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薩根confact科幻小說
⑴ 卡爾.薩根在美國的影響力有多大
姓名:薩根 Carl Sagan
國家或者地區:美國
學科:天文學家
發明創造:研究地外生命的權威學者
簡 歷
薩根(Carl Sagan)美國天文學家。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州紐約市。薩根1960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主要的興趣是行星的表面和大氣,這個領域隨著柯伊伯的研究和火箭技術的出現而重新獲得了生氣。例如,他創立了金星大氣的溫室模型,解釋這顆行星令人費解的高溫。他也為火星表面的高度差和木星大氣中的有機分子找到了證據。此外,他業余愛好研究的是其它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以及我們這個行星上生命起源的問題(毫不奇怪,他是那些好讀科幻小說的科學家之一)。他一直是一個小組的成員,他們試圖從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物質體系製造出化合物,經過氨基酸再到核酸的基本構件。1963年他成功地探測到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那是生命組織的主要能庫。因此,看來完全有理由設想在海洋中形成了化學能庫,靠太陽能逐步建立起來,並為復雜核酸和蛋白質的產生(總之,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現成的能源。1968年他調到康奈爾大學,任天文學副教授兼行星研究實驗室主任。1969年他擔任天文學雜志(伊卡魯斯)編輯的職務。
康德說過,讀盧梭的書他得讀好幾遍,因為在初讀時文筆的優美妨害了他去注意內容。今天,我們讀卡爾·薩根的書,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薩根作為世界一流的天文學家和科學活動家,其科普作品的「含金量」自不待言;而其作品所體現的透徹的哲理性、厚重的歷史感和異乎尋常的洞察力,更是科學文化史上的奇跡。享譽世界的科普大師阿西莫夫之所以推崇薩根為「歷史上最成功的科學普及家」,其原因亦蓋出於此。
薩根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長期任康奈爾大學天文學與空間科學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他深深介入美國的太空探測計劃,並在行星物理學領域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第2709號小行星以其姓氏被命名為「薩根」。他在科普方面的成就更為引人注目:20世紀80年代他主持拍攝的13集電視片《宇宙》,被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上映;此外他還寫了數十部科普讀物。1994年,他被授予第一屆阿西莫夫科普獎。
今年12月20日是卡爾·薩根的4周年忌辰。此前此後,兩部與薩根密切相關的新書《暗淡藍點》和《卡爾·薩根的宇宙》相繼出版,這真是對他的極好紀念。此外,不久前崔永元在《實話實說》節目中邀請美國科學家、反偽科學鬥士詹姆斯·蘭迪做了一期專題節目,結尾送他一本書,就是蘭迪的好友卡爾·薩根的反偽科學的名著《魔鬼出沒的世界》的中譯本,前兩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這也引起大家對他的興趣。再加上吉林人民社出的《宇宙》,據我所知,這就是目前國內關於卡爾·薩根的四部主要著作。
薩根首創的名詞———「暗淡藍點」,指的是從太空中遙望的地球。書是薩根60歲那年出版的,其主題關繫到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的長遠前景。該書布局大氣磅礴,章法井然有序。開卷就是對人類慣於漂泊的歷史回眸,繼而便淋漓酣暢、絲絲入扣地闡明了當今的科學技術正在為人類移居太空創造最基本的條件。從年輕時代起,薩根便對此種前景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暗淡藍點》則用詩一般的語言道出了此種心境:如「我們是在寧靜的海洋上航行的水手,我們感受到了微風的吹拂。」
《暗淡藍點》全書22章,其最後兩段意境尤為迷人:
「在過了一段短暫的定居生活後,我們又在恢復古代的游牧生活方式。我們遙遠的後代們,安全地布列在太陽系或更遠的許多世界上……」
「他們將抬頭凝視,在他們的天空中竭力尋找那個藍色的光點。」「他們會感到驚奇,這個貯藏我們全部潛力的地方曾經是何等容易受傷害,我們的嬰兒時代是多麼危險,……我們要跨越多少條河流,才能找到我們要走的道路。」
薩根———以及智慧、悟性及志向與之相匹的科學家們,似乎已經找到了這樣一條漫漫而修遠的通天之途,一條人類文明的未來之路。這不由得令人聯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對羅曼·羅蘭的評論:「他的目光總是注視著遠方,盯著無形的未來。」卡爾·薩根正是這樣的人,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對他充滿著崇敬之情。1994年10月,為了慶祝他的60歲生日,康奈爾大學專門組織了一個與其工作相關的討論會,會議就在校園內舉行,世界上300位科學家、教育家以及薩根的朋友和家屬應邀參加。《卡爾·薩根的宇宙》收錄的文章,即來自此次榮譽討論會。會上的四大論題是:行星探索、宇宙中的生命、科學教育、科學、環境和公共政策。這些話題通過那些卓越的發言者的論述,充分顯示了薩根數十年間的興趣、工作內容和成就之所在。
在這次會議的開始,是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弗蘭克·普雷斯的「向薩根致敬的演講」,可謂妙語連珠,他的首句便是:「赫胥黎曾經說過:『過了60歲還從事科學工作的人,他的作用會是弊大於利。』這對我們一些人是適用的,但卡爾卻是少數的例外!」在致敬詞的結尾則引證了當年年初薩根的一段名言:(科學)使得國家的經濟和世界的文化向前運行。其他國家都很懂得這個道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大學里有這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科學和工程學研究生的緣故。科學是發展中國家走出貧困和落後的金光大道。同樣的道理,美國如果不能抓住這個要領而放棄科學,那就必然會回到貧困和落後的道路。
4年前的今天———1996年12月23日,卡爾·薩根安葬於康奈爾大學的所在地紐約州的伊薩卡。「卡爾講的題目是宇宙,而他的課堂是世界。」全世界所有受到他的寫作、講課、演說和電視節目感染的人,都將長久地深深地懷念他。
卡爾·薩根還有一句名言:「宇宙比任何人所能想像的還要大,如果只有我們,那就太浪費空間了。」可見其對地外生物的存在堅信不疑
⑵ 找一部科幻電影 是美國的好像
《超時空接觸》
片 名 Contact
◎中文 名 超時空接觸
◎年 代 1997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劇情/科幻/神秘
◎語 言 英語/西班牙語/德語
◎字 幕 中文
◎IMDB評分 7.3/10 (44,654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884/
◎文件格式 RMVB
◎視頻尺寸 800 X 452
◎文件大小 3CD
◎片 長 153 Min
◎導 演 羅伯特·澤米基斯 Robert Zemeckis
◎主 演 耶納·馬龍 Jena Malone .... Young Ellie
大衛·摩斯 David Morse .... Ted Arroway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 Ellie Arroway
Geoffrey Blake .... Fisher
威廉·菲德內爾 William Fichtner .... Kent
Sami Chester .... Vernon
Timothy McNeil .... Davio
Laura Elena Surillo .... Cantina Woman
馬修·麥康納 Matthew McConaughey .... Palmer Joss
湯姆·斯克里特 Tom Skerritt .... David Drumlin
◎簡 介
埃莉是一位對宇宙生命充滿探索慾望的天文學家。尤其是對她產生深遠影響的父親去世時,她對科研的投入更加上了對父親的強烈懷念。她決心找到外太空生命跡象的努力,只得到少數人的理解,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她的行為是瘋狂的。終於有一天,埃莉的研究有了突破,她收到了來自外太空的信號。這一發現驚動了美國government,官員們決定關注這一事件,讓埃莉本人代表地球上的人類,飛越宇宙,去與外太空的生命進行理智的接觸。然而,人們卻不相信埃莉所敘述的太空經歷......
應該沒錯,我也很喜歡的!
⑶ 找一本關於人類搜素外星文明的小說,科幻的,科幻不要太過離譜,謝謝了
《解讀生命》王晉康的科幻一直屬於比較貼近現實的那種,這篇小說也秉承了其一貫的風格!
http://wenku..com/view/5f454ffa0242a8956bece469.html
《超時空接觸》又名:《接觸未來(contact)》
http://ke..com/albums/84978/84978.html#0$ae10eddee05ea54795ee3741
(有小說有電影)是目前好萊塢所拍攝的科學含金量最高的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調查表明,美國有97%的民眾相信影片所述的內容。
原小說作者、影片的副製片人(其實還參入了部分編劇工作)、康奈爾大學的教授卡爾·薩根(CARL SAGAN),他曾指導過美國的空間計劃,還擔任過美國航天局(NASA)顧問,一生獲得22個名譽學位以及一項新聞工作者夢寐以求的國際大獎--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小說《接觸未來》以豐富的知識和非凡的想像在經典科幻作品行列里佔有重要一席。
這兩部很合適,都是非常優秀的科幻。
另外在推薦下 劉的《三體》也是這個類型的,但是我覺他得幻的更遠一些。
--------------------------
超時空接觸的小說原型是《接觸未來》不過建議你直接看電影!因為不一定找的到中文版。
另外合理的超能力在科幻小說中不見得就是毫無道理的空想。記得有個老試驗,研究員坐在封閉的房間里,由玻璃隔離者,參與者在研究人員的背後盯著研究人員看,然後讓研究員記錄其感受,似乎通過多組試驗有人和無人時結果並不完全一樣,而且腦電波的存在也多有證實。未來人會衍生出特異能力並非完全空想。我們不能應為自己證實不了就完全否認所有可能。
比較嚴苛的科幻電影還有《世界末日》布魯斯威力和本阿爾弗萊德出演的,美國宇航局也參與了編劇和部分部分監制。
我想你要看的屬於那種偏「硬」的科幻是吧.搜索下 王晉康 劉慈欣 這些科幻世界的硬科幻作家的作品就不錯,比如 劉的球狀閃電,各期的銀河獎勵也都不錯。我不清楚你到底是要搜索起點的那種YY網路小說,還是相對比較嚴謹科幻文學。
如果是前者建議看看《末世卡徒》《黑暗血時代》《末日戰線》這些都不錯。除了黑暗血時代是東拼西湊比較離譜外,另外兩本都比較嚴謹,不過末日戰線中依舊有較多的異能者,但是我認為不算離譜的。
短篇的就太多了《後冰川時代記事》《真實姓名》《獵戶座防線》。。。總之如果是喜歡看這類短篇的各期的科幻銀河獎都值得翻出來看,還有很多沒得獎的短篇也很好~
⑷ 卡爾薩根的《宇宙》屬於什麼題材
科普讀物。
經典科普作品:卡爾.薩根的《宇宙》
卡爾·薩根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1955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次年獲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被授予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60年代早期薩根曾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及哈佛大學擔任教職,1968年調任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室主任、天文學和空間科學教授。
薩根的主要興趣是行星的表面和大氣。他創立了金星大氣的溫室模型,對這顆行星令人費解的高溫作出了合理的解釋。他還為火星表面的高度差和木星大氣中的有機分子找到了證據。薩根還是美國國家航天局的科學專家,曾參與了「水手」號、「海盜」號和「旅行者」號行星探測任務的科學設計工作。除了數量龐大的專業論文,他還撰寫了大量的通俗文章和讀物,獲得過許多榮譽。1996年12月20日,薩根因患骨髓癌並發肺炎去世,享年62歲。
從上面的簡介中,已經可以對卡爾·薩根的不平凡的成就有一個輪廓的了解,讀了《宇宙》,就能了解他淵博的學識。活潑的思想、巧妙的文筆和駕馭復雜而又龐大題材的非凡能力和才幹了。美國《時代》周刊稱贊他是宇宙的解說員,是科學演員。他的科研成果推動了天文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他的科普創作所傳播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在全球億萬人的心目中起到潛移默化之功。世界著名科普大師阿西莫夫曾稱薩根為「歷史上最成功的科學普及家」。
李大光在紀念文章中說:「卡爾·薩根是一位偉大的科普作家和科普活動家、教育家。」他在1980年自編自導的大型科學電視系列片《宇宙》,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放映,觀眾達5億!與這部電視片相配套的科普書籍《宇宙》是《紐約時報》連續70周的最佳暢銷書,是歷史上英語出版的科普書籍中發行量最大的——在80多個國家發行了500多萬冊。薩根博士的最後一部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是在他逝世半年之前完成的。這是一部近年來少見的探討科學和偽科學現象之間斗爭的著作。該書出版後立刻在美國引起巨大的反響。在1996年的最佳暢銷書的排行榜中,《魔鬼出沒的世界》名列榜首。
80年代,我曾經向中央電視台建議引進《宇宙》電視片,後來該片已由卞毓麟和吳伯澤等全部譯出,但不知何故,該片至今尚未和我國廣大現眾見面。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這次出版,再次向《宇宙》電視片呼喚,希望盡快正式播映。1995年我在美國訪問期間,特別留意卡爾·薩根的著作的普及情況。發現到處流傳著他的各種科普著作,而且《宇宙》的錄像帶仍然在發售,在推廣,仍然是最受歡迎的科普電視片
⑸ 如何評價卡爾薩根的唯一一部科幻小說《接觸》
我認為想要評價卡爾薩根的唯一一部科幻小說《接觸》,就好像評價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國家的驕傲,劉慈欣所寫的三題呀,都是科幻小說,都打破了人類思維的極限,讓人類接觸到一個嶄新的不同維度的空間,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能會是一個創新。
⑹ 求卡爾薩根的小說《超時空接觸》
樓主你好
你要的資源已上傳,請下載驗證
這大概是網上最全的了吧,滿意請採納,且看且珍惜
⑺ 科學家會看或寫科幻小說
世界上有一些即是科學家也是科幻小說家的人,比如美國的卡爾·愛德華·薩根。但是,更多的是,不寫科幻的科學家,和不是科學家的科幻作家。
我認為科普和科幻有非常大的區別。
中國以往的觀點總認為,科幻的意義在於普及科學知識,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不錯,科幻小說有時可以普及科學知識,就像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中含有很多地理海洋知識一樣,但更多的時候,小說里的「科學理論」僅僅是作者的虛構而非真實理論,比如《隱身人》的作者在小說前言終究明確的告訴讀者這篇小說實際上是不符合科學道理的。
科幻小說的目的並不在於傳授科學知識,而在於讓讀者發現科學的美麗、激發對科學的熱情。
科幻是屬於小說的,科普是屬於科學的。
科幻和科普的關系,類似於看《三國演義》和學習歷史課本的關系:固然你可以從《三國演義》得知一些歷史知識,但是你不是為了了解歷史知識而去看三國的,而且《三國演義》的一大半並不符合真實的歷史。但是,三國演義可以讓你感受到歷史的宏偉壯麗、波瀾壯闊,從而可能讓你產生對歷史書的興趣。這大概就是科幻和科普的區別了吧。
你爸爸的觀點也有失偏頗。美國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有很多著名科學家投身科幻寫作。
例:
卡爾·愛德華·薩根(Carl Eard Sagan),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說作家。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市,1955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獲得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60年代在哈佛大學任教,1971年任康奈爾大學大衛·鄧肯天文和太空科學研究會教授、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他同時還是世界性的太空研究組織——美國行星研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和會長。
著作
《宇宙》、《伊甸園的飛龍》、《布魯卡的腦》、《無人曾想過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競賽的終結》、《被遺忘的前輩的影子》、《接觸》(拍為同名電影)、《彗星》、《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暗淡藍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魔鬼出沒的世界》。
薩根——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科普專家
卡爾·薩根博士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教授。同時他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對科學的精闢見解使他成為「唯一能夠用簡單扼要的語言說明科學是什麼」的科學家。他成為本世紀最有影響的人物。
卡爾·愛德華·薩根於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市,於1955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獲得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從60年代早期他就在哈佛大學執教。1971年任康奈爾大學正教授。1996年12月20日,這位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在與骨髓癌抗爭了兩年之後,在福萊德·胡欽斯癌症研究中心與世長辭,年僅62歲。 卡爾·薩根一生研究成果驚人。他的研究重點為金星上的溫室效應、火星上的季節變化、原子戰爭所造成的長期環境影響、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外星智能生命探索等。他是宇宙生物學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之一。長期以來他一直擔任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碩士和博士生導師。病重期間,他仍然在指導他的學生。他是康奈爾大學最值得尊重的教授。 卡爾·薩根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航海者」、「海盜」、「旅行者」和「伽俐略」宇航探險計劃中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為此,他榮獲美國航空航天局頒發的特別科學成就獎,兩次榮獲傑出公共服務獎和航空航天局頒發的阿波羅成就獎。薩根除了獲得航空航天局的承認和獎勵以外,還擁有美國大學和學院授予的22個榮譽學位,以表彰他在科學、文學、教育和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貢獻。由於他在原子戰爭的長期後果和反對核武器方面的傑出貢獻而獲得了許多獎勵。他還獲得過許多其它部門給予的獎勵,如美國太空航行委員會的約翰·F·肯尼迪太空航行獎;探索者俱樂部第75屆年會獎;蘇聯航空聯合會康斯坦丁·柴科夫斯基獎;美國天文協會馬素斯基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的公共福利獎;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最高獎,以表彰他在「將科學應用於公眾福利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薩根是美國天文協會行星科學學會的主席、美國地球物理學會聯合會行星研究會主席、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行星學會主席。他在12年的時間內連續擔任研究行星的權威雜志《伊卡洛斯》的主編。薩根是行星協會的合作發起人,這個機構擁有10萬會員,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研究行星為主的組織。這個組織為尋找外星智能生命的無線電聯絡研究項目和地球附近的的小行星的研究項目提供幫助。薩根還是加利福尼亞的噴氣推進器研究所的客座科學家和《太空漫遊》雜志的投稿編輯。在這個雜志上他發表了許多論文。在他病重期間,他還寫了一些與他的疾病有關的文章。 卡爾·薩根還是偉大的科普專家和科學教育家。1980年,他推出大型長達16集的電視序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極其強烈的反響,這部電視片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放映,觀眾達到5億!這個電視片獲得米·彼博迪大獎。與這個電視片配套的科普書籍《宇宙》是《紐約時報》連續70周的發行量最大的暢銷書,是歷史上英語出版的科普書中發行量最大的書籍。他的一生著述甚多。除了各種科普文章以外,他還寫了30本書。其中《伊甸園的飛龍》、《布魯卡的腦》、《無人曾想過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競賽的終結》、《被遺忘的前輩的影子》、《接觸》、《彗星》、《宇宙中的智能生命》和《淺藍色的點:人類在宇宙中的未來之展望》等書籍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伊甸園的飛龍》還獲得美國普利策獎。 卡爾·薩根在科普中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獲得美國青少年的尊重和喜愛。他的知名度超過所有的影星歌星,甚至政治領導人。在1991年美國青少年中進行的「十大聰明人」評選中,他的名字列居榜首。而在當年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立下赫赫戰功的斯瓦茲科普夫也才名列第二,里根和布希分別名列第四和第六。他同時還是「美國超自然現象說法科學探究委員會」的成員,並於1987年獲得該委員會授予的「維護理性獎」。1994年,他又獲得第一屆「阿西莫夫獎」。
(你說這位寫科幻的科學家不牛嗎?)
⑻ 求一部外國科幻電影名
接觸未來
片名:contact (接觸未來,又譯超時空接觸)
原著:卡爾·薩根carl sagan
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
音樂:阿蘭·斯文特里alan silvetri
主演: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 扮演埃麗
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 扮演龐馬
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公司1997年出品
彩色寬銀幕故事片,片長2小時31分
內容簡介:埃莉是一位對宇宙生命充滿探索慾望的天文學家。尤其是對她產生深遠影響的父親去世時,她對科研的投入更加上了對父親的強烈懷念。她決心找到外太空生命跡象的努力,只得到少數人的理解,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她的行為是瘋狂的。終於有一天,埃莉的研究有了突破,她收到了來自外太空的信號。這一發現驚動了美國政府,官員們決定關注這一事件,讓埃莉本人代表地球上的人類,飛越宇宙,去與外太空的生命進行理智的接觸。然而,人們卻不相信埃莉所敘述的太空經歷......
欣賞電影《接觸未來》,就不能不提該片的超強陣容。原小說作者、影片的副製片人(其實還參入了部分編劇工作)、康奈爾大學的教授卡爾·薩根(carl sagan),他曾指導過美國的空間計劃,還擔任過美國航天局(nasa)顧問,一生獲得22個名譽學位以及一項新聞工作者夢寐以求的國際大獎--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小說《接觸未來》以豐富的知識和非凡的想像在經典科幻作品行列里佔有重要一席,可惜卡爾1996年去世時沒能看到本片殺青,故影片在即將結束時打出「for carl「的字幕,以示悼念。本片另一位核心人物,導演兼製片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在好萊塢的地位直逼其恩師斯匹爾伯格,對電影特技的貢獻也僅次於卡麥隆(james cameron)和盧卡斯(george lucas),影迷至愛的《阿甘正傳》也是出自此君的手筆。至於本片的女主角,清瘦俏麗的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早已被我國觀眾所熟悉,童星出身的她可是位影壇奇才,迄今已獲得10項電影類大獎,包括兩項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桂冠(1991的《沉默的羔羊》和1988的《被告(the accused)》),少年得志。影片中,朱迪演活了一位敬業、勇敢、堅強的女天文學家,尤其是時空旅行回來後在聽證會上的那場戲,她把艾莉面對民眾普遍誤解和官員咄咄逼人地詰問時的那種抗爭、委屈、無奈、進退兩難的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飾演艾莉的父親和艾莉的情人的演員分別是羅素·克勞(russell crowe)和馬修·邁康納西(matthew mcconaughey),前者後來主演了《角鬥士(gladiator)》,後者擔綱了海戰猛片《u-571》。其他演員,包括飾演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瞻姆士·伍茲(james woods)、飾演厚臉皮科學家的湯姆·斯凱里特(tom skerritt)、飾演億萬富翁的約翰·赫特(john hurt)等等,不是金球獎就是艾美獎得主,而飾演總統柯林頓的演員,實際上並不是什麼特型演員,而是柯林頓本人,這是澤米基斯在《阿甘正傳》中的故伎重演,用電腦特技將美國總統「請「到了劇組中,但是,他的形象被塑造得遠不及《空軍一號》那麼地光輝,而是像棵牆頭草。影片中的主題音樂也幾乎成了頌揚女性奮鬥成功的代表旋律,在去年的悉尼奧運會上,每當我國誕生一位的女冠軍,介紹其身平事跡配的音樂就是來自於本片(而男冠軍則代之以《石破天驚(the rock)》的主題音樂)。
本片無與倫比的理科背景:
一九八五年的一個學期末,加州理工大學(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理論物理學教授Kip S.Thorne(廣義相對論三巨頭之一)剛剛上完一學年的課,正慵懶地靠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休息,電話鈴卻突然響了起來。打來電話的是他的老朋友,著名行星天文學家Carl Sagan。Sagan當時正在撰寫一部描寫人類與外星生命首次接觸的科幻小說。寫作已經接近尾聲,但身為科學家的Sagan希望自己的作品-即便是一部科幻小說-也盡可能地不與已知的物理學理論相矛盾。在這部小說中Sagan安排女主人公通過黑洞(Black Hole)穿越了26光年的距離,到達遙遠的織女星(Vega)。這是整部小說中最具震撼性的情節,但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卻也是最可疑的細節。於是 Sagan打電話給從事引力理論研究的Thorne,為這一細節尋求技術咨詢。經過一番思考和粗略的計算,Thorne 告訴Sagan黑洞是無法作為星際旅行的工具的,他建議Sagan使用wormhole(蟲洞)這個概念,於是便有了隨後出版並被拍成電影的著名科幻小說 <Contact>。
與別的天馬行空式不靠譜的胡編科幻不同,本片對星際旅行的認識與當時物理學家對理論物理的認識完全一致。
Sagan的小說順利地出版了,Thorne 對 wormhole 的思考卻沒有因此而結束。三年後,Thorne 和他的學生Mike Morris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上發表了題為「時空中的wormhole及其在星際旅行中的用途」的論文,由此開創了對所謂「可穿越 wormhole」(traversable wormhole)[注一] 進行研究的先河。作為教學性刊物的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也因此而有幸在一個全新研究領域的開創上留下了值得紀念的一筆。
Morris和Thorne的文章在wormhole研究中具有奠基性的意義,不過wormhole這一名詞卻並非是他們兩人的發明。早在一九五七年 C.W.Misner和J.A.Wheeler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這一名詞。那篇文章討論的主題是所謂的「幾何動力學」 (Geometrodynamics)-一種試圖把物理學幾何化的理論。Misner和Wheeler的「幾何動力學」後來並沒有走得很遠,但他們在文章中提出的wormhole這一概念卻在事隔三十一年之後得到了全新的發展,並成為以星際旅行為題材的科幻小說中的標准詞彙,可謂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⑼ 超時空接觸 最後的FOR CARL什麼意思
電影 超時空接觸 改編自Carl Sagan(卡爾薩根)的科幻小說《Contact/接觸》。
由於影片拍攝中途卡爾不幸去世,所以才會在影片的結尾出現 For Carl,算是一種紀念把。
⑽ 美國電影《Contact》最後說這部電影獻給一位科學家。請問這個科學家的名字謝謝
卡爾·愛德華·薩根(Carl Edward Sagan)
美國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科幻作家,和非常成功的天文學、天體物理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科普作家。行星學會的成立者。
作品列表
《宇宙》
《伊甸園的飛龍》
《布魯卡的腦》
《無人曾想過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競賽的終結》
《被遺忘的前輩的影子》
《接觸》(拍為同名電影)
《彗星》
《宇宙中的智能生命》
《暗淡藍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
《魔鬼出沒的世界》
《接觸》(超時空接觸)根據卡爾·愛德華·薩根1985年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