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攻殼機動隊科幻小說

攻殼機動隊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1-10-24 21:03:38

㈠ 攻殼機動隊的創作背景

1988年8月,日本發生了著名的「宮崎勤事件」,到89年6月間連續發生了四起女童分屍案件,直到89年7月兇手宮崎勤才被逮捕,警察在搜索其住宅時搜出了許多動漫相關資料,描寫性虐待與性變態的漫畫,同人色情錄影帶與色情同人志,跟甚至他誘拐女童後拍下的性變態錄影帶,後經審訊證實了兇手有多重人格分裂的傾向。這一案件震驚了全日本,所有媒體立刻大做文章。由於此事件相關的ACGN產物,媒體便藉此將OTAKU(即御宅族)與事件扯在一起,大肆批判,日本政府也趁機攻擊ACGN界,演變成日後「有害圖書運動」為代表的一系列政府的整肅、打壓ACGN界的事件。這一連串的打壓行動使日本ACGN界從90年開始進入長達五年的冰河期,這個冰河期直到隨著95年EVA開播後才逐漸恢復。
那個時代的關鍵詞,在那個充斥著恐慌與不安的氣氛之下,需要的正是熱血與浪漫,但是士郎正宗的攻殼明顯與時代格格不入,Cyber-punk風格的復雜故事,極其專業的信息量,更有闡述士郎正宗的政治、哲學、宗教觀點,完全是一本OTAKU向的天書,然而這一點正是攻殼的魅力所在,即使在冰河期內,91年的單行本也如當時的機動警察一般佔有了屬於自身的一席之地。
士郎正宗稱:「我想科幻類作品有必要創作一些全新的類型。並非未來都是世紀末的那種孤立無助與彷徨不安的感覺,而應該是嶄新的、更有希望的才對。必須在可以給人新鮮感覺的題目上動腦筋,雖然這樣很難,但是為了眾多的讀者考慮,也為了不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而不得不這樣做。再說這本來就是我的工作!」
這正是士郎正宗的創作理念,正是這種對科學抱持著肯定的態度,士郎正宗的作品總是保持著這種明快向上的風格。很多人寄託在科幻作品中的是對未來世界的擔憂,他們懼怕科技的進步在給人類帶來相對的益處之外還會帶給世界毀滅性的災難,「人類發明科學,科學毀滅人類」這種思想在近年的「911」事件以後表現得最為明顯。可士郎正宗卻沒有這種想法,他相信著人性,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演變將會一直緊逼於科技的發展,而在這種時代為了生存,人類就要一直採取相應的戰略和進化。這也正印證了他的一句話:「好不容易利用智慧存活到現在,如果現在不動腦筋、積極思索生存之道那將是非常愚蠢的行為。而進化則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這是永恆不變的道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攻殼的後記中,才會有那句:「未來應該是更光明才對。」雖然從商業角度來考慮,讀者更希望看到容易理解的作品內容,然而士郎正宗卻認為這是種「不負責」的態度,現實並不是這么容易理解的,考慮到這點,士朗正宗傳達了自身風格的理念,通過自身的漫畫讓讀者了解更多無法用簡單詞彙了解的東西。為了更美好的未來,這種心態正是我們所需要和必須擁有的。
1995年該作品由動漫界「怪才」押井守(日本第一部OVA執導者)負責執導搬上了電影屏幕,它是日本第一部由外國(英國Manga娛樂公司)公司全資投拍的動畫片,並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比較起來,士郎正宗原著的漫畫以短篇單元為主,人物在不作戰時表現很輕松,對世界抱持樂觀態度。押井守導演的劇場版的人物則較嚴肅,笑容也只有一兩次,而且把兒童個性的攻殼車角色略去。影片畫面作畫精美並配合了一定數碼技術呈現出動人的視覺效果,川井憲次製作的音樂也相當襯托氣氛,並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主人公的內心波動。在伴隨著視聽沖擊所展開的故事中,影片探討的是一個頗為沉重的主題——生命與機械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在未來世界中,機械與人的分界變得模糊,程序開始具有自我意識想要獲得人的軀體,而人則通過生化技術將身體變得機械化,這一矛盾在主人公草薙和傀儡王的往來較量中得以集中體現。本片在日本國內及國際上都廣獲贊譽,是一部經典科幻動畫。 影片在歐美上映時以票房冠軍的佳績打敗了同期的好萊塢大片,英文版錄像帶占據了美國Billboard錄像帶銷售榜第一位(《Billboard》雜志評選的家庭影碟銷售冠軍),就連《泰坦尼克號》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當初也曾為此片的日文LD版撰寫文章。攻殼機動隊是一部不僅僅局限在動漫一方領域的國際知名影片,不但引起了諸如詹姆斯·卡梅隆、昆汀·塔倫蒂諾等好萊塢人士的藝術共鳴,甚至還直接激發了沃卓斯基兄弟的創作靈感,促成了《黑客帝國》系列的誕生。片中笑臉男使用笑臉圖案給自己的臉部打碼, 該圖案後來在網路上以相同用途盛行一時。
隨著電影引起的攻殼狂潮,士郎正宗的攻殼1.5單行本於2001年6月28日面世,隨後的攻殼2單行本也於2003年7月23日正式發行。拖拉了近五年的時間,與前作單行本相隔了十年之久,其作品的出版速度不能不令人產生「士郎正宗是不是因為出生在勞動感謝日才那麼懶」的懷疑。然而這種懷疑其實錯怪了士郎正宗,之所以士郎正宗推出作品緩慢,主要是因為他在創作過程中對人物、背景以及線條的處理等完全依靠自己一個人完成,而且在作品單行本化的時候還要加筆修正,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中連續系列不多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才會早早在98年就看到了攻殼2的預告,但是卻到2003年才看到作品的正式推出。以致於直到現在我們還看不到攻殼3或攻殼的完結。他也正是那種只管在作品中加入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不管讀者的死活,是那種讓「讀者去適應作者,而非作者來適應讀者」的漫畫家。然而即使對士郎正宗的創作速度持懷疑態度,其繪畫技巧和情節設定卻從來沒有讓讀者失望過,哪怕是他那高高在上的科學和工程知識,總是把人弄得模糊不清,莫名其妙的狀態也好,甚至牽涉到他自身自娛自樂的哲學、宗教、神學等方面也罷,無論你如何「死機」,他的作品也不會讓你簡單的得到想要的信息。這個或許和其性格有關,正如他的照片少得可憐,讓不少人都難以一見起尊容,這種低調的處事態度也正是他的個人寫照。
本片共耗時三年的製作,花費了高達八億日元的製作費。由於士郎正宗參與了設定協力,加上一群原著「攻殼Fans」的製作群,故事在人性方面更貼近原著,在這里,笑臉男人不再是獲得了靈魂的AI,而是學生出身的頂尖黑客,更是一個為了揭露「真相」而四處奔波的正義使者。而素子也不像劇場那麼深沉猶如哲學家一般,她時常對旁人不失那冷嘲熱諷(雖然還沒漫畫里那麼活潑開放),而其他九課的成員都非常朴實和生活化了,我們理解了他們平常人的一面後,就發現他們其實並不是站在我們遙不可及的地方了,S.A.C.比起原作和電影更加輕松和生活化,就連塔奇克馬也在劇情佔了很大的戲份,其最後為了巴特而犧牲的壯舉更奪走了無數觀眾的眼淚。
2004年1月1日,TV版《攻殼機動隊 S.A.C. 2nd GIG》正式播出,該作每話製作費高達3000萬日元。導演和前作一樣依然還是神山健治負責,不同的是押井守也參與了協力,幸而沒出現電影版那樣的凄涼氣氛,依然還是那充滿生活氣息的硬科學時代。該作品道出了素子的過去,和第一作一樣各故事獨立成章,卻貫穿著同一條主線。同樣的在塔奇克馬的Ghost關系闡述上下了很大篇幅,其最後用AI衛星為救9課成員和難民與核彈相撞的舉動再一次從觀眾眼中奪走了淚水。也正式迎來了S.A.C時代的完結。
TV上映僅僅三月時間,伴隨著TV版的熱播,熱炒多時,由押井守全權負責的劇場版——《攻殼機動隊2:無罪》於2004年3月6日上映。和第一部劇場版一樣基調灰暗,氛圍悲涼,但是相對第一部而言,改作氣氛的冰涼之感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押井守也義正詞嚴的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我決不允許有牧歌式的主人公,現在的主人公是以抱持著更為痛切的主題為絕對條件的……」與第一部劇場版最大的不同就是該片只是借用了士郎正宗的背景設定和人物設定,而劇本完全是押井守獨自下筆的,這部作品也成了押井守導演生涯有生以來最大的挑戰。

第二部劇場版實際的製作花費了3年,如果加上事前的准備作業則一共是5年的時間,製作規模之大可說是前所未見。押井導演希望能透過這部作品,讓與他一起居住於日本國內的觀眾共同省思某些問題。他雖然借用了SF科幻式的描述手法,但內容卻是從正面探討當今的「日本」。本作繼承了前作哲學式的驚人結局,以及先進的影像處理呈現的手法,畫面素質也在同期作品之列達到了頂峰,與前作一樣,充滿了禪語一般的對白以及腦筋急轉彎式的情節,美輪美奐的華麗視覺效果,故事的鋪墊伴隨著復雜的懸念和多重交叉的危機,更在素子與巴特重逢時掀起了高潮。旁白和字幕里還出現了來自《聖經·舊約》和《論語》的語句。整個製作從頭到尾都體現出了對西方文化傳統的熟悉深知和對東方藝術的精通了解。該作品最終在日本創造了13.7億日幣票房佳績,締造130萬人觀賞動員記錄。其在美國上映時也同樣叫好又叫座,雖然其中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其背後的夢工廠,但是憑借第一作就給全球改變了對日本動畫電影的成見的名氣,再憑借著製作陣容的新的創舉,新的電影情節對更為進步多元文化的糅合以及顛倒風雲的視覺效果牢牢吸引了觀眾的視線和心理這些背景的處理下,其在全球引起轟動也屬理所當然。
2015年,《攻殼機動隊新劇場版》作為《攻殼機動隊》誕生25周年紀念作品上映。影片屬於黃瀨和哉和沖方丁聯手打造的「攻殼機動隊Arise系列」,講述主人公草薙素子將攻殼機動隊作為隊伍正式組建時發生的故事。製作方聯合專業團隊打造了3D版的草薙素子,素子原型邀請機車寶貝有馬綾香擔任,通過80台照相機360°全方位掃描建模完成。影片在日本國內107塊銀幕上同時公映,首周初登場排名第九位,觀眾滿意度排名第三位。

㈡ 高分!!!攻殼機動隊 求原創回答。。。

先看《無罪》,就是2004劇場版。為什麼呢?《無罪》製作了20億日元,攻殼TV版每集2000萬日元,對於畫面效果和配樂來說,劇場版高於TV版,《無罪》裡面的廟會片段令人驚艷。。。從此對攻殼之愛一發不可收拾。。。

再下來看《攻殼機動隊2.0》,就是95劇場版《Ghost In The Shell》的炒冷飯加強版,更換了傀儡王的聲優,加強了畫面和聲音效果,個人覺得是攻殼的代表之作,和老版感覺差異是有的,但是劇情變動不大,重溫95版就不必了。。。

現在你可以看攻殼TV版了,各26集。
(其實還有一集OVA《攻殼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笑臉男事件》,但沒有看過TV版估計你難看懂)
攻殼的TV版每集都可以當做單獨的故事來看,可觀性很強,但是建議你看攻殼之前先了解一下它的背景和世界觀,畢竟它是包含了政治,科幻,未來設定各種的成人|漫畫,小孩子和低智商者很難看懂 = = ~!

看完OVAⅠ《笑臉男事件》之後可以看OVA Ⅱ 《各別的十一人》

我覺得我這么總結是相當的通俗易懂了。。。

還要注意翻譯的字幕組哦~首推漫遊,靈風後期製作不行了

請介紹一下你對這部作品的感受。。。。

這個實在不好表達,畢竟每個人理解不同,在我看來就是未來體系下的殘存記憶 ,等你看完攻殼並喜歡上它時,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

歡迎討論 QQ:42935975

擺渡大嬸真是好河蟹,抽了我一次!害我白白打這么多字,55555555,鄙視之。。凸= =凸

㈢ 求科幻小說,不要腦殘作者寫的。

玄幻和科幻不是一個概念。。。
國內硬科幻,最著名的就是大劉了。。。三體,球形閃電,流浪地球,還有眾多短篇

㈣ 攻殼機動隊將變成現實科技天才們早已開始行動

目前來看,腦機介面領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有可能成為人工智慧領域之後的下一個新的科技熱點,而文中所提到的三架馬車也將成為主要的推動力,使我們人類一步又一步的邁向非凡,實現神級的跨越和進化。
我們的大腦能在持續白熱化的人類與人工智慧間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他希望通過連接技術產物來提高人類大腦自身的能力——可能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遭遇潛在的反烏托邦式的未來,在那種未來中人工智慧的能力遠遠超過自然人。
這樣的想法可能看起來很遙遠虛幻,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新穎陌生就忽略一個想法。畢竟,無人駕駛汽車在在十幾年前還被歸類於科幻——可現在他們已經駛上公路。

㈤ 如何評價《攻殼機動隊》系列在日本動漫史上的地位

在這里先科普一下。涼宮春日的憂郁》(涼宮ハルヒの憂郁[すずみやハルヒのゆううつ]/Suzumiya Haruhi no Yuuutsu )是日本《角川文庫》上連載的超人氣輕小說《涼宮春日的物語》系列作的第一卷,背景故事為高中校園的科幻冒險故事。作者是谷川流,該作品獲得第八屆Sneaker大賞。被評價為「一部脫離常規的校園青春流行小說」。《涼宮春日的憂郁》因為他獨特的設定和超前奇異的世界觀,在當時的年代十分的火,輕小說火的不行,動漫也是好評不斷,直到現在,它(她?)仍然可以稱上是一部神作級別的動漫,但是後來出現了設定太過超前和戰斗場面眾多的輕小說漸漸搶上了風頭(如:刀劍神域的妖精之舞篇),《涼宮春日的憂郁》還在劇本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不會棄看的那一種,輕松搞笑又略顯未來的日常給這部動漫給上了濃厚趣味的一筆。再一個因素就是戰斗環節。《涼宮春日的憂郁》這部番裡面,戰斗環節不算太多,但是每一次戰斗都可以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女主的奇怪性格更是凸顯了這部動漫的「日常&獵奇」的主題。但是後來作者發現好像覺得沒趣,(還有一個源頭是懶),於是就不更了,在當時人氣暴漲的這部輕小說,還是很罕見的,尤其是這種神作級別的動漫,在當時出了很多的衍生品(如:小涼宮春日的憂郁,小鶴屋學姐,手),這些都賣的很火。最後就是它的製作商的奇怪套路。我記得,在第二季發出製作決定時,《朝日晚報》還登出了長達一版的告示,但是在那時,SOS團官方網站還搞失蹤,在第二季要出的那一天,出的卻是《小鶴屋學姐》番外篇,也讓人想砸電腦啊~最後,《小鶴屋學姐》的約一個月後,《涼宮春日的憂郁 二》才得以播放,在這里給運營商的運營手段和清奇的腦洞說一聲666。在這里我推薦還沒入坑的把這部動漫列為入坑之作。(刊文發表作者:面碼泣之時)

㈥ 請高人介紹 攻殼機動隊 這部作品

= =SAC漫畫不是太清楚。。動畫系列有:
TV兩季:
攻殼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 26話
攻殼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 2nd GIG 26話

劇場:
Ghost In The Shell(95年)
Innocence (04年)
Ghost In The Shell 2.0(08年)

OVA:
笑面男事件 (05年)
個別的十一人 (其實是2 nd GIG<即使TV第二季>的特別篇,發行時間貌似是06年)
Solid State Society (一般簡寫成S.A.C. S.S.S. 發行時間也是06年)

你說的06年出的OVA應該SSS。。。

話說這些東西貌似網路里有。。。直接搜攻殼機動隊就能找到。。。

p.s.SAC系列不存在3。。。你說的3有可能指的是Solid State Society,是攻殼系列OVA的第三作,即SAC SSS,有時候也會簡寫成 SAC 3S

= =再不明白我也沒辦法了。。。SAC是神作。。。要看的話可以去VC或者各大字幕組的發布頁搜(VC就是very cd 囧 這樣夠清楚了吧)

另外就是。。。SAC的話。。。推薦下靈風Forsky的作品。。。

㈦ 《攻殼機動隊》系列中有哪些的作品推薦的觀看順序是什麼

攻殼機動隊2:無罪 攻殼機動隊2 イノセンス (2004)

導演: 押井守
編劇: 押井守 / 士郎正宗
主演: 田中敦子 / 大冢明夫 / 山寺宏一 / 竹中直人 / 榊原良子 / 大木民夫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動畫 / 驚悚
官方網站: http://www.gofishpictures.com/GITS2/main.html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 粵語
上映日期: 2004-03-06(日本)
片長: 100分鍾
又名: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㈧ 科幻作品有哪些類型,目前我只知道有賽博朋克一類

蒸汽朋克Steampunk:描繪蒸汽機技術得到高度發展與應用的社會,裝飾與工具經常基於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格,兼具工業化和田園時代場景,常見各種巨大的齒輪、機械杠桿、蒸汽管道設計以及類似飛空艇這類的交通工具。典型作品在小說中如《差分機》,動畫中如《天空之城》、《蒸汽男孩》、《最終流放》等,游戲作品如《格蘭蒂亞》、櫻井光的作品等。部分蒸汽朋克作品會採用假設的魔法類機器代替蒸汽機,但其餘設計依然帶有濃厚的蒸汽朋克色彩,典型代表如游戲《X之軌跡》系列。

柴油朋克Dieselpunk:描繪內燃機與電機得到高度發展與應用的社會,裝飾與工具經常基於兩次世界大戰及戰間期的風格,一般有各種龐大的工廠城鎮、高聳的煙囪、縱橫交錯的鐵路以及各種基於老式汽車和飛機的設計。典型作品如《大都會》,電影《奪寶奇兵》系列,動畫《倒A高達》等。因為時代的延續性,也會出現部分設定上依賴蒸汽動力但整體風格接近柴油朋克的作品,如游戲《櫻花大戰》。

原子朋克Atompunk:描述原子能技術得到高度發展與應用的社會,常見各種攜帶型的核動力工具與武器,並常出現世界被兩級的核大戰破壞的末世情節。典型作品如游戲《輻射》。傳統的《高達》系類在今天看來也屬於原子朋克類型設定。

賽博朋克Cyberpunk:描繪信息技術與控制論得到高度發展與應用的社會,會大量出現全民無限制的網路應用、晶元改造人、數據人、人口高度聚集、摩天大樓極為密集的大都市、大企業統治等設計,常帶有反烏托邦式的意味。典型作品如《攻殼機動隊》、電影《黑客帝國》、漫畫《銃夢》、動畫《Lain》等。

生化朋克Biopunk:描繪分子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技術得到高度發展與應用的社會,會大量出現基因改造生物、人工生命體、陰森的研究所之類的場景等設計。典型作品如電影《千鈞一發》,游戲《生化危機》、《虐殺原形》等。此類作品風格常與賽博朋克相融合,典型作如《銀翼殺手》。部分作品還會融入時空穿梭等元素,如游戲《ever 17》。

發條朋克Clockpunk:描繪文藝復興時代科技大規模發展與應用的社會。因為文藝復興時代尚無現代工業動力,所以動力上一般會訴諸於魔法,介於科幻與魔幻之間。部分蒸汽朋克作品會帶有濃厚的鍾表朋克風,其描述的社會會更接近於16、17世紀的社會形態而非維多利亞時代,典型作即如《軌跡》系列。

太空朋克Spacepunk:描繪人類大規模移民宇宙、並獲得在宇宙中長途旅行能力的社會。一般除了擁有太空躍遷技術外其餘設計與原子朋克非常接近,如《星球大戰》、《超時空要塞》等。與太空歌劇所指的范疇有非常大的重合。

納米朋克Nanopunk:描述納米技術大規模發展與應用的社會。屬於賽博朋克和生化朋克中誕生出的新的支流。

夢境朋克Dreampunk:高度專注於對神經科學乃至夢境進行描述的作品。典型作品如《盜夢空間》。

現在朋克Nowpunk:某些人發明的新名詞,專指較綜合的近未來科幻作品,其特點是會涉及到近年來發生的時事。

記得今年上半年有一期《看電影午夜版》就用了一個專題來自細講這類電影,題主可以去搜搜看。(是以攻殼機動隊為引子)

㈨ 求介於科幻(科學、哲學)和獵奇之間的外國經典小說

雲圖咋樣!時間迴旋,時間軸,時間漩渦,2001系列呢!與拉瑪相會四部曲,地球龍骨,童年的終結

㈩ 求攻殼機動隊的作品年表

南方網訊 空想主義的浪漫,修羅道之間的詭異。色彩各異的少女瞳孔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有時象捍衛正義的女神,有時象心底燃燒著仇恨之火的烈女……肌理膚色清晰性感,衣著前衛香艷,經常將科幻式的構造與神話臆測中的圖象,兩種對立的存在,融合在一起於畫面中表現出來,讓人不由自主的跌落在時間的兩極「未來」與「遠古」中……

以下是來自於日本先鋒主義插畫家「士郎正宗」的系列作品。每一幅都色彩明艷具有沖擊力,每一處細微都已經精心勾勒,以唯美精製的電腦CG效果處理為擅長,士郎正宗在日本動漫界、科幻界(以下稱SF界)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

如果從這位作者自80年代末期加入動漫「同人志」熱潮並初道算起,士郎正宗應該是目前日本動漫精英份子圈子裡很中堅的一位了,這不僅僅只是以時間的積淀來衡量,其背後為數眾多的作品表現履歷,以及插畫造詣水平早有日本業界為之肯定已久。

現在不妨藉此機會來了解更多關於士郎正宗這位藝術工作者的 「人生」——

■ 背景簡歷

士郎正宗生於1961年11月23日,出生地是兵庫縣神戶市。以後因受到喜歡漫畫的姐姐的影響而進入大阪藝術大學美術學部油畫專業深造。學生時代的士郎就已經是個受人矚目的人物,原因是他在那個時候就已經自費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應該就是他自己的漫畫「同人志」了,即1983年2月屬於自己的出版物《BLACK MAGIC》。此外,同人志時期的另部作品《黑魔術M-66》亦相當有名。

屈指算來那該是他二十剛出頭那段的時間,但是在發表同人志作品集的兩年後即1985年,大阪一家並不怎麼知名的出版社「青心社」(注1)就將其首個漫畫作品《APPLE SEED》單行本化發售(以後《APPLE SEED》又作為了目前士郎僅有的一個長篇漫畫作品至今創作中、在下文中筆者會提到關於該作的內容),於是士郎正宗就以新人漫畫家的身份正式涉足漫畫領域。

真正讓士郎正宗一下子從漫圈眾多新人中間脫穎而出的契機則是在1989至1990年間,他發表的一部「另類」主題的漫畫《攻殼機動隊 第1部》,當時該作是連載在講談社的漫畫月刊《YOUNG MAGAZINE》海賊版上,當時連載的進度是每三個月刊登一次,最後共十二篇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正式內容。第一部分的單行本於1991年10月5日第一次印刷發行,售價為一千日元。這個售價在同期漫畫單行本可謂相當高,但就這本共346頁,裝訂精美,畫面高度集中的單行本一經問世隨即受到市場讀者的熱烈歡迎、關注。這以後誰也沒有料到就是當初這部題材偏冷、主題深邃晦澀的科幻作品就引發了以後在日本、海外「攻殼機動隊」熱潮的原點作品。也許這正是應了一句俗語「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

士郎正宗目前是日本著名的漫畫、插畫家,此外其個人亦開始逐步拓展參與動畫製作設計的工作。最初從美術專業大學畢業後曾在神戶當地獲得教師資格認證,並確實擔當過一陣美術教師。後終抵擋不住「興趣」亦或是金錢的誘惑(笑)而成為目前自由職業者的狀態。長期以來,士郎正宗主要從事的工作是——

1、漫畫:主要以短篇、中篇漫畫為主,並且尤其擅長這樣篇幅長短。內容多是科幻、半科幻(或可理解為「神話」與「科幻」的部分融合)之類的作品,當然最為著名、題材廣泛的還是他的科幻主義作品;

2、插畫:參與了大量出版社旗下的小說、文庫、期刊以及期刊連載作品的封面及插圖,還有一些周邊產品的宣傳用海報繪制工作等;

3、動畫:主要是參與了動畫設定方面工作,比如士郎曾以設定協力的身份參與過一部名為《岡特雷斯》電影的創作,該片於1999年公映過;此外最著名的就是為自己的作品動畫化了的《攻殼機動隊》最新TV版擔當人設職務;

4、游戲:參與創作一些人設、機械設定工作。目前為止,比較著名的一個游戲設定工作是曾為日本王牌動漫遊企業GAINAX的游戲《蒼之戰機 II》中的戰機設計了一款機型,同時參與該游戲的其它設定動漫人還有貞本義行、大友克洋、小林誠等人。
歸結起來漫畫與插畫應該是士郎正宗活躍的事業重心,前者的創作更注重於作品的內涵、思想性方面的展開,後者則是美術技法、風格上的體現。 進入21世紀後,士郎正宗依然以上面四項工作為中心展開著自己的獨特的藝術事業。

■ 代表作品回顧

士郎正宗的作品前文已經提到過,著重於短、中篇的長度、科幻式及半科幻的架構。主要代表作品如下——

1、《BLACK MAGIC》 同人志時期的代表作品,不同於《APPLE SEED》的思想的延伸、《攻殼機動隊》的集大成者,《BLACK MAGIC》可以看作是士郎正宗科幻主義思想的「原點」作品。整個故事的內容是關於未來衛星與地球之間住民的生存問題,不由讓人想起了《逆A高達》的情節。只不過,畢竟還是同人志時期,所以漫畫畫面還是比較粗糙的。 另外,該漫畫以後由著名日本動畫導演北久保弘之兼任造型設計及導演成同名動畫OVA。

2、《APPLE SEED》 本作是士郎正進入商業志創作的第一部長篇作品,亦可算作初道作品,其出版速度較慢,1985年出版了第一冊單行本,到了1989年一共有四冊問世,進入90年代又有同名的畫集、外傳單行本曾問世過。從這部作品的劇情上推論,其內容依然有著下文。然作者士郎正宗繪制該作則時有間斷,目前依然在創作該作的新章中。它是目前士郎正宗還在進行的長篇發展方向作品。

《APPLE SEED》作品名的直譯是「蘋果的種子」,國內流傳比較廣的該作中文稱謂是《蘋果核戰》。其中關於「SEED」一詞令人聯想到神話題材中的「原點回歸、慾望果實」等隱晦的意思(原來的意思「種子」亦有「果實」的意思)。而故事相對的則是講著有關「開拓者」的內容。

《APPLE SEED》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在空想的未來世界中,人類為了理想的生活與身邊的敵人戰斗與建設家園的故事。作品著力描繪了一個人與機器人共存的世界,作品用紛繁復雜的畫面和瑣碎的對話框表現 一種緊張繁忙的感覺,機器人的設定尤為出色。

《APPLE SEED》目前已經決定製作電影版。該電影片斷的短篇DVD《APPLESEED PROJECT》將於2003年4月11日在涉谷 Q-FRONT e-style 5樓進行發表會。2003年度即將公開放映。

3、《攻殼機動隊》 1989年到1990年間,士郎正宗在連載《攻殼機動隊》漫畫之後,一時間該作成為當時日本漫畫界最熱門的話題作品。不久該作又被素有日本動畫界「怪才」導演押井守(注3)搬上銀幕,並在歐洲、美洲上映後得到了近乎狂熱的支持。

應該說最初該作由於題材便冷(90年代初那陣還是流行熱血少年、愛情少女類型的漫畫居多)並不為包括編輯、部分資深讀者所看好的,隨著劇情的展開士郎正宗很快用他自己的繪畫、編劇功底吸引住了讀者。

《功殼機動隊》的英文標題《THE GHOST IN THE SHELL》,直譯過來的話就是《殼里的靈魂》。早在創作《仙術超攻殼》里士郎正宗就提出一個觀念:「當靈魂脫離殼的約束後就是提升至另一個層次的時候……」那麼在《功殼機動隊》中作者充分表達了這一觀點。

另外一點,《攻殼機動隊》之所以後期影響效果大,押井守導演的電影版功不可沒。如同押井後期的電影作品《阿瓦隆》(包括押井早期的《紅眼鏡》、協助指導的《人狼》)中流露出來的濃厚上個世紀70年代「東西方冷戰」時期的人文背景(押井後期創作的《阿瓦隆》電影製作采景也選在了冷戰時期背景濃厚的國家波蘭)、無國界的故事背景文化(其實就是無政府主義的情結)一樣,押井將士郎同樣流露的這兩種文化思潮發揮的更加直接明了、淋漓盡致。於是乎,在歐洲、美洲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因為大部分欣賞該電影以及漫畫的讀者年齡都是青年,並且也都是從70年代那個時代所過來的……

《攻殼機動隊》主要探討的是機械、人、網路三者的關系,是屬於那類很未來化的人文題材。後來的同類型日本電影《大都會》(漫畫大神手冢治蟲先生的遺作)、好萊塢大作《駭客帝國》(插一句,《駭客帝國》的延續版將已動畫的形式表現,導演人選為日本先鋒動畫圈的川尻善昭執導)都與該作十分相似。

熱點內容
女主穿越異世修煉的逆襲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5 12:10:31 瀏覽:33
軍事科幻小說中蘇 發布:2025-07-15 12:08:55 瀏覽:277
情節虐心結局好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5 12:07:23 瀏覽:128
女生看的網路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5 11:53:13 瀏覽:335
和工作室簽了網路小說合同 發布:2025-07-15 11:42:27 瀏覽:246
聽書軟體上傳音頻可以賺錢嗎 發布:2025-07-15 11:05:15 瀏覽:196
穿書後被反派大佬揉進懷里免費小說 發布:2025-07-15 09:41:36 瀏覽:839
現代修真小說種馬那種 發布:2025-07-15 09:31:56 瀏覽:292
現代女生系統類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7-15 09:11:10 瀏覽:537
寫實文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5 09:04:41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