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中的觀測地描述
1. 科幻小說中如何描寫飛碟降落在地球上
反物質引擎損毀,制動離子引擎失效,光學迷彩系統停止響應,吸波隱形塗層大面積損毀,主龍骨變形,居住艙大部分受創,能源艙沒有泄漏,動力艙損壞,主船體撕裂,內部空氣泄漏,啟動空氣監測系統,空氣質量良好。
著名科幻作家葉永烈說,科幻小說就是科學+幻想+小說。在「科學」「幻想」和「小說」三個並列名詞中,誰最重要呢?當然是幻想。
研究中國科幻的英國學者愛麗絲1985年在成都第一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大會上講話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科幻最大的缺陷是幻想不夠大膽。
科幻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想像力的競賽。
一種大膽的、全新的幻想的點子決定了科幻的價值。
艾薩克·阿西莫夫從現代電子技術,特別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聯想到縮微技術,從而幻想某一天人和戰艦能縮微到可在人體的血管中激戰。他的《奇妙的航程》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縮微人在人體內臟器官內的感覺。如果沒有驚人的微縮技術這一核心,這部長篇科幻就無法成立。
「魔鬼三角」是加勒比海上一片事故頻發的海域,這本是事實。西班牙科幻作家柯蒂斯·加蘭將它幻想成飛碟基地,其幻想充滿了真實感和扣人心弦的氛圍。《魔鬼三角與UFO》這部科幻小說使他一舉成名。
我們可以想像恐龍在某個特定的海域代代繁衍,也可以想像在金星可怕的風暴中生存;可以寫地球兒童與外星小孩的友誼,也可以寫地球人與外星殖民軍的戰斗。……總之,從古到今,從宏觀到微觀,盡可馳騁自己的想像力。
有專家將機器人、外星人、飛碟、時空隧道、災難預言(比如核戰之後的世界)作為科幻的「傳統題材」。
我國青年科幻作家韓松在其《宇宙墓碑》中,寫主人公子承父業當上宇宙殯葬工,專門安葬那些在外星探險中故去的宇航員的故事。作品寫出了地球人的孤獨感,因為地球的使者越朝太空深處飛去,越是寂寞。韓松描寫的人類的孤獨感,從更深層的意義上喚醒人類要珍惜現有的一切,特別是人間的真情。這篇作品在台灣榮獲「華人科幻大獎」絕非偶然,而是因為它的核心——幻想是很新鮮的,很大膽的,因而是很可貴的。
目前,一些科幻作者嘗試著從中國古代神話中「獵取」幻想核心。比如,晶靜的《女蝸戀》《嫦娥戀》是比較成功的例子。蘇學軍以戰國時的秦楚大戰為背景,寫從飛碟上來的外星人與鑄劍師的友誼,在極其悲壯的氛圍中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科幻的生命力在於它不停地創造出「傳統」(或一些模式),又迅速地打碎它,以更新的面目出現。既然人類的想像力的競賽不會停止,科幻的創新就不會停止。
人們初次嘗試科幻創作,往往從自己的生活出發進行「幻想」——這不失為一條成功的路子。比如:由於考試時間不夠,幻想能有一座「時間銀行」;面對屢屢出現的考試作弊現象,幻想有人在造「作弊機」;由對生活中不合理現象的憤怒創作《後門軟體》;由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贊譽寫下《太空炸彈》。隨著社會生活和知識的積累越來越豐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拓寬了視野,喜歡「胡思亂想」「異想天開」的人們,會逐漸把握住怎樣把瞬間即逝的幻想火花,變成絕妙的科幻構思。
深受讀者喜愛的科幻小說《等你一千年》,是青年科幻作家張勁松的力作。此作發表後,張勁松聲稱要首先感謝舒明武。因為舒明武在《科幻世界》發表了一束「科幻構思」,其中有一個構思講宇航員執行任務一去千年,戀人為了等他歸來而不斷「單細胞繁殖」,使有情人終成眷屬。張勁松就根據這個構思寫成了這篇愛情題材的科幻。由此可見「幻想」何等重要。
初學科幻創作者要打開思路,不妨在一起圍繞著幾個科幻題材「神侃」。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就是與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神侃」時受到啟發,朋友們稱這種聚會為「奧林匹亞學院」。我們可組織自己的「奧林匹亞學院」,各種「異想天開」大撞擊,說不定能撞出些大膽、美妙的科幻構思來。
2. 科幻小說人物外貌描寫
小說中的人物描寫重點並不在外貌,而是任務的性格!你想,情節就是這么幾個,但是人物性格卻是千變萬化,讀者不會特意的去記任務的外貌,他們記的都是任務的性格,在讀者的腦海中每一個任務都只是「長得蠻帥的」或者是「個子很高,舉手抬足間都散發著貴族的氣息」所以外貌只需淡淡的描寫,重要的還是性格和情節。
3. 為什麼科幻小說喜歡描述「太陽系偏僻」
許多作品來說有意忽略了靠近太陽系的觀測者可以探測無線電信號,觀察地球大氣吸收光譜中空氣污染物的譜線,以及觀察文明特徵,如夜半燈。從技術上講,一個比我們強大得多的技術文明在到達太陽系後很容易發現我們的技術特徵。除了科幻小說之外,銀河系中太陽系的實際情況確實以遙遠和共有資源為特徵。
資源豐富的天體可以有穩定的紅矮星提供持久的照明,有大量氣態巨行星提供核燃料,還有大小不同的小天體,靠近反物質源和巨大的黑洞。大多數紅矮星都不穩定。
4. 科幻城市的描寫
1.用垃圾發電,乍一聽這像是科幻小說里描寫的事兒,但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已變 成了現實。根據田文棟的研究,垃圾不再是污染環境的廢物,而是可以被綜合利用,甚至用來發電的好東西。
2.我正美美地欣賞著,忽然只覺得身體在急速下墜,然後就失去了知覺……醒來時, 些長鼻子、長耳朵、小嘴、矮個子的綠衣人簇擁者我,我十分奇怪,又有些害怕,猜想 是巴拉加斯星球人,他們看到了我,親切地給我端茶送水,非常熱情。一個綠衣怪人嘴唇 翕動了幾下:「親愛的朋友,請不要害怕,我們只是想蒔您到我們的家園去參觀。」一路 上,我看到的只是綠色,到處是各種芙麗而不知名的花草,一塵不染。
5. 你希望在科幻小說中看到什麼樣的比喻呢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選擇一個。我討厭這種比喻。我承認這是我喜歡的部分內容,比如《星球大戰》,但我更希望看到它被顛覆(顛覆的一個好例子是《China Mieville》的《Un Lun Dun》)。對我來說,這就像是一種懶惰的捷徑和廢話的結合。它被濫用了,經常讓我想知道是誰做了「選擇」,為什麼他們選擇了他們怎麼做。這意味著更高的智能在以某種方式操縱事物,這剝奪了主要角色的意志,並讓事情變得太容易預測。
外星人單一栽培。也就是說,人類被描述為擁有一系列的文化和種族,但所有來自同一個星球的外星人被描述為只有一個。他們通常也都說同一種語言。《星際迷航》在很多(但不是所有)案例中都犯了這個錯誤。顛覆這種情況的一種方法是,讓一種外來的單一文化違背居民的意願強加給他們,但這種單一文化最初似乎是和平的,並得到一致認同。
DNA的變化會在人或動物身上產生突然而劇烈的變化。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看到有人試圖建立它,卻沒有成功,被外來DNA「感染」的人說他們感覺還好,沒什麼不同,那將是很有趣的。
輻射使超人們還/生物。輻射肯定會造成畸形。它肯定會導致人或動物生病和死亡。但它不會讓任何人有爬牆的能力或者超強的聽覺或熱視覺。這類東西大多是在核武器發明後的幾年裡出現的,謝天謝地,現在不怎麼用了。
6. 科幻小說一般寫什麼內容
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網路
7. 寫科幻小說,如何描寫裡面的高科技、未知文明
我覺得如果是想寫警世的科幻,大可不必追求技術方面的描寫。很多精通於這方面描寫的科幻小說作家都是醉心於世界或者文明的架構,如阿西莫夫所架構的機器人世界,基地世界,平行宇宙世界;哈里·哈里森的恐龍文明及其所構想的一系列生物工具等等。但是這樣的構思是非常花時間的,而且要寫到使人信服更是很困難,因為內部邏輯關系稍有不慎就可能錯亂,所以這類比較硬的科幻寫起來是相當死腦細胞的^_^
所以如果摟主想寫些關於外星球或者尖端科技的東東,完全可以簡略的帶過,不需要給出其技術支撐,不用動不動就拋出個普朗克常數啥的,自己如果不懂就不用寫了。或者可以用輕松的語言帶過,甚至可以略帶調侃的說:這玩藝就是這樣,至於怎麼運作的,主角才不知道!
不過如果能想出來些不錯的點子,還是寫進去一些好,但是要注意不要寫得太幼稚或者在賣弄,不然讓人覺得是在侮辱讀者的(這種小說我看了很多……)在世界架構上,一定要多想想,如果自己是一個非常挑剔的讀者,自己會怎麼從這個架構中間挑刺?要從各個方面抨擊自己的架構,進而修改,使之變得在邏輯上越來越無懈可擊(當然100%完美是不可能的,大體看上去差不多就行了)
其實,好的科幻小說不一定要這些細節技術描寫,科幻小說的目的在於以一個虛構的背景道出作者對現實或對未來的看法和觀念,真正重要的是其核心情節的安排處理和對人物性格的描寫,而非起輔助作用的技術描寫,畢竟,科幻小說家不一定要是科學家;同時,並非所有科學家都能當科幻小說家的
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hi我交流交流,呵呵
推薦:(有點多……)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及他的平行世界系列,代表作《神們自己》,機器人世界,代表作《我,機器人》,《鋼窟》。這三個世界架構宏大而且嚴謹,情節安排極度強大,看完後應該會心潮澎湃……
奧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系列」:《安德的游戲》《死者代言人》《安德的影子》《屠異》。這個系列世界架構不多,但是對外星文明探討得很好。
弗蘭克·赫伯特「沙丘三部曲」:《沙丘》《沙丘之子》《沙丘救世主》,這個系列……額……無敵了……雖然有點老……
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綠火星》《藍火星》《紅火星》,寫改造火星的,具體是什麼不太記得了……
哈里·哈里森的《伊甸之西》《伊甸之冬》《重返伊甸》,寫恐龍文明如果沒有滅亡而統治人類雲雲,裡面有很有意思的生物設定,還有兩個文明的沖突。
再推薦些我個人比較喜歡的:
羅伯特海因萊茵的《異鄉異客》《星船傘兵》《雙星》《嚴厲的月亮》
洛伊斯比約德的「邁爾斯系列」《戰爭學徒》《貴族們的游戲》《鏡舞》《記憶》《科瑪》《外交豁免權》《無盡的邊界》《西塔甘達》
邁克爾斯萬維克的《地球龍骨》
羅伯特索耶的《金羊毛》《星叢》《計算中的上帝》《終極實驗》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的《被毀滅的人》
小瓦爾特米勒的《萊伯威茲的贊歌》
拉里尼文的《環形世界》
凱特威爾黑姆的《遲暮鳥語》
弗諾文奇的《深淵上的火》《天淵》
撒繆爾狄蘭尼的《通天塔-17》
8. 在科幻作品中水環境的描寫
一滴水
水孕育了世界的生靈,它推動了我們在生命長河中的航行,是它讓生命生生不息,水因此成了我們最寶貴的資源。水,讓碧草變得更綠!水,讓花兒競相開放!水,讓大樹挺拔茁壯!水占人體的67%,花要是飲水格外精神;孩子飲水格外活潑;老人飲水格外慈祥。水對人們多麼重要呀!
而人類呢,不但不保護水資源,還無節制的浪費水源 ,破壞水源,看看工廠,他們把污水排到了主水源,又看看醫院,他們把帶有大量病菌的廢水排到了水體,水就這樣被污染了,甚至水裡的魚蝦也無法生存,更讓人忍無可忍的是人類還大面積的砍伐地球的保護神—森林,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使環境惡化。
人類呀!你們知道嗎?一滴水雖小,可以干什麼嗎?救活乾旱的莊稼,給口渴的人帶來希望,在台灣地震中,在44位被救者中,排在最後一位的小學生,用僅存的一根破舊水管殘余的水,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還有一位老奶奶,在一個夜晚不慎掉入一口枯井,經過十天都沒有人發現,直到第十一天這位老奶奶才獲救,這位老奶奶是用井壁的殘雪,融化成水,整整堅持了十天,可見水對人類的重要性。有些科學家甚至這樣說:人可以一個星期不吃飯,但不可以一天不喝水。水是地球的守護神,也是人類的守護神。
經調查,目前全世界淡水總量以不足4.14萬億立方米,經專家推測,到2025年時世界有25億人喝不到干凈的水,甚至喝不到水。這是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呀!25億,也就是說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用水有困難。
如果我們繼續浪費水資源,也許我們就在那四分之一之中。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節約每一滴水,不然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就是人類的眼淚!
9. 求一本描寫人類探索宇宙的硬科幻小說,尋找未知的探索類小說
尋找人類,這部小說比較接近你的要求。
書的簡介如下:
根據自然的法則,越高等復雜的生命越是不堪一擊。根據自然的法則,越自以為是的智慧種族越是容易被毀滅。災難終於發生了。
地球爆發了前所未有規模的災難,幾乎所有的物種都被毀滅殆盡,少數倖存下來的生命也失去了穩定遺傳的能力,包括人類。從此,人類生活在一台可以預知未來的電腦的庇護下,並通過克隆的方式來繁殖後代,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早已經不存在了,根據自然的法則,不能夠自然繁殖後代的動物不算是物種。
關於大災難的說法也很多。有種說法是核戰爭的後果,但是核戰爭並不能夠使生命基因變得如此混亂;有人說那是太陽爆發了異常強大得磁風暴,但是磁風暴同樣不會傷害到人類,也有人說是宇宙射線……
人類的未來也被關注著。在某一天,一群人發現了一個遠古時代的飛船,先進的令人無法想像,飛船中的屍體居然也是人類的。人類產生了希望,踏上了尋找人類,尋找穩定基因的道路。與此同時,他們並不知道,一艘編號為「第七觀察站」的薩爾摩爾人飛船正在地球上方默默的觀察著……
到底大災難是怎麼產生的?薩爾摩爾人是敵是友?人類是否能找到自我?
10. 科幻小說裡面的空間該怎麼用科學的方式寫出來
我覺得如果是想寫警世的科幻,大可不必追求技術方面的描寫。很多精通於這方面描寫的科幻小說作家都是醉心於世界或者文明的架構,如阿西莫夫所架構的機器人世界,基地世界,平行宇宙世界;哈里·哈里森的恐龍文明及其所構想的一系列生物工具等等。但是這樣的構思是非常花時間的,而且要寫到使人信服更是很困難,因為內部邏輯關系稍有不慎就可能錯亂,所以這類比較硬的科幻寫起來是相當死腦細胞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