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魯迅喜歡科幻小說

魯迅喜歡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1-11-11 22:28:34

㈠ 魯迅先生的愛好

喜歡買書

魯迅買書錢

魯迅一生購書費用約合今天人民幣52萬元。這還是一個較為保守的比例,有些經濟學家提供的數值比這更高。
縱觀《魯迅日記》24年的書賬,詳細記載了他平生購置並保藏的9千6百多冊書籍和6千9百多張古文物拓片,共1萬6千5百件圖書。
前年我在《筆會》發表了有關魯迅經濟生活的系列文章,引起國內外讀者很大的興趣和反響。但那些文章有個缺陷,就是只查核研討了魯迅一生的收入和衣食住行等,卻忽略了魯迅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實際上,簡潔的《魯迅日記》每一年都詳細記載了他的《書帳》,可見他對於「買書」非常看重。

魯迅總是利用各種機會,想方設法搜尋和購置大量圖書。書,在魯迅看來,簡直比吃飯更有價值。侍候魯迅母親生活了多年的幫工王某回憶:有一次,母親勸魯迅買幾畝水稻田,供自家吃白米飯,省得每月向糧店買大米吃。魯迅聽了笑笑說:「田地沒有用,我不要!」然後又大聲說:「有錢還是多買點書好!」

魯迅的日本好友增田涉,曾於1931年3月到12月之間,為了向日本翻譯介紹《中國小說史略》,在上海經常跟魯迅面談。根據這十個月間魯迅的談話,增田涉著文轉述了當時魯迅的收支概況如下——

「他的收入是靠從前的書——主要是《吶喊》與《彷徨》等繼續重印的版稅。版稅是二成五(按:即25%)……據說他一個月的用費需要四百圓,那時是昭和六年(按:即公元1931年)……生活費二百圓,買書費一百圓,給母親的生活補貼一百圓。他說,周作人在北京,不照顧母親;所以我不能不匯錢去。母親跟他的前妻一道生活,他寄送生活補貼不是沒有理由……魯迅卻是被壓迫、被搜捕的不自由的人,尚且靠一枝筆,繼續著真正的惡戰苦鬥。」(引自《魯迅思想研究資料》下冊第456頁)我仔細驗算和查核了有關史料,在1930年,魯迅共收入 15128.895銀圓,而買書的費用為2404.50銀圓,佔全部收入的15.9%;又在1931年,魯迅共收入8909.30銀圓,其中花費 1447.30銀圓買書,佔全部收入的16.2%;可見增田涉轉述當時魯迅的談話,不僅沒有誇大,甚至是縮小了數據。實際上,魯迅在1930年每月買書的錢平均達到200銀圓,1931年每月買書的錢平均達到120銀圓!

當然魯迅在上海定居的晚年,經濟生活比較寬裕。早年情況又如何呢?我根據《魯迅日記》逐年統計,這24年間魯迅總共收入12萬多銀圓,約合今人民幣480萬元。而其中耗資1萬3千多銀圓用來購置圖書1萬多冊(幅),價值約合今人民幣 52萬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年耗資5千多銀圓(約今人民幣2萬多元)專門用來買書,別人贈送的圖書還不計在內,而且後十年所用書款,更多於前期。(筆者註:1912年一塊銀圓的實際購買力,約合今日人民幣50多元;1926年一塊銀圓合今40多元;1936年一塊銀圓合今35元以上。這還是一個較為保守的比例。有些經濟學家提供的數值比這更高。本文採用一塊銀圓平均合今人民幣40元的估算值。)

由這個統計表可以看出,從1912年5月(魯迅31歲)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魯迅55歲)在上海病逝,這24個年頭中,魯迅收入的平均11.1%專門用來購置圖書。可見讀書、購書、寫書、教書,是魯迅一生始終不渝的最強烈最持久的嗜好。

從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即魯迅寄宿在北京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縣館(原稱山會邑館)的7年半期間,魯迅獨居一屋、長夜孤燈惟以書為伴。他在民國教育部多年任職的月薪相當穩定,除了積攢存款准備置辦房產(三進大四合院以備接母親家屬來京合住)之外,經常以十分之一左右的收入、專門用來到琉璃廠等處購置圖書。

但從1920年到1926年夏,即魯迅先後居住在北京八道灣11號、磚塔胡同61 號、宮門口西三條21號期間(離開北京南下之前),魯迅的經濟狀況有所下降。由於北洋軍閥政府長期拖欠教育經費,魯迅在這7年內,收入比1919年的水平減少了大約30%,而同住一個「大宅門」的周作人夫婦揮霍無度,作為長兄的魯迅經濟負擔加重,手頭拮據,僅能以收入的大約5%用來購置圖書。其中境況最差的1920年,僅購書51.80銀圓,占收入的2%;1924年僅購書99.24銀圓,占收入的3.8%;這幾年是魯迅生活最苦悶、思想最彷徨、健康狀況最受損壞的苦鬥階段。

1926年夏天魯迅由北京南下廈門、半年後又轉往廣州,1927年中魯迅攜許廣平赴上海定居。此後,他作為自由撰稿人依靠「爬格子」的版稅和稿酬謀生,經濟上獨立自主,生活上得到保障。

魯迅在上海度過了比較寬余的晚年。1926-1936年這十年間,他除了「上養老、下養小」以外,自己生活很節省,卻能夠保障以收入的十分之一乃至六分之一用來購置圖書。

圖書,是魯迅最珍惜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他的不朽著作如《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參考了數量驚人的古籍文獻,大半出於他精心搜集的藏書。他還利用藏書和借書編輯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他為了翻譯一些外國文學作品,預先購置了大量參考書籍,甚至委託朋友們從歐洲、日本購買外文原版……縱觀《魯迅日記》24年的書帳,詳細記載了他平生購置並保藏的 9千6百多冊書籍和6千9百多張古文物拓片,共1萬6千5百件圖書。在《魯迅日記》中鄭重其事地一一著錄在冊,如數家珍。

即使如此,魯迅還經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一些珍愛的圖書無法購置而遺憾!

我統計分析並核實了「魯迅購書費用及其占收入的百分比」,內心深為魯迅對書的摯愛而激動、而震撼。魯迅的物質生活多麼簡朴,而他的精神生活多麼富足!這富足的標志就是魯迅的藏書。由《魯迅日記》《魯迅書信》整理出的魯迅購書費用的史料,真實地反映了魯迅生平一以貫之的對金錢的態度,更深層的意義是體現了一種現代文明的價值觀。由此更加證實了我多年前提出的觀點——「離開了經濟生活的魯迅,不是完整的魯迅,更不是真正的魯迅。魯迅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以他超越了『權』和『錢』的自由職業作為穩固的經濟保障。魯迅的經濟生活,足以擺脫了官的威壓、商的羈絆,從而保持了他的精神主權和人生價值。」

㈡ 你讀過魯迅的那些作品其中你最喜歡的是什麼為什麼

有三大類:

  1.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2.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3. 散文詩集、雜文集:《野草》、《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准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

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一部小說,魯迅曾翻譯此文。

《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㈣ 喜歡魯迅的原因

閱讀過大量書籍,了解了很多作家筆中的浪漫、倫理、現實和美,今天我想說下我最喜歡的作家,有很多作家讓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奧斯特洛夫斯基,徐志摩,莫言,但我最喜歡的作家是魯迅先生
提起魯迅先生,我總有很多話想要說,他的作品不缺乏批判,不缺乏現實,不缺乏自嘲,也不缺乏美,更不缺乏人生信念,以及道德觀,人生觀

是的,人的一生不能總是在批判和斗爭,我們應擁有愛和包容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這樣,在美中透露少許的現實主義在裡面,但他的思想是那麼的積極,他橫眉冷對千夫指,或許吧,商業社會,我們獲取的利益可能會比別人少,我們可能不像別人那樣善於算計,我們可能很單純,傷害別人達到自己的目的是做不到的,也許我們並不像很多世俗的人心中的那麼富有,但或許有一天,我們可能也是那麼問心無愧,我們應該在意我們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貢獻,幫助了多少人,而不是得到了多少利益

魯迅先生短篇小說《故鄉》里有一篇《少年閏土》,這是我特別喜歡的文章,它讓我想起了童年,童真,以及在這個年齡,對於人生的一些思考,魯迅先生很多文章的最大迷人之處就是,文字很好懂,但會帶給人無盡的思考,當我們自己經歷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之後,就能夠懂得魯迅先生的一些言論了。他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他說「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他說「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他說「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他的這些言論,在現在的我看來,實在有道理。說出了我內心最最真實的想法。所以我越來越喜歡魯迅的文字,喜歡他的文字帶給我的驚艷。你對魯迅又是什麼看法呢?歡迎各位讀者留下自己的想法

㈤ 喜歡魯迅嗎 理由

閱讀過大量書籍,了解了很多作家筆中的浪漫、倫理、現實和美,今天我想說下我最喜歡的作家,有很多作家讓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奧斯特洛夫斯基,徐志摩,莫言,但我最喜歡的作家是魯迅先生

提起魯迅先生,我總有很多話想要說,他的作品不缺乏批判,不缺乏現實,不缺乏自嘲,也不缺乏美,更不缺乏人生信念,以及道德觀,人生觀

是的,人的一生不能總是在批判和斗爭,我們應擁有愛和包容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這樣,在美中透露少許的現實主義在裡面,但他的思想是那麼的積極,他橫眉冷對千夫指,或許吧,商業社會,我們獲取的利益可能會比別人少,我們可能不像別人那樣善於算計,我們可能很單純,傷害別人達到自己的目的是做不到的,也許我們並不像很多世俗的人心中的那麼富有,但或許有一天,我們可能也是那麼問心無愧,我們應該在意我們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貢獻,幫助了多少人,而不是得到了多少利益

魯迅先生短篇小說《故鄉》里有一篇《少年閏土》,這是我特別喜歡的文章,它讓我想起了童年,童真,以及在這個年齡,對於人生的一些思考,魯迅先生很多文章的最大迷人之處就是,文字很好懂,但會帶給人無盡的思考,當我們自己經歷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之後,就能夠懂得魯迅先生的一些言論了。他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他說「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他說「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他說「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他的這些言論,在現在的我看來,實在有道理。說出了我內心最最真實的想法。所以我越來越喜歡魯迅的文字,喜歡他的文字帶給我的驚艷。你對魯迅又是什麼看法呢?歡迎各位讀者留下自己的想法

㈥ 魯迅在自己的小說作品中,魯迅最喜歡的是【 】

魯迅先生生前曾說過,在他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是《孔乙己》。

㈦ 魯迅為什麼喜歡在小說中用「迅哥兒」這個名字稱呼主人公

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說里也出現過「迅哥兒」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釋,也切合魯迅的生平,都說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發現了第三種解釋。認為「迅」字,古義為狼。出處見《爾雅·釋獸》:「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照這樣註解引申出來,「魯迅」是指狼的一個勇敢有力的兒子。持此一說的是歷史學家侯外廬。他說,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的小說代表作《狂人日記》就是抨擊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他取用這兩個字為名,正是鮮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與封建社會制度徹底決裂之心聲。
據說侯外廬的這種解釋,曾向魯迅夫人許廣平提起過,許廣平連連稱謝,表示首肯

㈧ 魯迅對科幻文學的看法是怎樣的

科幻文學在中國已經有百年歷史了。早在1903年、1906年,魯迅先生就已經翻譯了法國科幻文學大師凡爾納的作品《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一再強調閱讀科幻文學、創作科幻文學的重要性。他認為科幻文學具有改良思想,補助文明的特殊意義,並身體力行,寫下了多篇倡導科幻文學的文章。

㈨ 魯迅一生的作品有哪些

魯迅(1881.9.25—1936.10.19) 生平簡介 主要作品
​ 原名周樟濤,後改名周樹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81年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版《魯迅全集》中所收最早的短文《戛劍生雜記》寫於這一年。
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1903年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
1906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寫了第一篇用文言寫的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於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
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不遷往北京,任部員和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員。後任僉事和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公餘校錄古籍,研究佛學和金石拓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封建禮教的「吃人」罪惡。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說《吶喊》出版。1926年第二本短篇小說《彷徨》出版。這些作品是我國新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力作,對後來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除了小說,又開始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多篇《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最初的雜文集《熱風》出版於1925年。此後機會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這些雜文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解剖社會和人性深刻遒勁,文風犀利活潑,有極強的戰鬥力和感染力,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特有的樣式。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未名社,終其一生培養文學青年付出了巨大精力。
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4月因看穿了國民黨反革命的真面目憤而辭職。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並開始研究馬列主義文藝理論。193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在國民黨政府的文化為剿中與「民族主義」等派別開展論戰,也批評了內部的「做」傾思潮,有力的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他留下約一千萬字的文化遺產,許多著作譯成多種文字,充實了世界文學寶庫。他把一生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安葬時,上海民眾代表敬獻一面白地黑字的旗幟覆於棺上,上面寫著「民族魂。」

[著作書目]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1924,新潮社;修訂本,1931,北新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1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散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 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 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編《二心集》時被審查機關刪存之雜文)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 楊霽雲編,魯迅校頂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來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未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選集(1—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 唐弢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 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 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 唐弢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 吳元坎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10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黑跡(1—2冊)1958——1959,文物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詩歌注 周振甫注,1962,浙江人民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社)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迭文集 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1980,文物
魯迅手稿全集十卷集注釋索引 1980,四川人民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 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中國礦產志 與顧琅合編,1906,上海普及書局
石喻經 僧伽斯那著,魯迅輯錄,191,金陵刻經處
會嵇郡故書雜集 1915,會嵇周氏版
小說舊聞鈔 編,1926,北京北新;重訂本,1935,上海聯華書局
唐宋傳奇集(上下冊)編,1927—1928,北新
近代木刻選集(1—2冊)編選,1929,朝花社
一?谷虹兒畫選 編選,1929朝花社
畢亞茲萊畫選 編選,1929,朝花社
新俄畫選 編選,1930,光華
梅斐爾的木刻士敏土之圖 編,1931,三閑書屋
高爾基文集 編,1932,光華
肖伯納在上海 編,1933,上海野草書屋
北平箋譜 與鄭振合譯,1933,北平版畫叢刊會
木刻紀程 編選,1934,上海鐵木藝術社
引玉集(蘇聯版畫集)編選,1934,三閑書屋
十竹齋箋譜 與鄭振鐸合編,1934,北平版畫叢刊會
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 編選,1935,良友
凱綏?珂勤惠支版畫選集 編選,1936,文生
海上述林(瞿秋白譯文集)編,1936,上海諸夏杯霜社
古小說鉤沉 輯錄,1939,魯迅全集出版社
嵇康集 編校,1956,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

[翻譯書目]
月界旅行(科幻小說)法國儒勒?凡爾納著,1903,日本東京進化社
地底旅行(科幻小說)法國儒勒?凡爾納著,南京啟新書局
域外小說集(上下冊)與周作人合譯,1909(自刊)
愛羅先珂童話集 俄國愛羅先珂住,與胡愈之等合譯,1922,商務
工人綏惠略夫(中篇小說)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1922,商務
現代小說譯叢,蘇聯安特萊夫等著,與周作人合譯,1922,商務
一個年輕的夢(劇本)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1922,商務
現代日本小說集 日本森歐外等著,與周作人合譯,1923,商務
桃色的雲(童話劇)俄國愛羅先珂著,1923,新朝社
苦悶的象徵(論文)日本廚川白村著,1924,未名社
出了象牙之塔(論文)日本廚川白村著
小約翰(童話荷蘭望?藹覃著,1928,未名社
思想?山水?人物(隨筆)日本鶴見輔著,1928,上海北新
壁下譯叢(論文)俄國開培爾等著,1929,上海北新
近代美術史潮論(論文)日本板坦鷹穗著,1929,上海北新
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論文)日本片上伸著,1929,大江書鋪
藝術論 蘇聯盧那察爾斯基著,1929,大江書鋪
文藝與批評 蘇聯盧那察爾司基著,1929,水沫書店
文藝政策(蘇聯文件匯編)日本藏原惟人等輯譯,1930,水沫書店
藝術論 蘇聯普列漢諾夫著,1930,光華
毀滅(長篇小說)蘇聯法捷耶夫著,1931,大江書鋪
豎琴(短篇小說集)蘇聯扎彌亞丁等著,與柔石等合譯,1933,良友
十月(長篇小說)蘇聯雅柯夫列夫著,1933,神州
一天的工作(短篇小說集)蘇聯綏拉菲摩維支等著,1933,良友
表(中篇小說)蘇聯班台萊耶夫著,1935,生活
俄羅斯的童話 蘇聯高爾基著,1935,文生
死靈魂(第1部,長篇小說)俄國果戈里著,1935,文生
壞孩子和別的奇聞(短篇小說集)俄國契訶夫著,1936,聯華書局
蘇聯作家二十人集(《豎琴》與《一天的工作》二書合集)1936,良友
鼻子(短篇小說俄國果戈里著,1942,桂林文化合作事物所
惡魔(短篇小說)蘇聯高耳基著,1942,桂林文代會作事務所
魯迅譯文集(1—10卷)1958,人文

[研究資料書目]
關於魯迅及其著作(許壽裳編)1926,開明
魯迅在廣東(鍾敬文編)1927,北新
魯迅論(李何林編)1930,北新
魯迅批判(李長之)1936,北新
魯迅紀念集(1—5輯,魯迅紀念匯編)1936,北新
魯迅研究(夏征農編)1937,生活
魯迅先生紀念集(魯迅紀念委員會編)1937,文生
漫畫阿Q正傳(豐子愷)1937,開明
魯迅新論(王明等)1938,新文出版社
思想家的魯迅(魯座)1938,上海譯報圖書部
魯迅的創作方法及其他(景宋、巴人等)1959,重慶讀書出版社
回憶錄迅及其他(郁達夫等)宇宙風社
回憶魯迅先生(蕭紅)1940,重慶婦女生活社;1949,三聯
論魯迅(茅盾、適宜編)1940,重慶生活
魯迅論及其他(馮雪峰)1940,充實社
論魯迅雜文(巴人)1940,上海遠東書店
阿Q—魯迅名著評論集(路沙編)1940,重慶新生圖書公司
論《阿Q正傳》(路沙編)1941,桂林草原書店;重版改名為《論阿Q》1949,耕耘出版社
論魯迅的思想(平心)1941,長風書店
魯迅研究叢刊(1、2輯,蕭軍編)1941,延安魯迅文藝出版社
中國人和中國人的鏡子(何干之)1942,桂林民范出版社
魯迅的書(歐陽凡海)1942,桂林文獻出版社
中國作家與魯迅(茅盾、景宋等)192,廣西學習出版社
魯迅正傳(鄭學稼)1942,重慶勝利出版社
民元前的魯迅先生(王冶秋)1943,重慶娥眉出版社;書名改為《辛亥革命前的魯迅先生》,1956,上海新文藝
魯迅傳(日本小田岳夫,單外文譯本)1943,長春藝文書房;任鶴鯉譯本,1945,上海星洲出版社;范泉譯本,1946,上海開明
魯迅先生二三事(孫伏園)1944,重慶書屋;1980,湖南人民
魯迅手冊(鄧珂雲編)196,上海群眾雜志社
魯迅回憶(荊有麟)1947,上雜
魯迅的思想與生活(許壽裳)1947,台北台灣文化協進會
亡友魯迅印象記(許壽裳)1947,上海娥眉出版社;1953,人文
人民文豪魯迅(平心)1947,上海心生閣;1956,新文藝
魯迅傳(王士箐)1948,上海新知書店
魯迅事跡考(林辰)1948,開明;1955,新文藝
魯迅的道路(胡繩)1948,香港生活書店
魯迅的散論(雪葦)1948,大連光華店;1951,華東人民
魯迅思想研究(何干之)1949,哈爾濱東北店
魯迅全集校讀記(孫用)1950,作家書屋
魯迅作品及其他(胡今虛)1950,泥土社
欣慰的紀念(許廣平)1951,人文
魯迅小說講話(許傑)1951,泥土社
魯迅(王士箐)1951,三聯
魯迅—偉大的思想家與偉大的革命家(徐懋庸)1951,中南人民
魯迅與中國文學(王瑤)1952,平民
我所認識的魯迅(許壽裳)1952,人文
會議魯迅(馮雪峰)1952,人文
魯迅的故家(周壽壽)1953,上海出版公司
論魯迅(國外作家評論魯迅)1953,泥土社
魯迅思想的邏輯發展(華崗)1953,新文藝
魯迅作品的分析(1—3卷,朱彤)1953—1954,上海東方書店
向魯迅學習(唐弢)1953,平民
魯迅小說助讀(許欽文)1953,北新
魯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徐中玉)195,上海自由出版社
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周遐壽)1954,上海出版公司
關於魯迅的生活(許廣平)1954,人文
魯迅《野草》探索(衛俊秀)1954,泥土社
《野草》探索(馮雪峰)1956,新文藝
魯迅小說論集(李桑牧)1956,長江
跟青年談魯迅(馮文炳)1956,中青
《吶喊》分析(許欽文)1956,中青
魯迅作品論集(陳涌等)1956,中青
憶魯迅(茅盾等)1956,人文
魯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1956,大會編輯出版
回憶魯迅先生(李霽野)1956,新文藝
魯迅先生的幼年時代(許欽文)1956,浙江人民
魯迅傳略(朱正)1956,作家
魯迅雜文的藝術特徵(唐弢)1957,新文藝
魯迅的青年時代(周豈明)1957,中青
魯迅在北京住過的地方(孫世愷)1957,北京
魯迅研究(劉涉溪等)1957,作家
關於魯迅的小說、雜文及其他(徐中玉)1957,新文藝
論阿Q和他的悲劇(王西彥)1957,新文藝
魯迅作品研究(吳奔星等)1957,江蘇人民
魯迅的文藝思想(以群)1957,新文藝
《故事新編》的思想意義和藝術風格(《文藝月報》編)1957,新文藝
魯迅在文學戰線上(唐弢)1957,中青
魯迅講學在西安(單演義)1957,長江
魯迅研究概述(邵伯周)1957,湖北人民
魯迅的小說(巴人)1957,新文藝
魯迅研究札記(胡冰)1958,新文藝
回憶偉大的魯迅(沈尹默等)1958,新文藝
魯迅創作的藝術技巧(朱彤)1958,新文藝
魯迅親友談魯迅(張能耿)1958,浙江東海文藝
魯迅—他的生平和創作(王士箐)1958,中青;增訂本改名為《魯迅傳》,1959
《彷徨》分析(許欽文)1958,中青
和魯迅相處的日子(川島)1958,人文,1979,四川人民
魯迅研究資料編目(沈鵬年)1958,上海文藝
回憶魯迅房族和社會環境35年間的演變(觀魚)1959,人文
魯迅作品講話(何家槐)1959,長江
心靈的歷程(李桑牧)1959,長江
魯迅回憶錄(許廣平)1961,作家
論阿Q的典型問題(1922—1961),1961,華東師大中文系資料室編印
魯迅詩歌注(周振甫)1962,浙江人民
仰止集(林如稷)1962,四川人民
我論魯迅(蘇雪林)1967,文星
關於魯迅(梁實秋)1970,台北愛國眉出版社
魯迅《野草》注釋(李何林)1976,陝西人民
回憶魯迅(周建人)1976,上海人民
魯迅研究參考資料 1977,上海師大
魯迅回憶錄(第1、2集,宋慶齡等)1978—1979,上海文藝
魯迅與女師大學生運動(陳淑渝)1978,北京人民
魯迅早期五篇論文注釋(王士箐)1978,天津人民
魯迅前期思想發展史略(林非)1978,上海文藝
論魯迅的小說創作(吳中傑、高雲)1978,上海文藝
魯迅年譜(王觀泉)1979,黑龍江人民
魯迅年譜 1979,安徽人民
魯迅年譜(上下卷,鮑昌、邱文治)1979—1980,天津人民
魯迅小說論稿(林非)1979,天津人民
我心中的魯迅(周建人、茅盾等)1979,湖南人民
魯迅研究資料索引(上下冊,北京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院合編)1980—1982,人文
魯迅回憶錄正誤(朱正)1979,湖南人民;修訂本,1986,人文
讀魯迅書信札記(馬蹄疾)1980,湖南人民
魯迅書簡追憶(黃源)1980,浙江人民
魯迅文學道路(馮雪峰)1980,湖南人民
《魯迅日記》札記(包子衍)1980,湖南人民
魯迅演講資料鉤沉(朱金順輯錄)1980,湖南人民
魯迅的印象(日本增田涉著,鍾敬文譯)1980,湖南人民
第一塊基石(王西彥)1980,上海文藝
魯迅筆名索解(李允經)1980,四川人民
《吶喊》《彷徨》的思想藝術(李希凡)1981,上海文藝
地獄邊沿的小花—魯迅散文詩初探(閔抗聲)1981,陝西人民
魯迅評傳(曾慶瑞)1981,四川人民
魯迅創作道路初探(王士箐)1981,社科
魯迅美學思想論稿(劉再復)1981,社科
《野草》銓釋(許傑)1981,百花
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注釋錄(蕭軍)1981,黑龍江人民
魯迅哲學思想研究(張琢)1981,湖北人民
魯迅手稿管窺(朱正)1981,湖南人民
魯迅思想探索(齊一)1981,上海人民
魯迅舊詩集解(張恩和)1981,天津人民
魯迅在世界文學上的地位(戈寶權)1981,陝西人民
魯迅誕辰百年紀念集(魯博研究室編)1981,湖南人民
魯迅思想研究(馬良春)1981,社科
憶念魯迅先生(黃源)1981,人文
魯迅傳(林志浩)1981,北京
魯迅小說論稿(陳鳴樹)1981,上海文藝
魯迅著譯系年目錄(上海魯迅紀念館編)1981,上海文藝
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論文集(復旦大學魯迅研究室編)1981,復旦出版社
《阿Q正傳》在國外(戈寶權)1981,人文
編輯生涯憶魯迅(趙家壁)1981,人文
魯迅年譜(第1卷,魯博研究室編)1981,人文
魯迅誕辰百年紀念集 1981,湖南人民
國外魯迅研究論集(1960—1980,樂黛雲編)1981,北大出版社
魯迅研究百題 1981,湖南人民
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1981,湖南人民
魯迅傳(林非、劉再復)1981,社科
魯迅與北京風土(鄧雲鄉)1982,文史資料出版社
北京大學紀念魯迅百年誕辰論文集(王瑤等)1982,北大
魯迅評傳(彭定安)1982,湖南人民
魯迅「國民性思想」討論集(鮑晶編)1982,天津人民
周作人回憶錄 1982,湖南人民
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上下冊,李宗英、、張夢陽編)1982,社科
論阿Q精神勝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內涵(呂俊華)1982,陝西人民
《野草》研究(孫玉石)1982,社科
《兩地書》研究《王得後》1982,天津人民
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王富仁)1983,陝西人民
魯迅思想與雜文藝術(邵伯周)1983,陝西人民
魯迅年譜(1—4冊,李何林主編)1984,人文
魯迅故家的敗落(周建人口述,周嘩編寫)1984,湖南人民
魯迅先生與未名社(李霽野)1984,人文
魯迅論(陳涌)1984,人文
魯迅綜論(楊義)1984,陝西人民
論《故事新編》的思想藝術及歷史意義(林非)1984,天津人民
魯迅的美學思想(唐弢)1984,人文
魯迅作品論集(王瑤)1984,人文
魯迅與日本文學(劉柏青)1985,吉林大學出版社
STYLIST—魯迅研究的新課題(李國濤)1986,陝西人民
人間魯迅(第1卷,探索者;林賢治)1986,花城
魯迅文化思想探索(金宏達)1986,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論魯迅精神(正一)1986,新疆人民
魯迅研究(上冊,林志浩)1986,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宗論》(王富仁)1986,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魯迅雜文研究六十年(張夢陽)1986,浙江文藝
魯迅研究新論(廖子東)1987,廣西人民
魯迅研究史(上卷,袁良駿)1986,陝西人民
魯迅述林(林辰)1986,人文
魯迅的論辯藝術(李永壽)1988,陝西人民
心靈的探秘(錢理群)1988,上海文藝

㈩ 誰知道魯迅一生中最喜歡的書籍是什麼

喜歡買書

魯迅買書錢

魯迅一生購書費用約合今天人民幣52萬元。這還是一個較為保守的比例,有些經濟學家提供的數值比這更高。
縱觀《魯迅日記》24年的書賬,詳細記載了他平生購置並保藏的9千6百多冊書籍和6千9百多張古文物拓片,共1萬6千5百件圖書。
前年我在《筆會》發表了有關魯迅經濟生活的系列文章,引起國內外讀者很大的興趣和反響。但那些文章有個缺陷,就是只查核研討了魯迅一生的收入和衣食住行等,卻忽略了魯迅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實際上,簡潔的《魯迅日記》每一年都詳細記載了他的《書帳》,可見他對於「買書」非常看重。

魯迅總是利用各種機會,想方設法搜尋和購置大量圖書。書,在魯迅看來,簡直比吃飯更有價值。侍候魯迅母親生活了多年的幫工王某回憶:有一次,母親勸魯迅買幾畝水稻田,供自家吃白米飯,省得每月向糧店買大米吃。魯迅聽了笑笑說:「田地沒有用,我不要!」然後又大聲說:「有錢還是多買點書好!」

魯迅的日本好友增田涉,曾於1931年3月到12月之間,為了向日本翻譯介紹《中國小說史略》,在上海經常跟魯迅面談。根據這十個月間魯迅的談話,增田涉著文轉述了當時魯迅的收支概況如下——

「他的收入是靠從前的書——主要是《吶喊》與《彷徨》等繼續重印的版稅。版稅是二成五(按:即25%)……據說他一個月的用費需要四百圓,那時是昭和六年(按:即公元1931年)……生活費二百圓,買書費一百圓,給母親的生活補貼一百圓。他說,周作人在北京,不照顧母親;所以我不能不匯錢去。母親跟他的前妻一道生活,他寄送生活補貼不是沒有理由……魯迅卻是被壓迫、被搜捕的不自由的人,尚且靠一枝筆,繼續著真正的惡戰苦鬥。」(引自《魯迅思想研究資料》下冊第456頁)我仔細驗算和查核了有關史料,在1930年,魯迅共收入 15128.895銀圓,而買書的費用為2404.50銀圓,佔全部收入的15.9%;又在1931年,魯迅共收入8909.30銀圓,其中花費 1447.30銀圓買書,佔全部收入的16.2%;可見增田涉轉述當時魯迅的談話,不僅沒有誇大,甚至是縮小了數據。實際上,魯迅在1930年每月買書的錢平均達到200銀圓,1931年每月買書的錢平均達到120銀圓!

當然魯迅在上海定居的晚年,經濟生活比較寬裕。早年情況又如何呢?我根據《魯迅日記》逐年統計,這24年間魯迅總共收入12萬多銀圓,約合今人民幣480萬元。而其中耗資1萬3千多銀圓用來購置圖書1萬多冊(幅),價值約合今人民幣 52萬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年耗資5千多銀圓(約今人民幣2萬多元)專門用來買書,別人贈送的圖書還不計在內,而且後十年所用書款,更多於前期。(筆者註:1912年一塊銀圓的實際購買力,約合今日人民幣50多元;1926年一塊銀圓合今40多元;1936年一塊銀圓合今35元以上。這還是一個較為保守的比例。有些經濟學家提供的數值比這更高。本文採用一塊銀圓平均合今人民幣40元的估算值。)

由這個統計表可以看出,從1912年5月(魯迅31歲)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魯迅55歲)在上海病逝,這24個年頭中,魯迅收入的平均11.1%專門用來購置圖書。可見讀書、購書、寫書、教書,是魯迅一生始終不渝的最強烈最持久的嗜好。

從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即魯迅寄宿在北京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縣館(原稱山會邑館)的7年半期間,魯迅獨居一屋、長夜孤燈惟以書為伴。他在民國教育部多年任職的月薪相當穩定,除了積攢存款准備置辦房產(三進大四合院以備接母親家屬來京合住)之外,經常以十分之一左右的收入、專門用來到琉璃廠等處購置圖書。

但從1920年到1926年夏,即魯迅先後居住在北京八道灣11號、磚塔胡同61 號、宮門口西三條21號期間(離開北京南下之前),魯迅的經濟狀況有所下降。由於北洋軍閥政府長期拖欠教育經費,魯迅在這7年內,收入比1919年的水平減少了大約30%,而同住一個「大宅門」的周作人夫婦揮霍無度,作為長兄的魯迅經濟負擔加重,手頭拮據,僅能以收入的大約5%用來購置圖書。其中境況最差的1920年,僅購書51.80銀圓,占收入的2%;1924年僅購書99.24銀圓,占收入的3.8%;這幾年是魯迅生活最苦悶、思想最彷徨、健康狀況最受損壞的苦鬥階段。

1926年夏天魯迅由北京南下廈門、半年後又轉往廣州,1927年中魯迅攜許廣平赴上海定居。此後,他作為自由撰稿人依靠「爬格子」的版稅和稿酬謀生,經濟上獨立自主,生活上得到保障。

魯迅在上海度過了比較寬余的晚年。1926-1936年這十年間,他除了「上養老、下養小」以外,自己生活很節省,卻能夠保障以收入的十分之一乃至六分之一用來購置圖書。

圖書,是魯迅最珍惜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他的不朽著作如《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參考了數量驚人的古籍文獻,大半出於他精心搜集的藏書。他還利用藏書和借書編輯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他為了翻譯一些外國文學作品,預先購置了大量參考書籍,甚至委託朋友們從歐洲、日本購買外文原版……縱觀《魯迅日記》24年的書帳,詳細記載了他平生購置並保藏的 9千6百多冊書籍和6千9百多張古文物拓片,共1萬6千5百件圖書。在《魯迅日記》中鄭重其事地一一著錄在冊,如數家珍。

熱點內容
古代言情小說一開始虐 發布:2025-07-05 07:01:12 瀏覽:466
魔法類玄幻小說 發布:2025-07-05 06:28:53 瀏覽:293
重生女扮男裝關於學霸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7-05 06:21:56 瀏覽:601
觀察者科幻小說txt 發布:2025-07-05 06:17:06 瀏覽:608
校園圖書館偷吃小說 發布:2025-07-05 06:15:51 瀏覽:912
起點太空硬科幻小說 發布:2025-07-05 06:15:11 瀏覽:535
菊花絲襪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05 06:08:51 瀏覽:68
現代鄉村題材小說 發布:2025-07-05 05:58:05 瀏覽:601
玄幻小說知乎單女主 發布:2025-07-05 05:40:39 瀏覽:99
玄幻小說總點擊量排行 發布:2025-07-05 04:43:09 瀏覽: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