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與科幻小說關系
Ⅰ 三體和誰是科幻小說
劉慈欣
Ⅱ 宇宙往事和三體的關系
宇宙往事和三體有什麼關系呢
傳記電影《萬物理論》中,年輕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遇到了溫柔美麗的簡,在校園舞會上兩個人情愫暗生。
雖然一個是鑽研宇宙天體的「理工男」,一個是研究西班牙古代詩歌的「文學女」,但他們都有著「時空旅行」的共同夢想:簡嚮往20世紀20年代歐美文學的「黃金時代」,霍金醉心於找到宇宙的起源。
在璀璨的星空下,簡低聲念出了幾句詩:「創世之初,只有天地,大地混沌,沒有定型,黑暗籠罩著深淵。」霍金瞬間被打動,兩個人的心真正地走到了一起。
浩渺宇宙不僅是霍金戀愛故事的背景板,霍金24歲時發表的論文《膨脹宇宙的屬性》,更成為「大爆炸理論」的經典研究,揭開了宇宙起源謎團的一角。
星空,是霍金愛情與事業的起點,是一個充滿魅力的「美」之所在。
法國天體物理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林加科普獎得主鄭春順的新書《星空詞典》,則以別具一格的「詞典」形式,用近300個詞條,從A到Z詮釋「宇宙之美」。
在內容上,《星空詞典》涵蓋了幾乎所有與「宇宙」相關的理論與思想, 有星系、暗能量、相對論等天文知識,也有關於星空的神話、藝術哲學等的論述,是一本全面詳盡「講宇宙」的科普著作。在寫作方式上,在保證科學嚴謹之餘,也不失幽默的趣味,「星際托兒所」「核煉金術」等生動的表述,深入淺出介紹各種「高大上」的天文學概念。
在鄭春順看來,宇宙的美是多層次的,可以從宇宙本身、宇宙與科學、宇宙與人文三個視角切入,可以說是理性與感性交織,科學與想像齊飛。
01 從宇宙起源說起:一場精準的「造物游戲」
在科幻小說《三體》中,物理學家「綠眼鏡」在一台巨型機上演示了一個「地球演化數學模型」,其中設置了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等復雜的參數。如果將其中某一個參數進行微調,地球的環境將發生徹底的變化。「綠眼鏡」說:
「從宇宙的角度看,如果大爆炸的參數偏離億億萬分之一,就不會有重元素出現,也不會有生命了。」
事實上,無論是14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還是38億年前地球上生命的誕生,其本質都是一場無比精妙的「造物神話」。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穩恆態宇宙」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宇宙是一個恆定的存在,萬事萬物都受到特定原理的束縛。
隨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等天文學突破,「宇宙大爆炸」成為新的宇宙起源主流學說,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固有認知。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在140億年前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起點是「砰」的一聲爆炸,從一個極密、極小、極熱的奇點極速膨脹,瞬間釋放出的物質能量充滿了整個宇宙。
在此後數十億年的演進過程中,在引力、暗物質等的作用下,包括地等在內的行星、恆星、星系等參演了一場盛大的「宇宙芭蕾」,它們互相吸引,形成了今日宇宙格局的雛形。
從「無窮小」到「無限大」,宇宙「魔法」的神奇之處不僅限於此,它的一些「無心之舉」還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完美條件。
它先是將「日地距離」設置在一個「剛剛好」的數字上:約1.5億千米,這個距離使得地球有了適宜的溫度,並產生了充足的「液態水」,提供生命所需的水分。如果距離過近,會導致水分蒸發,距離過遠則會使地球被重重冰山所覆蓋。
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黑夜與白晝的交替,則很可能與行星「絕妙」的撞擊有關。根據行星撞擊理論的說法,受到小行星撞擊後,地球的自轉軸有了23.5°的傾斜角度,不同緯度地區受到太陽照射的強度產生差異,從此有了分明的四季。
小行星在隕落過程中,「不小心」撞掉了一部分地殼,形成了地球的衛星:月球,它反射太陽光到地球上,人們就可以在夜晚欣賞到「月色涼如水」的美景。
6500萬年前的,隕石墜落等使得地球的生態系統發生巨變,稱霸地球1億多年的龐然大物——恐龍走向滅絕之途,一些體型小、對食物需求量不高的哺乳動物幸運地存活下來,人類的故事從這里埋下伏筆。
看似漫不經心的安排,其實暗含無數個精確的參數設計,最終打造出一個生機盎然的地球,這種神奇的力量令人嘆為觀止。
02 人類的星空探索:從泛靈宇宙到科學宇宙
早在數萬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星空的探索,從時間線上來看,分為泛靈宇宙、神話宇宙和科學宇宙三個階段。
在最初的泛靈宇宙時期,一草一木、一沙一星辰中都住著一個「神靈」,人與宇宙之間有著「靈性」的連接。到了「神話宇宙」時期,人們開始用神話故事來解釋身邊的自然現象。
古希臘羅馬神話中,奧林匹斯山的宙斯在震怒時,產生了電閃雷鳴,太陽神阿波羅每天駕著精美的馬車駛過天空,所以有了太陽的東升西落。
古代瑪雅人的傳說體系中,大鳥神沃庫伯·坎奎克斯是天空的主宰者,太陽神基尼什·阿哈瓦會變換身份在白天與黑夜間穿行,月亮神I是太陽神之妻,也掌管生育、紡織等事務。
在不同文明的「神話宇宙」體系中,宇宙被「神格化」,並賦予人的性情,還包含了人們對於豐收富足等的美好期待,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宗教祭祀等活動緊密相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左右,人們開始認識到,宇宙並非是神的世界,而是有著特定的運行規律,於是探索宇宙的種種奧秘,成為此後數千年人類科學的一大主題,也就是「科學宇宙」時期。
從發展路徑上看,天文學的演進是一個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綜合體。
一方面,許多重大突破都源於某個微不足道的契機。以火星上水的發現為例,美國科考隊員斯科爾偶然在南極撿到了一塊黑色天外隕石「艾倫山84001」,當時並不以為它有多麼重要,幾年後的研究卻發現,這塊貌不驚人的石頭來自火星,上面可能還有微生物的痕跡。這一發現為NASA尋找火星水資源和生命跡象的旅程拉開了序幕。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兩位發現者威爾遜和彭齊亞斯,原本為改善電話的通話質量安裝的精密儀器,卻意外地捕捉到了遙遠的天外訊號,並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一方面,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便天才科學家也難免受特定時代的局限。
物理學家牛頓被蘋果砸中了頭部,啟發了有關「萬有引力」的靈感,是理性時代的啟蒙者。但他本人的後半生卻致力於煉金術,試圖證明上帝的存在,身上有著濃郁的「中世紀精神」殘余。
理性主義與神秘主義並存,是牛頓身上頗具矛盾性的兩面,也和他所生活的時代密切相關,宗教信仰、上帝、恆定宇宙等概念仍然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三個階段的關系來看,幾個宇宙時期之間並非涇渭分明,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歐洲天文學在為星體、探測器命名時,經常用神話人物的名字:金星被取名為「Venus」(即維納斯),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之神,木衛二名為「Europa」(即歐羅巴),是神話中的腓尼基公主,被宙斯劫掠後帶往一塊大陸,也就是今天的歐洲。
03 星空之下的文化:從梵高到「今夜月色真美」
據說,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一次課堂上,將英文中的「I love you」,翻譯成了「今夜月色真美」。
以撩人月色含蓄地傳遞自己的愛意,是日本物哀文化的一個象徵,亦是星空滲透進人們生活點滴的一個側影,與霍金在星空下的表白有異曲同工之處。
事實上,在科學家們致力於發現宇宙真相的同時,人類的文明進程把美麗星空與文學、藝術、哲學等緊緊聯系在一起,人們用手中的筆記錄下自己對星空的印象和思考,這些內容反過來又為星際探索提供不可或缺的線索。
東西方的文字記載和圖像資料中,不乏對天體現象的觀察。成書於公元105年前後的《漢書》中,有「三月已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央」,詳細地描述了發生在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陽黑子現象。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畫家喬托的畫作《東方三博士來朝》中,拖著尾巴的哈雷彗星出現在畫面上方,這顆出現在1301年彗星被喬托稱為「伯利恆星」。20世紀80年代,歐洲空間局發射的一艘以觀測彗星為主要任務的太空船,被命名為「喬托號」,以紀念喬托的天文學成就。
宇宙作為一片神秘之境,是人類豐沛想像力的落腳點之一,科幻題材的小說、影視作品層出不窮,以星空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劉慈欣的《三體》系列中,宇宙變成了一座「黑暗森林」,文明高度發達的三體人可以造出外表完美流暢近乎藝術品的探測器「水滴」,相形之下,地球人類設計的太空艦隊顯得粗陋笨重,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在太空層面展開。
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主人公被遺留在火星上,用燃燒氫氣和氧氣的辦法合成水,在太空上種起了土豆,最終等來了救援的同伴。
在藝術領域,印象派大師梵高筆下的星空具有震撼人心的魔力。
《羅納河上的星夜》中,深藍色的背景下,黃色的星子閃爍,路燈投射在水面上拉長的倒影、遠處的村落、岸邊停泊的一艘小船、夜幕下的三兩行人,組成了一幅靜謐的星夜圖景。
人文藝術與星空彼此成就,是感性與理性的糅合。不過也有人提出過不同觀點:他們認為宇宙本身是美的,但科學視角下的宇宙是冰冷、枯燥且乏味的,破壞了宇宙的神秘美感。
美國作家理查德·耶茨在詩歌中「吐槽」:不要在天文學家那裡找尋知識,他們只是用望遠鏡,追隨恆星紛飛的路徑。英國詩人濟慈認為,自然哲學「折斷了天使之翼,用線條和規則打破了所有的神秘」。
在《星空詞典》的作者鄭春順看來,這些觀點未免有失偏頗。他的理由有二:
其一,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會讓人對自然力量產生深深的敬畏感,這種體驗也是一種美和詩意的感受。更何況,每一個新的認知和發現的背後,都會牽連出新的更多的「為什麼」,宇宙的神秘不減反增。
其二,科學也是「美」的,一個精練的數學公式或定理,可以解釋復雜的天文現象,「簡潔、有力」未嘗不是另一種獨特的美感。
漫天星辰、月色如水,與浩渺宇宙相比,人類不過是一粒粒微小的星際塵埃。我們感慨其宏大與壯麗,贊嘆它信手拈來的神奇「造物」能力,更在不斷地追索關於宇宙的答案,試圖「讀懂」它的前世今生。
在星空的浩瀚世界裡,知識、理論、藝術或許會曇花一現,但「美」終將永恆。
Ⅲ 關於科幻小說《三體》的問題
舉個例子:四維空間是由無數個三維空間疊加而成的,但四維物體展開到三維並不意味著能展開成無限大,因為空間是能夠沒有「厚度」的,而物體不能無厚度地展開。何況質子本身就十分微小,展開成星球大小已經十分可觀。
在第三部中提到,「羅輯對三體世界建立的黑暗森林威懾無疑是偉大的功績.但最終產生這個功績的面壁計劃卻被認為是一個極其幼稚的荒唐舉動。人類當時像個第一次走向社會的孩子。對險惡的外部世界充滿了恐俱和迷茫.面壁計劃就是這種精神沖擊的產物」(原文)。簡單地說,人類被嚇怕了,見到一絲希望就全力嘗試。
冬眠技術目前有了一定的概念,但理論和實現方式並不和大劉相同,畢竟是超越目前科技的技術,但預計數十年後或許可以實現。
O(∩_∩)O~
Ⅳ 三體游戲和三體世界的關系
三體游戲和三體世界的關系是向社會傳播三體文化的途徑主要是通過《三體》游戲。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三體3: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
2019年,列入「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高中段文學閱讀。
Ⅳ 科幻小說《三體》里的科學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得到雨果大獎。雨果獎也算是全球性的大獎,與星雲齊名,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最佳小說更是重中之重獎中之王,最高領獎台上第一次站上來自亞洲的領獎人。
《三體》的三部,是圍繞幾個概念來進行的,分別是技術爆炸、猜疑鏈以及黑暗森林。這三個概念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並且也不是腦洞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提取出來的概念。
首先是技術爆炸,這個毫無疑問是工業革命的變種。工業革命以來,人來創造的財富比人類已有歷史的所有財富總和都要多。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燃機、到還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計算機。
每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都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財富,當然也造出了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從火槍的推廣,大炮的普及,到凡爾登絞肉機機關槍的應用,乃至廣島、長崎的核彈。然後還有氫彈、高斯槍、中子彈……人類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些都是完全符合技術爆炸的特徵的,「智慧生物所擁有的科學技術在極短的時間內像爆炸一樣迅速發展的現象。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
猜疑鏈應該是從囚徒困境中提煉出來的。
猜疑鏈:兩個個體在沒交流前對對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麼想的,我猜疑你是怎麼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但你還會猜疑我是怎麼想你的,我也會猜疑你是怎麼想我的……這樣的猜疑在沒有進行交流前會一直循環下去,形成一條鏈,即猜疑鏈。從博弈論的角度講,即兩文明無法形成共同知識。
囚徒困境也是一樣,核心就是交流受阻,你只能夠根據自己的過往經歷和經驗,猜想別人是怎麼想的。所以最後,大家往往不是選擇合作共贏,而是選擇損人利己。
技術爆炸和猜疑鏈最後組合成了《三體》中宇宙社會學的核心理論,黑暗森林。
宇宙社會學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被發現,總有一方被消滅!
黑暗森林法則,應該是脫胎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
但是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講,技術爆炸和猜疑鏈都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黑暗森林的漏洞比較大。
一、人類是碳基生命,人類也有猜想過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比如硅基生命。如果非碳基生命的真的存在,那麼它們所需的資源很可能和我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很可能不存在生存的競爭關系。
第二點,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而地球所具有的資源並不是唯一的,在現有的人類所探索(觀測)到的區域,並沒有發現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能夠觀測到的宇宙,人類所需的資源卻幾乎可以用無限來形容,宇宙實在是太空曠了,遍地是黃金,誰吃的沒事去搶別人的。
還有,從現在人類的技術角度來看,太空城並不是幻想,也就是說,人類並不需要一個完全類似的地球來生存,完全可以自己建。並且太空城留下了另外一個難題,就是一個文明看到另外一個文明的定居點的時候,怎麼確定是不是這個文明的本體呢?萬一隻是定居點,其本體的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呢,所以貿然發動攻擊,並不合適。
所以在人類踏入宇宙紀元,生存的需求,基本沒什麼障礙就能實現,就算遇到其他文明,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我家裡都有,並且都快放不下了,誰閑得沒事去搶你的。
但是《三體》依舊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等電影版出來,一定要去剁手。
Ⅵ 三體在世界科幻小說上的地位怎麼樣
《三體》現在是一個標桿。後來者都會被人與它進行比較。
至於說地位,在文學史上,這本書算是新書。《紅樓夢》等書,在當時,都算是低俗之作。這是當時的風氣所決定的。
如果說要評定《三體》的地位,應該在等它流傳的時間再長一些。能流傳下來就是好書,不是嗎?
Ⅶ 有哪些和《三體》同一水準的國外科幻小說
三體勝在是我們中國作者寫的吧,得了獎一下子知名度高了,其實劉慈欣的其他小說也不錯,比如我看過的鄉村教師
介紹一個我覺得很好看的外國作家寫的科幻系列,也有些年份了吧
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科幻作品《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
安德的游戲主角非常特殊,他是一個孩子,一個脾氣有些古怪的天才,他不完美,但是卻有一份寶貴的對生命的悲憫。心理描寫很精彩,非常深入角色內心。
作者對太空學校的描寫得很真實,劇情緊湊生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非常細膩
很特別的一個科幻故事,前面的壓抑都是為了最後的爆發,最讓我感動的是安德對蟲族的態度,所以我喜歡這個系列,希望你能喜歡。
Ⅷ 科幻小說「三體」簡介
《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劉慈欣編寫的史詩級巨作,是一部典型的硬科幻作品,思維縝密。講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書中對社會學哲學宗教人性以及愛情利用故事模式展示的淋漓盡致。
《三體I》
小說《三體》與三體問題有關,其中描述了一種在半人馬座三星(應該是指半人馬座α星:這是一顆三合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生存的三體人及其三體文明。同時《三體》也是小說中的一個模擬三體文明在一個有三顆太陽的星系中掙扎生存並發展的網路游戲,是由希望三體文明降臨地球介入人類文明的三體組織開發的。
《三體》並沒有揭示那個宇宙文明的圖景,其中的兩大文明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圖景,只是揭開了其面紗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們最近的恆星都有智慧文明,那這個宇宙一定是十分擁擠的,可為什麼它看起來卻如此空曠?這些內容已經在《地球往事》的《三體》系列第二部中描述。
《三體II》
三體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後,龐大的宇宙艦隊殺氣騰騰地直撲太陽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
面對前所未有的危局,經歷過無數磨難的地球人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同時,利用三體人思維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訂了神秘莫測的「面壁計劃」,精選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開對三體人的反擊。
神秘的「黑暗森林」究竟意味著什麼?
一切謎底,都將在本書中揭曉!
《三體III》
與三體文明的戰爭使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
宇宙的田園時代已經遠去,曇花一現的終極之美最終變成任何智慧體都無法做出的夢,變成游吟詩人縹緲的殘歌;宇宙的物競天擇已到了最慘烈的時刻,在億萬光年暗無天日的戰場上,深淵最底層的毀滅力量被喚醒,太空變成了死神廣闊的披風。
Ⅸ 《三體》科幻小說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看了三體之後,我就開始對於缺乏邏輯性的故事深惡痛絕
Ⅹ 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和三體流浪地球的順序應該是怎麼樣的
額,硬要說的話,是三體先發生流浪地球後發生。大概是人們被三體人盯上了,為了讓三體人不會侵佔地球,人類製造了行星發動機讓地球去三體星系,於是三體人來到了太陽系,發現地球沒了。不過這個是不可能的,硬要說也是同一個宇宙的不同事件,說不定三體的事情發生了而另一個平行宇宙發生的確實流浪地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