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關於航天的科幻小說

關於航天的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1-11-27 01:54:34

Ⅰ 求推薦與太空梭有關的科幻小說

這是要幹嘛,寫作文嗎?這玩意快被淘汰了,科技含量沒有那麼誇張,事故率又高。。。
而且你得明白一點,對太空梭寫實的話就算不上科幻小說了,小說里的太空梭一般都能進行深空航行(而我們的太空梭根本不能做這種任務,因為沒有回程的燃料,而且他也不能在外星球降落,事實上他降落的條件也比較苛刻)電影里的太空梭也往往被誇大了。如此低下的能力就限制了其故事空間,事實上運載飛船的寫實小說還有一些比如《太空漂流記》,還有一篇前南作者寫的文章忘了叫什麼名。
如果非要一些文章的話,可以去讀一讀寫這玩意的科學美文
《誰是最可愛的人》《挑戰者號追思》《連空氣都是甜的》
在科幻小說里太空梭屬於很低端的玩意啊,一般來說都不屑於寫這個吧,電影倒有一些出場,布魯斯威利版的《世界末日》(此劇有美國航天局把關下創作的。)裡面的太空梭設計的還比較好,但是也很科幻了。離現實中的太空梭有較大差距(因為現實里的太空梭根本無法完成此類任務)比如裡面的太空梭能在隕石上降落,但現實中太空梭幾乎沒可能這么做,而且也么這么多燃料,事實上太空梭的燃料很少,空間也不大,在電影里太空梭也是在空間站里加註燃料後在啟程飛往隕石的,而俄羅斯設計的暴風雪能源太空梭更暴力,直接就取消了太空梭的主推進引擎,只有兩個小型引擎供調整軌道姿態用。
《月球陷阱》里也有太空梭作為搞笑者來襲,嘿,這就是我們的飛船。。。
即便是這樣太空梭的作用還是在電影里被誇大了,所以到現在太空梭已經走下了舞台,下一步大家都開始研製下一代的載荷工具了

Ⅱ 尋找探險、航海、航天、科幻類小說

看劉慈欣的和王晉康的
另:凡爾納是高人么?科幻萌芽時期的人而已。

Ⅲ 有關太空梭的文學作品

1. 在失重情況下航天員是否很難進入睡眠狀態?
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因為影響睡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分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是一班制還是二班制。在國際空間站和大多數太空梭上,所有的航天員都是同時睡覺,他們將睡袋掛在自己喜歡睡的地方,如牆上、牆角、天花板上等等。當航天員實行倒班工作制時,像包括空間實驗室在內的一些太空梭上,航天員睡在一個小的鋪位上,將它關閉後,可以隔絕工作室傳來的噪音。開始,航天員有些不安的感覺,覺得自己躺在一個狹窄的鞋盒中,而且大多數航天員出現10-15秒的背部感到舒適的錯覺。
然而,當你打算睡覺的時候,你需要習慣你的背部和側面沒有感覺,事實上你是在睡袋中漂浮著,只是用繩子將你倒掛著,因而那種使得你昏昏欲睡的重力感覺是不存在的,也有些航天員對此還不太適應。他們毫無睡意,緊張得必須吃安眠葯才能睡著。另一些人即使是在這種特殊環境下也能睡得很香。
需要補充的是:如果睡覺的時候你的頭部處在不通風的地方,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聚集在你的鼻子附近,當你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腦後部的一個報警系統就會發出警告,使你驚醒,會感覺呼吸急促。這時,你走幾步或換個地方,又可以沉睡了。
2. 航天員在太空中穿衣服時會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嗎?
航天員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們在地球上穿的沒什麼差別。例如,衣服必須由防火材料製作。當在失重情況下穿航天服的時候,航天員實際上就是在衣服內漂浮,只有當衣服碰觸到肌膚的時候,才會感到是穿著衣服。
3. 太空中漂浮很有意思么?
航天員們都認為一旦適應微重力環境後,在太空中漂浮是非常有趣的。順便說一下,科學家們不喜歡將微重力稱為零重力,這是因為除非你正好站在圍繞地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太空船的中心位置,此外你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微小的加速度和潮汐的影響,即使它們的作用很小,只有地球引力的百萬分之一,我們也不能認為它是無重力或0重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稱之為失重的原因。
在微重力環境下生活是很有趣,不同人的感覺也不同。第一次參加太空飛行的航天員,在進入太空後的頭兩三天,約有30%-40%的人出現「空間適應性綜合症」(它是運動病中的一種),其他人不會出現這種症狀。血液流向上身,使鼻竇和舌充血,影響人的感覺,一周左右的時間,航天員體內就會出現適應失重的反應。
在失重情況下,脊椎由於沒有重力的作用而變長了,使得人變高了(長高1-2英寸)。在失重情況下,當所有的肌肉放鬆的時候,就會出現大腿輕輕的向上抬起,胳膊向前方舒展開,身體略微弓著,彷彿是在水中一般。由於沒有「上」或「下」的感覺,需要依靠別的標志來確定「上」和「下」,在太空梭內部設計時,考慮用天花板和地板的不同來定位。
在微重力的情況下,航天員常常產生錯覺。當航天員告訴自己的大腦哪個方向是「上」,它立刻會認為那是錯覺。這樣,在太空定位、轉移或運動等感覺與在地面上不一樣。在太空行走是非常輕松的,航天員很快就習慣到處行走和用固定足的方法將自己固定在空間站上。穿上航天服在太空中行走變得困難得多,這是因為工作服體積大,就像套上一個氣球,視覺和觸覺都受到了限制。
4. 你可以穿多長時間的航天服?
一般可以穿5-7小時。當然也要視航天服的中的可消耗材料的情況,例如氧、電量、冷卻水等。航天服簡直就是小型太空船,穿航天服工作是很辛苦的。穿著的時間也與穿著者對舒適性和耐磨性要求有關。
5.如果在太空中遇到骨折或重病如何處理?
幸運的是,美國宇航局上天的120名航天員從來沒有碰到這種情況。在早期曾發生過阿波羅13號航天員佛瑞德尿感染的問題及小規模的流感的問題。太空船上總會帶上足夠的葯品以應付這些突發事件。一旦在圍繞地球飛行過程中發生意外,不管是在太空梭上或在國際空間站,都要以最快速度將航天員送回地球。美國宇航局也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個大型的七人座的返回艙,是為在特別情況下作為「太空救護車」使用的。
如果發生骨折,在太空船上也准備了固定骨骼的器材。當人類出發進入外太空,比如在探險火星的時候,太空船上將攜帶醫療設備,有一名或多名航天員是經過良好的醫學知識訓練的,他們可以進行救護和治療。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短期內返回地球是不可能的。可能情況下,飛船上將配備經驗豐富的醫生。
6. 空間站可以能容納多少人?
國際空間站最多能容納7名航天員。航天員的人數從開始的3人增加到6人,到2003年增加到7人(但現在由於空間站上資源的問題,只有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上-譯者)。當然,在一次意外中不可能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立刻返回。這就是美國宇航局為什麼要改進返回艙,以便比俄羅斯聯盟號太空船可以容納更多人員的原因。
7.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打發業余時間的?
他們根據自己的不同喜好,各有偏重。在飛行中,他們可以各自選取自己喜歡的娛樂。有的可以利用膝上型電腦看書或給家人發郵件,有些人在聽音樂或玩游戲,再有些人就是與地面的親友打電話或與其他同事聊天。可是絕大多數航天員在剛進入空間站時,大部分業余時間是站在窗旁,眺望宇宙和注視著地球從空間站下消失。
8. 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是如何挑選出來的?你對此有何看法?
任何身體狀況良好,符合航天員基本要求的成年男女都可以被選拔出來參加航天員訓練。要成為國際空間站的任務專家或航天員,最低要求是至少獲得一所國家承認院校的工程、自然科學或數學學士學位,在這一領域有三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更高的學位將更合適。太空梭駕駛員至少要有1000小時的噴氣式飛機的飛行經驗,其視力要比專家好。競爭是相當激烈的,每兩年平均有4000名申請者角逐20個名額。定期徵募航天員。
9. 你們是如何繪制太空圖的?如何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讓我簡單介紹一下,要完全理解這個復雜的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確實需要進入大學進行系統的學習。
最基本的是你需要知道宇宙是由三個空間構成,所以你應確定自己在這三個軸構成座標系統中的准確位置。在天文學領域,航天員是用方位角、海拔、赤經、距離和時間來繪制太空圖的。
在太空飛行的時候,我們的三個座標定為X、Y、Z。然後所有的人都有一致的參照系統,即座標系統的位置和方向,以此來進行測量和定位。一般這個系統以地球中心為原點。Z軸向上,X軸和Y軸在同一平面上。有時候可以假設它是隨著地球旋轉,有時候它是固定在太空中。這套「參考系統也可以裝載你的便攜電腦上。
太空船(還有所有現在的大型飛機上)都安裝了一套導航系統,可以知道在它的三個坐標附近的飛行物的運動,不斷地計算飛船相對與參照系統的變化。當然,通過看所指定的靶,也可以預測其前往的方向。而且很快的,你就知道你在什麼方位和前往的地方,如果偏離了設定的航線,還可以考慮進行相應的調整。
10. 航天員在太空中使用什麼樣的餐具吃飯?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航天中使用的是普通的餐具,像刀、叉、勺,與地球上使用的相同。航天員吃的大部分食物和飲料可以放在容器里。不同的是,當要吃這些食物時,它們會漂浮出來。一些食物,像在制備豌豆、豆等時要加入沙司,這樣它們就會粘在餐具上。食物有熱菜、冷盤或冷凍的。飲料是裝在一些可壓擠的瓶子中,像運動飲料瓶。但是有些事情航天員很難適應,他們常抱怨在長時間的執行任務中,無法得到新鮮的蔬菜和口味清新的咖啡。
順便提一下,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一旦運輸的太空梭到達,就可以得到像西紅柿這樣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美國航天員Shannon Lucid說,他們經常和俄羅斯航天員聯歡。也許幾年後,在國際空間站和火星探險隊里將能吃到新鮮蔬菜。目前還無法保證提供口味清新的咖啡和汽水,但至少有一家軟飲料公司已經開始開發一種在失重狀態下使用的容器。此外,在航天中由於體液的轉移,使航天員的味覺和嗅覺發生改變,在軌航天員經常挑選味重的食物。
11.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要待多長時間?
大多數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要連續呆90天——那是目前航天員計劃的「輪崗」平均時間。有些人由於各種原因提前回來,另外一些人可能會待很長時間,特別是當要為人類探索火星提供依據,要長時間飛行以便對航天員的生活和工作進行醫學研究時。值得一提的是,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時間的是一名俄羅斯內科醫生Valery Polyakov博士,他在1994年創造了這個記錄,在空間站停留438天(14 1/2個月),在此之前是1988年創造的241天飛行記錄。美國人在太空生活最長的時間是188天,也是女性航天員的世界記錄,它是由Shannon Lucid博士創造的。
12.為什麼地球有重力而在太空卻沒有?
太空中是有重力的,但我知道你不是指這個。可以這樣解釋:重力的生成與質量有關。質量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對太空產生影響(愛因斯坦會說,質量使太空彎曲。)這種作用是由艾薩克?牛頓發現的、被我們稱為萬有引力的力量來傳遞的。根據我們的觀察萬有引力學說是正確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阿波羅登月計劃就無法實現。同樣,一個物體地心引力的減少是與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根成正比的。
在地球上,物體質量所產生的重力,表現出像一個「壓力」作用在與地面接觸的物體上,我們稱之為「重量」。當沒有這種接觸的時候,舉例來講,在地球軌道上,飛行器沒有直接與地球接觸,也就沒有重力。但是太空船仍然有質量,就會產生自身的重力區(當然對於小型的太空梭就沒有重力了)。
也就是說在太空中所有具有重大質量的中心的星體,像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有地心引力的。牛頓也發現在沒有加速度作用的情況下,真空中的物體可以永不停歇的沿直線運動。但是,一個物體,例如空間站,有地球拉著它時,使它在地球軌道上運轉時,不能認為是處於「失重」狀態;這樣,在軌道上運行的空間站所出現的「失重」,並不是地心引力作用不存在,而是重力作用對它的作用消失。一旦有了阻力,大氣阻力、發動機動力、旋轉產生的離心加速度等等,失重現象就不見了。
13. 太空梭發射時是什麼感覺?
在發射台上,由於座艙的方向和位置,航天員們是背靠背、腳朝上(航天醫生規定了他們發射前處於這種狀態的時間)。在艙門關閉和所有的最後檢查工作已經完成後,航天員在心裡默默期待著發射,在腦海中再一次回憶在過去的幾年中所培訓的操作程序。例如,他們上方的所有櫥櫃是否鎖好?眼前的提示卡提醒你在緊急情況下應採取什麼措施?最後倒計時到6秒,三個液態火箭推進器點燃。當太空梭前後晃動5英尺時,你可以很明顯的感到它的晃動,這時,軌道器強烈的擺動和振動起來。但是航天員聽不到任何發動機發出的雷鳴般的轟響。
然後計數到零,頭盔上的無線設備中傳來指令:「點火、升空。」兩個固態燃料火箭推動器點火,太空梭開始沖向太空。這時候你不會感覺非常明顯的加速度,與飛機起飛時的感覺差不多。火箭推動器內的燃料不是均勻地燃燒,推進過程中顛簸得厲害。整個座艙就像汽車以最大速度在鵝卵石上飛馳一樣顛簸不停。
一旦推動器點著,在燃料燃盡前它們是不會停下來的。在起飛後兩分鍾,太空梭排空了的容器開始脫落,噪音沒有了,每個航天員不適感大為減弱。三個液態推進器的發動機里的燃料繼續燃燒,發出嗡嗡聲,當燃料燒盡後,太空梭變輕了,繼續保持加速度。(因為根據牛頓學說,加速度等於質量的平方。)
在升空7.5分鍾時,外部的巨大容器內的燃料已經燒掉90%,太空梭在起飛時的重量達到2000噸,而現在不到200噸,壓力已經達到3g——是地球重力的3倍。發動機減速到3g』s。在這個加速度,穿著沉重航天服的航天員,呼吸變得非常困難,會下意識的呼吸和挺胸。
最後,主發動機關閉。幾秒鍾內,發動機的推進力降到零。航天員會突然間感到胸口的壓力消失了,並有種失重感,此時,航天員已經在太空中。
14. 為什麼我們要建空間站?它有什麼用途?
我們國家提出在地球軌道上建永久的平台有很多的理由,而且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國際合作可以使我們受益非淺。
空間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的方式。現在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在地球軌道上,太空提供了許多非常有用的、在地球上找不到的環境,例如失重、高真空、高溫、極冷、極熱、未經過濾的太陽光和可以看到地球的全貌和環境,以及用天文望遠鏡觀察不被充滿空氣、雲彩和污染物的大氣層所阻擋的宇宙。
這些特殊的環境,可以使我們在那裡進行人、動物、植物等的科學研究,得到重大的科技創新。它們也帶來了新的醫學突破、科技發展、新的工業產品、新的葯品和很多其他的有助於我們國家保持領先地位的新的機遇和挑戰。當然了,這也使我們的經濟、工業、貿易和商業更具競爭優勢,也創造了新的工作、知識和財富。
由於空間站可以在太空中停留很長時間,使我們能夠長時間的利用這么多的太空資源,而太空梭在太空中最多隻能停留14天。空間站也可以提供更多的電能、更大面積、更多的工具和其他設備、簡直就像地面上的一個大型的研究基地,產品發展中心和技術示範中心。在長時間的飛行中,空間站也可以成為人類更好地探索外太空的太空發射場、跳板和以23,000英尺/秒速度移動的發射平台。
15.要成為一名航天員在體質方面的要求是什麼?
除了健康的身體以外沒有特殊的要求。無論男女只要符合這些要求以及我在問題8所給出的基本資格條件,就可以申請成為候選人參加航天員訓練。
16. 航天服有什麼不同尋常的特點?
航天服簡直就是小型的太空船,它需要保證航天員在艙外活動時的健康和連續工作的需要。由於在太空中沒有氣壓,沒有氧氣維持生命,人類必須有適合他們生存的環境。和太空梭工作艙內的空氣一樣,航天服中的空氣也是可以控制和調節的。
這樣,航天服的主要功能必須為呼吸提供氧氣,同時要維持身體周圍的氣壓穩定,並使身體內血液處於液態狀態。在真空或非常低的氣壓狀態時,身體中的血液就會像高山頂上的熱水一樣沸騰了。
太空梭上配備的航天服可以承受每英尺4.3磅的壓力,這僅是正常大氣壓的三分之一(每個大氣壓等於14.7 psi)。由於航天服內的氣體是100%的氧氣,而不像我們在地球的大氣層只含有20%的氧氣,穿上航天服的航天員要比那些在海拔10,000英尺的高山或身處海平面沒有穿航天服的人呼吸到更多的氧。在離開太空船去太空工作之前,航天員要呼吸幾個小時的純氧。這是去除溶解在血液中的氮和防止當氣壓下降時釋放出氣泡的必要程序,這種情況通常稱為潛水減壓病。
另一方面,如果在正常大氣壓下呼吸純氧過長,它就會變成對人體有害的氣體。這種吸氧排氮對航天員來講是過分的、毫無益處的和令人厭煩的等待,確實是件麻煩事,我們將航天服的內部氣壓設計為8.3 psi,這樣可以縮短吸氧排氮的時間。
航天服必須具有保護航天員免受致命傷害的作用,它除了可以防止微流星體的撞擊外,航天服也要避免航天員受到太空溫度極限的傷害。沒有地球大氣層來過濾陽光的輻射,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可高達250度,背向陽光的一面,就在零下250度。
航天服的主要特點是:除了靴子和手套有多層結構外,背面有生命支持系統,胸部是顯示控制模塊,還有就是為太空漫步者和處理緊急情況而設計的裝備,特別是備用的供氧系統。這些組合成一個被稱為EMU的集合體(艙外機動裝置),它可以實現不同子系統之間的自由轉換,無論是在正常情況下或緊急情況下都可以容易和安全地連接。
還有一些特殊裝置:尿液儲存器,在返回太空梭或空間站以後將尿液輸送到廢物處理系統;有一個網孔狀的彈性纖維製成的液體冷卻和通風服,衣服前面的入口處有拉鏈,它6.5磅重;內衣中的冷卻管內,水在不停流動著,使航天員穿上時感到很舒服。安裝冷卻管的原因是因為衣服內是純氧層,它不可能像在普通空氣中那樣提供足夠多的冷氣。還有就是可裝21盎司的內衣飲水袋,「探測帽」或通訊載體組合裝置,供雙向通訊的耳機和麥克風及預警和報警裝置,及生物醫學探測子系統。
在太空行走的時候,航天員綁上在地面重達310磅的單人機動裝置(MMU),一個單人的氮推動器背包,它固定在航天服攜帶式生命保障系統上。航天員利用可調控旋轉和平移的手控制器,可以准確的飛入或圍繞航天器貨船入塢碼頭運動,或自由的進入太空梭或空間站附近的有效載荷或建築內,也可以到達其它很多似乎遙不可及的外部區域。航天員穿著被稱為「太空自行車」的MMU』s,在發射、服務、保養和找回人造衛星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17.航天服是用什麼材料製成?它們是怎麼製作的?
我們通用的航天服/ EMUs有12層夾層,每個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從里層開始看,最裡面的2層是冷凍液體構成的貼身內衣,材料是內縫管狀塑料的彈性纖維,下一層是塗有尼龍的球膽層,外麵包了一層達可綸織物。下面7層是防熱和小隕石的保護層,由鋁化的邁拉和層壓的達可綸棉麻織製成。這七層的衣服外面是一層化合織物。
18. 美國第一位兩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是誰?
第一位兩次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人是戈登?庫鉑。第一次飛行:1963年5月15-16日,駕駛水星9號飛船,歷時1天10小時20分鍾。第二次飛行:1965年6月3-7日和皮特?康拉德一起駕駛雙子座5號,歷時7天10小時2分。
實際上格斯?格里森是第一個兩次乘坐火箭進入太空的美國航天員。但在1961年7月21日,他第一次飛行駕駛的「自由鍾」僅僅是亞軌道飛行的飛船,帶著他沿拋物線飛行15分鍾,高度是190公里,有五分鍾處於失重狀態。然後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次飛行,這次他進入了地球軌道,在1965年3月23日,他和約翰?楊一起乘坐雙子座3號繞地球三圈。順便提一下,這次飛行將第一台電腦帶入太空:它是每秒可運行7000次計算的小型計算機。格里森用它來計算地球軌道的變化。從那時起,航天員可以真正的飛越太空,而不是只沿著固定的軌道環繞地球飛行。
19.哈勃太空望遠鏡可能替代國際空間站么?
哈勃太空望遠鏡離國際空間站還有很大距離,首先它的軌道傾斜度是28.47度(國際空間站是51.6度),其次它的平均海拔高度是590公里。
20. 航天服有多重?
航天服包括背包在內凈重近280磅(在地面)。當然了在太空中它沒有重量(即使什麼都沒有變化)。
21. 為何航天員必須穿這么重的裝備?
一旦航天員進入有壓力的生活艙,他們就穿上地面上的人們在溫暖的春天穿的衣服,通常是短褲、短袖襯衫和襪子(因為他們的腳需要一些防碰撞保護和防寒,但他們不走路,所以不需要鞋子。)們僅在發射和返回以及走出氣壓艙進行太空船外活動或艙外活動的時候需要穿上特殊的衣服。發射/著陸服有防火功能和在太空梭的加壓系統失控後維持身體周圍的壓力不變的作用。
航天員艙外活動穿的航天服要提供維持生存的氧氣和壓力。它們必須使航天員免受快速飛行的太空碎片的傷害,所以他們的航天服必須有壓力。當他們背向陽光,遠離太陽光照射變冷的時候,航天服必須保暖。衣服提供與地面、太空梭和其他艙外活動的航天員聯系的無線設備。提供太空短途行走和在黑暗中工作所需的光線,避免航天員的眼睛受太陽光的直接照射,便於攜帶外出工作的工具,滿足航天員生理需要的食物。航天服要保證六小時無故障,可適應不同航天員的要求。你可以將它看成小型的太空船。在地球上它重達280磅,但是在太空中沒有重量。
22.進入太空要花費多長時間?
太空梭從發射、經過脫離外部罐和固體火箭,到以所謂的軌道速度到達地球軌道,大約要8.5分鍾,所以它要不停的圍繞地球轉動。(國家航天局網特約編譯/唐承革 沈羨雲)

Ⅳ 關於航天航空的科幻小說

1000字很困難!............你要幾十萬上百萬字的都好找一點!
讓我想想!
你可以去看看家園的故事情節
http://tieba..com/p/225043648

Ⅳ 探索宇宙是人類的夢想,某科幻小說中有一支宇航艦隊遠征某星球

王晉康——《新安魂曲》

Ⅵ 小的時候曾經看過一篇科幻小說,講的是一名宇航員坐著飛船到了外太空的一個星球,發現這個星球上的統治者

《猩球崛起》《人猿星球》是兩個電影版,原著大概就是人猿星球吧

Ⅶ 關於月球的科幻小說和電影。經典的。

一、《星球大戰》系列六部曲
影片故事圍繞在奴隸帝國及一小批叛軍的太空戰事上。《星球大戰》中,馬克漢彌爾與他結盟的朋友共同維護宇宙和平;《帝國大反擊》故事延續《星球大戰》,並加入新的結盟者,繼續一場正、邪對抗的太空大戰。科學家們選出這兩部電影,可能是對《星球大戰》最初三部曲系列存有懷舊之情,並非全為了片中的科學情節。這兩片上映後,掀起一股《星球大戰》玩具及游戲的流行風,成為日後多部太空電影及科幻小說的模板。

二、《魔鬼終結者》
在2029年主宰地球的計算機,為進一步滅絕人類及遏止人類反抗,派出機器人回到二十世紀,殺死人類領袖的母親,但計劃失敗。續集中,計算機派出更厲害的液體金屬機器人再度執行暗殺行動,但「終結者機器人」保護了未來人類領袖及其母親。英國牛津大學量子物理學家德意志認為,雖然此片在講述時間旅行上有些前後矛盾,卻仍是同類型電影中的佳作。

三、《黑客帝國》
主角是二十二世紀計算機高手,經常被夢境困擾,後來他發現自己的生活被來自邪惡網路世界的無形力量操縱,最後發現人類原來生活在一個「虛擬現實世界」中而不自知。主角決定拯救人類,挺身對抗邪惡網路世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細胞生物學家麥克說,片中人類能輕易地在大樓之間跳來跳去,看來有點超現實,但「也保有一貫的娛樂價值,也就是壞人與好人在未來世界裡還是斗來斗去。」

四、《異形》系列
一艘負責開采星球礦石的宇宙飛船載著七名隊員,在返回地球途中接到一顆不知名星球的求救訊號,隊員們前往調查。不料,外星怪物寄生在一隊員體內,後來還破體而出吞下隊員,最後剩下一名女隊員與怪物進行殊死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航天暨極地醫學中心負責人方凱文認為,此片描述了長途太空旅程的過程,使「我們首次知道未來人類在太空工作及生活時,可能會在宇宙飛船上吃薄餅、吸煙和玩紙牌來打發時間」。

五、《超人》四部曲
《超人》開創了一個科幻領域的嶄新時代,克里斯多夫在最後時間與命運不屈不撓的抗爭讓很多人欽佩。克里斯托弗·里夫就是超人,這是無論誰都抹消不了的記憶。從1978年到1987年,在這近10年的時間里,電影《超人》共誕生了4集。也許不少讀者還記得小時候觀看《超人》的美妙體驗。這套電影,不僅奠定了一系列科幻英雄片中的經典模式,直接開啟了銀幕上以《蝙蝠俠》、《蜘蛛俠》、《X戰警》等為代表的漫畫英雄時代,而且每一集都反映出當時美國主流社會的心理和大眾價值取向,折射出整個世界的政治文化格局。餘波至今,已經成為美國甚至全球的流行文化符號和銀幕偶像。這一切,都是超人給這個星球的最大禮物。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克里斯托弗。里夫。

六、《銀翼殺手》
主角是洛杉磯警察達克德,任務是尋找並殺死混雜在地球人中的非法復制人。這些復制人體力及智能遠超過人類。達克德在追殺過程中,意外愛上一名女復制人。倫敦國王學院幹細胞生物學家明傑說,這是他看過最棒的科幻電影,「在當時來說,它和整個故事都超越時代,提出了千古不變的問題,包括什麼是人類?我們是誰?」

七、《地球末日》
講述一個像人的高智能外星人乘飛碟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隨他一起來的是一個具有恐怖力量的機器人。外星人警告人類廢除核武器,並希望人類加入他們的和平星球聯盟,卻沒想到被地球人視為敵人,並發動攻擊。負責火星探測器「小獵犬二號」的英國科學家皮林傑十分喜歡這部電影。他說,「當年播放這部電影時,戲院經理為增添噱頭,會暫停播放電影,向觀眾宣布宇宙飛船已經降落的消息。」

八、《2001太空漫遊》
講述人類對命運及宇宙的探求,首先由史前人猿時期說起,之後,跨越時空來到太空殖民地。導演庫柏力克試圖藉此片,凸顯人類的無知,並前瞻性地預言人類科技的渺小。此片曾榮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視覺效果獎」。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教授曼寧稱贊此片:「模擬技術卓越,當今計算機繪圖也無法出其右。」

九、《地球爭霸戰》
火星人因火星氣候突變無法生存,組織了一批無堅不摧的外星軍團,計劃大舉入侵地球。人類的所有武器都對付不了火星人的死光炮,城市陸續淪陷,全世界人類都在逃命。就在此刻,火星人因感染地球細菌逐漸死去。美國加州天文學家休斯塔克說:「電影手段十分吸引人,因為它創造了一批我們完全不認識,背景也與我們大相徑庭的生物。」

十、《第三類接觸》
主角目睹來自外層空間的飛碟到達地球,從而展開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主角到最後仍一償夙願,登上外星人的母艦,肩負起地球使者與外星人進行友善的接觸。英國倫敦大學科學家方凱文表示,即使真有外星人,他們也不太可能駕駛電影中那種外形像倒聖誕樹的宇宙飛船,但對他而言,《第三類接觸》還是電影史上,有關外星人造訪地球的經典名片。

全球影迷推薦影史二十大經典科幻片!

5 Return of the Jedi 絕地大反攻
1983年 美國
導演:Richard Marquand
獲獎: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
英國金像獎最佳視覺特效
簡介:帝國統帥維達建造了一個新的死星基地,妄圖一舉殲滅義軍。與此同時,行天者盧克和喬裝打扮的公主莉雅以及機器人R2D2、3PO前往營救被賈巴囚禁的梭羅。義軍同帝國的最後一戰在此展開,盧克在死星中再度遭遇維達,經過一場惡戰,義軍最終戰勝了帝國。

6 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
1982年 美國
導演:Ridley Scott
獲獎:英國金像獎最佳攝影
英國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
英國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
簡介:在21世紀,人類創造出了高科技的結晶——復制人。它們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智慧和感覺,甚至在體魄上更勝於人類。它們被用於開拓外太空,干最累最危險的活,但它們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憎惡。一場暴動後,它們被宣判從地球上消失,如果再被發現,格殺勿論!一群復制人冒險回到地球,尋求生存的方法,因為它們的機械能量即將耗盡,隨時會死去,於是洛杉磯銀翼殺手小組派出精英迪克去追殺它們,而它們的罪名卻是想成為人類?!但是迪克與美麗的復制人麗歌發生感情,他開始左右為難……
《銀翼殺手》是一部被眾多影迷,科幻迷認為最被忽略的老片。這部充滿陰郁、壓抑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對人和人的價值的思辯。一方面人類試圖消滅由自己親手製造出的在各方面都強於自己的復制人,而另一方面復制人為了生存的權利與人斗爭的矛盾,迫使觀者不得不透過復制人的命運來反思自己:什麼是生命?以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等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問題。

7 Alien 異形
1979年 美國
導演:Ridley Scott
獲獎: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
英國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
英國金像獎最佳錄音
簡介:這部科幻經典叫好叫座,並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於是續集接踵而來,目前拍至第四集,仍大受親眾歡迎,雪歌妮薇佛扮演硬朗女長官蕾普莉,她和下屬乘坐商用太空船,在不知名的星球探險,下屬回到船上才發現一頭嗜血怪物上了船,從此永無寧日,恐怖事件接二連場。

8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
1968年 美國/英國
導演:Stanley Kubrick
獲獎: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
英國金像獎最佳攝影
英國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
英國金像獎最佳錄音
簡介:由斯坦利.庫伯力克執導的本片講述的是,為了解開神秘的石柱突然屹立於地面並攻擊人的秘密,原子動力太空般帝斯卡巴里號出發飛往距離八億公里遠的木星。此宇宙飛船的成員包括波曼船長、布魯飛行員及三個在圓筒內冬眠的隊員等五人。途中電腦HAL發生錯亂,破壞了冬眠裝置,布魯被誘出船外,於黑暗的太空中被殺,波曼船長則被困在母船中,與之展開生死格鬥,結果人類終於獲勝。不久宇宙飛船在進入木星的軌道後,因船長發現某地有與月球上的石柱一模一樣的東西,就駛向它,卻發生意外。當他醒來時,看見自已正和宇宙飛船在路易十六的寢室中。超越時間與空間,所有的一切東西都消失於白光之中後,飄浮在太空上的綠色地球,由一胎兒看守著,此胎兒正是波曼轉世而成的,正繼續等待著自己出生的日子。這部內容以不遠的未來為背景,在廣闊的宇宙空間中,人類將面對不可思議之事。本巨作廣集特殊攝影技巧與精華畫面感覺拍攝而成,可謂是空前絕後

9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橘子
1971年 英國
導演:Stanley Kubrick
獲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簡介:1971年庫布里根據安東尼.伯蓋斯的同名小說推出了[發條桔子]。故事以未來社會為背景,講述一個惡棍在被政府洗腦前後的惡行和徒勞的轉變。影片將矛頭直指社會意識形態,庫布里克說:「影片的主旨對人的自由意識提出了質疑。每個人都必須按照固定的方式和原則生活。當選擇做好人或壞人的權力被剝奪以後,人們是否還真正亨有人權?」麥考姆和其他英國演員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加上庫布里克發燒式的超現實導演手法,使這部充滿血腥和暴力的黑色喜劇震撼著人們的靈魂。

10 Aliens 異形2
1986年 美國
導演:James Cameron
獲獎: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
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
英國金像獎最佳視覺特效
簡介:雪歌妮薇佛今回再度扮演女長官蕾普莉,承接首集劇情,蕾普莉是首次探險任務的唯一生還者,卻處於冬眠狀態中。五十七年後,她終被一艘拯救隊太空船發現,並接獲新命令,重到那個神秘的星球。蕾普莉清楚異形物的底蘊,知道只有用核彈才能把它毀滅,可是一批人類早已被置上該星球建立殖民地,她必須尋求其他方法對付怪物。
《黑客帝國》三部曲
《超人》系列
《終結者》三部曲
《異形》系列
《星球大戰》六部曲
《銀翼殺手》
《Wired》
《第三類接觸》
《2001太空》
《地球爭霸戰》
蜘蛛俠和X戰警
<星河戰隊>又名《星際船上的傘兵》
《E.T外星人》
<第6日>
<少數派報告>
<變人>5部分
<天煞>
《星際爭霸》
絕地大反攻
發條橘子
攻殼機動隊
《回到未來》三部曲
帝國反擊戰
奇愛博士
大都會
楚門的世界
鋼鐵巨人
《百幕大三角》
《蝴蝶效應》 這有兩部
《時光機器》

《異次元殺陣》 這有好幾部
《記憶裂痕》
《人猿星球》
《侏羅紀公園》
《世界大戰》
《千鈞一發》又名<變種異煞>
12隻猴子
第五元素
黑暗都市
<時間機器>
人工智慧

《地球末日》又名地球停轉之日
銀翼殺手
千鈞一發
黑客帝國

Ⅷ 中國人寫的科幻小說,作家好像有在國內某個航天中心工作過。內容大致為三種族星際戰爭,06年前發表的。

應該是《三體》吧,作者劉慈欣

熱點內容
小故事組成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6-27 13:49:17 瀏覽:568
懶人聽書懸疑小說推薦 發布:2025-06-27 13:21:08 瀏覽:988
輕狂校園小說百度雲 發布:2025-06-27 13:07:37 瀏覽:419
女尊sp文現代小說 發布:2025-06-27 13:05:48 瀏覽:677
有哪些好的小說閱讀器推薦 發布:2025-06-27 13:04:20 瀏覽:852
喜歡熟女都市小說 發布:2025-06-27 12:02:45 瀏覽:382
tfboys校園系列小說完結 發布:2025-06-27 12:02:42 瀏覽:872
穿越成神奇寶貝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6-27 11:55:44 瀏覽:514
和熾道一樣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6-27 11:43:20 瀏覽:344
男主女主校園都很霸氣的小說 發布:2025-06-27 11:05:07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