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科幻小說諾貝爾獎
㈠ 寫科幻的有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嗎
(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哈瑞·馬丁松,科幻代表《《阿尼阿拉號》》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科幻代表《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檔案》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裔英國人石黑一雄,科幻代表《別讓我走》
㈡ 歷史上,科幻小說家有沒有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她算的話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為當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1919年出生於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國人。在萊辛5歲時她全家遷往羅得西亞,此後20餘年家境貧困。她15歲(又有說是12—13歲)時因眼疾輟學,在家自修。16歲開始工作,先後當過電話接線員、保姆、速
記員等等。她青年時期積極投身反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曾一度參加共產黨。榮辛曾兩次結婚並離異,共有3個孩子。1949年她攜幼子移居英國當時兩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當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說草稿。該書不久以《青草在歌唱》(1950)為題出版,使萊辛一舉成名,它以黑人
男僕殺死家境桔據、心態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為題材,側重心理刻畫,表現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與種族矛盾。此後萊辛陸續發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即《瑪莎·奎斯特》(1952)、《良緣》(1954)、《風暴的餘波》(1958)、《被陸地圍住的》(1965)以及《四門
之城》(1969)——以誠實細膩的筆觸和頗有印象主義色彩的寫實風格展示了一位在羅得西亞長大的白人青年婦女的人生求索。這期間她還完成了一般被公認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筆記》(1962)。大約從六十年代以來,萊辛對當代心理學及伊斯蘭神秘主義思想的興趣在作品中時有體現
,但她仍然關注重大的社會問題。七十年代中她撰寫了有關個人精神崩潰的《簡述下地獄》(1971)及討論人類文明前途的《倖存著回憶錄》(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講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婦的精神危機。此後她另闢蹊徑,推出一系列總名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檔案》的所
謂「太空小說」;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1980)、《天狼星試驗》(1981)、《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1982)等,以科幻小說的形式寫出了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思考與憂慮。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長篇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
短篇小說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來仍不斷有新作問世。像《簡·薩默斯日記》(1984)和《好恐怖分子》(1985)一類作品,就題材和風格而言,似是對作者早伍寫實方法的一種回歸。
===========
...
此後她另闢蹊徑,推出一系列總名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檔案》的所
謂「太空小說」;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1980)、《天狼星試驗》(1981)、《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1982)等,以科幻小說的形式寫出了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思考與憂慮。
㈢ 你認為科幻小說家劉慈欣能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我覺得科幻小說家劉慈欣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劉慈欣的水平還是不夠的,而且現在中國文壇上,唯一一個獲得文學獎的作者是莫言,而莫言也是通過很多經典的作品來積累出來的功底,相比之下,劉慈欣的水平和作品的累積比莫言還差了一些。
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經國王批準的基本章程中改為“近年來創作的”或“近年來才顯示出其意義的”作品,“文學作品”的概念擴展為“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即包括歷史和哲學著作。
一、劉慈欣的作品題材比較單一
劉慈欣擅長的題材是科幻的題材,他的文風了充滿了理應思維,刻畫了深刻的人性。科幻文學不同於其他題材的文學作品,相對於其他作品而言,科幻是屬於小眾的,他的讀者群體是非常的一致。三體獲得了雨果獎,並不意味著他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㈣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外國 外國名著簡介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後裔,住在遠離海濱的一個印第安人的村莊。他與烏蘇拉新婚時,由於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烏蘇拉每夜都穿上特製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鄰居阿吉拉爾的恥笑,何塞殺死了阿吉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他們只好離開村子,外出尋找安身之所。經過了兩年多的奔波,來到一片灘地上,由於受到夢的啟示決定定居下來。後來又有許多人遷移至此,建立村鎮,這景是馬貢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貢多的歷史由此開始。
何塞是個極富創造性的人,他從吉卜賽人那裡看到磁鐵,便想用它來開採金子。看到放大鏡可以聚焦太陽光,便試圖研製一出種威力無比的武器。他從吉卜賽人那裡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通過實驗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像橙子」。他不滿於自己所過的貧窮落後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
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幹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他痛苦地說:「咱們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們會在這兒活活地爛掉,享受不到科學的好處了。」後來他又沉迷於煉金術,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由於他的精神世界與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烏蘇拉成為家裡的頂樑柱,她活了115至120歲。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二代有兩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卡迪奧是在來馬貢多的路上出生的。他在路上長大,像他父親一樣固執,但沒有他父親那樣的想像力。和一個叫皮拉苔列娜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但在一次吉普賽人來馬貢多表演時又與一名吉普賽女郎相愛,於是他選擇了出走。後來他回來了,但是性情琢磨不定。最後不顧一切家人的反對,與雷貝卡結婚,但被趕出家門。
老二奧雷良諾生於馬貢多,在娘肚裡就會哭,睜著眼睛出世,從小就賦有預見事物的本領,少年時就像父親一樣沉默寡言,整天埋頭在父親的實驗室里做首飾。長大後愛上鎮長千金雷梅苔絲,在此之前,他與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奧雷良諾·何塞。他美麗的妻子被阿馬蘭塔意外毒死後,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倖免於難,當他認識到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時候,便於政府簽訂和約,停止戰爭,然後對准心窩天槍自殺,可他卻奇跡般的活了下來。
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貢多尋根,卻在一星期內全被打死。奧雷良諾年老歸家,每日煉金子作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時便放到坩鍋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
老三是女兒阿馬蘭塔,愛上了義大利技師,因愛情的不如意,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綳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她內心感到異常孤獨、苦悶,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想用此作為「治療病的臨時葯劑」。然而她終於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卡迪奧的兒子阿卡迪奧和奧良諾的兒子奧雷良諾·何塞。前者不知生母為誰,竟狂熱地愛上自己的生母,幾乎釀成大錯,後來成為馬孔多的從未有過的暴君,貪贓枉法,最後被保守派軍隊槍斃。後者過早成熟,熱戀著自己的姑母阿馬蘭塔,因無法得到滿足而陷入孤獨之中,於是參軍。進入軍隊之後仍然無法排遣對姑母的戀情,便去找妓女尋求安慰,藉以擺脫孤獨,最終也死於亂軍之中。
第四代即是阿卡迪奧與人私通生下的一女兩男。女兒俏姑娘雪梅苔絲楚楚動人,散發著引人不安的氣味,這種氣味曾將幾個男人置於死地。她全身不穿衣服,套著一個布袋,只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穿衣服上。這個獨特的姑娘世事洞明,超然於外,最後神奇地抓著一個雪白的床單乘風而去,永遠消失在空中。
她的兩個弟弟阿卡迪奧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是孿生子。阿卡迪奧第二在美國人開辦的香蕉公司里當監工,鼓動工人罷工,成為勞工領袖。後來,他帶領三千多工人罷工,遭到軍警的鎮壓,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倖免。他目擊政府用火車把工人們的屍體運往海邊丟到大海,又通過電台宣布工人們暫時調到別處工作。阿卡迪奧四處訴說他親歷的這場大屠殺揭露真象,反被認為神智不清。他無比恐懼失望,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潛心研究吉卜賽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他都呆在這個房間里。
奧雷良諾第二沒有正當的職業,終日縱情酒色,棄妻子於不顧,在情婦家中廝混。奇怪的是每當他與情婦同居時,他家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給他帶來了財富,一旦回到妻子身邊,便家業破敗。他與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後在病痛中與阿卡迪奧一同死去,從生到死,人們一直沒有認清他們兄弟倆兒誰是誰。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是奧雷良諾第二的二女一男,長子何賽·阿卡迪奧兒時便被送往羅馬神學院去學習,母親希望他日後能當主教,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只是為了那假想中的遺產,才欺騙母親說他在神學院學習。母親死後,他回家靠變賣家業為生。後發現烏蘇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個金幣,從此過著更加放盪的生活,不久便被搶劫金幣的歹徒殺死。
大女兒梅·雷梅苔絲愛上了香蕉公司汽車庫的機修工毛里西奧·巴比洛尼亞,母親禁止他們來往,他們只好暗中在浴室相會,母親發現後禁止女兒外出,並請了保鏢守在家裡。毛里西奧·巴比洛尼亞爬上梅家的屋頂,結果被保鏢打中背部,後來死掉了。梅萬念俱灰。她母親為家醜不外揚,將懷著身孕的她送往修道院。
小女兒阿馬蘭塔·烏蘇娜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裡與飛行員加斯東結婚,婚後二人回到馬孔多,見到一片凋敝,決心重整家園。她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僅在三個月就使家園煥然一新。她的到來,使馬孔多出現了一個最特別的人,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她決定定居下來,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村鎮。
布恩迪亞家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出生後一直在孤獨中長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賽梅爾加德斯的房間里研究各種神秘的書籍和手稿。他甚至能與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賽人對話,並受到指示學習梵文。他一直對周圍的世界漠不關心,但對中世紀的學問卻了如指掌。他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阿瑪蘭塔·烏蘇娜,並發生了亂倫關系,盡管他們受到了孤獨與愛情的折磨,但他們認為他們畢竟是人世間唯一最幸福的人。後來阿瑪蘭塔·烏蘇娜生下了一個男孩:「他是百年裡誕生的布恩迪亞當中唯一由於愛情而受胎的嬰兒」,然而,他身上竟長著一條豬尾巴。阿瑪蘭塔·烏蘇娜也因產後大出血而死。
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當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的只剩下一小塊皮的兒子時,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庭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貢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㈤ 為什麼稱雨果獎為「科幻界的諾貝爾獎」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簡稱WSFS)所頒發的獎項,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會(World SF Convention)上頒發,正式名稱為「科幻成就獎」(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為紀念「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命名為雨果獎。雨果獎和星雲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
㈥ 諾貝爾文學獎史評獎史上唯一獲獎的科幻小說是哪部
是《蠅王》
《蠅王》是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故事發生於想像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尚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的膨脹起來,便互相殘殺,發生悲劇性的結果。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斗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徵意義。
㈦ 科幻小說有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有的話,請舉例!
目前,沒有那部科幻小說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雨果獎是最高獎項。
雨果獎是由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的獎項。自1953年以來,它每年都在世界sf大會上獲獎。它被正式命名為科幻成就獎。它的命名是為了紀念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格恩斯貝克。
為了雨果獎。在科幻界,雨果獎和星雲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兩個世界科幻獎,堪稱諾貝爾科幻藝術獎。雨果獎成立多年來,已發展成為所有科幻和奇幻作品的奇幻文學藝術獎。
2015年8月23日下午1點左右,第六十二屆雨果獎在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正式宣布,中國作家USA. Liu Cixin因其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了雨果最佳小說獎,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雨果獎。
㈧ 至今為什麼沒有科幻作家的科幻作品獲得諾貝爾獎求解
科幻小說屬於類型文學,主流文學和類型文學的區別。不要說諾貝爾文學獎,就算是其他場合,如果一個作家有科幻作家以外的成就,肯定介紹的是這個成就。比如傑克倫敦寫過不少科幻小說,愛倫坡寫過不少恐怖小說,艾因蘭德寫過阿特拉斯聳聳肩,瑪格麗特艾特伍德寫過侍女的故事……這些都是類型文學中的精品,可是人們完全不把他們作為類型文學作家。老舍的貓城記是科幻,國內什麼時候介紹老舍的時候特意提到貓城記?卡爾唯諾在國內有一幫文青讀者,有幾個意識到他們其實是在讀奇幻的? 作為一個既看科幻又寫科幻的妹子,我感覺深深的可悲。
㈨ 為什麼還沒有科幻文學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就目前而言,科幻作品往往以故事、科技設定取勝,再上等一些的佳作可能會有更豐富的人文關懷。但是,很少有作品能夠對深刻且有見地地對現世當下的更廣泛的人世/人事進行刻畫、拷問或關懷,也沒有回望過往人類社會或科技社會發展的、具有記錄與刻畫意義的作品。科幻作品作為設想、構建未來的作品,作者常常會將精力架構相關的科技與技術上面,著眼於人類對於科技的態度、對未來的嚮往與擔憂,簡言之,它是面向未來的作品。但是諾獎鍾情於面向過去與當下的作品,稍微翻閱一下它賦予每年獲獎者的獲獎原因就能發現,諾獎特別關注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否能夠描摹人類的情感與狀態、關於民族歷史的過往、或是人類正在發展進程中被忽視的方面、社會發展變遷過程中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諾獎希望強調的是文學對於記錄與反思作用,這是文學作品最初、也是最厚重的創作目的。得獎的作家理應在他的創作生涯以及諸多作品中體現到對自身的民族、國家的關懷,或是對人類本身精神世界的思考。通過作品向他們思考的對象,甚至於世界本身發出他們的拷問或是關懷,以對讀者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的記憶或影響,從而促起更廣泛的思索。當今的科幻作品並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對於科幻作家而言,他們可能也認為這不是他們必須負擔的使命。除此之外,作品能不能在文學史或文學創作的意義上有所建樹也是得獎的重要因素之一,基於這樣的理由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亦不在少數。倘若科幻小說作家能夠獲得諾獎,那麼在因為這方面的貢獻獲獎的可能性會比較大。但這就要求這一作家能夠對整個科幻小說界甚至是科幻之外的整個文學創作作出足夠具有顛覆性或創造性的創新。這種創新和影響通常都是文學創作意義上的流派、敘述技巧等方面。只是文字工夫似乎也一直不是科幻小說作家較為關注的方面,也有可能是雕鑽故事和科技本身就已經需要傾注他們的全部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