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迎來黃金時代

科幻小說迎來黃金時代

發布時間: 2021-10-27 19:13:05

1.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

世界三大科幻作家是:英國的阿瑟·克拉克、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內(以英國為代表)科幻小說的發展經歷了所謂「黃金時代」,形成一個持續創作、出版的高峰。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阿西莫夫一生著書近500本,《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曾獲7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為後續眾多的太空系列小說、電影鋪平了道路。

海茵萊因代表作有《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嚴厲的月亮》、《雙星》、《 銀河系公民》、《銀河行商》等,4次獲得雨果獎,被譽為硬科幻小說大師、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

克拉克被譽為「太空時代的先知」,作品包括《童年的終結》、《月塵飄落》、《來自天穹的聲音》,《2001年太空漫遊》是其經典代表作。

克拉克的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開啟了「太空史詩」的新類型,它啟發了《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甚至《阿凡達》。曾獲3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1986年,被美國科幻與奇幻協會(SFWA)授予終生成就獎——大師獎。

(1)科幻小說迎來黃金時代擴展閱讀

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興起;

2、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

4、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科幻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2. 求好看的科幻小說

世界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即: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二、在不違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給與的任何命令;三、在不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盡力保護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中國作家的最好讀劉慈欣,王晉康或星河的比較好.

3. 有科幻小說,有沒有社會幻想作品呢

1818年以來的幻想作品

想在數千字的篇幅內盡述1818年以來的幻想作品,這本身就是一個幻想。但當我們有這個機會時,我們卻無法抵禦這種誘惑。這僅僅因為,幻想,是人類本身所具有的天性……

幻想是人類得天獨厚的美麗天賦,也是人類整體創造活動和生存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它更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源泉;是不是覺得這很矛盾?其實不然。因為不管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達到與否都是一種事關幻想的幻滅。正是這種痛苦成為了文學創造的原動力,於是文學在幻想中誕生了。

從《吉爾迦美什》到《神曲》,從《伊利亞特》到《奧德賽》,從《理想國》到《太陽城》,從《格列佛游記》到《米克羅梅加斯》,從《天方夜譚》到《羅摩衍那》,從《山海經》到《西遊記》……這些恢宏的、不朽的著作中處處閃耀著幻想的光芒。在這里,幻想與文學似乎有著同命題的關系,互依共生,密不可分。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卻隨著十八世紀前後工業革命的開始戛然而止,現實主義文學的風頭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光芒。在這個科學時代里,誕生於法國的啟蒙運動,以其否認權威、崇尚理性思維的精神在歐洲諸國再度引起一次思想革命,對這一時期及其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科幻,這一融合了科學與文學之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這個大背景下,悄然登上了文學舞台,二個多世紀以來,翩翩起舞,以其別致而優美的舞姿傾倒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它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國大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

《弗蘭肯斯坦》(科幻)——瑪麗·雪萊

1818年,寓居義大利的瑪麗·雪萊在阿爾卑斯的雪夜中創作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故事情節很簡單,青年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利用死人的器官和組織,拼合出了一個人體;並在一次雷擊下使這個人體擁有了生命;可天性善良的巨人卻因面貌醜陋而不容於世界。整個故事自然是以悲劇收場。瑪麗·雪萊受限於時代,並沒有意識到她的這部小說創造了一個嶄新的體裁。更多的,這部小說充斥著哥特體小說的印跡。但在浪漫幻想、宣洩情感、尊崇自由、彌漫神秘的特點之下,《弗蘭肯斯坦》第一次引入了現代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發明,這使得它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幻想與科學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種基本特徵來源自特定的時代背景,同時也是科幻小說有異於其它文學體裁之處。從文本的自然價值上來講,《弗蘭肯斯坦》乏善可陳,但它畢竟開創了現代科幻小說這一體裁,無法忽視。

盡管《弗蘭肯斯坦》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在現實主義文學的洪流下,這部小小的作品還掀不起太大的浪花。三十餘年後,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出現才真正開始將科幻小說推向一個頂峰。而跨世紀的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則是科幻文學界繼往開來的另一位翹楚。

《時間機器》(科幻)——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1895年,威爾斯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時間機器》,就此這個題材被人們廣泛認知。小說中,一位時間旅行家乘坐時間機器來到了公元802701年的世界上,發現那時地球人分為兩個種族,一個是生活在地面的埃洛依族,智力僅及兒童;而另一個則是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族,他們用以前遺留下的機器飼養埃洛依族,並在夜間獵捕他們為食。時間旅行者的出現,自然打亂了這種社會結構的平衡。藉助小說中的時間機器,威爾斯帶領讀者進入了數十萬年後的未來乃至地球的末日,他用進化論的觀點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未來畫卷。很顯然,小說中的情節是暗有所指的,這種悲觀的情緒恰恰是威爾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譏諷。

在凡爾納、威爾斯等作者的帶動下,科幻文學步入了一個更加撲朔迷離,色彩繽紛的二十世紀。科幻文學的創作重心逐漸從歐洲大陸轉移到了北美大陸上,科幻小說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優秀科幻作家和傑出科幻作品層出不窮,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茵萊因和阿瑟·克拉克這三位科幻巨頭的出現,標志著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基地》(科幻)——艾薩克·阿西莫夫

1951年,在《基地》的第一篇故事發表十年後,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正式結集出版了。這個系列可以說復演了羅馬帝國興衰史,是科幻文藝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史詩類作品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一生著作頗豐,其中以科幻和科普作品最為有名,他的《基地》系列描述了心理歷史學家謝頓以心理史學計算出銀河帝國即將崩潰,於是以編纂網路全書為名將人才匯集到銀河邊陲的第一基地,隨後在銀河另一端秘密地建立第二基地;藉此希翼把黑暗時期縮短至一千年。《基地》系列為科幻小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大。第二十四屆世界科幻大會上,這套作品獲得了為其特設的最佳小說集獎,這是空前的榮譽;而阿西莫夫本人當時還以為托爾金的《魔戒之王》會贏得這份大獎。

阿西莫夫也無法忽視《魔戒之王》的成就?是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魔戒之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這篇文章從一開頭就聲明是介紹幻想文學的。但由於十九世紀純幻想文學的低潮,奇幻文學始終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視線所及之處。不過,奇幻文學終於在二十世紀中葉再次迸發出它的青春;這首先應該歸功於英國大學教授J·R·R·托爾金《魔戒之王》系列的面世。

《魔戒之王》(奇幻)——J·R·R·托爾金

1954年出版的托爾金的奇幻史詩《魔戒之主》系列現在被奉為所有現代奇幻文學的鼻祖,這一點似乎已經達成了共識。托爾金背離了撰寫「晚安故事」的初衷,耗費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套作品。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以純熟的、盡可能宏大的筆觸描述的史詩傳奇。霍比特人弗羅多與他的同伴們為了中土的和平,與邪惡的索倫圍繞著至尊魔戒展開了殊死的爭斗。托爾金彷彿一位優秀的說書人,用語言和文本構築出一個「比真實還真實」的「中土世界」;這里的每條河流,每座山川,每個種族都是那麼栩栩如生;故事中的每個情節似乎都正在這片神秘的大陸上演繹。對於讀者來說,沒有讀過它,你的閱讀生涯肯定會少了點兒什麼。

奇幻小說與早期幻想文學(傳說、神話、史詩等)的淵源更近,在經歷了十九世紀的壓抑和沒落後,隨著《魔戒之王》的問世,奇幻文學迎來了它的全面復甦。這是幻想文學界的一大幸事。而與此同時,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科幻小說界又開始了一場變革。「新浪潮」作家的出現對「黃金時代」的科幻小說帶來了沖擊,他們企圖徹底改變科幻小說的寫作方式,希望賦予科幻小說更大的力度,創作出更富有文學性和社會道德感的作品。

《溫室》(科幻)——布里安·奧爾迪斯

1962年,「新浪潮」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奧爾迪斯出版了他的名作《溫室》。這部作品描寫了千萬年後的地球因為自轉速度下降,終於以一面永遠朝向月亮。巨大的植物遍布大地,人類已退化成原始狀態。主人公古連便是在這樣的世界上探索著自己的人生之路。小說中奇異的自然風光和神秘的原始色彩構築了這部作品永恆的藝術魅力。奧爾迪斯的作品明顯遠離了傳統的科幻題材,致力於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思考,把科幻文學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他曾這樣評論自己的作品,「我寫的是人類的不幸,隔絕,失望,忍受和友愛。」評論家們經常分析這句話,並對他的排列順序津津樂道:人類從「不幸」開始,導致「隔絕」,繼而「失望」,但仍「忍受」,最終達到「友愛」。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新浪潮」運動已經窮途末路,失去了其先前的革命性和實驗性,很多作品不再比自然科學作為創作的基礎,毫無情節,只是在建築空中樓閣,探討晦澀艱深的所謂哲理;可以說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種文學已經脫離了科幻小說賴以生存的基本屬性,難免遭遇失敗。

另一方面,奇幻文學在《魔戒之主》的感召下,不斷蓬勃發展,眾多奇幻作家以自己的作品能與托爾金的名著並立而倍感自豪。這其中就包括1977年推出了《沙拉娜之劍》的泰瑞·布魯克斯。

《沙拉娜之劍》——泰瑞·布魯克斯

如果說《魔戒之主》是史詩奇幻的基石,那麼《沙拉娜之劍》系列可稱得上「劍與魔法」奇幻的圭臬。正是這部作品讓布魯克斯成為作品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奇幻作者第一人,同時也替奇幻文學打開了上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興盛之門。這一系列作品一開始是以劍與魔法來包裝的;漸漸地,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就是經過一場科技災難後的地球,精靈、矮人、巨龍等傳說中的生物開始出現在地球上,進而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和歷史。

奇幻文學的迅猛發展,令科幻文學界產生了危機感。我們已經說過,「新浪潮」的發展逐漸走向了歧路,使得科幻文學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讀者對科幻小說的狀況日益不滿的情況下,另一場「賽伯朋克」運動以強烈震顫的方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演了。

《神經浪遊者》(科幻)——威廉·吉布森

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甫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科幻界,一時間好評如潮。這本小說是一個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時也是導致「賽伯朋克」第一次被正視的作品。在小說中,主人公凱斯將自己的大腦與電腦網路相聯通,成為信息竊賊。小說將復雜的線索盡情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個關於未來的無法逃避的現實。《神經浪遊者》所推動的「賽伯朋克」運動是對新浪潮運動的一種反駁,它引入了資訊理論、控制論、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內容,在文化價值觀點上具有反傳統性;它又一次將科技的力量展現在科幻迷的面前,從本質上體現了硬科幻小說的回歸。

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當然,這個階段不只有「賽伯朋克」,科幻文學實際上進入了一個多元化、邊緣化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科幻文學和奇幻文學的交叉越來越多,彼此之間的隔閡也逐漸消弭;也許,幻想文學的復興指日可待。

縱觀最近十年幻想文學的發展,明顯地,奇幻文學的勢頭更加猛烈。最近四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奇幻文學三度掄元。在屢有奇幻佳作涌現的今天,有一個系列是我們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號稱近三十年來最佳奇幻系列的《冰與火之歌》

《冰與火之歌》(奇幻)——喬治·R·R·馬丁

喬治·馬丁是一位科幻奇幻雙料作家。他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出的《冰與火之歌》描述了一個異常豐富充足的世界、擁有令人驚訝的可愛人物。這套偉大作品的靈感直接來源於傳說和神話,同時建構在歷史和現實之上。普通讀者很難想像在短短的幾年內描寫和架構《冰與火之歌》的世界是個多麼龐大的工程,而馬丁駕馭這個龐大世界的能力又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細節都不是信手寫來的,而是一幅嚴整的鑲嵌畫中的分子,全都有其存在的具體意義。可以這么說,《冰與火之歌》有能力驕傲地站在《魔戒之王》的身邊。

4.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三巨頭是誰

科幻黃金時代的三巨頭——克拉克、海因萊因和阿西莫夫
克拉克
應該說,克拉克是三巨頭里科幻風格最「硬」的。科幻有軟硬之分,硬科幻的內容以科學技術等物質層面的幻想為主,軟科幻則以描寫科學技術對社會制度和人的精神的影響為主。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粗的劃分,越是精彩的科幻,越是難以區分清楚到底是硬還是軟。

克拉克的風格,個人感覺,是上承凡爾納和雨果·根斯巴克的技術科幻小說的傳統。場面宏大、對科學技術的構思既超前又合理,但是弱點在於情節和人物的塑造。

凡爾納設想出的潛水艇、載人奔月飛行,影響激發了很多代人去實現這個幻想,更令人稱道的是,由於基於嚴謹的科學知識和推斷,當年凡爾納所設想的載人奔月飛行的發射基地地點,恰恰成為了後世美國佛羅里達航天中心的選址,真是牛啊。但是反過來,凡爾納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全是具有鋼鐵意志和決心的「牛人」,比如《海底兩萬里》中的尼莫船長、《從地球到月球》中的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環球旅行》中的福克先生。而小說的情節,大多是(環球)旅行。

克拉克的情形很相似。他本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以論文的形式,提出了衛星通信的設想。而他所設想的《太陽帆船》,已經可以說是部分實現了,差的只是一個真正完全依靠太陽帆提供動力的深空探測飛船而已。

克拉克小說中的畫面很宏偉,很壯觀,很燦爛,很激動人心,但是微觀的人物形象,情節的細節處理,就差了一些。很多人都知道《2001太空漫遊》,但是有幾個人知道鮑曼,知道弗洛伊德博士?談到克拉克的小說,人們想起的是「獨石」、「拉瑪『小行星』」、「太陽帆船」,但是除非是「骨灰級」的書迷,有幾個人能想起克拉克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名字,更不用說他們的形象和特點了。

秉承技術科幻小說的特點,克拉克科幻小說的風格是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所謂「薔薇色的烏托邦」,或者說,「敢讓高山低頭,敢叫大河讓路」。(技術幻想小說一般是烏托邦,社會幻想小說一般是反烏托邦)但並不是從頭到尾激昂振奮到底。而是有抑有揚。過程中可能有壓抑的地方,整本小說看完以後,讀者覺得人類的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比如《太陽帆船》,如果是那種激昂到底的小說,會讓主人公在排除萬難以後,贏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小說卻讓主人公不得不因為太陽耀斑爆發放棄比賽和自製的太陽帆船,但是在小說結尾,主人公注視著自己的那艘太陽帆船向著太陽系外慢慢飛去的那一幕是很震撼的。

克拉克還有一個特點是三巨頭中獨有的,就是他和別人合寫了不少小說。有的是對他以前小說的續寫,比如《與拉瑪相會》的續集《拉瑪三部曲》,更多的是獨立的小說。

我猜,克拉克和別人合寫可能是為了彌補其在情節細節和人物的塑造上的弱點。但是我的感覺,這些合寫都不很成功。很多合寫的小說冗長乏味,毫無特點,只能算是四平八穩的二流小說。

克拉克的小說中,直接涉及中國的部分,在三巨頭中是最多的。比如在《太空漫遊》系列中,「2001」就將中國人已經登上了月球作為一個背景的細節。「2010」中則出現了中國獨立製造的飛船趕超美蘇聯合飛船,並先一步到達木衛歐羅巴。而且那艘中國飛船的名字叫做「錢氏太空船」,按照克拉克給出的說法,這里正是對錢學森教授的致敬。但是美國拍的電影則把有關中國人的情節全部刪掉了。似乎上個世紀後期中國航天事業的獨立發展,給克拉克的震動很大。「2061」則是在一個中國香港富豪的商業太空旅遊飛船上展開故事情節的,並且又一次呼應了「2010」中的「錢氏太空船」。據克拉克自稱,他曾經專門贈送過一套《太空漫遊》系列給錢學森教授。

國內和克拉克相似的,老一代里幾乎沒有,鄭文光場面壯觀,但是技術細節沒有克拉克扎實(後者恐怖到居然為自己小說中出現的飛行器畫設計圖)。新一代里應該算是大劉罷,但是技術細節上好像也差一點。
海因萊因

是我在三巨頭中看得最少的。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的小說被翻譯成中文的很少,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小說大部分我都不喜歡。在我看來,海因萊因是倪匡和葉永烈的混合體美國版。

從寫作特點來看,海因萊因的小說有很多YY的東西和對其政治、社會理想的宣傳。象《星船傘兵》(電影《星河艦隊》的原著)這樣的小說,即使是在美國都有很多爭議。據說,海因萊因還是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鼓吹者,並因此和克拉克鬧翻了。應該說,海因萊因是真心相信一些東西,並且會用一種讓人熱血沸騰的方式來將其表述出來。所以,就像倪匡一樣,喜歡他的人就非常喜歡,不喜歡的就很不喜歡。

海因萊因最擅長的,恰恰是克拉克所不擅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有不少還是在短篇小說中完成的。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海因萊因的小說比較有感染力的原因。我所讀過的海因萊因的小說中,兩種人物是比較常見到的,少年見習(宇航員)和中年專業人員,前者常見於海因萊因的少年科幻小說中。當然,海因萊因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是那種理想化的滿腔熱血的英雄,塑造起來也相對容易。

從題材來看,海因萊因寫了不少的少年科幻小說,其對象就是大量的青少年,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海因萊因帶有葉永烈的特點。主人公往往是星艦或者外星殖民地上的少年,情節比較簡單,主要是刻畫這些少年英雄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此類小說的代表作有《星人瓊斯》、《銀河系公民》。

其次是大量的以月球的開發為背景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其實也包括部分的少年科幻小說。這類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月球城(Lunar City)。在這些小說中,月球殖民者是主角,在低重力、高輻射和空氣泄露等威脅下,奮勇拼搏;同時發展出開闊的眼界和對地球居民的優越感。我覺得實際上是美國早期殖民者的象徵和心理投射。代表作是《出售月球的人》、《先生們,坐下》。我甚至覺得阿西莫夫的小說《神們自己》中第三部分關於月球城及其居民的描寫是受了海因萊因此類題材的影響。

再次是「長生之人」系列長篇小說和反思類小說。前者的背景,是一群天生具有幾百年壽命的長生不老的人。他們的長壽和年輕大概來自於其基因,所以這些人為了維護其秘密和保證其下一代不會退化,只在同類人之間才通婚,代表作是《足夠長的時間來愛》。後者則是一些帶有黃色情節的對宗教等的反諷反思小說,比如《約伯大夢》、《穿牆貓》。這兩類小說其實是我在這里硬湊起來的,因為我覺得這兩類小說,都是篇幅冗長,語言晦澀,內容無趣。

最後是一些獨立成篇的小說,寫作風格上接近於月球城系列小說,比如《雙星》、《地球上的綠山》、《回魂屍》、《傀儡主人》、《生命線》、《夏日之門》、《宇宙》。

海因萊因的小說中涉及中國的比較少,敵對陣營么。

說實話,海因萊因的小說,有很多我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比如說上面第一、三類的小說,所以看法可能比較偏頗。如果讓我來推薦的話,海因萊因的以月球城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都可以看一看,反過來,凡是以少年為主角的都可以免了。中長篇中,我推薦《雙星》(國內有一個刪節本譯作《帝國雙星》的)、《出售月球的人》(未見過中文譯本)。

海因萊因比較有名的幾個長篇《星船傘兵》、《月亮是個嚴厲的婦人》和《異鄉異客》。我都不太推薦。《星船傘兵》勉強可以一看,但是星戰背景在小說中並不佔重要位置,作者主要精力都放在鼓吹超人哲學。《月亮是個嚴厲的婦人》中的美國人投射很明顯,我看不下去。如果你沒那麼敏感或者就好這一口,倒是可以考慮一下。《異鄉異客》屬於反思類的小說,沒什麼娛樂性,可能會看得很累(我是根本看不進)。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5. 科幻小說2000字 快啊

雖然經歷了193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和二戰期間的硝煙,但習慣購買「通俗」科幻小說雜志的美國年 迪恩·孔茨驚悚科幻套餐輕人已經成了數目可觀的忠實讀者。科幻小說藉此保持了旺盛的文學生命力和商業上的活力。戰爭期間大量研發或想像中的新科技甚至是科幻最新鮮的靈感源泉。二戰後,美國迎來了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
美國著名科幻雜志《新奇科幻》1941年7月號科幻史一般公認,約翰·坎貝爾是
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領導者。一切源於一本雜志的變革。坎貝爾在1937年將他主編的《新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更名為《新奇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不過,變革的不只是名字。坎貝爾對作者要求極高,他們必須首先是素質良好的作家。而坎貝爾麾下也真的聚集了當時幾乎所有的美國科幻大家:
以艾薩克·阿西莫夫、斯普雷格·杜岡、羅伯特·海因萊茵、雷·布拉德伯雷、范·沃格特……等等。
阿西莫夫後
來在《危險的幻想》(1967年出版)一書前言中強調了坎貝爾的重要貢獻:「他(指坎貝爾)給科幻小說領域帶來了一次真正的革
命……」Astounding
SF致力於讓科幻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嚴肅」地出現在讀者面前:「首先必須來自真正的科學,同時,也必須是真正的歷史,」且不能兩者居其一。這樣,科
幻小說中人文和科學的真實性都得到了加強。
阿西莫夫總結道:「科幻作家們努力在現實主義上下功夫的同時,描繪著計算機、火箭與核武器,它們與10年內出現的計算機、火箭與核武器如出一轍。結果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現實生活,與40年代坎貝爾式的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情景驚人地吻合。」
1944年底美國發表了一篇科幻小說,精確地描述了原子彈的功能。小說當即引起了美國軍方的強烈震動,為此展開了一
場調查。調查結論是,(「曼哈頓計劃」)不存在任何泄密行為,小說中的描寫只是作者幸運地「推測」出來的。幾個月後,世界上第一顆真正的原子彈爆炸了。雜
志主編們將此事作為樹立科幻嚴肅性的實例反復使用。科幻史家認為,這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清晰地揭示了科學幻想與科學事實之間的聯系。科幻的「前瞻
性」甚至成了一種習慣性思維模式。當今在科技新聞報道中,諸如「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之類的字句並不罕見。
歷史事件、對質量嚴格要求和不斷成長的大量讀者群這些因素的積累,促成了科幻小說在20世紀50年 光暈:致遠星的淪陷代的巨大飛躍。而美國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又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科幻小說的全面繁榮。自20世紀60年代之後,在科技發達的西方工業國,都相繼出現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夫與其經典著作(椅背上的太陽和宇宙飛船標志代表「基地」系列,畫面左側的機器人代表「機器人系列」,右側的圖象代表科普系列)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30-1992)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作品竟達到500部之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
「機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機器人》和《其餘的機器人》等作品集當中。此外阿西莫夫有關機器人的科幻還有長篇《鋼穴》和《裸陽》等。艾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為機器人建立了一套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從而演繹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邏輯性極強的漂亮故事。
兩大系列中間是"銀河帝國三部曲"。
「基地」系列(此系列為三部曲,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和《第二基地》,另有前傳和後傳)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億,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一位「心理歷史學家」
卻根據計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盪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哈里.謝頓(心理歷史
學的創始人)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於是,「自然科學基地」(即「第一基地」)和 「心理歷史學基地」(即「第二基地」)相繼被建立,它們將完成保存並發展人類文明的艱巨任務……
除上述三大系列之外,艾西莫夫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寫某文明星球數千年才出現一次星空的《日暮》,描寫「平行宇宙」中外星人的《諸神自身》(又譯為《眾神自己》、《神們自己》),以及他少數涉及時間旅行的《永恆的末日》等作品。
艾西莫夫不僅創作科幻小說,同時也寫作科普作品,同樣讓人百讀不厭。正如艾西莫夫逝世後一位評論家所說:「他的作品愉悅了數百萬人,同時改變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他對20世紀科幻小說的發展貢獻巨大。

6. 黃金時代的科幻大師都有誰

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出現了一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一品種。當時,有一套書籍非常廉價,
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一角錢就能買一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
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斗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
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一個出來扭轉這一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志。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
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乾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
專業雜志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
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佔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
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麼小約翰·坎貝爾(1910-
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裡,坎貝
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志《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
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
十三年裡,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

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
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

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

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
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一
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
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
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
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
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
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

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里
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
的阿西莫夫。

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
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
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
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一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
星人。它們象蟲子一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
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一個誘因。

《雙星》是一部驚險小說,講一個演員如何捲入一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
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共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台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
色的諷刺。試想,當一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
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麼,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
6年獲得雨果獎。

《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與時間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
說的情節,一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

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
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傢伙屬於一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
一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
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
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
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
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
靈》(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
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
襲了這一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

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
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
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
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
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站,美國
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裡,宇航員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
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
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沉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
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麼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一倖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
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
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一個火焰熊
熊的星球內部。在這里,他找到了一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嬰兒。

《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
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
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
界,是一個多麼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
使人們喪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
越它,你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
《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
里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
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
風」又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

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里,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
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
有一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
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
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
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范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
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二定律。

(《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

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一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
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

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游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一隻
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
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
的奧維爾等。

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

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作者
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
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
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思考。

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一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
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
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一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
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採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
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

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
這一形式。

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一以及
創作方法的標准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
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捲入,
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麼缺少現實性,要麼比現實
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范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
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一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
志主編。他一上台,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
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
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
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徵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一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

7. 一位科學家發現自己有寫科幻小說的特長,開始寫科幻小說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8.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的簡介

克拉克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太空題材科幻作家,於1986年榮獲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他的作品主要討論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題,其《童年的終結》 (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險》(1968)、《與拉瑪相會》(1973)、《天堂的噴泉》(1980)等作品無不寓意深刻、膾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漢筆法而著稱,此外克拉克還善於運用哲學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給讀者以思考。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銀河帝國衰亡史》9包括機器人、帝國、基地三大系列)

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年7月7日生於密蘇里州的巴特拉市,曾就讀於密蘇里大學,1925年進入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畢業後作為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的士官在海軍服役五年。1934年因病復員。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費城海軍航空試驗所任工程師。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美國科幻空前絕後的優秀作家」、「美國科幻黃金時代四大才子之一」。作品有《異鄉異客》、《時間足夠你愛》、《雙星》等

9. 科幻黃金時代指什麼時侯

科幻小說黃金時代(Golden Age of Science Fiction)通常是指美國1940年初到1950年代,在這段時期,科幻小說開始廣為人知,並且有不少經典的科幻小說陸續出版。
摘自維基網路

熱點內容
農村美女言情多肉小說百度百度百度 發布:2025-07-13 22:52:06 瀏覽:765
科幻小說投稿網 發布:2025-07-13 22:41:59 瀏覽:16
玄幻小說語錄摘抄霸氣語錄 發布:2025-07-13 22:20:26 瀏覽:789
經典古代言情完結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13 22:00:11 瀏覽:944
一部阻止魔王降臨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13 21:52:57 瀏覽:640
女主姓夜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7-13 21:40:35 瀏覽:86
穿越玄幻小說廢材女強含學院 發布:2025-07-13 21:36:51 瀏覽:729
全職高手小說免費閱讀趣筆閣 發布:2025-07-13 20:51:10 瀏覽:674
姐弟戀強強小說現言推薦完結 發布:2025-07-13 20:13:20 瀏覽:658
潛龍在都市小說txt全集下載 發布:2025-07-13 19:59:45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