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原型理論

科幻小說原型理論

發布時間: 2021-11-09 00:16:09

⑴ 星球大戰和科幻小說里提到的超空間跳躍是四維空間跳躍嗎

星球大戰中的超空間是基於現實中的一種假設理論進行藝術誇張而成的。
原型是上世紀德國物理學家巴克哈德海姆提出的超空間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能製造出一個足夠強的磁力或引力場,就能讓力場中的物體比如飛船進入一個與常規空間不同維度的超空間(海姆認為是6維,而其後繼者各有各的說法),而這樣的維度中光速不再於常規空間相同,於是飛船可以在超空間中以高於光速的速度飛行,等到達目的地後關掉立場即可返回常規空間。

推薦幾本科幻小說 邏輯性強些

《真名實姓》 這本牽扯計算機知識 但是很容易看懂 《時間機器》 經典了 還被改成了電影和動畫電影 《星船傘兵》星河艦隊的原型小說 比電影更注重故事情節 《我,機器人》估計我 機器人(機械公敵)那部電影就是根據這個改編的

⑶ 用科學理論大開腦洞的小說,到底算不算科幻小說

科幻這一分類並沒有統一的嚴謹定義,一般來講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的影響,也就是對未來的科技發展進行超現實的展望的,就可以被稱為科幻小說了。
如果只是開腦洞的話,不一定算是科幻小說。用網路小說來舉例,例如《奧術神座》這樣用科學知識學魔法的就完全與科幻分類無關。

⑷ 科幻小說《三體》里的科學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得到雨果大獎。雨果獎也算是全球性的大獎,與星雲齊名,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最佳小說更是重中之重獎中之王,最高領獎台上第一次站上來自亞洲的領獎人。
《三體》的三部,是圍繞幾個概念來進行的,分別是技術爆炸、猜疑鏈以及黑暗森林。這三個概念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並且也不是腦洞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提取出來的概念。
首先是技術爆炸,這個毫無疑問是工業革命的變種。工業革命以來,人來創造的財富比人類已有歷史的所有財富總和都要多。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燃機、到還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計算機。
每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都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財富,當然也造出了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從火槍的推廣,大炮的普及,到凡爾登絞肉機機關槍的應用,乃至廣島、長崎的核彈。然後還有氫彈、高斯槍、中子彈……人類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些都是完全符合技術爆炸的特徵的,「智慧生物所擁有的科學技術在極短的時間內像爆炸一樣迅速發展的現象。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
猜疑鏈應該是從囚徒困境中提煉出來的。
猜疑鏈:兩個個體在沒交流前對對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麼想的,我猜疑你是怎麼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但你還會猜疑我是怎麼想你的,我也會猜疑你是怎麼想我的……這樣的猜疑在沒有進行交流前會一直循環下去,形成一條鏈,即猜疑鏈。從博弈論的角度講,即兩文明無法形成共同知識。
囚徒困境也是一樣,核心就是交流受阻,你只能夠根據自己的過往經歷和經驗,猜想別人是怎麼想的。所以最後,大家往往不是選擇合作共贏,而是選擇損人利己。
技術爆炸和猜疑鏈最後組合成了《三體》中宇宙社會學的核心理論,黑暗森林。
宇宙社會學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被發現,總有一方被消滅!
黑暗森林法則,應該是脫胎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
但是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講,技術爆炸和猜疑鏈都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黑暗森林的漏洞比較大。
一、人類是碳基生命,人類也有猜想過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比如硅基生命。如果非碳基生命的真的存在,那麼它們所需的資源很可能和我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很可能不存在生存的競爭關系。
第二點,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而地球所具有的資源並不是唯一的,在現有的人類所探索(觀測)到的區域,並沒有發現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能夠觀測到的宇宙,人類所需的資源卻幾乎可以用無限來形容,宇宙實在是太空曠了,遍地是黃金,誰吃的沒事去搶別人的。
還有,從現在人類的技術角度來看,太空城並不是幻想,也就是說,人類並不需要一個完全類似的地球來生存,完全可以自己建。並且太空城留下了另外一個難題,就是一個文明看到另外一個文明的定居點的時候,怎麼確定是不是這個文明的本體呢?萬一隻是定居點,其本體的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呢,所以貿然發動攻擊,並不合適。
所以在人類踏入宇宙紀元,生存的需求,基本沒什麼障礙就能實現,就算遇到其他文明,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我家裡都有,並且都快放不下了,誰閑得沒事去搶你的。
但是《三體》依舊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等電影版出來,一定要去剁手。

⑸ 有什麼很好看的科幻小說,裡面要有真實存在的科學理論。

無限恐怖,無限未來,希靈帝國,師士傳說

⑹ 科幻小說中有哪些驚艷的技術或理論

一般的硬科幻作品裡會大量運用已知科學理論,例如劉慈欣的《三體》系列裡面就用到了一些現代物理學理論知識,具體可參考李淼老師的書《三體中的物理學》。

⑺ 科幻小說雙宇中有哪些超前的科學理論

之所以雙宇被稱為千年神作,就是因為它自創了一套科學體系,這個體系就是雙宇論,簡而言之,就是雙宇對宇宙萬物的理解。三分宇宙和宇宙再三分:是科幻小說《雙宇》所描繪的宇宙新模型,它打破了由美國人一手創立的傳統宇宙框架,為科幻小說開辟出全新的領域。所謂的三分宇宙,是指宇宙本身存在三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分別是量子宇宙、能子宇宙和媒介宇宙。其中,量子態宇宙就是我們能夠觀測和感知的世界,也就是宇宙的明物質。而能子態宇宙卻恰恰相反,它是宇宙的暗物質。再三分指的是量子宇宙又可分為量子體、量子態和媒介;能子宇宙可分為靈界能子、泰坦能子和媒介。無論是三分還是再三分,媒介始終存在,它是萬物的舞台、條件和催化劑。物種縱向層次:是長篇科幻小說《雙宇》最先提出的物種和文明觀點,宇宙文明無處不在,但我們卻很難發現其他文明,究其根本,正是因為大家不在一個層次,《雙宇》將宇宙分為6個物種層次,它分為下三層和上三層,下三層包括原子文明、細胞文明和人類文明;上三層包括七星文明、恆紀文明和永紀文明。下三層的文明方式是量子體為形,量子態為神,而上三層的文明方式,是以量子態為形,量子體為神,或者根本沒有量子體。物種層次並非簡單的尺度大小,而是程度和層次,而人類文明和七星文明正好處於上三層和下三層的交匯點,所以,《雙宇》的大多數故事,都是在這兩個文明層次里發生的。物種層次對等法則:是長篇科幻小說《雙宇》提出的生物間、乃至文明間的關系。在縱向上,《雙宇》將物種分為6個層次,橫向上,《雙宇》也將物種分為若干層次。物種層次對等法則指的是,如果兩個物種或文明處於同一個層次,它們之間在本質上就是競爭關系,如果不在一個層次,它們之間在本質上則是相互依存、或者沒有直接關系。比如我們人類,能夠對人類產生巨大威脅的,只能是與我們處於同一橫向、縱向層次的其他物種或文明。物種層次對等法則明確解釋了我們與外星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既同一層次,競爭,不在一個層次,共生。物種橫向層次:是長篇科幻小說《雙宇》最先提出的物種和文明觀點。在橫向上,《雙宇》將物種和文明分為幾個層次,比如人類文明這個層次,可分為低等生物、植物、動物、智能生物、智慧生物和能量生物,而我們屬於智能生物這個層面,很明顯,我們這個層次的劃分由智力、文明規模等因素決定。而在其他層次,比如原子文明和七星文明等,物種橫向層次又不一樣了。物種橫向、縱向層次第一次對宇宙所有的生物進行了系統歸類。當然,小說《雙宇》的故事主要發生在人類文明層次、和其他縱向層次之間,所以,《雙宇》里基本沒有傳統外星人。幽靈計算機:出現在長篇科幻小說《雙宇》第二部《魅影迷蹤》里,這是一種不採用傳統二進制為基礎運行的全新計算機,它採用了更為先進的三分體系,通過在傳統計算機里加入幽靈函數,使得0和1之間出現一個中位數,這個中位數並不是一個具體的行為方式,而是一個根據環境不斷變化的函數,幽靈函數正好切合了媒介宇宙,有了這個函數,計算機便如同人腦一般,具備了預判等高級智慧。當然,《雙宇》並沒有涉及傳統人工智慧方面的劇情,因為幽靈函數不是模擬人腦,而是駕馭人腦,由此展開了一個如幽靈般詭異的故事。太多了,這幾個也只是冰山一角,有興趣自己去看原著。

⑻ 中國硬科幻小說《三體》里的理論有可信之處么

如果單純地將《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來看,可能確實如一些人說的那樣,在想像力上缺乏一些天馬行空、在語言上缺少一些華麗奇崛。但《三體》的偉大在於它不單單是一部科幻小說,它更是一部對人性和社會討論的重要作品。加之作者無比強大的邏輯敘述能力,為這部書增添了無窮魅力。就像第二部書中,「黑暗森林理論」的引入就完美地對這點進行了驗證。「猜忌鏈」等一系列社會學理論的運用,將圍繞宇宙文明描寫的《三體》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另外,小說中很多人文場景的描述,也是傳統科幻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因此,有人將《三體》評價為科幻史詩,確實有其道理!

⑼ 科幻小說鼻祖是誰

科幻小說

鼻祖:
儒勒·凡爾納
威爾斯

大師:
羅伯特·A·海因萊因
亞瑟·C·克拉克和阿西莫夫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2.8.~~1905.3.17)生於法國西部海港南特。主要作品《八十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這三部是有名的海洋三部曲)、《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等。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英國著名小說家,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反烏托邦」等都是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代表作有《時間機器》《隱身人 》《世界大戰》等。

羅伯特·A·海因萊因(Robert Asn Heinlin1907—1988)是美國最具影響的科幻大師級作家之一,也是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奠基人。他的《雙星》、《傀儡主人》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愛。今年的7月7日,是海因萊因誕辰90周年,為此,我們編發了這篇由海因萊因夫人所撰的小傳,以作紀念。其代表作還有《嚴厲的月球》、《銀河系公民》等。
艾薩克·阿西莫夫(1930-1992)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作品竟達到500部之多,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最有名的當然是《基地》三部曲和《我,機器人》了。

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是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 最有名的就是《2001:太空探險》(又名《2001:太空奧德賽》,同名電影在科幻影視界的地位同樣重要)。

⑽ 科幻小說的概念

概況簡介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熱點內容
總裁文小說言情排行榜 發布:2025-07-05 16:17:33 瀏覽:449
穿書修真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5 15:30:56 瀏覽:721
短篇言情小說作家排行榜 發布:2025-07-05 14:34:05 瀏覽:369
古代言情女主開頭是婢女小說 發布:2025-07-05 13:34:47 瀏覽:336
暗黑獸古代人魚獸的面子小說 發布:2025-07-05 13:06:58 瀏覽:509
有關山海經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05 12:32:22 瀏覽:211
奧特曼黃版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5 12:25:46 瀏覽:285
重生言情小說大全 發布:2025-07-05 11:44:17 瀏覽:659
求穿越古代做美食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5 09:17:31 瀏覽:496
有關娛樂圈後宮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05 08:45:17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