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獎中國作家
⑴ 科幻小說的著名獎項
儒勒·凡爾納獎(Prix Julex Verne)
由法國出版社「哈切特文庫」頒發。1927年至1932年獎給最佳科幻小說作者,獲獎者得到五千法郎獎金。1958年起再次恢復,由哈切特和加爾利馬德合辦,至1963年止。
世界幻想獎(World Fantasy Awards)
由一個裁判團協定,在世界幻想作品會議上辦法,每年一次。
阿波羅神獎(Rrix Apollo Awards)
右雅各·薩杜爾在法國於1971年發起,以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它每年一度獎給法國出版的科學小說,由11個非科幻小說作家、評論家、記者和一個科學家組成的裁判組織審定。
約翰·甘寶紀念獎(John W@Campbell Memorial Awards)
每年春天,由一個評論家和作家組成的小型評議會裁定,獎給上一年最佳科幻小說。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於1974年憑借《與拉瑪相會》獲此獎。
朝聖者獎(Pilgrim Award)
由科幻小說研究會頒發,獎給智力於增進社會對科學小說理解的個人。世界科幻史上「新浪潮」運動的主要任務,英國科幻大家布賴恩·W·奧爾迪斯曾於1978年獲該獎。
國際幻想獎(The John W@Campbell Awards)
美國科學小說作家協會頒發。由會員提名投票在每年大批作品中選出,分小說獎、中短篇小說獎、大師獎等。其中大師獎是獎給「在一生中對科幻小說有卓越成就」的作家。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恩1974年獲該獎。
雨果獎(The Hugo Awards)
該獎是為了紀念(美國第一本科幻雜志的創辦人)雨果·根斯巴克。它的正確稱呼為「科幻小說成就獎」,習慣上稱為「雨果獎」。它是1953年世界科幻大會(費城)上決定設立的,根據愛好者的投票而授予的美國科幻小說獎。分長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獎、最佳雜志獎等。1953年以來連續評選,現在已經是若干科幻小說獎中最有名的一種。
2015年8月我國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榮獲第73屆世界科幻小說大會雨果獎,中國科普科幻界深受鼓舞。
星雲獎(Nebula Award)
星雲獎獎給美國科幻協會選定的前一年度最佳作品,與雨果獎並列,是現在科幻小說獎中最有權威的獎項。1966年以來連續頒獎。
澳大利亞科幻小說成就獎(The Australian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s)
澳大利亞科幻小說成就獎常被稱為「狄馬特獎」(The Ditmar Awards),由每年一度的澳大利亞科幻小說會議頒獎。獎項右與會者選舉產生,獎給當年全國最佳科幻小說、全世界最佳科幻小說、最佳讀者同仁雜志、當代最佳科幻小說作家。
英國科幻協會獎(The British Science Fiction Association Awards)
由英國科幻小說協會頒發,獎給英國最佳科幻小說作家,在復活節其間頒發。先通過選舉產生候獎作品,然後由協會的委員會裁定。
銀河獎
作為中國幻想小說界最高榮譽的銀河獎為中國科幻作家、科幻愛好者、奇幻作家和奇幻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展示作品的平台。同時也是中國大陸惟一的科幻小說獎。最初設立於1986年《科學文藝》(現在的《科幻世界》)和《智慧樹》兩家科普刊物聯合舉辦。《智慧樹》停刊後,銀河獎改由《科幻世界》獨家舉辦。
2015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與劉慈欣等科普科幻創作者座談。他希望大家認真貫徹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高揚理想和科學旗幟,創作更多受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喜愛的優秀作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科學正能量。李源潮認真聽取大家發言。他說,對美好未來的想像是人類進步的精神動力。科學幻想因其源於現實生活、激發新奇發現、放飛自由想像,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科普科幻創作肩負著展現中國夢的時代責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點燃青少年科學夢想,激發全民族實現中國夢的想像力創造力。要堅持科學性、藝術性、思想性相統一,既超人超物超史,又合情合理合法,把科學幻想與人類情思、社會理想融為一體,增強全社會實現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各級科協組織要大力支持科普科幻創作,宣傳表彰先進典型,鼓勵發展影視、互聯網等科普產業,開創中國科普科幻事業新局面。
⑵ 中國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是誰
中國科幻之父 我國著名科幻作家鄭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國最重要和最優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開始創作發表科幻小說,成為當時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壇,發表了一系列優秀作品並創作了中國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長篇小說《飛向人馬座》。鄭文光於1998年獲得中國科幻終身成就獎。 鄭文光,1929年生於越南。1954年開始發表科幻小說。1983年因患腦血栓停止創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設者》、《猴王烏呼魯》,中篇《飛向人馬座》、《命運夜總會》,長篇《神翼》《戰神的後裔》等。另有學術著作《康德星雲說的哲學意義》、《中國古天文學源流》,翻譯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科幻小說協會會員。 鄭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華僑,解放初回國。鄭文光受過系統的天文學教育,象當時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樣,學術研究是他的主業。鄭文光自幼喜文,十一歲就在越南的《僑光報》上發表作品。這樣的經歷使鄭文光具有超過一般自然科學家,甚至超過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鄭文光走上科幻小說創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為專職科普工作者,發現少年對枯燥的科學知識不感興趣,因此,他突發奇想,要把謎一樣的天文學和詩一般的文學結合在一起。當時,國外新型的科幻小說還沒有譯進中國,甚至連科幻小說是什麼,大家也不清楚。於是,就有了鄭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這也是中國大陸的第一篇科幻小說。1954年,鄭文光在 《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成為中國科幻第一次高潮到來的標志。《從地球到火星》是一個短篇。講的是三個中國少年渴望宇航探險,偷開出一隻飛船前往火星的故事。雖然篇幅不長,情節也不復雜,但卻是新中國第一篇人物、情節俱全的科幻小說。鄭文光也沒想到,這篇作品在《中國少年報》刊出之後,竟引發了北京地區火星觀測熱潮,人們在建國門的古觀象台上排起長龍看火星。鄭文光被深深感動了,也被激勵著。從此,創作科幻小說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罷不能。 此後的一段時間里,鄭文光又發表了幾個短篇,以1957年發表的《火星建設者》為最成熟。該文曾獲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是中國第一篇獲國際大獎的科幻小說。《火星建設者》採用了當時科幻文學作品中少有的悲劇寫法,講的是在共產主義大同世界裡,人類開始在火星上建設基地,雖經多般艱苦奮斗,仍然由於當地細菌的侵染而功虧一匱。 鄭文光的艱難完全是一個拓荒者的艱難,但他堅持了下來,他堅信他的作品是有價值和意義的。不但堅持創作,他還開始了對科幻小說理論上的探討。這其中,他經歷了一個非常痛苦和復雜的漫長過程,他曾試圖在作品中盡量多地「放入」科學知識,但最後,他越來越明確認識到,科幻小說也是小說,遵從小說(也即文學創作)的一切規律,它姓「文」不姓「科」,當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學內容。所以,鄭文光對科幻小說總的看法是「洋為中用、幻為實用」;科幻是「舶來品」,有個民族化的問題;科幻又應該用科學的幻想(而不是神話)結合現實,反映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鄭文光於1958年在《讀書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談談科幻小說》的文章。該文幾乎談到了科幻文學的所有基本理論問題,如科幻小說的文學本質、科幻小說對古代神話的繼承關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學如何與真實的科學相區別,等等。自此以後四十多年,在這些基本理論問題上,中國科幻界竟再無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這些問題與不了解科幻藝術的外界輿論反復爭辨。其理論探索的停滯頗為可嘆。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的年月里,葉永烈發表了十年動亂後期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標志著中國科幻在大陸掀起第二次高潮。這次科幻高潮實際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續。被稱為「中國科幻小說之父」的鄭文光在這次高潮中又創下了一個新紀錄:1979年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該作品延續了《從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險」的故事框架。但場面更為宏大,人物更多,刻劃上也更出色。當然,作品裡的宇航距離也更遠。 鄭文光是我國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從撰寫了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以來,總共發表有100萬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寫復活恐龍的《侏羅紀公園》是1993年美國最受歡迎的科幻影片,可鄭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寫有科幻短篇《侏羅紀》,而且早在1980年就寫過一篇復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說——《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麼一個世界呢?人類還沒出現的地球又是怎麼樣的呢?鄭之光在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膽的創新,把我們帶入那浩如煙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眾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說具有特色。 《海豚之神》是鄭之光科幻小說的又一代表作。小說描繪了一場人獸奇像的景面。主人公獸石和胡雲霸同海豚「阿聰」交上了朋友,藉助阿聰,他們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們更深深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動。看來動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麗(科幻小說)》本書是中國兒童文學叢書中的《海姑娘洛麗》,是一種科幻小說,主要構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麗、地球的鏡像、孔雀藍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書體裁新穎獨特,故事情節生動曲折,構思巧妙,帶你進入一個未知的境地。 《海龜傳奇》本書是《中國兒童文學名著》系列叢書之一,由三個故事組成。根據兒童的閱讀水平和思維能力,側重本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全書力求情節連貫、流暢,生動有趣,寓教於樂。書中並配有精美的插圖,標注拼音,讓孩子在閱讀時產生興趣。 鄭文光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科幻協會會員等職務。
⑶ 科幻小說有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有的話,請舉例!
目前,沒有那部科幻小說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雨果獎是最高獎項。
雨果獎是由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的獎項。自1953年以來,它每年都在世界sf大會上獲獎。它被正式命名為科幻成就獎。它的命名是為了紀念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格恩斯貝克。
為了雨果獎。在科幻界,雨果獎和星雲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兩個世界科幻獎,堪稱諾貝爾科幻藝術獎。雨果獎成立多年來,已發展成為所有科幻和奇幻作品的奇幻文學藝術獎。
2015年8月23日下午1點左右,第六十二屆雨果獎在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正式宣布,中國作家USA. Liu Cixin因其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了雨果最佳小說獎,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雨果獎。
⑷ 首位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終身成就獎的科幻作家是
鄭文光
中國的科幻小說面對的挑戰確實不少,有科普界對作品科學性的責問,有主流文學對作品文學性的蔑視,有魔幻、玄幻小說以很強的誘惑力爭奪讀者……中國的科幻小說一度被搞得灰溜溜的,幾乎被擠壓得透不過氣來。好在總有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作家,他們堅守陣地,源源不斷將作品公之於世,顯示著這個品種自有它的魅力和難以消亡的存在價值。
不過由於整體質量和數量的限制,總也成不了大的氣候,這也是世人皆知的。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也不可不追究自身的原因,比如說面對眾多的挑戰者,科幻作者是否都明白自身的優勢在哪裡?又如何旗幟鮮明地去發揮自身的優勢?是否由於某些糊塗認識,運筆不利,影響了實力的較量?這些因素恐怕是必須考慮的。
那麼,科幻小說的優勢究竟在哪裡呢?先就字面而言,科學幻想小說自然離不了前面的「科學」二字,離了「科學」,不就成了一般幻想小說,或成了魔幻小說、玄幻小說了?如果再去掉「科學幻想」四個字,不就成了一般小說了?盡管有人對科幻小說的科學性提出質疑,把科學性強調到不恰當的地步,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了科學性也就沒有了科學幻想,沒有了科學幻想,也就沒有了科學幻想小說。科幻小說區別於別的文學品種的地方不正是這「科學」二字嗎?如果論優勢,它的優勢不正是因為這「科學」滲入文學所帶來的嗎?我們只有把這「科學」所帶來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科幻小說才能理直氣壯地佔有一席之地。
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是指什麼呢?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就像一般小說中的生活一樣,它是被描寫的對象,一般小說對生活的描寫要求酷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科幻小說在對科學的描寫上,也要求酷似科學而又高於科學,那就必須要求一些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則、基本規律要十分准確,如果在解釋、描寫上不是那麼嚴謹,鬧出些笑話,它無疑會使讀者感到不像科學,對於不像科學的科學,還談什麼高於科學!還談什麼藝術的真實性!當然,科幻小說也就是將科學描繪得像科學,造成一種藝術的真實感,但並不要求就是科學本身,就像一般小說所描繪的生活僅僅是酷似生活,並不要求就是生活本身一樣。
以上對科學的要求其實都是就文學作品中的「酷似科學」而言,文學作品還有一個高於科學的問題。這里所說的高於科學,是說作品的主旨不在於表述一下科學知識或科學的假想就算完事,如果真是這樣,那它的任務就是普及科學知識了。可科幻小說的任務還不能說就是普及科學知識,它的主要任務是為了塑造高於科學的藝術形象。何謂高於?它高在哪裡?它就高在作者要比常人更多地去發現科學之美,科學美雖然客觀存在,但不同作者對科學美的發現、感受和表現的方式是不同的,這就使作品中呈現的科學已經不是現實中的科學,已經有著藝術美的千姿百態。另外,作為藝術形象,它是作者對科學美的感知,那感知的直覺性、情感性是始終不會放棄的,可又要對科學進行理性把握,可見它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主觀與客觀的綜合實體。這樣的實體也就是高於科學的審美實體。
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幻想又是怎麼回事呢?但凡進行科學幻想,就說明還有科學沒有解決的問題,說明大千世界還有很多東西對我們處於神秘狀態,我們只能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假想或幻想,那幻想的兌現程度當然不能保證百分百。何況現實中科學家在發現或發明某項科技或某種定律時,事先會提出各種假想或幻想,這些假想或幻想隨著後來的實證也有不少被否定,真正認可的幾率也是有限的。我們是否就因此認為他的假想或幻想是無稽之談呢?當然不能。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是因為知識是已知的,想像或幻想是未知的,但起著進一步推動你去獲取知識的作用,起著打開你的思路、給你前進動力、使你最終尋覓到真理的作用,它是科學發現、發明的必經之路。對於科學幻想小說中的幻想,由於作者隊伍中雖然不少是學理工的,但可能夠稱得上某方面科技專家的恐怕不多。鄭文光是天文學家,童恩正是考古學家,他們分別在以天文、考古為題材的作品中展開幻想,也許能達到同專業科學家的水平,不過成功的幾率也只能與科學家的百分比相當,如果要求超出他們的百分比,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公正的。更何況鄭文光、童恩正也不總以天文、考古為題材進行創作,他們還創作了許多跨專業的科幻作品。總之,科學幻想本身是屬於未知領域,那幻想只能說是以科學為基礎展開的幻想,但還不是科學。如果要求未來的一切等同於科學,說明人類對未來早有結論,不僅可以取消科學幻想,科學家們也用不著再探索什麼了。
關於科學在作品藝術形象中的位置要明確的是,如果說一般文學作品是以人、以社會生活為描寫對象,那麼科幻小說是以科學幻想和人、科學幻想和社會為描寫對象。科學是融於社會生活、融於藝術形象中的。如王晉康的《生命之歌》寫科學家從DNA結構中提煉出生命的主旋律,從本質上講它就是生物生存慾望的遺傳密碼,以樂曲形式表現出來,它能使機器人獲得生存欲,成為超過人類自身的智能人。作品同時表現了兩代科學家如何嘔心瀝血地攻克難關,又如何為了捍衛人類的利益不惜毀掉自己的科研成果,或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作品最後還寫了由於警察局的電腦通過竊聽器接收、傳送到了互聯網,使新的智能人類還是誕生了。由此使人類不得不去馬上面對失敗的考驗。作品始終將科學的發現、發明和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後果與考驗緊密相連,使人欣賞到的是屬於科幻小說獨有的整體藝術形象。
在此要強調的是,我們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倒不在於是科學幻想的成分佔多數,還是社會生活的成分佔多數,或者以為只有科學幻想成分佔得越多,才越能體現科幻小說的特點。關鍵是你的科學幻想如果完全離開社會生活或人的參與,是很難寫得圓滿、很難寫得生動的。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寫由於太陽的災變,影響到地球的存在和去向,人類使用地球發動機讓地球逃逸。作者揮灑科學幻想之筆,濃墨重彩地展現著宇宙之神奇,災變之觸目驚心,逃逸歷程之艱難、驚險、曲折。但這畢竟是一場關系人類生死存亡的旅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地球人不可能不作出反應,作品同時也寫了飛船派和地球派的斗爭,叛亂與反叛亂的斗爭,「我」的父親和母親、自己和加代子的分分合合,以及各種人物情緒的起起伏伏。使科學幻想與人、與社會水乳交融,構成一幅悲壯的藝術圖景。
在此還要強調的是作為溶入形象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注意深入淺出,一定要盡可能地形象化,一定要注意在情節發展中自然道出。須知大多讀者主要是帶著欣賞科學故事、欣賞這一特殊藝術形象來看作品的,須知目前我國國民大多科學水平不高、科學意識是不強的,須知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理工學子他們也只熟悉自己的專業,對於其他專業仍然是外行。老一輩科幻作家諸如鄭文光就很注意科學知識的深入淺出,在《太陽探險記》中對地球和太陽的描寫,他把地球比作「塊煤」,把太陽比作「大爐子」,「那麼要130萬塊煤才能填得滿太陽這個大爐子」,「把地球扔進去,燒光了,你還來不及眨一下眼呢」。這是多麼通俗而又形象的語言啊。
在此還要強調的是,我們一方面要求科學的准確性,又不能把科學當成藝術形象的全部,略有差錯,就不顧及整體形象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有了科學的准確性就沾沾自喜,忽略了在整體形象上下功夫。張之路的《非法智慧》描寫有人通過無線電波與植入腦中的晶元「聯網」,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作家在科學知識的敘述與描寫上,運筆通俗、從容、有條不紊,而且准確、嚴謹,交代得清楚明白。但作品的成功遠不止如此,如在情節安排上別具匠心,起筆就寫陸翔風的「七星瓢蟲」計劃與陸翔風的突然死亡。接下來似乎根本不再提起這回事,轉而寫夢九中學發生一起又一起奇奇怪怪的事,讓各種人物一一登場,直到這一切與「七星瓢蟲」又聯系起來,終於弄清陸翔風之死的原因,可突然又冒出個活著的陸翔風……情節峰迴路轉,步步深入;人物各有背景,性格鮮明;內涵深刻但不深奧。使整個作品呈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
科學對於作品思想內涵的揭示也有著其他文學樣式所沒有的優勢,它可以通過科學幻想,審視科學本身。如作家吳岩的《滑鼠墊》通過對5.3億年寒武紀高智商微型生物的發現,向原來的生物進化論提出挑戰。作品還可以借科學幻想看社會,如金濤的《月光島》寫葯物雖然救了孟微的生命,但「四人幫」造成的社會災難卻使孟微永遠離開了地球。科幻小說還可以以大見小,如鄭軍的《宇航卡》寫宇航員從太空看地球,看到的地球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十分脆弱的球體,從而使宇航員們深深感受到,地球人類一體,應該休戚與共。科幻小說又可以以長見短,如鄭文光的《地球的鏡像》寫在烏依齊德星球高智商人類拍下地球的鏡像,他們從全宇宙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看地球,認為地球人類尚處於野蠻人的發展階段。作品還可以從未來看現在或以過去看現在等等方式,揭示一些一般文學所難以涉及的問題,顯示出它的獨特價值。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科幻小說由其中的「科學」帶來種種優勢,也會由於其中的「科學」處理不妥而失去這一優勢,甚至變優勢為劣勢。科幻小說只有提高自身質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才能在百花園中突破重圍,贏得越來越多讀者的青睞。
⑸ 你最喜歡的中國當代科幻作家是哪一位為什麼
鄭文光,他是中國著名的科幻作家。他是中國科幻文學之父。我對他的敬仰如高山流水般綿延不絕。它大大提升了中國科幻作品的檔次,帶去了積極的影響。而且他認為良好的作品應該讓大好青年們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科學。還大力的推廣科普科幻文學,關心青年作家的成長。
⑹ 求推薦中外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
一、劉慈欣。劉慈欣,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參加工作,山西陽泉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陽泉市作協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說,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說,18篇短篇小說,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當代》年度長篇小說五佳第三名,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2012年人民文學柔石獎短篇小說金獎,2013年首屆西湖類型文學獎金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4年11月,出任電影《三體》的監制。2015年8月23日,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2015年10月18日,憑借《三體》獲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並被授予特級華語科幻星雲勛章,該等級勛章只有獲得國際最高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家有資格獲取。同時劉慈欣擔任了由游族網路開發的三體游戲的雲端架構師。 2015年11月入選「中央電視台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
二、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是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受到了各國讀者的喜愛。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一些人稱作「科幻小說之父」。而隨著上個世紀後葉凡爾納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原始手稿的發現,科幻學界對於凡爾納的認識也在趨於多樣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
三、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⑺ 中國第一個獲得雨果獎的是哪位作家
第一個獲得雨果獎的是劉慈欣。
2015年8月 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得 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作品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⑻ 列舉四位中國現代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
1、王晉康代表作有:《西奈噩夢》,《七重外殼》,《最後的愛情》,《解讀生命》,《生死平衡》,《養蜂人》,《水星播種》,《最後的愛情》,長篇小說《類人》等。王晉康近年並未停止創作,於2005年6月在《科幻世界》推出《一生的故事》,並於2006年在《科幻世界》分兩期推出新作《終極爆炸》。迄今為止,共獲得中國科幻大獎銀河獎9次,獲獎篇目分別是:《亞當的回歸》(1993),《天火》(1994),《生命之歌》(1995),《西奈噩夢》(1996),《七重外殼》(1997),《豹》(1998),《替天行道》(2001),《水星播種》(2002),《終極爆炸》(2006)。出版有《王晉康科幻小說精選》4卷本。
2、劉慈欣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地球往事」系列(《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及剛剛出版的《三體Ⅲ:死神永生》)等,中短篇《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曾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
3
、何夕
億年後的來客》
4、錢莉芳
5、飛氘
《皮鞋裡的狙擊手》(《科幻世界》2003年12期) 《千真萬確》(《科幻世界》2005年3期) 《講故事的機器人》(《科幻世界》2005年10期) 《八月之光》(《科幻世界》2006年5期) 《最後的禮炮》(《少年科普世界》2006年5期) 《去死的漫漫旅途》(《星雲Ⅳ·深瞳》,2006年8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節選收錄,四川人民出版社,吳岩主編) 《一個末世的故事》(《科幻世界》2006年9期) 《噴嚏之王》(《科幻畫報》2006年10期) 《呵欠王朝》(《科幻畫報》2006年12期) 《三國志家庭篇》(《家長里短》) 《魔鬼的頭顱》(《世界科幻博覽》2007年1期,《中國科幻小說年選》收錄,江蘇文藝出版社,劉慈欣主編) 《眾神之戰》(《幻想1+1》2007年2期,《2007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收錄,四川人民出版社,吳岩主編) 《發瘋》(《科幻畫報》2007年2期) 《寵兒》(《科幻世界》2007年4期,《2007中國年度科幻小說》收錄,灕江出版社,星河、王逢振主編) 《1983年的母系氏族》(《九州幻想》2007年5期) 《群星歲月》(《幻想1+1》2007年5期) 《呼嚕情報員》(《科幻畫報》2007年6期) 《避風客棧》(《世界科幻博覽》2007年10期刊中刊) 《蒼天在上》(《科幻世界》2008年2期,《2008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收錄,四川人民出版社,吳岩主編) 《星潮·宇宙號角》(《科幻世界》2008年9月) 《等待消逝的電波》(《科幻大王》2008年9月) 《第三點共識》(《科幻世界》2008年增刊) 《時間足夠鬼混去愛》(《科幻大王》2009年2月) 《舉棋不定》(《今古傳奇·故事月末》) 《一覽眾山小》(《科幻世界》2009年8期)
⑼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都有誰
四大天王何夕 劉慈欣 王晉康 韓松,還有張冉 寶樹 阿缺 陳楸帆 江波 潘海天 郝景芳 夏笳 顧備 蕭星寒 吳楚 楊鵬 超俠 小高鬼 萬象峰年 長俠 高漁 簡妮 達世新 倪匡 凌晨 柳文揚 劉維佳 遲卉等
⑽ 求國內科幻小說和科幻作家的排行榜!
《三體》,《小兵傳奇》,《北京折疊》,《間客》、《上帝之手》。
金濤,王晉康,王曉達,魏雅華,韓松,星河,楊鵬,劉慈欣,何夕,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