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寫進科幻小說里的台詞
A. 老師讓寫一篇科幻小說 會的進 今天急用
人物:地球化機器人(改變某星球的環境使其適合地球人居住的機器人)
場景:某星系某類地星球
事件:星球的一個突發磁場,改變了某智能地球化機器人的內部數據結構
被賦予特別的智能……
B. 寫一個有正能量的科幻小說,幫忙想個題材😖謝謝啦
很厲害的小朋友.
關於出版流程很簡單:出版社編輯審核——出版合同簽定——出版印刷——圖書發行
現在出版社每天收到的手稿成百上千,建議您先將自己的作品在諸如起點文學網站上發表,累計自己的人氣和寫作經驗,一定的累計後,如果您的作品夠給力,出版社或公司會主動聯系你的
C. 科幻小說,有文採的人速進!
在科技發達的年,我是一名考古學家。經過各種發現證明在遠古時期似乎存在著一些擁有高科技的生物,不知道怎麼的有突然消失了。難道真的有外星人?這一切都是一個謎。
這一天,我將我的發現交給新上任的上司博古教授審閱,希望各國的精英一起研究,揭開這個謎。回到家裡,突然一陣風刮來,我暈眩了過去。
等我醒來,我處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裡,周圍到處都是直聳雲霄的高樓大廈,有許多人在天空上行走,天空上到處都是飛碟,太空船,可是看不見一絲綠色,空氣也非常的混濁。對於這個陌生的世界,我第一次感到了迷茫。突然從高空中傳來一個聲音,嚇得我差點叫出聲來,向上一看,原來是博古教授。他對我說:「這就是你發現的那個時期,我也是這個時期的人,我乘坐時空穿梭機到達了你們的世界。你千萬不要驚訝,我們這個世界的科技發展程度比你們高多了。按照你們的說法,現在應該是公元前年。」說著帶我走上了一片薄薄的紙片,一轉眼便到了一間非常華麗的房間。在房間正中央的坐著一個滿臉胡須的老爺爺,他熱情地讓我坐在他的一旁,對我說:「我是這個國家的總統,你剛剛也看見了,我們世界雖然科技發達,但由於我們的無知,沒有保護好環境,導致人類生活不下去了。我們不久就 要乘坐飛碟去尋找一個新的星球。在我們走後,環境也會漸漸穩定,恢復以前的模樣。希望你們能保護好環境,千萬不要再步我們的後塵。」我點點頭:「等我回到原來的世界,我一定會大力宣傳環境的保護,讓全世界人民都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老爺爺對我說:「那你先在我們的世界轉轉吧!就讓博古教授當導游。」來到公路上,我問博古教授人怎麼會飛起來呢?他解釋道:「因為他們都穿了反重力鞋,就像磁鐵一樣,相同的兩極會互相排斥。因此,人就可以飛起來了。」我對天空上飛行的飛碟和太空船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又問他那些飛碟和太空船是怎麼回事?他解釋道:「這些飛碟的外殼是用高彈性海綿加工而成,裡面裝有防撞裝置,非常安全,就算飛碟和飛碟不小心撞在一起,裡面的人也不會受到任何傷害。而太空船的船身是由一塊塊的可壓縮的膨性塑料組成的,船的外殼塗滿了五彩斑斕的圖案,可別小看它們哦,它們擁有著最精密的定位系統,小蒼蠅若與太空船擦身而過,一秒鍾之內定位系統能准確告知蒼蠅的位置、大小以及它是否會對太空船造成危害。不使用時,太空船便被人們折疊成一隻小小的箱子放在櫃子里。另外,飛碟和太空船所使用的燃料可多著呢,人們喝的水、吃的菜都可以用做燃料。而且這些燃料不僅會凈化空氣,防止污染,更能散發出一股沁人的清香。」「真是太神奇了! 」我不由得贊嘆道。
回到房間,博古教授對我說:「我們該回去了。」一陣風刮過,我又回到了原來的世界。
D. 科幻小說常用詞
我覺得你好像是在問科幻的類型 下面這篇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九章 科幻創作中的問題(上)--------題材研究
回總目錄
第一節:科幻題材的分類
第二節:科幻題材發展的最新傾向
第三節:雙重主題的平衡
創作規律與創作方法是科幻藝術發展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1981年出版的《論科學幻想小說》中,不少論文都從不同方面分析了科幻創作的特殊規律。但由於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系統性不強。1994年,《科幻世界》雜志刊登了美國科幻雜志編輯本·博瓦的《科幻創作教程》,不過這個版本盡管系統性強了,但卻忽略了科幻創作的特殊性,而只是把純文學創作的技巧照搬過來。稍後《科幻世界》又由本社編輯人員執筆寫了名為《林聰點評科幻》的系列短文。據作者介紹,"林聰"這個筆名就源自"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作者的創作意圖可見一斑。這些短文經加工,再補以範文,以《柔軟的星球》為書名出版。"林聰點評科幻"中討論了一些科幻創作的特殊規律,在業余作者中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但由於其讀者基本是初學創作的業余愛好者,所以也混雜以大量純文學的創作規律問題。對於科幻創作的特殊規律也無法展開來深入討論。
接下來的三章中,筆者將討論科幻創作的規律與技巧。其原則是,不再涉及與純文學創作有關的那些問題,如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而是集中在科幻創作本身特定的問題上。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問題:題材問題、虛構與寫實的關系問題各自辟有一章來分析。
一節 科幻題材的分類 第九章
了解題材是研究作品的第一步。無論是藝術欣賞還是學習創作,對科幻藝術題材范圍心中有數是必不可少的功課。科幻研究者們在這個問題上也有過一些總結,不過,大多以"菜單式"地列舉題材為主。比如,中國科幻作者宋宜昌將美英科幻小說的題材總結為以下幾類:"太空題材、生物與環境、戰爭與兵器、過去未來的歷史、惡夢和警世、大災難和世界未日、超越時空、技術和技術製品、城市與文明、機器人和超機器人、機制思維、超能力、進化畸形、性和性異常、污染問題、反科幻題材。"(《美英科幻小說的題材》,引自《論科學幻想小說》)
英國的布賴恩·艾什將科幻題材分為十九類之多,計有"宇宙飛船和星際旅行、太陽探索和太空殖民、生物和環境、戰爭和武器、銀河帝國、未來和被替換的歷史、烏托邦和噩夢、災難和末日、丟失的世界和平衡的世界、時間和多維空間、技術和機械製品、城市和文化、機器人和合成人、電腦和控制論、遺傳變異體和共生體、心靈感應和超感官知覺、性和禁忌、宗教和神話,內在世界。"
日本科幻研究家石川喬司和伊藤典夫則將題材分為九類,計有"宇宙和異星生物、未來社會、幻想和奇異世界、時間和多維空間、人類進化、毀滅和末日、冒險及神奇性、諷刺幽默性、古典科幻。"
對於初步接觸科幻藝術的人來說,這樣的列舉有助於他迅速了解即有的科幻作品,並且了解不同題材在這些即有作品中的分布。但這種研究無助於認識的深入。因為它的分類標准太過於依賴研究者的個人愛好而不是一定的邏輯線索。並且,由於不能揭示題材發展的內在邏輯,使得人們只能了解以往的題材,而無法預測題材的演化和發展,在題材創新方面作用不大。
在本書中,筆者提出一個分析科幻題材的標准:根據作品的核心構思與科學體系本身的關系進行題材劃分。這與本稿將科學價值視為科幻藝術根基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按照這個標准,科幻藝術的題材分為以下幾類:科學發現題材、技術創新題材、毀滅或文明倒退題材、荒誕題材。一 科學發現題材
科學活動最基本的內容就是探索未知,描寫科學探索活動的科幻題材就是"科學發現題材"。這種題材又可以分成兩小類,一類是正規的科研題材,一類是自然之謎題材。所謂正規科研活動,就是由科研機構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科研活動:有科研課題、有科研規則、有財務動作方式、有組織管理方式等。描寫這樣的科研活動,可以體現科學家的精神面貌,體現科學家生活方式與社會關系特點。純正的科學精神也正是在這樣的科研活動中得到體現的。正規科研題材的科幻作品還可以激發讀者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如果嚴格定義的話,只有這類題材的科幻作品才是純粹的"科學幻想小說"。
然而,在科幻創作中,這類題材最少被運用,只是到最近才由一些與科學界關系較密切的作者引入歐美科幻界。中國科幻在早期曾涌現過很多這類題材的作品,一旦走向成熟,則開始把它拋在腦後。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寫這類題材,作者首先要對科研運作機制有深入的了解。他要了解當今科研活動的前沿課題,要了解科研機構的組成和動作方式,要了解科學家的生活方式、行為特點。一句話,他要麼是專業科學家,要麼必須常與職業科學家打交道。隨著科幻藝術的發展,大量的文藝作者、業余作者涌到這個領域中來,他們很難達到這個要求。迴避這個題材,也就迴避了創作上的弱點。
正規科研活動的成果要引起社會影響,需要很多過程: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科學,從應用科學到應用技術,從應用技術再通過市場開發變成產品。因此,一種正規科學研究活動成果在科學上的意義與其社會意義往往不成比例。相對論是偉大的科學發現,但到現在對普通人的生活也沒有什麼直接影響。而且,職業科學家的生活往往也是單調和枯燥的。一連幾十個小時在儀器前作記錄,這種工作精神很可敬,但很難編成精彩的故事。許多科幻小說都有這樣一個模式:盡管以科研活動為主線,但總要以殺手、特種軍人、冒險家為主要人物。
所以,要寫好這類題材,非要有極高的功力不可,《龍卷風》就是此類題材的代表作。這部影片把科學家的獻身精神與高度的娛樂性結合起來,真正作到了雅俗共賞。我認識的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朋友和非科幻迷不僅看懂了這部片子,而且為主人公的高尚人格所感動。這正是優秀科幻作品的價值所在:既有娛樂性,又有藝術性;既體現了科學精神,又有票房收入。
在科學家們有計劃地探索求知的同時,自然界本身也常常對科學和科學家提出挑戰。在科研院所里,科學家向自然界發出挑戰。而在自然之謎面前,科學家則是在應戰。科幻創作中,使用自然之謎題材的比例要高於正規科研題材。自然之謎是突發的,無頭緒的,神秘的。相比之下,正規科研活動則要循規蹈矩地進行。以自然之謎為題材,還可以不把科學家作人物角色,因為自然之謎能出現在任何人面前,象《E·T》里的外星人便僅與幾個孩童為伴,科學家成為背景人物。正規科研活動系統而刻板,研究自然之謎則類似於破案推理,可以寫得離奇曲折,這些都為作者帶來創作上的方便。
出於一種創作上的惰性,自然之謎題材作品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謎"上,如飛碟、野人、外星人、等等。特別不能原諒的是,許多中國科幻作者也蜂擁在這些題材上。其實中國的自然之謎為數並不少,古代有懸棺、仙蛻,現代有天池怪獸等。這些"謎"不僅有中國特色,而且因為外國科幻作家基本不涉及,仍然保持著新鮮感。 在《林聰點評科幻》中,作者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談到這個問題:"《魔鬼三角與UFO》的故事背景是魔鬼三角,本來就是神秘莫測的地方,但許多後來者把這個典型的環境用濫了。作為中國科者,可否以涼山黑竹溝、藏北無人區、湖北神農架、樓蘭古國遺址等,作為科幻故事產生的'環境'呢?"(《科幻世界》95、7、17)
另外,在運用自然之謎題材時,作者應該嚴格掌握科學與偽科學的界線,要對題材進行科學分析,至少是以科學態度進行的分析,不要受通俗小報的影響,以武斷的筆法描寫這些題材。
二 技術發明題材
通常人們所說的"科學"多半是指各種應用技術。技術可以直接在社會上產生影響。所以也比較好組織情節。因為這種方便性,以技術發明為幻題材的作品在科幻小說中占壓倒多數的優勢。這些作品,嚴格來說應稱為"技術幻想小說",
凡爾納的小說里也有不少新奇技術,但那些技術大多為科學探險服務。人們耗巨資修建的大炮,就是為了把人送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別無功利目的。演變至今,寫技術發明題材的作品主要強調技術的實用性,要麼是資本家榨取利潤的工具,要麼是獨裁者爭服世界的工具。在傳播科學精神方面,這樣的作品沒有什麼價值,因為它們的主題並非在此,技術發明只在其中充任道具。
技術發明題材又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中心題材。這類題材中,某項發明創造是故事的直接線索,剔除這項發明,故事就不成立。大部分技術題材作品屬於此類。另一類是技術背景題材,籠統地展示高新技術,但與情節無必然聯系,將其中一項技術換成另一項技術,故事情節依然成立。《星球大戰》是這類題材的典型。
對於從未接觸過科幻的人來說,技術背景題材可以給他們眼花燎亂的新感受,同時又可以看到他們熟悉的情節模式。所以有些吸引力。但對於科幻迷來說,這類題材是最缺乏想像力的,只是把老故事裝入新背景中而已。
三 毀滅題材
無論是科學發現題材,還是技術發明題材。講的都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毀滅題材則相反,描寫各種天災人禍使人類文明發生倒退,甚至滅亡的可怕影像。在毀滅題材中,科學體系被破壞甚至完全消失。毀滅題材不常被選用,但產生的影響卻勝過其它題材。在表達對人類命運的憂患意識上,毀滅題材中最合適的選擇。
按照作品中文明毀滅時間與當今時代的前後關系,毀滅題材又可以分為前毀滅題材和後毀滅題材。亞特蘭梯斯大陸題材是前毀滅題材的代表,冷戰時期的核毀滅題材是後毀滅題材的代表。在傳達憂患意識方面,後毀滅題材的感染力要更強一些。
隨著冷戰的結束,毀滅題材走向低潮。核災難題材顯然過時了。描寫極權統治帶來的文明倒退也不再流行。有些作品專寫科技進步造成人性的被壓抑,描寫一種看似進步實則倒退的毀滅景象。但這類作品目前大多是模仿之作,作者本人對人類命運並未作深入思考。
《未來水世界》是毀滅題材的新創,在這部影片中,既未交代毀滅原因,也未描寫毀滅過程,而是直接把毀滅結果當作故事背景。一片蒼茫的水世界表達著製作者的憂思。在其它毀滅題材作品中,毀滅的往往只是物質文明,文明本身還通過人物行為或隱或現地體現著。而在《未來水世界》中,文明被徹底地予以毀滅。電影中所有人物都可以說是原始人、野蠻人。一部科幻片,卻給人以濃郁、質朴的原始之美,算得上是一種突破。
毀滅題材往往是一種史詩般的題材。其它科幻題材可以只描寫人類社會某一局部領域里的故事,毀滅題材則必須是全景性的、整體的,作者必須有寬廣的知識面,否則很容易將這類題材寫得空洞無物。毀滅題材也很難挖掘,判斷現實生活中哪些事物全有令人憂慮的前景,對作者的思想水平也是個考驗。
四 荒誕題材
貌似有科學根據,實則全無科學基礎的科幻題材,屬於荒誕題材。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作者明知內容不科學,但仍要這樣寫;或者並不考慮它是否有科學可能,但不跨越超自然的界限。這類題材與不熟悉科學知識所形成的錯誤題材不同。二十世紀以前如果寫月球人,火星人,是嚴肅的科學幻想,而今再寫火星人,如無令人信服的解釋就有荒誕色彩了。
荒誕題材基本上是寓言式作品,在"文藝類科幻作品"和"科學傳奇作品"中佔多數。盡管沒有真正的科學依託,但不影響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其中一些作品即使按普通文學的標准看,也屬於荒誕作品,如《猿猴世界》。開拓其它題材領域,作者可以引經據典,積累素材。開發荒誕題材,則幾乎全依靠作者的想像力。作者必須將不可能視為可能,將無聯系的事物聯系在一起。迄今為止,威爾斯的荒誕科幻題材仍然無以倫比。象時間機器,隱身人、神食這樣的荒誕題材都是他開拓的。
具體到一篇科幻作品中,只使用單一題材的情況是不常見的。尤其是大容量的長篇科幻作品,常常是兩個甚至多個題材的綜合。比如《殺人三葉草》是天文災難與遺傳變異題材的綜合,《終結者》是時間旅行與機器人題材的綜合,等等。如何在一部作品中分清不同題材的主次,也是作者需要注意的問題。
題材分類總表
大分類
小分類
代表作
科學發現題材
科學研究題材
《會合第十行星》
自然之謎題材
《雪山魔笛》
技術發明題材
技術中心題材
《斯芬克斯之謎》
技術背景題材
「太空劇」式科幻作品
毀滅題材
前毀滅題材
《冰人》
後毀滅題材
《殺人三葉草》
荒誕題材
《冰與火》
二節 科幻題材發展的最新傾向 第九章
尋找新的科幻題材,一直是科幻作者的難題。科幻很大程度上是比創新的文學,寫別人重復的題材,不要說讀者,作者自己就覺得不好意思。而在題材上創新總難於在情節上創新。逼得許多科幻作者走上荒誕怪異之路。
為尋找科幻題材,大家想了不少辦法。《科幻世界》以前有一個"點子拍賣行"的欄目,讓讀者提供題材。當然,這個欄目也是為了提高讀者的參與意識。由於讀者年紀較小,沒有多少真正有價值的題材出現在這個欄目上。98年出現了"奇想"欄目,與點子拍賣行一脈相承,但水平上和總體結構上要提高一塊。據創辦者唐風編輯說,他是想把這個欄目逐漸發展成硬科幻欄目,因此不光要注重參與性,也要注重參選題材的可行性。不過這種由讀者提供的"題材點子"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更多地是先有一個設想,然後再尋找科學解釋,或者說是往科學知識上"套"。科學上的可行性差、"硬度"差。
尋求題材創新之路,需要了解國外科幻創作在這方面的實踐。目前,科幻創作水平較高的作者在題材選擇方面出來了以下這些傾向。一,從遠到近的傾向:
"遠科幻"、"近科幻"這兩個詞彙是今天的科幻愛好者不熟悉的。但在幾十年前,它卻是前蘇聯和中國科幻作者們討論的一個重點問題。當時,這兩個國家的科幻創作隊伍多來自科普陣營,創作中嚴守即有的科學知識。後來發現相比之下,西方科幻作品的想像力要大膽得多,便認為科幻創作方面應該更遠一些。
與之相反的是,西方科幻作者卻在走一條越來越靠近現實的路子。科幻作者大凡進入成熟,總是不再願意寫那些銀河帝國、時光機器之類過於玄虛的東西,而希望回過頭來,寫一寫身邊的事物。所以近些年來,這種從現實跨進一步的科幻小說流行起來。這里的現實,一是指現實的時空。如當代美國科幻作家米切爾·克萊頓的所有代表作,故事背景都是當代,也有具體地點。就連那個著名的"侏羅紀公園"在多米尼加的什麼地方也寫得很清楚。二是指現實的科學技術,在已經存在的最新科技成果上進行只跨前一步的想像,比如《侏羅紀公園》就是以當今古生物學知識為基礎展開想像的。這種跨進一步的想像能紮根在扎實的資料基礎上,反而能豐富小說的細節。並且這種小說里的想像也給人以相當的可信性。
實際上,科幻先驅凡爾納喜愛選用的就是這種題材,凡爾納貌似大膽的幻想,基本上都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與知識背景下進行"更大、更快、更強"的假設。直到威爾斯的作品出現後,科幻創作才放棄這種題材選擇方式,採取了作者自創創意,再與科學掛勾的模式。近來出現的返回科學和現實的傾向可以是一種藝術本身螺旋上升的規律所致。
美籍羅馬尼亞作家佩特魯·波佩斯庫的科幻小說《接近亞當》正是這種"跨進一步"的作品。這部小說的時空背景非常明確:一九九五年的肯亞。當時由西方國家推行的民主化運動在這個國家裡導致大規模動亂,這場動亂成了小說的基本背景。小說中那個野人出沒的"馬烏山脈",一般的世界地圖集上就可以看到。肯亞曾因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被視為非洲國家的代表。小說中對當代非洲國家社會發展和民族關系作了逼真而全面的描寫,一點也沒有白人至上主義的痕跡。而且這些描寫並非橫生枝節,都是與主要故事情節相聯的。使人在閱讀緊張的情節時自然了解了當代非洲的面貌。
小說中的科學知識非常豐富,又與探險性的情節結合得較好,通俗易懂。小說中一些科學細節,比如主人公用舌頭舔化石以識別化石形成的年份;雄獅吃掉幼獅以便加入獅群等,除非對科學研究有相當了解,靠閉門造車是寫不出來的。小說中科學界內部矛盾的刻劃也細致入微,什麼是真正的科學家,什麼是投機取巧、沽名鉤譽之輩,讀者在這部小說里能看到清清楚楚。這也是傳統科幻中"科學怪人"之類的漫畫式形象所不能比擬的。
在卡通電玩的影響下,中國科幻充滿浮躁之氣。嚴肅而又不失趣味的《接近亞當》應該是中國科幻作者學習的範本,也是幫助中國科幻迷了解世界科幻創作潮流的一部好教材。二,從神話式科學到現實科學的傾向。
值得一提的是,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科學界逐漸接受科幻藝術,兩者之間的交流和接觸日益增加,將真實生活中的科學研究工作寫入科幻題材的嘗試也在增加。與早期科幻作品中所謂"科學怪人"式的科學家和陰謀詭計式的科學研究相比,這些作品中科學工作更接近於現實。這是科幻藝術提高科學含量的重要表現。只是這種趨勢在國內尚未開始。
這種趨勢體現了在題材開發這個問題上總體思路的變化。以往科幻作者總是使用"外推法",也就是先確定一個幻想性構思,然後再尋找它與現實科學之間的聯系。由於確定構思的基礎是為了方便敘事,所以在向內尋找科學根據時往往不成功或牽強附會。而目前內推法逐漸發展起來。所謂內推就是從科學發展的實際可能推廣開來尋找創意。這需要對科學有相當的了解。
這里,我們把情況分成兩個方面來談。(1), 一些科幻作者本身是專業科學家,他可以把專業研究的成果轉化成作品題材。這方面,國外的克拉克、卡爾·薩根,國內的潘家錚等是這一類型科幻作者的代表。隨著科幻藝術影響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職業科學家將進入這個領域,他們會把科學界最新的前沿動態引入科幻創作,讓科幻真正與科學的時代脈搏相吻合。而在以前相當長的時間內,科幻只是形式上走在科學發展前面。
(2) 如果科幻作者沒有從事專業科學研究的可能,那麼,他應該把精力放在研究某項科學成果的社會影響上。這里,既要求作者有廣博的學識和閱歷,又要求作者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尤其是後者,它對科幻作品本身能否把科學實踐"神似"地反映出來關系很大。 由於大部分科幻作者都不可能從事職業科學活動,第二點對科幻作者更有價值。特別是目前不少科幻作者受過大學的專業化教育,他們更熟悉本專業的前沿課題。目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門類加在一起接近兩千,且每個門類中都有不止一個前沿課題,從這里開發題材,可以大大豐富科幻藝術的"題材庫存"。
目前的科研課題如果以其創作價值來衡量的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技術細節上都可行,只是沒有實際操作的課題或設想,如可居三十萬人的單體建築,從青藏高原到天津入海的"朔天運河"、軌道太陽鏡、喜瑪拉雅山爆破峽谷、台灣海峽海底遂洞、冰山艦船、導彈艦等。其中也包括設計上可行,但現有技術條件不具備可行性的課題;或者技術上可行,但實際上不需要作的項目。另一類是從需求角度提出的課題,這些課題只講人類文明發展中需要解決哪些問題,而不考慮現有條件是否可以達到這一點。
以上這兩類課題都可以成為科幻小說的選題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單個作者的時間精力十分有限,讓他們從大量的資料堆中選擇有關課題很是勉為其難。因此,科幻編輯和情報資料人員應該幫助他們去尋找合適題材,其中包括定期出版"新科技發展動態追蹤資料匯編"等文件。三,對真正社會科學題材的重視。
在以往的科幻小說中,盡管有社會寓意的作品不少,但純粹社會科學題材則不受重視。這與社會科學的嚴謹性與完備性無法與自然科學相比有關。不過隨著社會科學的成熟,它在科幻作品裡也逐漸留下了身影。美國行為科學創始人斯金納的《沃爾登第二》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中文科幻小說中,出現過寥寥幾篇純粹社會科學題材的科幻小說。一是台灣作者葉言都的《高卡檔案》。這部作品討論了兩性比例失衡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是大陸作者鄭軍的《資產評估》,討論了個人資產高度貨幣化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最近發表的鄭軍的《青色》,則討論了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個體行為規律與整體社會規律之間的關系。不過這些作品都不成熟,影響也不大。
人們常常將探討人性或社會問題的科幻作品誤認為社會科學題材作品。其實,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並非一定與人性有關,象金融學就與人性扯不上什麼關系。社會科學發展至今,早以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象語言學,法學這些成熟的社會科學,掌握起來絕不比物理學容易,並非門外漢可以通過一兩本入門小冊子可覷全豹的。所以本文把社會科幻與自然科幻當成一種題材上的區別,而非形式上的區別。人們常把三大反烏托邦作品視為社會科幻的典範。其實這三部作品都是寓言性的科幻小說,與嚴謹的社會科學並不沾邊。四,對傳統題材的再開發
科幻創作與任何文藝類型一樣,題材創新的潛力終歸是有限的。不可能篇篇作品都有新的構思。所以挖掘傳統題材的潛力也是科幻創作在處理題材問題上的一個主要手段。比如完稿於一九八四的日本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奇》,就將傳統的太空劇題材寫到了恢宏精緻的程度。情節含量與人物塑造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和《失落的世界》雖然繼承了二十世紀初柯南道爾的題材,但加入了現代遺傳學和動物行為學的內容。《衛斯理系列》中的許多故事都選自西方作者的科幻作品,但將它們很好地本土化,並在情節方面進行了加工。這些都是題材創新的實例。大陸青年科幻作者柳文楊將前蘇聯科幻小說作者德涅伯羅夫的短篇《蟹島惡夢》的題材發展成長篇《神奇螞蟻》,也取得了成功。
三節 雙重主題的平衡 第九章
自從小學開始,大家就知道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思想。然而,一部科幻作品卻往往要同時照顧到兩個主題:既然是科幻,那就要把假想中的科學突破寫好。既然是文學,就要寫出人性方面、社會方面的主題。這種雙重主題的要求無疑給作者帶來很多挑戰。即使象克拉克那樣的大師級人物,也很難平衡兩者的關系。讀者和評論家們也往往在雙重主題上挑剔作者,因為一個主題挖掘得深,另一個主題寫得泛泛是最常見的情況。只有單純的社會幻想作品才可以不考慮其中的科學主題。
處理一部科幻小說中的雙重主題。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 "科學的社會功能"是科學與人性兩者的交匯點。一部科幻作品如果能把重要筆墨放在這上面,就能同時兼顧兩個主題。第二 如果筆力不足,一定要"棄一保一",著重寫你擅長的那部個主題。而將另一部分作為附屬品。這樣至少能保證你的作品有特色。如果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一定要將兩方面都照顧到,那麼或者在情節上陷入混亂,或者寫出四平八穩,但沒有特色,老生長談的作品。
E. 有哪些情節特別吸引人的科幻小說可以推薦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阿西莫夫還有《機器人》系列也是名列前茅,不愧是科幻小說的三巨頭。基地系列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
儒勒·凡爾納的「海洋三部曲」,包括:《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大多數答主都承認這基本書是他們的啟蒙之作;最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所預言的科幻技術現在基本已經實現。
F. 科幻小說開頭怎麼寫
我認為小說開頭一定要吸引人!還有有噱頭,我看小說的時候看到那種平淡無奇的開頭就沒有興趣,就會把它關掉不再看他,小說的開頭一定要精彩,還要吸引人,讓人想接著往下看,可以到寫的時候自己就亂了,不知道該怎麼寫,其實你應該先確定一下你要往哪方面寫,是言情還是別的,是穿越,校園,現代,古代,絕色,還是游戲人間,或者無厘頭,一定要先選好類型,根據不同的類型判斷。小說第一句話,最好有噱頭,把你想說的可以代表你寫的小說的主旨,用一句話表達出來,或是把主人公的一句經典台詞擺出來,或者是主要劇情應不超過100字表達出來。因為字太多的話,對於一些人士起到反噬的作用,讓人感到厭倦,最好是簡潔明了,讓人明白你在干什麼,再製造一點懸念,讓人忍不住想接著讀下去。就這些吧,多說無益。不用太多的介紹,開始唯一需要的就是吸引讀者.就是將你作品中最強處展現出來,接著,就是把主角的個性表現出來.開頭比結尾重要,一定要吸引人.
G. 求一篇科幻小說名字,在一本科幻文集裡面看到的,發生在未來人類好像可以轉變成一團能量或者機械人
這篇短篇小說被收錄在一個幻想小說的集面里。
H. 我要寫一篇科幻小說,請各位網友發點科幻故事越多越好。拜託
3020年,世界頂級科學家在「科技樹林」中發現了波晶體,「科技樹林」是人類製造的最後一片樹林,由於大量的開發利用,目前世界上真正的樹林已經不多了。波晶體是來自遙遠的風象星球的唯一倖存者,它的到來讓人類更加確認了這個事實,一件毀滅性的災難——吞食帝國正在象地球進軍!
這時,波晶體透明的浮在半空中,裡面出現一個可愛的女孩,她大叫:吞食帝國的軍隊正在向這里逼近,它毀了我們的家園,它的速度驚人,過不了幾十年,它就會將地球吞掉!!
聽了小女孩的話,所有人都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即將要消失!「為什麼,我們沒有惹吞食帝國,它們為什麼要吃我們!」人類憤怒的吼到。
「哎!」只聽見波晶體里的小女孩的嘆息!「我們的家園原來是多麼美麗!蔚藍的天空飄著幾朵雪白的雲,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空氣是那麼清凈,那麼自然,貪婪的人們利用這些天然資源,不斷開發,不斷奪取,導致我們星球連一棵完好的樹木都沒有,它最害怕的就是最純天然的資源。而就在這時,吞食帝國它就利用了我們的缺點,吞掉了我們的星球,它將星球里所有營養物質,可利用物質都吸收了進去,過了大約10年後吧,它又把星球的殘渣吐了出來,到處都是煙霧彌漫,禿禿的土地,噴發的火山。而我,就是這個星球的倖存者。
聽過小女孩的一番敘述,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球即將毀滅,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現在已經晚了,沒有後悔葯可以吃。來不及補救了,是自己的無知引來了災難,所有人都呆坐在原地等待死的那一刻,因為他們清楚,女孩所說的「幾十年」,在現在來說,就是幾天以後的事了!!這時人類心中在後悔,在責罵自己,責罵自己的無知,責罵自己的貪婪......
3020年5月13日,可怕的吞食帝國來臨,地球上到處一片漆黑,漸漸被吞食者吞沒,可怕的時刻終於來了.....
3120年,地球完全喪失功能,變成一片廢墟,是一個用「垃圾」兩個字來形容的星球,而導致這種結果的,並不是別人,而是我們人類自己!
I. 摘抄科幻小說
《海底兩萬里》是一部科幻小說,於一八七0年問世,暨今已逾百年,而仍能以多種文字的各種版本風行世界,廣有讀者,僅此一端,即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吸引力之大。主張書不及百歲不看的讀者,是大可放心一閱的。 書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個半——「亞伯拉罕·林肯」號驅逐艦艦長法拉格特,只在小說開頭部分曇花一現,姑且算半個;內景只是一艘潛水艇。但就是這么四個半人,這么一艘潛水艇,在將近一年的時間中,縱橫海底兩萬里,為我們演繹出一個個故事,展現出一幅幅畫面;故事曲折驚險,引人入勝,畫面多姿多彩,氣象萬千。這樣一部小說,讀來既使人賞心悅目,也令人動魄驚心。 故事並不復雜:法國人阿羅納克斯,一位博物學家,應邀赴美參加一項科學考察活動。其時,海上出了個怪物,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科考活動結束之後,博物學家正准備束裝就道,返回法國,卻接到美國海軍部的邀請,於是改弦更張,登上了一艘驅逐艦,參與「把那個怪物從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動。經過千辛萬苦,「怪物」未被清除,驅逐艦反被「怪物」重創,博物學家和他的僕人以及為清除「怪物」被特意請到驅逐艦上來的一名捕鯨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虜!「怪物」非他,原來是一艘尚不為世人所知的潛水艇,名「鸚鵡螺」號。潛艇對俘虜倒也優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潛艇艇長內莫從此。永遠不許他們離開。阿羅納克斯一行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遊各大洋。十個月之後,這三個人終於在極其險惡的情況下逃脫,博物學家才得以把這件海底秘密公諸於世。《海底兩萬里》寫的主要是他們在這十個月里的經歷。 《海底兩萬里》已經有幾種中譯本,「兩萬里」也就成了個約定俗成的說法;究其實,這里的「里」指的是法國古里,而古法里又有海陸之分,一古海里約合5.556公里,一古陸里約合4.445公里;既然是在海底周遊,這里的兩萬里,理應為兩萬古海里。如此說來,他們在海底行駛的路程,就應該在十一萬公里以上了。這是要說明的。 十一萬公里的行程,是個大場面,一路所見,可以說無奇不有。誰見過海底森林?誰見過海底煤礦?誰見過「養」在貝殼里、價值連城的大珍珠?當了俘虜的阿羅納克斯和他的朋友們都見到了,而且曾經徜徉其間。他們在印度洋的珠場和鯊魚展開過搏鬥,捕鯨手蘭德手刃了一條凶惡的巨鯊;他們在紅海里追捕過一條瀕於絕種的儒艮,儒艮肉當晚就被端上了餐桌;他們在大西洋里和章魚進行過血戰,一名船員慘死;這些場面,都十分驚心動魄。此外,書中還描寫了抹香鯨如何殘殺長須鯨,「鸚鵡螺」號潛艇又是如何殺死成群的抹香鯨的,那情景也十分罕見。 阿羅納克斯是個博物學家,博古通今,乘潛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飽覽了海洋里的各種動植物;他和他那位對分類學入了迷的僕人孔塞伊,將這些海洋生物向我們做了詳實的介紹,界、門、綱、目、科、屬、種,說得井井有條,使讀者認識了許多海洋生物;阿羅納克斯還把在海洋中見到的種種奇觀,一一娓娓道來,令讀者大開眼界,知道了什麼是太平洋黑流,什麼是墨西哥暖流,颶風是怎樣形成的,馬尾藻海又是什麼樣……我們知道珊瑚礁是怎樣形成的嗎?知道海洋究竟有多深嗎?知道海水傳播聲音的速度有多快嗎?這一類知識,書中比比皆是。 「鸚鵡螺」號也曾遇險,在珊瑚礁上擱過淺,受到過巴布亞土著的襲擊,最可怕的是,在南極被厚厚的冰層困住,艇內缺氧,艇上的人幾乎不能生還。但是,憑著潛艇的精良構造和艇長的超人智慧,種種險境,均被化解,終於完成了十一萬公里的海底行程。 凡爾納時代,潛水艇剛剛面世,還是一種神秘的東西;「鸚鵡螺」號艇長內莫又是個身世不明之人,他逃避人類,蟄居海底,而又隱隱約約和陸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種特殊聯系。凡此種種,都給小說增加了一層神秘色彩。既是小說,人物當然是虛構的,作家給「鸚鵡螺」號艇長取的拉丁文名字,更明白無誤地指出了這一點——「內莫」,在拉丁文里是子虛烏有的意思。但這並沒有妨礙作者把他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讓讀者覺得可信的人物。 本書作者儒勒·凡爾納(1828—1905)是法國科幻小說家,現代科幻小說的重要奠基人。他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很小的時候就產生了強烈的探索慾望和豐富的想像力。他博覽群書,厚積薄發,第一部科幻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一炮打響,引起轟動,使他成了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後來一發而不可收,又寫了一系列科學幻想冒險小說,卷帙浩繁,不下六七十種,被收入一套名為《奇異的旅行》的叢書。《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前有《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後有《神秘島》。作者想像力豐富,文筆細膩,構思奇巧,其作品既引人人勝,又很有教育意義,適合各種年齡的讀者。而且,凡爾納的幻想不是異想天開,都以科學為依據;他所預見到的很多器械,後來都變成了現實生活中的實有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