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項目研究所
⑴ 科幻小說中的科技等級是多少級每級科技有哪些
應該算維度的控制吧 比如人類現在可以控制三維 也就算第三級吧。整個宇宙有十一維,就可以分成十一個等級了~~~
或者是文明的發展程度?比如什麼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汽時代,新能源時代(原子能時代)……
⑵ 哪一個科幻小說家放棄實驗室工作轉行寫小說好像還挺有名
劉慈欣。
劉慈欣(Cixin Liu),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陽市羅山,山西人[1],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2-3]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九屆全委會委員,[4]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5-6],陽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同時也是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1985年10月參加工作,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當代》年度長篇小說五佳第三名,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2012年人民文學柔石獎短篇小說金獎,2013年首屆西湖類型文學獎金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不能共存的節日》[7]《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8]
2015年8月23日,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9-10]。2017年6月25日,憑借《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11]。2018年11月8日,獲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12]。
2019年2月5日,劉慈欣作品改編電影《流浪地球》[13-14]和《瘋狂的外星人》上映[15],8月,獲2019福布斯中國100名人榜榮譽[16]。2019年9月23日,劉慈欣長篇小說《三體》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17]
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信陽市羅山,山西陽泉長大。
1985年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電工程系。
1985年10月參加工作,後於山西娘子關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19]
1989年創作科幻小說《超新星紀元》首版和《中國2185》,但未發表。[20]
20世紀90年代開始向《科幻世界》雜志社投稿。[21]
1999年6月,在《科幻世界》首次發表兩篇作品《鯨歌》和《微觀盡頭》,同年首次憑借《帶上她的眼睛》獲得1999年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21]
2000年發表短篇小說《地火》《流浪地球》,憑借《流浪地球》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21]
2001年發表短篇小說《鄉村教師》《微紀元》《全頻帶阻塞干擾》等,憑借《全頻帶阻塞干擾》和《鄉村教師》首度同時獲得銀河獎兩項獎項。[21]
2002年至2005年間,劉慈欣憑借一系列中短篇小說連續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期間的主要作品有《朝聞道》《思想者》《地球大炮》《詩雲》《鏡子》《贍養人類》等,並於2003年1月和2004年6月先後出版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和《球狀閃電》。
劉慈欣
2015年2月,劉慈欣憑借《三體》獲得美國星雲獎提名。[25]3月,接任騰訊移動游戲「想像力架構師」。[26]4月,作品《時間移民》獲得「2014中國好書」獎項。[27]6月,獲2015騰訊書院文學獎「致敬小說家」。[28]8月23日,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29]9月12日,劉慈欣獲第26屆科幻銀河獎特別功勛獎。[30]10月18日,劉慈欣憑借《三體》獲得了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頒發的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並被授予特級華語科幻星雲勛章,該等級勛章只有獲得國際最高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家有資格獲取。[31]
2016年1月19日,被評為「2015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32]發表短篇小說《不能共存的節日》。[7]3月4日,在接受采訪時確認,自己已當選山西省作協副主席。[5]6月15日,元力影業開拍青少年科幻動作系列電影《混沌之城》,劉慈欣為該系列影片擔綱監制[33]。10月,劉慈欣成為中國"火星大使",為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全球徵集活動宣傳推廣工作代言。[34]
2017年4月4日,雨果獎候選小說名單揭曉,劉慈欣以《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英文翻譯:劉宇昆)再次入選雨果獎最佳長篇提名[35]。6月25日,劉慈欣憑借《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了世界級科幻獎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11]
2018年7月12日,IDG資本宣布正式聘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擔任IDG資本「首席暢想官」。[36]11月8日晚,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12]
2019年4月14日,劉慈欣當選第七屆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37]
⑶ 求一個忘記了小說名的科幻小說,男主得到了一個神奇的立方體,能穿越到未來的m國軍事基地
下載一個小說閱讀軟體,搜索一下主角的名字,如果找不到多試幾個軟體。
⑷ 一本科幻小說,內容是一開始主角和他的機甲被冰封住,後來被地球發現解凍後溜出了研究所加入了一個學院
你要說明什麼樣的問題
⑸ 我想寫一部綜合體硬科幻小說, 展現所有飛船數據,各個種族科技等級,
轉的
宇宙文明分級是一個很科學又很科幻的概念。
關於這個概念,比較可靠和被廣泛認同的是卡爾達肖夫指數。
下面將作一個較為詳細的闡述。
內容較多,包含:卡爾達肖夫指數的定義、指標、計算方法、各種文明對應的指數、地球文明指數的發展及展望、各等級文明的毀滅方式,以及參考資料。
【定義】
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是用技術先進程度來量度文明層次的指標的一種方法,根據一個文明所能夠利用的能源數量。它是在1964年由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首先提出。
【指標】
它的指標有三個類別,I型,II型和III型。
主要量度一個文明對於能源的使用率,所謂文明是有它的消耗及增長率。
一個I型的文明使用在它的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資源;
一個II型的文明利用它的恆星所有的能源;
一個III型的文明利用它的星系的所有能源。
【計算方法】
卡爾·薩根建議定義中間值(不考慮在卡爾達肖夫的原指數),由上面給出的值的類型1,2和3的內插和外插,使用下面的公式:
其中的K是一個文明的卡爾達肖夫指數,和 MW 是它使用的電力,以MW為計。
按照這個計算方法,
I型 — 文明對行星可以駕馭的能量大約是10^{16} W。實際的數字是有很多變數的,地球的特定變數為 1.74\times 10^{17} W。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times 10^{16} W。
II型 — 文明對一個恆星所可以駕馭的能量大約是 10^{26} W。同樣地,實際的數字是有很多變數的,太陽輸出的指數約為 3.86\times 10^{26} W。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times 10^{26} W
III型 — 文明對一個星系所駕馭的能量大約是 10^{36} W。這個數字是有極多變數的,因為星系的體積在變化中。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times 10^{36} W
——————————
目前地球人類的卡爾達肖夫指數大約是0.73。
加來道雄認為,人類可能在100〜200年左右達到I型狀態,在幾千年後達到II型狀態,而約在10萬至一百萬年後達到III型狀態。
——————————
【各個級別的文明時代對應的卡爾達肖夫指數】
(1)龐物質,分子團
a. 石器 (冷) 新舊石器時代 (0型文明)
b. 金屬(熱) 青銅/鐵器時代 (0型文明)
c. 復合材料 工業時代,電子時代,原子時代 (0+型文明)
-鋼鐵,合金,塑料,橡膠。工業機器與電氣裝置。
d. 高級復合材料 太空時代,信息時代 (0+型文明)
-太空合成純凈復合材料,非金屬高強度材料,智能材料,微米技術裝置。
(2)納米技術:10^-9米
分子結構材料 星球時代 (1型文明)
-地球的開發:地球改造工程,天梯,洲際隧道,巨型運河,超深采礦;
-碳納米管,巴基球,人造鑽石,合成生物,人造生命,納米裝置/機器人。
(3)皮米技術:10^-12米
原子結構材料 行星系時代 (1+型文明)
-極端地外星球環境的開發:地球化地外行星,地心探索;
-物質重組循環,列印復雜實物。
(4)費米技術: 10^-15米
強相互作用材料 恆星系時代(2型文明)
-太陽系恆星的開發:恆星工業,人造星球。
-合成各種元素,人造奇異原子,奇異材料,物質遠距離瞬間傳送。
(5)阿米技術:10^−18米
基本粒子材料 星系時代(2+型文明)
-宇宙極端星體的開發,人造星體。
-能量x物質隨機轉化。
(6)普朗克技術:10^-35米
光子,引力子,時空結構。 宇宙時代(3型文明)
-泛宇宙的開發;人造宇宙,高維度空間的操控,時空探索。量子極限。
——————————
【地球文明指數的發展及展望】
——過去——
0型早期
【從游牧採集式至到農耕,懂得生火並加以利用,有著分工社會制度,學會製造並利用工具(從石器至金屬器).他們生活在小部落父系或母系社會上.他們有了基礎語言和原始宗教,有能力建造比較獨立於自然的建築物。部落之間常發生戰爭與交流。】
0型中期
【進一步了解生理學,自然科學,藝術,哲學與文學。使用船隻遠航,他們其他的文明進一步交流與貿易,移民。】
0型晚期
【工業時代】:政治與社會權利的思想**浪潮,傳統封建君主制度的消失,許多現代國家初步出現 ,帝國主義初步成型。生產力大大增加,產品統一化。
【電子時代】:建造大型建築物,能夠獨立維持的城市;遠距離通信與空中交通的出現使得文明間出現廣泛的交流,國際觀衍生。發生了決定未來國際形勢的兩次世界大戰。
【原子時代/太空時代】:聯合國以及各種國際組織的成立;出現核武,核威懾下的國際和平,民用原子能源;電子計算機,化學火箭, 人造衛星,洲際導彈, 人類太空首航,人類登陸登月,發射行星際探測器。更深切地了解物理學,人類幻想開始變得富。
【信息時代】(現代):互聯網,衛星通信系統,後石油時代,再生能源時代,人工智慧機械。全球化活動:全球共同經濟體,反全球化的分裂主義與恐怖主義事件,全 球局勢動盪。實驗性搜尋地外文明/行星。太空領域國際化與商業化, 國際太空站。
國際文化:各種全球娛樂潮流,各種各樣的反思,出現對末日恐懼的情緒。氣候變化,災難頻發;地球文明向1型等級過渡時,這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刻,全球和平邁進或可能爆發一場無法避免的結合太空,網路,天空,海上-海底,陸地一體的世界大戰。
【這場史無前例的動盪將決定人類到底是和平邁進或戰爭毀滅。】
——未來——
1型 初期 (100年內)
【類似「天梯」軌道攀登器,海底隧道,洲際大型運河,超深井的浩大地球工程,「天梯」周圍的太陽能板向外輻射並不斷地擴建,海上城市,無國界行星社會,行星際旅行,區域性天氣與地質活動的控 制,地幔淺層探測,修復臭氧層,綠化沙漠地區,外行星基地,空天飛機,太空旅遊業,防小隕石碰撞,太空工業和大型空間太 陽能。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能量發電島。利用核能推進系統的宇宙飛船,跨越洲際與海洋的真空磁懸浮列車。平方公里陣列或天基發射器等工程或許能夠與地外文明取得聯系獲得突破性成功。基因與量子計算機問世,人造智能全球最高決策者,全球無線電力供應,全球通用電子貨幣,全球通用通訊系統,全球無線網路系統,無國界入境通用簽證,人類接受基因治療,復活史前動物,無人室內農場與全自動化工業區;個性化產品設計,第二人生模擬網路系統,遍布全球角落無處不在的 電子計算機/智能操控界面,與人無異的高智能機器人。現代人理想中的共產烏托邦式社會。技術爆炸,技術恐懼。】
1+型 成熟期 (100~200年後)
【恆 星際探測器,深海與軌道城市,向地球南極或綠化內陸區大規模移民,全球氣候與地質活動的控制,地球防禦系統,防小行星碰撞。星球周邊布滿太陽能密集型收集 器,在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中建立移民地,仿生與超高智能機器人(智能危機),基因治療大幅度延長人類壽命,人類開始向近地空間殖民,小行星采礦,以及行星際 移民。人體改造的計劃展開,出現人機混合類,人類服用營養丸,量子隱形傳輸實質化。開始執行改造太陽系類地行星的計劃。一些具有冒險精神的文明或許在這個 階段利用混合動力(反物質+核聚變+激光帆)宇宙飛船嘗試進行「數代衍生」的臨近恆星際旅行。】
過渡期2型 (數百年後)
【此時的文明能量輸出足以大規模生產能量轉化最為高效的反物質,而近光速運行的「正反物質湮滅」宇宙飛船將有可勝任的燃料,所以恆星際旅行將成為現實。物理學 接近完全知曉大統一論,改造與綠化類地行星的工程完成。在太陽附近大規模收集與量產反物質,在臨近恆星際的行星上建立根據地,人類文明演化為多個聯合行星 體社會。星球發動機。】
2型(千年後)
【人造星球,可能與其它的高等外星文明建立星際聯盟,或許通過行星級別大小的巨型「定 向電磁波」(激光脈沖)信號發射器與其它文明進行遠程交流。或直接更改母恆星逃脫的光量或製造開關信號以便讓其它的文明察覺他們的存在。開始向臨近的太陽 系行星移民,大量使用恆星能量(近距離主動提取),利用太陽的物質創造星球,懂得操縱重力場,能夠逃脫超新星的爆炸(能夠避開宇宙種種的區域性浩劫。 反 物質能源普遍應用於推進系統,空間推進方式為類似空間彎曲(超光速?負能量?),充分地利用 幾乎所有太陽系的資源,隔空傳物與移物現實化,原子重排與物 質列印技術 ,造出幾乎天衣無縫幾乎完美的物體。智能機器可以通過利用當地的常見原材料(鐵,硅,碳等)與陽光或宇宙能量為能源進行自身不斷復制與組裝 (類似植物的繁殖,以及何式的越長越多,到達限定的數量為止);可以進行宇宙尺度的工程,太陽周邊的軌道上布滿著漂浮的密集型(電磁波與熱輻射)收集器。 多個聯合太陽系社會。 玩轉物質世界的費米技術,元素能任意拆開,轉化並合成另一種元素,製造奇異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材料。】
3型(地球數萬年後)
【星系際旅行與移民;人造星體,提取零點能暗能量。能操控物質更深層的維度,能夠產生改變宇宙結構的能量。對時空本質的操控或許讓許幾乎所有的科學幻成真,技術奇異點的遙遠未來,我們不能預測,這是玩轉整個宇宙文明的誕生,神也。】
——————————
【各等級文明的毀滅方式】
0型 =自然災害,疾病,戰爭,資源短缺。
0+型 = 極端天氣災害,核戰爭,超級地質活動,超級火山與地震,隕石碰撞。
1型 = 小行星或彗星碰撞,人造智能危機,太陽活動劇變。
1+型 =人造智能反叛,太陽衰老並膨脹爆發,臨近超新星爆發。
2型 = 星際戰爭。超高能星體爆發。
2+型 = 星系大碰撞。
3型 = 宇宙大爆炸。
3+型 = 意識消散。
————————
【參考資料】
1.維基網路,卡爾達肖夫指數,2014.10.6
2.Lemarchand, Guillermo A. Detectability of Extraterrestrial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Coseti..
3.Kaku, Michio. The Physics of Interstellar Travel: To one day, reach the stars.. 2010 [2010-08-29].
4.網路三體吧:【宇宙文明的分類】
首先請從這兩個作品裡選出你認為是科幻的:
A.吞噬星空 B.銀河系漫遊指南
選A的話請無視以下內容
選B的話 推薦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 韓松的火星照耀美國 克拉克的太空漫遊系列
當然 首推大劉的三體
⑺ 關於《科幻世界》和《奇幻世界》雜志社的一切資料
一九七九年,四川省科協創辦了一個名叫《科學文藝》的科普雜志,就是今天《科幻世界》雜志社的前身。
大家一定要注意「四川省科協」這五個字,否則你無法理解《科幻世界》的真實地位。近幾年來,這家雜志社在廣大科幻愛好者心目中已經隱約有了「國家級科幻雜志」的權威性。一次,《科幻大王》雜志社邀請太原當地的科幻迷座談,那些被邀的科幻迷們就私下裡嘀咕:「總部」知道後會不會生氣?河南劉相輝掏自己的錢辦了《科幻小品》,就有讀者寫信質問:你辦這個雜志,有沒有得到《科幻世界》的批准?甚至一些比較有見識,知道中國新聞出版管理體制的人也不清楚真相。前年,筆者參加中國科普研究所的科幻課題研討會,會上一位來自中國電影出版社的編輯就問:為什麼中國科協把這樣一份「國家級」的科幻雜志放到了四川?
另外大家還要知道,在中國的計劃體制下,每個省都要辦一家科普刊物,象上海的《科學畫報》、海南的《大科技》等。如果你沒有找到你那個省的科普刊物,基本上是由於它的發行量太小的原因。《科學文藝》當初就是作為四川省下屬的省級科普刊物出台的。
那個時代里,科幻和科普是不分家的。甚至中國科幻作家的全國性組織都被稱作「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並延續至今。當時的《科學文藝》上充滿了科普文章、科學家傳記等內容,當然也有大量科幻小說。而那時許多科普刊物甚至純文學刊物也都在發科幻小說。《科學文藝》只是更為集中一些。當時與它風格一樣的刊物有北京的《科幻海洋》、天津的《智慧樹》、黑龍江的《科學時代》和《科幻小說報》,被稱為中國科幻的「四刊一報」。
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里,《科學文藝》輕而易舉就達到了二十萬冊發行量。其它幾家科幻報刊也是一樣。但是很快,政治和市場的壓力雙管齊下,其它幾家無法抵擋,敗下陣來。最後一個倒閉的是天津的《智慧樹》,時間是一九八六年。
壓力之下,四川省科協讓《科學文藝》自負盈虧,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從那以後,這家雜志社慢慢變成了「紅帽子企業」:頭頂著國家刊物的名義,實際上是股份制的民營企業,它的老闆就是雜志社裡的幾個大股東。這也是中國的科幻愛好者應該知道的,否則你無從了解它的許多作法的基礎是什麼。它擁有國營出版單位無法擁有的靈活,同時對於市場壟斷也擁有一般國營出版單位無法擁有的渴望。
沒有婆婆,一方面沒有靠山,一方面也沒有了束縛。當時不足十人的小雜志社民主選舉了自己的社長,就是現在的楊瀟。楊瀟當選除了本身確有能力外,前四川省委書記女兒的身份也是重要因素。客觀地說,如果不是這個擋箭牌,中國科幻惟一的一脈香火也將不復存在。那麼九十年代中國科幻的復興將因為缺乏核心,會比現在更困難一些。在楊瀟的帶領下,雜志社舉辦了世界科幻大會,改變了辦刊風格等等。這些<科幻世界>本身有大量文字宣傳,我就不多說了。有一個事實我可以告訴嚮往英雄主義的朋友:《科幻世界》發行量最少的一期僅七百份。而今天是數十萬。單從這個角度來說,它的確是一個商業英雄。
當時,科幻世界的決策層主要由四人組成:楊瀟、譚楷、向際純、莫樹清。向際純時任美編負責人,也是一個策劃人。老讀者們一定還知道,九四、九五年那時,《科幻世界》象今天的《科幻大王》一樣,一半文字一半卡通。沒有這個轉軌,《科幻世界》就無法切入中學生市場並獲得生機。而整個工作基本是向策劃並組織的。當時還有一套暢銷的科幻美術卡片也是向的手筆。
人的功勞大了,自然不滿足原來的地位。於是決策層中發生了一場1:3的斗爭。結果以向際純離開成都到北京一家出版社任職告終。從那以後,再沒有人向楊瀟的地位挑戰。今天,她是雜志社的絕對權威,整個雜志的行事風格很大程度上是她個性的延伸。只是她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公眾並不熟悉她。
《科幻世界》艱苦多年,到九四年才扭虧為盈,後來經歷了一個暴漲期,錢大把的進來,又不知如何管理。當我九八年到《科幻世界》時,雜志社正處在這個時期內。成都的科幻迷組織只要報個活動計劃,就能成百上千地從雜志社拿出錢來。裝修個辦公室也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無預算無計劃。他們在上海搞的大型宣傳活動花費了兩萬塊錢。九七年那場完全由《科幻世界》一家出資,投入巨大的世界科幻大會更不用說了。公正地說,《科幻世界》那些年搞的活動是中國大陸僅有的科幻活動。沒有這些活動,世人更不知科幻為何物了。
筆者於九八年初進入科幻世界,除本人申請外,還因為一個非常荒誕的原因。當時,他們開始想在科幻愛好者圈子裡找編輯人員,先考查了江蘇一位姓侯的科幻迷。結論是此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對雜志社的形象有影響。正好我提出申請,於是我這個身材不矮小的北方人就佔了便宜。雖然我作了充分准備,但沒有任何考試、測試,我就進了《科幻世界》,直到我自己不想呆下去為止。
後來我才知道,之所以沒有這種任職考試,是因為社裡根本就沒有人能考我。我到雜志社最初一個多月里,竟然沒找到能夠談科幻的人。當時雜志社的編輯部由來自成都一些文學刊物、劇團的編輯組成,本身對科幻全無理解。我與一位五十齣頭的老編輯住對門,他家裡有許多古典文學著作。他對我說,下了班以後他就看這些,對科幻全沒有興趣。至於年輕員工更不用說了,他們基本上是科協老員工的子弟,來《科幻世界》單純是為了一個飯碗。那時社某領導愛提的一件事就是,他把年輕員工召到一起,讓他們每人說出三個科幻作家的名字,無論中外均可,結果成績最好的說出了兩個!當然,這些職工的為人都很不錯。同事期間,他們也很關心我這個外地人。但是這種興趣和志向上的錯位不能不說是個問題。
自我以後,雜志社陸續引進了姚海君、文瑾、唐風、劉維佳等人,這才使《科幻世界》里有了懂科幻的人。在雜志社與作者和讀者交流時,這些年輕朋友作了主要的工作。但是你千萬別有誤解或者多大的期望,因為他們只是打工仔,在大政方針上是完全沒有發言權的。
阿來進入雜志社又是另外的問題。九七年我參加北京世界科幻大會時,阿來就隨譚楷來到的北京。我清楚地記得,當時一位北京「消息靈通人士」遠遠地指著他說,這個人將是茅盾文學獎的得主。那時我連茅盾文學獎幾年一屆都不知道,所以根本沒想到,這位老兄竟然在「預言」三年以後的事情!當然,《科幻世界》的領導想必更有「預見性」,所以早早地把未來的茅盾文學獎得主聘於賬下,等待新聞爆起的那一天。
作為生意人,雜志社高層在扭虧為盈之後,一直在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在他們看來,中國科幻的市場就這么大,也沒什麼搞頭了。於是把大量資金抽到其它項目上去。頗為諷刺地是,這些項目都賠了錢,個別小公司甚至走到倒閉的邊緣。幾年來,仍然只有他們從內心深處並不喜歡的科幻給他們帶來了利潤。並且利潤十分巨大,足以把那些虧損沖得無影無蹤。後來他們變「扎實」了,只是把從科幻上賺到的錢置換成房地產:住宅房以獎勵為名送給「老職工」,另外還有其它一些房地產,置業范圍甚至遠達成都以外的某郊縣。當一個科幻愛好者走進他們那些擁擠的辦公室時,很難想像這個雜志社真正的家底。
這種「見好就收」的舉動從九八年就開始了,這也是促使我離開雜志社的原因。雜志社的領導都臨近了退休年紀,這么作無可非議。而我還是個三十不到的年輕人,坐在一輛日見保守的車上是沒有前程的。只不過那時,我沒有對任何人講這個心裡話。
人們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評價《科幻世界》的性質。我個人認為,《科幻世界》總得來說,只是一家介入科幻市場的普通文化企業。它在以自身贏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中,大大開拓了中國科幻的市場,在九十年代以後,提高了中國科幻本以衰弱的影響力。但它從來不是,也從不準備成為中國科幻事業的某種核心。
在科幻方面,筆者只看到過楊瀟的兩篇文字,一篇是八十年代初期發表在《科學文藝》上的科幻小說《蘭》,一篇是九七世界科幻大會上的論文。譚楷發表過科幻小說《太空修道院》,以及《林聰點評科幻》。除此之外,在私下場合里,他們對科幻是很淡漠的,甚至頗有自卑感。因為他們的社會關系並不在科幻作者和廣大的科幻迷中間,而在他們真正生活的那個環境里,說自己是搞科幻的,一直會受到周圍人的白眼。這幾年情況之所以好轉,也完全是因為《科幻世界》是整個四川省最賺錢的雜志,看在錢的份上,沒有人再笑話他們是「搞科幻的」。筆者半年中參加了十幾次社內會議,沒有一次談科幻文藝的創作問題,甚至也沒有人關心這個問題,因為那時《科幻世界》在全國科幻愛好者中間已經有了堅實的影響,雜志社可以把它當鈔票來印刷。最近兩年裡,《科幻世界》的大批年輕編輯寫下了不少有關中國科幻事業的文字,但他們從來沒有決策權。
作為一家商業企業,進行任何以贏利為目的的行為,都是不應受指責的。但是,如果這家企業試圖打破游戲規則,變自由競爭為壟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對於中國科幻,該雜志社主要領導私下裡下過斷語。客氣些會說:沒有《科幻世界》就沒有中國科幻的今天。不客氣時也說過:沒有我某某某,就沒有中國科幻的今天!(對包括筆者在內僅有的兩個聽眾講的。)所以,任何染指這個市場的力量,必然被他們視作當然的敵人。
當《科幻大王》於一九九四年准備創刊時,主編曾經到成都去向老大哥請教。受到冷遇自不必說。可笑的是,後來,在《科幻大王》已經生存了數年的情況下,《科幻世界》卻在任何公開場合都稱,自己是中國惟一的一家科幻雜志。直到九九年天津《科幻時空》創刊時,才改稱自己是「中國最大的科幻雜志」。之所以給《科幻時空》這個面子,是因為《科幻時空》的前身《智慧樹》乃元老級刊物,中國科幻圈裡的元老們都與它有過合作關系,再不能視而不見。
壟斷作者是《科幻世界》領導一慣的作法。在九七年以前的一段時間里,他們曾給每個作者一份合同,要求全面壟斷作品的使用權,但只付給一次性的稿費。這個《版權法》並不保護的無效合同在作者圈子裡被戲稱為「賣身契」。就是後來不再有這個合同時,他們也一慣視在該刊上發過作品的作者為「我們自己的人」,對他們到其它地方發作品非常反感。其實,現代出版業有「簽約作者」制度存在,如果雜志社真的與某位作者簽約,出錢買斷他一定時間內所有作品的首發權,是可以將他稱為「我們自己的人」的。但《科幻世界》從來不準備運用這種商業手段,而一直想靠「感情投資」來達到目的。
這些年來,不知有多少雜志社、出版社找到《科幻世界》門下,想與他們合作出書。被一概拒絕。想打聽作者的通訊地址,那更是沒門。尤其是後者,實際上已經嚴重損害了作者的利益和中國科幻事業的整體利益。因為《科幻世界》版面有限,再好的作者一年也只能發表幾篇作品。而作者無法與其它出版單位溝通,手邊大量積壓稿件不能發表。想搞科幻的出版社又找不到作者。最後「出面」解決這個問題的還是日益發達的互聯網。現在絕大多數主力作者都已經上網,《科幻世界》已經根本無法再搞這釧封鎖。
就是對一般科幻愛好者,「效忠」兩個字也是必不可少的。九九年九月份,長春的科幻愛好者計劃舉辦大型科幻活動,邀請了《科幻世界》。同時也邀請了《科幻大王》、《科幻時空》,以及當時准備復刊的哈爾濱的《科幻小說報》。結果,《科幻世界》發現竟然有競爭對手也要到場,就揚言收回准備提供的兩千元贊助。活動組織者都只是高校學生,沒有這兩千元,已經准備了近半年的活動就只有泡湯,只好在壓力之下向其它三家說了拜拜。由於事發突然,《科幻時空》的主辦單位,天津新蕾出版的副社長和該刊主編沒得到通知,已經到了長春。於是幾個高校科幻協會的負責人們只能用搞地下活動般的方式,偷偷地和他們見了面。長春那些可愛的科幻迷我都見過,也打過交道。但這件事發生後我一直沒敢問他們,他們對中國科幻事業所抱有的理想主義是否有所衰退?但願結果不是這樣。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前幾年的《科幻世界》上印有「特邀副主編吳岩」的字樣,現在已經沒有了。吳岩雖然今年尚不滿四十歲,但卻是中國科幻的前輩級人物。七十年代末,初中生吳岩就開始創作科幻小說,產量頗豐,並且是世界科幻小說協會七名中國會員之一。經歷了中國科幻二十年的興衰史。又因為主持北京師范大學的科幻講座,在作者群中擁有大量人望。當年《科幻世界》還非常弱小的時候,也頗能禮賢下士,於是有了這么一個「特邀副主編」的安排。吳岩為《科幻世界》作了兩件事:首先是幫他們建立了與世界科幻協會的關系。今天《科幻世界》能夠年年出席世界科幻大會,能夠通過這個組織方便地購買海外科幻作家版權,吳岩作了重要貢獻。另外,就是幫他們協調與年輕作者的關系。沒有他的安撫,那些二十齣頭,血氣方剛的作者與《科幻世界》的關系可能會更糟。但是,由於《科幻世界》一慣不變的霸氣最終損害許多作者的利益,吳岩也不得不出來為作者們說話。所以他再不可能是《科幻世界》的「特邀副主編」了。
閱讀面更廣,關注中國科幻時間更長的讀者可能會發現,七、八十年代一些科幻前輩(不方便具名,大家能理解)現在仍然活躍在舞台上。他們編從書,搞翻譯。到書店裡能從各地出版的科幻圖書中發現他們活動的身影。但卻沒有人與《科幻世界》合作。除了應酬性的活動和文字,雙方就象是兩個派別。這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作為「晚輩」的《科幻世界》現任領導希望一點點在年輕的科幻愛好者心目中抹去那些前輩的影響。另一方面,那些老作家、翻譯家和編輯們也不買《科幻世界》的賬。這種關系雙方心照不宣已經有若干年了。九七年世界科幻大會召開前兩天,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在北京郊外某風景區召開了一次全國科幻研討會
。包括「中國科幻之父」鄭文光在內,老中青三代作者濟濟一堂,探討中國科幻事業發展的前景。而近在咫尺的《科幻世界》雜志社的人卻誰都不去。某記者就此詢問當時《科幻世界》來的一個高層領導,那個會與這個會(北京世界科幻大會)之間是什麼關系,這位領導很簡明地說,兩邊不是一派!這段對話就發生在筆者面前。
當然,還有許多事實可以說明,在今天這個越來越開放的時代,《科幻世界》的高層領導一直在徒勞地試圖使中國科幻成為自己一家的天下。只是那些事情涉及其他人的利益,或者一時無法核實,筆者就不寫在這里了。
筆者曾經親耳聽到一位資深科幻迷說過,《科幻世界》就是中國科幻的「延安」。當然,在事實的教育下,今天他已經不再抱這個幻想了。筆者寫出上面這段文字,就是希望更多的科幻迷不要對那些自己樹起來的偶象抱有幻想。科幻是需要想像力的,但科幻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存在。如果你能這樣考慮問題
⑻ 科幻小說中有哪些科技組織
SCP基金會,GOC全球超自然聯盟,TCP等等
(吹爆我大基金會)
⑼ 世界十大科幻小說
1.《魔戒之王》(奇幻)——J.R.R. 托肯恩
所有奇幻文學的鼻祖,當然,贏得了我們最頂端的位置。除了全然獨立創造了奇幻文學類型和影響了幾代作家之外,托肯恩的傳說講述了一個宏大的故事。
2.《Amber歷代志》(奇幻)——羅傑·澤拉茲內
Amber(琥珀)是惟一真實的世界。所有其他的世界,包括地球,只不過是幻像。柯文王子,Amber王座合法的繼承者,必須征服這些交錯的真實,反抗惡魔的壓迫,並且還要在他自己殘酷的家族體系中存活下來去贏得王冠。
3.《安德的游戲》(奇幻)——奧森·斯科特·卡德
僅僅八歲,安德·威金斯就成為地球上最優秀的軍事天才。面臨著戰爭的現實,安德選擇了離開軍隊而成為了一名「言靈者」、一名顧問、真理的搜尋者和在需要咨詢的家族中做仲裁人。不幸地是,上天賦予了他另外的任務。
4.《神經漫遊者》(科幻)——威廉·吉布森
一個耗盡了好運的黑客、同時也是一個做夢都想斂財的傢伙發現了一名新生AI的秘密。網際龐克第一次被提出的著作,也是吉布森眾多作品的第一部。
5.《異教徒湯瑪斯·寇文能歷代記》(奇幻)——史蒂芬·R.·唐納森
一個真實世界的麻瘋病人,湯瑪斯·寇文能被傳送到一個由污濁的、邪惡的力量包圍的幻想世界。只有用他隨身所攜之「離奇魔術」簽訂的契約才能解救這個世界,但是他並不相信這個幻想世界的存在。
6.《基地》(科幻)——艾薩克·阿西莫夫
陷入衰落的銀河帝國和控制了殺傷性機械的科學家神秘社會的史詩故事。
7.《沙丘》(科幻)——弗蘭克·哈伯特
沙丘系列的第一部講述了宇宙中最強大的靈媒,波爾·阿特雷茲的事跡,他在學習應對政治上的陰謀和沙漠行星阿拉吉斯環境上的荒涼的同時也在平衡著自己不斷增長的力量。
8.《艾爾瑞克》(奇幻)——邁克爾·摩考克
一名白子戰士/巫師在一次死亡競賽中找到一柄吸魂劍而且在「秩序」和「混亂」之間的終極打擊下拾起了它。
9.《高堡中的男人》(科幻)——菲利浦·k.·迪克
充滿了偏執狂和復雜真實的游戲,這種「假如納粹德國獲勝」的劇情是曾經被寫過的最非主流的歷史。
10.《1984》(科幻)——喬治·奧維爾
真誠的講你會喜歡這本書的。它是一本你要獨自看的書;沒有其他人在身邊。你會在每天晚餐後花上二個小時看這本書;「熒光屏」能確保這一點。老大哥會成為你的朋友。
⑽ 有一本宇宙科幻小說,說主角在實驗室被電之後,發現自己可以控制細胞
人在活著狀態的時候必定會想到的幾個問題,比如「宇宙是什麼?有多大」,「世界是怎麼產生的」,「我是誰?你是誰?為什麼有你我之分」等等這些看似無聊卻
又誰都思考過卻又無法想透的問題。從古至今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模型,有上帝創世,有真主創世,有梵天夢世,有一切皆空,有一切皆無,無論是那種宗教都是
圍繞這個何生何為何滅的疑問而發,讓人難以理解和如此的神秘。在此文中「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來解釋這一問題,希望和每一個思索這些問題的朋友們進行討論。
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淺藍色的地球是惟一一顆布滿了生命的星球,在它的高山、海洋、森林、藍天、兩極,活躍著近二百萬種生命,它是當之無愧的
生命樂園。可是,生命為什麼這樣鍾愛地球呢?
盡管目前學術界還無法准確地給生命下一個定義,但生命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它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能夠自我復制;二是能夠新陳代謝。這兩種活動的進行,都需
要能量,就動物和植物而言,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
如果行星距離太陽過遠,比如冥王星,接受到的太陽光芒極少,彷彿傳說中的陰曹地府,生命由於得不到足夠的能量而無法生存;如果行星距離太陽過近,比如金
星,接受到的太陽光芒極多,白天黑夜的溫度都在400攝式度以上,就像神話中的煉獄,生命也難以生存。
地球距離太陽既不太近,也不太遠,接受的光照適中,植物可以自如地利用太陽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儲存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當素食動物吃植物時,這種被儲存
的能量便到了素食動物體內,當肉食動物吃素食動物時,能量又到了肉食動物體內……就這樣,是太陽的光能開動了地球上動物和植物的生命機器,使動植物子孫興
旺、生生不息。
地球上適宜的溫度,是生命活動必需的。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是通過新陳代謝供給的,而過冷或過熱的環境都不利於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只有在適宜的溫度下,植
物才能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
地球有大氣層保護,這對於棲息在它上面的生命而言,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大氣層擋住了來自宇宙空間的強烈的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傷害;大氣層擋
住了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隕石,地球表面才沒有像月球表面那樣坑坑窪窪;大氣層就像一床厚厚的棉被,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光不會散發到太空中去,地球上的溫
度才不會劇烈變化;假如沒有大氣層保護,地球上就不會有刮風下雨,也不會有江河湖海,地球將是一個死寂的荒涼星球。
地球上有繁榮的生命,這與它是一顆岩石星球也不能截然分開。地球的核心是融融的岩漿,岩漿的主要成份是鐵。在地球自轉過程中,鐵質核心產生了強烈的磁場。
這種磁場包繞著地球,保護著地球。當太陽風暴,也就是來自太陽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向地球猛烈襲來時,這種包繞著地球的磁場把它擋在了太空,從而保護了地球
上的生命。
對於生命而言,地球上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然而在浩淼無垠的宇宙中,太陽系只不過是滄海之一栗,太陽不是茫茫太空中惟一的恆星,地球難道就是茫茫星海中惟
一有生命居住的行星嗎?
地球的原始水環境使地球上有了有意識的物體,經過漫長的演變以及一些環境因素,水生生物開始在陸地生息,以至到恐龍的鼎盛時期,由於小行星的撞擊使大多數
的物種滅絕(目前支持率最大的解釋)約有99%,使一些先天弱小的生物有了發展的機會,在經過漫長的時間猿猴進化,有了一些智慧,經年的累積才有了現在的
知識.漫長的歷史,還有現在暫時主宰地球的人類。
由於在此回答有限,你可以點擊九天靈舍頭像 >> 查看看多資料,裡面有郵件可以聯系,把非公開資料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