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阿西莫夫科幻小說讀後感

阿西莫夫科幻小說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10-06 02:17:01

1. 在阿西莫夫所寫的科幻小說《夢幻航行》中,人被縮小到細胞般大小,在人體內經歷了夢幻般的體驗,試想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澄清下「看到」的定義,如果「看到」僅限於人眼接受到可見光的行為的話,那麼問題有二:
問題1.可見光波長在400~700納米之間,遠大於水分子直徑(0.1納米),此時衍射現象十分明顯以至於水分子幾乎可以看做對光毫無阻擋作用,所以看不見水分子。如果是單個水分子會使混合光(白光)衍射成單色光(彩虹狀),可是如果在一盆水裡,周圍海量的水分子衍射的光又會疊加成白光,結果是四周白茫茫一片——額對了,紅黃光更容易被水吸收,水深的話光可能偏藍變成藍茫茫一片……
問題2.你也是原子大小,且不問亞原子尺度的細胞有沒有生物活性,就說你的眼睛,也比可見光波長小了去了,根本接受不到可見光,所以你啥都看不見。
總之要把衍射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圍內同時使你的眼睛能接受到,只能用波長在百萬分之一納米尺度的高能射線。問題是這樣你也看不到真實的水分子,這種高能射線的光子能量太大,被高能射線照射到的電子會被直接轟飛水分子被轟成裸核……可能沒這么誇張,不過水分子最外層的電子會受激成自由電子,結果你看到的是水正離子和自由電子混合成的等離子體……而且除非你是中子星物質做的的,否則你看到高能射線的時候也被轟飛了……

是不是看得有點頭暈?總之一句話,別掙扎了,「看」是啥也看不見的,探知分子結構需要核磁共振和光譜一類的技術

2. 急急急,阿西莫夫科幻短篇小說《總有一天》中說書人最後說了句什麼

我是這么理解的:小機器人的話違反了三大法則【比如要向人類復仇啊宣戰啊什麼的】不能說出來,所以就一直處在卡殼階段╮(╯-╰)╭吊胃口的經典寫法,意猶未盡

3. 阿西莫夫科幻小說怎麼樣

文筆比現在看到的幾個台灣漢聲的譯本都要好,可惜此書已經絕版了。 但是此版本中有些內容被刪除了,對內容的理解會有影響;比如《鋼窟》中關於耶酥的幾個段落被刪除後,如果只讀這個版本,文章最後丹尼爾所說的「不要再犯罪了」就很難理解了。

4. 阿西莫夫 科幻小說

我整理好了三部曲發給你了

機器人系列
帝國系列
基地系列

等你全看完再找我要吧,別的我還沒整理。

5. 基地(阿西莫夫)讀後感300字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說讀後感
終於,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利用上下班、等車、等時間在喜馬拉雅將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說聽完了,震撼於作者巧妙的構思、宏大的敘事,以及超前的科學思想和意識。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說。
一、心理史學
當初一開始能夠將《基地》聽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開篇介紹的「心理史學」。這是一個什麼鬼呢?這是一套統計學理論,就像是統計物理,只不過它的應用對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觀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換句話說,心理史學可以抓住大量人類進行互動的宏觀規律。這聽起來好像非常不靠譜,但是書中卻假設,他的發現者哈里。謝頓不僅為心理史學建立了精確的數學方程,而且還利用理論構造了一個龐大的謝頓計劃,即在銀河系的邊緣——端點星建立了一個基地以抵抗銀河帝國不可避免的滅亡命運,並以此為原點,蓬勃發展出一個全新的帝國。於是,所有的歷史演進全部按照謝頓計劃運行下去。
作為系統科學的從業者,我當然知道心理史學是什麼玩意兒。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的人類行為動力學嗎?現在,隨著大數據的累積,人們已然可以做到為人類群體行為寫出精確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輻射模型可以精確預測兩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從1940年開始寫《基地》小說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6. 《基地》阿西莫夫,每一章讀後感。跪求

基本信息:

《基地》(Foundation,意為地基、基石。),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版於1951年的科幻小說短篇集,是"基地三部曲"的第一部。

本書講述了在統治銀河系達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逐漸走向衰亡期間,只有心理史學的一代宗師哈里·謝頓預見未來銀河將會經歷一段長達三萬年、充滿無知、野蠻和戰爭的黑暗時期,於是設立集合帝國中最優秀的科學家,來到銀河邊緣的一個荒涼行星建立"基地",使之成為未來世代人類的希望燈塔的科幻史詩故事,共由五個短篇故事組成。


《基地》阿西莫夫讀後感:



一、心理史學

當初一開始能夠將《基地》聽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開篇介紹的「心理史學」。這是一個什麼鬼呢?這是一套統計學理論,就像是統計物理,只不過它的應用對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觀粒子,而是大量的人。

換句話說,心理史學可以抓住大量人類進行互動的宏觀規律。這聽起來好像非常不靠譜,但是書中卻假設,他的發現者哈里.謝頓不僅為心理史學建立了精確的數學方程,而且還利用理論構造了一個龐大的謝頓計劃,即在銀河系的邊緣——端點星建立了一個基地以抵抗銀河帝國不可避免的滅亡命運,並以此為原點,蓬勃發展出一個全新的帝國。

於是,所有的歷史演進全部按照謝頓計劃運行下去。


作為系統科學的從業者,我當然知道心理史學是什麼玩意兒。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的人類行為動力學嗎?

現在,隨著大數據的累積,人們已然可以做到為人類群體行為寫出精確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輻射模型可以精確預測兩地的通勤人流量(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diation_law_for_human_mobility,點擊「閱讀原文」可以訪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從1940年開始寫《基地》小說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說的第一部花費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點點建立起一個全新國家的。然而,在大國構建過程中,每隔幾十年就會出現一次謝頓危機,於是端點星的人類就開始聚集在謝頓穹窿聆聽謝頓在上百年前錄制的教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謝頓本人死後將近好幾百年了,人類還是按照謝頓計劃發展,謝頓的每一個預言竟然全部正確。這不得不讓我產生了兩個問題:即使這是科幻小說,心理史學的預測也太准了吧,超級離譜了;二、謝頓到底是何許人也?竟能這樣牛B哄哄地預測那麼久的未來?

二、騾與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厭煩和困惑的時候,小說突然來了一個變奏,出現了騾這個怪物。騾是個什麼東東?他是天地造化生出來的一個變種——基因突變體。這個傢伙有一種超強的能力——能夠讀取、改寫他人的心靈,從而用心靈的力量來操控整個世界。騾的出現第一次讓謝頓的預言失敗了(但我覺得,失敗了我反而感覺更高興呢)。

更有意思的是,騾將基地攻陷了,謝頓計劃這就完全泡湯了。但是,一小批人開始另一套拯救計劃,這就是第二基地。據說,在當年謝頓建立基地的時候,不是建立了一個,而是建立了兩個,一個精於物理科學,另一個卻精於心理科學。事實上,端點星第一基地上的人們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學,他們只是謝頓計劃的執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學在第二基地,這幫人是心靈力學的高手。

到此為止,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阿西莫夫將這套理論命名為心理史學,而不是什麼人類行為統計學,或社會力學之類的。原來,這個心理二字埋伏著第二基地的伏筆。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現在的量子認知科學的研究,我咋感覺未來的量子認知就是心理史學呢。

於是,第二基地的隱君子們和騾之間展開了一場頗為激烈,而且爾虞我詐的心理戰爭。誰說西方人不擅長勾心鬥角的?讀一讀第二基地與騾這段,你就會發現阿西莫夫如果從政必然也是玩弄權術的高手。

然而,最最讓我大跌眼鏡的還不是這些,而是,謝頓計劃其實壓根就不是什麼預測,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師們可以像騾一樣操控人們的心靈,從而通過在關鍵時刻影響關鍵人物而保證了第一基地的發展可以按照謝頓計劃完滿地進行下去。

原來如此,謝頓計劃壓根就不是什麼計劃,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學也不是什麼單純的動力學,而是一種控制理論。這類似於自我實現的預言。怪不得,當第一基地的有識之士們了解到此事以後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謝頓與機器人

我的第二個疑問是,為什麼謝頓那麼厲害,能憑空創造心理史學和謝頓計劃。阿西莫夫好像了解我內心一樣,於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後,又寫了一個基地前傳,專門為我們講述科學家謝頓的故事。

原來年輕的謝頓也很挫,是一個鄉巴佬數學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玩數學游戲搞出了一套謝頓方程,但他自己卻並不相信這些。然而,比較悲催的是,當時的政治人物們卻很感興趣,因為他們想借心理史學來玩後來謝頓自己玩的這套自我實現的預言。

就在謝頓百般困惑,躲避事實的過程的時候,一位特別特別牛B的朋友出現了,這就是浮名。這傢伙不僅在各個地方都有一批跟隨他的死黨,而且還能起到心靈導師的作用,促使謝頓在經歷了一系列波折之後終於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學的研究過程中。

但是,我們憑腦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預測人類社會顯然需要大數據啊大數據。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論述,那時候的人雖然早已經可以在銀河之間超空間越遷,卻並沒有大數據研究,電腦落後啊。所以,謝頓怎麼可能完成這么牛的學問呢?

最後,他的朋友浮名幫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這個傢伙居然是一個老妖精,是一個機器人,居然已經活了大概2萬多歲了。而且他記憶超強,他的頭腦中包含了大數據。於是,在老妖精的幫助下,謝頓終於突破了障礙,建立了心理史學,並成功構思出基地的解決方案。在這里,小說提到了那個著名的機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還補充了一個第零定律。

所以,說了半天,人還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機器人!

四、蓋亞與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後,在讀者的百般呼喚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續寫了基地系列,於是就有了蓋亞與地球的故事。我覺得這部分的描寫更牛。

首先,時間回到了謝頓計劃執行了500多年的時候。基地這個時候已經非常牛了。同時,隱藏的第二基地也將自己隱藏的很深,幾乎沒人知道他們的存在。然而,就是在這個當口,一個端點星的奇人崔維茲卻偏偏不信邪,他始終堅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著第一基地的人。於是,在市長的安排下,他和一個老歷史學家佩羅拉特踏上了銀河之旅,去找尋銀河人類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這段旅程中,他們奇妙地踏上了一顆異常神秘的星球蓋亞。蓋亞是個什麼東西呢?原來她是一個星球,也是一個聯合在一起的超級生命體。蓋亞上的河流、山川、樹木、人類,全部都是聯通在一起的,他們共享著同樣的超級意識。

這讓我聯想到了阿米巴蟲,這些小東西在平時是單細胞的,但是在食物匱乏的時候,他們就會聚集形成一個全新的生物個體——鼻涕蟲。這就是生命系統,也是復雜系統最讓人感覺振奮的想法——跨越層次的存在。

小說中展開了大量的對蓋亞這種超級生物體的利弊的討論。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當蓋亞的一分子——年輕女子包綺思與老佩羅拉特做愛的時候,全蓋亞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悅——完全一點點的隱私都沒有。

目前,很多人開始構想未來的地球將會變成一個全球腦,但沒想到的是這種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做過詳細的討論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維茲他們在尋找地球的過程中,曾經拜訪過各式各樣的不同世界。在我看來,這些世界都彷彿在隱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類的各種可能未來發展。其中有一個世界叫做玻利亞,非常有意思。這裡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體,而且他們的頭腦中都已經植入了晶元,於是這幫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這恐怕已經說對了人類未來的演化方向。

最後,他們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來影響謝頓建立心理史學的老機器人丹尼爾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蓋亞這個星球的建立。他率領著機器人們滲透到人類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影響了整個人類的發展歷程。

因為受到機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約,他們不能傷害人類,而是善意地幫助人類發展。但最後,他們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須要由人來作出那最後的第一推動。於是,人類將會朝向一個全銀河系都要演化成一個超級蓋亞的方向而努力。

個人以為最後的對話非常精彩,深刻地討論了人和機器的關系。而且,還有那個最後的精彩絕倫的伏筆——難道飛龍是外星系的異類嗎?

五、基地與三體


最後我想簡單說一說我對《基地》和《三體》這兩部史詩級的科幻巨著的比較和看法。記得在我剛剛看完三體的時候,我就興沖沖地給我們學院的一個法國外教推薦這部科幻小說,他聽了聽我的介紹,就說你應該看基地。看來,基地對西方人的影響超大。而且,這也說出了這兩部小說的相似性。他們都是以大宇宙這個尺度為參考,都在用各種途徑探索人類的未來。

相比較來看,三體的故事性成分更強一些,而基地的科學探討的成分更強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麼首推三體。如果你想看關於科學的不嚴謹探討,那麼讀基地更合適。

7. 阿西莫夫作品閱讀順序

一、機器人系列

在閱讀機器人系列之前,可以看以下機器人短篇小說系列,有助於了解前提和背景知識。

1、我,機器人(I,Robot,1950)

2、收錄艾氏最早的機器人短篇小說,一般來說不列於「機器人系列」機器人短篇全集。

3、鋼穴(TheCaves of Steel,1954) 伊利亞·貝萊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說。

4、裸陽(TheNaked Sun,1957) 伊利亞·貝萊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說。

5、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1983) 伊利亞·貝萊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說。

6、機器人與帝國(Robots and Empire,1985) 「伊利亞·貝萊三部曲」續集二。

二、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

1、繁星若塵(TheStars, Like Dust—,1951) 銀河帝國第一部。

2、星空暗流(TheCurrents of Space,1952) 銀河帝國第二部。

3、蒼穹微石(Pebblein the Sky,1950) 銀河帝國第三部,最早出版但是故事年代最晚三。

三、基地三部曲系列

1、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1988)。

2、邁向基地(Forward the Foundation,1993) 正傳。

3、基地(Foundation,1951) 。

4、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1952) 。

5、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1953) 後傳 。

6、基地邊緣(Foundation's Edge,1982)。

7、基地與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1986)。

(7)阿西莫夫科幻小說讀後感擴展閱讀

阿西莫夫作品特色:

「背景廣闊,主線鮮明;布局得體,結構嚴整;推理縝密,敘述生動;史料詳盡,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蘊哲理」,這是跟阿西莫夫有過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對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

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

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

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阿西莫夫還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並頻繁地運用於寫作中。

8. 讀完全文請思考作為科幻小說三巨頭阿西莫夫的作品有怎樣的魅力

阿西莫夫的小說最大的魅力,在於他的所有長篇小說(甚至還包括一些短篇),都有一條暗線串連起來。也就是說,他的所有長篇小說,都是發生在同一個世界中,而且彼此之間都是有劇情關聯的,都能夠找到隱藏的線索可以彼此連接起來。
所以現在所謂的「漫威宇宙」算什麼?早在50多年前,阿西莫夫就已經通過他的小說打造出一個「阿西莫夫宇宙」出來了。

9.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讀書筆記

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猶太人,兒童時代離開故土俄羅斯去了美國.青年時代攻讀生物化學,此後他投身寫作,並成為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聞名遐邇,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早在本世紀50年代就以創作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而蜚聲文壇.他那非凡的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斷對虛構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他的著作題材廣泛,涉及科學、歷史、語言學理論和科幻小說.他異乎尋常的想像力同時贏得了成年人和兒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書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在他的書中,科學不再是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東西,只有你靜下心來,認真讀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進入科學的殿堂,領略科學的迷人魅力.《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界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涉及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10.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讀書筆記

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猶太人,兒童時代離開故土俄羅斯去了美國.青年時代攻讀生物化學,此後他投身寫作,並成為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聞名遐邇,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早在本世紀50年代就以創作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而蜚聲文壇.他那非凡的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斷對虛構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他的著作題材廣泛,涉及科學、歷史、語言學理論和科幻小說.他異乎尋常的想像力同時贏得了成年人和兒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書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在他的書中,科學不再是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東西,只有你靜下心來,認真讀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進入科學的殿堂,領略科學的迷人魅力.《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界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涉及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紹人類以科學的方法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奧秘的科普著作.其內容涵蓋了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及各個分支的發展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闡述了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別是科普作品,都已有了中譯本,在中國擁有大量讀者,甚至還有許多阿西莫夫迷.
附:
科學時代的偉大「講解員」
1992年4月6日清晨,一顆不平凡的大腦,在大洋彼岸永遠地停止了思考.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來著述最豐的作家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深情.」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時這樣寫道,「我並不為他而擔憂,是為我們其餘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
阿西莫夫創造了奇跡,他的一生也是一個傳奇.
告別實驗室,戀上打字機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雙親是猶太人.3歲時,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生性聰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歲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輔導下開始自學.7歲時,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9歲那年,他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首次接觸到科幻雜志.這些流行刊物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後來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常給人以傲慢的印象.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而且毫不挑剔,什麼都想學.他15歲便念完高中,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課余時間,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一邊積極思考問題,同時內心也湧起了一種創作的沖動.18歲那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21歲時,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點撥下,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並一舉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55年起,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光化學的研究.這期間,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系列.
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將它們作為科幻小說的情節與對話的陪襯).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一名科學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後他才「重出江湖」,再度進行科幻小說創作).
然而,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另外,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但自己的前途並不是在顯微鏡下,而是在打字機上:「我明白,我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婚的前妻的反對,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成為一名專業專家.
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那時候,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豈止「著作等身」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一年之內,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當每年修訂一次的美國《名人錄》徵集有關他的條目時,他自述已出版過467部著作.
他本人還作過這樣一個統計:從1950年出版第一本書《天上的小石子》(長篇科幻小說)算起,他花了237個月、近20年的時間,於1969年寫完他的頭100本書;往後至1979年3月,他用113個月、近9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二個100本書;而當他在1984年12月寫完他的第三個100本書時,只花了69個月的時間;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以後8年左右的歲月里,他以更驚人的速度寫了近200本書.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不過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個譯者林自新先生的說法,阿西莫夫豈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在其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小品40集,歷史19種,文學10種,談聖經的7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科幻隨筆2集,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學探案2部,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
科學世界的出色「導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在科學和公眾之間起聯系作用的人物,沒有一個人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
是的,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遂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再深奧的科學知識,一經他的妙筆點綴,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
請看《檯球》中他對於極其抽象的物理學上的所謂」兩場論」的描述:「請把宇宙想像為一塊又平又薄、柔韌性極強、不會碎裂的橡膠板.如果我們把質量這個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聯系起來,就可以想到質量會使橡膠板形成凹陷.質量越大,凹陷越深」.
再請看他在《無窮之路》一書中對「黑洞」的精彩描繪:「阿西莫夫的體重是74.8公斤,假如阿西莫夫被壓縮成一個黑洞,那麼他的直徑就只有2.22×10-25米」.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更令人驚嘆的是,阿西莫夫似乎從未有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
對於中國的科普作家來說,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與借鑒之處的.我跟國內翻譯阿西莫夫作品數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討過這個問題.例如,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學家出身,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又何以能寫出數以百計的優秀科普書籍和數以千計的科普文章?再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幾乎不必藉助於插圖,單憑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學上許多相當抽象、復雜的概念和問題講得清清楚楚.這在科普書林中,堪稱獨樹一幟;而從我國國情、尤其是當前出版、印刷事業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來看,科普書籍以文字為本、而不過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華插圖乃是非常可取的.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們倘能從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種啟示,則不亦美乎?
富有遠見的幻想家
阿西莫夫擁有科學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種頭銜,但以科幻作家最負盛名.他的科幻小說大致可分成「機器人」、「未來史系列」和「科幻偵探小說」3大類,其中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最為出色.早在20世紀40年代,在科學界遠未研製成機器人之時,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機器人系列小說中,富有遠見地預言了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以及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
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傷害時袖手旁觀;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第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保護行為與上述兩定律相抵觸.這3條定律明確規定了人與機器人的主從關系和相互制約關系,幾十年來已成為公認的研製和使用機器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它們被編成程序,輸入機器人的「大腦」中.
阿西莫夫自稱是科幻小說中「屬於比較認真的那一派」,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反對粗製濫造和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他的科幻作品不僅牢固地建立在科學的預測基礎之上,而且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真正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幫助人們擴大視野,創造性地思索未來,向未知的領域延伸、拓展.
阿西莫夫無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學者,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阿西莫夫還是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也就是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
「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職業是寫作,「業余愛好」還是寫作,寫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1985年,法國《解放》雜志出版了一部題為《您為什麼寫作?》的專集,收有各國名作家400人的筆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寫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對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或「寫作機器」的根源,有種種猜測和說法.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認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從事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在做一項「正當的工作」.從本質上說,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親多年辛勤工作經營的雜貨店那樣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這強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書數量,並時刻被一種危機感所驅使.而阿西莫夫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指出:家庭背景和兒時經歷對阿西莫夫寫作生涯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尋常,打小又受到嚴格的管教,再加上從小就承擔起家中的一些責任,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即便他已經功成名就、無須為錢發愁的時候,年少時就根植於他心中的對貧窮的恐懼一直還困擾著他.「所有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將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後來那個自覺、自律、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寫作幾乎能夠給他帶來生理上的痛苦.」
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猶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網路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可憐的傢伙,沒有別的事干.』」
不過,阿西莫夫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長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機前對身體自然不利,而且連正常的天倫之樂也難得享受.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多少與此相關.1969年,他在自己的第100本書《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寫道:「給一位寫作成癮的作家當老婆,這種命運比死還悲慘.因為你的丈夫雖然身在家中,卻經常魂不守舍.再沒有比這種結合更悲慘的了.」

熱點內容
武俠小說堡主 發布:2025-08-06 13:49:16 瀏覽:55
西遊記是一部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8-06 13:10:14 瀏覽:280
林凡和白衣小說叫什麼名字 發布:2025-08-06 12:44:02 瀏覽:25
晉江2013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06 12:13:34 瀏覽:324
類似超強兵王在都市的小說 發布:2025-08-06 12:12:13 瀏覽:241
民國言情小說基本不能看 發布:2025-08-06 10:58:49 瀏覽:337
科幻小說女主是蘿莉 發布:2025-08-06 10:56:31 瀏覽:121
紅樓夢小說全本閱讀 發布:2025-08-06 10:55:53 瀏覽:841
好看的完結穿越小說推薦2018 發布:2025-08-06 10:55:52 瀏覽:393
找本輕松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8-06 10:55:04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