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科幻小說
⑴ 有一篇類似與科幻的小說(講UFO的)有2000多字,請問這篇文章可以投到那裡去(參加比賽也行)
科幻世界吧,畢竟SFW是國內最權威的科幻雜志了,可以投稿到科幻世界,參加銀河獎的評選,希望今年可以讀到LZ的大作哦~~呵呵
http://www.sfw-cd.com/
這是他們的網址,主頁就有個「投稿須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⑵ 以《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為題目寫一篇科幻小說嗎
你認為字數少的科幻小說就好寫嗎?實際上字數越少的科幻小說,越難寫。短小精悍是最難辦的的。
世界上字數最少的科幻小說就只有一個字。但卻被公認為經典。
⑶ 小說,童話和科幻作文2500字以內
小主人,快起床,局部宇宙爆炸將在四小時內開始!包括我們這里!」這是我的電子和平鴿在叫我。「啊!」我顯得有些驚慌失措。因為即使走最近路線,乘我的超光速飛碟也只能在四個半小時之後飛出這片地區。就算現在趕緊准備,也來不及了!
宇宙大爆炸開始了。我們的地球在這片區域的邊境,所以,我被甩出了這片區域,落在了一個叫做「孩子星球」的水藍色星球上。
我住在一位好心人的家裡。時間長了,我發現,這個星球上的全體居民都是孩子,他們都永遠長不大。這些孩子來自各個星球。雖然是孩子,但是樣樣都不比大人差。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把「孩子星球」建設得處處都達到了現代化的水平。
「孩子星球」的工業非常發達。星球上有成百上千家工廠,有紡織系統的,有食品工業系統的……工廠里全都是自動化的,僅靠幾台電腦和幾個智能機器人控制。例如,「孩子星球紡織廠」,這里的紡織小工人們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在幾台機器中間來來回回地檢查了,代替他們的是一個個智能機器人。一旦有了故障,機器人會簡單而又迅速地處理一下,如果故障太大,智能機器人處理不了,它就會發出「嘟嘟嘟」的急促尖叫,提醒小工人馬上去處理。
「孩子星球學校」的課程十分有趣。學校里的孩子們在玩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到了許多知識。例如「孩子星球學校」的語文閱讀課,一個班的同學同時閱讀一篇文章,之後根據文章內容製作動畫。每個同學再把文章讀一遍,錄下來,根據文章的意思插到相應動畫中。再調整一個適當的語速。同學們都做完自己的動畫時,機器人老師輪流放映每一個同學的動畫。同學們在觀看動畫成品的同時,許多同學都已經能把課文倒背如流了。這里的同學都很愛學習,成績也都很好。從這里出來的學生,個個才高八斗,都是受重用的人才。
「孩子星球」上的蔬菜和莊稼長得令人吃驚。走進農田,放眼望去,只見一片片蔬菜和莊稼的「森林」展現在你的面前。向日葵高得像一棵小樹,葵花盤大得似雨傘。麥粒兒大得像一顆顆紅棗,柿子大得像南瓜。如果把柿子掛在商店的門口,有些人很可能誤以為它是燈籠呢。在這里,時令蔬菜應有盡有。這里農田裡的果實為什麼這么大呢?原來,這是利用失重條件種植的,再加上沒有狂風暴雨的襲擊,陽光充足,養分適中,植物可以充分生長,所以果實才大得驚人。
「孩子星球」上雖然沒有大人,但是孩子們照樣把星球建設得富饒、發達。理所當然,我希望大家都來「孩子星球」上參觀、訪問,長一長你們的見識。
⑷ 科幻小說 洞課文
4. (1) 科幻小說探洞填洞幻想(2) 首先,這個題目形式新穎有趣,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 趣;其次,「喂一-"-出來」這句話是年輕人初次見到洞時所 喊出來的,最終它又從洞里出來了,它也含蓄地反映了本 文的主題。
⑸ 模仿初中課文 喂 出來 寫一篇科幻小說
那個日本作家寫的?
可以給你一個參考思路
他寫的貌似就是莫名地出現了一個大洞,最後呼籲人們要環保
你可以寫無意中開啟了一扇門,從門里走出來許多瀕危滅絕的或者已經滅絕的動物......
最後呼籲要愛護動物,保護瀕危動物,名字可以叫 啊!回去!
⑹ 課文科學幻想之父
《喂——出來》教案1
發布者:admin 作者: 加入日期:05-11-19
--------------------------------------------------------------------------------
龍岩市高級中學 鄒明
一、 學習目的:
1、 簡要了解微型小說和科幻小說的有關文學常識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況。
2、 結合人們處理垃圾的現實情況,理解文章的主題,探討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方法。
3、 養成聯想和想像的習慣,培養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4、 了解環境科學的基本常識,樹立環保意識,做環保小衛士。
二、 學習重點與難點:
1、 重點:理解本文現實與想像的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2、 難點:(1)想像奇特的藝術美。(2)文章中兩處照應題目的「喂-出來」的作用。
三、 學習方法:復述法、討論法
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
五、 預習作業:
1、 收集有關微型小說、科幻小說的文學常識和著名作品名稱,以及有關環境科學的基本常識。
2、 簡要復述小說的故事情節,並試給各部分擬個小標題。
3、 字詞積累與運用: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哂笑( )牟取( )貪婪( )履行( )骯臟( )簽訂( )棘手( )
眾目睽睽( )逍遙法外( )
(2)辨析下面的形近字——注音、組詞:
A、婪、焚 B棘、刺 C狐、弧、孤 D博、搏、縛 E骯、炕、吭
F哂、曬、灑、棲 G柵、珊、姍、跚。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並選用其中三個(或以上)的詞語寫一段話:
A哂笑 B貪婪 C納悶 D棘手 E眾目睽睽 F心安理得 G莫衷一是 H逍遙法外 I深不可測 J不容質疑 K 胸有成竹 L一視同仁 M任勞任怨 N慷慨大方
第一課時
一、 哈里-波特引出有關體裁和作者的文學常識介紹:
說起哈里-波特,同學們一定不陌生吧?這是一部深受人們歡迎的科幻小說。哪位同學來給大家說說,什麼是科幻小說?(學生介紹,略)
老師也對科幻小說作了一些了解(展示),同學們可以和前面同學的介紹比較一下,並把其中你認為重要的信息記下來。
附1:教師的介紹(展示)-
科幻小說,是隨著現代科技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人們通常把科學、幻想、小說作為它的三要素。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的是法國作家凡爾納,其代表作是《海底兩萬里》。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喂-出來》也是一篇科幻小說。
這篇小說不到1500字,因此從另一個標准分,則屬於微型銷小說。除了篇幅短小以外,微型小說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學生介紹)
附2:教師的介紹(展示)
構思新穎奇特、情節相對完整、結尾出乎意料。
(追問:同學們看過的微型小說或科幻小說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表揚看得多、看得認真的學生——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小說,既是科幻小說,又是微型小說故稱微型科幻小說。
作者星新一,日本著名現代小說家。被尊稱為「日本微型小說之父」。著作有《星新一作品全集》。
二、 布置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准備復述故事情節,並展示自擬的小標題。教師則邊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
三、 學生按學習小組,分別復述故事情節:
附3:參考小標題:
1、 開端:風吹廟倒,深洞出現(洞現)
2、 發展:各路人馬,各顯神通(探洞)
3、 高潮:新奇公司,盡收垃圾(填洞)
4、 結局:石頭飛出,危機初現(洞滿)
第二課時
一、 分學習小組研讀全文,共同解決問題:
(一)教師的問題:
1、這個故事真實嗎?這樣的洞真的存在嗎?
明確:是虛構-幻想。
(追問:這個故事有沒有一定的真實性?明確:有。)
2、這篇小說圍繞什麼話題來寫?有何意義?
(明確:環保話題。意義略,言之有理即可。)
3、這個洞真的是無底的嗎?
明確:表面無底,其實未必。
(師補充:正如我們的地球,表面上無邊無際,實際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經不堪重負了。)
4、小說為什麼以「喂——出來」為題?
明確:表明「無底洞」已經溢滿,地球已經十分擁擠。希望引起人們的警覺和重視。
5、小說中的「洞」比喻什麼?
明確:人類生存的地球。
6、小說中兩處寫「喂——出來」,分別有什麼作用?
明確:第一處照應文題,同時為下文鋪墊,引發下文的情節。
第二處照應文題和前文,同時啟發讀者領悟其中蘊涵的哲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時候一到,結果就出來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的。
7、小說中寫了幾類人?這些人有何共同點?你覺得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
明確: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類人。
8、作者想要說明的道理是什麼?
明確:人類一切破壞環境的舉動,到頭來都將危害人類自己。不去積極治理環境污染,總有一天人們將會遭到滅頂之災。
(二)學生的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先由學生解答,教師再補充。)
二、拓展延伸:
1、 以前你對垃圾是怎樣處理的?學了這篇小說後,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2、 你身邊有哪些城市垃圾?你知道它們是怎樣處理的嗎?
3、 除了垃圾以外,還有什麼會污染我們的環境?對此,你有什麼建議?
三、布置作業
1、 課後鞏固性作業
2、 課外練筆:續寫《小石頭飛出之後------》
提示:想一想,在小說結尾,那奇怪的叫聲和小石頭從哪裡來?掉下那塊石頭之後,還可能會發生什麼?
參考資料:http://sj.5156e.com/showzip1821.html
⑺ 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的作者是美國的誰你還知道有哪些精彩的科幻小說
啊,他們那個時候對我去了,作者是美國的誰啊?這個應該是海賊王寫的,當你寫的回憶他的小時候小時候有趣的童年生活。
⑻ 初2課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資料誰有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猶太人,兒童時代離開故土俄羅斯去了美國。青年時代攻讀生物化學,此後他投身寫作,並成為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聞名遐邇,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早在本世紀50年代就以創作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而蜚聲文壇。他那非凡的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斷對虛構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他的著作題材廣泛,涉及科學、歷史、語言學理論和科幻小說。他異乎尋常的想像力同時贏得了成年人和兒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書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在他的書中,科學不再是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東西,只有你靜下心來,認真讀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進入科學的殿堂,領略科學的迷人魅力。《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界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涉及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紹人類以科學的方法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奧秘的科普著作。其內容涵蓋了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及各個分支的發展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闡述了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別是科普作品,都已有了中譯本,在中國擁有大量讀者,甚至還有許多阿西莫夫迷。
附:
科學時代的偉大「講解員」
1992年4月6日清晨,一顆不平凡的大腦,在大洋彼岸永遠地停止了思考。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來著述最豐的作家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深情。」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時這樣寫道,「我並不為他而擔憂,是為我們其餘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
阿西莫夫創造了奇跡,他的一生也是一個傳奇。
告別實驗室,戀上打字機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雙親是猶太人。3歲時,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生性聰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歲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輔導下開始自學。7歲時,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9歲那年,他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首次接觸到科幻雜志。這些流行刊物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後來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常給人以傲慢的印象。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而且毫不挑剔,什麼都想學。他15歲便念完高中,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課余時間,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一邊積極思考問題,同時內心也湧起了一種創作的沖動。18歲那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21歲時,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點撥下,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並一舉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55年起,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光化學的研究。這期間,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系列。
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將它們作為科幻小說的情節與對話的陪襯)。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一名科學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後他才「重出江湖」,再度進行科幻小說創作)。
然而,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另外,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但自己的前途並不是在顯微鏡下,而是在打字機上:「我明白,我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婚的前妻的反對,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成為一名專業專家。
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那時候,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豈止「著作等身」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一年之內,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當每年修訂一次的美國《名人錄》徵集有關他的條目時,他自述已出版過467部著作。
他本人還作過這樣一個統計:從1950年出版第一本書《天上的小石子》(長篇科幻小說)算起,他花了237個月、近20年的時間,於1969年寫完他的頭100本書;往後至1979年3月,他用113個月、近9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二個100本書;而當他在1984年12月寫完他的第三個100本書時,只花了69個月的時間;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以後8年左右的歲月里,他以更驚人的速度寫了近200本書。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不過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個譯者林自新先生的說法,阿西莫夫豈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在其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小品40集,歷史19種,文學10種,談聖經的7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科幻隨筆2集,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學探案2部,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
科學世界的出色「導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在科學和公眾之間起聯系作用的人物,沒有一個人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
是的,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遂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再深奧的科學知識,一經他的妙筆點綴,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
請看《檯球》中他對於極其抽象的物理學上的所謂」兩場論」的描述:「請把宇宙想像為一塊又平又薄、柔韌性極強、不會碎裂的橡膠板。如果我們把質量這個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聯系起來,就可以想到質量會使橡膠板形成凹陷。質量越大,凹陷越深」。
再請看他在《無窮之路》一書中對「黑洞」的精彩描繪:「阿西莫夫的體重是74.8公斤,假如阿西莫夫被壓縮成一個黑洞,那麼他的直徑就只有2.22×10-25米」。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更令人驚嘆的是,阿西莫夫似乎從未有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
對於中國的科普作家來說,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與借鑒之處的。我跟國內翻譯阿西莫夫作品數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討過這個問題。例如,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學家出身,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又何以能寫出數以百計的優秀科普書籍和數以千計的科普文章?再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幾乎不必藉助於插圖,單憑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學上許多相當抽象、復雜的概念和問題講得清清楚楚。這在科普書林中,堪稱獨樹一幟;而從我國國情、尤其是當前出版、印刷事業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來看,科普書籍以文字為本、而不過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華插圖乃是非常可取的。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們倘能從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種啟示,則不亦美乎?
富有遠見的幻想家
阿西莫夫擁有科學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種頭銜,但以科幻作家最負盛名。他的科幻小說大致可分成「機器人」、「未來史系列」和「科幻偵探小說」3大類,其中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最為出色。早在20世紀40年代,在科學界遠未研製成機器人之時,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機器人系列小說中,富有遠見地預言了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以及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
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傷害時袖手旁觀;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第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保護行為與上述兩定律相抵觸。這3條定律明確規定了人與機器人的主從關系和相互制約關系,幾十年來已成為公認的研製和使用機器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它們被編成程序,輸入機器人的「大腦」中。
阿西莫夫自稱是科幻小說中「屬於比較認真的那一派」,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反對粗製濫造和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他的科幻作品不僅牢固地建立在科學的預測基礎之上,而且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真正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幫助人們擴大視野,創造性地思索未來,向未知的領域延伸、拓展。
阿西莫夫無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學者,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阿西莫夫還是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也就是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
「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職業是寫作,「業余愛好」還是寫作,寫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1985年,法國《解放》雜志出版了一部題為《您為什麼寫作?》的專集,收有各國名作家400人的筆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寫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對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或「寫作機器」的根源,有種種猜測和說法。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認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從事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在做一項「正當的工作」。從本質上說,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親多年辛勤工作經營的雜貨店那樣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這強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書數量,並時刻被一種危機感所驅使。而阿西莫夫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指出:家庭背景和兒時經歷對阿西莫夫寫作生涯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尋常,打小又受到嚴格的管教,再加上從小就承擔起家中的一些責任,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即便他已經功成名就、無須為錢發愁的時候,年少時就根植於他心中的對貧窮的恐懼一直還困擾著他。「所有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將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後來那個自覺、自律、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寫作幾乎能夠給他帶來生理上的痛苦。」
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猶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網路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可憐的傢伙,沒有別的事干。』」
不過,阿西莫夫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長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機前對身體自然不利,而且連正常的天倫之樂也難得享受。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多少與此相關。1969年,他在自己的第100本書《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寫道:「給一位寫作成癮的作家當老婆,這種命運比死還悲慘。因為你的丈夫雖然身在家中,卻經常魂不守舍。再沒有比這種結合更悲慘的了。」
寫這段話的時候阿西莫夫尚未離婚,但想必他已經有預感了。年輕時他「決定」要娶的那位「非同尋常的姑娘」傑特魯德,不可能永遠理解和遷就他。傑特魯德曾經這樣數落他:「有一天,艾薩克,當你感到生命快到終點時,你會想起自己竟在打字機邊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你會為自己錯過了原本可以享受的一切快樂感到惋惜,你會為自己浪費了那麼多年的光陰而只為寫100本書感到後悔。但那時,什麼都已經太晚了。」
⑼ 作文科幻小說600字
我是一部XL3164型全自動激光數碼彩屏攝像機,產於3076年的聯邦地球,我正在進行一項重大的記錄工作。
由於人類的肆意破壞,地球已是千瘡百孔,生態環境瀕臨滅絕,綠色生物早已在自然界中消失了。為了挽救地球災難,聯邦地球總署的「生物基因A計劃」已於今年上半年實施,此計劃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利用生物基因技術,人工培養一棵綠色生命。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科學家們終於研製出了「希望1號」生命基因,我的任務是觀察並記錄此次試驗的全過程。
八個月五天十二小時四十八分已經過去了,可「希望1號」還沒有半點萌發的跡像。我不禁擔憂起來,看著被透明的特殊土壤圍住的小豆豆,我祈禱著:「小傢伙,快發芽呀!你系著多少人的心,你知道嗎?」
巡視人員宇博士細細地盯了半天,才滿臉疲憊地離開。他是一位中年科學家,可由於工作上的壓力與勞累,過早地顯得有些蒼老。我不忍心看到微微駝背的身影,便再次轉向裝有「希望1號」的玻璃器(轉載自第一範文網
http://www.diyifanwen.com,請保留此標記。)皿傾心地工作。
突然,「撲」的一聲,破裂的聲音振痛了我高度靈敏的聲音接收器,我自動調整焦距,把眼睛睜得大大地。「天啊,剛才的那個聲音竟是……」我簡直難以相信,剛才「撲」的一聲竟是……竟是「希望1號」漲破表皮發芽的聲音!那一瞬間,我呆住了,只知傻乎乎地不停地拍著幾乎相同的鏡頭。科學家們經過了多少不眠之夜的工作終於有了結果。
瞧,那小小的嫩芽,不緊不慢地從表皮里鑽出嫩黃的小莖桿,低低的垂著,顏色多麼清新,多麼引人。片刻之後,她又開始挺直腰,伸開了細細的手臂。短短幾個小時,竟然把它極富魅力的形象完美地展現在了我的面前。或許是小葉卷得太久的緣故,她索性張開僅有的兩片小葉子輕輕地抖了起來。自動噴水裝置受我的批示,噴出了水霧,經過沐浴的小芽兒更美了,閃爍著一道道靈動的光芒。
注視著小芽兒,我的視線漸漸模糊起來了,我的電池也快要耗盡了,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望採納謝謝
⑽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猶太人,兒童時代離開故土俄羅斯去了美國。青年時代攻讀生物化學,此後他投身寫作,並成為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聞名遐邇,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早在本世紀50年代就以創作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而蜚聲文壇。他那非凡的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斷對虛構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他的著作題材廣泛,涉及科學、歷史、語言學理論和科幻小說。他異乎尋常的想像力同時贏得了成年人和兒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書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在他的書中,科學不再是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東西,只有你靜下心來,認真讀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進入科學的殿堂,領略科學的迷人魅力。《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界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涉及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紹人類以科學的方法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奧秘的科普著作。其內容涵蓋了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及各個分支的發展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闡述了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別是科普作品,都已有了中譯本,在中國擁有大量讀者,甚至還有許多阿西莫夫迷。
附:
科學時代的偉大「講解員」
1992年4月6日清晨,一顆不平凡的大腦,在大洋彼岸永遠地停止了思考。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來著述最豐的作家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深情。」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時這樣寫道,「我並不為他而擔憂,是為我們其餘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
阿西莫夫創造了奇跡,他的一生也是一個傳奇。
告別實驗室,戀上打字機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雙親是猶太人。3歲時,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生性聰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歲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輔導下開始自學。7歲時,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9歲那年,他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首次接觸到科幻雜志。這些流行刊物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後來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常給人以傲慢的印象。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而且毫不挑剔,什麼都想學。他15歲便念完高中,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課余時間,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一邊積極思考問題,同時內心也湧起了一種創作的沖動。18歲那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21歲時,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點撥下,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並一舉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55年起,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光化學的研究。這期間,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系列。
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將它們作為科幻小說的情節與對話的陪襯)。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一名科學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後他才「重出江湖」,再度進行科幻小說創作)。
然而,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另外,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但自己的前途並不是在顯微鏡下,而是在打字機上:「我明白,我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婚的前妻的反對,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成為一名專業專家。
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那時候,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豈止「著作等身」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一年之內,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當每年修訂一次的美國《名人錄》徵集有關他的條目時,他自述已出版過467部著作。
他本人還作過這樣一個統計:從1950年出版第一本書《天上的小石子》(長篇科幻小說)算起,他花了237個月、近20年的時間,於1969年寫完他的頭100本書;往後至1979年3月,他用113個月、近9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二個100本書;而當他在1984年12月寫完他的第三個100本書時,只花了69個月的時間;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以後8年左右的歲月里,他以更驚人的速度寫了近200本書。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不過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個譯者林自新先生的說法,阿西莫夫豈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在其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小品40集,歷史19種,文學10種,談聖經的7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科幻隨筆2集,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學探案2部,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
科學世界的出色「導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在科學和公眾之間起聯系作用的人物,沒有一個人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
是的,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遂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再深奧的科學知識,一經他的妙筆點綴,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
請看《檯球》中他對於極其抽象的物理學上的所謂」兩場論」的描述:「請把宇宙想像為一塊又平又薄、柔韌性極強、不會碎裂的橡膠板。如果我們把質量這個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聯系起來,就可以想到質量會使橡膠板形成凹陷。質量越大,凹陷越深」。
再請看他在《無窮之路》一書中對「黑洞」的精彩描繪:「阿西莫夫的體重是74.8公斤,假如阿西莫夫被壓縮成一個黑洞,那麼他的直徑就只有2.22×10-25米」。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更令人驚嘆的是,阿西莫夫似乎從未有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
對於中國的科普作家來說,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與借鑒之處的。我跟國內翻譯阿西莫夫作品數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討過這個問題。例如,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學家出身,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又何以能寫出數以百計的優秀科普書籍和數以千計的科普文章?再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幾乎不必藉助於插圖,單憑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學上許多相當抽象、復雜的概念和問題講得清清楚楚。這在科普書林中,堪稱獨樹一幟;而從我國國情、尤其是當前出版、印刷事業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來看,科普書籍以文字為本、而不過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華插圖乃是非常可取的。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們倘能從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種啟示,則不亦美乎?
富有遠見的幻想家
阿西莫夫擁有科學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種頭銜,但以科幻作家最負盛名。他的科幻小說大致可分成「機器人」、「未來史系列」和「科幻偵探小說」3大類,其中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最為出色。早在20世紀40年代,在科學界遠未研製成機器人之時,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機器人系列小說中,富有遠見地預言了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以及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
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傷害時袖手旁觀;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第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保護行為與上述兩定律相抵觸。這3條定律明確規定了人與機器人的主從關系和相互制約關系,幾十年來已成為公認的研製和使用機器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它們被編成程序,輸入機器人的「大腦」中。
阿西莫夫自稱是科幻小說中「屬於比較認真的那一派」,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反對粗製濫造和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他的科幻作品不僅牢固地建立在科學的預測基礎之上,而且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真正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幫助人們擴大視野,創造性地思索未來,向未知的領域延伸、拓展。
阿西莫夫無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學者,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阿西莫夫還是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也就是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
「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職業是寫作,「業余愛好」還是寫作,寫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1985年,法國《解放》雜志出版了一部題為《您為什麼寫作?》的專集,收有各國名作家400人的筆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寫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對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或「寫作機器」的根源,有種種猜測和說法。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認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從事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在做一項「正當的工作」。從本質上說,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親多年辛勤工作經營的雜貨店那樣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這強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書數量,並時刻被一種危機感所驅使。而阿西莫夫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指出:家庭背景和兒時經歷對阿西莫夫寫作生涯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尋常,打小又受到嚴格的管教,再加上從小就承擔起家中的一些責任,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即便他已經功成名就、無須為錢發愁的時候,年少時就根植於他心中的對貧窮的恐懼一直還困擾著他。「所有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將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後來那個自覺、自律、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寫作幾乎能夠給他帶來生理上的痛苦。」
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猶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網路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可憐的傢伙,沒有別的事干。』」
不過,阿西莫夫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長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機前對身體自然不利,而且連正常的天倫之樂也難得享受。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多少與此相關。1969年,他在自己的第100本書《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寫道:「給一位寫作成癮的作家當老婆,這種命運比死還悲慘。因為你的丈夫雖然身在家中,卻經常魂不守舍。再沒有比這種結合更悲慘的了。」
寫這段話的時候阿西莫夫尚未離婚,但想必他已經有預感了。年輕時他「決定」要娶的那位「非同尋常的姑娘」傑特魯德,不可能永遠理解和遷就他。傑特魯德曾經這樣數落他:「有一天,艾薩克,當你感到生命快到終點時,你會想起自己竟在打字機邊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你會為自己錯過了原本可以享受的一切快樂感到惋惜,你會為自己浪費了那麼多年的光陰而只為寫100本書感到後悔。但那時,什麼都已經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