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江曉原論科幻小說

江曉原論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1-09 11:22:29

A. 我打算寫一篇穿越的言情小說,誰能告訴我如何穿越

穿越方式:
1、得媒介類。 媒介: 古物(通常是首飾)、未來通訊設備 等
2、遇貴人類。 貴人: 世外高人、外星人、非人 等。
3、遭意外類。 意外: 意外車禍、失足落水墜崖、被砸、被電擊、被害、地震 等。
4。有前兆類。 前兆: 夢中事物、幻覺 等。
5、尋短見類。 途徑: 自己跑去撞車、跳崖、跳樓 等。
6、莫名其妙類。途徑:睡覺、走在街上、做某動作 等。
7、意念主宰類。此類最狠……想穿越就穿越(此類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可能性是其本身就是另一空間的人(基本上為有一定力量或地位的人,如神、仙、妖等)

■2003年9月,科普雜志《牛頓科學世界》以「時間機器何時起程」為題,報道了澳大利亞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提出的時間機器的製造方法。
■2004年4月20日,美國宇航局將一顆歷時45年研發而成的「引力探測-B」科學衛星發射上天,它要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時空扭曲是否真的存在。
■人們不知道「引力探測-B」是會給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添一塊基石,還是將動搖並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宇宙以及時空的認識;而保羅·戴維斯和無數的科幻迷們,同樣迫切地期待它的答復:時空之旅能否成行。

□當人們開始科學地觀測宇宙時,相信絕大部分人在太空四處遨遊的夢想也會隨之破滅,因為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大大到我們幾乎無法想像!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彷彿是一個涌動著激流的巨大無比的漩渦,無數恆星依靠引力在這里聚攏,在銀河系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約有2000億個,而宇宙中的星系,以人類目前的觀測大概是500億到1000億個,這著實讓人類嘆為觀止。
專家江曉原介紹說,我們現在的航天能力,就好像在一個大都市裡,我們剛剛從某幢房子的門走出去,圍著這房子繞了一圈。對整個城市來說這樣的圈子實在是太小了。今後如果要遨遊宇宙,靠目前的航天手段,甚至我們今天能夠想像的航天手段都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靠時空旅行,這是事實。專家認為之所以要改變時空結構進行時空旅行,是因為如果按照傳統的加速思想,即使把現有的航天器提速到接近光速,遨遊宇宙也是不可能的。比如離銀河系最近的是仙女座星系,在晴朗的夜空中肉眼就可以看到它,仙女座星系也被稱為草帽銀河,它的樣子就像一頂漂亮的西班牙草帽。然而我們要到達那頂草帽,即使以光速前進也要走230萬年。
1997年,根據美國著名天文物理學家卡爾·薩根的科幻作品所改編的科幻電影《接觸未來》被搬上銀幕。
薩根希望講述一個人類與外星人接觸的故事,但對人類如何到達外星的方法,他也設想不出來。後來的書中就只好這樣處理,讓外星更先進的文明通過無線電傳授給地球人一種製造一台時間機器的方法,它可以在地球與天琴座α星之間建立便捷的通道。在電影中女主人公登上了一艘飛船,她的腳下是轉動的機械臂,彷彿是進入了一個巨型離心機的渦輪之中。在影片中人們看到女主人公乘坐時間機器,飛速進入到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中,最終她終於來到了天琴座α星。
天琴座α星就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織女星。
而從地球到織女星以光速也要走26年。江曉原介紹說,像電影里所描述的那種到天琴座去一個來回,在地球上呈現的時間只有1秒鍾,這就是利用了時空旅行的手段。

□100年前,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根據狹義相對論可以作出一些驚人的推斷,例如:如果人能夠以接近光速旅行,那麼時間對於他來說就會停滯。

從古代古希臘甚至更早的時候,人們就對時間進行了很多種思考,但是真正從科學上把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並提出一種時空理論,還是從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開始。他首次提出一個概念,時間和空間這兩者不是彼此無關的。比如說隨著人們運動狀態的變化,時間和空間在不同的參考系裡會有些可能以前沒有想到的變化,這種理論實際上給人們改變觀念里的樸素的那種時間永遠不變、空間永遠不變的看法,提供了科學的支持。
年輕的愛因斯坦最喜歡觀察樹林中的光影,在狹義相對論中,它的核心是光速恆定,它認為不論光源以多快的速度移動,也不論觀察者以多快的速度向什麼方向移動,光速永遠不變。所有的運動,甚至時間本身都必須與之相對應,由此愛因斯坦首次提出時間是相對的。
1971年,物理學家理查德·基廷和喬伊·哈夫勒將4個極為精確的原子鍾放在一架普通航行的飛機上,當飛行之後,這些原子鍾與放在地面的原子鍾相比,發現的確慢了59納秒。它不僅證明狹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也說明人們通過坐飛機來長壽,理論上是可行的,所不同的是效果太微弱了。
但是在粒子加速器里,狹義相對論所預言的時間膨脹的效應就不那麼微弱了,在美國長達40公里的粒子加速器,當次原子粒子穿越這個巨形裝置的時候,他們可以被加速到光速的90%以上,在這樣的速度下,時間的變化明顯出現了。正如狹義相對論計算所得出的,疾馳的粒子質量增加了,而在正常情況下壽命很短的粒子,存在時間大大增長。這證明對這些粒子來說,時間變慢了。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

1915年,愛因斯坦更為深奧的廣義相對論問世,廣義相對論把引力、空間、時間這幾者聯系起來,預言引力會使時空發生彎曲,就像保齡球壓在一張條格床單上,星體的質量會使周圍的時空發生翹曲。
1919年,人們通過觀察日食發生時星光的變化,發現太陽的引力的確會使星體的光線發生彎曲。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時間簡史》中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雖然蟲洞被形象地描畫出來,但它其實只是一個數學模型。關於它的各種設想都可以被視為是對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不同的解答。1935年,愛因斯坦和羅森在論文中根據場方程推出的通道,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在論文里這座橋是無法通過的,當宇宙飛船想通過橋的時候,橋就會斷裂。但1949年,奧地利數學家戈德爾通過計算發現,其實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橋不會斷裂,廣義相對論是允許人們可以回到過去的,這也令愛因斯坦非常吃驚。
江曉原介紹說,既然時空在理論上已經被證明是可能的,那麼人們就會沿著理論的思路繼續探討,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夠進行時空旅行,我們能夠回到過去的話,那麼我們就可能破壞因果律。物理學家最早設想的例子就是所謂祖母悖論,說你如果回到過去,遇見了你的祖母,你不慎害死了她,這樣你就無法出生了,不能出生當然就不會有你,既然你根本不存在,你怎麼可能去害死你祖母呢?這樣就構成一個悖論。

□平行宇宙根據霍金的解釋就是時間旅行者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後,時間線便出現了分叉,而分叉出來的時間線展開的是另一段歷史,祖母在另外的歷史中依然存在。

江曉原介紹說,平行宇宙理論最初是為了解決回到過去干預歷史導致對因果率的破壞而提出來的。但是現在人們也可以從某些物理學上找到一些微弱的支持。
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家用來研究微觀原子世界的一套想法,它的核心觀念是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這和牛頓經典力學的理論截然相反。1994年3月,牛津大學的大衛·多伊奇在《科學美國人》雜志發表了論文《時間旅行的量子物理》,對時間旅行的物理上的可能性進行了闡述,他認為這種可能性是以量子力學的「多世界」理論為基礎的。在亞原子的世界裡,量子的不確定性佔主導地位,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而這種不確定性很可能造成了宇宙的多重性,根據「多世界」理論的解釋,宇宙從一開始起就有無窮多個平行的世界。
似乎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空旅行改變歷史的問題由此可以得到協調和解決,因此現在可以看到,在越來越多的描寫穿越時空的電影中,頻頻使用平行宇宙的觀點來修補出現的邏輯矛盾。而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間機器更可以大膽前進了。
江曉原認為,蟲洞是現在大家能夠想像到的進行時空旅行的最便捷的手段,理論上宇宙中可能存在某些蟲洞,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找到發現它的途徑,事實上沒有任何途徑發現過,只是在理論上說宇宙中是存在某些蟲洞的。如果我們適當地利用蟲洞,我們就有可能進行宇宙時空旅行。我們就有可能在一些不同的平行宇宙之間穿越。另外一條途徑是設想用人工來製造一個蟲洞,物理學家也已經對這個問題做過設想。這些設想已經模糊了科學和幻想的邊界,實際上它就是科學幻想和物理學的純理論探討的一個混合物,這種建造一個人為的蟲洞在物理學家的理論中是純粹的想像,目前沒有技術手段能夠達到。
時間旅行也許在下一代可以實現,也許永遠只是個夢想。
威爾斯則在《時間機器》的結尾這樣寫到:人們除了驚嘆別無選擇。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日前在英國《每日郵報》上發表文章稱,時光之旅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人類可以打開回到過去的大門和通向未來的捷徑。

霍金在文章中提出了三種理論上可行的時空旅行方式。

為了實現時光旅行,霍金首先建議人們接納時間作為第四維的觀念。他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人們駕駛汽車時,向前直行和向後倒車是第一維,向左或向右轉彎是第二維,在山路上爬坡和下坡是第三維,那麼時間就是第四維。我們怎樣才能找到在第四維前行或後退的路徑呢?

方法一:蟲洞

在科幻電影中,奇形怪狀的時間機器藉助巨大的能量打開一條穿越時光的隧道,時光旅行者勇敢地走進隧道,去無法確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冒險……霍金錶示,現實的操作可能並非如此,但這種想法其實並不瘋狂。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時光隧道也許就是蟲洞。霍金說,蟲洞就在我們周圍,只是小到肉眼無法看見。宇宙萬物都會出現小孔或裂縫,這種基本規律同樣適用於時間。時間也有細微的裂縫和空隙,比分子、原子還要小的空隙被稱作「量子泡沫」,而蟲洞就存在於「量子泡沫」中。

有朝一日,人類也許能夠捕獲某一個蟲洞,將它放大到足以使人類甚至宇宙飛船從中穿過。

但霍金警告說,不要利用時間機器回到過去,因為這將導致違反基本的因果論。

方法二:黑洞

霍金在文章中說,時間就像是一條河流,在不同的地段會有不同的流速,而這正是實現通往未來之旅的關鍵。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時間在有些地方會過得更慢,而在另一些地方會過得更快。當飛船在太空中加速時,對飛船的宇航員來說,時間的流逝速度會有所放慢。

比整個銀河系還要重的超大黑洞可以更為明顯地降低時間流逝的速度。霍金說,這種超大黑洞就像是一部天然的時間機器。如果一艘宇宙飛船進入超大黑洞,並按照地球指揮中心的要求完成了16分鍾繞軌道一周的飛行,而對於宇航員來說,時間只過去了8分鍾。如果他們在超大黑洞內執行5年任務,返回地球時會發現已過去了10年。

這種時光旅行方式的問題在於,接近超大黑洞的危險太大。

方法三: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

霍金指出,另一種方法是設法達到比避免被黑洞吸入所需速度更快的速度。如果能夠建造出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那麼宇宙飛船必然會因為不能違反光速最快的法則,而致使艙內的時間放慢。宇航員以這種方式飛行一個星期,地球上的時間就過去了100年,從而實現通往未來之旅。

B. 《自然》雜志為什麼要刊登科幻小說

雖然只是「好玩」,但這可能就是真諦,它找到了把科幻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力量。圖為電影《星際穿越》劇照

韓松

聽說全世界有不少科學家反對科幻小說。在這種背景下,國際著名科技期刊、英國的《自然》雜志會刊登科幻小說,是一件讓人很難想像的事。

但偏偏就是這樣。擺在眼前的這部《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中譯本,收錄了2007年之前發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說。目前該系列選集已經出版了兩部,我手上的是第一部,據說以後還將繼續出下去。

「好玩」,或許才是科學發現的真正動力,是將科幻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力量

《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是由《自然》雜志的工作人員亨利吉編輯出版的。科幻進入中國一百多年了,翻譯加原創,中國現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種科幻書。但這部書在我看來,的確是獨一無二的,它簡直就是一部奇書。譯者江曉原和穆蘊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工作。

英國《自然》雜志創刊於1869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它是一個極其嚴肅的、高大上的「世界頂級科學雜志」。許多———或者說大部分震驚世界的科學發現,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面的:DNA雙螺旋結構,激光原理,中子發現……但它為什麼要刊登科幻小說呢?

科學是實驗性的,反映真實世界的,而小說是虛構的、想像的,可以不直接與實際發生關系,何況還是科幻小說,描寫並不存在的未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不少科學家反對科幻小說。

在導讀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納科幻小說的兩個理由。一是與英國科幻大師、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亞」之稱的赫吉威爾斯有關。威爾斯與《自然》有很深的個人淵源,是雜志的長約作者,該雜志發表了總共66篇與威爾斯相關的文章,有26篇是威爾斯本人署名發表的,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人類學、通靈術等。另外《自然》還發表了許多對威爾斯包括科幻小說在內的著作進行評論的文章。因此,發表科幻小說,應視為向這位大師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爾斯常常是對科學作出批判的。

二是出於一種看起來很簡單、很不可思議的原因。在亨利吉以科幻方式寫的前言《懷念未來》中,介紹了《自然》的歷史。原來,它是由一個名叫麥克米倫的家族贊助的。《自然》的成功,與它從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寬松愉快氛圍有關。吉說:「這種氛圍鼓勵進行新的嘗試:純粹為了好玩。」

因此,雜志在1999年11月4日(雜志130歲生日)之際開設了「未來」專欄,專門發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說。開篇之作是英國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後,讀者的熱烈反應讓編輯始料不及。許多人成了專欄的鐵桿粉絲。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眾多科幻作家、科學家都為之寫稿,它還發表過一個11歲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學家。

亨利吉在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滿樂趣」、「超脫的娛樂精神」等詞語。這很有意思。我們知道,科幻在中國的誕生和發展,並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擔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的。魯迅先生把科幻引進中國時說,「導中國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這很不錯,但是同樣也是很沉重的。

從《自然》對科幻作品主題和內容的選擇看,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嚴肅,有的荒誕,有的神奇。腦洞大開,根本沒有什麼禁忌和拘束。

我想,會不會,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發現的動力?這種動力歸根到底是一種好奇心。雖然只是「好玩」,但這可能就是真諦,它找到了把科幻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力量。科學

創造,是內心深處的興趣使然。

原創性的「點子」閃閃發光,展現了人類對未來的多樣性的嚮往

我覺得,江曉原他們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當然了,他們也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自然》上的這些科幻寫得比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主流文學標准,也許有的甚至稱不上小說。不過,在我看來,這些作品,絕不是平淡無奇,相反,它們極有意思,也極有意義,至少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

江曉原他們講到,這些科幻小說的一個重要價值,是讓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國際上科幻創作的反思科學的主流傾向,另外,它幫助人們了解《自然》究竟是什麼樣的雜志。而我則覺得,這個集子收錄的作品的最大特點,還在於它們展現了科幻的特質和審美,代表了人類對未來的多樣性的嚮往。

這裡面,原創性的「點子」閃閃發光,在構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些作品大都充滿對未來世界的盡情想像,並把這種想像建構在科學性上。能發表在《自然》上的,自然也基於一定的新技術、新理論。這部書的分章,也按照反烏托邦、機器人、人工智慧、腦科學、克隆技術、永生、植物保護主義、環境、核電污染、地外文明、時空旅行、多重宇宙、未來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題來設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從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由科學技術進化帶來的千變萬化的人類未來。這是科幻最為激動人心的。

另外,我覺得,從形式感上觀察,這些作品是介於人的創作與機器人創作之間的新型文學。科幻小說是人類歷史上「自古」沒有的,至今僅僅約200年歷史,還在發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說:「斷言蘊含哲學的小說是『文學性』的人們也許會說包含科學的小說沒有『深度』。他們也許會覺得描寫宗教性質的煩惱的是『純文學』,對於科學發明絞盡腦汁去描寫只是一些皮毛。不過,這種認識是對僅僅接受文化系統的教育、只知道哲學的文學青年的偏見。」我想,或許未來的人類更願意閱讀類似於這本文集中《隨機存儲器相移2》假想的機器人寫出的那種小說吧。

下面我介紹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內容,以觀其妙:

未來的城市沒有了秘密。全體市民成為泛大都市驅動體。整個城市是一隻超級硬碟,供生活在裡面的人存儲、解碼、交換信息。每個人都能盡情讀取對方的信息。(《20-2》)

從生物學意義的人的基礎上,發展出的電子人,他和原來的版本,誰是正宗的?誰才是那個他?誰才是真實、完全的某人?法律裁決電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蛻去的皮一樣,不再能視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終極審判》)

中央交通控制電腦控制人的內啡呔和腎上腺素,讓司機覺得堵車是種愉快。(《快樂旅程》)

有一種葯,能讓老夫老妻重回年輕時的相互迷戀狀態,結果卻很尷尬。(《愛情葯劑》)

……

從這些小說中,讀者會看到一種大膽的雜糅。它們把不同的領域連接一起,科學、技術、哲學、社會、文學混合在一起,從中產生「創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當前我們很多科幻小說中沒有的。

除了思想點子,作品還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寫法,或者風格,就好像是未來人寫的,坦率來說,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裡面的精妙味道。我讀的時候,好像李白來到21世紀,讀我們寫的文章。

這是真正的科幻。

C. 江曉原是幹啥的

江曉原

江曉原,男,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主任、教授、博士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
「文革」中失去上高中的權利,初中畢業後在紡織廠當了六年電工。自幼好古成癖,特別迷戀於古代歷史和中國古典文學。恢復高考後以第一志願考入南京大學天文系天體物理專業(因為感到理科的知識自學起來不像文科那樣容易),1982年畢業後又考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讀了六年科學史研究生,1988年成為中國第一個天文學史專業的博士。自此一直在文科和理科的交界處行走。
曾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4年中國科學院特批晉升研究員,次年成為博士導師。長期領導著國內唯一的天文學史研究組。1999年春調入上海交通大學,出任中國第一個科學史系之首任系主任。

學術成就:

已在海內外出版專著《天學真原》等16部,在英、美、德、韓、台、港及大陸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論文90餘篇。此外還發表了大量其它作品。同行有"功力深厚,思想激進"、"寫的學術專著象偵探小說一樣好讀"等評語。
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會員,國際東亞科技醫學史學會(ISHEASTM)會員,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天文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性學會理事,上海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上海性教育協會理事,《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料》等國家級學術刊物常務編委、編委。已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美國傳記研究所等列入十餘種國際名人錄。
迄今為止的研究工作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一、古代中西方天文學交流
涉及古代巴比倫、埃及、印度、歐洲和伊斯蘭天文學與中國的交流及相互影響。
二、運用古代天文學資料解決當代天文學課題
運用中國古代資料解決了困擾國際天體物理學界百餘年的"天狼星顏色問題"。
三、對古代中國天學之性質與功能研究。
這方面的代表性專著《天學真原》成為近年在天文學史、科學史和人文學術領域中知名度和引用率都很高的成果,被認為"開了天文學史研究的新紀元"。
四、利用天文學方法解決歷史年代學問題
確定了兩千年來聚訟不已的武王伐紂年代問題,並且重現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日程表。後又推算出了孔子誕辰的准確日期。
五、中國性文化史研究
是"文革"結束後國內最先發表性學史研究成果的學者。專著《性張力下的中國人》是這方面最新的代表作。

著作一覽:

1、江曉原:《天學真原》,遼寧教育出版社,沈陽,1991、1992、1995;洪葉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台北,1995。1992年獲中國圖書獎一等獎。
2、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2。
3、江曉原:《歷史上的星占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1995。
4、江曉原:《性張力下的中國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5。
5、江曉原、謝筠:《周髀算經譯注》(國務院古籍整理八五規劃書目之一),遼寧教育出 版社,沈陽,1996。
6、江曉原、鈕衛星∶《天學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8 。
7、江曉原:《天學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9 。
8、江曉原、鈕衛星:《回天——武王伐紂與天文歷史年代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江曉原:《江曉原自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江曉原、鈕衛星:《天文西學東漸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11、江曉原:《性在古代中國》,陝西科技出版社,西安,1988。
12、江曉原:《中國人的性神秘》,科學出版社,北京,1989;博遠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1990;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北京,1993。
13、江曉原、鈕衛星:《天人之際》,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4。
14、江曉原:《星占》,香港中華書局,香港,1997。
15、江曉原:《東邊日出西邊雨》(隨筆集),青島出版社,2000。
16、江曉原:《走來走去》(隨筆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D. 《索拉里斯星》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索拉里斯星》([波]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5w8q

書名:索拉里斯星

作者:[波]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

譯者:靖振忠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8

頁數:254

內容簡介:

這顆星球,知道你內心深處的秘密。

波蘭科幻大師萊姆代表作,塔可夫斯基《飛向太空》原著小說。

劉慈欣、梁文道、戴錦華、吳岩、江曉原誠意推薦

【編輯推薦】

波蘭科幻大師斯坦尼斯瓦夫•萊姆代表作,以詩意筆觸和深邃哲思觸探人類認知邊界。人類追尋著地外文明的蛛絲馬跡,遇見了索拉里斯星的藍色大洋。它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人類的憂傷與迷惘,恐懼與執念。而它本身是什麼,人類卻永遠也無法知道。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據此改編《 飛向太空》,鑄就電影史上的經典。

被無數人譽為無法超越的科幻神作,設立太空想像天花板,劉慈欣、梁文道、戴錦華、吳岩、江曉原誠意推薦。

萊姆是波蘭科幻作家、哲學家,被譯成52種語言,全球暢銷4000餘萬冊,以一己之力將波蘭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預言了互聯網、搜索引擎、虛擬現實和3D列印的出現,直言人類將遭遇人工智慧和信息爆炸的挑戰。

萊姆100周年誕辰紀念版,波蘭駐華大使親自撰寫序言。

【內容簡介】

索拉里斯星是一顆圍繞雙星運轉的星球,表面被膠質海洋覆蓋。根據人類既有的認知,這樣的星球的運轉軌道應該是不穩定的。但僅僅過了十幾年,人們就發現,索拉里斯星的軌道並沒有顯示出預期的變化。這激發了人類對這顆星球無限的興趣。

心理學家凱爾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們的熱烈歡迎,而是雜亂的太空站、瘋癲的科研人員和凝重的暗黑氣氛,他試圖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直到在一片撲朔迷離中撞見自己已經過世十年的妻子。

【媒體推薦】

萊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像力,是真正獨一無二的。萊姆的作品對人和宇宙的關系有著更深刻的描述,與美國的科幻小說相比,在文學上也更為精緻,有著更為深遠的意境,也給人帶來更多的回味和思考。——劉慈欣

如果我們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為他們是人。——梁文道

《索拉里斯星》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甚至是一部現代哲學讀本。——戴錦華

萊姆總是能從核心處嘲弄我們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論文、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都烹調在一起,並用幽默而力透紙背的荒誕語言和荒誕情節,返照我們的世界。——吳岩

他是當今活躍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學、最幽默的一位。——安東尼•伯吉斯

無論是語言的駕馭、想像力還是塑造悲劇角色的手法,都非常優秀,無人能出其右。——庫爾特•馮內古特

相比之下,我們疲憊的宇宙顯得蒼白無力。——《華盛頓郵報》

與阿瑟•克拉克、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說巨人。——《紐約時報》

作者簡介: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1921—2006),波蘭著名作家、哲學家。當過汽車技工,終獲醫學博士學位,創立波蘭宇航協會。代表作有《索拉里斯星》《未來學大會》《慘敗》等。作品多聚焦哲學主題,探討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智慧的本質、外星交流,以及人類認知的局限等。1996年被授予波蘭國 家獎章「白鷹勛章」,波蘭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萊姆是20世紀歐洲最多才多藝的作家之一,安東尼•伯吉斯稱贊他是「當今活躍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學、最幽默的一位」,庫爾特•馮內古特贊揚他「無論是語言的駕馭、想像力還是塑造悲劇角色的手法,都非常優秀,無人能出其右」。被譯成52種語言,全球暢銷4000餘萬冊。

E. 歷史上有人穿越時空嗎

有,第四度空間

第四度空間

宇宙間有三種靈:上帝的聖靈,魔鬼的靈和人的靈。研究幾何時,劃二點,一點在這兒,一點在那兒,然後你劃一直線連結二點,稱為一度空間;如果你一條線地加上去,加上千百條,那麼一度空間自然就創造了二度空間,這是平面;如果再把平面一個個累積,就成為立體,這是三度空間。物質世界和整個地球,是三度空間的。

一條直線所構成的一度空間包含在平面所構成的二度空間內,且受其支配;二度空間則包括在立體所構成的三度空間內,受其支配。那麼,是誰創造、包含和支配著三度空間的立體世界呢?請打開聖經,讀創世紀一章二節就可得到答案:「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但是查考這節經文的原文,便發現它含有主的靈孵育在水面上的意義。這混沌未開的世界屬於三度空間,而在此處描述聖靈為孵育在三度空間之上,則屬於第四度空間。信心的靈界,即屬於第四度空間。

靈界涵蓋三度空間,孵育在三度空間之上。即因這第四度空間孵育在三度空間上,地球得以重造。新的秩序取代了舊的,死亡中出現了生命,丑變成美,污穢變成清潔,貧窮變成豐富。由於第四度空間的孵育,萬物創造得既美麗且奇妙。

然後,上帝對我的心說:孩子,正如同二度空間包括並支配著一度空間;三度空間包括且支配著二度空間。因此,第四度空間包括且支配著三度空間,引起秩序和美的創造。靈為第四度空間。每個人類都是屬靈的生物和屬物質的生物,在他們心裡具有四度空間和三度空間。因此人通過在其想像中專心一意的異象和異夢的發展,探究他們第四度空間的靈界,能孵伏培育三度空間,予以影響和改變,這是聖靈所教導我的。

瑜伽修士和佛教信徒能探究發展他們的是——屬靈領域——是自然的事,他們憑清楚的異象和健康狀態的精神畫面,能培育在自己的身體之上。藉著自然秩序,第四度空間有能力超越三度空間;人的靈,在限制之內,也有能力給予秩序和創造。上帝把能力給人,讓他支配物質世界,管制屬物質的東西,和通過第四度空間付之實行的責任。現在,不信者以諸如此類的方法,探究且發展他們的內在精神生命,能實行支配他們的三度空間,包括他們身體上的疾病在內。

聖靈又對我說:你瞧創價學會,他們是屬撒但的,是人的靈與邪惡的四度空間的靈相連,借著邪惡的四度空間的靈,他們實行支配他們的身體和環境。聖靈指示我,埃及的術士,也能像摩西一樣,行各種法術,就是由於這種情形。

然後,上帝教導我,由於我們能把我們靈的四度空間,跟聖父「宇宙的創造主」相聯系,便更能支配環境。贊美上帝,我們擁有奇妙的創造力。我們能對三度空間行使偉大的控制和能力。

從主那裡領受到這件啟示後,我開始能輕易地解釋其它宗教的奇跡異能了。人們會來向我挑戰說:「我們也能行同樣的奇跡。」

我就說,是的,我知道你辦的到。這是因為你在自己的靈里有第四度空間。你發展了你的靈,實行支配你的身體和環境。但是,盡管你能行那些奇跡,那種靈不是有救恩的靈。

你們是跟邪惡的第四度空間發生了聯系。因第四度空間有支配三度空間的能力,你們即以自己有限度的能力支配三度空間,影響環境。

F. 人類什麼時候才能穿越時空

匿名用戶
2013-10-30

■2003年9月,科普雜志《牛頓科學世界》以「時間機器何時起程」為題,報道了澳大利亞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提出的時間機器的製造方法。
■2004年4月20日,美國宇航局將一顆歷時45年研發而成的「引力探測-B」科學衛星發射上天,它要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時空扭曲是否真的存在。
■人們不知道「引力探測-B」是會給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添一塊基石,還是將動搖並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宇宙以及時空的認識;而保羅·戴維斯和無數的科幻迷們,同樣迫切地期待它的答復:時空之旅能否成行。
□當人們開始科學地觀測宇宙時,相信絕大部分人在太空四處遨遊的夢想也會隨之破滅,因為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大大到我們幾乎無法想像!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彷彿是一個涌動著激流的巨大無比的漩渦,無數恆星依靠引力在這里聚攏,在銀河系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約有2000億個,而宇宙中的星系,以人類目前的觀測大概是500億到1000億個,這著實讓人類嘆為觀止。
專家江曉原介紹說,我們現在的航天能力,就好像在一個大都市裡,我們剛剛從某幢房子的門走出去,圍著這房子繞了一圈。對整個城市來說這樣的圈子實在是太小了。今後如果要遨遊宇宙,靠目前的航天手段,甚至我們今天能夠想像的航天手段都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靠時空旅行,這是事實。專家認為之所以要改變時空結構進行時空旅行,是因為如果按照傳統的加速思想,即使把現有的航天器提速到接近光速,遨遊宇宙也是不可能的。比如離銀河系最近的是仙女座星系,在晴朗的夜空中肉眼就可以看到它,仙女座星系也被稱為草帽銀河,它的樣子就像一頂漂亮的西班牙草帽。然而我們要到達那頂草帽,即使以光速前進也要走230萬年。
1997年,根據美國著名天文物理學家卡爾·薩根的科幻作品所改編的科幻電影《接觸未來》被搬上銀幕。
薩根希望講述一個人類與外星人接觸的故事,但對人類如何到達外星的方法,他也設想不出來。後來的書中就只好這樣處理,讓外星更先進的文明通過無線電傳授給地球人一種製造一台時間機器的方法,它可以在地球與天琴座α星之間建立便捷的通道。在電影中女主人公登上了一艘飛船,她的腳下是轉動的機械臂,彷彿是進入了一個巨型離心機的渦輪之中。在影片中人們看到女主人公乘坐時間機器,飛速進入到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中,最終她終於來到了天琴座α星。
天琴座α星就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織女星。
而從地球到織女星以光速也要走26年。江曉原介紹說,像電影里所描述的那種到天琴座去一個來回,在地球上呈現的時間只有1秒鍾,這就是利用了時空旅行的手段。
□100年前,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根據狹義相對論可以作出一些驚人的推斷,例如:如果人能夠以接近光速旅行,那麼時間對於他來說就會停滯。
從古代古希臘甚至更早的時候,人們就對時間進行了很多種思考,但是真正從科學上把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並提出一種時空理論,還是從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開始。他首次提出一個概念,時間和空間這兩者不是彼此無關的。比如說隨著人們運動狀態的變化,時間和空間在不同的參考系裡會有些可能以前沒有想到的變化,這種理論實際上給人們改變觀念里的樸素的那種時間永遠不變、空間永遠不變的看法,提供了科學的支持。
年輕的愛因斯坦最喜歡觀察樹林中的光影,在狹義相對論中,它的核心是光速恆定,它認為不論光源以多快的速度移動,也不論觀察者以多快的速度向什麼方向移動,光速永遠不變。所有的運動,甚至時間本身都必須與之相對應,由此愛因斯坦首次提出時間是相對的。
1971年,物理學家理查德·基廷和喬伊·哈夫勒將4個極為精確的原子鍾放在一架普通航行的飛機上,當飛行之後,這些原子鍾與放在地面的原子鍾相比,發現的確慢了59納秒。它不僅證明狹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也說明人們通過坐飛機來長壽,理論上是可行的,所不同的是效果太微弱了。
但是在粒子加速器里,狹義相對論所預言的時間膨脹的效應就不那麼微弱了,在美國長達40公里的粒子加速器,當次原子粒子穿越這個巨形裝置的時候,他們可以被加速到光速的90%以上,在這樣的速度下,時間的變化明顯出現了。正如狹義相對論計算所得出的,疾馳的粒子質量增加了,而在正常情況下壽命很短的粒子,存在時間大大增長。這證明對這些粒子來說,時間變慢了。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
1915年,愛因斯坦更為深奧的廣義相對論問世,廣義相對論把引力、空間、時間這幾者聯系起來,預言引力會使時空發生彎曲,就像保齡球壓在一張條格床單上,星體的質量會使周圍的時空發生翹曲。
1919年,人們通過觀察日食發生時星光的變化,發現太陽的引力的確會使星體的光線發生彎曲。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時間簡史》中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雖然蟲洞被形象地描畫出來,但它其實只是一個數學模型。關於它的各種設想都可以被視為是對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不同的解答。1935年,愛因斯坦和羅森在論文中根據場方程推出的通道,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在論文里這座橋是無法通過的,當宇宙飛船想通過橋的時候,橋就會斷裂。但1949年,奧地利數學家戈德爾通過計算發現,其實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橋不會斷裂,廣義相對論是允許人們可以回到過去的,這也令愛因斯坦非常吃驚。
江曉原介紹說,既然時空在理論上已經被證明是可能的,那麼人們就會沿著理論的思路繼續探討,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夠進行時空旅行,我們能夠回到過去的話,那麼我們就可能破壞因果律。物理學家最早設想的例子就是所謂祖母悖論,說你如果回到過去,遇見了你的祖母,你不慎害死了她,這樣你就無法出生了,不能出生當然就不會有你,既然你根本不存在,你怎麼可能去害死你祖母呢?這樣就構成一個悖論。
□平行宇宙根據霍金的解釋就是時間旅行者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後,時間線便出現了分叉,而分叉出來的時間線展開的是另一段歷史,祖母在另外的歷史中依然存在。
江曉原介紹說,平行宇宙理論最初是為了解決回到過去干預歷史導致對因果率的破壞而提出來的。但是現在人們也可以從某些物理學上找到一些微弱的支持。
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家用來研究微觀原子世界的一套想法,它的核心觀念是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這和牛頓經典力學的理論截然相反。1994年3月,牛津大學的大衛·多伊奇在《科學美國人》雜志發表了論文《時間旅行的量子物理》,對時間旅行的物理上的可能性進行了闡述,他認為這種可能性是以量子力學的「多世界」理論為基礎的。在亞原子的世界裡,量子的不確定性佔主導地位,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而這種不確定性很可能造成了宇宙的多重性,根據「多世界」理論的解釋,宇宙從一開始起就有無窮多個平行的世界。
似乎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空旅行改變歷史的問題由此可以得到協調和解決,因此現在可以看到,在越來越多的描寫穿越時空的電影中,頻頻使用平行宇宙的觀點來修補出現的邏輯矛盾。而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間機器更可以大膽前進了。
江曉原認為,蟲洞是現在大家能夠想像到的進行時空旅行的最便捷的手段,理論上宇宙中可能存在某些蟲洞,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找到發現它的途徑,事實上沒有任何途徑發現過,只是在理論上說宇宙中是存在某些蟲洞的。如果我們適當地利用蟲洞,我們就有可能進行宇宙時空旅行。我們就有可能在一些不同的平行宇宙之間穿越。另外一條途徑是設想用人工來製造一個蟲洞,物理學家也已經對這個問題做過設想。這些設想已經模糊了科學和幻想的邊界,實際上它就是科學幻想和物理學的純理論探討的一個混合物,這種建造一個

G. 我想寫一篇科幻小說

2003年9月,科普雜志《牛頓科學世界》以「時間機器何時起程」為題,報道了澳大利亞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提出的時間機器的製造方法。
■2004年4月20日,美國宇航局將一顆歷時45年研發而成的「引力探測-B」科學衛星發射上天,它要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時空扭曲是否真的存在。
■人們不知道「引力探測-B」是會給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添一塊基石,還是將動搖並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宇宙以及時空的認識;而保羅·戴維斯和無數的科幻迷們,同樣迫切地期待它的答復:時空之旅能否成行。

□當人們開始科學地觀測宇宙時,相信絕大部分人在太空四處遨遊的夢想也會隨之破滅,因為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大大到我們幾乎無法想像!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彷彿是一個涌動著激流的巨大無比的漩渦,無數恆星依靠引力在這里聚攏,在銀河系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約有2000億個,而宇宙中的星系,以人類目前的觀測大概是500億到1000億個,這著實讓人類嘆為觀止。
專家江曉原介紹說,我們現在的航天能力,就好像在一個大都市裡,我們剛剛從某幢房子的門走出去,圍著這房子繞了一圈。對整個城市來說這樣的圈子實在是太小了。今後如果要遨遊宇宙,靠目前的航天手段,甚至我們今天能夠想像的航天手段都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靠時空旅行,這是事實。專家認為之所以要改變時空結構進行時空旅行,是因為如果按照傳統的加速思想,即使把現有的航天器提速到接近光速,遨遊宇宙也是不可能的。比如離銀河系最近的是仙女座星系,在晴朗的夜空中肉眼就可以看到它,仙女座星系也被稱為草帽銀河,它的樣子就像一頂漂亮的西班牙草帽。然而我們要到達那頂草帽,即使以光速前進也要走230萬年。
1997年,根據美國著名天文物理學家卡爾·薩根的科幻作品所改編的科幻電影《接觸未來》被搬上銀幕。
薩根希望講述一個人類與外星人接觸的故事,但對人類如何到達外星的方法,他也設想不出來。後來的書中就只好這樣處理,讓外星更先進的文明通過無線電傳授給地球人一種製造一台時間機器的方法,它可以在地球與天琴座α星之間建立便捷的通道。在電影中女主人公登上了一艘飛船,她的腳下是轉動的機械臂,彷彿是進入了一個巨型離心機的渦輪之中。在影片中人們看到女主人公乘坐時間機器,飛速進入到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中,最終她終於來到了天琴座α星。
天琴座α星就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織女星。
而從地球到織女星以光速也要走26年。江曉原介紹說,像電影里所描述的那種到天琴座去一個來回,在地球上呈現的時間只有1秒鍾,這就是利用了時空旅行的手段。

□100年前,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根據狹義相對論可以作出一些驚人的推斷,例如:如果人能夠以接近光速旅行,那麼時間對於他來說就會停滯。

從古代古希臘甚至更早的時候,人們就對時間進行了很多種思考,但是真正從科學上把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並提出一種時空理論,還是從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開始。他首次提出一個概念,時間和空間這兩者不是彼此無關的。比如說隨著人們運動狀態的變化,時間和空間在不同的參考系裡會有些可能以前沒有想到的變化,這種理論實際上給人們改變觀念里的樸素的那種時間永遠不變、空間永遠不變的看法,提供了科學的支持。
年輕的愛因斯坦最喜歡觀察樹林中的光影,在狹義相對論中,它的核心是光速恆定,它認為不論光源以多快的速度移動,也不論觀察者以多快的速度向什麼方向移動,光速永遠不變。所有的運動,甚至時間本身都必須與之相對應,由此愛因斯坦首次提出時間是相對的。
1971年,物理學家理查德·基廷和喬伊·哈夫勒將4個極為精確的原子鍾放在一架普通航行的飛機上,當飛行之後,這些原子鍾與放在地面的原子鍾相比,發現的確慢了59納秒。它不僅證明狹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也說明人們通過坐飛機來長壽,理論上是可行的,所不同的是效果太微弱了。
但是在粒子加速器里,狹義相對論所預言的時間膨脹的效應就不那麼微弱了,在美國長達40公里的粒子加速器,當次原子粒子穿越這個巨形裝置的時候,他們可以被加速到光速的90%以上,在這樣的速度下,時間的變化明顯出現了。正如狹義相對論計算所得出的,疾馳的粒子質量增加了,而在正常情況下壽命很短的粒子,存在時間大大增長。這證明對這些粒子來說,時間變慢了。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

1915年,愛因斯坦更為深奧的廣義相對論問世,廣義相對論把引力、空間、時間這幾者聯系起來,預言引力會使時空發生彎曲,就像保齡球壓在一張條格床單上,星體的質量會使周圍的時空發生翹曲。
1919年,人們通過觀察日食發生時星光的變化,發現太陽的引力的確會使星體的光線發生彎曲。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時間簡史》中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雖然蟲洞被形象地描畫出來,但它其實只是一個數學模型。關於它的各種設想都可以被視為是對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不同的解答。1935年,愛因斯坦和羅森在論文中根據場方程推出的通道,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在論文里這座橋是無法通過的,當宇宙飛船想通過橋的時候,橋就會斷裂。但1949年,奧地利數學家戈德爾通過計算發現,其實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橋不會斷裂,廣義相對論是允許人們可以回到過去的,這也令愛因斯坦非常吃驚。
江曉原介紹說,既然時空在理論上已經被證明是可能的,那麼人們就會沿著理論的思路繼續探討,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夠進行時空旅行,我們能夠回到過去的話,那麼我們就可能破壞因果律。物理學家最早設想的例子就是所謂祖母悖論,說你如果回到過去,遇見了你的祖母,你不慎害死了她,這樣你就無法出生了,不能出生當然就不會有你,既然你根本不存在,你怎麼可能去害死你祖母呢?這樣就構成一個悖論。

□平行宇宙根據霍金的解釋就是時間旅行者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後,時間線便出現了分叉,而分叉出來的時間線展開的是另一段歷史,祖母在另外的歷史中依然存在。

江曉原介紹說,平行宇宙理論最初是為了解決回到過去干預歷史導致對因果率的破壞而提出來的。但是現在人們也可以從某些物理學上找到一些微弱的支持。
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家用來研究微觀原子世界的一套想法,它的核心觀念是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這和牛頓經典力學的理論截然相反。1994年3月,牛津大學的大衛·多伊奇在《科學美國人》雜志發表了論文《時間旅行的量子物理》,對時間旅行的物理上的可能性進行了闡述,他認為這種可能性是以量子力學的「多世界」理論為基礎的。在亞原子的世界裡,量子的不確定性佔主導地位,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而這種不確定性很可能造成了宇宙的多重性,根據「多世界」理論的解釋,宇宙從一開始起就有無窮多個平行的世界。
似乎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空旅行改變歷史的問題由此可以得到協調和解決,因此現在可以看到,在越來越多的描寫穿越時空的電影中,頻頻使用平行宇宙的觀點來修補出現的邏輯矛盾。而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間機器更可以大膽前進了。
江曉原認為,蟲洞是現在大家能夠想像到的進行時空旅行的最便捷的手段,理論上宇宙中可能存在某些蟲洞,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找到發現它的途徑,事實上沒有任何途徑發現過,只是在理論上說宇宙中是存在某些蟲洞的。如果我們適當地利用蟲洞,我們就有可能進行宇宙時空旅行。我們就有可能在一些不同的平行宇宙之間穿越。另外一條途徑是設想用人工來製造一個蟲洞,物理學家也已經對這個問題做過設想。這些設想已經模糊了科學和幻想的邊界,實際上它就是科學幻想和物理學的純理論探討的一個混合物,這種建造一個人為的蟲洞在物理學家的理論中是純粹的想像,目前沒有技術手段能夠達到。
時間旅行也許在下一代可以實現,也許永遠只是個夢想。
威爾斯則在《時間機器》的結尾這樣寫到:人們除了驚嘆別無選擇。

H. 穿越時空的問題

■2003年9月,科普雜志《牛頓科學世界》以「時間機器何時起程」為題,報道了澳大利亞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提出的時間機器的製造方法。
■2004年4月20日,美國宇航局將一顆歷時45年研發而成的「引力探測-B」科學衛星發射上天,它要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時空扭曲是否真的存在。
■人們不知道「引力探測-B」是會給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添一塊基石,還是將動搖並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宇宙以及時空的認識;而保羅·戴維斯和無數的科幻迷們,同樣迫切地期待它的答復:時空之旅能否成行。

□當人們開始科學地觀測宇宙時,相信絕大部分人在太空四處遨遊的夢想也會隨之破滅,因為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大大到我們幾乎無法想像!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彷彿是一個涌動著激流的巨大無比的漩渦,無數恆星依靠引力在這里聚攏,在銀河系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約有2000億個,而宇宙中的星系,以人類目前的觀測大概是500億到1000億個,這著實讓人類嘆為觀止。
專家江曉原介紹說,我們現在的航天能力,就好像在一個大都市裡,我們剛剛從某幢房子的門走出去,圍著這房子繞了一圈。對整個城市來說這樣的圈子實在是太小了。今後如果要遨遊宇宙,靠目前的航天手段,甚至我們今天能夠想像的航天手段都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靠時空旅行,這是事實。專家認為之所以要改變時空結構進行時空旅行,是因為如果按照傳統的加速思想,即使把現有的航天器提速到接近光速,遨遊宇宙也是不可能的。比如離銀河系最近的是仙女座星系,在晴朗的夜空中肉眼就可以看到它,仙女座星系也被稱為草帽銀河,它的樣子就像一頂漂亮的西班牙草帽。然而我們要到達那頂草帽,即使以光速前進也要走230萬年。
1997年,根據美國著名天文物理學家卡爾·薩根的科幻作品所改編的科幻電影《接觸未來》被搬上銀幕。
薩根希望講述一個人類與外星人接觸的故事,但對人類如何到達外星的方法,他也設想不出來。後來的書中就只好這樣處理,讓外星更先進的文明通過無線電傳授給地球人一種製造一台時間機器的方法,它可以在地球與天琴座α星之間建立便捷的通道。在電影中女主人公登上了一艘飛船,她的腳下是轉動的機械臂,彷彿是進入了一個巨型離心機的渦輪之中。在影片中人們看到女主人公乘坐時間機器,飛速進入到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中,最終她終於來到了天琴座α星。
天琴座α星就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織女星。
而從地球到織女星以光速也要走26年。江曉原介紹說,像電影里所描述的那種到天琴座去一個來回,在地球上呈現的時間只有1秒鍾,這就是利用了時空旅行的手段。

□100年前,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根據狹義相對論可以作出一些驚人的推斷,例如:如果人能夠以接近光速旅行,那麼時間對於他來說就會停滯。

從古代古希臘甚至更早的時候,人們就對時間進行了很多種思考,但是真正從科學上把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並提出一種時空理論,還是從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開始。他首次提出一個概念,時間和空間這兩者不是彼此無關的。比如說隨著人們運動狀態的變化,時間和空間在不同的參考系裡會有些可能以前沒有想到的變化,這種理論實際上給人們改變觀念里的樸素的那種時間永遠不變、空間永遠不變的看法,提供了科學的支持。
年輕的愛因斯坦最喜歡觀察樹林中的光影,在狹義相對論中,它的核心是光速恆定,它認為不論光源以多快的速度移動,也不論觀察者以多快的速度向什麼方向移動,光速永遠不變。所有的運動,甚至時間本身都必須與之相對應,由此愛因斯坦首次提出時間是相對的。
1971年,物理學家理查德·基廷和喬伊·哈夫勒將4個極為精確的原子鍾放在一架普通航行的飛機上,當飛行之後,這些原子鍾與放在地面的原子鍾相比,發現的確慢了59納秒。它不僅證明狹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也說明人們通過坐飛機來長壽,理論上是可行的,所不同的是效果太微弱了。
但是在粒子加速器里,狹義相對論所預言的時間膨脹的效應就不那麼微弱了,在美國長達40公里的粒子加速器,當次原子粒子穿越這個巨形裝置的時候,他們可以被加速到光速的90%以上,在這樣的速度下,時間的變化明顯出現了。正如狹義相對論計算所得出的,疾馳的粒子質量增加了,而在正常情況下壽命很短的粒子,存在時間大大增長。這證明對這些粒子來說,時間變慢了。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

1915年,愛因斯坦更為深奧的廣義相對論問世,廣義相對論把引力、空間、時間這幾者聯系起來,預言引力會使時空發生彎曲,就像保齡球壓在一張條格床單上,星體的質量會使周圍的時空發生翹曲。
1919年,人們通過觀察日食發生時星光的變化,發現太陽的引力的確會使星體的光線發生彎曲。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時間簡史》中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雖然蟲洞被形象地描畫出來,但它其實只是一個數學模型。關於它的各種設想都可以被視為是對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不同的解答。1935年,愛因斯坦和羅森在論文中根據場方程推出的通道,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在論文里這座橋是無法通過的,當宇宙飛船想通過橋的時候,橋就會斷裂。但1949年,奧地利數學家戈德爾通過計算發現,其實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橋不會斷裂,廣義相對論是允許人們可以回到過去的,這也令愛因斯坦非常吃驚。
江曉原介紹說,既然時空在理論上已經被證明是可能的,那麼人們就會沿著理論的思路繼續探討,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夠進行時空旅行,我們能夠回到過去的話,那麼我們就可能破壞因果律。物理學家最早設想的例子就是所謂祖母悖論,說你如果回到過去,遇見了你的祖母,你不慎害死了她,這樣你就無法出生了,不能出生當然就不會有你,既然你根本不存在,你怎麼可能去害死你祖母呢?這樣就構成一個悖論。

□平行宇宙根據霍金的解釋就是時間旅行者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後,時間線便出現了分叉,而分叉出來的時間線展開的是另一段歷史,祖母在另外的歷史中依然存在。

江曉原介紹說,平行宇宙理論最初是為了解決回到過去干預歷史導致對因果率的破壞而提出來的。但是現在人們也可以從某些物理學上找到一些微弱的支持。
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家用來研究微觀原子世界的一套想法,它的核心觀念是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這和牛頓經典力學的理論截然相反。1994年3月,牛津大學的大衛·多伊奇在《科學美國人》雜志發表了論文《時間旅行的量子物理》,對時間旅行的物理上的可能性進行了闡述,他認為這種可能性是以量子力學的「多世界」理論為基礎的。在亞原子的世界裡,量子的不確定性佔主導地位,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而這種不確定性很可能造成了宇宙的多重性,根據「多世界」理論的解釋,宇宙從一開始起就有無窮多個平行的世界。
似乎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空旅行改變歷史的問題由此可以得到協調和解決,因此現在可以看到,在越來越多的描寫穿越時空的電影中,頻頻使用平行宇宙的觀點來修補出現的邏輯矛盾。而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間機器更可以大膽前進了。
江曉原認為,蟲洞是現在大家能夠想像到的進行時空旅行的最便捷的手段,理論上宇宙中可能存在某些蟲洞,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找到發現它的途徑,事實上沒有任何途徑發現過,只是在理論上說宇宙中是存在某些蟲洞的。如果我們適當地利用蟲洞,我們就有可能進行宇宙時空旅行。我們就有可能在一些不同的平行宇宙之間穿越。另外一條途徑是設想用人工來製造一個蟲洞,物理學家也已經對這個問題做過設想。這些設想已經模糊了科學和幻想的邊界,實際上它就是科學幻想和物理學的純理論探討的一個混合物,這種建造一個人為的蟲洞在物理學家的理論中是純粹的想像,目前沒有技術手段能夠達到。
時間旅行也許在下一代可以實現,也許永遠只是個夢想。
威爾斯則在《時間機器》的結尾這樣寫到:人們除了驚嘆別無選擇。

熱點內容
科幻小說主角有把末日之刃 發布:2025-05-29 06:17:49 瀏覽:666
主角帶系統的小說完結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29 05:47:41 瀏覽:885
末世好小說推薦2015 發布:2025-05-29 05:16:06 瀏覽:713
月球歷險記科幻小說 發布:2025-05-29 04:51:22 瀏覽:638
中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29 04:14:01 瀏覽:147
男主輕松搞笑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29 03:52:21 瀏覽:298
有肉小說言情高幹 發布:2025-05-29 03:26:34 瀏覽:290
蜻蜓fm裡面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5-29 03:15:40 瀏覽:677
軍官小說言情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5-29 02:55:38 瀏覽:866
和男朋友們的約定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29 02:07:23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