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是怎麼表達科學
❶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
後者是基礎,前者是體現。
首先,你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說都能跟科技發展聯繫上。科幻小說也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很多軟科幻的作品反應的都是社會人文方面的事物,只是借科幻這個舞台來表達小說主題而已,並沒有太多對科學的描述。然而硬科幻的作品卻不然,它們多是有著大段的科學描述,著重以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為題材,語言嚴謹准確。而小說的故事性反而成為了附屬品。
但無論是哪類,小說所虛構的情節、人物等等,根據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的原則來看,都應是大體可能產生的,而不是同已被揭示或是尚待揭示的自然規律或社會規律相背離的。也就是說科幻首先要以科學為基礎。
總的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科幻小說一個發揮的空間,若沒有科技發展這巨大潮流,科幻小說就失去了生命。
眾所周知,有很多寫作科幻小說的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科學家。如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儒勒·凡爾納及眾多現代的美國科幻小說家等等。他們大都身處在一個科學氣息較濃厚的環境里,所以他們有預見本領域甚至是科技發展方向的能力,能把握住時代跳動地脈搏。他們小說里所提到的事物或是正處在研究中不久就能實現的(只是借小說將時間提前一下)或是他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被研究出來的。科幻小說家們只是將這種在大眾看來還不明朗的科學趨勢具象的表現出來而已。
科幻小說理所當然有它的科學預見性,就像儒勒·凡爾納的作品中所描繪的潛艇、電視、飛機都給後世的科學家很多的啟發,這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科學的發展。 但這種預見是有其局限性的,談了幾十年的太空旅行我們現在不還是只能在月球上留下我們的足跡嗎?
事實上,單一考慮作用的話。科幻小說對科學的促進作用並不十分明顯,要知道小說家的預言沒有實現的要比已經成為現實的多的多!但它對社會的科學啟蒙以及文明傳播方面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它給了人們想像的翅膀,你盡可以想像你未來的生活是什莫樣子,而不用擔心它不會實現。不是有句話嘛,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❷ 說說科幻小說與科技之間的聯系是什麼
科幻小說大多出自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當然這也不是毫不根據的空想。現在很多的現代化設施在科幻小說中都有相似的體現。如下面文章所述:
有一位探險家建造出一艘太空船,並在另一個世界上遇見了外星人。這些外星人看上去十分奇怪。他們的身高是人類的兩倍;他們穿著的衣服是由人眼看不見的神秘材料紡制而成;他們講的話也聽不懂,於是這位探險家便無功而返。
在過去一個世紀里,無數的通俗雜志和典型科幻小說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節。類似的主題早就已經被研究過,比如說艾薩克·阿西莫夫,雷·布萊伯利和亞瑟·查理斯·克拉克這樣的作家(三人均為二十世紀著名的科幻小說家),比如說《陰陽魔界》和《星際迷航》這樣的經典電視劇,又比如說這月的電影《降臨》。但這種特別的故事並不是從上個世紀開始的,英國教會主教弗朗西斯·戈德溫寫的小說《月中人》,其中的主人公多明戈·剛薩斯就是上述的那種太空探險家,這部小說早在1638年就出版了.
有時,科幻小說會被認為是現代科學發展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是由於整個17、18世紀經驗知識和技術能力得到了巨大發展,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新大陸的發現,醫學的進步,顯微鏡的發明,因而才出現了科幻類型的小說。批評學家布萊恩·愛迪斯認為,瑪麗·雪萊1818傑作的《弗蘭肯斯坦》才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因為它整個奇妙故事的發生純粹是通過科學手段,而不是通過魔法或奇跡。
然而,許多科幻小說提出的觀點堪比肩於科學革命的發現,有的想法甚至更加超前。科幻小說之所以這么令人著迷,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反映出當時最新科學的發展,而且它們還展示出了文學對科學研究的深刻影響。正如許多當代科學家所言,《星際迷航》激發了他們對探究宇宙的熱愛,半個世紀前的科幻小說所預示的觀點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也得以證實,例如《月中人》中傳播的日心說和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科幻小說並不能直接激發科學革命,但這個時代的文學允許人們去想像一個不一樣的現實世界,而有些關於現實世界的科學幻想在不久之後的確在科學上成為了現實。
這些早期不同類型的經典作品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島》(1627),約翰內斯·開普勒的夢游(1634),瑪格麗特·卡文迪什的《瘋狂世界》(1666),亨利·內維爾的《小島 的松樹》(1688)和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這些書中的內容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激發人的好奇心,激發人的好奇心這也是這些經典科幻小說的核心之所在。莫爾在描述虛構烏托邦的發現者那具有召喚力且激動人心的旅程時,用了這樣的筆墨:「在你平凡的生活中,沒有人會告訴你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很多奇怪和未知的人類與國家。」「勇敢地航向人類前所未至的宇宙洪荒吧。」
❸ 科幻小說 關於科學 自然怎麼寫
寫科幻小說的發展方向很多,關鍵是重點放在哪個方向。確定目標,然後收集材料,最後寫稿
❹ 什麼叫做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英語簡稱:Sci-Fi)全稱科學幻想小說,直譯應為科學虛構小說(英語全稱:Science Fiction),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
其定義為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否則就是科學奇幻小說)而創作出的文藝,一般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當下以敘事為重點,追求人文思考已成為科幻小說主流,國內科幻小說還呈現出輕科學偏文藝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各大主流網路文學平台上的所謂的科幻分類下的小說很少完全具備以上三要素,其細分類型與受眾跟本詞條所定義科幻小說均有極大差別,也不受中國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協會的認可,屬於網路文學的一個分支,據此本詞條將不對該類型進行介紹。
(4)科幻小說是怎麼表達科學擴展閱讀:
在大陸,鄭文光、童恩正這些作家是最早能 寫出科幻故事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當年為什麼 轟動一時,還被改編過廣播劇和電影?因為那是 戲劇沖突很飽滿的故事。
葉永烈最早寫《小靈通 漫遊未來》,1.0階段科幻的經典。後來他寫《金 明戈亮探案集》,就進化到2.0階段科幻。那是偵 探加科幻的類型,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案子,有時 甚至是案中案,葉永烈把情節梳理得很順暢。
到了20世紀50—60年代,歐美科幻基本都 發展到2.0階段科幻,不敘述完整的故事,編劇 都不會給發表。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幻 也基本完成了這個轉變。
❺ 科幻小說是什麼
主要以科學為基礎進行幻想的幻想小說。對虛構的事物,用科學理論去解釋其存在的合理性。至少,作者必須設想出某種科學理論或技術,使作品中的虛構世界有可能存在。
科幻小說既然以科學為基礎,又不能拋開小說的人文特質,創作時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著重於描寫科學發展,描寫新技術所建構出的新世界、新事物,等等;另一種是著重於描寫科技對社會、對人的影響,描寫在新的科學時代中,人的道德原則、倫理觀念、生活目標和生存方式,等等。
前一種,就是所謂「硬科幻」,後一種則被稱為「軟科幻」。
必須注意的是,這兩種方式絕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區分出硬、軟,只是由於寫作的側重點不同。只有「科」,單純描寫科學新技術,那就成了科普或科學假想;而只有「人」……那也稱不上「科幻」了。
在此還想補一句:硬科幻和軟科幻的區別,並不在於作品中「科」更多還是「幻」更多,而在於偏重「科」還是偏重「人」。不論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幻」都是必然存在而且一直存在的。「幻」並沒有多少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
另一方面,即使是軟科幻,也必須有個能夠自圓其說的科學理論來支持。也就是說,科幻小說,必須具有科學上的合理性。
例如,對於倪匡的大部分小說,我既不贊成歸入硬科幻,也不認為該歸入軟科幻,而是把它看成科幻與玄幻交界的邊緣類幻想小說(倪匡的少量作品,有些具備較為完整的科技設定,確實可算到硬科幻里,另一些則主寫人在新科技面前的矛盾心理,似可放入軟科幻類中)。
❻ 科幻小說裡面的空間該怎麼用科學的方式寫出來
我覺得如果是想寫警世的科幻,大可不必追求技術方面的描寫。很多精通於這方面描寫的科幻小說作家都是醉心於世界或者文明的架構,如阿西莫夫所架構的機器人世界,基地世界,平行宇宙世界;哈里·哈里森的恐龍文明及其所構想的一系列生物工具等等。但是這樣的構思是非常花時間的,而且要寫到使人信服更是很困難,因為內部邏輯關系稍有不慎就可能錯亂,所以這類比較硬的科幻寫起來是相當死腦細胞的^_^
❼ 科幻小說是「科學」更加重要,還是「幻想」更加重要
科幻小說是是很多科學愛好者比較喜歡的文學類型,當然喜歡它的也不僅限於科學愛好者,而科幻電影也是科學愛好者比較喜歡的影視類型,同樣喜歡它的不僅限於科學愛好者。個人認為科學較為重要。
什麼是幻想元素必須符合科學呢?就是幻想元素不能憑空虛構,而應該在現實中有相應的科學理論或科學概念,一句話就是不能亂來。另外諸如超人之類的飛天遁地置萬有引力定律於不顧,這就只能當玄幻動作片看了,可以看得很爽,但跟科幻無關……符合科學的幻想元素就是那些幻想元素是基於已有的科學理論或科學假說的,在現實的科學中有理論基礎,但可以在這些理論上加以適當的合理誇張,但不能修改基本的理論科學原理。
❽ 科幻小說一般寫什麼內容
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網路
❾ 如何理解科幻小說的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的定義,現實意義就是不僅僅是用來消磨時間,而是對成長和成熟有某種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作用。
科幻小說首先是小說。作為小說下的一種亞文學形式,科幻小說自然有小說的一些共性。如果一片科幻小說在小說的意義上是好的,那麼它就會對現實產生意義。它具有科學性,前沿性,拓展性,幻想性。具體解讀如下:
科學性:科幻小說的科學性首先應該是廣義的科學。狹義的科學是指科學的知識體系。廣義的科學則還包括科學態度(世界觀)、科學方法(方法論)。科幻小說,首先是對科學的尊重,可以承認和允許自己的幻想誇張甚至不符合一些現有的科學知識的地方,但反對自欺欺人,把一些明顯的偏見或者迷信的東西偽裝為科學的事物,混淆視聽。
前沿性:雖然存在所謂的歷史科幻,但科幻無疑還是主要面向未來的。而面向未來的科幻與其說是對未來的構建,不如說是對現實的反應,尤其是現實中一些前沿的科技,一些熱點的話題的反應。如果說後者是大多數小說或文學形式的關注焦點的話,那麼前者——前沿的科技和科學理念無疑是科幻小說的特殊的關注點。
拓展性:如上所述,科幻以現實為基礎,而文學作品自然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作為科幻小說,個人感覺,它的拓展更有明確的方向性,無論從時間空間,或者思維方向,都有別於其他,顯得更為超前,更為宏大,更為具有使命感,也許這也是一部份科幻讀者自視甚高而瞧不起其他題材的文學作品的原因。
幻想性:其實這並不只是科幻單獨具有的特性,如果比幻想的自由和灑脫,一片yy文也許幻想的更好看一些,而奇幻在幻想上的成就也許更為卓越一些,畢竟奇幻甚至已經建立了幾個很著名的世界和設定,而科幻也許除了沙蟲世界,其他的更像是現實世界的有限的延展而不是幻想。但正因為科幻的幻想有其局限和嚴謹性,更易被接受,也更易在細節上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