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
Ⅰ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
世界三大科幻作家是:英國的阿瑟·克拉克、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內(以英國為代表)科幻小說的發展經歷了所謂「黃金時代」,形成一個持續創作、出版的高峰。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阿西莫夫一生著書近500本,《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曾獲7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為後續眾多的太空系列小說、電影鋪平了道路。
海茵萊因代表作有《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嚴厲的月亮》、《雙星》、《 銀河系公民》、《銀河行商》等,4次獲得雨果獎,被譽為硬科幻小說大師、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
克拉克被譽為「太空時代的先知」,作品包括《童年的終結》、《月塵飄落》、《來自天穹的聲音》,《2001年太空漫遊》是其經典代表作。
克拉克的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開啟了「太空史詩」的新類型,它啟發了《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甚至《阿凡達》。曾獲3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1986年,被美國科幻與奇幻協會(SFWA)授予終生成就獎——大師獎。
(1)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擴展閱讀:
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興起;
2、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
4、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科幻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Ⅱ 阿西莫夫的出名作品有那些。我看過基地。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O-1992),美籍猶太人,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阿西莫夫是一位多產得驚人的作家,自50年代初,至今已出版了300多部著作。
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雙親是猶太人。3歲時,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阿西莫夫生性聰明,記憶力極強,5歲時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的輔導下開始自學。7歲時,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後來,父親開了一家雜貨店。由於本小利微,家境並不殷實,阿西莫夫便利用課余時間幫忙照應:站櫃台、發報紙、為固定客戶傳遞電話信息…… 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這段經歷對阿西莫夫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尋常,小時候又受到嚴格的管教,再加上從小就承擔起家中的一些責任,這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極強的責任感。正如他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所言:「所有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將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後來那個自覺、自律、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寫作幾乎能夠給他帶來生理上的痛苦。」 而且,阿西莫夫對科學產生興趣,也跟他父親開的這家雜貨店有關。
創辦伊始的《奇異故事》每期都刊載一些科學試題。這些試題以及那些充滿幻想的科學故事令9歲的阿西莫夫十分著迷。每看完一期他總是又熱切地盼望著能早一天看到下一期。阿西莫夫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科幻讀者就像棒球迷期待雙殺或全壘打一樣,渴望太空船或新的電子技術能產生奇跡。在和同伴玩官兵捉強盜的游戲時,我把手中的玩具槍當成激光槍,去射殺甘尼美星上長著犄角的恐怖怪物。我從前就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各位讀者可以想像出,腦筋死板、只重視普通常識的家長們,在看見我們閱讀原丨子彈、電視飛彈、登陸月球、火箭等等故事書時的滑稽模樣。對他們而言,那都是不可能發生的無聊故事罷了。」
流行雜志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並且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讀書求知和思考、鑽研問題的樂趣。這不僅給他帶來了學業上的成功,而且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常給人以傲慢的印象。在展示自己令人驚嘆的記憶力並考高分的同時,他還喜歡瞎起鬨和搞惡作劇,跟老師們對著干(他的這種鬧騰和插科打諢的「習性」,到了大學時代和踏上工作崗位伊始仍在「發展」,並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因此,雖然阿西莫夫的功課很棒,但他卻不招老師待見。
而在這個時期,調皮搗蛋的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並且毫不挑剔,什麼都想學。他15歲便念完高中,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課余時間里,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一邊積極思考問題,內心的創作沖動也越來越強烈。18歲那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21歲時,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點撥下,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日暮)並一舉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55年起,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光化學的研究。這期間,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系列。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將它們作為科幻小說的情節與對話的陪襯)。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一名科學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後他才「重出江湖」,再度進行科幻小說創作)。 然而,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另外,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但自己的前途並不是在顯微鏡下,而是在打字機上:「我明白,我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丨婚的前妻的反對,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成為一名專業專家。 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那時候,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2010-3-9 18:24 回復
土星冰環
129位粉絲
3樓
「……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
全心寫作,豈止「著作等身」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一年之內,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1979年2月,他正好出版第200部作品。1985年突破300部。到了1987年8月,已上升到394部。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過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專家稱,他至少出版過480部著作。而且其體裁廣及嚴肅的歷史和科學論著及輕松的戲劇、幽默小說,其內容不乏對科學的創見和預測、對歷史的解說以及對生活的調侃。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 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其實,阿西莫夫豈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在其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小品40集,歷史19種,文學10種,談聖經的7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科幻隨筆2集,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學探案2部,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在科學和公眾之間起聯系作用的人物,沒有一個人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 是的,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遂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再深奧的科學知識,一經他的妙筆點綴,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 「背景廣闊,主線鮮明;布局得體,結構嚴整;推理縝密,敘述生動;史料詳盡,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蘊哲理」,這是跟阿西莫夫有過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對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 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更令人驚嘆的是,阿西莫夫似乎從未有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並頻繁地運用於寫作中。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職業是寫作,「業余愛好」還是寫作,寫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當有人問起阿西莫夫的創作量時,他總是聲稱自己是「不得不」寫。他說,寫作是一種動力,如果他離開打字時間稍長,就會犯癮。1985年,法國《解放》雜志出版了一部題為《您為什麼寫作?》的專集,收有各國名作家400人的筆答。這些回答豐富多彩,或庄或諧,但無一不反映了作家的心態與才智。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寫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 阿西莫夫自知有寫作的天份,因此對自己的才能也從未謙虛過,有人認為他自我膨脹、自以為是,他卻喜歡稱自己的冒失為「阿西莫夫式的狂妄自大」。對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或「寫作機器」的根源,有種種猜測和說法。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認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從事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在做一項「正當的工作」。從本質上說,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親多年辛勤工作經營的雜貨店那樣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這強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書數量,並時刻被一種危機感所驅使。 阿西莫夫對著書數量的狂熱追求,被看作是他非常奇怪的性格特點,而且在他生前就頗為引人注目,同時也使他聲名遠揚。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猶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網路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可憐的傢伙,沒有別的事干。』」
2010-3-9 18:24 回復
土星冰環
129位粉絲
4樓
艾薩克·阿西莫夫小說目錄
《空中卵石》雙日出版社1950年(即 蒼穹微石)
蒼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中國大陸譯名《空中石子》(施咸榮譯本)和《蒼穹微石》(漢聲譯本),是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出版於1950年的長篇科幻小說,也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雖然最早出版,故事年代卻是「銀河帝國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集,此時整個銀河系業已統一在「銀河帝國」的旗幟下。。。
故事的開頭發生在1949年6月的地球,芝加哥的退休裁縫約瑟夫·施瓦茨在人行道上突然被核能研究所因事故而產生的泄露射線擊中,來到了地球紀元12411年,銀河紀元827年[2]的芝加哥(這時的名字叫芝加)。他被農夫亞賓·瑪倫一家收留。此時地球已經遭到放射性物質的嚴重污染,只有少數地區可供人類存活,並只能供養2000萬全球人口,因此地球人在年滿60歲時都要被施行安樂死;每個家庭都被分配了嚴格的生產定額,不能勞動的殘疾人士也要被安樂死。亞賓·瑪倫的岳父格魯身患殘疾,但被瞞報。亞賓·瑪倫計劃將施瓦茨留在家中協助完成生產定額,但後來聽從格魯建議,將其送至城中,擔任核能研究所教授謝克特發明的「學習機」的人體試驗志願者。通過改造,施瓦茨無意中具備了判讀甚至控制他人思維的能力。
這時的地球屬於銀河帝國的一部分,帝國派駐總督(由外星人擔任,總督府邸在西丨藏高原),但實行內部自治,最高地方行政長官為「古人會」的首腦——地球大臣,實際權力則為其秘書巴爾基斯把持。地球人因為其星球具有放射性而遭到銀河帝國其他星球的種族歧視,從而對所有的外星球懷有敵對情緒,地球大臣秘書及「古人會」策劃用細菌武器來毀滅銀河帝國。
天狼星考古學家貝爾·阿瓦丹來到地球,試圖證實全銀河帝國的人類都起源於地球。他向地球大臣提出進入放射區進行考古發掘的申請,但是遭到拒絕。在芝加街頭,他碰到從研究所逃出的施瓦茨,以及謝克特博士的女兒寶拉,三人從此相識。
地球大臣秘書用細菌攻擊帝國的計劃被其送去接受「學習機」改造的助手泄露,從而為謝克特博士得知,並告訴了阿瓦丹。為滅口,秘書將博士父女、施瓦茨和阿瓦丹全部抓走。施瓦茨施展心靈感應技巧,操縱秘書帶領眾人逃出,阿瓦丹向帝國總督舉報秘書的陰謀。此時秘書前來,宣稱沒有任何針對帝國的陰謀,並自願留下擔當人質。地球密謀組織向銀河發射細菌火箭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
希望被您採納!
Ⅲ 阿西莫夫 是什麼泰斗
艾薩克·阿西莫夫(英語: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 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 同時也是著名的門薩學會會員,並且後來擔任副會長。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
Ⅳ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的簡介
克拉克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太空題材科幻作家,於1986年榮獲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他的作品主要討論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題,其《童年的終結》 (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險》(1968)、《與拉瑪相會》(1973)、《天堂的噴泉》(1980)等作品無不寓意深刻、膾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漢筆法而著稱,此外克拉克還善於運用哲學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給讀者以思考。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銀河帝國衰亡史》9包括機器人、帝國、基地三大系列)
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年7月7日生於密蘇里州的巴特拉市,曾就讀於密蘇里大學,1925年進入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畢業後作為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的士官在海軍服役五年。1934年因病復員。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費城海軍航空試驗所任工程師。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美國科幻空前絕後的優秀作家」、「美國科幻黃金時代四大才子之一」。作品有《異鄉異客》、《時間足夠你愛》、《雙星》等
Ⅳ 美國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三個重要小說系列分別是那三個系列
《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它們被譽為「科幻聖經 」。
Ⅵ 阿西莫夫是美國科幻小說家的什麼
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 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英語: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Ⅶ 阿西莫夫作品閱讀順序
一、機器人系列
在閱讀機器人系列之前,可以看以下機器人短篇小說系列,有助於了解前提和背景知識。
1、我,機器人(I,Robot,1950)
2、收錄艾氏最早的機器人短篇小說,一般來說不列於「機器人系列」機器人短篇全集。
3、鋼穴(TheCaves of Steel,1954) 伊利亞·貝萊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說。
4、裸陽(TheNaked Sun,1957) 伊利亞·貝萊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說。
5、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1983) 伊利亞·貝萊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說。
6、機器人與帝國(Robots and Empire,1985) 「伊利亞·貝萊三部曲」續集二。
二、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
1、繁星若塵(TheStars, Like Dust—,1951) 銀河帝國第一部。
2、星空暗流(TheCurrents of Space,1952) 銀河帝國第二部。
3、蒼穹微石(Pebblein the Sky,1950) 銀河帝國第三部,最早出版但是故事年代最晚三。
三、基地三部曲系列
1、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1988)。
2、邁向基地(Forward the Foundation,1993) 正傳。
3、基地(Foundation,1951) 。
4、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1952) 。
5、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1953) 後傳 。
6、基地邊緣(Foundation's Edge,1982)。
7、基地與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1986)。
(7)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擴展閱讀
阿西莫夫作品特色:
「背景廣闊,主線鮮明;布局得體,結構嚴整;推理縝密,敘述生動;史料詳盡,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蘊哲理」,這是跟阿西莫夫有過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對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
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
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
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阿西莫夫還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並頻繁地運用於寫作中。
Ⅷ 阿西莫夫的簡介
筆 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
原 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
國 別: 美國
出生地: 俄羅斯彼得格勒
生卒年月: 1920-1992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聞名遐邇,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阿西莫夫祖籍俄國,出生於俄羅斯的彼得格勒,父親名猶達-阿西莫夫,母親叫安娜-拉切爾-保曼-阿西莫娃。他於1919年1月2日出生,但為了能讓他早一年上學,他的母親曾把他的生日改為1920年1月二日。後來他知道了這一情況,堅持把生日改了回來。他在三歲的時候,跟隨父母移民到美國,定居在紐約的布洛克林。
阿西莫夫從小喜歡讀書,他六歲時父親就在市立圖書館給他領了一張借書證,同時,也開始接收美國的正規教育。1935年,也就是他19歲那年,阿西莫夫進入哥侖比亞大學學習化學。四年後,由於他向紐約僅有的五所醫學院校提出的求學申請全被拒絕,他只好向哥侖比亞大學申請化學的研究生課程。不幸的是,這項申請也遭到拒絕。後來,他得以以試讀生的身份繼續學習,並於1941年獲得了碩士學位。同年,他又在哥侖比亞大學繼續攻讀哲學博士,並於1948年獲得生物化學哲學博士學位。
阿西莫夫從10歲起就開始在父親的糖果店裡工作,養成了持續工作的習慣,這個習慣伴隨他度過了一生。此後,他還做過打字員、助教、副教授,從1958年開始,阿西莫夫成為專業作家。
「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藉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旁涉人文類的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Ⅸ 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是什麼
01
「我認為任何一種對人類心靈的沖擊都比不過一個發明家親眼見證人造大腦變為現實。」本句出自交流電發明人特斯拉之口,而我認為任何一種對人類心靈的沖擊都比不過一個地球人親眼見證人類飛出銀河系的壯舉。人類對機器人總是抱有復雜的情感,在世界沒有機器人時,人類在宇宙面前是孤獨的,沒有朋友的,機器人的問世,人類驚羨他們超人的計算能力,又憂慮他們對人類的威脅,這一度反機器人者急劇增加,而人類文明的進步是離不開機器人的協助,所以聞名於世的機器人三定律問世了
此型號機器人已經越入會獨立思考的境界,已經具備了自由意識,不過介於「三定律」的蓋印,他不會對人類犯上作亂,其實阿西莫夫是在探討「保護」的定義,把人類囚禁起來也是機器人意義上的保護,對於人類的理解這不是傷害嗎?
Ⅹ 誰有小說家「阿西莫夫」簡介
那就簡單介紹下
艾薩克·阿西莫夫
外文名: Isaac Asimov
國籍 美國
民族 猶太
出生地 俄國彼得格勒
畢業院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出生日期: 1920年1月2日
逝世日期: 1992年4月6日
代表作品: 《鋼穴》系列,《基地》系列
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出生於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彼得羅維奇的猶太鄉鎮,父親猶大·阿西莫夫 (Judah Asimov),母親安娜·瑞秋·柏曼·阿西莫夫(Anna Rachel Berman Asimov),是以磨坊為業的猶太家庭。家族姓氏源於單字「Azimy」,俄語的意思是「冬天磨谷」,字尾飾以曾曾祖父的名字,紀念他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