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文章
㈠ 劉慈欣所有科幻小說
1999年: 6月: 《鯨歌》(《科幻世界》) 《微觀盡頭》(《科幻世界》) 7月: 《宇宙坍縮》(《科幻世界》) 魔鬼積木(劉慈欣獲獎作品)10月:《帶上她的眼睛》(《科幻世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 2000年: 2月: 《地火》(《科幻世界》):後收錄於《中國九十年代科幻佳作集》 7月: 《流浪地球》(《科幻世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後收錄於《2000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 2001年: 1月: 《鄉村教師》(《科幻世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讀者提名獎,後收錄於《2001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 3月: 《混沌蝴蝶》(《科幻大王》) 4月: 《微紀元》(《科幻世界》) 8月: 《全頻帶阻塞干擾》(《科幻世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後收錄於《2001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 2002年: 1月: 《中國太陽》(《科幻世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後收錄於《2002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 《夢之海》(《科幻世界》):大藝術系列之一 《朝聞道》(《科幻世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讀者提名獎,後收錄於《2002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 6月: 《天使時代》(《科幻世界》):又名《波斯灣飛馬》 9月: 《魔鬼積木》(《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長篇 11月: 《吞食者》(《科幻世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讀者提名獎 2003年: 1月:《超新星紀元》(作家出版社):長篇。 2月:《文明的反向擴張》(《科幻世界》):科幻專題文章 3月:《詩雲》(《科幻世界》):又名《李白》,「大藝術」系列之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讀者提名獎,後收錄於《2003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 8月:《光榮與夢想》(《科幻世界》) 流浪地球(劉慈欣獲獎作品)9月:《地球大炮》(《科幻世界》):又名《深井》,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後收錄於《2003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 12月:《思想者》(《科幻世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讀者提名獎,後收錄於《2003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 2004年: 3月:《圓圓的肥皂泡》(《科幻世界》) 6月:《球狀閃電》(《科幻世界星雲》):長篇。 《 當恐龍遇上螞蟻》(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又名《白堊紀往事》,長篇。 12月:《鏡子》(《科幻世界》):榮獲本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 2005年: 1月:《贍養上帝》(《科幻世界》) 8月:《歡樂頌》(《九州幻想》,「大藝術」系列之三) 11月:《贍養人類》(《科幻世界》) 2006年: 1月:《山》(《科幻世界》) 5月:《三體》 (連載於《科幻世界》2006.5~2006.12):長篇 2008年: 1月: 《三體》 (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長篇單行本 2008年: 5月: 《三體II:黑暗森林》(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長篇;2007年底寫作完成,與《三體》分別為《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2010年: 1月 : 《太原之戀》 (九州幻想) 2010年: 11月: 《三體Ⅲ:死神永生》(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長篇 ;2010年中旬寫作完成,與《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統稱為《地球往事》三部曲
㈡ 曾經在青年文摘上看到的摘自某科幻小說的文章
劉慈欣《鄉村教師》。
他的所有作品都很棒,推薦《三體》系列!
㈢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有哪些,要詳細的,
1999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一屆)一等獎:《帶上她的眼睛》
2000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二屆)特等獎:《流浪地球》
2001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三屆):《全頻帶阻塞干擾》
2001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三屆)讀者提名獎:《鄉村教師》
2002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四屆):《中國太陽》
2002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四屆)讀者提名獎:《朝聞道》、《吞食者》
2003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五屆):《地球大炮》
2003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五屆)讀者提名獎:《詩雲》、《思想者》
2004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六屆):《鏡子》
2004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六屆)讀者提名獎:《圓圓的肥皂泡》
2005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七屆):《贍養人類》
2006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十八屆)特別獎:《三體》
2010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第二十二屆)特等獎:《三體III:死神永生》
㈣ 劉慈欣和韓松的區別
劉慈欣在國企混得相當不錯,科幻不過是業余愛好——這跟韓松有點類似。
劉慈欣的作品總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可他卻經常在訪談強調,自己在生活中並不是理想主義者,相反,是很現實的。
然而,讀他的訪談,依舊覺得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或者是「大男孩」似的人物。
可惜我沒時間讀吳岩今年出版的那本科幻理論書籍,還只是買了放在書架里而已。讀過以後,對大劉應該有個更清楚的定位。
尤其是讀劉慈欣與韓松的訪談,曾經某期刊搞過一個兩人的同題問答,很多人覺得劉慈欣回答很給力,韓松的回答很飄渺。然而,我讀出來的感覺是某種互補。
某種程度上:
劉慈欣是個現實主義的人,追求的是理想主義,吹捧的是理想主義,因此很受年輕人的喜愛。
韓松是個理想主義的人,寫的卻是現實主義的東西,希望能通過寫作來影響一下現實,哪怕不是當下的現實,而是「未來」的或者「可能性」的現實。然而,這在年輕人看來,卻是不著邊際的事情了。
【我突然想起MBTI了,我感覺大劉是SJ,韓松是NP,當然,兩個人的性格都發展得很好,所以才有精力來創作。】
另一方面,劉慈欣是典型工科生,因此,作品裡夾帶一點哲學色彩或文學色彩就讓工科生驚喜,讓文科生落淚。
比如說,《朝聞道》里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雖然是很老的調子了,但還是被年輕人追捧——是不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哲學教育的貧瘠?
【補充一下,「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來自《論語》吧?不知道它跟「吾更愛真理」如何對比,然而,中國的哲學很少有成體系的。或者說,沒有體系——因為在中國實際上沒人追求「真理」,大家都追求實用了。古代如此,當代依舊如此,所以,「理想主義」這玩意就好像博物館里的蠟像一樣新鮮可愛,讓少男少女落淚。】
同時,韓松是文科出身,學的專業有外語,以及新聞。很明顯,他的作品裡思考的東西總是更現代些,更深些——簡而言之,他絕對是不會用「真理寶貴」還是「家庭寶貴」這樣的廉價哲學思考來賺取讀者眼淚的作者,也不會舉什麼火車來了該撞死一個孩子還是四個孩子的駭人聽聞的「倫理」問題。
當然,我並不是說韓松的文章不關心哲學問題或倫理問題,而是說,他其實是太關注這些問題了,以至於一般人很難理解他的思想——這些人只要想一想我上面提到的這些例子,就要感動,就要被震撼到,哪裡還來得及思考呢?
這里我寫得有些過分,或者說,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對磁鐵來說,又是一個找噴的例子。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
我以前就說過,別提《三體》系列有深刻的思想性什麼什麼的類似的觀點,因為那些所謂的思想都太老了,太陳舊,跟不上時代。
然而,可惜的是,磁鐵看不到這一點,劉慈欣自己似乎也不在意。
劉慈欣是個工科生,以前就公開提過,要把科幻與文學要劃清界限之類的很「偏激」或很理想主義的觀點。韓松也發表過這方面的文章然而,這兩個人的視角明顯不一樣。
而這次,或者說,在這幾年的訪談中,劉慈欣又開始放出另外一個觀點——要把科幻和現實劃清界限。
劉慈欣說,他的科幻不隱喻現實,他也不想用科幻來隱喻現實,他希望自己寫的是純粹的科幻。原話是「我本身對現實不是太感興趣,對用科幻來隱喻反映現實也不感興趣」。
對此,我依舊覺得,他太偏激或者太理想主義了。這樣的觀點,註定他的作品沒法真正「厚重」起來。
文學作品不來源於現實,還能來源於什麼地方呢?科幻不來源於現實,還能來源於哪兒呢?
當然,來源於現實不意味著隱射現實,但脫離現實的文學作品,註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停頓一下,上面這幾段話的觀點我是沒有理論依據的,完全是憑感覺。或許有人覺得很「文青」,很「文藝」,或者「小清新」。
我只能說,這是我的經驗加直覺。說不定,完全是「抄襲」,曾經從某地方看過類似的話語,卻忘記了出處。
再來看韓松,這方面明顯是他的長處。他總是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挖掘現實。
前不久剛剛看到他對《天意》的評論,很震撼,居然把我眼中的一本言情+YY的青春幻想系科幻小說解讀得如此深刻。
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別人覺得韓松在「吹捧」別人。實際上,個人感覺,韓松一直是很真誠地寫評論。當然,如果一定要說他「吹捧」,他在不經意間「吹捧」的是自己,是自己解讀作品的能力,是自己對現實的超常的洞察力。
㈤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有哪些
㈥ 劉慈欣7篇長篇科幻名字
《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Ⅰ》《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白堊紀往事》(亦名《當恐龍遇上螞蟻》)《魔鬼積木》以及未發表的長篇《中國2185》
㈦ 求劉慈欣都寫了那些,值得一看的科幻小說,有好評哦。
《三體》、《流浪地球》、《球狀閃電》、《科幻世界》、《超新星紀元》、《鄉村教師》、《命運》
㈧ 劉慈欣認為科幻小說不僅需要科學的幻想也需具有人文情懷請結合你帶上她的眼睛
劉子欣認為科幻小說不僅需要科學的幻想,也需要有人請文華去表達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