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硬科幻小說
⑴ 什麼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一、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二、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四、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西方最著名的科幻小說,有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寫的《月球旅行》,英國的赫·喬·威爾斯寫的《大戰火星人》,美國的阿西莫夫寫的《赤裸的太陽》等。
國內最著名的科幻小說,有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劉慈欣的《球狀閃電》等。中國的倪匡也是一位多產的科幻小說作家,現居美國三藩市,「衛斯理」是他常用的一個筆名,代表作有《還陽》,《新武器》,《爆炸》,《另類復制》等。
⑵ 請問硬科幻和軟科幻的區別
1、硬科幻是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學等科學為基礎的,軟科幻相對於硬科幻,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
2、硬科幻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軟科幻作品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為它所涉及的題材往往被歸類為軟科學或人文學科。
3、硬科幻指以對科技進步的幻想本身作為故事的主線內容,典型的如克拉克、阿西莫夫、劉慈欣寫的一堆東西;軟科幻指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寫社會、人文、倫理……以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主要內容,比如蘇禹的《新世》。
(2)什麼叫硬科幻小說擴展閱讀:
雖然「硬科幻」、「軟科幻」的分法常見諸許多雜志、網站和愛好者之口,但贊成者內部對「軟硬」的定義也存在爭議;同樣,有許多人拒絕承認這種說法,認為沒有必要去細分科幻小說。
一個典型的混亂案例是《星球大戰》(Star Wars)。許多保守的愛好者因為其中「原力」(Force,某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設定而認為它不屬於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說,或好萊塢太空電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說擁護者認為好萊塢太空電影都是奇幻;而公眾一般直截了當地把它們統統歸為「科幻電影」。
⑶ 推薦幾本硬科幻小說
硬科幻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有很多,但三十歲以下建議中國本土。
具體的硬科幻作者,想必大家都知道,除了劉慈欣,王晉康,何夕,夏茄,燕壘生,劉維佳,郝景芳,銀河行星等等。但我最想推薦的還是劉慈欣,王晉康和何夕三人。具體書目簡單說一下:劉慈欣《鄉村教師》《流浪地球》《球狀閃電》(長篇)等,王晉康《拉格朗日墓場》(長篇)《逃出母宇宙》《七重外殼》等,何夕《天年》《田園時代》《一億年後的來客》(跟時間沒有關系)等等,更多請網路以上作者名字。
如果以上內容對您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⑷ 科幻小說是什麼
主要以科學為基礎進行幻想的幻想小說。對虛構的事物,用科學理論去解釋其存在的合理性。至少,作者必須設想出某種科學理論或技術,使作品中的虛構世界有可能存在。
科幻小說既然以科學為基礎,又不能拋開小說的人文特質,創作時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著重於描寫科學發展,描寫新技術所建構出的新世界、新事物,等等;另一種是著重於描寫科技對社會、對人的影響,描寫在新的科學時代中,人的道德原則、倫理觀念、生活目標和生存方式,等等。
前一種,就是所謂「硬科幻」,後一種則被稱為「軟科幻」。
必須注意的是,這兩種方式絕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區分出硬、軟,只是由於寫作的側重點不同。只有「科」,單純描寫科學新技術,那就成了科普或科學假想;而只有「人」……那也稱不上「科幻」了。
在此還想補一句:硬科幻和軟科幻的區別,並不在於作品中「科」更多還是「幻」更多,而在於偏重「科」還是偏重「人」。不論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幻」都是必然存在而且一直存在的。「幻」並沒有多少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
另一方面,即使是軟科幻,也必須有個能夠自圓其說的科學理論來支持。也就是說,科幻小說,必須具有科學上的合理性。
例如,對於倪匡的大部分小說,我既不贊成歸入硬科幻,也不認為該歸入軟科幻,而是把它看成科幻與玄幻交界的邊緣類幻想小說(倪匡的少量作品,有些具備較為完整的科技設定,確實可算到硬科幻里,另一些則主寫人在新科技面前的矛盾心理,似可放入軟科幻類中)。
⑸ 硬科幻小說和軟科幻小說的區別
舉例說明
軟科幻 神魔養殖場 最後人類
硬科幻 三體
⑹ 世界著名硬科幻小說
【釋義】
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學等科學為基礎的,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與之對應的有軟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代表人物】
【區別】
所謂軟科幻就是將暢想中可能的未來/過去科技為背景,重點關注人文、生活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要求立足現有科學技術成果進行完備推演的可能未來/過去科技,對人類形態、社會生存、自然環境的重大影響和交互作為重點的科幻作品.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請注意「硬」在此並非指「生硬」)的非「機關布景派」莫屬。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像星際之門,特別是星際之門SG1中的前幾個季度,便屬於硬科幻。而其後續作品SGA,包括SG1的後面幾個季度,硬科幻的程度越來越低,逐漸變為了軟科幻。
【世界著名小說】
《我,機器人I, Robot》(1950)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布景派」莫屬(請注意「硬」在此並沒有「生硬」的涵義)。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 」所謂軟科幻就是以關注人文為重點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以科學技術為重點的科幻作品。
《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1870)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是科幻小說的先驅,他的這部小說問世60年後,「科幻小說」這個詞才正式出現在公眾文化中。《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最具預見性的作品,其中的潛艇戰、水肺潛水甚至泰瑟槍之後都成為現實。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的名字「鸚鵡螺號」就源自《海底兩萬里》。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是科幻小說的先驅,他的這部小說問世60年後,「科幻小說」這個詞才正式出現在公眾文化中。《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最具預見性的作品,其中的潛艇戰、水肺潛水甚至泰瑟槍之後都成為現實。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的名字「鸚鵡螺號」就源自《海底兩萬里》。
《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1895)
H·G·威爾斯H.G. Wells的這本小說有點自我剽竊的意味—那台機器的操作原理似乎是直接從《頑固的亞爾古英雄The Chronic Argonauts》中搬過來的。H·G·威爾斯的這篇短篇小說出版於1888年,比《時間機器》出版時間早七年。盡管如此,《時間機器》仍是部出色的科幻作品,因為這部小說傳播了這樣的理念:時光旅行可以靠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而不是像早期的穿越故事那樣依賴於魔法。近幾十年中物理學家們爭先恐後進行理論上時光機器的研究,就證明《時間機器》關於四維宇宙中時光旅行的描寫極具預見性。
《震盪波騎士The Shockwave Rider》(1975)
賽博朋克小說的開山之作,比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發表《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還要早九年,甚至賽博朋克cyberpunk這個詞也是在這部小說發表五年後才出現。雖然,《震盪波騎士》中沒有描寫一個虛擬現實的華麗網路空間,但小說中的電腦黑客在全球計算機網路上釋放了一個可以自我復制的程序,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把這個程序叫做「蠕蟲」。1982年,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分布式計算領域所作的工作和約翰·布魯勒爾小說中的描述驚人地相似。1988年第一個現實中的蠕蟲病毒在互聯網上出現並迅速擴散,感染了數千台電腦。
《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的這本小說描寫了「太空升降機」—從位於10000公里高處的地球軌道上,將一條纜索放到地面上。通過這條纜索,人們乘坐特殊的纜車或升降機進入宇宙空間。如果這樣的「太空升降機」有一天成為現實的話,其預見性可以和《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潛艇媲美了。阿瑟·C·克拉克沒有發明出太空升降機的實物,不過他進行了嚴謹的演算,證明太空升降機是可行的。他甚至預測出碳纖維將是製造升降機纜索的理想材料。二十年後,這一預測成為現實,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將太空升降機研究付諸行動時,碳納米管成為核心材料。
《賽亭星Cyteen》(1988)
C.J.切瑞C.J. Cherryh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嚴酷的星球,那裡的定居者和地球居民關系惡劣。《賽亭星》的矛盾主線是推動克隆人超越基因復製品限制的嘗試。故事中科學家通過創造類似的童年經歷,試圖塑造他們社會中最有價值公民的性格。切瑞通過這部作品,巧妙地探討了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孰重孰輕的爭論。
《火星三部曲The Mars Trilogy》(1992-1996)
作者金·斯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把故事中對火星的殖民化開始於2026年,200年後結束,那時火星的地形改造基本完成,人類邁出了走進星際空間的第一步。火星三部曲著重描寫火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細節,並且密切關注火星的地理環境,彷彿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會登上這個紅色星球一樣。
《鑽石年代The Diamond Age》(1995)
故事情節是一個下等民小女孩偶然間獲得了一本世界上最前進的繪本啟蒙書,這本書在各種情況下一直指導小女孩的成長。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塑造這本啟蒙書和小女孩生活的整個世界時,借鑒了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關於分子納米技術的一些觀念,那就是微型機械過特定時間就會創造新奇跡。
《彩虹盡頭Rainbows End》(2006)
第一次讀這本小說時,主要內容中遠超現實的科技讓讀者感覺作者弗諾·文奇Vernor Vinge把故事背景設定在2025年似乎過度樂觀。「隱形眼鏡」佩戴者的周圍覆蓋著網路上的數字信息—「網衣」。個人社交網路資料可能出現在他們的頭邊,完整的景象也可能被投射到幻想的世界,在汽車或飛機上噴塗怪物或龍的圖案。不過現實世界的科技發展速度遠比我當時想像的迅猛。
《熾熱Incandescence》(2008)
格雷格·伊根Greg Egan把年代設定為:遙遠的未來,背景:跨星系的文明—這部作品似乎無可爭議地屬於太空歌劇的范疇,不過格雷格·伊根之前還寫過一本廣義相對論和天體物理學的啟蒙小說。故事情節大多發生在工業革命前詭異的世界,文中的角色需要盡快發現某些先進的物理學原理,否則他們就會有大災難。
⑺ 什麼是科幻小說
構建在科學上的幻想小說。
當今在科幻欄下的網路小說,基本都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又分硬科幻和軟科幻
軟科幻小說(英語Soft Science Fiction,簡稱Soft SF)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相對於「硬科幻」,作品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為它所涉及的題材往往被歸類為軟科學或人文學科,所以它被稱為「軟」科幻小說。
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的、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Hard SF)--無論我們現在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不管怎麼定義,科幻小說里都不該出現魔法的。除非這種『魔法』可以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甚至心理學的已知理論及猜想詮釋。
⑻ 軟科幻和硬科幻各指什麼
軟科幻
【概念】
軟科幻小說(英語Soft Science Fiction,簡稱Soft SF)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相對於「硬科幻」,作品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為它所涉及的題材往往被歸類為軟科學或人文學科,所以它被稱為「軟」科幻小說。
【舉例】
例如,系列科幻小說《沙丘》中,弗蘭克·赫伯特通過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拋棄了智能機器,而回到了封建社會。赫伯特借對當前社會政治現實的逼真模擬,以「沙丘」的傳奇對人類的現狀進行批判。軟科幻小說也探索社會對事件的反應,和純粹由自然現象或技術進步引發的問題(往往是災難),主題往往是說明科學像一把「雙刃劍」,需要人文關懷的引導(最常見的就是指責機器不能代替人倫情感)。
【軟科幻在作品中的運用】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布景派」莫屬(請注意「硬」在此並沒有「生硬」的涵義)。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
有趣的是,關於軟科幻定義的爭議很少,或許這正是因為其界限似乎比硬科幻更為模糊。
科幻小說的軟硬之分,這是就小說而言的,不能拿來套在日本動畫上,而嚴格來說,日漫中也並不存在所謂硬科幻。我理解的軟硬定義是:
硬科幻指以對科技進步的幻想本身作為故事的主線內容,典型的如克拉克、阿西莫夫、劉慈欣寫的一堆東西;
軟科幻指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寫社會、人文、倫理……以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主要內容,比如趙海虹的作品。
另外,銀英是架空歷史小說,和SF沒多大關系。
科幻小說的軟與硬與劇情是沒有關系,真正區分軟硬的是小說中的科幻是否有理論基礎,也就是從科學的角度上進行合理或者說比較合理的推論和想像的科幻作品,就可以稱之為硬科幻,反之即為軟科幻。
當然,以作品中描寫的側重點來區分軟硬也並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其中的因果關系被弄反了而已,因為側重於理論上的合理性,所以作品的藝術性占的比重就會比較少;同樣的如果側重於藝術性,那麼理論所佔的比重一樣會減少。
至於以作品是否動人來決定軟硬的說法,就有點太過牽強了,即使占的比重很少,但是很多硬科幻在劇情上也是強過很多一般的二流軟科幻的;如果以這類方法來分類的話,豈不是越爛的作品越硬了?
硬科幻
[編輯本段]【硬科幻的定義】
硬科幻是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的、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Hard SF)——無論我們現在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歷史上在談及「硬科幻」時,還使用過另外一個詞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釋,該詞與HardSF本不盡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襲科幻黃金時代創作流派風格並重復某些主題的科幻作品」——從主題限制上講與上述硬科幻大同小異,而從「流派風格」上的限定來看實際是指一種敘述方式——也就是說,上述重置的定義更接近這個定義。
【硬科幻的代表人物】
硬科幻的代表人物就不能不提到儒勒·凡爾納(Jules&Verne,1828~1905)這位法國的作家。
凡爾納的科幻作品中,所提及的各種事件在都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這些東西大都具有嚴密的科學根據,而且大多數都在後來出了實物。像大型潛水艇、飛機、直升機,通信用到的電報、電話甚至視像電話,還有像日光燈、電視機這些東西。在《從地球到月球》一書中,人類還實現了登錄月球,直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發現地點與阿波羅十一號的發現地點僅相距4英里,可以看出來,這是經過嚴謹的計算與實地考察的。
談到硬科幻,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士郎正宗。的確,現在攻殼機動隊實在是太有名了,SAC還有SAC 2nd GIG,不知道的人反而是異類了。攻殼的最初是士郎的漫畫,那大概是我所知道的第二難懂的漫畫了(第一難懂的是攻殼2——Man-machine Interface)。在這部漫畫里,士郎用大量的欄外文字對攻殼的世界進行設定,這便是攻殼系列的基礎。在攻殼2里,士郎對攻殼1的世界觀做了補充和發展,並創造了一種將虛擬的網路世界視覺化的方法。攻殼1,攻殼2,再加上《蘋果核戰記》(或許還有攻殼1.5),這些士郎的漫畫就成了SAC系列的原型素材(誠然,編劇的文學偏好,例如《麥田守望者》,也是SAC系列的催生劑)。很喜歡SAC系列,該動畫的故事情節,人物刻畫都是一流的,它所表達的思想更是復雜得超出想像。這可以說是近年來科幻動畫的巔峰了。如果說神山的SAC系列是攻殼迷小心翼翼的同人作品的話,那麼押井的劇場版則純粹是披著攻殼的外皮表達自己的東西了。電影《Ghost in the Shell》還多少有原著的情節,《Innocence》則根本是赤裸裸地借著攻殼表達一些押井自己想要的意境。
「攻殼」的意思是「靈魂進入外殼」。「生死去來,棚頭傀儡,一線落時,落落磊磊。」失去ghost的shell,就像斷線的傀儡一樣七零八落不成體統。然而,到底ghost是什麼?在這個連義體人的性器官都設定好了的世界,這是唯一一個無解的問題。或許,這是該「硬科幻」的唯一軟肋?我是超級攻殼迷,但是,我聽不到ghost的呢喃。
《蘋果核戰記》是士郎的另一代表作。可以說,《蘋果核戰記》與攻殼的設定一脈相承。事實上,SAC 2nd GIG明顯參考了那個「隕石把北京砸成一個大湖」的混帳蘋果核編年史。這是一部設定之復雜絲毫不遜與攻殼的作品,看看那本厚厚的《Apple Seed Data Book》就知道了。在那本書里,蘋果核編年史,Landmate,槍械甚至ESWAT的一些戰術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在這些介紹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Landmate的評價——只是功能比較多的防彈衣而已。這么現實的設定,與某些動漫中厲害得離譜的人形決斗兵器對比強烈。
同樣是機體秀,《戰斗妖精雪風》要比《Macross Zero》高明得多。我沒看過《戰斗妖精雪風》的小說(據說是日本硬科幻的金字塔之作),動畫的情節也沒怎麼看懂——這種只是摘錄了小說幾段的動畫,能看懂反而奇怪吧;然而還是很喜歡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因為裡面足以讓武器愛好者目瞪口呆的場面,更因為動畫里那靜謐的情調。在流水般細碎清澈的鋼琴聲中起飛的雪風,在我心裡劃了一道無法磨滅的優美弧線。——順便,第一百次鄙視《戰斗妖精少女》。
在音像店裡,看到了《蒸氣男孩》的DVD,是跟其它兒童動畫片在一起。不禁苦笑:這動畫,小孩真的看得懂嗎?說實話,這實在算不上科幻故事——如果倒退到蒸氣時代,或許算是吧。然而,這卻確確實實是講科學和人類關系的動畫。故事裡父親和祖父關於科學的兩種觀點,可以說是相當深入的討論了。然而到底誰對誰錯,有誰明白?就是大友克洋,也只能給一個父子同時失蹤的結局。而happy ending之後的畫面,更不僅僅是字幕間的插畫而已。——這便是大友克洋的最新作品。談到硬科幻,不能不提大友克洋。有人說大友克洋的作品是最硬的,硬到掉在地上可以砸一個坑。看過《Memories》《大都市》的我,總覺得這更多的是形容大友冷峻的現實主義風格吧。在世界觀的設定和故事的背景知識上,大友不見得比士郎等人高明。不過,科幻故事是多種多樣的,有誰規定它一定要像攻殼那樣?舉了這么多例子,無非是要說明科幻的「軟」與「硬」之分。然而寫到後來,我發覺這么做的自己真的很好笑:動畫片只要喜歡就好,哪管什麼「軟」與「硬」,「浪漫」與「現實」!
[編輯本段]硬科幻與軟科幻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布景派」莫屬(請注意「硬」在此並沒有「生硬」的涵義)。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
所謂軟科幻就是以關注人文為重點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以科學技術為重點的科幻作品.
星際之門這種作品,其實是軟科幻.它並不是長篇壘讀地告訴你星際之門的工作原理,技術等等.而是告訴你星際之門可能為給我們帶來些什麼.
⑼ 什麼是硬科幻和軟科幻
硬科幻應該就是側重於那些武器方面,軟科幻應該是側重於科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