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翻譯史研究
㈠ 求一科幻小說名。南極,史前文明,金屬球內發現一女一男史前人類冷凍,解凍後語言不通,最後翻譯器製造出
感覺作者太傻造啥翻譯機找幾個古文學家來
㈡ 科幻世界譯文版是什麼意思
1、《科幻世界·譯文版》是《科幻世界》雜志的一個子項目,主要向國內讀者譯介國外科幻/奇幻文學精品。前身為此前在科幻迷中廣受好評的《科幻世界增刊》,每月發行一期,單月為科幻題材,雙月為奇幻題材。
2、《科幻世界》創刊於1979年,前身是《科學文藝》和《奇談》,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歷史;有數據顯示《科幻世界》發行量最少的一期僅七百份,而今天是近四十萬;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曾獲得「世界科幻協會最佳期刊獎」、「中國國家期刊獎提名獎」,並入選「中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雙獎期刊」,曾承辦過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年會,是中國科幻期刊中一面歷久彌新的金牌。楊瀟,阿來,秦莉曾先後任雜志社社長,其中阿來任社長期間曾以《塵埃落定》獲茅盾文學獎。
㈢ 求推薦中外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
一、劉慈欣。劉慈欣,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參加工作,山西陽泉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陽泉市作協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說,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說,18篇短篇小說,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當代》年度長篇小說五佳第三名,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2012年人民文學柔石獎短篇小說金獎,2013年首屆西湖類型文學獎金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4年11月,出任電影《三體》的監制。2015年8月23日,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2015年10月18日,憑借《三體》獲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並被授予特級華語科幻星雲勛章,該等級勛章只有獲得國際最高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家有資格獲取。同時劉慈欣擔任了由游族網路開發的三體游戲的雲端架構師。 2015年11月入選「中央電視台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
二、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是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受到了各國讀者的喜愛。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一些人稱作「科幻小說之父」。而隨著上個世紀後葉凡爾納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原始手稿的發現,科幻學界對於凡爾納的認識也在趨於多樣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
三、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㈣ 魯迅的筆名
魯迅筆名索解,魯迅一生取用的筆名,多達一百四十多個。他說過:「一個作者自取的筆名,自然可以窺見他的思想。」正因為如此,魯迅的筆名便從一個側面記錄了他的思想和性格,是我們研究魯迅不應忽視的一個組成部分。
魯迅的筆名有:
1898年 戛劍生
1902年 樹人
1903年 庚辰 自樹 索子 索士
1907年 令飛 迅行 周逴
1910年 樹
1912年 黃棘 周豫才
1913年 周樹
1918年 魯迅 唐俟 俟 迅 神飛 庚言
1921年 風聲 尊古 巴人
1922年 某生者 小孩子
1923年 雪之
1924年 敖者 宴之敖者 俟堂 「即魯迅」
1925年 L.S. 冥昭 杜斐
1927年 楮冠 華約瑟 中拉
1928年 旅滬一記者 旅滬記者 葛何德 記者 許霞 封余
1929年 許霞
1930年 L 隋洛文 洛文 樂雯
1931年 唐豐瑜 冬華 長庚 曼敖 它音 風瑜 阿二 佩韋 明瑟 不堂
(4)科幻小說翻譯史研究擴展閱讀:
魯迅簡介: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㈤ 有關科幻小說的翻譯
1郭建中 ?-1940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晉西北軍區8分區太原支隊副政委 1940年於山西省文水縣作戰犧牲
2郭建中(1938.7.~),男,籍貫上海。之江學院外語系主任。1961年杭州大學外語系畢業。曾任省重點學科英語專業負責人,《浙江對外開放專輯》(特刊)主譯、主審、《文化交流》英語主編、《中國翻譯》漢譯英專欄翻譯,以及浙江衛視英語新聞翻譯顧問和主譯,浙江省政府英文網站和《麥克米倫網路全書》中文版主譯、主審等職。現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兼翻譯理論與教學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翻譯工作者協會會長、中國作協會員、浙江省作協全省委員會委員兼外國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論著有《英漢/漢英可譯性問題探索》、《漢語歇後語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當代美國翻譯理論》、《文化與翻譯》等;主要譯著有美國文學名著《殺鹿人》(合譯)、英國文學名著《魯濱遜飄流記》、當代美國文學名著《鐵草》(合譯)等,並翻譯和主編「外國科幻小說譯叢」(50餘冊)和《科幻之路》(6卷),獲1991年世界科幻小說協會頒發的恰佩克翻譯獎和1997年北京國際科幻大會科幻小說翻譯獎———「金橋獎」。
翻譯 1 Jian-Zhong Guo? -1.94 Thousand young people in Shanxi Team 2nd column resistance Daredevil and Taiyuan, Shanxi Northwest District 8 Division Detachment deputy political commissar in 1940 in Shanxi Province, Wen County, fighting at the expense of water
2 Guo Jianzhong (1938.7. ~), Male, origin Shanghai. The River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ad of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1961, graated from Hangzhou University. A former provincial key subjects of English professional person in charge, "Zhejiang opening up album," (special issue) host translation, the main trial, "Cultural Exchange" English editor in chief, "Chinese Translation" colum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Zhejiang Satellite TV English News Translation Consultant and the main translation, Zhejia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English website and the "Macmillan Encyclopedia" Chinese moderator translation of the rank of the trial.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 is currently director and translator Theory and Teaching Committee and deputy director of Zhejiang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members,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Zhejiang Province Writers Association and the province's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ommittee of Foreign Literature. The enjoyment of the State Council special allowance.
Mainly on the author of "English-Chinese /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ssues can be explored," "Chinese Proverb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ntemporary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y",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 main translations are the U.S. Literature, "to kill a deer person "(Ge Yi), British Literature," Robinson Crusoe ",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Iron Grass "(Ge Yi), etc., and translation and editor of" foreign science fiction譯叢"(50 volumes) and" Sci-Fi Road "(6 volumes), was in 1991 awarded by the World Science Fiction Association Award and the 1997 translation Capek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ci-fi science-fiction translation prize ---" Golden Bridge Award. "
㈥ 求一部科幻小說,好像是譯文,幾年前在科幻世界上登過
《圍城》,喬治·R·R·馬丁,科幻世界譯文版2009年7期喬治·馬丁專輯。
原文找不到,貼一段豆瓣網友caesarphoenix的評刊:
《圍城》:這篇不長的文章試圖探討表達的東西之多、分寸拿捏之好讓人嘆為觀止。
時間旅行是科幻小說最常用的題材之一,《圍城》中回到過去試圖改變歷史的是來自時間序列中「未來」這一部分的某個時航員(怪胎)的思想。他的思想進入附著於本特·安塔寧上校的大腦中,希望借影響這個下層軍官的行為而改變整個人類歷史。
時間是一個單向序列,一旦將兩個時間點逆向勾連起來,就會涉及很多基本價值的博弈。
來自未來的思想和屬於過去的思維在同一個人身上交鋒,屬於不同時空的場景話語交叉更迭有一種錯置的美感。
「未來的人類命運」和「過去一個人的生命」的價值高下的評判,是對「時間」、「生命」的追問。
故事的結局和所謂六個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都表達了歷史的偶然性,但又有著宿命論的味道。
本文最傑出的還是對個體心理的細致刻畫:無論是安塔寧還是怪胎,身處瑞典堡還是餅干盒基地,他們都在尋找從圍城中突圍的可能,他們都希望改變某種將要失敗、已經失敗的命運。然而最終他們周圍的人和環境讓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希望,接受失敗、不去改變的命運成了他們同時完成的選擇。
㈦ 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發展簡史
擁有幻想一直是人類最美好的、不同於其他生物的特質之一。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幻想過自己的未來,並為之奮斗,為之陶醉。當然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看來是虛無飄渺的空想,但當幻想與科學聯繫到一起時,誰又能保證它們不會成為現實呢?
透過小說形式的探討,科幻創作可以加深我們對人、科技、社會、自然等相互關系的了解。在科技正在沖擊著人類每一活動領域的今天,這種了解無疑是急切和必需的。科幻小說就是人類幻想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它將科學技術巧妙地溶入引人的故事情節之中,令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激發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
談到科幻小說(ScienceFiction),我們不能不說及它的發展歷史。世界科幻的發展著文甚多,筆者無需贅言。而回首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恰已百年。在這百年發展過程中,我們通常把1949年以前的近五十年稱作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期。在這半個世紀期間,中國科幻小說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不過,那段歷史由於年代久遠,許多事情不為普通科幻愛好者所知。筆者現將收集到的資料整理出來,與大家共享。
簡單地說,中國現代科幻文學的發展是以翻譯西方(包括日本)的科幻小說拉開序幕的。
1900年,中國世文社出版了由逸儒翻譯、秀玉筆記的《八十日環游記》(即《八十天環游地球》法~儒勒·凡爾納),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中國發行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作品。
1902年,盧藉東譯意、紅溪生(真實姓名不可考)潤文翻譯了《海底旅行》(即《海底兩萬里》法~儒勒·凡爾納),發表於1902年1期至1905年6期(1902年11月14日——1905年7月)的《新小說》雜志上,但只有21回,未完。
同年11月,飲冰子(梁啟超)翻譯了《世界末日記》,在《新小說》1902年1期(1902年11月14日)發表。
1903年,飲冰子(梁啟超)和披發生(羅孝高)合作編譯並縮寫了《十五小豪傑》(即《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分十八回連載在《壬寅新民報》上。這部小說轉譯於森田思軒的日文版;對原著進行了較大的壓縮,大約刪減了四分之三的篇幅。並使用章回體結構。其中飲冰子譯前十回,披發生譯後八回。
同年5月,楊德森翻譯了《夢游二十一世紀》(荷蘭~達愛斯克洛提斯),最初發表於《綉像小說》1903年1期至1903年4期(1903年5月29日——1903年7月9日),後作為說部叢書的一種出版。
同年6月,包天笑翻譯《鐵世界》(法~儒勒·凡爾納),由文明書局出版。
同年10月,魯迅先生將井上勤由英文版翻譯的日文版《月世界旅行》轉譯成中文版《月界旅行》(即《從地球到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日本東京進化社出版,但本書的作者被誤署為美國的培倫並且結構改為章回體。在此書序言中魯迅指出:「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將科幻小說對中國的意義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出來。
此月,東莞方慶周譯述、我佛山人衍義、知新主人評點的《電術奇談》(即《催眠術》日~菊池幽芳)在《新小說》上連載,共24回。
同年,佚名翻譯《空中旅行記》(即《氣球上的五星期》法~儒勒·凡爾納)。
大量的外國科幻作品湧入中國給中國科幻的發展注入了養分。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當時改良主義的變法運動方興未艾,維新志士們認為小說可以使民開化,以梁啟超為先導為小說爭得了正宗文學的地位。而介紹新意識、新思潮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翻譯。並且洋務和頻繁外交以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都使得大量外交人才被培養出來;譯書局和印刷廠的廣為開設、報刊期刊的大量出現都極大地豐富了翻譯作品的陣地。當然翻譯科幻作品的大量出版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需要的是中國自己的原創科幻小說。同時,正是因為翻譯作品的引入,使得中國原創科幻小說也深受西方作品的影響。
於是,1904年3月,這應該是中國科幻迷永遠記住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國科幻史上的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誕生了。荒江釣叟(真實姓名不可考,很是遺憾!)在《綉像小說》雜志的1904年21期—24期、26期—40期,1905年42期、59期-62期(1904年3月——1905年11月)上連載了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共35回,13萬余字,但沒有結束。小說記述了一個叫龍孟華的人殺人避禍逃至南洋。在那裡龍孟華遇到了架氣球探險的日本人玉太郎。於是,龍孟華展開了他的氣球之旅,從南洋飛至紐約,途中游歷了月球。
同年7月,日本的井上勤翻譯了《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同年,海天獨嘯子創作了《女媧石》,分別於1904年和1905年由東亞編輯局出版了甲卷和乙卷,但兩卷只包括16回,並沒有終結。
1905年,周桂笙翻譯《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
同年4月,奚若翻譯《秘密海島》(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
同年6月,另一篇優秀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問世了。東海覺我(徐念慈)通過上海小說林出版社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譚》。這本書由三篇小說構成:《法螺先生譚》、《法螺先生續譚》和《新法螺先生譚》。前兩篇是吳門天笑生(真實姓名不可考)從日本岩谷小波的德文日譯版轉譯的,原著者不詳。而《新法螺先生譚》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全文13000字,主要寫一名為新法螺的人御風而起,周遊了月球、水星、金星,最後返回地球的故事。徐念慈先生創辦了《新舞台》雜志,刊載了大量科幻小說,他曾說過,「小說之進步,而使普通社會,亦敦促而進步。」在此後不久,中國便陸續出現了二十多篇科幻小說。
同年7月,東海覺我翻譯了《黑行星》(即《世界的終結》美~西蒙·紐卡姆),由上海小說林社發行。15章的《幻想翼》(美~愛克乃斯格平)在《綉像小說》1905年53期至55期上連載。
同年8月,老少年在《南方報》(1905年8月21日——1905年11月29日)上連載了11回的小說《新石頭記》,包含有科幻的成分在其中。
同年,索子(魯迅)翻譯了《造人術》(美~路易斯·托侖),在《女子世界》1905年4、5合刊上發表。
1906年,之江索士(魯迅)翻譯的在《浙江潮》雜志上連載的《地的旅行》(即《地心游記》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普及書局發行。同樣,這本書的作者也屬錯了,標為英國的威男;結構仍為章回體,分為12回。
同年,蕭然郁生創作《烏托邦游記》在《月月小說》1906年1、2期上刊載,只有四回並沒有完結,小說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
1903~1906年間,日本科幻作家押川春浪的《空中飛艇》、《新舞台》、《秘密電光艇》、《白雲塔》、《千年後之世界》等作品被陸續翻譯成中文;其中《空中飛艇》由海天獨嘯子翻譯(1903年,明權社)、《新舞台》由徐念慈翻譯(1904年)、《秘密電光艇》由金石和褚嘉猷合譯(1906年4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1907年2月,陳鴻璧翻譯的25章《電冠》(英~佳漢)在1907年1期至1908年8期(1907年2月——1908年1月)的《小說林》上發表。周桂笙翻譯的《飛訪木星》在《月月小說》1907年5期(1907年2月27日)發表。
同年11月,周桂笙翻譯的《倫敦新世界》在《月月小說》1907年10期(1907年11月20日)上發表。
1908年1月,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翻譯了《新飛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共35章。
同年2月,吳趼人創作了《光緒萬年》,發表在《月月小說》1908年13期(1908年2月8日)上,體現了一定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這篇小說被標為「理想科學語言諷刺詼諧小說」。
同年4月,《易形奇術》(英~斯蒂芬森)被翻譯出版,共10章。
同年8月,天笑(包天笑)的《世界末日記》在《月月小說》1908年19期(1908年8月)上發表。
同年10月,吳趼人以我佛山人的筆名創作了40回的《繪圖新石頭記》,由上海改良小說社發行了單行本。笑(包天笑)在《月月小說》1908年21期(1908年10月)上發表《空中戰爭未來記》。同期的《月月小說》上還發表了闓異的《介紹良醫》。
同年,肝若創作了《飛行之怪物》,此文抨擊了支那外務大臣包媚骨以退讓討洋人歡心,表達了對腐敗的清政府的無比憎恨;碧荷館主人的《新紀元》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20回未完。
1909年,無名氏創作《機器妻》,是一篇挺清新的小說。
同年,陸士諤的《新野叟曝言》由上海改良小說社出版,共20回。
同年10月,高陽氏不才子(許指嚴)的《電世界》在《小說時報》1909年1期(1909年10月14日)上發表,共16回。
1911年6月,心一翻譯了《黑暗世界》,在《小說時報》1911年10期(1911年6月11日)上發表。
1912年6月,《小說月報》(1912:3:3)上刊載了《秘密室》。
1915年,李薇復翻譯出了《洪荒島獸記》(即《失落的世界》英~阿·柯南道爾)。
1917年9月,《小說月報》(1917:8:9)上刊載了《科學的隱形術》。
同年,茅盾先生翻譯了《三百年後孵化卵》(即《巨鳥島》英~H·G·威爾斯),分三次連載於《學生》雜志。
1918年6月,《小說月報》(1918:9:6)上刊載了《不可思議》。
1923年1月,勁風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世界》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了《十年後的中國》,是對帝國主義暴行的痛恨的一種反映。
1932年8月,《現代》雜志開始連載老舍先生的《貓城記》,次年載畢,並由現代書局發行了單行本,共約十一萬字。《貓城記》寫了「我」流落到火星後在貓國的種種奇遇。作者藉助於幻想,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有著很深的思想內涵。
1934年陳望道在上海創辦了《太白》半月刊,「以反映社會現實,並使科學及歷史與文藝相結合的刊物」,特辟「科學小品」一欄,每期皆有科學小品創作,希冀以小品文形式來普及科學,至1935年停刊止,共出版24期,合計發表66篇。
1940年,顧均正先生將其發表於《科學趣味》雜志的科幻小說選出三篇編入《和平的夢》科幻小說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集子含有《和平的夢》、《在北極底下》和《倫敦奇疫》。當時中國抗戰烽火正烈,世界大戰的危險也正在逼近,顧均正的上述作品均能夠及時反應時代特點。同年,在《科學趣味》1940年第二卷1、2、4、5、6期上還連載了顧先生的《性變》。
同年,施洛英譯述了《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啟明書局出版。
1942年2月,許地山先生在《大風》半月刊發表了《鐵魚的鰓》,這篇小說以潛水艇中的氧氣提取裝置為科幻創意,通過對一名科學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舊社會科學家報國無門的悲慘處境。
同年,王晉翻譯了《老朱漫遊物理世界》(即《湯普金斯先生奇遇記》美~G·蓋莫夫)。
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是從翻譯外國優秀科幻小說開始的,這符合發展的規律。許多當時世界上有名的科幻作家的作品均不同程度的被譯成中文,如: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押川春浪、瑪莉·雪萊等等;尤其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被翻譯的最多,這也使得人們一提到科幻小說總是會先想到他。
這些西方優秀作品的傳入,使得中國科幻從中汲取了許多養分,再加上眾多第一流的文學名家對科幻小說的推崇和倡導(魯迅、梁啟超、徐念慈、茅盾、老舍……),因此,當中國自己的科幻小說出現時,起點並不低,時間也不算很晚。但由於客觀歷史條件所致(如政治環境、人文環境、科學氛圍、國民整體素質等),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數量並不太多。科幻小說的作者也大多是偶然而為之,屬於個人行為,並沒有出現專業的科幻小說作家,因此科幻文藝的規模還不大。
縱觀這50年中國科幻的發展,我們可以大致的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晚清時期,二是民國初至建國。這兩個階段的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既有其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晚清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處於上升期,這種上升表現的一個方面就是企圖使中國人民有近代科學的概念。其科幻小說創作或翻譯的題材大多集中在科學救國的呼籲、民族意識的覺醒、政治改革的寄託和女權思想的促發等方面。魯迅就曾經說過,「導中國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這便是一種進化論思想的體現,借科幻小說以激勵人們奮斗、進取、圖強,最終改良社會。正是由於這個思想,此時的科幻小說大多還是以傳授觀念為主,而且科幻小說作家也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工作者或者說是職業科幻小說作者,所以大多作品都是作者從大眾媒體獲得一些科學術語或者粗淺介紹,並引此薄弱的科學知識作為科幻推理的依據;這就導致這個時期的科幻作品往往是對科技成就的直接幻想,迴避了科學原理的說明,甚且還虛構出一些科學理論作為個人科幻推理的基礎。
進入民國時期直至建國,中國的科幻小說的創作環境沒有什麼突破性的改善,科幻小說的創作也還是屬於偶然的個人行為。五四時期所倡導的「科學」思潮,雖然未能直接促進科幻小說的發展,卻為中國的科學文藝創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社會基礎,至三十年代起,各種科學文藝形式開始嘗試創作,科幻小說也展現了新的風貌,濃厚的西化色彩與嚴謹的科幻態度成為這個階段科幻小說的特徵之一。政治改革的寄託、民族意識的覺醒、封建迷信的破除、科學運用的反思等等題材也大量被體現。在這期間,抗戰與內戰延阻了科幻小說的發展,直到三四十年代,隨著科學環境的成熟,以顧均正為代表的一些作家擁有了更扎實的科學素養,在科幻創作中無論是科學原理還是科學推理都更加准確合理、嚴謹詳實。
顧均正曾經強調「尤其是科學小說中的那種空想成份怎樣不被誤解,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這是中國首次對如何進行科幻構思發出了呼籲,從某種程度上承認了科學幻想的存在價值。這段時期,人們賦予科幻小說的科普目的仍沒改變,並沒有分辨出科幻小說與科普讀物的差異,沒有真正認識到科幻小說的文學性。
不管怎樣,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發展受西方科幻小說的影響很大。例如《月球殖民地小說》模仿了《氣球上的五星期》,《和平的夢》近於凡爾納的風格、《貓城記》則威爾斯的意味很重、《新法螺先生譚》更是連名字都承繼了《法螺先生譚》。
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代表作有:《月球殖民地小說》、《貓城記》、《和平的夢》、《鐵魚的鰓》等。
㈧ 國產,或者翻譯的科幻類電子書免費下載
1樓用的方法,我也用,不錯,我就不重復了,呵呵。
我推薦你一本書吧,額,也可以說是一個系列,國外的
安德系列,不知道看過沒,很好很好的科幻小說,
包括
安德的游戲 安德的影子 死者代言人 霸主的影子 屠異 精神之子
等等。不過網上可以下到的中文版有前四本,後面的都是英文的了好像有九本貌似。
要看的話建議先看 安德的游戲(這是第一本,必須的)
然後看死者代言人
也可以看安德的影子(安德的游戲的平行小說)
最後看霸主的影子(一定要看完安德的影子之後看)
額我能下到的資源都給你 你的郵箱是多少?
先給你安德的游戲的開頭,看看合不合口味,呵呵
作者:【美】奧森·斯科特·卡德
譯者:李毅
ISBN:7-5364-5326-4/I·38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字數:250千字
頁數:327頁
【圖書簡介】
可怕的外星怪物――蟲族越來越嚴懲地威脅著地球,可是地球各國卻把大量金錢和物資花在為小孩子在太空修建游戲基地上,並不斷挑選年幼在孩子前往其中進行各種對抗游戲。游戲的難度不斷被加大,不斷有人被淘汰,教官有意孤立成績突出的人,優秀的學員不擇手段、拚命競爭……這一切的最終目的就是挑選出一個心理狀態最穩定、神經最強悍的孩子。地球當局將賭注押在了這個最終的游戲天才身上,此人將獲得地球遠征艦隊的指揮權,與蟲族展開決戰。 安德·維京成為了這個游戲天才,但是,大決戰以他完全沒有想到的方式開始了……
【作者簡介】
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奧森·斯科特·卡德是當今美國科幻界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在美國科幻史上,從來沒有人在兩年內連續兩次將「雨果」和「星雲」兩大科幻獎盡收囊中,直到卡德橫空出世。1986年,他的《安德的游戲》囊括雨果獎、星雲獎,1987年,其續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包攬了這兩個世界科幻文學的最高獎項。
卡德生於華盛頓州里奇蘭,在猶他州長大,分別在楊百翰大學和猶他大學取得學位,目前定居於北卡羅萊納州。卡德堅信小說具有教化意義,應該向讀者傳遞積極上進的信息。「安德」系列小說便充分反映出作者的這種觀念。這個系列還包括《安德的影子》《霸主的影子》等。
【相關書評】
奧森·斯科特·卡德和他的《安德的游戲》
姚海軍
奧森·斯科特·卡德是一個深受讀者歡迎的科幻作家,同時也深得各類評獎委員會的青睞。從1977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開始,在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僅雨果獎和星雲獎他就獲得了24次提名,並有5次最終捧得了獎杯。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坎貝爾獎和世界幻想文學獎。
卡德熱衷於描寫少年天才,而在一定程度上,那些虛構的人物也是他自己的影子。安德、納菲……他們在卡德想像的世界中建立奇勛,而卡德自己則在對承載他們的世界的建構中創造奇跡。處女作短篇版《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1977)不僅使卡德獲得了雨果獎提名,更為他贏得了坎貝爾獎的最佳新作者獎——除了卡德,似乎再沒有誰獲過如此殊榮;而短短數年之後,卡德的長篇版《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1985)和緊隨其後的續集《死者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1986)便連續兩年包攬了「雨果」、「星雲」這兩大世界級科幻獎,創造了科幻史上的一個空前絕後的奇跡。
在長篇版《安德的游戲》之前,卡德出版了七部長篇小說,但他在那一階段的榮譽卻來自於短篇創作。從1977年到1985年,卡德共有五個短篇獲得了雨果獎或星雲獎提名。
1985年是卡德作家生涯的重大轉折點。憑借《安德的游戲》,卡德一舉成名,從此躋身於一流長篇科幻小說作家的行列。
卡德是個精明的作家,從不浪費任何有價值的科幻點子。他擅長將一本小說作為一個想像世界的基礎,從而去創作更多的關於這個世界的傳奇故事,這種狡猾的作法加上高超的寫作技巧,使卡德的世界呈現出立體的真實質感。在迄今為止卡德出版的45本長篇小說中,屬於系列小說的就有29部之多。
顯然,以《安德的游戲》為龍頭的「安德系列」是卡德最重要、同時也是部頭最多的系列小說。除了前面提到的兩部外,這個系列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包括《屠異》(Xenocide,1991)、《精神之子》(Children of the Mind,1996)、《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1999)、《霸主的影子》(Shadow of the Hegemon,2001)和《影子傀儡》(Shadow Puppets,2002)在內的七部曲,而它的第八部作品也即將於今年年底面市。
卡德已經開創了七個系列,其中「安德」系列是最有潛力的一個,我們現在仍看不到它終結的跡象。而在他已經結束的系列中,由《地球的回憶》(The Memory of Earth,1992)、《地球的呼喚》(The Call of Earth,1993)、《地球飛船》(The Ships of Earth,1994)、《失控的地球》(Earthfall,1995)和《地球的新生》(Earthborn,1995)構成的「回家」五部曲是卡德最受歡迎的系列小說。這個系列的前三部故事都發生在一顆名為哈莫尼的殖民地星球上,而地球早已毀於四千萬年前的一場核戰。一台名為「超靈」的超級計算機中止了人類的進化,控制著哈莫尼星的一切,但千萬年的光陰已經將這個旨在引導人們遠離戰爭的超級計算機推到了「生命」的終點。「臨終」前,「超靈」召集組建了一個由少年納菲等人組成的、結構類似於家庭的組織,他們被賦予超能力,重返地球。這個系列的後兩部順理成章地從外層空間轉回了地球。從宇宙歸來的人類後裔驚訝地發現,原生地球人已經分化成了飛人、樹人和地人;同時,擁有超能力的納菲和他的哥哥艾爾馬克的沖突也最終達到頂點。
卡德近期的獨立長篇也很出色,例如《歷史記錄:哥倫布的救贖》(Pastwatch:The Redemption of Christopher Columbus,1996)就讓人浮想聯翩,小說中,時間旅行者試圖阻止哥倫布發現美洲——至少阻止哥倫布在發現美洲後回到歐洲。
所有上面提到的這些小說都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說,它們奠定了卡德在科幻界的重要地位。雖然他沒有改變科幻小說的整體風格,但卻展現了當今科幻小說的靈活多變。卡德將宗教融於科幻小說的方式為科幻小說帶來了新面貌。卡德的重要性在於他的觀念,在於他的寫作技巧。他那明快而開放的文字,成功地擴展了我們的思想。
《安德的游戲》的科幻內核是模擬戰斗室的設想。卡德在為《安德的游戲》所作的前言中稱,他腦中的這一設想出現在他16歲的時候——1967年。十年後,卡德根據這一設想寫了一個同名短篇,並得以在本·博瓦任主編的科幻雜志《類比》上發表。本·博瓦曾斷言,安德的故事將成為卡德作家生涯的基礎。而今天,卡德在安德系列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的確用事實驗證了本·博瓦的先見之明。
模擬戰斗室的設想在1967年,甚至是1977年,還披著強烈的科幻色彩,可是到了1985年,卡德將之應用於長篇版《安德的游戲》時,日漸興起的計算機技術卻已經使它的神秘性大打折扣。卡德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它對一部科幻小說來說幾乎是致命的。但是卡德巧妙地將小說的重心放在了安德的成長上。顯然,他對少年人心中特有的英雄夢瞭若指掌,對讀者心理的恰當把握加上嫻熟的敘述技巧,徹底改變了小說在構思上的劣勢。結果,就像很多成長小說一樣,安德接受考驗的每一步都緊緊牽系著讀者的神經,最終《安德的游戲》獲得了比它的藍本短篇更輝煌的成功。
卡德出生於一個摩門教家庭,其創作深受摩門教的影響。在他的小說中,個人和團隊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主人公往往擁有上帝一般的感召力和洞察力,掌控著世界的未來。安德就是一個典型的卡德式的英雄。他從小就對空間定位有著超常的敏銳感覺,被軍隊從家中帶走,接受殘酷的訓練,他不斷戰勝自我,讓自己在各種挑戰面前都立於不敗之地。安德最終贏得了那場戰爭游戲,但直到此時,他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他徹底毀滅了一個外星種族。
《安德的游戲》是一個殘酷的、充滿驚奇的故事。負責挑選和訓練地球艦隊統帥的教官們從來不給安德公平的機會,甚至任由他的生命受到野蠻隊員的威脅;而人類與蟲族的戰爭竟然以那樣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得到了了結。安德經歷了太多太多的意外,而所有這一切一經解釋都會成為必然。畢竟,安德所承擔的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耐人尋味的是:安德成了地球的救世主,但他卻再也無法返回那藍色的家園——那裡已經變成了他邪惡哥哥的屬地,在地球人的眼中他變成了惡魔。安德只有和他的姐姐一起,占據被他無意中親手毀掉的蟲族的世界。安德保持著他閃光的人性,但世事的發展卻對此做出了非常強烈的諷刺。
《安德的游戲》以刪節版的形式在《科幻世界·增刊》發表時,受到了讀者狂熱追捧,今天我們出版的這個單行本是它的完整版。我相信你會喜歡這本書。而來自這本書本身的最新消息是:美國華納兄弟正准備將它與它的續集《死者代言人》搬上銀幕,卡德親自撰寫劇本,而執導本片的將是曾執導過《空軍一號》、《完美風暴》、《從深海出擊》等大片的國際級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
☆ 美國《書評周刊》
感人至深的小說。情節出人意料,又事出必然。主人公安德·維京真切可信,活脫脫是個少年拿破崙,可親可敬,有時又令人生畏。
☆ 美國《圖書周刊》
扣人心弦的太空傳奇,對窮兵黷武思想的尖銳抨擊。
☆ 美國《軌跡》
這場游戲火爆熾烈,高度緊張。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書中的外星種族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本·博瓦
在這部小說中,卡德充分滿足了讀者的預期——而且大大超過了這種預期。
☆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吉恩·沃爾夫
卡德深切理解人類的生存環境,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其表達方式也達到了完美的層次。
解讀:
Ender系列作品是他的代表作,目前已出版的有:
1.《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
2.《死者的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
3.《屠異》(Xenocide)
4.《精神之子》(Children of the Mind)
5.《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
6.《霸主的影子》(Shadow of the Hegemon)
這是以出版順序排列的,而以最佳閱讀順序排列,則個人建議為1、5、6、2、3、4,因為這是以時間順序為排列的。
《安德的游戲》的故事背景是人類步入太空時代,但卻在短短數十年間遭到一種外星智慧生物——蟲族(bugger)的兩次襲擊,史稱「第一次入侵」和「第二次入侵」。
在「第二次入侵」中,人類的主力艦隊遭到毀滅性打擊,幾乎全軍覆沒。然而一個名叫梅澤·瑞克漢姆(Mazer·Rackham)的指揮官僅靠一支小艦隊竟奇跡般的消滅了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占據了絕對優勢的蟲族艦隊,從而挽救了人類。
現在八十年過去了,人類將面臨「第三次入侵」,而人類唯一的取勝之道是再次出現一個梅澤·瑞克漢姆式的天才指揮官。國際艦隊的高官們深知此道,他們把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天才兒童送到太空戰斗學校,希望能培養出一個理想的指揮官,但數十年的努力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幸運的是,就在最後的十年間,太空戰斗學校的校長格拉夫上校(Graff)似乎找到了最後的一線希望——一個名叫彼得·維京(Peter·Wiggin)的天才兒童出現在他面前,格拉夫幾乎已經認定了這個孩子就是他所要尋找的目標,然而經過幾年的觀察,格拉夫發現彼得雖然還是個幼兒,卻已經表現出極其邪惡殘忍的天性。於是他勸維京夫婦第二胎生個女孩,希望她擁有其哥哥同樣的智慧而天性較為溫和。在這種情況下,維京家的二女兒瓦倫苔·維京(Valentine·Wiggin)誕生了,然而諷刺的是這個女孩太柔弱太善良了,與她的哥哥恰成兩個極端,同樣不適合成為指揮官。
維京夫婦被破例允許生第三胎(當時的法律規定每對夫婦只能生兩胎),於是維京家的「小三子」(Third)出世了,他果然如預期般在性格上是彼得與瓦倫苔的混合體。他的本名叫安德魯·維京(Andrew·Wiggin),然而他更喜歡稱呼自己為安德·維京(Ender·Wiggin),因為他的姐姐瓦倫苔自小如此稱呼他,無論如何對他即將扮演的角色來說,這個名字似乎是個好兆頭,他也許正是這場戰爭的「終結者」。
安德無疑是天才中的天才,然而他是否能成為格拉夫理想中的指揮官仍待考驗,而對此格拉夫比安德更為緊張,因為他知道已經沒有時間再選擇下一個候選人了,成敗在此一舉。
於是一場沒有硝煙但卻關繫到整個人類命運的戰爭在太空戰斗學校悄悄地展開了……
安德將面臨怎樣的挑戰?他能否成為理想的指揮官,人類的救世主?彼得與瓦倫苔的天才在地球上是否會被埋沒?蟲族為什麼會和人類開戰?」第三次入侵」的真象又是什麼?既然是一場關繫到人類生死存亡的戰爭,為什麼會被稱為「安德的游戲」?
看完這本書,你將會獲得滿意的答案。
第一章 老三
「我用他的眼睛來觀察,用他的耳朵來聆聽,我告訴你他是獨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於我們要找的人。」
「這話你已經對他的哥哥說過。」
「由於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經被測試過不符合需要,但這和他的能力無關。」
「他的姐姐也是這樣,我很懷疑他會不會也是這樣,他的性格太過柔弱,很容易屈服於別人的意願。」
「但不會是對他的敵人。」
「那麼我們怎麼做?將他無時不刻的置於敵人之中?」
「我們沒有選擇。」
「我想你喜歡這孩子。」
「如果蟲族得到他,它們將會發現我會是他最親密的叔叔。」
「好吧,畢竟我們在拯救這個世界,再用他做一次實驗吧。」
監視器里的女人溫柔地說:「安德,我想你已經對這個可怕的監視器厭煩了,有個好消息告訴你,今天我們要把它拿掉,相信我,一點都不會痛的。」
安德點點頭,不痛?說謊吧,他想。當大人說不痛的時候總是會痛的,他很清楚。有時候謊言比真話更加可靠。
「你過來坐在這兒,安德,坐在檢查台上,醫生一會就來看你。」
監視器關閉了。安德試著想像這個小儀器從他的後頸上被拿掉後的情形,以後在床上翻轉時就不會壓著脖子,在洗澡時也不會感覺到刺痛了。而且從此以後彼德也不會再恨我了,我要回家讓他看看,我和他一樣,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了。這倒不壞,他會原諒我比他晚一年拿掉監視器的,我們將會成為住在同一所房子里,但不會是朋友,決不會,彼德太危險了,我們不是敵人、不是朋友,只是兄弟。當他想玩太空戰士打蟲族游戲時,或許我會不得不陪他玩,或許我可以去看看書。
但安德很清楚,即使他這樣想,彼得也不會放過他的。當彼得陷入瘋狂狀態時,他的眼裡含著某種東西,不管何時安德看著他的眼神,就知道彼得是不會放過他的。安德彷彿又聽見彼得在喊,我在彈鋼琴,安德,來幫我翻樂譜,哦,這個戴著監視器的小子忙得顧不上他的哥哥了?還是他太聰明了?來殺死蟲人吧,太空戰士安德?不,不,我不需要你的幫助,我會自己做,你這個雜種,你這個多餘的雜種!
「不會用很長時間的,安德。」醫生說。
安德點點頭。
「它是很容易拿掉的,不會有感染,不會有傷害,但會有一點癢。有些人會覺得他們失去了某些東西。你可能會尋找一些你找不到的東西,你不知道你在找什麼,我告訴你吧,其實你要找的就是監視器,它不在了。過幾天這種感覺就會消失的。」
醫生在安德的後頸上拔弄著,安德突然感到一種劇痛,好象有支針從他的脖子一直到肚子,他的脖子在抽筋,身體向後強烈地彎曲,頭撞到了床,他感覺到雙腳沉重,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抓得生痛。
「護士!」醫生大叫,「快來幫忙!」有個護士氣喘吁吁地跑了進來。「幫他放鬆這些肌肉,把那個遞給我,快!你還在等什麼!」
有個東西插入他的手中,安德看不到那是什麼,他跌下了檢查台。「抓住他!」護士尖叫著。
「把他固定住。」
「你來吧,醫生,他太強壯了,我抓不住。」
「不要全壓上去,你會弄死他的!」
安德感到有支針插入後頸,很痛,他的全身無處不充滿劇痛,他的肌肉慢慢的松馳了下來,現在他可以大聲的哭出聲音來了。
「你感覺怎樣,安德?」護士說。
安德說不話來,他們把他抬上了桌子,檢查他的脈搏和其它一些他不明白的事情。
醫生的聲音有點發顫,「他們把這東西放進這孩子的身體有三年了,他們到底想知道些什麼?我們可能會弄死他的,難道他們不清楚?我們可能會使他變成植物人的。」
「麻葯什麼時候失效?」護士問。
「把他留在這至少一小時,看著他,如果他在十五分鍾內還不能說出話來,立刻喊我。我們可能會永遠傷害他的,他又不是蟲人!」
在下課前十五分鍾,他回到彭小姐的課上,但腳步還是有點不穩。
「你還好嗎,安德?」彭小姐問。
他點點頭。
「你病了嗎?」
他搖搖頭。
「你看起來好象不舒服。」
「我沒事。」
「你最好坐下休息一會,安德。」
他走向他的位置,但突然停了下來,想著:我在找什麼?我想不起我在找什麼了。
「你的坐位在那。」彭小姐說。
他坐了下來,但感到還需要一些什麼東西,一些他不見了的東西。我會找出來的,他想道。
「你的監視器呢?」坐在他後面的女孩輕聲說。
安德聳聳肩。
「他的監視器沒有了。」她小聲地對其它同學說。
安德摸著自己的後頸,那兒有一塊綳帶,監視器不在了,現在他和其它人一樣了。
「你把它洗掉了?安德。」坐在走廊對面的那個男孩問。安德想不起他的名字,彼得?不對。
「安靜,史蒂生。」彭小姐說,史蒂生傻笑著。
彭小姐在講授乘法,安德在他的電子桌上亂劃,他畫了一座巨大島嶼的輪廓,讓電腦從各個角度模擬出它的立體模型,彭小姐會知道他在干什麼,他沒在留心聽課,但她不會打擾他。他常常知道問題的答案,即使他沒留心聽課。
在他的電子桌上有一行字顯示了出來,它從屏幕的上端往下移動著,在它到達屏幕下端之前,安德就看清了上面寫著什麼——「老三!」(政府只允許每個家庭生育不超兩個的孩子,安德是經過政府特殊批准生育的第三個孩子,因此其它小孩都諷刺地叫他做「老三」——譯者注)
安德笑了,他是第一個懂得如何發送信息的人,即使這個發信息諷刺他的人用的也是他教的方法,他為此感到驕傲。作為一個「老三」並不是他的錯,這是政府的主意,只有他們有權這樣做——有幾個象安德一樣的「老三」可以有機會到學校上課?現在他的監視器已經拿下來了,這說明政府的這個實驗並未成功,他想如果早知如此的話,他們才不情願授權讓他出生呢。不知什麼原因,他的實驗似乎沒有成效,好象中止了。
下課鈴響了,學生們有的關掉了電子桌上屏幕,有的倉促地往裡面輸入備忘錄,還有的往家中的電腦傳輸著作業或數據。有幾個學生在列印機上列印著東西。安德把手放在電子桌邊沿的小型鍵盤上,想著如果一個大人用這種小型鍵盤會是多麼的笨拙,當然他們用大鍵盤——但他們粗壯的手指怎麼能畫出精巧的線條呢?安德卻可以。他畫的線條非常精細,可以從屏幕的中心向邊沿繞七十九個圈。當老師在講授算術時,他就是這樣來消磨時光的。課堂上講的算術,他姐姐華倫蒂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已經教會了他。
「你沒事吧,安德?」
「是的,彭小姐。」
「你再不走就趕不上校車了。」
安德點點頭站了起來,其它的學生都走了,他們應該在等車吧。他的監視器不再壓著他的脖子,監視著他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其他學生現在可以對他說他們想說的話,甚至可以打他——不會再有人監視著,也沒有人會來救他。戴著監視器的時候他不用懼怕這些事情,現在他倒有點懷念那個監視器了。
史蒂生還沒走,他雖然不是全班塊頭最大的,卻比安德強壯多了,而且他和安德從來就不咬弦。
「喂,老三。」
㈨ 中外科幻發展史,誰能說一下
中國科幻小說的歷史
(Ⅰ) 背負起普及科學的重任
與瑪麗·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相比,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起步是比較晚的。據有史可考的文獻紀錄,中國第一個關注科幻小說的人是被尊為"一代文豪"的魯迅先生。
1902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民族危亡與大變革的前夜,青年魯迅遠渡東瀛,在日本的弘文書院補習日文期間,魯迅根據日文譯本轉譯了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說是開中國翻譯科幻小說之先河。至於他的那句"導中國人之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也早已廣為流傳。只可惜魯迅先生,自己並沒有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作品流傳後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至於各中緣由,還有待遇進一步考證。
一般認為中國的第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關於作者具體的其他資料便沒有尋找到。不過同時期的還有一位鮮為人知先驅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蘇常熟人,別署東海覺我。通曉日文和英文,擅長數學和寫作。思想進步,受西方啟蒙及科學思想影響頗深。1904年前後,與友人曾樸在滬創設小說林社和《小說林》雜志,並曾任譯述編輯。
本世紀初,徐念慈開始關注科幻小說。它先是翻譯了美國的西蒙鈕加武(我懷疑這是傳統譯法,但由於沒有找到通譯,所以只好採用原譯法)創作的《黑行星》,之後又參與審校了另外八部類似作品。1905年小說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書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創的一部隨筆性質的中篇小說《新法螺先生譚》(需要說明的是《新法螺》共收錄了三篇科幻小說,其餘兩篇是包笑天從日文本轉譯的德國科幻小說《法螺先生譚》和《法螺先生續譚》,這是兩篇文章都是談話體小說,"譚"通"談",原作者不詳)。在這篇文章中,徐先生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描述了主人公縱橫於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間,並將諸如"衛星"、"磁極"、"離心力"、重力加速度、萬有引力乃至"造人術"、"腦電"、"循環系統"等這些即使是現在看來也並不落伍的概念運用自如,巧妙的穿插於文章之中,可見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國還處在晚清末期,在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能夠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確實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關於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說作品及其作者的情況,可以參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
民國以後,直至解放初期,中國科幻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沉默期,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深刻的聯系。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科幻小說性質的文藝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貓城記》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上,《貓城記》是一篇映射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諷刺體的預言故事,但是由於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貓社會"所以憑添了幾分科幻小說氣氛。據說,老舍先生曾經因為這篇文章而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憤然自盡,於是便與大獎失之交臂。這只是一種傳言,並不足取,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顧均正所著的小說集《和平的夢》,共包括《和平的夢》、《倫敦奇疫》、《在北極的光》三部分。據我所知,這部小說集的科幻小說色彩要比《貓城記》濃的多,幾乎可以看作是正統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另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更接近於文藝式的科普作品)。由於准備倉促,有關這方面的其他資料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
回顧科幻小說在中國的前半個世紀,我們並不難看出仁人志士們翻譯、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無外乎希望把科學知識,以一種通俗的形式向大眾普及,使大眾"獲得一斑(般)之知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魯迅《月界旅行·辨言》)以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這對中國科幻小說後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Ⅱ)走向大眾的"兒童文學"
解放後,特別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以兒童文學的形式的走向大眾。我們必須承認一點中國科幻小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蘇聯科幻小說的發達與傳統(事實上,中國作家在國際上所獲得唯一的一個科幻小說獎項就是在這一時期的蘇聯拿到的)和當時親密的中蘇關系。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科幻小說傳統的國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來的強烈影響,是根本不會有科幻文學發展的餘地的,特別是在計劃經濟和農業生產處於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時代。由於研究的局限,我無法斷言中國對於科幻小說的少兒性與科普性的定義是否與蘇聯科幻小說發展思想有直接的聯系(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但這種影響不應該被忽視。
在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作家有鄭文光(代表作有《從地球到火星》等)、劉興詩、肖建亨、遲叔昌等。其中,鄭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的《從地球到火星》為中國科幻小說在世界上贏得了榮譽,更是因為他數十年筆耕不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可以傳世的佳作。在這一點上,我們稱其為中國科幻小說的"泰斗"是不為過的。
但是,由於"十年浩劫"對於文藝界的無情摧殘,再加上中國並沒有對於科幻小說的傳統以及認為兒童文學處於從屬的地位的認識,使得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道路被徹底封殺了。科幻小說和她的讀者與作者,都不得不開始在漫長的"冬夜"里靜靜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之後,科幻小說才迎來了他在中國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運的轉折
是的,正如題目所言。"1978"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事業是一個轉折,而對於整個中國又何嘗不是一次歷史性的大轉折呢?在解放思想的號召下,中國的文藝界開始復甦,有人稱其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這樣的比喻雖然不算十分恰當,但這也說明了這場變革的歷史意義。正是在這樣的意識條件下,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了新的創業與變革。
1979年,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來說,應該是值得記住和紀念的一年。在這一年,著名科幻小說家、《珊瑚島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說應該以普及科學的人生觀為己任的主張。先拋開這種觀點的正確與否不論,它的提出無疑是動搖了自魯迅以來,關於科幻小說是科普作品的一貫論調,開啟了科幻小說向文學靠攏的大門。一時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眾多的科幻小說作品應運而生。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有影響科幻小說作品,比如《飛向人馬座》(鄭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葉永烈著)、《古星圖之謎》和《追蹤恐龍的人》、《科學福爾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作品曾經創下了中國科幻小說圖書的銷售紀錄。但平心而論,這部作品依然沒有脫離科普作品和兒童文學的框架,但這也許正是"小靈通"成功的關鍵。同時期,中國的科幻影視也實現了零的突破,先後出現了《珊瑚島上的死光》(根據童恩正同名小說改編)、《消失的大氣層》和《霹靂貝貝》等幾部科幻、准科幻影片,雖然數量不多,但意義非同小可。不過這個時期傳統認識對於人們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單是從這幾部影片的出品單位就可以知曉。在期刊領域,也出現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學文藝》(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專業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樹》(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兒童刊物)。可以說,80年代初的熱潮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與高潮"。
㈩ 世界十大科幻小說
1.《魔戒之王》(奇幻)——J.R.R. 托肯恩
所有奇幻文學的鼻祖,當然,贏得了我們最頂端的位置。除了全然獨立創造了奇幻文學類型和影響了幾代作家之外,托肯恩的傳說講述了一個宏大的故事。
2.《Amber歷代志》(奇幻)——羅傑·澤拉茲內
Amber(琥珀)是惟一真實的世界。所有其他的世界,包括地球,只不過是幻像。柯文王子,Amber王座合法的繼承者,必須征服這些交錯的真實,反抗惡魔的壓迫,並且還要在他自己殘酷的家族體系中存活下來去贏得王冠。
3.《安德的游戲》(奇幻)——奧森·斯科特·卡德
僅僅八歲,安德·威金斯就成為地球上最優秀的軍事天才。面臨著戰爭的現實,安德選擇了離開軍隊而成為了一名「言靈者」、一名顧問、真理的搜尋者和在需要咨詢的家族中做仲裁人。不幸地是,上天賦予了他另外的任務。
4.《神經漫遊者》(科幻)——威廉·吉布森
一個耗盡了好運的黑客、同時也是一個做夢都想斂財的傢伙發現了一名新生AI的秘密。網際龐克第一次被提出的著作,也是吉布森眾多作品的第一部。
5.《異教徒湯瑪斯·寇文能歷代記》(奇幻)——史蒂芬·R.·唐納森
一個真實世界的麻瘋病人,湯瑪斯·寇文能被傳送到一個由污濁的、邪惡的力量包圍的幻想世界。只有用他隨身所攜之「離奇魔術」簽訂的契約才能解救這個世界,但是他並不相信這個幻想世界的存在。
6.《基地》(科幻)——艾薩克·阿西莫夫
陷入衰落的銀河帝國和控制了殺傷性機械的科學家神秘社會的史詩故事。
7.《沙丘》(科幻)——弗蘭克·哈伯特
沙丘系列的第一部講述了宇宙中最強大的靈媒,波爾·阿特雷茲的事跡,他在學習應對政治上的陰謀和沙漠行星阿拉吉斯環境上的荒涼的同時也在平衡著自己不斷增長的力量。
8.《艾爾瑞克》(奇幻)——邁克爾·摩考克
一名白子戰士/巫師在一次死亡競賽中找到一柄吸魂劍而且在「秩序」和「混亂」之間的終極打擊下拾起了它。
9.《高堡中的男人》(科幻)——菲利浦·k.·迪克
充滿了偏執狂和復雜真實的游戲,這種「假如納粹德國獲勝」的劇情是曾經被寫過的最非主流的歷史。
10.《1984》(科幻)——喬治·奧維爾
真誠的講你會喜歡這本書的。它是一本你要獨自看的書;沒有其他人在身邊。你會在每天晚餐後花上二個小時看這本書;「熒光屏」能確保這一點。老大哥會成為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