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科幻小說選集
❶ 科幻小說選集
劉慈欣的小說有很多
你可以到網路雲上搜索他的合集
❷ 《自然》雜志為什麼要刊登科幻小說

雖然只是「好玩」,但這可能就是真諦,它找到了把科幻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力量。圖為電影《星際穿越》劇照
韓松
聽說全世界有不少科學家反對科幻小說。在這種背景下,國際著名科技期刊、英國的《自然》雜志會刊登科幻小說,是一件讓人很難想像的事。
但偏偏就是這樣。擺在眼前的這部《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中譯本,收錄了2007年之前發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說。目前該系列選集已經出版了兩部,我手上的是第一部,據說以後還將繼續出下去。
「好玩」,或許才是科學發現的真正動力,是將科幻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力量
《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是由《自然》雜志的工作人員亨利吉編輯出版的。科幻進入中國一百多年了,翻譯加原創,中國現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種科幻書。但這部書在我看來,的確是獨一無二的,它簡直就是一部奇書。譯者江曉原和穆蘊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工作。
英國《自然》雜志創刊於1869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它是一個極其嚴肅的、高大上的「世界頂級科學雜志」。許多———或者說大部分震驚世界的科學發現,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面的:DNA雙螺旋結構,激光原理,中子發現……但它為什麼要刊登科幻小說呢?
科學是實驗性的,反映真實世界的,而小說是虛構的、想像的,可以不直接與實際發生關系,何況還是科幻小說,描寫並不存在的未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不少科學家反對科幻小說。
在導讀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納科幻小說的兩個理由。一是與英國科幻大師、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亞」之稱的赫吉威爾斯有關。威爾斯與《自然》有很深的個人淵源,是雜志的長約作者,該雜志發表了總共66篇與威爾斯相關的文章,有26篇是威爾斯本人署名發表的,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人類學、通靈術等。另外《自然》還發表了許多對威爾斯包括科幻小說在內的著作進行評論的文章。因此,發表科幻小說,應視為向這位大師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爾斯常常是對科學作出批判的。
二是出於一種看起來很簡單、很不可思議的原因。在亨利吉以科幻方式寫的前言《懷念未來》中,介紹了《自然》的歷史。原來,它是由一個名叫麥克米倫的家族贊助的。《自然》的成功,與它從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寬松愉快氛圍有關。吉說:「這種氛圍鼓勵進行新的嘗試:純粹為了好玩。」
因此,雜志在1999年11月4日(雜志130歲生日)之際開設了「未來」專欄,專門發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說。開篇之作是英國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後,讀者的熱烈反應讓編輯始料不及。許多人成了專欄的鐵桿粉絲。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眾多科幻作家、科學家都為之寫稿,它還發表過一個11歲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學家。
亨利吉在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滿樂趣」、「超脫的娛樂精神」等詞語。這很有意思。我們知道,科幻在中國的誕生和發展,並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擔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的。魯迅先生把科幻引進中國時說,「導中國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這很不錯,但是同樣也是很沉重的。
從《自然》對科幻作品主題和內容的選擇看,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嚴肅,有的荒誕,有的神奇。腦洞大開,根本沒有什麼禁忌和拘束。
我想,會不會,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發現的動力?這種動力歸根到底是一種好奇心。雖然只是「好玩」,但這可能就是真諦,它找到了把科幻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力量。科學
創造,是內心深處的興趣使然。
原創性的「點子」閃閃發光,展現了人類對未來的多樣性的嚮往
我覺得,江曉原他們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當然了,他們也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自然》上的這些科幻寫得比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主流文學標准,也許有的甚至稱不上小說。不過,在我看來,這些作品,絕不是平淡無奇,相反,它們極有意思,也極有意義,至少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
江曉原他們講到,這些科幻小說的一個重要價值,是讓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國際上科幻創作的反思科學的主流傾向,另外,它幫助人們了解《自然》究竟是什麼樣的雜志。而我則覺得,這個集子收錄的作品的最大特點,還在於它們展現了科幻的特質和審美,代表了人類對未來的多樣性的嚮往。
這裡面,原創性的「點子」閃閃發光,在構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些作品大都充滿對未來世界的盡情想像,並把這種想像建構在科學性上。能發表在《自然》上的,自然也基於一定的新技術、新理論。這部書的分章,也按照反烏托邦、機器人、人工智慧、腦科學、克隆技術、永生、植物保護主義、環境、核電污染、地外文明、時空旅行、多重宇宙、未來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題來設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從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由科學技術進化帶來的千變萬化的人類未來。這是科幻最為激動人心的。
另外,我覺得,從形式感上觀察,這些作品是介於人的創作與機器人創作之間的新型文學。科幻小說是人類歷史上「自古」沒有的,至今僅僅約200年歷史,還在發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說:「斷言蘊含哲學的小說是『文學性』的人們也許會說包含科學的小說沒有『深度』。他們也許會覺得描寫宗教性質的煩惱的是『純文學』,對於科學發明絞盡腦汁去描寫只是一些皮毛。不過,這種認識是對僅僅接受文化系統的教育、只知道哲學的文學青年的偏見。」我想,或許未來的人類更願意閱讀類似於這本文集中《隨機存儲器相移2》假想的機器人寫出的那種小說吧。
下面我介紹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內容,以觀其妙:
未來的城市沒有了秘密。全體市民成為泛大都市驅動體。整個城市是一隻超級硬碟,供生活在裡面的人存儲、解碼、交換信息。每個人都能盡情讀取對方的信息。(《20-2》)
從生物學意義的人的基礎上,發展出的電子人,他和原來的版本,誰是正宗的?誰才是那個他?誰才是真實、完全的某人?法律裁決電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蛻去的皮一樣,不再能視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終極審判》)
中央交通控制電腦控制人的內啡呔和腎上腺素,讓司機覺得堵車是種愉快。(《快樂旅程》)
有一種葯,能讓老夫老妻重回年輕時的相互迷戀狀態,結果卻很尷尬。(《愛情葯劑》)
……
從這些小說中,讀者會看到一種大膽的雜糅。它們把不同的領域連接一起,科學、技術、哲學、社會、文學混合在一起,從中產生「創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當前我們很多科幻小說中沒有的。
除了思想點子,作品還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寫法,或者風格,就好像是未來人寫的,坦率來說,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裡面的精妙味道。我讀的時候,好像李白來到21世紀,讀我們寫的文章。
這是真正的科幻。
❸ 歐洲有哪些有名的幻想雜志(科幻為主),小說,作者
……我也一直想看,給你幾個豆瓣鏈接吧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5245/?from=mb-16214326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22237/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525866/
以上……如果找不到書你可以參考一下別人寫得書評
http://ke..com/view/293110.htm
http://ke..com/view/1210938.html?tp=0_01
網路萬歲……
❹ 《自然》雜志為什麼要刊登科幻小說
因為科幻是激發人類探索知識的慾望的,提升人類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科幻也是對未來的預見,科幻的黃金時代是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的時代,也是人類第一次意識到目前地球的種種嚴峻形勢的時代。
而且,科幻小說是從一個基於科學的核心設定出發(比如《基地系列》的心理史學,《機器人系列》的機器人三定律,《三體》的黑暗森林理論),然後試著去構築一個完整的世界,看看將會發現什麼。
說的很散亂,希望可以幫到你,求採納
❺ 外國短篇科幻小說選集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外國短篇科幻小說選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❻ 求阿西莫夫科幻小說全集 如果沒有那就大基地系列全集 謝謝
就是這個了!!!!
❼ 求一本國外科幻小說集
估計你看的都是縮寫本的。第一個故事不能肯定是威爾斯的《隱身人》,不過第二個故事是別利亞耶夫的《水路兩棲人》,第三個故事也是他的作品叫《大獨裁者》都是長篇作品!!
❽ 一本短篇科幻小說集,很久很久以前,0708年左右在學校看的,書出版時間比這還早
劉慈欣的很多短片科幻都不錯。三體獲獎後,他也開始集結成冊發表了
❾ 求科幻小說名字和所屬科幻小說系列書籍的名稱。記得初中的時候看了一套科幻小說集,好像這個系列有四五本。
這種小說集多了去了,只要是沾邊「國外經典科幻小說選編或集」一類的多多少少都會有幾篇凡爾納的。至於你說的飛船這個,真心沒看過。
❿ 求90年代的1套歐美科幻小說選集的正確名字,記得是1套4本,其中都是名家名篇
網路搜索烏拉科幻小說網,裡面有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