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小說集珊瑚島上的死光
① 珊瑚島上的死光的作者簡介
童恩正(1935—1997),湖南寧鄉人。考古專業。先後在峨眉電影製片廠、四川大學、美國匹茨堡等多所大學任職教授,中國科學文藝委員會主任委員。1960年開始科幻小說及科普創作。其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被評為中國科幻小說重文學流派代表作,多次獲獎。
② 珊瑚島上的死光的影片評價
影片將科學幻想小說搬上銀幕,這對中國電影藝術創作實踐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
它圍繞具有科幻色彩的中心事件——保衛和掠奪「高效激光科技成果」而展開,用重彩濃筆描繪了科學領域內正義與邪惡的斗爭。
塑造了趙謙和馬太兩位華裔科學家的形象,既歌頌了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同時也揭露了一夥騙子竊取他人科學發明成果的卑劣行徑。
③ 珊瑚島上的死光這部書的作者是誰
珊瑚島上的死光,科幻小說名,作者童恩正,為中國科幻小說文學流派代表作;另有同名電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0年,劇情為:科學家陳天虹由於發明「高效能原子電池」而捲入了某大國財團的世界經濟爭霸,他堅持發明要帶回祖國,但他乘坐的飛機遭受「晴空閃電」在太平洋上空墜海。常年旅居大洋荒島上的華裔科學家馬太博士拯救了陳天虹的生命。激光武器本來是阿基米德的純真幻想,為了防止它成為世界毀滅者,兩位科學家決定聯手反擊國際商業霸權……本片是著名配音大師邱岳峰先生主演的唯一一部彩色電影,也是我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故事片。
童恩正在1963年創作的科幻小說《珊湖島上的死光》,在1978年發表後轟動全國,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創作獎,1980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改編、攝製成同名電影,系我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故事片。作為國內首部科幻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科學幻想的奇特性和電影製作技術上存在缺憾,但是那一束射向海面的紅色激光,正是新時期中國電影對於這種新的類型電影靈光乍現的短暫嘗試。
④ 求世界經典科幻小說全集共12冊 2000年出版 下面是目錄,有大神嗎 謝謝 郵箱 [email protected]
⑤ 80年代初看過的一本中國科幻小說,其中印象深刻的有《飛向人馬座》、《追蹤恐龍的人》請提供書名,謝謝!
80年代初,那你歲數不小了,我是80年代末看的,實體書早整沒了,你想看具體哪篇文章就分開找吧。
⑥ 關於科幻的疑問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科幻作品創作到今天為止,已然有了百餘年歷史。
然而自魯迅時代及其後七八十年時間里,科幻作品多以「普及科學知識」的面目出現,故而在非文學的功利性道路上愈行愈遠。毋庸置疑,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小說總是具有相對強烈的科學啟蒙特質,故而在傳統主流文學創作領域乃至科幻作者本身,大都將它歸類到少年讀物一類。
直到1978年以後,以《珊瑚島上的死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科幻作品以及以童恩正、葉永烈、鄭文光、劉興詩為代表的科幻作者群體的涌現,幾乎可以稱作是中國科幻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
這個階段的科幻作品逐漸從少兒化向成人化轉變,同時其中的科學元素從最初以體現傳播和教育的功能為主的前台向著以設置背景為主的後台轉變。也即從非文學的尷尬地位開始向著大眾文學轉移。盡管這些作品更多的是借用科幻的外殼,本質上依舊是冒險或者警匪小說(如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小說,科幻設置在其中不過是背景),但其中也不乏擁有真正科幻內涵的作品。以《珊瑚島上的死光》為例,死光作為一種道具,他小說本身起到相當大的情節推進作用。盡管小說本身的語言並沒有任何出眾之處,然而既然文章能夠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並且被改編成電影就很能說明當時的社會主流已然認識到科幻小說這一游離於傳統文學類型之外的作品類型了。
如果科幻作品在當時能夠獲得與他同時進入中國主流文壇的現代主義作品同等的地位,那麼在當時以改革開放為背景,中西方在文化以及各種文化思潮的交流之下,科幻實現一次強而有力的走入主流文學市場,甚至開創一個中國式的「科幻黃金時代」也不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可以從八十年代末期到今日,《科幻世界》雜志的崛起上得到充分印證:目前該雜志作為一份實際上質量並不算太高的讀物,以平均三十萬份、最高四十萬份的月銷售量穩穩占據世界科幻歷史上科幻類雜志銷量第一的位置。這幾乎是六七十年代科幻作品在美國炙手可熱的時候,所有的科幻類刊物的月銷售量的總和。
自1979年開始,趙之、魯兵、甄朔南、陶世龍等科普作家以《中國青年報》「科普小議」專欄為陣地,對當時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進行了系統的批判。
1980年,錢學森在全國出版工作者會議上發表講話,表達了自己對科幻小說的反感。
1983年上半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在文學理論界中展開。科幻作品被定義為「精神污染」
1983年11月5日的《人民日報》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聲稱:「一些掛上『科學幻想』的招牌的東西已經在社會上流行起來,並已造成科學上和精神上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范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1]
與此同時,科幻文學是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論也被提上桌面。該問題所關心的是科幻到底是一種文學體裁,還是科普創作的一部分。當時,在第一線從事科幻創作的作者們,幾乎都認同科幻小說是一種文學樣式。而科普評論家、科學家和有關領導則判定科幻小說是科普創作的一部分。他們以此為出發點,要求科幻小說更多地圍繞著科學內容展開,壓縮其中情節、背景描寫、人物刻畫等文藝成份,實質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說的文學本質。
在現今回顧這一段歷史,搜尋這場爭辯的相關資料的時候,我們很快看到了讓人哭笑不得的一點:作為這樣一場咋政策上決定一種在國內現實存在,在國外正經歷著一場名為「賽伯朋克」革命的文體之生死存亡的討論,居然從來不曾有主流文學界人士介入。
故而以科幻作者和科學家、科普批評者、文學機構上的領導構成的爭論雙方所關注的焦點,從科幻小說中所設定或者預知的科學構想,到作品中反映的意識形態傾向性問題,進行了漫長而沒有任何意義的爭辯。
當時的科幻作者面臨著一個很尷尬的局面:他們大多是理科出身,對文學尤其是科幻文學的認識大多本身就沒有太深刻和獨到的見解;然而他們筆下所涉及的領域又往往並非他們自己所擅長的部分。故而面對著質問和批判,他們能夠進行回應的,往往是在那些遠離文學范疇、他們自己也不甚精通的各門類科學理論的詰問。同時,作為科學工作者,黨政機構的一次次審查給予他們的日常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當時科幻作者的「領頭羊」鄭文光突發腦溢血癱瘓,各大科幻期刊被勒令停業整頓。在這樣的背景下,幾乎所有的作者都選擇了妥協的方式。以撰寫科普作品出身,當時唯一的專業科幻作家葉永烈為例,1984年成為專業作家之後,不再進行科幻領域的創作,而是轉向紀實文學方面的寫作,算是為自己正了是作者而非科普工作者的名。
從1983年11月算起,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中國當時的所有科幻作品被徹底打上了「精神毒草」的標簽。各類科普雜志上不再發表科幻作品,圖書市場無論是國外的作品引進還是本土作家的創作,一切涉及科幻的原創性出版活動幾乎都被徹底停止。
其時,著名科幻理論家吳岩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感嘆:「現代科學精神在中國普羅大眾中從來就沒有生根。」
這一個階段,曾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科幻領域的斷裂期:沒有作品,沒有批評。彷彿從來就不存在這樣的事物。
在一片缺乏科學精神的土壤里,作為承接和融合了科學與幻想的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者大都是孤立無援的。而且以其內容的復雜性和思想的難以把握,它往往同時受到來自文學界和科學界兩方面的困難包圍。鑒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八十年代初期的這一批作者,在這兩重包夾之下,還多了一層無所不在的政治因素。
之後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隨著《科幻世界》的壯大,中國科幻才逐漸開始邁出回復元氣的步伐。但是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潛伏期之後:「當七十年代末中國文化百廢待興時,科幻文學與主流文學一起復興,一起學習國外創作的先進經驗。但是當九十年代中國科幻再一次復興時,主流文學已經「經歷了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小說、先鋒小說、新寫實小說等一個又一個文學思潮,作家們的寫作水準越來越高,趨向成熟。科幻小說在這期間一直是一個零生產狀態。到了九十年代,當純文學將國外的各種文藝思潮操練了一遍,出現多元化格局的時候,剛剛復甦的中國科幻小說在審美和藝術水準上只能望其項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藝術性上還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2]
不過顯然,科幻作者和讀者大多有些理想主義的傾向。甚至於其中很有一部分人對科幻這一融合了科學與幻想的存在抱著類似於宗教精神的依戀和責任感。很多活躍在七八十年代的作者、讀者,以及在90年代之後為科幻之復興所吸引的評論者開始對科幻批評以及科幻理論研究方面進行學理性的研究。較為有代表性的有吳岩、星河、姚海軍等。
從此開始,中國科幻逐漸走向世界。《科幻世界》雜志社在1991年、1997年、2007年分別承辦了三次世界科幻(奇幻)大會。除了更多地吸引了一大批科幻讀者之外,它最為重要的功能是推進了科幻理論的發展。科幻,不僅僅是小說和電影。
縱觀中國科幻的百年發展歷程,總得說起來,大約有四次高峰。第一次是在世紀之初,科幻作為一種來自於西方,承載著「啟蒙」的大潮奔涌而來,不過它的發展很快就在民族運動當中消亡;第二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那個時代的一切文學幾乎都伴隨著口號式的意識形態的束縛;第三次便是在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初期的興盛,然而本來應該是進入最為純粹發展階段的科幻作品,卻又一次地被政治所壓迫;第四次便是當下,落後於世界二十年的科幻,要解決的問題從來不只在於創作。
別處轉載希望對你有所啟發,謝謝
⑦ 中國科幻電影,除了【霹靂貝貝】、【珊瑚島上的死光】、【大氣層消失】的經典作品以外,還有哪些作品
小太陽(大陸第一部科幻電影)、毒吻、瘋狂的兔子
⑧ 尋找一本計較老的世界科幻小說集
你找到這本書了嗎?我也在找這本書,很厚的一本。和你說的一樣!
⑨ 誰能寫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有中國味道的科幻小說呢
這個問題可深奧了,首先什麼是中國味道呢?我認為科幻小說作為一種舶來品,在過去很長時間乃至現在都缺少所謂的中國味道。那還回到開始,啥叫中國味道——
改革開放初期,有部科幻小說還改了電影,火的不能再火,叫《珊瑚島上的死光》,整個作品沁透了無產階級激情,和外部敵對勢力的狼子野心。我們有航母編隊,英勇的戰士,神奇的政委,了不起的軍司令還是個海軍的!片子里還有激光,機器人,對話也很紅。這樣的作品,只能是滿足那個精神貧乏年代的快餐,現在給你吃,恐怕要吐。但是無法否認,這個作品很中國,很味道。
上面是一種中國味道,那還有一種呢?科幻小說眾所周知就是和科學技術扯不清,但是科學無國境,怎麼體現特色?你寫出只有中國有的科技?那恐怕你就該被跨省甚至跨國了。結果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大堆用著世界技術的山寨作品。揮舞著光劍的武俠,坐著太空船的武將,這個與其說是中國味道不如說是竄味。科技無國界,但是創意有源頭,你不論何時何地何人,一拔出那光劍,不論是赤橙黃綠青藍紫,大家都是先想到星球大戰,等想到你不知得過多少個思維迴路。你開著宇宙戰艦搞會戰,不論再怎麼新鮮,規模在怎麼大,大家還是會想到銀河英雄傳說。所以說真正的中國味道不是靠這些東西散發出來的。
我認為,小說的根本在劇情,劇情的核心在人物。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不論你把他放在宇宙戰艦上還是失落星球上,他還是中國人!他有人類一切的美好和丑惡,但更有本民族所特有的性格與品性。不論他拿的什麼兵器,君子變不了紳士。不論他指揮的是什麼,儒將變不成騎士。這就是真正的中國味道,有了他,你就算不寫科幻小說也能充滿中國味!期待與提問者交流!【可以hi我】
⑩ 類似珊瑚島上的死光的科幻小說
紅色海洋 韓松的
下面是網路上的介紹,望採納
在未來,核戰爭使陸地生態系統全部毀滅。殘存的人類用基因工程把自己改造成如同魚兒一樣的水棲人,同時把藍色海洋改造成紅色海洋,使之適應人類下海生存……小說用倒敘的手法,截取不同的歷史片斷,描寫了人類下海生活前後的經歷,展示了一幅復雜詭異、慘烈恢宏、令人扼腕嘆息的未來人類尋求新生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