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結核科幻小說
❶ 海洋與人類的未來
海洋探秘人類的未來:回歸大海
王致誠
如果人類的未來需要向陸地以外遷居,人類將遷居何方?月球?還是火星?還是讓我們回到大海吧!因為生命從那裡起源,人類也將在那裡獲得新的發展。據專家預測,21世紀中後期,世界總人口將突破200億。有限的陸地空間如何滿足人類正常生活的需求?建立海洋城市,到海中居住,成了人類新的夢想。
海洋城市如何建設
海洋城市應坐落在海上、海中,還是海底呢?
海洋建築學家意見不一:有的設想利用數萬根鋼鐵立柱作為支撐,在100米至200米水深的海面上疊立起"海市蜃樓";有的設想加固小島,建立海上"島國";也有人設想把海上城市漂浮在海面上,遇到龍卷風等災難性的天氣時,就封閉起來沉到海底,天氣好時再浮出海面,就像潛水艇一樣。
率先建造海上城市的國家是日本。20多年前,日本就在神戶沿海建成一座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城市,可供2萬多人居住,為21世紀海上城市的開發展示了廣闊美好的前景。未來的海上城市將是高度發達、高度工業化的新型人類活動社區,海上城市周圍將是大片的海底農場和海底油田。海底農場和海底油田將為海上城市提供糧食、農副產品,為海上城市中的工廠提供原材料,給整座城市提供能源。海上城市的水電供應怎樣實施自給自足?科學家們說,可採用太陽能、風力、波浪或地底暗流發電、海水溫差發電等方式供電;採用海水淡化或凈化方式供應淡水。
人類未來的礦藏在哪裡
海洋豐富的魚類給人們提供了鮮美的食物,而深海石油和天然氣同樣也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能源。
科學家們發現,在深海的海床上到處散布著無數土豆大小的錳結核,還有相當數量的有色金屬,如鐵、鎳和鈷。這些礦物在太平洋里散布的面積巨大。這些錳結核是過去千萬年裡形成的。而且,海水自身作為新的資源已日益受到人們的矚目。
目前,日本正在探索利用深層海水所具有的"低溫""營養豐富"和"潔凈"的三大特性來開發深層海水資源。所謂深層海水,通常是指水深200米以下、陽光照不到的海水。深層海水積存了大量的養分,而且有害病原菌極少,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
錳結核是什麼
所謂錳結核,它在海底的貯量極為豐富,錳結核中的主要成分錳,是一種重要的金屬,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在煉鋼、鋁合金和現代飛機製造工業中都少不了它,製造一架大型噴氣式飛機至少需要1噸錳。
目前,錳從近海底礦藏中開采和提煉,成本昂貴,因為錳的化合物在淺海中貯量稀少。錳結核目前之所以還未開采,一方面是因為儲量尚未探明,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是在深海里。它們通常散布在大洋中的深海底,那裡能產生每平方厘米數百公斤的壓力,足以使開采設備報廢。不過,完成對錳結核的勘探和開采設備的製造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專家預測,海底這些儲量達幾萬億噸的錳和其他有色金屬礦藏足夠我們採掘一個世紀以上!
人類能仿效海洋生物築巢嗎
"珊瑚和蛤蜊既然可以用海水築巢,那麼,人類為什麼不能仿效呢?"一位科學家曾經這樣說道。他認為,海水中含有豐富的鎂、鈣、碳等元素,因此人類也能像許多海洋生物一樣,利用海水製造石灰石,再用石灰石製造房屋。
此外,材料學家藉助高倍顯微鏡,發現鮑堅硬的外殼像精心堆砌的"磚牆"。從海水中吸取的碳化鈣晶體就能起到這種"磚牆"的作用,雖然這種外殼的化學成分很簡單,但是它卻與最先進的人造陶瓷一樣堅硬,而不像普通陶瓷那樣發脆易碎。人們還發現,陶瓷在被破壞時會出現裂紋,而鮑殼中的碳化鈣會在有機蛋白質層上滑動,因而鮑殼不會出現嚴重損傷,這表明鮑殼具有變形的性能,從這一點看,它又像金屬材料。如果人們能夠利用這些材料的特性進行設計,那就能生產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型陶瓷化合物。鮑殼排列有序的結構使碳化鈣的強度提高了20倍,而人們如果能夠將目前的陶瓷強度提高5倍,那麼人們將獲得比今天更好的材料。
能像魚兒一樣自由呼吸嗎
1993年,美國建成了世界第一家海底大酒店。有關專家認為,這種新型的海底建築將成為21世紀海底城市的雛形。
這家酒店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基拉各市的淺海底,酒店最尖端離水面9米。酒店用金屬合成材料製成,面積達90平方米,包括客廳、卧室、廁所和浴室,安裝了錄像、彩電、音響、電話和微波爐等現代化的家用電器設備。最吸引人的是從每個窗口都可以看到海里的魚類和貝殼類動物,如親臨水晶宮一般。
這家海底酒店取名為"凡爾納海底酒店"。凡爾納是19世紀法國的科幻小說家,著有《海底兩萬里》等神奇的科幻小說,如今他的幻想許多已成為現實。但是,這僅僅滿足了人類海底觀光的需要,並不能稱為真正的"海底城市",因為它完全沒有城市的眾多功能,比如人們不能像在陸地上一樣,隨便地上街購物、串門等。也就是,人類如果能像魚兒一樣可直接在海中呼吸,那麼海底城市才是真正"自由"的。
美國潛水生理學家彼得·貝納特博士找到了這種可作呼吸用的液體氯化碳;德國的科學家邁克遜還運用氯化碳成功地研製出了供潛水員用的人工水肺。帶上這種水肺,潛入水下30米,可以像魚一樣在海水中直接呼吸,停留40分鍾後,感覺仍會很好。
❷ 科幻世界雜志中有關羅伯特海因萊因的作品。
《嚴厲的月亮》,《雙星》。
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年7月7日生於密蘇里州的巴特拉市,曾就讀於密蘇里大學,1925年進入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畢業後作為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的士官在海軍服役五年。1934年因病復員。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費城海軍航空試驗所任工程師。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美國科幻空前絕後的優秀作家"、"美國科幻黃金時代四大才子之一"。
海因萊因的科幻創作
海因萊因的科幻創作始於1939年,第一篇小說《生命線》刊登在《驚異》(Astounding)上。由於該雜志編輯坎貝爾的賞識,海因萊因的早期作品大多發表在《驚異》上。這些早期作品大多屬於他的「未來歷史」系列,後來收集在《出賣月亮的人》(1950)、《地球青山》(1951)和《2100年起義》(1953)中。《梅瑟斯拉神的孩子們》(1943)和《天堂的孤兒們》(1963)兩部長篇也屬此系列。海因萊因在這些作品裡展露了他的才華,他視未來為既成事實,在寫作上避免冗長的陳述和解釋,而是通過對話和行為,巧妙地把信息傳遞給讀者。機敏而含蓄的描寫,明快的行文,對人物的關注勝過對科技新玩意兒的興趣,使他成為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四大才子之一。
1947年起,他的短篇作品出現在《星期六晚郵報》及其它高價雜志上,而他的長篇則是一系列少年兒童科幻故事,如《伽利略號火箭飛船》(1947)、《太空軍官候補生》(1948)、《紅色的行星》(1949)、《星球人瓊斯》(1953)、《星球獸》(1954)和《銀河系的公民》(1957)。這些作品不僅吸引了青少年,而且擁有成年讀者,一些評論家甚至認為這些是他的傑作。
自50年代起,海因萊因基本上轉向長篇小說的創作,如《傀儡主人》(1951)、《雙星》(1956)、《進入盛夏之門》(1957)和《星際船上的部隊》(《星船傘兵》)(1959)。《星際船上的部隊》的發表在科幻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盡管它獲得了雨果獎,但有不少人認為這部描寫星際戰爭的作品內容過激,帶有軍國主義傾向。當然,也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愛國主義的科幻小說。
【最具轟動效應的作品——《異鄉異客》】
海因萊因最具轟動效應的作品是《異鄉異客》,在這部長達800頁的小說里,作者敘述了一位來自火星的年輕的救世主式的人物史密斯在地球上了解到地球文明存在的危機之後,竭力傳播火星的思想和哲理,最後卻遭到與耶穌基督同樣的命運。小說既抨擊地球文明和清規戒律,又闡述了作者對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的獨特見解,完全迎合了美國60年代反文化的潮流,故而深受大學生的推崇,甚至被視為嬉皮士的聖經。
【獲得雨果獎的作品——《月亮是位嚴厲的主婦》】
《月亮是位嚴厲的主婦》(又譯名《嚴厲的月亮》)(1966)為海因萊因第四次獲得雨果獎的作品,它描寫月球殖民者中間的一場革命,小說中的許多事件顯然與美國獨立戰爭遙相呼應。這部作品之所以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它清楚地表明了海因萊因的政治觀點,證明作者深受社會達爾文哲學的影響,是位自由意志論者。
海因萊因作品的特點
總體來看,海因來因的作品具有以下一些特點:作家是一個優秀的故事結構者;其主人公都是美國式的,其小說是「美國夢」的一種表現;大量使用美國俚語和民間故事;注重美國傳統,所謂「未來史」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史;重視因果性和細節可信性。不足之處主要在於科學深度不夠,此外其作品的主要思想帶有軍國主義傾向。
盡管他後期作品不夠生動,但是他仍不失為美國最有影響的科幻作家。他曾是1941、1961和1976年三次世界科幻大會的嘉賓,又是1957、1960、1962、1967年雨果獎得主,1975年又榮獲一級大師星雲獎。即使在他1988年去世後,廣大讀者仍然推選他為「空前最佳作者」。
海因萊因生平
海因萊因生於美國密蘇里州,成長於堪薩斯市,是三位科幻巨人中惟一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這個環境雖然對他的作品有很多影響,他後來在寫作和個人生活中卻沖破了很多此時此地的價值和道德觀。他參加了美國海軍學院,於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在美國海軍服役,被分發到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華盛頓號上服役。關於他第一次婚姻的記載不多。他1932年開始的第二任妻子萊斯琳·麥克唐納(Leslyn Macdonald)是一個政治激進分子;據阿西莫夫回憶,海因萊因在此期間是一個「徹底的自由派」。1933-1934年期間,他在USS Roper艦上服役,升至中尉,1934年因肺結核退役。其後在漫長的住院治療期間,他發明了水床,只是因為後來他在三本書中的詳細描寫失去了申請專利 的機會。軍隊生活給了海因萊因第二重要的終身影響:他強烈相信忠誠、領導能力等與軍人有關的品質。
退役後,海因萊因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非正式地讀了幾個星期研究生的數學、物理課程,之後因為健康原因、政治計劃、或者兩者而罷休。之後他從事了一系列的職業,包括房地產和銀礦,來維持生活。30年代前期,他參與了Upton Sinclair的社會主義「結束加州貧困」(EPIC)運動。1934年,海因萊因為Sinclair失敗的民主黨加州州長競選努力做了工作。他自己又於1938年親自競選加州議員,也以失敗告終。在後來的歲月里,海因萊因對這個參與社會黨活動的階段諱莫如深,對自己的政治歷史也是寫得很隱諱。比如,1954年,他寫道:「很多美國人堅認麥卡錫開創了一個『恐怖統治』。你害怕了么?我沒怕,雖然我有很多政治背景可比麥卡錫議員左多了」。
雖然有海軍的病殘津貼,不算太窮困,他為了付款買房開始了寫作。1939年,第一篇小說《生命線》發表於美國科幻教父坎貝爾主編的雜志《震撼科幻小說》。很快,他成為了社會科學幻想運動公認的領袖之一。他的早期作品被逐步拼湊成相當一致的未來歷史系列。該系列的年表在1941年被編輯坎貝爾印在《震撼科幻小說》雜志,後來在他的合集《The Past Through Tomorrow》中重印。
二戰期間,海因萊因為海軍從事航海機械方面的工作,並拉了還年輕的阿西莫夫和L. Sprague de Camp受雇於海軍飛機工廠。1945年,戰爭進入尾聲,海因萊因開始重估職業走向。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以及冷戰的開始,驅動了他寫關於政治的非小說作品。同時,他有四篇重要故事作品在《 星期六晚郵報 》上發表,其首篇《地球的綠山》(The Green Hills of Earth)發表於1947年二月,是美國科幻作者第一次發表於主流文藝雜志。他為之寫作劇本和設想特殊效果的電影《目的地:月球》(Destination Moon)獲得奧斯卡獎 特技獎。更重要的是,此期間他開始為Scribner's出版社寫一系列的青少年小說作品,一直延續到50年代,1952年出版了《滾石家族游太空》。
海因萊因於1948年和第二任妻子萊斯琳離婚,1948年娶了第三任妻子佛基尼亞(吉妮)·海因萊因(原名Virginia Gerstenfeld)。她不但與海因萊因白頭到老,而且還是他作品中很多聰明、極端獨立的女性人物原型。1953-1954年期間,海因萊因夫妻做了一次環球旅行。這次旅行被他在《Tramp Royale》里描述,也為他有些關於太空旅行的小說(比如《Podkayne of Mars》)提供了背景。阿西莫夫認為,海因萊因娶吉妮的同時,政治上突然向極右轉彎。海氏夫妻1958年成立了「帕特里克亨利聯盟」,1964年為Barry Goldwater競選總統工作,而且海因萊因的書《Tramp Royale》中包括兩大段對麥卡錫聽證會的辯解。然而,這種大轉彎的印象可能是由於傳統的美國政治左右翼區分法不一定適用自由意志主義,加上海因萊因本人獨出一格而且不願意受拘於傳統的意識形態定義(包括自由意志主義)。吉妮對丈夫的影響更明確見於文學和科學方面。她是他手稿的第一個讀者,而且據說在工程方面比他還要強。
海因萊因的少年文學作品造就了後來一代科學和社會方面敏感的成年讀者。他的少年文學系列多數重復使用一系列題材,。然而1959年的《星艦戰將》被Scribner's出版社編輯認為太有爭議而拒絕出版。海因萊因認為這倒是解除了兒童作品對他的束縛,開始「以我自己的風格寫我自己的東西」,寫出了一系列有挑戰性,重新劃定科幻界限的小說。這些小說包括他最著名的《異鄉異客》(1961年)、和被認為是他最佳作品的《嚴厲的月亮》(1966)。
1970年以後,海因萊因經歷了一系列的健康危機,間以努力工作。70年代初的一場腹膜炎,他養了兩年多才恢復。但恢復之後他馬上提筆寫作《Time Enough for Love》(1973年)。他和吉妮穿越美國全國宣傳獻血,並第三次任世界科幻大會(密蘇里堪薩斯城,1976)的嘉賓。1977年,他因為一根阻塞的心血管幾乎中風,之後為此接受了最早的心臟搭橋手術之一。同年,他在美國國會兩院特別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以親身經驗作證空間技術的副產品對老年體弱者的幫助。術後,海因萊因的精力再次旺盛。從1980年到1988年五月八日因肺氣腫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於睡夢中去世,他共寫了五部小說,最後還在組織早期材料寫作第六部《World as Myth》。
❸ 淘寶購買東西,網路數據會傳播肺結核病毒,肺結核會傳播
你好,根據你的問題,網路是不會傳播肺結核的,肺結核的傳播主要是經過飛沫傳播。並且並不是所有的結核病人都有傳染性的。
❹ 那些科學家(除了富蘭克林)為科學而冒險做實驗
1.彭加木
2.諾貝爾(他的故事很有名啦),
3.與愛迪生同時代的特斯拉是一位科學天才,他發明了無線電接收裝置和交流發電機,開啟了電子時代。1856年,特斯拉在一次強烈的雷暴中被擊中,此後便行事古怪——他時常被強大的電開關擊倒;他經常「淋浴」在電火花之中;他偶爾利用自己的身體作為電導體。特斯拉在電磁學領域最為人熟知的創舉,莫過於提出「特斯拉環說」,也就是後人在科幻電影中常看到的那個光芒四射的大型線圈。只是特斯拉並不滿足於此,提出「特斯拉環說」後,他轉而鑽研閃電的其他用途。比如,他曾構想過一種超級粒子武器,據稱可以「擊落320公里外的一萬架敵機」;他還研究反重力飛艇和只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時間旅行」,以及能把人的思維顯示在屏幕上的頭腦照相機。
4.為自己的發明而獻身的10位著名科學家
(1)居里夫人
先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的居里夫人,是一位法國籍波蘭科學家。她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了一系列新元素,包括鐳和釙。幾十年來,居里夫人由於長期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加上惡劣的實驗環境和對身體保護的不夠嚴格,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襲,使她的血液漸漸受到了破壞,患上白血病。她還患有肺病、眼病、膽病、腎病,甚至患過神經錯亂症。在居里夫人看來,科學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為了能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請求醫生延期施行腎臟手術;她曾帶病回國參加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她曾忍受著眼睛失明的恐懼,頑強地進行科學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息,由於惡性貧血、高燒不退,躺在床上的時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兒向她報告實驗室里的工作情況,替她校對她寫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獻給了她所摯愛的科學事業。
(2)路易斯·斯洛汀
路易斯·斯洛汀出生於加拿大的斯洛汀,是加拿大的物理家和化學家。1936年,他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後,作為一個研究助理參加了一個研究項目的工作,主要幫助設計一個迴旋加速器。1942年,他應邀參加了美國的曼哈頓計劃(研製世界上第一顆核彈)。1946年5月21日,在試驗中,他不小心將一塊半球狀的鈹掉落到另外一塊之上,並迅速引發了臨界反應(球體的核心是鈈)。與他處於同一間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目睹了空氣電離所發出的「藍色光輝」並感到一陣「熱浪」襲來。斯洛汀迅速地做出了反應,然後沖出了實驗室。他急忙住進醫院,但無濟於事,他還是在9天之後死去。在意外發生的那一刻,斯洛汀所遭受的輻射相當於距原子彈爆炸中心4800英尺處的輻射量。在這次意外之後,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馬上停止了所有的手動裝配工作。
(3)托馬斯.米基利
托馬斯.米基利是一位美國化學家,發明了加鉛汽油和氯氟烴。雖然在世時也得到了很多贊譽,但真正使米基利成名的是由於他的發明他被稱為「地球歷史上對大氣影響最大的個體生物」以及「歷史上殺戮最多的個體」。他後來染上了脊髓灰質炎和鉛中毒癱瘓在床。為此,他發明了一套繩索滑輪系統以便於起床。後來在他55歲的時候,被滑輪繩索纏住,窒息而死。他的滑輪發明和含鉛汽油都促成了他的死亡,稱得上自己「玩」死的典型。
(4)博格丹諾夫
博格丹諾夫是俄國醫師、哲學家、經濟學家、科幻小說作家,同時也是一位革命家。在1904年—1906年,他出版了三冊的哲學論文:經驗批評主義。在1909年 ,他出版了一本尖刻的評書,題為唯物主義和經驗批評主義。從1913年到1922年 ,他沉浸在一個漫長的哲學論文的寫作中——組織形態學,包括世界組織科學預期的許多基本理念、系統的分析、控制論的探討。在1918年,波丹諾夫成為莫斯科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擔任新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院的主任。在1924年,他開始進行輸血法的試驗,很可能是為了尋求保持年輕的方法,他在自己身上做了11次輸血試驗,聲稱他已經減緩了禿頂的速度並且視力也有了明顯提高。很不幸的是,在當時,輸血法還是一項相當年輕的科學,博格丹諾夫在輸血的時候也並沒有測試血液的質量或者獻血者的健康狀況。在1928年,博格丹諾夫接受了被瘧原蟲和結核桿菌感染的血液,因此不久之後便死去。
(5)伊麗莎白·福列希曼·阿夏姆
伊麗莎白·福列希曼·阿夏姆在母親死後不久,便嫁給了醫生伍爾夫。伍爾夫對威廉·倫琴的新發現X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對X光也很感興趣。伊麗莎白辭掉了她的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後開始從事電子科學的研究。她買來了一台X光機,放置在她丈夫的辦公室里――這也是舊金山的第一台X光機。伊麗莎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操作X光機。她不但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甚至有時候直接把X光對准自己。不幸的是她並沒有意識到長期暴露在X光下的後果。1905年,伊麗莎白死於嚴重的癌症,癌細胞已經擴展到了全身。
(6)帕里·托馬斯
帕里·托馬斯是一個威爾士賽車手和工程師,他一直夢想著打破馬爾柯姆·坎貝爾創下的速度紀錄,於是他開始嘗試造一部汽車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最終汽車造了出來,他給汽車取名芭布斯,這輛汽車托馬斯做了很多改進,他將連接輪子和發動機的鏈子露在汽車的外面。1926年4月27日,帕里·托馬斯打破了馬爾柯姆·坎貝爾創下的速度紀錄,在第二天他又把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時170千米。這個紀錄到第二年又被馬爾柯姆·坎貝爾打破。帕里·托馬斯在重新奪回紀錄時車鏈突然斷開,其中一部分擊中了他自己,致使他當場死亡。
(7) 漢弗萊·戴維
漢弗萊·戴維是美國化學家,1778年12月17日出生在美國一個貧窮的家庭里。他的父親早逝,母親靠父親生前的一個小小的農庄,無法養活5個孩子,於是賣掉農庄,全家搬到彭贊斯,在母親的養父湯金的幫助下生活。漢弗萊·戴維一生在化學上最大的貢獻就是開辟了用電解法製取金屬元素的新途徑:也就是用伏打電池來研究電的化學效應,電解了以前不能分解的苛性鹼,製得了鉀和鈉,後來又製得了鋇、鎂、鈣、鍶等鹼土金屬。之後他用強還原性的鉀製取了硼;對氣體,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有麻醉性、刺激性的「笑氣」氧化亞氮,這種物質對科學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用實驗證明了氯是一種化學元素,提出酸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氫,而不是氧,修正了拉瓦錫的「酸里必須含氧」的觀點,他發明了煤礦安全燈,造福於礦下工作者。當他深入化學領域時,他有一個習慣,吸入各種氣體。這個壞習慣,直接導致他發現麻醉性能的一氧化二氮。但不幸的是,這相同的習慣,導致他幾乎自殺在許多場合,這期間一個三氯化氮爆炸使他永久損壞了眼睛。頻繁中毒最終留給他一個無效的20年生命。
(8)李林塔爾
李林塔爾為德國工程師和滑翔飛行家,世界航空先驅者之一。他最早設計和製造出實用的滑翔機,人稱「滑翔機之父」。很多國家的報紙和雜志都刊登過李林塔爾的滑翔照片,他使人類長期以來發明一種飛翔工具的夢想成真。但探索總是要付出代價的,1896年4月9日,李林塔爾操縱他的滑翔機時遇一股強勁的風,滑翔機失速栽向地面,滑翔機摔毀了,李林塔爾也受了致命的重傷——脊椎斷裂,第二天死亡。在彌留之際,他對弟弟古斯塔夫說:「總是要有人犧牲的。」
(9)卡爾·威爾海姆·舍勒
卡爾·威爾海姆·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學家,氧氣的發現人之一,同時對氯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種氣體都有深入的研究。例如:氧(雖然約瑟夫·普萊斯利在他之前發表了這一發現)、鉬、鎢、錳和氯。他也發現了一種與巴氏消毒法很相似的消毒方法。舍勒1775年當選為瑞典科學院成員,他的工作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他一生盡瘁於化學事業,他認為化學「這種尊貴的學問,乃是奮斗的目標」。舍勒有一個奇怪的習慣,他會親自「品嘗」一下他所發現的化學元素。令人慶幸的是他沒有死於氰化氫中毒。可他不會總有這么好的運氣:從他死亡的症狀來看,他似乎死於汞中毒。舍勒逝世後,瑞典人們十分懷念他,在他150和200周年誕辰時,人們給他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會,這種會議也成了化學家們進行學術交流的場所。舍勒的遺作,大部分都整理出版了。在科平城和斯得哥爾摩都為他建立了紀念塑像,他的墓地前立有一塊樸素的方形墓碑,碑上的浮雕是一位健美男子,高擎著一把燃燒的火炬。
(10)讓·弗朗索瓦·德羅齊耶
讓·弗朗索瓦·德羅齊耶是法國的物理和化學老師。1781年12月11日,他在巴黎的馬萊季開設了一家博物館。1783年,他目睹了世界上一次熱氣球飛行,這次經歷使他燃起了飛行的熱望。1783年9月19日,他曾用羊、雞和鴨子做過飛行試驗。在試驗成功之後讓·弗朗索瓦進行了他第一次載人熱氣球飛行,他乘熱氣球飛到了海拔3000英尺的高空中。讓·弗朗索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計劃了一次穿越英吉利海峽的飛行,但不幸的是,這成為了他最後的一次飛行。當熱氣球上升到海拔1500米的高空時,氣球開始漏氣並快速墜落,最終導致了讓·弗朗索瓦的死亡。在他死後的第八天,他的未婚妻也死了,很可能是自殺。
❺ 70%的海洋都還沒有研究到,為什麼都著急上太空
導語: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人類對它的認知卻非常有限。150年前凡爾納寫的《海底兩萬里》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海洋最初的認識。現代潛水器龐大笨重,下潛速度非常慢,人類對海洋的認知非常有限。在SELF講壇上,科幻作家鄭軍帶我們潛入深海,一探未來海底兩萬里。
---嘉賓介紹---
回望歷史,殖民時期沒有任何一塊地方是由中國去探索和開發的,而現在這還有一塊地方全世界50%的地方沒有被開采,中國在海底資源方面是擁有最明確的一個發展前景的一個國家,希望有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海洋資源探測的事業當中。
內容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SELF格致論道講壇,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❻ 尋求科幻小說,內容要求有非常發達文明,能再銀河系隨意穿梭,最好是入侵其他星系的能力。
《光暈》全系列小說非常不錯。全美很受歡迎。而且有4代的次時代(XBOX360獨占)游戲支持。讓你更加了解劇情,看的爽,玩的爽。微軟的看家貨 。
科幻巨作。。。。。人類開發外太空和星盟間發生戰爭。。。。。。。 包括陸戰和行星空間爭奪戰
最新游戲《光暈:致遠星》宣傳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1NTMyMzQ0.html
❼ 麻煩介紹幾位亞洲恐怖小說作家
中國的恐怖小說作家
●周德東,1967年出生,黑龍江人,現任《青年文摘》彩版主編。2000年定居北京並開始恐怖小說創作。出版有《三減一等一幾》、《我遇見了我》、《誰摸了我一下》等10餘部。其中《三岔口》被著名導演李少紅改編成電影,正在拍攝中。
●余以鍵: 1953年出生。當過知青、教師、文學編輯等。從2000年起致力於中國本土懸疑恐怖小說的創作,已出版長篇恐怖小說《死者的眼睛》、《背後有人》、《招魂》、《誰在等你》等。《背後有人》已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即將播出。
●李西閩:軍旅作家,1966年11月生於福建長汀。曾在《解放軍文藝》、《天涯》、《作品》等刊發表小說一百餘萬字。從事恐怖文學創作後出版有長篇小說《好女》、《血鈔票》、《尖叫》、《死鳥》、《蠱之女》等。《血鈔票》修改版已經推出。
●魏曉霞:女,原籍山東,做過教師、廣播電視主持人、報刊記者。現居北京,獨力撐起自己的恐怖小說品牌「黑狐•恐怖體驗系列」,並已出版《死亡時間表》、《12小時驚魂》、《鬼谷逃生》等恐怖小說12部。恐怖電影《七夜》原著作者及編劇。
●蔡駿:2001年出版長篇驚悚小說《病毒》。至今已出版《地獄的第19層》、《貓眼》、《幽靈客棧》、《荒村公寓》等多部長篇小說,其中《詛咒》被拍攝成電視連續劇《魂斷樓蘭》。
●成剛:2004年開始懸疑恐怖小說創作,已出版《沉睡谷》、《鬼童》、《阿絲地獄》、《獵人者》、《嬰骨花園》五部長篇小說。 現為自由職業者、國家二級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庄秦:從事營銷行業,業余時間以寫作為樂。自2002年底迷上了驚悚小說泥潭,不能自拔。目前已有五十餘萬字作品散見於各類雜志報刊。出版有小說集《夜葬》(含台灣繁體版)。
●丁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登上文壇。三十歲以後開始致力於恐怖小說創作,其出版的恐怖小說《臉》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新概念恐怖小說。
●張寶瑞:1952年8月23日出生,新華出版社副總編輯。197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從事小說、影視劇本、詩歌等創作。是中國「文革」手抄本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一隻綉花鞋》、《梅花黨》、《落花夢》、《葉飛三下江南》、《綠色屍體》等。
●老貓(程赤兵):作家,傳媒人。出版的恐怖小說作品有《優雅與恐懼》、《天天天黑》。
●七根胡:女,設計師; 70年代末生人,現居北京;2003年開始上網寫作,成為網路寫手;2004年成為新浪專欄作家。出版有《壽衣裁縫》等。
●麥潔:女,自由撰稿人,新浪網專欄作家;一個喜歡在都市午夜街頭游盪的精靈、一個喜歡看書、寫字、聽音樂、旅遊的時尚女子。出版有《綉皮》等。
●大袖遮天:女,廣告策劃人,新浪網專欄作家;文風多變,長篇推理,短篇寫意,擅長營造恐怖懸疑氛圍,結尾出人意料且發人深省。已出版長篇恐怖小說《邏輯》。
●鬼谷女:以一部《碎臉》盛行網路及書市。鬼谷女是一對夫妻合用的筆名,丈夫易銘,妻子余揚。
●鬼金:原名劉政波,1974年出生,2001年開始小說創作,現居遼寧本溪。有恐怖小說《血畜》出版。
●嫣青:本名王彥姍,湖南長沙市人。創作有中、長篇恐怖小說多部。合著出版有恐怖小說集《黑夢》。
●谷小妮:女,詩人,小說家,編劇。在文匯出版社的懸念小說集《窒息》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收購,改編成同名電影,由葛優,秦海璐主演,成為2005最受關注的國產恐怖電影之一。
●劉士舜:1983年8月生於浙江溫州,現就讀於上海某大學。長篇小說多次被多家門戶網站推薦,著有《兩座城市的心跳》、《地獄的來信》。
●燕壘生:男,生於吳越之地,工科出身卻喜愛詩文,終成為優秀的網路原創作者,其作品以長篇戰爭小說《天行健》最為著名。出版有《挑戰你的心理極限——嚇死你恐怖懸疑文叢》
●宋毓建:1957年生於北京。1999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懸念小說集《勾魂拐》和長篇小說《懸崖上的樹》。
●周業婭:筆名輕韻夕陽,貴州人,旅居上海,喜歡文學創作,紅袖添香原創文學網站駐站作家,已經有數十萬的小說作品連載發表。最喜午夜在網上連載驚悚小說。出版有《錦綉旗袍》。
●王秀梅:山東煙台人,曾在《青年文學》等刊發表小說數十萬字,出版有長篇恐怖小說《五夜》、《凶島》、《靈貓》等,是目前國內最有潛力最有靈氣的恐怖小說女作家。
●張二:原名張立軍,1968年12月生於內蒙赤峰市,1992年就讀於北京魯迅文學院,曾在三十餘家雜志上發表文學作品近百萬字,近年從事恐怖文學創作,代表作品《一綹長發》、《雪靈》、《極度驚魂》。
●狼小京:女,1984年12月生。新浪網年齡最小的專欄作家,同時,還在龍的天空、清韻書院、黃金書屋等著名網站開設專欄,至今已有200萬字的作品問世。 出版有《怨靈》等。
●那多:曾經是一名國家公務員,後跳槽到媒體,成為一名記者。以《那多三國事件薄》成名。出版的恐怖小說有《幽靈旗》、《凶心人》等。
●小汗:原名韓景龍,七十年代後生人。2001年從醫院辭職,從此流浪天涯。現旅居法國。《醫生杜明》是他首部中篇小說,有讀者稱之為「中國版的《沉默的羔羊》。
●李憶仁:生於70年代最後一年。1998年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出版有恐怖奇幻小說長篇小說《枯葉蝶》及《尋找深谷睡者》等。
●周浩暉:1977年11月16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清華大學工科碩士。已出版作品有校園推理小說《套子里的人》,恐怖小說及劇本《凶畫》、《黑暗中的女孩》。
●伊秋雨:原名陳書煥,男,1978年生,海南定安人,從事媒體和IT工作,知名網路寫手。出版有恐怖小說《死亡詔書》。
●呂鳴鳳:女,畢業於軍事經濟學院,曾在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任職二十年,轉業後曾受聘於中國教育電視台,主要從事編劇、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恐怖小說《黑白底片》。
●一枚糖果:80年代生,一個喜歡寫恐怖故事的女孩。文字與她的人一樣,美麗而輕舞飛揚。出版有《鼠皮玉人》。
●聊聊:1999年開始寫作,2000年開始創作,在各類雜志發表過文藝作品。尤擅長恐怖類小說。出版小說《夜談》。
●李異:魔羯座生,血型不詳,性格不詳,工作不詳,經歷極為神秘。長期混跡網路,編織恐怖之文,忽隱忽現,面無血色,遂成為長年游盪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終極幽靈。出版小說《迷離之水》。
●老家閣樓:深圳人,迷戀於虛構恐怖以及怪異故事;出版有恐怖小說《我思故你在》。
●佘惠敏:對雜文史料、奇談怪論的捻熟加上她機智調皮的心機,無理無賴無厘頭里無處不在的奇絕的想像,化成繽紛花雨,成就佘氏的奇幻世界。已出版《揚州鬼》。
●離,女,1981年萬聖節前夜生於湖北。。當過編輯、自由撰稿人、電台DJ、業余演員以及神出鬼沒的都市遊民。現隱居於成都某處,行蹤不明。出版有《魂行道——湖濱鬼舍》。
日本的恐怖小說作家http://wenwen.soso.com/z/q102110193.htm
江戶川亂步(1894——1965)
原名平井太郎。日本著名小說家。1916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在求學期間當過印刷廠
徒工、圖書館管理員。酷愛寫小說。1923年發表處女作《兩分銅幣》,獲《新青年》雜志
青睞,一炮打響。此後從事偵探小說與科幻小說的創作,是日本推理「本格派」的創始人。
代表作為《D坡殺人案》、《心理測試》、《人間椅子》、《黃金假面人》、《侍人幻 戲》、《透明怪人》、《月亮手套》等,筆下的偵探明智小五郎成為日本婦孺皆知的英雄。
1954年建立江戶川亂步偵探小說獎,獎品為一尊福爾摩斯座像。任日本推理協會首屆理事
長。小說又豐富的想像力,風格怪異,情節曲折離奇。與朋友創辦了刊登偵探推理小說的雜
志《寶石》。撰寫的自傳體回憶錄《偵探小說三十年》,總結和評價自己一生的創作。
松本清張(1910-1992)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生於福岡縣。出身貧苦,高小畢業後當勤雜工、印刷工。後到 《朝日新聞》報社廣告部搞設計。受芥川龍之介和菊池寬影響,40歲時致力於小說創作。
1954年以《一部『小倉日記』傳》獲芥川獎。早期作品以寫社會小人物為主,後轉向推理
小說。代表作有《點與線》、《隔牆有眼》、《零的焦點》、《日本的黑霧》、《女人的代價》、《惡棍》、《砂器》、《謀殺情人的畫家》。不追求離奇驚險,而以推理剖析犯罪動機,揭示社會黑幕,有一定社會意義。由於其作品的獨特風格,1963年被推選為日本推理小說理事長,並譽為「推理小說的清張時代」。另著有歷史小說、科幻小說、現代小說多部,多次獲各種文藝獎,是大器晚成的作家典型。
高木彬光(1920——)
本名誠一。日本著名小說家。青森市人。畢業於東京大學。1948年發表處女作《刺青殺人事件》,從此走上專業作家道路。1961年發表《破戒裁判》塑造了一個辯護律師的形象。又先後出版《檢查官霧島三郎》、《零的蜜月》、《白晝的死亡》、《誘拐》、《告密者》、《成吉思汗之謎》、《都市之狼》、《鬼面謀殺案》等。在法律題材上大大開拓推理小說的新領域,塑造了檢查官、法醫、警官的鮮明形象。作品以邏輯性強、文筆活潑、構思嚴密著稱。
仁木悅子(1928——)
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後遷居富山縣。4歲時得結核性胸椎骨疽病,下肢癱瘓,半身不遂。在哥哥的鼓勵下學習文化,以刻苦努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寫出推理小說《貓知道》。1957年獲江戶川亂步獎,後拍成電影。與一翻譯家結婚。之後又發表《林中小屋》、《殺人線路圖》、《有刺的樹》、《黑色緞帶》、《枯葉色的街》、《冰冷的街道》等。作品風格爽朗、明快,構思精巧,可讀性強。以兄妹偵探著稱於日本推理小說文壇,並以日本女小說家的風格影響了當時的讀者。
西村京太郎(1930——)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原名矢島喜八郎。畢業於都立電機工業高校。畢業後做過許多工作,如卡車司機、保安人員、保險公司職員、私人偵探等。1965年發表《天使的傷痕》引起注目,並從事專業寫作。作品有《恐怖的星期五》、《雷曼湖諜影》、《藍色特快上謀殺案》、《瘋狂之戀》、《約會中的陰謀》、《危險的撥號盤》等。塑造的人物各具個性,故事情節曲折緊張,懸念迭出不窮。筆下的偵探通常是無意涉及兇殺現場,於是成為破案主角。
森村誠一(1933——)
日本傑出的推理小說家。生於奇玉縣。青山學院英美文學專業畢業。曾在大飯店當服務員,這段生活對其誒後寫作生涯頗有影響。1969年以《摩天大廈的死角》獲江戶川亂步獎。辭掉飯店工作後,從事專業創作。在推理小說領域中,敢於揭露日本社會上層黑暗與腐敗。代表作《人性的證明》、《野性的證明》、《青春的證明》三部曲,注重挖掘犯罪者的精神世界,開拓了推理小說的身會深度;風格富有懸念,寫人物細膩入微。還發表紀實性小說《食人魔窟》,揭露了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用活人做細菌實驗之暴行,在當時震動很大。推理小說風靡日本,被評為最暢銷書作家之一。
夏樹靜子(1938——)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原名出光靜子,另有筆名五十嵐靜子。生於東京。畢業於慶大英文系。學生時代就涉足推理小說創作,婚後一度中斷。1969年又活躍在推理小說舞台上。以《蒸發》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代表作有《住宅的悲劇》、《天使不見了》、《變性者的隱私》、《罪犯的現場證明》、《案件的假象》等。人物栩栩如生,文風細膩入微;尤其擅長刻畫女性的心理活動,有很強的故事性與文學性,揭示了日本社會風氣的衰頹。
赤川次郎(1948——)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1948年生於靜崗縣。少年時喜愛讀書,由好讀書而走上文學道路。曾先後獲日本大眾推理小說獎和角川文學獎。1984年日本評選出20本暢銷書,赤川次郎的小說佔7部。《偵探物語》、《愛情物語》、《少女的故事》、被編成電影,深受日本青年讀者的歡迎。其觀察敏銳,善於捕捉民眾關心的社會問題,准確把握當代日本青年人的復雜心理,文風明快開朗,懸念迭起。被譽為日本80年代暢銷書作家之一,也是日本推理小說家的後起之秀。
❽ 把生命獻給了科學事業的人
為了科學事業嘔心瀝血的科學大家們為了科學研究犧牲了個人的休息時間,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犧牲了為父母盡孝的時間,犧牲了陪伴妻子,孩子成長生活的時間,犧牲了國外舒適的生活環境,優厚的物質待遇,等等。科學大家們犧牲的不僅僅是自己更多的是朋友,親人。舍小家為國家,令人敬佩。
(1)居里夫人
先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的居里夫人,是一位法國籍波蘭科學家。她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了一系列新元素,包括鐳和釙。幾十年來,居里夫人由於長期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加上惡劣的實驗環境和對身體保護的不夠嚴格,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襲,使她的血液漸漸受到了破壞,患上白血病。她還患有肺病、眼病、膽病、腎病,甚至患過神經錯亂症。在居里夫人看來,科學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為了能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請求醫生延期施行腎臟手術;她曾帶病回國參加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她曾忍受著眼睛失明的恐懼,頑強地進行科學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息,由於惡性貧血、高燒不退,躺在床上的時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兒向她報告實驗室里的工作情況,替她校對她寫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獻給了她所摯愛的科學事業。
(2)路易斯·斯洛汀
路易斯·斯洛汀出生於加拿大的斯洛汀,是加拿大的物理家和化學家。1936年,他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後,作為一個研究助理參加了一個研究項目的工作,主要幫助設計一個迴旋加速器。1942年,他應邀參加了美國的曼哈頓計劃(研製世界上第一顆核彈)。1946年5月21日,在試驗中,他不小心將一塊半球狀的鈹掉落到另外一塊之上,並迅速引發了臨界反應(球體的核心是鈈)。與他處於同一間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目睹了空氣電離所發出的「藍色光輝」並感到一陣「熱浪」襲來。斯洛汀迅速地做出了反應,然後沖出了實驗室。他急忙住進醫院,但無濟於事,他還是在9天之後死去。在意外發生的那一刻,斯洛汀所遭受的輻射相當於距原子彈爆炸中心4800英尺處的輻射量。在這次意外之後,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馬上停止了所有的手動裝配工作。
(3)托馬斯.米基利
托馬斯.米基利是一位美國化學家,發明了加鉛汽油和氯氟烴。雖然在世時也得到了很多贊譽,但真正使米基利成名的是由於他的發明他被稱為「地球歷史上對大氣影響最大的個體生物」以及「歷史上殺戮最多的個體」。他後來染上了脊髓灰質炎和鉛中毒癱瘓在床。為此,他發明了一套繩索滑輪系統以便於起床。後來在他55歲的時候,被滑輪繩索纏住,窒息而死。他的滑輪發明和含鉛汽油都促成了他的死亡,稱得上自己「玩」死的典型。
(4)博格丹諾夫
博格丹諾夫是俄國醫師、哲學家、經濟學家、科幻小說作家,同時也是一位革命家。在1904年—1906年,他出版了三冊的哲學論文:經驗批評主義。在1909年 ,他出版了一本尖刻的評書,題為唯物主義和經驗批評主義。從1913年到1922年 ,他沉浸在一個漫長的哲學論文的寫作中——組織形態學,包括世界組織科學預期的許多基本理念、系統的分析、控制論的探討。在1918年,波丹諾夫成為莫斯科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擔任新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院的主任。在1924年,他開始進行輸血法的試驗,很可能是為了尋求保持年輕的方法,他在自己身上做了11次輸血試驗,聲稱他已經減緩了禿頂的速度並且視力也有了明顯提高。很不幸的是,在當時,輸血法還是一項相當年輕的科學,博格丹諾夫在輸血的時候也並沒有測試血液的質量或者獻血者的健康狀況。在1928年,博格丹諾夫接受了被瘧原蟲和結核桿菌感染的血液,因此不久之後便死去。
(5)伊麗莎白·福列希曼·阿夏姆
伊麗莎白·福列希曼·阿夏姆在母親死後不久,便嫁給了醫生伍爾夫。伍爾夫對威廉·倫琴的新發現X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對X光也很感興趣。伊麗莎白辭掉了她的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後開始從事電子科學的研究。她買來了一台X光機,放置在她丈夫的辦公室里——這也是舊金山的第一台X光機。伊麗莎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操作X光機。她不但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甚至有時候直接把X光對准自己。不幸的是她並沒有意識到長期暴露在X光下的後果。1905年,伊麗莎白死於嚴重的癌症,癌細胞已經擴展到了全身。
(6)帕里·托馬斯
帕里·托馬斯是一個威爾士賽車手和工程師,他一直夢想著打破馬爾柯姆·坎貝爾創下的速度紀錄,於是他開始嘗試造一部汽車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最終汽車造了出來,他給汽車取名芭布斯,這輛汽車托馬斯做了很多改進,他將連接輪子和發動機的鏈子露在汽車的外面。1926年4月27日,帕里·托馬斯打破了馬爾柯姆·坎貝爾創下的速度紀錄,在第二天他又把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時170千米。這個紀錄到第二年又被馬爾柯姆·坎貝爾打破。帕里·托馬斯在重新奪回紀錄時車鏈突然斷開,其中一部分擊中了他自己,致使他當場死亡。
(7) 漢弗萊·戴維
漢弗萊·戴維是美國化學家,1778年12月17日出生在美國一個貧窮的家庭里。他的父親早逝,母親靠父親生前的一個小小的農庄,無法養活5個孩子,於是賣掉農庄,全家搬到彭贊斯,在母親的養父湯金的幫助下生活。漢弗萊·戴維一生在化學上最大的貢獻就是開辟了用電解法製取金屬元素的新途徑:也就是用伏打電池來研究電的化學效應,電解了以前不能分解的苛性鹼,製得了鉀和鈉,後來又製得了鋇、鎂、鈣、鍶等鹼土金屬。之後他用強還原性的鉀製取了硼;對氣體,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有麻醉性、刺激性的「笑氣」氧化亞氮,這種物質對科學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用實驗證明了氯是一種化學元素,提出酸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氫,而不是氧,修正了拉瓦錫的「酸里必須含氧」的觀點,他發明了煤礦安全燈,造福於礦下工作者。當他深入化學領域時,他有一個習慣,吸入各種氣體。這個壞習慣,直接導致他發現麻醉性能的一氧化二氮。但不幸的是,這相同的習慣,導致他幾乎自殺在許多場合,這期間一個三氯化氮爆炸使他永久損壞了眼睛。頻繁中毒最終留給他一個無效的20年生命。 (8)李林塔爾
李林塔爾為德國工程師和滑翔飛行家,世界航空先驅者之一。他最早設計和製造出實用的滑翔機,人稱「滑翔機之父」。很多國家的報紙和雜志都刊登過李林塔爾的滑翔照片,他使人類長期以來發明一種飛翔工具的夢想成真。但探索總是要付出代價的,1896年4月9日,李林塔爾操縱他的滑翔機時遇一股強勁的風,滑翔機失速栽向地面,滑翔機摔毀了,李林塔爾也受了致命的重傷——脊椎斷裂,第二天死亡。在彌留之際,他對弟弟古斯塔夫說:「總是要有人犧牲的。」
(9)卡爾·威爾海姆·舍勒
卡爾·威爾海姆·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學家,氧氣的發現人之一,同時對氯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種氣體都有深入的研究。例如:氧(雖然約瑟夫·普萊斯利在他之前發表了這一發現)、鉬、鎢、錳和氯。他也發現了一種與巴氏消毒法很相似的消毒方法。舍勒1775年當選為瑞典科學院成員,他的工作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他一生盡瘁於化學事業,他認為化學「這種尊貴的學問,乃是奮斗的目標」。舍勒有一個奇怪的習慣,他會親自「品嘗」一下他所發現的化學元素。令人慶幸的是他沒有死於氰化氫中毒。可他不會總有這么好的運氣:從他死亡的症狀來看,他似乎死於汞中毒。舍勒逝世後,瑞典人們十分懷念他,在他150和200周年誕辰時,人們給他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會,這種會議也成了化學家們進行學術交流的場所。舍勒的遺作,大部分都整理出版了。在科平城和斯得哥爾摩都為他建立了紀念塑像,他的墓地前立有一塊樸素的方形墓碑,碑上的浮雕是一位健美男子,高擎著一把燃燒的火炬。
(10)讓·弗朗索瓦·德羅齊耶
讓·弗朗索瓦·德羅齊耶是法國的物理和化學老師。1781年12月11日,他在巴黎的馬萊季開設了一家博物館。1783年,他目睹了世界上一次熱氣球飛行,這次經歷使他燃起了飛行的熱望。1783年9月19日,他曾用羊、雞和鴨子做過飛行試驗。在試驗成功之後讓·弗朗索瓦進行了他第一次載人熱氣球飛行,他乘熱氣球飛到了海拔3000英尺的高空中。讓·弗朗索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計劃了一次穿越英吉利海峽的飛行,但不幸的是,這成為了他最後的一次飛行。當熱氣球上升到海拔1500米的高空時,氣球開始漏氣並快速墜落,最終導致了讓·弗朗索瓦的死亡。在他死後的第八天,他的未婚妻也死了,很可能是自殺。
❾ 求關於病毒的美國科幻電影
《人獸雜交》
《生長》
《活死人黎明》
《新版喪屍出籠》
《活死人之地》
《 隔山有眼》
《 喪屍出籠》
《刀鋒戰士》1、2、3部
《驚情四百年》
《夜訪吸血鬼》
《Queen of the domoad》
《異形》
《黑夜傳說》
常看電影的人都知道,一些最為著名的災難片並不是將鏡頭對准不斷向地球逼近的巨型小行星或者外星人母艦,而是一系列人眼無法發現的「入侵者」,例如導致致命疾病的細菌和病毒。其中一些影片的創作靈感可能來源於真實事件,例如1918年爆發的大流感,當時共導致4000多萬人喪命。對於一些科幻迷來說,讓致命細菌扮演災難製造者的角色讓科幻影片和科幻小說的情節變得更加可信。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兒科傳染病專家、美國傳染病學會會長安妮·葛森(Anne Gershon)博士表示:「藉助於宿主、氣候變化和旅行這些方式進行傳播的病毒能夠導致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傳染病出現。但電影往往誇大了病毒的可怕程度。」
1.《末日逼近》(The Stand)
劇情簡介:軍方一家實驗室研製一種被稱之為「藍色計劃」的病毒,他們希望將其作為一種生物武器來使用。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藍色計劃」最終從實驗室逃走並迅速向全世界蔓延。病毒引發的傳染病導致絕大多數人死亡,只有一少部分人倖存下來。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單是某一種病毒就足以「消滅」人類嗎?
專家點評:在很多類似《末日逼近》的影片中,病毒都被描寫為有能力穿透人類防禦系統的智能微生物,但葛森表示病毒並沒有影片中描述的那麼聰明。事實上,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單是某一種病毒不足以讓人類走向滅亡。「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理由是,消滅整個人類對病菌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一種病毒只能在一個細胞中繁殖,殺死每一個人顯然不是它的興趣所在。」葛森指出近幾年出現的病毒性傳染病已經產生抗葯性,其中一個便是被稱為「超級病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但即使由類似病毒引發的傳染病也不足以讓人類走向毀滅。「我不認為病毒性傳染病能夠達到99%的致命性,即使是天花也從來沒有做到這一點。」
2.《天外來菌》(又名「人間大浩劫」)
劇情簡介:美國一顆軍事衛星在猶他州皮埃蒙特山麓高原墜毀,致使一種致命病菌外泄。被病菌感染的人全部死亡,只有兩人得以倖存。科學家隨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在這場瘟疫中倖存是因為血液中的酸水平天生比平常人高。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在病毒性傳染病災難中,是否有人因身體優勢更容易幸運下來?
專家點評:葛森說,與其他人相比,一些確定的個體似乎更能經受住病毒性傳染病的考驗。「他們可能擁有更為強大的免疫力或者不會被徹底感染的能力。」與影片《天外來菌》所描寫的事情相矛盾的是,能夠在病毒性傳染病爆發後倖免遇難與血液中的酸水平沒有任何關系,決定一個人能否在感染病毒後倖存下來的主要因素是他/她的遺傳構成。「即使與病毒親密接觸,一些人也永遠不會成為被感染的對象。」
3.《我是傳奇》
劇情簡介:由於一種人造病毒讓人類世界變成可怕的地獄,由黑人影星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扮演的科學家羅伯特·奈維爾(Robert Neville)可能成為地球上最後一個倖存者。經過多年來一直尋找其他倖存者,奈維爾逐漸意識到他一直生活在被病毒感染後成為殺人狂魔的異種中間。與此同時,他也一直在尋找逆轉病毒影響的方式,希望能夠藉此拯救人類。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一旦被感染,我們能夠將病毒的影響進行逆轉嗎?
專家點評:葛森說,並不是所有病毒都能用注射疫苗的方式加以預防,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無法對感染產生適應性。實際上,一些在感染者體內存在的病毒性疾病並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其它一些病毒性疾病——例如感冒——則可以通過人類的免疫反應加以治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會通過自身力量戰勝病毒並產生免疫力,從此再也不會被感染。」我們不可能像《我是傳奇》中所描述的那樣,研製出一種特效葯或者注射劑逆轉病毒性傳染病。通常情況下,利用人體自身免疫力才是最理想的治療手段。
4.《驚變28天》
劇情簡介:動物保護主義者闖入英國一家研究機構,釋放了感染一種可怕病毒的黑猩猩。這種病毒通過血液傳播,讓感染者永久性地處於一種狂暴和憤怒狀態,紛紛將毒手伸向自己的同類。一時之間,整個倫敦陷入極度恐懼之中。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是否存在一種讓感染者精神錯亂的病毒?
專家點評:影片中出現的病毒能夠讓感染者陷入精神錯亂,這種病毒可能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狂犬病病毒。但在好萊塢電影人手裡,這種病毒的可怕性顯然在很大程度上被誇大。葛森說:「很多同類型影片都以一個可能的事實開局,但隨後還是會大打科幻牌。」狂犬病是能夠導致人們出現瘋狂行為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的早期症狀是精神錯亂和憤怒,隨後會導致患者癱瘓並最終死亡。葛森說,能夠讓《驚變28天》這部影片帶有一定真實性的因素就在於狂犬病是通過動物咬傷傳播的一種致命疾病,但影片並沒有表現這個真正能夠發生的事情。
5.《12隻猴子》
劇情簡介:一種致命超級病毒席捲整個世界,只有1%的人倖存下來。為了躲避可怕的病毒,他們被迫轉入地下。由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飾演的罪犯詹姆斯·科爾(James Cole)被派往地上世界,尋找這種可怕傳染病的起源,以便幫助科學家從源頭堵住病毒蔓延的口子。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在病毒性傳染病爆發後,藏在地下能否躲過一劫?
專家點評:葛森說:「這是荒謬而可笑的。」從表面上看,針對靠空氣傳播的病毒採取轉投地下與露天說「再見」以免受被病毒入侵,似乎是一種符合邏輯的自保方案,但我們必須注意到一點,即病毒有能力侵入的地球的每一寸土地,地下自然也不能倖免。葛森說,靠空氣傳播的病毒是最可怕的。如果我們被這樣一種病毒包圍,等待我們的將是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地球上可能沒有所謂的安全之地,這自然包括地下在內。
葛森表示,《12隻猴子》提出了一個具有現實性的社會問題,動物保護者干涉科學研究將帶來可怕後果。「我認為這部影片更多的是探討社會和政治問題,即如果將用於測試和感染病毒的動物被釋放後,將會發生怎樣可怕的後果。」
6.《極度恐慌》(又名「恐怖地帶」)
劇情簡介:一種可怕病毒讓扎伊爾的莫塔巴河谷的大批居民死於非命。雖然通過投放燃燒彈降低了當地居民被感染的危險,但這種致命病毒仍通過一隻猴子飄洋過海來到美國,一場新的災難開始上演。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戴外科用或者其它類型口罩能否保護人們不被病毒感染?
專家點評:在這部以及其它描寫病毒的影片中,很多主人公都身處一個被污染的環境,但由於戴著口罩,他們都沒有被病毒感染。將口罩當成保護身體不被致命病毒感染的防護盾似乎有些不切實際,事實上,口罩確實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但這要取決於病毒如何傳播。葛森說:「一些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播,另有一些則通過空氣傳播。對於前者,口罩顯然不能扮演保護身體不被感染的角色,一旦與被感染的人或者物體接觸,你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受害者。但在《極度恐慌》的想定中,戴口罩還是可以保護身體免受通過空氣傳播的病毒感染。」
7.《滅頂之災》(又名「天災」)
劇情簡介:在一次神秘事件中,大量紐約人開始以一種冷靜的經過深思熟慮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並且沒有任何理由。至於什麼可怕的東西致使人們選擇自殺一直是一個謎,直到影片的最後,這一謎團才最終揭曉,原來是一種通過樹木和其它植物傳播的神秘病毒,它能購輕易地破壞人類的神經組織,從而導致神經錯亂的人相繼奔赴黃泉。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病毒能夠通過植物傳播嗎?
專家點評:我們確實聽到過一些通過動物傳播的病毒,但《滅頂之災》中描寫的情節——人類感染通過植物傳染的病毒——卻還是聞所未聞。葛森說:「我們知道植物體內存在病毒,但我們並不知道植物所患的病毒性傳染病能否也讓人類成為被感染對象。」包括毒漆藤在內的一些植物能夠讓接觸它們的人產生不良反應,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報告說有人因為接觸植物患上病毒性傳染病。除此之外,也沒有人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動物通過螫咬和血液傳播病毒,但植物也能傳播病毒顯然是科幻影片和小說中的情節,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8.《屍骨無存》
劇情簡介:5位好友到山上度假,其中一人意外殺死一名患有食肉病(學名噬肉菌症)的隱居者,並把他的屍體扔在5人所住小屋外的一個水庫內。可怕的是,另一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了水庫中的水,她不幸被食肉病毒感染並將食肉病傳染給其他人。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真的存在食肉病毒這樣的東西嗎?
專家點評:葛森說:「這部影片提到的可能是導致鏈球菌咽炎或發燒的細菌。如果皮膚感染了鏈球菌,有時會導致致命的傳染病,體肉慘遭吞噬,但這種事情只能在長期感染和不接受治療情況下發生。食肉病有很多徵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病情不可能嚴峻到這種程度。」長時間細菌感染導致身體變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像影片中描述的細菌快速吞噬體肉的可怕一幕不過是好萊塢恐怖片常用的一個橋段罷了。
9.《人類之子》
劇情簡介:長達近20年的不孕不育導致人類慢慢走向滅絕。影片主人公——普通的英國公民西奧·法隆(Theo Faron)發現了一名懷孕的婦女,他立即與前妻組織起來,設法保護這位婦女,希望用肚中的這個孩子將人類拉回滅絕邊緣。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存在導致不孕不育的病毒嗎?
專家點評:現在還沒有任何病毒性感染能夠導致不孕不育,包括淋病和肺結核在內的細菌性傳染病能夠導致個體不育。葛森說:「但這些傳染病是可以治癒的,因此,《人類之子》所描述的又是一個不可能出現的想定。」根據美國國家不孕不育協會整理的統計數據,美國的不孕不育患者有730萬人。但葛森表示,目前還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作為一個物種的人類已踏上不孕不育的可怕道路。「我們確實看到不育的女性人數不斷增多,但我認為這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生物學現象。」迫於工作和生活壓力,一些女性可能有意推遲生育時間,她們等到年齡很大時才決定要孩子。葛森指出,對於一些人來說,年齡增長可能提高懷孕難度。出於經濟因素考慮,一些人也可能選擇少要孩子。
10.《致命接觸:美國禽流感》
劇情簡介:影片情節圍繞H5N1禽流感病毒在美國肆虐展開。由於H5N1病毒還沒有在美國出現,影片的故事取材於在東南亞爆發的禽流感。
你可能會問的問題:禽流感在美國爆發的可能性有多高?
專家點評:影片中描寫的情節是有可能出現的,原因在於類似的事情已經出現——被感染的亞洲旅客為美國大陸帶來了SARS(非典型肺炎)。葛森說:「這是一個能夠引起恐慌的想定。如果必須進行推測的話,我的結論是不太可能。」包括農業部在內的聯邦機構一直在積極監視美國的禽流感病例,以達到在疫情初現端倪時便加以遏止的目的。幸運的是,目前還沒有出現禽流感可能爆發的任何跡象。葛森表示,禽流感疫苗正在加緊研製當中,可作為對抗這種病毒的一種「先發制人」的手段。預防措施和早期檢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疫情爆發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做到謹慎小心,禽流感也可能走下銀幕成為現實,但在我看來,我們一直對此事非常關注。」
❿ 能介紹一下推理小說的鼻祖愛倫·坡
埃德加·愛倫·坡(英語:Edgar Allan Poe;1809年1月19日-1849年10月7日),美國作家、詩人、編者與文學評論家,被尊崇是美國浪漫主義運動要角之一,以懸疑、驚悚小說最負盛名。愛倫·坡是美國的短篇小說家先鋒之一,並被公認是推理小說的創造者,甚至被視為科幻小說的共同催生者之.他是第一位眾所周知、僅以創作一職糊口的美國作家,並因此長陷於經濟困難與不順遂之中
愛倫·坡生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本名埃德加·坡,幼時雙親便已逝世。坡由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約翰與法蘭西絲·愛倫夫婦扶養長大,但從未被他們正式收養。在維吉尼亞大學短暫就讀、從事軍職後,愛倫·坡離開了愛倫夫婦。他自費出版了首部作品《帖木爾》 (1821) 詩集,就此展開了他的創作生涯。
愛倫·坡後將心力投入散文,並在接著數年間謀職於文學雜志與期刊,以他獨特的風格成為小有名氣的文學評論家。愛倫·坡因工作需求常來往巴爾的摩、費城、紐約等城市,而於1835年,與他當年十三歲的表妹維吉尼亞·克萊姆在巴爾的摩完婚。1845年1月,愛倫·坡發表了詩作《烏鴉》,一夕成名。二年後他的妻子死於結核病。愛倫·坡開始籌畫以個人名義創辦一份刊物《賓州報》(後改名為《鐵筆報》),但到死前都沒有完成此業。1849年10月7日,愛倫·坡逝於巴爾的摩,得年四十歲,死因不明,各類說法甚多,據猜測有酗酒、腦溢血、霍亂、吸毒、心臟病、狂犬病、自殺、肺結核等等可能[
愛倫·坡與其作品影響文壇甚遠,甚至在宇宙學、密碼學等專業領域也可見其影響力。他的著作亦時常現身於文學、音樂、電影與電視等流行文化中。愛倫·坡生前的各處居所則多被保留為博物館至今。
《黑貓》(The Black Cat)
《一桶阿蒙蒂亞度酒》(The Cask of Amontillado)
《莫斯可漩渦沉溺記》(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om)
《弗德馬先生案例的真相》(The Facts in the Case of M. Valdemar)
《厄舍府的沒落》(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金甲蟲》(The Gold-Bug)
《麗姬亞》(Ligeia)
《紅死病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莫爾格街兇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橢圓畫像》(The Oval Portrait)
《陷阱與鍾擺》(The Pit and the Penlum)
《過早的埋葬》(The Premature Burial)
《失竊的信》(Purloined Letter)
《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對話》(The System of Doctor Tarr and Professor Fether)
《告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
《威廉·威爾森》(William Wilson)
《瓶中稿》(MS. Found in a Bottle)
《悖理的惡魔》(The Imp of the Perverse)
《消耗殆盡的男人》(The Man That Was Used Up)
《崎嶇山的故事》(A Tale of the Ragged Mountains)
《實業家》(The Business Man)
詩
《艾爾·阿拉夫》(Al Aaraaf)
《安娜貝爾·李》(Annabel Lee)
《鍾聲》(The Bells)
《海中之城》(The City in the Sea)
《The Conqueror Worm》
《A Dream Within A Dream》
《Eldorado》
《Eulalie》
《The Haunted Palace》
《致海倫》(To Helen)
《Lenore》
《帖木爾》(Tamerlane)
《烏鴉》(The Raven)
《尤娜路姆》(Ulalume)
其他作品
《Politian》 (1835) – 愛倫·坡唯一一部戲劇作品
《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 (1838) – 愛倫·坡唯一一部完整的小說
《The Balloon-Hoax》 (1844) – 報章記者的惡作劇,以真實事件之名刊登
《創作哲學》(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1846) – 評論
《Eureka: A Prose Poem》 (1848) – 評論
《詩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 (1848) – 評論
《The Light-House》 (1849) – 愛倫·坡最後一部未完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