峰迴路轉,充滿出人意料人的懸念,緊張刺激的 描寫,迷人新奇的想像,奇異詭秘的場景,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驚險小說,甚至可以說是偵探 小說,令人愛不釋手,恨不得一口氣將它讀完。毫不誇張地說,螞蟻三部曲的可讀性是 超乎尋常的,尤其對於追求新奇刺激的年輕讀者而言,螞蟻三部曲確是一份不可多得的 美味佳餚。
螞蟻三部曲》作者:貝爾納·韋爾貝爾 TXT下載內容簡介:「螞蟻三部曲」:關於兩大文明社會的偉大史詩 由當代法國文壇炙手可熱的新銳作家貝爾納·韋爾貝爾創作的以螞蟻為題材的「地球內部居民」系列作品《螞蟻》、《螞蟻時代》、《螞蟻革命》,以對昆蟲世界裡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所作的激動人心的藝術創作而享譽世界文壇,被國際書評界譽為「偉大的史詩小說」、「改變讀者世界觀的天才作品」、「精彩絕倫的曠世之作」。該系列作品目前全球發行量已突破2000萬冊,以13種文字出版,其中美國發行量300萬冊,法國發行量近400萬冊,韓國發行量150萬冊。該系列作品先後獲得多項殊榮,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獎,《出版者周刊》讀者獎,《她》雜志讀者獎,《新觀察者》讀者獎,法國教育協會特別榮譽獎。法國和歐洲多家學校將「螞蟻三部曲」的內容納入生物課的教學大綱。螞蟻這種老幼皆知而無人重視的微小昆蟲,在本書中被塑造成地球上兩大社會文明之一,與人類社會文明相提並論。小說從地球生態平衡的高度,描寫了人類和螞蟻這兩大社會文明在誰是地球真正主人的競爭中,從接觸、對抗到合作的史詩般的過程,並第一次向人們徹底揭示了螞蟻社會文明的神秘迷人又驚心動魄的「地球內部世界」,這幾乎完全超乎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常識規范。「螞蟻三部曲」以人類的故事和螞蟻的故事為兩條平行發展的主線,以螞蟻和人類的相互關系及其命運為共同主題,作者依據精深的螞蟻生態學知識,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邪惡殘暴,充滿血腥戰爭,卻又富於誘惑力的昆蟲世界,一個人絕對無法想像的螞蟻帝國社會……早在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一億年前,螞蟻就創造了一個貨真價實的社會文明,這是一個遍布地球的龐大帝國組織,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最精密復雜的武器,有最高效的社會分工和協作,有最完善溝通傳播方式和手段,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工商業、農牧業、醫療、教育,有最壯觀慘烈地「交配大典」。螞蟻社會城邦建設和戰爭藝術之發達,人類至今望塵莫及;螞蟻社會團結一致的成功,人類社會永遠無法企及;螞蟻的聰明和智慧,使其成為惟一可與龐然大物的人類相抗衡的「地球內部居民」。三部曲」描述了螞蟻社會與人類社會相互關系的三個不同階段:《螞蟻》——在漫長的族群戰爭中,褐蟻聯邦成為螞蟻世界中的霸主,然而誰才是地球上的真正主人?人類到底是無所不能的神明,還是無惡不作的巨大怪物?為了整個螞蟻社會的命運,褐蟻聯邦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秘密展開了與人類的最初接觸,並為此組建了一支特別行動隊。在聯邦內部進行了一連串的殘酷殺戮行動,斬盡殺絕一切可能泄密的螞蟻……《螞蟻時代》——人類社會與螞蟻社會的較量,至今勝負未分,當褐蟻聯邦的中心城市貝洛崗被人類一舉摧毀之後,舊的王朝消亡了,新的王後誕生了,第133任褐蟻聯邦王朝新蟻後貝洛姬·姬妮向人類社會發出了戰爭令,數億只全副武裝的討伐人類的遠征軍從地球內部潮水般湧出,地球上最強大的兩大社會文明的全面沖突一觸即發……《螞蟻革命》——經歷千百年來的互不了解和對抗,兩大社會文明[attach]215678[/attach]中的精英分子終於認識到人類與螞蟻在地球上的共同命運。於是地球上的人類社會和地球內部的螞蟻世界先後爆發了「螞蟻革命」,雙方從血腥殘暴的戰爭對抗,到史無前例的智慧較量,終於走向了歷史性的和平共處……接觸、較量、共處——螞蟻社會與人類社會相互關系的三個階段,三個專題,形成了「螞蟻三部曲」的內在聯系和整體架構,向讀者展示了一幅雄偉壯觀的昆蟲生態史詩般的歷史畫卷,並通過人類與螞蟻的故事,揭示了人類社會與昆蟲世界的關系,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系,人類社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命運等重大主題和深刻哲理……重新認識螞蟻,正是為了重新認識人類自我!「螞蟻三部曲」絕非一般的科幻小說,正如法國《新觀察者》報所說的:「它融合著當今微觀世界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所帶來的卓越想像,是真正的嚴謹科學與出色的法蘭西民族浪漫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螞蟻三部曲」稱得上一部特殊的昆蟲網路知識教科書,書中展示了螞蟻、蜜蜂、啄木鳥、金龜子、甲殼蟲、蜘蛛、蝸牛……等等幾十種昆蟲的知識,尤其是關於螞蟻的知識,是一個嚴密而系統的科學知識體系,令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未讀此書,可以說我們根本不了解螞蟻;讀了此書,每一個讀者都可以說成了「螞蟻專家」,「在讀者焦急地等待著故事謎底揭曉的同時,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學到了所有螞蟻的習性。」「貝爾納·韋爾貝爾以他超前的昆蟲學知識和驚人的小說家天賦,成功地調出了這杯少見的、閃亮的雞尾酒,深深地吸引著讀者,幾乎使他們不願離開「螞蟻三部曲」。
螞蟻.rar(2008-03-06 09:16:12, Size: 167 KB, Downloads: 187)
螞蟻革命.rar(2008-03-06 09:16:12, Size: 361 KB, Downloads: 207)
螞蟻時代.rar(2008-03-06 09:16:12, Size: 261 KB, Downloads: 232)
⑶ 有哪些好看的英文科幻小說可以推薦
威爾斯這部發表於1898年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被斯皮爾伯格搬上大熒幕。小說對外星人的外貌特徵進行了直接描寫,這也成了後來20世紀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一大特徵。
⑷ 二萬詞彙量能否自如閱讀紐約時報和各種偵探、科幻小說
一定可以。你這樣提問,我擔心你沒有二萬詞彙量,或者就是死記硬背學會的,而不是通過詞根詞源的方法學會的。一旦你掌握了詞根詞源,所有的單詞都非常容易記住和理解。
⑸ 有誰能推薦一些外國言情小說 要【歐洲】【美洲】的 不要日本韓國那邊兒的 最好不是科幻傳奇的
向你推薦當代最紅最受歡迎的美國言情小說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作者已有多個中文譯本: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00559/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NichoIas Sparks),美國著名暢銷作家,著有多本小說,作品被翻譯超過35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四千五百萬冊!他與《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是僅有的兩位同時有精裝和平裝作品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停留超過一年的作者。他被稱為美國「純愛小說教父」、「純愛小說天王」、「催淚彈」。《瓶中信》是斯帕克斯的經典代表作,也是他最暢銷的一本小說。這部小說的靈感來自尼古拉斯·斯帕克斯自己的父親。母親亡故後父親的哀慟讓他開始思考,人生是否能第二度找到真愛?據此改編的電影由凱文·科斯特納、羅賓·菜特以及保羅·紐曼主演。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其他已出版的簡體中文版作品:《忠實信徒》、《手札情緣》、《分手信》、《幸運符》、《羅丹島之戀》、《抉擇》、《最後的歌》等。
於2010年3月31日在美國首映由小天後麥莉·塞勒斯主演的電影《the last song》(《最後的歌》),也改編來自於它的暢銷小說。
作品目錄:
The Notebook《戀戀日記本》(October 1996)
Message in a Bottle《瓶中信》(April 1998)
A Walk to Remember《初戀的回憶》(October 1999)
The Rescue 《拯救》(September 2000)
A Bend in the Road《彎路》 (September 2001)
Nights in Rodanthe 《羅丹島之戀》(September 2002)
The Guardian《守護者》 (April 2003)
The Wedding《婚禮》 (September 2003)
Three Weeks with my Brother《與兄弟的三周》(非小說)(April 2004)
True Believer 《忠實信徒》(April 2005)
At First Sight 《一見鍾情》(October 2005)
Dear John《親愛的約翰》/《分手信》(October 2006)
The Choice《抉擇》(September 2007)
The Lucky One《幸運者》(October 2008)
The last song《最後的歌》(September 2010)
⑹ 科學家會看或寫科幻小說
世界上有一些即是科學家也是科幻小說家的人,比如美國的卡爾·愛德華·薩根。但是,更多的是,不寫科幻的科學家,和不是科學家的科幻作家。
我認為科普和科幻有非常大的區別。
中國以往的觀點總認為,科幻的意義在於普及科學知識,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不錯,科幻小說有時可以普及科學知識,就像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中含有很多地理海洋知識一樣,但更多的時候,小說里的「科學理論」僅僅是作者的虛構而非真實理論,比如《隱身人》的作者在小說前言終究明確的告訴讀者這篇小說實際上是不符合科學道理的。
科幻小說的目的並不在於傳授科學知識,而在於讓讀者發現科學的美麗、激發對科學的熱情。
科幻是屬於小說的,科普是屬於科學的。
科幻和科普的關系,類似於看《三國演義》和學習歷史課本的關系:固然你可以從《三國演義》得知一些歷史知識,但是你不是為了了解歷史知識而去看三國的,而且《三國演義》的一大半並不符合真實的歷史。但是,三國演義可以讓你感受到歷史的宏偉壯麗、波瀾壯闊,從而可能讓你產生對歷史書的興趣。這大概就是科幻和科普的區別了吧。
你爸爸的觀點也有失偏頗。美國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有很多著名科學家投身科幻寫作。
例:
卡爾·愛德華·薩根(Carl Eard Sagan),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說作家。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市,1955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獲得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60年代在哈佛大學任教,1971年任康奈爾大學大衛·鄧肯天文和太空科學研究會教授、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他同時還是世界性的太空研究組織——美國行星研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和會長。
著作
《宇宙》、《伊甸園的飛龍》、《布魯卡的腦》、《無人曾想過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競賽的終結》、《被遺忘的前輩的影子》、《接觸》(拍為同名電影)、《彗星》、《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暗淡藍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魔鬼出沒的世界》。
薩根——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科普專家
卡爾·薩根博士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教授。同時他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對科學的精闢見解使他成為「唯一能夠用簡單扼要的語言說明科學是什麼」的科學家。他成為本世紀最有影響的人物。
卡爾·愛德華·薩根於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市,於1955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獲得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從60年代早期他就在哈佛大學執教。1971年任康奈爾大學正教授。1996年12月20日,這位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在與骨髓癌抗爭了兩年之後,在福萊德·胡欽斯癌症研究中心與世長辭,年僅62歲。 卡爾·薩根一生研究成果驚人。他的研究重點為金星上的溫室效應、火星上的季節變化、原子戰爭所造成的長期環境影響、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外星智能生命探索等。他是宇宙生物學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之一。長期以來他一直擔任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碩士和博士生導師。病重期間,他仍然在指導他的學生。他是康奈爾大學最值得尊重的教授。 卡爾·薩根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航海者」、「海盜」、「旅行者」和「伽俐略」宇航探險計劃中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為此,他榮獲美國航空航天局頒發的特別科學成就獎,兩次榮獲傑出公共服務獎和航空航天局頒發的阿波羅成就獎。薩根除了獲得航空航天局的承認和獎勵以外,還擁有美國大學和學院授予的22個榮譽學位,以表彰他在科學、文學、教育和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貢獻。由於他在原子戰爭的長期後果和反對核武器方面的傑出貢獻而獲得了許多獎勵。他還獲得過許多其它部門給予的獎勵,如美國太空航行委員會的約翰·F·肯尼迪太空航行獎;探索者俱樂部第75屆年會獎;蘇聯航空聯合會康斯坦丁·柴科夫斯基獎;美國天文協會馬素斯基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的公共福利獎;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最高獎,以表彰他在「將科學應用於公眾福利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薩根是美國天文協會行星科學學會的主席、美國地球物理學會聯合會行星研究會主席、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行星學會主席。他在12年的時間內連續擔任研究行星的權威雜志《伊卡洛斯》的主編。薩根是行星協會的合作發起人,這個機構擁有10萬會員,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研究行星為主的組織。這個組織為尋找外星智能生命的無線電聯絡研究項目和地球附近的的小行星的研究項目提供幫助。薩根還是加利福尼亞的噴氣推進器研究所的客座科學家和《太空漫遊》雜志的投稿編輯。在這個雜志上他發表了許多論文。在他病重期間,他還寫了一些與他的疾病有關的文章。 卡爾·薩根還是偉大的科普專家和科學教育家。1980年,他推出大型長達16集的電視序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極其強烈的反響,這部電視片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放映,觀眾達到5億!這個電視片獲得米·彼博迪大獎。與這個電視片配套的科普書籍《宇宙》是《紐約時報》連續70周的發行量最大的暢銷書,是歷史上英語出版的科普書中發行量最大的書籍。他的一生著述甚多。除了各種科普文章以外,他還寫了30本書。其中《伊甸園的飛龍》、《布魯卡的腦》、《無人曾想過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競賽的終結》、《被遺忘的前輩的影子》、《接觸》、《彗星》、《宇宙中的智能生命》和《淺藍色的點:人類在宇宙中的未來之展望》等書籍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伊甸園的飛龍》還獲得美國普利策獎。 卡爾·薩根在科普中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獲得美國青少年的尊重和喜愛。他的知名度超過所有的影星歌星,甚至政治領導人。在1991年美國青少年中進行的「十大聰明人」評選中,他的名字列居榜首。而在當年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立下赫赫戰功的斯瓦茲科普夫也才名列第二,里根和布希分別名列第四和第六。他同時還是「美國超自然現象說法科學探究委員會」的成員,並於1987年獲得該委員會授予的「維護理性獎」。1994年,他又獲得第一屆「阿西莫夫獎」。
(你說這位寫科幻的科學家不牛嗎?)
⑺ 求推薦有關人類基因工程的科幻小說
替天行道
作者:王晉康
萊斯·馬丁於上午9點接到《紐約時報》駐Z市記者站的電話,說一個中國人揚言要炸毀MSD公司,讓他盡快趕到現場。馬丁的記者神經立即興奮起來,這肯定是一條極為轟動的消息!此時,馬丁離MSD公司總部只有十分鍾的路程,他風馳電掣般趕到。數不清的警車嚴密包圍著現場,警燈閃爍著,警員們伏在車後,用手槍瞄準公司大門。還有十幾名狙擊手,手持FN30式狙擊步槍,無指手套里的食指緊緊扣在扳機上。一個身著淺色風衣的高個子男人顯然是現場指揮,正對著無線電報話器急促地說著什麼,馬丁認出他是市警察局的一級警督泰勒先生。
⑻ 《TheLeftHandofDarkness》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Ursula K. LeGuin)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作者:Ursula K. LeGuin
出版社:Gollancz
出版年份:2017-4-13
頁數:336
⑼ 《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美] 厄休拉·勒古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
作者:[美] 厄休拉·勒古恩
譯者:楊軻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後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1
頁數:216
內容簡介:
世界科幻大師的寫作課
波瀾壯闊的故事航海之旅
◎ 編輯推薦
☆ 星雲獎、雨果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世界科幻、奇幻小說大師傾囊相授!
☆ 經典賞析+習作練習+寫作工作坊+延伸閱讀 = 充滿驚喜的私人寫作計劃。
☆ 用顯微鏡觀察故事發展進程中的細枝末節,掌握敘事的根本要素 和語言的游戲規則。
◎ 內容簡介
寫作是一門手藝,技巧精湛者才能獲得藝術的自由。世界科幻、奇幻大師厄休拉•勒古恩認為,創作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只有掌握真正的技巧航海,才能在暗礁和重重險阻間開拓屬於自己的航道。
本書是厄休拉•勒古恩主持「寫作工作坊」時的課堂講義,也是她多年創作及閱讀經驗的濃縮,聚焦於敘事文與虛構寫作最重要的十件事:語言的音樂性、文字間的有機作用、結構與調性、敘述者的視角與口吻……坦誠、敏銳、充滿洞見的藝術領悟與經典文學名著碰撞出驚人的火花,富有挑戰性的文學技巧分析與範例賞析、練習及延伸閱讀相結合,引導你在故事的海洋中確定自己的航道,順利揚帆遠行。
◎ 媒體推薦
對於已有小說寫作經驗的寫作者和追求精進的寫作者來說,這本書是必讀的。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本書簡明扼要、敘述清晰,能夠陪伴和鼓舞那些有志於成為作家的人。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勒古恩在這本書里揭露了技巧為何是一門藝術。這本書就像一顆明亮之星,能夠指引所有航行在寫作之海的人。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勒古恩是位睿智的寫作者,是富有幽默感的講故事大師。她既可以為那些閱讀《紐約時報》的讀書人講故事,也可以取悅孩子們。她所寫的每一種故事類型,可以說都重塑了那個故事類型的面貌。
——《波士頓全球報》(Boston Globe)
作者簡介: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 1929-2018),生於美國加州伯克利,世界著名奇幻、科幻小說家,被稱為「科幻小說女王」。勒古恩在各種不同寫作領域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一生共著有21部小說、11卷短篇小說集、4本文集、12本兒童文學、6卷詩歌和4部翻譯;多次贏得國際幻想小說領域最重要的獎項:7次雨果獎、6次星雲獎、21次軌跡獎,她還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卡夫卡獎及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大師」稱號、《洛杉磯時報》「羅伯特•基爾希終身成就獎」等榮譽。西方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將她列入美國經典文學作家之中,《紐約時報》則稱她為「美國當代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盡管她本人更喜歡以「美國小說家」之名為人所知。
⑽ 有科幻小說,有沒有社會幻想作品呢
1818年以來的幻想作品
想在數千字的篇幅內盡述1818年以來的幻想作品,這本身就是一個幻想。但當我們有這個機會時,我們卻無法抵禦這種誘惑。這僅僅因為,幻想,是人類本身所具有的天性……
幻想是人類得天獨厚的美麗天賦,也是人類整體創造活動和生存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它更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源泉;是不是覺得這很矛盾?其實不然。因為不管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達到與否都是一種事關幻想的幻滅。正是這種痛苦成為了文學創造的原動力,於是文學在幻想中誕生了。
從《吉爾迦美什》到《神曲》,從《伊利亞特》到《奧德賽》,從《理想國》到《太陽城》,從《格列佛游記》到《米克羅梅加斯》,從《天方夜譚》到《羅摩衍那》,從《山海經》到《西遊記》……這些恢宏的、不朽的著作中處處閃耀著幻想的光芒。在這里,幻想與文學似乎有著同命題的關系,互依共生,密不可分。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卻隨著十八世紀前後工業革命的開始戛然而止,現實主義文學的風頭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光芒。在這個科學時代里,誕生於法國的啟蒙運動,以其否認權威、崇尚理性思維的精神在歐洲諸國再度引起一次思想革命,對這一時期及其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科幻,這一融合了科學與文學之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這個大背景下,悄然登上了文學舞台,二個多世紀以來,翩翩起舞,以其別致而優美的舞姿傾倒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它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國大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
《弗蘭肯斯坦》(科幻)——瑪麗·雪萊
1818年,寓居義大利的瑪麗·雪萊在阿爾卑斯的雪夜中創作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故事情節很簡單,青年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利用死人的器官和組織,拼合出了一個人體;並在一次雷擊下使這個人體擁有了生命;可天性善良的巨人卻因面貌醜陋而不容於世界。整個故事自然是以悲劇收場。瑪麗·雪萊受限於時代,並沒有意識到她的這部小說創造了一個嶄新的體裁。更多的,這部小說充斥著哥特體小說的印跡。但在浪漫幻想、宣洩情感、尊崇自由、彌漫神秘的特點之下,《弗蘭肯斯坦》第一次引入了現代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發明,這使得它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幻想與科學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種基本特徵來源自特定的時代背景,同時也是科幻小說有異於其它文學體裁之處。從文本的自然價值上來講,《弗蘭肯斯坦》乏善可陳,但它畢竟開創了現代科幻小說這一體裁,無法忽視。
盡管《弗蘭肯斯坦》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在現實主義文學的洪流下,這部小小的作品還掀不起太大的浪花。三十餘年後,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出現才真正開始將科幻小說推向一個頂峰。而跨世紀的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則是科幻文學界繼往開來的另一位翹楚。
《時間機器》(科幻)——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1895年,威爾斯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時間機器》,就此這個題材被人們廣泛認知。小說中,一位時間旅行家乘坐時間機器來到了公元802701年的世界上,發現那時地球人分為兩個種族,一個是生活在地面的埃洛依族,智力僅及兒童;而另一個則是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族,他們用以前遺留下的機器飼養埃洛依族,並在夜間獵捕他們為食。時間旅行者的出現,自然打亂了這種社會結構的平衡。藉助小說中的時間機器,威爾斯帶領讀者進入了數十萬年後的未來乃至地球的末日,他用進化論的觀點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未來畫卷。很顯然,小說中的情節是暗有所指的,這種悲觀的情緒恰恰是威爾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譏諷。
在凡爾納、威爾斯等作者的帶動下,科幻文學步入了一個更加撲朔迷離,色彩繽紛的二十世紀。科幻文學的創作重心逐漸從歐洲大陸轉移到了北美大陸上,科幻小說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優秀科幻作家和傑出科幻作品層出不窮,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茵萊因和阿瑟·克拉克這三位科幻巨頭的出現,標志著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基地》(科幻)——艾薩克·阿西莫夫
1951年,在《基地》的第一篇故事發表十年後,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正式結集出版了。這個系列可以說復演了羅馬帝國興衰史,是科幻文藝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史詩類作品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一生著作頗豐,其中以科幻和科普作品最為有名,他的《基地》系列描述了心理歷史學家謝頓以心理史學計算出銀河帝國即將崩潰,於是以編纂網路全書為名將人才匯集到銀河邊陲的第一基地,隨後在銀河另一端秘密地建立第二基地;藉此希翼把黑暗時期縮短至一千年。《基地》系列為科幻小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大。第二十四屆世界科幻大會上,這套作品獲得了為其特設的最佳小說集獎,這是空前的榮譽;而阿西莫夫本人當時還以為托爾金的《魔戒之王》會贏得這份大獎。
阿西莫夫也無法忽視《魔戒之王》的成就?是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魔戒之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這篇文章從一開頭就聲明是介紹幻想文學的。但由於十九世紀純幻想文學的低潮,奇幻文學始終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視線所及之處。不過,奇幻文學終於在二十世紀中葉再次迸發出它的青春;這首先應該歸功於英國大學教授J·R·R·托爾金《魔戒之王》系列的面世。
《魔戒之王》(奇幻)——J·R·R·托爾金
1954年出版的托爾金的奇幻史詩《魔戒之主》系列現在被奉為所有現代奇幻文學的鼻祖,這一點似乎已經達成了共識。托爾金背離了撰寫「晚安故事」的初衷,耗費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套作品。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以純熟的、盡可能宏大的筆觸描述的史詩傳奇。霍比特人弗羅多與他的同伴們為了中土的和平,與邪惡的索倫圍繞著至尊魔戒展開了殊死的爭斗。托爾金彷彿一位優秀的說書人,用語言和文本構築出一個「比真實還真實」的「中土世界」;這里的每條河流,每座山川,每個種族都是那麼栩栩如生;故事中的每個情節似乎都正在這片神秘的大陸上演繹。對於讀者來說,沒有讀過它,你的閱讀生涯肯定會少了點兒什麼。
奇幻小說與早期幻想文學(傳說、神話、史詩等)的淵源更近,在經歷了十九世紀的壓抑和沒落後,隨著《魔戒之王》的問世,奇幻文學迎來了它的全面復甦。這是幻想文學界的一大幸事。而與此同時,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科幻小說界又開始了一場變革。「新浪潮」作家的出現對「黃金時代」的科幻小說帶來了沖擊,他們企圖徹底改變科幻小說的寫作方式,希望賦予科幻小說更大的力度,創作出更富有文學性和社會道德感的作品。
《溫室》(科幻)——布里安·奧爾迪斯
1962年,「新浪潮」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奧爾迪斯出版了他的名作《溫室》。這部作品描寫了千萬年後的地球因為自轉速度下降,終於以一面永遠朝向月亮。巨大的植物遍布大地,人類已退化成原始狀態。主人公古連便是在這樣的世界上探索著自己的人生之路。小說中奇異的自然風光和神秘的原始色彩構築了這部作品永恆的藝術魅力。奧爾迪斯的作品明顯遠離了傳統的科幻題材,致力於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思考,把科幻文學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他曾這樣評論自己的作品,「我寫的是人類的不幸,隔絕,失望,忍受和友愛。」評論家們經常分析這句話,並對他的排列順序津津樂道:人類從「不幸」開始,導致「隔絕」,繼而「失望」,但仍「忍受」,最終達到「友愛」。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新浪潮」運動已經窮途末路,失去了其先前的革命性和實驗性,很多作品不再比自然科學作為創作的基礎,毫無情節,只是在建築空中樓閣,探討晦澀艱深的所謂哲理;可以說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種文學已經脫離了科幻小說賴以生存的基本屬性,難免遭遇失敗。
另一方面,奇幻文學在《魔戒之主》的感召下,不斷蓬勃發展,眾多奇幻作家以自己的作品能與托爾金的名著並立而倍感自豪。這其中就包括1977年推出了《沙拉娜之劍》的泰瑞·布魯克斯。
《沙拉娜之劍》——泰瑞·布魯克斯
如果說《魔戒之主》是史詩奇幻的基石,那麼《沙拉娜之劍》系列可稱得上「劍與魔法」奇幻的圭臬。正是這部作品讓布魯克斯成為作品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奇幻作者第一人,同時也替奇幻文學打開了上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興盛之門。這一系列作品一開始是以劍與魔法來包裝的;漸漸地,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就是經過一場科技災難後的地球,精靈、矮人、巨龍等傳說中的生物開始出現在地球上,進而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和歷史。
奇幻文學的迅猛發展,令科幻文學界產生了危機感。我們已經說過,「新浪潮」的發展逐漸走向了歧路,使得科幻文學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讀者對科幻小說的狀況日益不滿的情況下,另一場「賽伯朋克」運動以強烈震顫的方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演了。
《神經浪遊者》(科幻)——威廉·吉布森
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甫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科幻界,一時間好評如潮。這本小說是一個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時也是導致「賽伯朋克」第一次被正視的作品。在小說中,主人公凱斯將自己的大腦與電腦網路相聯通,成為信息竊賊。小說將復雜的線索盡情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個關於未來的無法逃避的現實。《神經浪遊者》所推動的「賽伯朋克」運動是對新浪潮運動的一種反駁,它引入了資訊理論、控制論、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內容,在文化價值觀點上具有反傳統性;它又一次將科技的力量展現在科幻迷的面前,從本質上體現了硬科幻小說的回歸。
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當然,這個階段不只有「賽伯朋克」,科幻文學實際上進入了一個多元化、邊緣化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科幻文學和奇幻文學的交叉越來越多,彼此之間的隔閡也逐漸消弭;也許,幻想文學的復興指日可待。
縱觀最近十年幻想文學的發展,明顯地,奇幻文學的勢頭更加猛烈。最近四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奇幻文學三度掄元。在屢有奇幻佳作涌現的今天,有一個系列是我們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號稱近三十年來最佳奇幻系列的《冰與火之歌》
《冰與火之歌》(奇幻)——喬治·R·R·馬丁
喬治·馬丁是一位科幻奇幻雙料作家。他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出的《冰與火之歌》描述了一個異常豐富充足的世界、擁有令人驚訝的可愛人物。這套偉大作品的靈感直接來源於傳說和神話,同時建構在歷史和現實之上。普通讀者很難想像在短短的幾年內描寫和架構《冰與火之歌》的世界是個多麼龐大的工程,而馬丁駕馭這個龐大世界的能力又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細節都不是信手寫來的,而是一幅嚴整的鑲嵌畫中的分子,全都有其存在的具體意義。可以這么說,《冰與火之歌》有能力驕傲地站在《魔戒之王》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