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熱科幻小說
A. 找一本科幻小說
一樓的回答瞎七搭八!怎麼可以侮辱大劉的《超新星紀元》?哪來的艷遇!
拿一段節選以饗大家:
在那遠得無法想像的外太空,死星在繼續走向自己的末日。又發生了幾次氦閃,但規模比第一次小,氦聚變生成的碳和氧又組成了一個新的核心。緊接著,碳氧核心又被點燃,產生出更重的氖、硫和硅元素。這時,恆星內出現了大量的中微子,這種不和任何物質發生作用的幽靈般的粒子,不斷地帶走核心的能量。漸漸地,死星中心的核聚變已無法支撐沉重的外殼,曾使死星誕生的萬有引力現在干起了相反的事,死星在引力之下坍縮,成了一個緻密的小球。組成它的原子在不可思議的壓強下被壓碎,中子和中子擠在一起。這時,死星 上一茶匙的物質就有十億噸重。首先坍塌的是核心,隨後失去支撐的外殼也塌了下來,猛烈地撞擊緻密的核心,在一瞬間最後一次點燃了核反應。
五億年引力和火焰的史詩結束了,一道雪亮的閃電撕裂了宇宙,死星化做億萬塊碎片和巨量的塵埃。強大的能量化為電磁輻射和高能粒子的洪流,以光速湧向宇宙的各個方向。在死星爆發三年後,能量的巨浪輕而易舉地推開了那片星際塵埃,向太陽撲來。
在死星爆發時,八光年外的人類正處於鼎盛時期。雖然,他們早已得知自己生活在宇宙間一粒小小的塵埃上,但他們並未從心理上接受這一事實。在剛剛過去的那個世紀中,他們掌握了核裂變和核聚變的巨大能量,他們用禁錮在矽片中的電脈沖造出了復雜的智能機器,自以為已掌握了征服宇宙的力量。沒有人知道,死星的能量正以光速日夜兼程地撲向這個小小的藍色行星。
死星的強光越過了人馬座三星後,又在冷寂而廣漠的外太空走了四年,終於到達了太陽系的外圍。在那不帶彗尾的彗星游盪的空間中,死星的能量同人類進行了第一次間接的接觸:距地球十多億公里的遠方,有一個人造的物體在向銀河系的星海孤獨地跋涉著,這就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地球啟程的「旅行者」號星際探測器。它像一把形狀奇怪的傘,傘面是對准地球的拋物面天線。探測器上帶著一塊人類的名片,那是一塊畫有兩個裸體人的鉛合金板,還有一張唱片,上面錄有聯合國秘書長對外星文明的問候,還錄有地球大海的濤聲、小鳥的鳴叫和中國古曲「流水」等。這個人類向銀河系派出的使者首先領略了宇宙的嚴酷,在它進入死星光海後,立刻變成了一堆熾熱的金屬。傘狀天線因溫度從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突然升高而變形扭曲;檢測高能射線的蓋革計數儀因射線強度過大而呈飽和狀態,讀數反而為零;只有紫外光探測器和磁場儀正常地工作了兩秒鍾,在集成電路被高能射線摧毀之前,「旅行者」號上的計算機向地球發回了一串令它的製造者難以置信的觀測數據。由於發射天線的損壞,設在內華達和澳大利亞的高靈敏度天線陣列,永遠也不會收到這串數據。但這已無關緊要,人類很快可以親自測量他們無法相信的一切了。
死星的強光越過了太陽系的邊界——冥王星,在它那固態氮的藍色晶體大地上激起一片蒸氣;很快,強光又越過了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它們的星環變得晶瑩透明;越過了土星和木星(這時,北京,那個小學畢業班的晚會剛剛開始),高能粒子的狂風在它們的液體表面掀起一陣磷光;死星的能量又以光速飛行了一個半小時,到達月球,哥白尼環形山和雨海平原發出一片刺目的白光。死星的光芒也照亮了雨海平原上的一排人類腳印,那是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四十年前留下的,當時不遠處的藍色行星上有上億人在電視中看著他們,在那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很多人都認為宇宙是為他們而存在的。
又過了一秒鍾,在太空中行走了八年的死星光芒到達地球。
夜空驕陽
是中午了!
這是孩子們視力恢復後的第一個感覺,剛才的強光出現得太突然,彷彿有誰突然打開了宇宙中一盞大電燈的開關,使他們暫時失明了。
這時是二十點十八分,但孩子們確實站在正午的晴空之下!抬頭看看這萬里碧空, 他們倒吸了一口冷氣。這絕不是人們過去看到的那種藍天,這天空藍得驚人,藍得發黑,如同超還原的彩色膠卷記錄的色彩;而且這天空似乎純凈到極點,彷彿是過去那略帶灰白的天空被剝了一層皮,這天空的純藍像皮下的鮮肉一樣,似乎馬上就要流出血來。城市被陽光照得一片雪亮,看看那個太陽,孩子們失聲驚叫起來。
那不是人類的太陽!
那個夜空中突然出現的太陽的強光,使孩子們無法正視。他們從指縫中瞄了幾眼,發現那個太陽不是圓的,它沒有形狀。事實上它的實體在地球上看去和星星一樣是一個光點,白色的強光從宇宙中的一個點迸發出來。但由於它發出的光極強(視星等為-51
B. 硬科幻的代表小說
作品名作者出版時間《海底兩萬里》 儒勒·凡爾納 1870年 《時間機器》 H·G·威爾斯 1895年 《我,機器人》 艾薩克·阿西莫夫 1941年 《震盪波騎士》 約翰·布魯勒爾 1975年 《天堂的噴泉》 阿瑟·C·克拉克 1979年 《賽亭星》 C·J·切瑞 1988年 《火星三部曲》 金·斯坦利·羅賓遜 1992~1996年 《鑽石年代》 尼爾·斯蒂芬森 1995年 《彩虹盡頭》 弗諾·文奇 2006年 《熾熱》 格雷格·伊根 2008年 《三體》劉慈欣2008年
C. 求一部科幻片
<<火星人攻擊地球>>有名《火星人玩轉地球》
【電影名稱】 火星人攻擊地球 (Mars Attacks)
【主要演員】 傑克·尼科爾森 皮爾斯·布魯斯南 安妮特·貝南 丹尼·德·維托
【導 演】 蒂姆伯頓
【類 別】 動作/喜劇/科幻
【片 長】 106 Min
【導演簡介】
蒂姆·伯頓出生於1958年8月25日,從小由於受到良好的「照顧」而擁有封閉和孤獨的童年生活。於是,小伯頓一直沉迷於個人世界,喜歡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後來,他在在加州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在得到迪斯尼公司贊助給年輕動畫人的一筆獎學金後,他從此開始正式學習和從事動畫工作。他最初為迪斯尼公司的《狐狸與獵犬》之類的主流電視動畫片工作,但這些並不能發揮他特異的個人靈感的優勢,於是迪斯尼給他一定的自由,讓他從事自己的項目。
八十年代早期,伯頓先後搞出兩部短片,《文森特》和《弗蘭肯維尼》,一部是對恐怖片演員文森特的致敬,一部是《弗蘭肯斯坦》的兒童改編本。從題材上就可以看出伯頓動畫實驗短片的傾向,但這些早期作品太過顯露伯頓的個人趣味和品質,最初被認定不適合兒童觀看,並被永遠禁放。但保羅·魯本斯(又名:Pee Wee Herman)慧眼獨具,看出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具有良好的潛質,就請他製作了一部成本稍高的《大冒險》。這不僅是一部精彩的影片,而且在票房上也獲得很大的成功。於是,伯頓開始成為好萊塢引人注目的新派導演。緊接著,他執導了一部超自然喜劇片《甲蟲汁》,這部怪異而前衛的影片再次使得觀眾和影評家對這位年輕的導演另眼相看,也使他在動漫畫一類影片製作者行列中脫穎而出。
1989年,而立之年的蒂姆伯頓獲得一個開拓事業的大好機會,得以執導大製作影片《蝙蝠俠》。這是一部根據同名暢銷漫畫改編的超現實風格的娛樂片,漫畫風格和超現實的影片世界為伯頓提供了馳騁想像力的最好空間。但好萊塢多年不變的原則是,預算越大,影片受到的牽制越多。這部影片中伯頓的個人風格並不能得到很好的突出,但無論如何這仍然是一部打上伯頓標簽的詭異陰暗的電影,在一向明朗的好萊塢賣座片中具有一種非同一般的風格和影調。這部影片在票房上也獲得極大的成功。 1990年,借著上部影片的成功的東風,伯頓又拍攝了詭異與浪漫相融合的影片《剪刀手愛德華》。影片講述的是長著剪刀手、披著凌亂的長發的「科學怪男孩」與有愛心的普通小姑娘的一段浪漫感人的童話故事。這是他最好看、最著名、也最明朗的早期作品,雖然主角愛德華造型怪異甚至有點可怕,但影片散發出的歡快與浪漫也是突出的。在這部影片的拍攝中,他也和影片男主演約翰尼·戴普建立和發展了一種富於成效的工作關系。
1992年,他又完成了「蝙蝠俠」第二集《蝙蝠俠歸來》。由於第一集的成功,伯頓有了更多的自由處理自己的影片。於是,這部影片的調子比第一集更加陰暗低沉,以至招來華納公司的不滿,但好在影片賣座還算不錯。
1993年,一部與眾不同的的動畫長片《怪誕城之夜》問世。這又是伯頓延續自己動畫事業的成功「戰役」。雖然他只是作為故事和製片出現在演職員表裡,但影片被冠名為「蒂姆·伯頓的怪誕城之夜」,顯然是打上伯頓烙印,甚至是把伯頓風格貫徹到底的一部影片。
1994年,蒂姆·伯頓帶著緬懷與敬意,完成了以一個好萊塢傳奇默片導演生平為題材的傳記影片《艾德·伍德》。這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恐怖默片導演,他的生活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聲名狼藉,但在影片中伯頓強調的是他獨特的個人想法和對電影的執著追求。從影片結尾處一段艾德·伍德生活紀錄片的播放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得到了伯頓的同情與理解,甚至某種程度的贊賞。富於煽動力的影片也使觀眾對伍德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影片在美國的票房和評論並不好,但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很具個人色彩和感情的影片,並入圍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1995年,伯頓監制了影片「蝙蝠俠」系列的第三集《永遠的蝙蝠俠》,伯頓和華納公司的不愉快使他沒有繼續完成自己的系列。蒂姆伯頓在1996年執導了一部外星題材的科幻片《火星人攻擊地球》,這部超現實的影片使他可以再次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怪異的外星形象、近乎鬧劇的情節構思令這部影片與同類題材的其他影片顯現出不同的質感。
在沉寂了幾年之後,1999年,伯頓執導了一部古裝影片《無頭騎士》,這又是一部充滿陰暗想像力的超現實影片。片中伯頓彷彿故意在和觀眾開著實在有傷大雅的玩笑,人頭像瓜果一樣被砍下,婦女、小孩無一倖免。而伯頓也不去玩弄緊張恐怖,只是悠閑自得地向觀眾的忍受能力挑逗著。除了主人公以外,所有人的被殺似乎都是無所謂的,理所當然的,既不用你緊張也不用你興奮。這就是伯頓式的「黑色」玩笑。而在這部發生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影片結尾,伯頓一掃影片中的惡作劇式的玩笑,而是充滿溫情和希望的向正在二十一世紀門檻上的觀眾致意。
2000年,伯頓將有一部《電眼人》(X: The Man with the X-Ray Eyes)獻給觀眾,相信我們屆時又將再次被伯頓世界的「黑色」想像力所征服。
蒂姆·伯頓 Tim Burton
演員 cast
1 The 7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2006) ..... Himself - Nominee: Best Animated Feature Film
2 3rd Irish Film and Television Awards (2005) ..... Himself
3 Venecia 2005: Crónica de Carlos Boyero (2005) ..... Himself
4 The Many Faces of Catwoman (2005)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5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The Gathering Storm (2005) ..... Himself
6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The Legend Reborn (2005) ..... Himself
7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The Road to Gotham City (2005) ..... Himself
8 Ray Harryhausen: The Early Years Collection (2005) .....
9 The Wonderful World of Roald Dahl (2005) ..... Himself
10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Dark Side of the Knight (2005) ..... Himself
11 Super Secret Movie Rules: Disaster Movies (2004) ..... Himself (Director)
12 Pie Plates Over Hollywood (2004)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13 Mario Bava: Operazione paura (2004) ..... Himself
14 Super Secret Movie Rules: Superheroes (2003) ..... Himself
15 De Superman à Spider-Man: L'aventure des super-héros (2002) ..... Himself
16 The Making of 'Planet of the Apes' (2001) ..... Himself
17 Mario Bava: Maestro of the Macabre (2000) ..... Himself
18 Sleepy Hollow: Behind the Legend (2000) ..... Himself
19 "A-Z of Horror" (1997) ..... Himself
20 Masters of Illusion: The Wizards of Special Effects (1994) ..... Himself
21 A Century of Cinema (1994) ..... Himself
22 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 Special Edition (1994) ..... Interview
23 The Bat, the Cat, and the Penguin (1992) ..... Himself
24 單身一族 Singles (1992) ..... Brian
25 Luau (1982) ..... The Supreme Being/Mortie
導演 director
1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
2 僵屍新娘 Corpse Bride (2005) .....
3 大魚老爸 Big Fish (2003) .....
4 決戰猩球 Planet of the Apes (2001) .....
5 The World of Stainboy (2000) .....
6 斷頭谷 Sleepy Hollow (1999) .....
7 火星人玩轉地球 Mars Attacks! (1996) .....
8 艾德·伍德 Ed Wood (1994) .....
9 蝙蝠俠歸來 Batman Returns (1992) .....
10 剪刀手愛德華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
11 蝙蝠俠 Batman (1989) .....
12 陰間大法師 Beetle Juice (1988) .....
13 荒唐小混蛋奇遇記 Pee-wee's Big Adventure (1985) .....
14 "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1985) .....
15 Frankenweenie (1984) .....
16 "Faerie Tale Theatre" (1982) .....
17 Vincent (1982) .....
18 Luau (1982) .....
19 Hansel and Gretel (1982) .....
20 Stalk of the Celery (1979) .....
21 The Island of Doctor Agor (1971) .....
編劇 writer
1 The World of Stainboy (2000) .....
2 Lost in Oz (2000) ..... story (pilot)
3 聖誕夜驚魂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1993) ..... (story and characters)
4 剪刀手愛德華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 (story) &
5 "Beetlejuice" (1989) ..... creator
6 陰間大法師 Beetle Juice (1988) ..... story (uncredited)
7 Frankenweenie (1984) ..... idea
8 Vincent (1982) .....
9 Luau (1982) .....
10 Hansel and Gretel (1982) ..... idea
11 Stalk of the Celery (1979) .....
12 The Island of Doctor Agor (1971) .....
製片 procer1 9 (2007) ..... procer
2 僵屍新娘 Corpse Bride (2005) ..... procer
3 The World of Stainboy (2000) ..... procer
4 Lost in Oz (2000) ..... executive procer
5 飛天巨桃歷險記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1996) ..... procer
6 火星人玩轉地球 Mars Attacks! (1996) ..... procer
7 永遠的蝙蝠俠 Batman Forever (1995) ..... procer
8 Cabin Boy (1994) ..... procer
9 艾德·伍德 Ed Wood (1994) ..... procer
10 聖誕夜驚魂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1993) ..... procer
11 蝙蝠俠歸來 Batman Returns (1992) ..... procer
12 "Family Dog" (1992) ..... executive procer
13 剪刀手愛德華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 procer
14 "Beetlejuice" (1989) ..... executive procer
15 Luau (1982) ..... procer
16 Stalk of the Celery (1979) ..... procer
造型設計 proction designer1 Vincent (1982) .....
藝術指導 art department1 黑神魔 The Black Cauldron (1985) ..... conceptual artist (uncredited)
2 Frankenweenie (1984) ..... storyboard artist
全體團隊 crewmembers1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 extra special thanks
2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Dark Side of the Knight (2005) ..... archive source
3 "Family Dog" (1992) ..... design consultant
4 "Family Dog" (1992) ..... character designer (uncredited)
5 "Beetlejuice" (1989) ..... developed by
6 "Amazing Stories" (1985) ..... character designer (episode "Family Dog")
7 儀器 Tron (1982) ..... animator
8 狐狸與獵狗 The Fox and the Hound (1981) ..... animator
9 Stalk of the Celery (1979) ..... animator
【劇情簡介】
一次,「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有許多飛碟正向美國駛來, 它們被估計是來自火星的。 科學家、軍事家們因此而聚集在白宮,最終總統決定把這一消息公布於眾。果然,看了總統的電視講話後,公眾嘩然。 根據有關資料,太空學教授分析得出火星人的來訪是和平友好的。同樣,針對生活環境的日益惡化,公眾中也有人認為火星人是來拯救地球的。據儀器推測,火星人將在內華達州的巴林降落,於是總統命令大批軍隊到巴林列隊歡迎火星人。
果然,一個飛碟戴著火星人來到了地球,他們身材矮小,腦袋碩大,模樣醜陋且只會發出令人費解的「嘎嘎」聲。通過機器的現場翻譯,人們了解到火星人確是和平而來。興奮的人群中有人還當場放飛了一隻白鴿,不料火星人突然間舉槍殺死了鴿子並出乎意料地槍殺了美國將軍。原來是機器翻譯錯誤,火星人講的竟是一種反話,他們的「和平」意即「戰爭」。這些「和平使者」大開殺戒後,揚長而去。
看到電視鏡頭里的殘況,人們震驚了。解剖了一個火星人後,教授建議與火星人進行聯絡並認為它們會向地球道歉。不久,火星大使來到了國會,突然間卻又拿起武器殺死了所有議員並劫走了教授。世人終於清醒了,認識了火星人侵略真相的總統再次發表了電視講話。 狡猾的火星人又打扮成靚女,好色的總統新聞秘書果然中計,帶「她」進入了白宮。不久,那個火星人試圖謀殺總統夫婦,幸好總統的侍衛及時趕到,才保全了總統的性命。
惱怒的火星人原形顯露,竟出動大批人馬瘋狂進攻地球。 他們亂闖白宮, 摧毀城市,槍殺無辜。無奈,總統只能命令動用核子力量,但巨大的能量反被外星人吸收。 眼睜睜地看著火星人橫行霸道, 世人陷入了無奈……
====================================
★新聞:火星人攻擊地球
【《火星人攻擊地球》:1938年引起恐慌的廣播劇】
這一事件成了新聞史上有名的惡作劇,但也進一步點燃了人類對「外星人」五味雜陳的「興趣」。
1938年10月30日,萬聖節的前一天,亨利·布羅文斯基正在去華盛頓與女友會面的路上。他的女友住在華盛頓的亞當斯·摩根公寓。
在路上,當他打開收音機的時候,這位當時25歲的法學院學生聽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一個巨大的隕星落到了新澤西的一個農場里,紐約正面臨火星人的進攻!
「我知道這只是一個惡作劇。」現年92歲高齡的布羅文斯基回憶道。
但是其他的人並沒有這樣想。當他來到公寓里的時候,他的女友「嚇壞了,相信廣播里說的一定是真的。」成千上萬的人相信,他們正在面臨來自火星人的攻擊,人們驚恐萬狀,向報社、廣播電台和警察局詢問該如何逃生,該怎樣預防來自外星人的襲擊,電話都打暴了。
「我的天,有個東西正在爬出太空船!」
其實,當晚人們聽到的這個消息是假的,它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根據英國科幻小說家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星際戰爭》改編的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只不過,廣播劇運用了逼真的音響效果,被一個名為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1915-1985)的演員和他所在的水銀劇團(MercuryTheater group)演播得繪聲繪色。
通常,廣播劇播出10分鍾之後會播放一段音樂休息一下,但是,當天的音樂被「突發新聞」取代了:一個天文學家(由奧森·威爾斯扮演)證實,可以觀測到火星上有幾個很顯眼的爆炸產生的「白色熾熱氣團」。
緊接著,新聞稱:一個「巨大的燃燒的物體」已經降臨到了新澤西附近的一個農場,播音員還以記者的口吻描述說,他看見了火星人正從一個太空船里爬出來。
「我的天,有個東西正在爬出太空船!」播音員在做「現場報道」:「他身上閃著光澤,就像濕漉漉的皮毛發出的光澤。啊,他的臉,……簡、簡直是難以形容!」
1938年,全世界籠罩在第二次世界的陰影里,而《火星人入侵地球》所用的手法———急促的、喘著氣的報道,同一個月前報道「慕尼黑危機」時的方式一模一樣。
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傳播學教授麥克爾·赫密斯說道,「在戰爭一觸即發的年代,人們會想,『戰爭的威脅可以來自各個大洲,當然也可能來自太空。』」
【惡作劇成了頭版要聞】
第二天,這個節目成了報上的頭版新聞,把希特勒也擠走了。請看如下標題:電台製造戰爭,驚動全國;電台宣布「火星人進攻地球」;全國大恐慌,有如狂潮突起。
而《紐約時報》在頭版的報道中描述了頭一天聽眾的恐慌:「極度恐慌的聽眾塞滿了道路,有的藏在地窖里,我在槍中裝滿子彈。
在紐約的一個街區,20多個家庭中的人們都沖出房門,他們用濕毛巾捂住臉,以防止吸入火星人的『毒氣』。」
據普林斯頓大學事後調查,整個國家約有170萬人相信這個節目是新聞廣播,約有120萬人產生了嚴重恐慌,要馬上逃難。實際上,廣播劇播出時,開始和結尾都聲明說這只是一個改編自小說的科幻故事,在演播過程中,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還曾4次插入聲明。然而,誰也沒有料到,該節目會對聽眾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這個鬧劇的始作俑者、時年23歲的奧森·威爾斯自然備受譴責。後來,他通過新聞媒體向全國公眾道了歉。
「我們再也不會這樣做了」,他說,「我們原想,聽到這么一個不可思議的消息後,人們一定只會感到無聊。」這一事件成了新聞史上一個有名的惡作劇,但也進一步點燃了人類對「外星人」五味雜陳的「興趣」。
D. 推薦幾本好看的修真小說
在我看來我們國家的修真小說和韓國的修真小說最大的區別呢,就是他們書籍的作者,他們的國籍不一樣,除此之外他們所體現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理念也是不同的,這正是因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造成的原因。因此在我們觀看這兩個國家不同的修真小說的時候,會給我們呈現不同的體驗,但是總的來說這些韓國的修真小說還是大部分具有中國文化的影子,畢竟他們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總的來說,韓國小說和我們國內的修真小說其實大體上沒有什麼差別的,唯一的差別那就是書籍的作者不同,還有就是他們的語言文字不同,其實他們所體現出來的套路大部分都是一樣的,畢竟現在的文化交流是沒有限制的。
E. 誰能推薦基本好看的科幻小說或懸疑小說
蔡駿的懸疑很好看……我只看過感覺不錯《荒村歸來》《地獄的第十九層》《773恐怖系列——貓眼》
感覺不錯……真的很懸疑!!!
2007年8月24日上午10-11點蔡駿將作客搜狐讀書
蔡駿,1978年出生,摩羯座,O型血。生於上海,長於上海,小時夢想成為國家地理繪圖員,後來又與美術學院擦肩而過。因為離不開母語的土壤,遂認定漢語是地球上最美的語言,誓言以漢語寫出世界上最好的小說。自稱「靈感的寵兒」,依靠上帝賜予的靈感吃飯,常常擔心腦子被各種突如其來的靈感撐破。
22歲即開始發表小說,同年獲得「人民文學·貝塔斯曼杯文學新秀獎」。2001年長篇驚悚小說《病毒》橫空出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翱翔於心理懸疑之天地,至今已出版《貓眼》、《幽靈客棧》、《荒村公寓》等數部長篇小說,其中《詛咒》被拍攝成電視連續劇《魂斷樓蘭》。
蔡駿才情超人,以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嚴密緊湊的邏輯思維,致力打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心理懸疑小說」品牌。蔡駿心理懸疑小說在歷史與現實、愛情與驚悚、懸念與推理之間展開游刃有餘、亦不失貫通中西的濃郁人文氣息的敘述,探尋恐懼之外的深邃命題,大有直追斯蒂芬·金、希區柯克諸大師的潛質。
《荒村歸來》
--------------------------------------------------------------------------------
我和春雨在蘇天平的電腦里發現一張美得令人窒息的面孔。她叫阿環,良渚古國的末代女王,她說她 只能活七天。而幾小時後,我竟然在酒吧里離奇地遇到了一個與阿環長著相同面孔的女服務生林幽。 為了再見到深愛的小枝,我不由聽信阿環,重新戴上了荒村的玉指環,竟然忽略了從蘇天平出事算起 ,已經過去了整整六天。在最後的二十四小時,我和春雨不得不再去荒村。盡管我的邏輯推理看 起來近乎完美,大結局卻在瞬間改變…… [閱讀連載>>]
《荒村公寓》
--------------------------------------------------------------------------------
《荒村公寓》講述了一個恐怖至極又唯美傷感的故事。貫穿始終的除了緊貼皮膚、深入骨髓的恐懼,更有 亘古不變愛的召喚。在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中,深沉的愛超越了五千年的時空,超越了都市與荒村,超越 了生命與死亡——惟有在絕對恐懼的考驗下,才能迸發出如此動人如此熾熱的浪漫。一旦打開《荒村公寓 》,就會擁有一個刻骨銘心的夜晚…… [閱讀連載>>]
《地獄的第十九層》
--------------------------------------------------------------------------------
大四女生春雨從荒村死裡逃生,精神崩潰後又奇跡般康復。自從她收到了一條「你知道地獄的第19層是什 么?」的手機簡訊後,便莫名地陷入一個極度恐怖、無法擺脫的地獄游戲之中。她的好友、同學在收到同 樣神秘簡訊後,接連遭遇不幸,在各自不同的游戲階段相繼GameOver。於是,春雨決定親自揭開來自地獄 的秘密。美術系年輕英俊的教授高玄闖進了她的生活,二人結伴去千年洞窟尋找暗藏謎底的壁畫。當春雨內心深處對繼父的仇恨快要將她的生命奪去時,高玄深沉熾熱的愛卻喚醒了她被蠱惑的夢魘。
[閱讀連載>>]
《773恐怖系列——貓眼》
--------------------------------------------------------------------------------
蔡駿的文字像磁石,有魔力的!類似的閱讀體會只有小時候讀《福爾摩斯探案集》才有。蔡駿的獨到之處 與其說是懸念,不如說是懸念之外。懸念之外包括很多東西,比如他對於歷史知識的稔熟,他能在小說中 將過去的歷史復活,造成立體的時空格局。他的恐怖是對人性貪婪的恐怖(《病毒》),是對女性歧視的 恐怖(《肉香》),是對本末倒置的教條的恐怖(《戀貓記》)。作者善於營造懸疑氣氛,書中反復對幾 種「貓眼」——貓的眼睛、安裝在門上的貓眼和寶石極品金綠貓眼進行描寫,作品充滿濃郁的神秘色彩。
[閱讀連載>>]
《773恐怖系列——夜半笛聲》
--------------------------------------------------------------------------------
《773恐怖系列叢書》成功的最本質的原因是他們永遠以讀者的需求為第一,追求的風格首先是要符合中國 讀者的閱讀習慣,它所表達的不是西方血淋淋式的太過於物質化的恐怖,而是符合中國讀者閱讀心理的充 滿了懸念、表現人性本質的恐怖和驚悚,還有一些東方式的唯美。正是這種東方式的恐怖,牢牢抓住了讀 者的心,許多讀者都是一本接一本地買,一本接一本地看。讀者被這一環扣一環的驚恐和疑慮勾住,離開 不得。 [閱讀連載>>]
《病毒》
--------------------------------------------------------------------------------
冬至前夜,「我」接到了朋友求救的E-mail,當「我」趕到朋友處的時候,朋友已經跳樓身亡了。接著, 不斷有人神秘地自殺,所有的遇難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經常登陸一家叫「古墓幽魂」的個人 網站。當你進入「古墓幽魂」的那一刻起,就再也無法自拔了,死亡的陰影將隨時隨地的籠罩著你。隨著 調查的深入,「我」驚奇地發現,這一切都源於一百多年前發生在紫禁城裡的愛情悲劇。所有這些謎,直 到最後一頁才能真相大白,然而,噩夢才剛剛開始…… [閱讀連載>>]
詛咒》
--------------------------------------------------------------------------------
本書是新生代驚悚小說家蔡駿,繼《病毒》之後又另一部力作,是一部很好看的驚悚小說。故事從年輕的 考古學家江河自羅布泊考察歸來後突然死亡開始,並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一系列的命案,死因均為心肌梗死 所致,而死者都曾參與考察過神秘的羅布泊和消失的樓蘭古國。究竟是誰製造了這些命案?難道真是出自 一種神秘的詛咒?一切都圍繞江河的未婚妻白璧而發生,幾乎使這個嬌弱的女孩子難以承受。隨著警探葉 蕭的深入調查,謎底漸漸浮出水面……
[閱讀連載>>]
F. 求科幻類的短篇小說一篇,急!!!
《星》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這里距離梵蒂岡三千光年。我曾肯定,信仰不會因空間轉移而改變,正如我曾肯定壯麗的天穹,印證神的榮耀。當我看見壯麗天穹的這一面後,我的信仰開始受到考驗。
第六型電腦的艙壁上,掛著一個十字架。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懷疑這十字架是否一個空泛的符號。
我還未將結果公開,但真相是不能隱瞞起來的。我們拍了數千幀照片,記錄探測數據的磁帶,加起來也有數十里長。我敢說任何一個科學家都能毫不費勁地釋讀這些資料。我雖屬那穌會,卻絕對不能容忍將事實篡改,以至會使我舊日聲譽蒙污的行徑。
船員們己極其沮喪,我真擔心他們怎樣應付這最後諷刺般的結局,他們當中只有少數人有宗教信仰。打從地球出發,他們便在與我「斗爭」----一場不公開、無惡意,但卻是非常認真的思想戰。不過他們亦不忍用這項發現,作為對付我的最後武器。船員們只覺得,一艘星際探測船上的首席大體物理學家,竟然是那穌會教士,是非常滑稽的安排。他們認為,科學家和傳教士這兩個角色,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船上有一個觀景台,那裡裝了一個橢圓形的塑料窗,剔透無暇;加上觀景台只有微弱的燈光,窗外繁星,明亮不減分毫。我常在觀景台沉思。每逢遇上船醫陳德勒,他都會趨前凝望橢圓窗外,久久面對太空船四周旋轉的星空。最後,他會禁不住開口:「神父,外面是漫無止境的。或許冥冥中真有個造物者,但即使有,難道要他特別替顧我們微不足道的世界,微不足道的人類嗎?真令人費解!」莫非醫學界人士,一律都是死硬的無神論肯?
對船員,我常指出那三篇曾刊載於《天體物理學報》、五篇刊於《皇家天文學會每月通訊》的論文。我這樣做是要提醒他們,雖然我會人數大不如前,但仍以科研工作成就卓著見稱;尤其在天文學和地球科學方面,平均每人的成績,更是超乎比例。可是我即將要撰寫的有關鳳凰星雲的報告,會個會結束我會的千年歷史呢?我只怕影響所及,遠不止次……
「鳳凰」,多差勁的名字。假如為這星雲取名的人有預言之意,這預言也要千億年後才可驗證。就是「星雲」一詞也是錯誤的,這「星雲」和那種彌漫本銀河系裡的恆星胚胎素村,有天淵之別。以宇宙的尺度而言,「鳳凰」星雲只是個細小而稀薄的氣體外殼,包圍著一顆恆星----說得准確點,應該是從前存在過的一顆恆星。
光譜計圖表上,掛著彼德·保羅和魯賓斯所作的羅若拉神父畫像。神父啊!要是你我易境而處,你會怎樣對待這堆數據呢?我的信仰不足以支持我挺身而起,面對這個挑戰。你的呢?
神父啊!你凝望遠方,但我所走的距離,遠遠超出你創立我會那時代所能理解和想像的世界。過去從未有過探測船,離開地球這么遠。我們飛到遠在宇宙邊陲的地方。我們終於飛抵鳳凰星雲,並且帶著重大的發現,踏上問地球老家的路。可是這發現對我是多沉重的負擔,我只有跨越時間和空間,向你作無聲的求援。
你手握的書,上面印著「主之榮耀至大至高」。但當你有機會目睹我們的發現,你還會相信這句話嗎?
「鳳凰」星雲是什麼呢?單在本銀河系裡,每年便有百多個恆星爆炸。它們突然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光亮驟增至平常的千萬倍,然後聲沉影寂。這些爆炸的星是「新星」——它們只不過是宇宙災難中的家常便飯。我在月球天文台工作時,就曾記錄過十多個新星的光譜和變光曲線。
每隔幾百年,就會出現將新星比得微不足道的天界奇觀。一顆星變成超新星時,要比銀河系所有恆星加起來還要明亮,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就曾在1054年見過這樣的情景。1512年,仙後座又出現一顆光亮得白晝也可見的超新星。隨後的一千年間,還出現過三顆超新星。
我們的任務是視察災難現場,尋求災難的起因,要是可能的話,也許還會查知超新星的成因。我們的太空船,穿越了六千年前爆發開來的氣體。氣體是熾熱的,仍在迸發出紫色的光輝,只是它非常稀薄,不足以傷害我們。層層如象牙球的氣體,被爆炸的星體使勁拋出,至今仍在向外飛馳。恆星的引力,也無力將它們拉回去。氣體包含的空間,容得了x千個太陽系,而盤踞中心的,是一個怪異的天體,一個只有地球般大小,卻比地球重數百萬倍的白矮星。
太空船周圍氣體的光輝,驅散了平常星際空間的黑暗。我們的目標,如同一個被引爆的太空炸彈,幾千年過去了,其火熱的碎片,還在四散飛開。爆炸規模之大,使星體的碎片散布於數十億公里的空間,卻沒飛馳的動感,幾個世代之後,肉眼或許可以察覺出混沌的氣體和糾纏的旋渦,有些微移動。此刻星雲的澎湃氣勢,已夠懾人心魄了。
我們數小時前己關閉了主要動力,以余速飛向那凶險的小矮星。以往它和我們的太陽並無二樣,可惜它卻將能使它活命數百萬年的能量,一口氣在數小時內耗散掉了。我們所見的,只是個吝嗇每一分能量的小星,像要補償那白白虛耗了的光芒。
在這個景況下找到行星,幾乎是妄想。即使過去曾有行星,也在爆炸時化為蒸汽和碎片與星雲的氣體混為一體了。不過,我們還是作了一趟自動搜索(這是飛越從來未探測過的恆星時必定要做的程序).竟然發現了一個孤單的行星。它的軌跡,離星雲中心的矮星很遠很遠。它的處境,正像太陽系的冥王星。這個行星,徘徊在星際間永恆黑夜的邊沿,從未嘗過生機帶來的溫馨。但正是遙遠的距離,使它倖免於像其同伴被氣化的厄運。
行星經被燒炙過的表面,只有燒焦的岩石,曾經包裹著它的固態氣圈也被燒掉了。我們登陸這行星,發現了石窟。
石窟的建造者,盡了一切努力,確保它會讓後來者發現。石窟人口處的石標,只剩下一攤凝固的熔岩,但從遠距離偵察圖片中,我們己相當肯定它是智慧的標志。稍後我們又偵察到廣泛分布在行星各處的放射性輻射,石窟外的石標可以毀掉,但輻射紋印是抹不掉的,還會不停向周圍發出訊號。我們的太空船,像箭一般射向這個大標靶的紅心。
石標原本應有一里高,現今卻像一支正熔化的蠟燭。我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而來,現在卻要兼任考古學家。不過我們都將原來的目標拋諸腦後,我們明白,他們選這個偏遠的行星,建立這個龐大的標記,只有一個作用:一個文明的族類,自知難逃劫數,希望名垂千古。
我們得花上幾個世代,才能完全消化石窟內的珍藏。他們的太陽,爆發前必定早有預兆,故此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准備,可以將他們想留傳後世的精華,都帶到這個世界來藏好,期待日後給其他族類發掘出來,而不被遺忘。換了我們,會有這樣的干勁嗎?或者是被困在愁苦中,懶得理會那活不到也觸摸不到的將來?
為什麼不給他們多點時間啊!他們己能往返行星之間,卻遠未能跨越星際空間。一百光年之外,才有另一個人陽系。即使他們掌握了超空間推進器的秘密,頂多也只能營救百萬條性命。也許,這樣的結局,對大多數人來講,更易於接受一些。
從他們留下的雕塑,可見他們與人類極其相似,但即使不是這樣,我們仍會為他們的命運而悲哀。他們留下上千件視像紀錄,連同放映的機器,還有細致的圖解,我們毫不費力地就明白了他們的語言。我們仔細看過這些記錄,這是首次有一個比我們更為進步的文明,重現在我們眼前。或許他們只將最好的一面留給我們看,但也難怪他們,反正他們優美的城市,絕不比地球遜色。我們看著他們工作、玩樂,聽著他們悠揚的語言,特別有一個畫面還歷歷在目:一群孩子在藍沙的海灘上嬉戲,水邊排著縷縷垂楊似的植物,一隻隻身軀龐大的動物在淺水處走動,人們也懶得理會。
夕陽西下,他們太陽的余暉,仍照暖大地。有誰知道,這太陽快將變成奪命判官,定這族類的死罪?
想必是我們久嘗孤獨,思鄉心切,才會深受感動。我們當中,很多人到過其它星球,探索過其它文明的遺跡,卻從未有像今天這般深的感觸。一個族類的敗亡,猶如地球上的興衰。讓一個盛放璀璨的文明,給一把大火燒掉……這怎能說成是上帝仁慈的表現呢?
我的隊員曾這樣問過,我也曾盡力答復。羅若拉神父,你或許更有把握,但神靈對我全無啟示。他們不是一群邪惡的人,我也不知道他們崇拜怎樣的神。我回望數十世紀前的他們,看著他們用最後的努力,將所珍愛的保存下來,也看著它們在現今坍縮了的太陽照耀下出土。他們配作我們的良師——為什麼要毀滅他們啊!
這個問題,在回到地球後同僚們將會怎樣回答,我早已料到。他們會這樣說:宇宙萬事萬物沒有目的,宇宙也不是什麼宏圖,既然銀河系內每年都有上百顆恆星爆炸,此刻在太空深處,必有文明被毀滅。這個族類曾否作惡,與其面對的厄運毫不相干:宇宙沒有神,沒有天理,是故亦無天譴。
我們在鳳凰星雲所見的一切,都不能證明什麼。堅持上述論據的人,只是感情用事,而不是據理立論。神不須向人交待他的行事方式,他能造宇宙;也能毀滅宇宙。如果神的行事得由我們管著,那隻是人的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嚴重一點說,甚至是在褻讀神。
對在鳳凰星雲所見的一切,對這整個星球的文明被大火化為灰燼的遭遇,我本來可以裝作視而不見,只需要心腸再硬一點就行。但凡事都有極限,人的信仰亦然。我望著面前一堆計算結果,只覺我堅貞不移的信念,像遇上地震般不可抗拒地動搖了。
我們抵達星雲前,無法知道那顆星的爆炸年份。現在我們掌握了天體物理探測的數據,和那碩果僅存的行星上岩石的化驗結果,使我能准確計算出星球爆炸的時刻。我知道這個宇宙轟天雷的閃光到達地球的年份,我算出在載著我們飛奔回家的太空船後面迅速退卻的超新星殘核,當年在地球的天空中閃爍著多麼耀眼的光芒。我彷彿見到那顆星,像個遠方的燈塔般閃著光輝,在東方的拂曉中,引領旭日登場。
千古謎團終於解破,不容我們懷疑。但……神啊!宇宙間有億萬恆星,為什麼你偏選上這顆?你用大火斷送了整個世界的人,就只是為了照亮伯利恆的早晨?
G. 世界著名硬科幻小說
【釋義】
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學等科學為基礎的,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與之對應的有軟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代表人物】
【區別】
所謂軟科幻就是將暢想中可能的未來/過去科技為背景,重點關注人文、生活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要求立足現有科學技術成果進行完備推演的可能未來/過去科技,對人類形態、社會生存、自然環境的重大影響和交互作為重點的科幻作品.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請注意「硬」在此並非指「生硬」)的非「機關布景派」莫屬。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像星際之門,特別是星際之門SG1中的前幾個季度,便屬於硬科幻。而其後續作品SGA,包括SG1的後面幾個季度,硬科幻的程度越來越低,逐漸變為了軟科幻。
【世界著名小說】
《我,機器人I, Robot》(1950)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布景派」莫屬(請注意「硬」在此並沒有「生硬」的涵義)。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 」所謂軟科幻就是以關注人文為重點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以科學技術為重點的科幻作品。
《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1870)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是科幻小說的先驅,他的這部小說問世60年後,「科幻小說」這個詞才正式出現在公眾文化中。《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最具預見性的作品,其中的潛艇戰、水肺潛水甚至泰瑟槍之後都成為現實。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的名字「鸚鵡螺號」就源自《海底兩萬里》。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是科幻小說的先驅,他的這部小說問世60年後,「科幻小說」這個詞才正式出現在公眾文化中。《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最具預見性的作品,其中的潛艇戰、水肺潛水甚至泰瑟槍之後都成為現實。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的名字「鸚鵡螺號」就源自《海底兩萬里》。
《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1895)
H·G·威爾斯H.G. Wells的這本小說有點自我剽竊的意味—那台機器的操作原理似乎是直接從《頑固的亞爾古英雄The Chronic Argonauts》中搬過來的。H·G·威爾斯的這篇短篇小說出版於1888年,比《時間機器》出版時間早七年。盡管如此,《時間機器》仍是部出色的科幻作品,因為這部小說傳播了這樣的理念:時光旅行可以靠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而不是像早期的穿越故事那樣依賴於魔法。近幾十年中物理學家們爭先恐後進行理論上時光機器的研究,就證明《時間機器》關於四維宇宙中時光旅行的描寫極具預見性。
《震盪波騎士The Shockwave Rider》(1975)
賽博朋克小說的開山之作,比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發表《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還要早九年,甚至賽博朋克cyberpunk這個詞也是在這部小說發表五年後才出現。雖然,《震盪波騎士》中沒有描寫一個虛擬現實的華麗網路空間,但小說中的電腦黑客在全球計算機網路上釋放了一個可以自我復制的程序,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把這個程序叫做「蠕蟲」。1982年,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分布式計算領域所作的工作和約翰·布魯勒爾小說中的描述驚人地相似。1988年第一個現實中的蠕蟲病毒在互聯網上出現並迅速擴散,感染了數千台電腦。
《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的這本小說描寫了「太空升降機」—從位於10000公里高處的地球軌道上,將一條纜索放到地面上。通過這條纜索,人們乘坐特殊的纜車或升降機進入宇宙空間。如果這樣的「太空升降機」有一天成為現實的話,其預見性可以和《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潛艇媲美了。阿瑟·C·克拉克沒有發明出太空升降機的實物,不過他進行了嚴謹的演算,證明太空升降機是可行的。他甚至預測出碳纖維將是製造升降機纜索的理想材料。二十年後,這一預測成為現實,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將太空升降機研究付諸行動時,碳納米管成為核心材料。
《賽亭星Cyteen》(1988)
C.J.切瑞C.J. Cherryh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嚴酷的星球,那裡的定居者和地球居民關系惡劣。《賽亭星》的矛盾主線是推動克隆人超越基因復製品限制的嘗試。故事中科學家通過創造類似的童年經歷,試圖塑造他們社會中最有價值公民的性格。切瑞通過這部作品,巧妙地探討了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孰重孰輕的爭論。
《火星三部曲The Mars Trilogy》(1992-1996)
作者金·斯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把故事中對火星的殖民化開始於2026年,200年後結束,那時火星的地形改造基本完成,人類邁出了走進星際空間的第一步。火星三部曲著重描寫火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細節,並且密切關注火星的地理環境,彷彿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會登上這個紅色星球一樣。
《鑽石年代The Diamond Age》(1995)
故事情節是一個下等民小女孩偶然間獲得了一本世界上最前進的繪本啟蒙書,這本書在各種情況下一直指導小女孩的成長。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塑造這本啟蒙書和小女孩生活的整個世界時,借鑒了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關於分子納米技術的一些觀念,那就是微型機械過特定時間就會創造新奇跡。
《彩虹盡頭Rainbows End》(2006)
第一次讀這本小說時,主要內容中遠超現實的科技讓讀者感覺作者弗諾·文奇Vernor Vinge把故事背景設定在2025年似乎過度樂觀。「隱形眼鏡」佩戴者的周圍覆蓋著網路上的數字信息—「網衣」。個人社交網路資料可能出現在他們的頭邊,完整的景象也可能被投射到幻想的世界,在汽車或飛機上噴塗怪物或龍的圖案。不過現實世界的科技發展速度遠比我當時想像的迅猛。
《熾熱Incandescence》(2008)
格雷格·伊根Greg Egan把年代設定為:遙遠的未來,背景:跨星系的文明—這部作品似乎無可爭議地屬於太空歌劇的范疇,不過格雷格·伊根之前還寫過一本廣義相對論和天體物理學的啟蒙小說。故事情節大多發生在工業革命前詭異的世界,文中的角色需要盡快發現某些先進的物理學原理,否則他們就會有大災難。
H. 求介於科幻(科學、哲學)和獵奇之間的外國經典小說
雲圖咋樣!時間迴旋,時間軸,時間漩渦,2001系列呢!與拉瑪相會四部曲,地球龍骨,童年的終結
I. 求兩篇科幻短篇的名字和作者,均出自《科幻世界》。高分給高手!
第一篇 想了半天有點印象 但名字實在想不起來了
第二篇
《野性之口》 [日]小松左京 著 趙 海 虹 譯
小松的經典作。。。《日本沉沒》
《野性之口》全文:
完全沒有理由,為什麼需要理由呢?人們總想要為每一件事都找出理由,可真理是永遠無法解釋的.所有的存在為什麼是現存的樣態?為什麼是以這種方式而不是以別的方式存在?
那個理由,還沒有任何人可以解答.
他望著窗外磨牙,胸中怒火熊熊.有時候,這種憤怒突然之間把他淹沒了,在他軀體的中心
彌漫著一種劇烈的無理性的沖動,一種無法對任何人解釋的毀滅的沖動.他猛的拉上窗簾,用力吸氣,收緊肩膀,然後回到裡屋.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毫無價值,荒謬可笑的.活著是一件荒唐無益的事情.首先,這個毫無意義的玩意兒--我自己--就荒謬的讓人無法忍受.
為什麼這么荒謬?
"為什麼?"--還是這個問題.
毫無價值,荒謬可笑,僅僅因為它就是這樣.每件事-財產,科學,愛情,性,生活,老於世故的人--自然,地球,宇宙--所有令人作嘔的污穢,讓人沮喪的愚蠢.所以--不,根本不是所以,而是無論如何,我真的要去做那件事.我要去做,他無聲的喊:我確實要.
當然,這將是和別的事一樣愚蠢--事實上,在一切各式各樣的蠢事中間,也許是最愚蠢的?但至少這件事有那麼一點點刺激--一種銳利的感覺.也許這個詳細周全的計劃的核心 就是一種瘋狂的嘗試?也許是這樣,但至少---
我就要開始做的那件事是任何人在頭腦正常的時候從未嘗試過的.
毀滅世界?歷史上有千千萬萬人有過這樣的幻想,而他這個想法不是那麼陳舊的.不可能有更荒謬的想法了,只有它才能撲滅他心頭的怒火.我內心的火焰被一種高貴的絕望扇起來了......
進入內室,他鎖上門,打開燈.現在--這想法使他兩眼放光--現在開始了.
清冷的光線照亮了房間,一個角落擺著一台家用電烤箱,一組煤氣灶,一部切片機,大大小小的平底鍋,一套刀具,一個裝滿各種調味料和蔬菜底壁櫥.旁邊是一個自動工作台,設置了全套程序,可以進行人類有史以來對身體進行過的任何外科手術--不管難度多大,多麼復雜的手術,即使是最大的醫院里才能做的,這里也能完成.手術台旁邊,是一些假肢:手,腳,任何一種最先進的人造器官.
萬事具備.他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去策劃細節,又花了一個月准備工具.據他推算,作好全部准備至少又多花一個月時間.好,那麼讓我們開始把.
他脫下褲子,爬上手術台,把控制器的許多電極接在身上,扭開攝像機.
開始了------
他用一種戲劇化的姿勢拿起手術台上的注射器,檢查壓力刻度,調整設置--調高了一點,因為這是第一次注射--然後把禁用的麻醉劑注射入他的右大腿.
大約過了5分鍾,這條腿完全失去了知覺,他扭開自動手術機,機器運作時吱吱嗚嗚的聲音,自動指示燈熄熄亮亮,他的身體不由自主被向後猛拉,同時黑色的機械手延伸出多個分支.
桌上凸出的夾子固定住腿的脛部和足踝,一隻鋼爪握著一個消毒紗布包往下滑到大腿和骨盆的連接處.
電子解剖刀如絲一般細細的切過皮膚,所過之處非常熾熱,幾乎沒有鮮血流出.切開肌肉組織...露出大動脈...用鉗子把肉夾下來...包紮...切除並處理感染的肌肉表面... 嗡嗡叫著的輪轉機鋸條旋轉著切向股骨.鋸條切中了骨頭,那一剎那他閉上了眼睛.
幾乎沒有什麼震動感.當內置鑽石頭的超高速鋸條切過骨頭的時候,只發出了輕微的摩擦聲,同時給骨頭切面敷上強力酵素.在精確的6分鍾內,他的右腿干凈利落的同軀體分離了開來.
機器用紗布擦拭他浸透汗水的臉,然後遞給他一杯葯水.他把葯水一口飲盡,深吸了口氣.他的脈搏在飛快的上升,更多汗水如雨般湧出,但幾乎沒有沒有失血,也沒有什麼近似疼痛的感覺.神經治療很管用,不需要輸血.他吸了一些氧氣,以緩解頭昏眼花的症狀.
他那條和身體分離的右腿直挺挺躺在床上,透過透明塑料的綳帶,可以看到一圈外圍包著黃色脂肪的收縮的粉紅色肌肉組織,白色的骨骼中心可見黑紅色的骨髓,幾乎沒有流血.他望著這條膝蓋骨突出的毛茸茸的玩藝,幾乎忍不住要歇斯底里的狂笑起來,但是此刻沒有笑的時間,還有更多的事要做.
他休息了片刻以恢復體力,然後發出下一步工作的指令.
機器伸出一條機械手,抓起一條人造腿,把它安在剛才的切割面上.沒有扎綳帶的肌肉上葯以後已經恢復了,人工突觸中心的信息終端被與從切斷處拉出來的神經葉鞘連在一起.終於,軀乾的義肢被用帶子和特殊醫療器械牢牢安在殘余的大腿骨上,完成了.他試著小心的彎曲這條新腿.
到現在為止一切順利.他及其小心的站起來,變化使他頭暈,搖搖晃晃,但不管怎麼說他可以站立也能慢慢走路了.假腿是用某種運動時聲音很細微的輕金屬製成的.沒問題夠好的了---反正大部分時間他都會坐在輪椅上的.
他舉起自己的右腿從桌子上放下去.腿太沉,幾乎使他蹣跚了一下.他右一次在心裡爆發了一陣野蠻的狂笑.我整個一生中一直拖著這些份量來來去去,切下這個肢體使他減輕了多少公斤的體重呢?
"好吧",他咕噥著說,還在咯咯笑,"夠了.現在該把血排干凈了."
他把這一大塊肉扛上操作台,剝掉塑料包裝,系住腳踝倒吊在天花板上,用他的雙手擠壓,從切口處放血.
後來,在洗滌槽里沖洗它的時候,上面的毛被水濡濕了,在所有動物的肢體中,它看上去最像一隻巨大的蛙腿.他瞪著以古怪的姿勢伸出不銹鋼洗滌槽的那隻腳的腳底心.
我的腿,凸出的膝蓋,很難找到合腳鞋子的高腳背,一隻運動員的腳上生的腳趾--這就是我的腿!他終於忍不住了,爆發出一陣惡毒的狂笑,在笑聲中痙攣的折起腰.最後,這只見鬼的堅韌的運動員的腳終於完蛋了...
是准備烹調的時候了.
他用大切片刀把這條腿從膝部切成兩截,然後開始用一把鋒利的豬肉刀剝皮.大腿骨裹著看上去很可口的肉,很是粗壯.當然,這是火腿.筋腱很有韌性,他用硬切片刀切得大汗淋漓,很快在身邊壘起了厚厚的帶著肌肉膜的肉塊.他把大塊脛骨處的肉放進裝滿滾水的大罐子,加上桂皮,芹菜,洋蔥,茴香,藏紅花,胡椒粒和其它辛辣的調料與蔬菜一起燉.腳被他丟掉了,只從腳踝處颳了些肉下來.他把腿肉中用來做肉排的都切了片,擦了鹽和胡椒,並拍打肉片使他們變軟.
我會有勇氣吃它嗎?他突然問自己.結實的肉團總會梗在他咽喉的某處,他真的能夠把它咽下去嗎?
他咬緊牙關,油一般的汗水流了下來,我會吃的.這和人類一直以來烹制並享用其它有智慧的哺乳動物沒有什麼不同:母牛和綿羊,那些溫和的,無辜的,有著悲傷眼睛的食草動物.原始人甚至吃自己的同類,有些種族知道現代海延續著吃人的習俗.為了吃而殺掉動 物--也許這中間有正當的理由.其它食肉動物也不得不靠殺戮生存,但是人類......
從他們存在的那一天起,貫穿人類歷史,有多少億萬人被殺掉而連吃也沒有吃?和那個相比,這樣絕對是清白無罪的.我將不去殺任何別的人,也不會去屠殺可憐的動物.通過這種方法,我自己吃的是我自己的肉,還有哪種別的肉能像這樣一樣毫無罪過?
煎鍋里的油開始噼啪作響.他用顫抖的手抓起一大塊肉排,猶豫片刻,把它丟進鍋里.噼啪作響的脂肪使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香噴噴的味道.他仍在發抖,他把輪椅把手握的太緊,幾乎要把它折斷了.
好吧,我是一隻豬.或者,人類比豬還要糟糕的多:卑鄙,污穢.在我體內有個部分比豬還 不如,還有個"高貴"的部分為比豬還不如感到無盡的憤怒,那個高貴的部分將把那比豬還不如的部分吃掉.這件事有什麼讓人害怕的東西么?
被烤的金黃鬆脆的肉排在盤子上滋滋作響,他往上面抹了芥末,配上檸檬和奶油,澆上肉汁.他拿起餐刀的時候,手在打顫,餐刀敲在盤子上,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他汗如雨下,用盡全力握住餐刀,切割,用叉子戳起來,然後提心吊膽的把它送進嘴裡.
第三天,他截下左腿.這一隻,脛骨和全部表面都被抹了大量奶油,用烤肉叉叉起來,架在旋轉型烤肉架上烤了.至此他已經不再恐懼.他發現自己驚人的可口:這個發現使一種混合著憤怒和瘋狂的情緒在他的心底牢牢紮下了根.
第一周後,事情越來越艱難了,他不得不切下自己的下半身.
在輪椅的方便馬桶上,他最後一次享受了排泄的樂趣.當他噴射的時候,他大笑了.
看著著骯臟的貨色!我排泄的是我自己,在我的內臟里儲存後變成糞便!也許這是自我蔑視的最高形式了--或者是自我頌揚的最高形式?
當他失去髖骨以下的部分,兩條假腿就基本沒用了,但他還讓它們留在老地方.現在是換下內部器官的時候了,他向機器的電腦咨詢:當我把腸子吃掉後還會有食慾嗎?
"它不會受什麼影響."這就是回答.
他拋掉大腸,把小腸和蔬菜一起燉,把十二指腸做成臘腸.他用人造器官換下了肝臟和腎臟,然後把這兩個器官做了小炒.肚子他先放在一邊,放在裝著營養液的塑料容器中保存.
他拋掉大腸,把小腸和蔬菜一起燉,把十二指腸做成臘腸.他用人造器官換下了肝臟和腎臟,然後把這兩個器官做了小炒.肚子他先放在一邊,放在裝著營養液的塑料容器中保存.
在第三周的結尾,他換下了他的心和肺,最後,他把自己跳動的心切成細絲油煎:這是連阿茲塔克主持獻祭的祭師都無法想像的事情.
當他開始把自己的腹部做成餐點時,他開始清醒的意識到:人類是可以在毫無食慾的情況下機械進食的.腹部用醬油浸泡著,加上了大蒜和紅辣椒.
在無數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被當作食物的產品中,有多少完全與飢餓無關,純粹是由於好奇而被開發的?即使好奇心得到滿足,人類還是會吃最不可思議的東西,如果他感到飢餓.持自己同類的肉時,那種憤怒的感覺就像是用牙齒咬碎玻璃杯一樣.
食慾的源泉來自於原始的侵略沖動"殺戮和進食,踐踏和粉碎,吞咽和吸收--那就是野性之口.
到現在,他的咽喉只能與一根管子相連.直接輸送到血液的營養來自一個裝滿營養液的容器.內分泌活動由人造器官完成.在這張嘴的盡頭,雙臂都被吃完;唯一保留的是頸部以上的部分,而在第15天頭,面部所有的肌肉幾乎都被吃光了;剩下兩片嘴唇在安裝的彈簧支持下咀嚼;眼球只剩一隻,另一隻被吞進嘴裡嚼掉了.
現在坐在輪椅上的,是和錯綜復雜的大大小小的管子堆在一塊兒的一副骨架,在這副骨架上,惟一留存的是大腦和一張嘴巴.
不......
即使是現在,一隻機械手臂正在剝去頭皮,用鋸條把頭蓋骨的頂部干凈利落的切了下來.
在暴露的小腦上撒上鹽巴,胡椒粉和檸檬汁,舀起滿滿一大勺--我的腦子,想到這是我的小腦,我怎麼能嘗這個東西呢?難道一個活人能夠品嘗自己腦漿的滋味嗎?
勺子毀壞了灰色的大腦,沒有痛苦--大腦皮層沒有感覺.但到了這時,機械手舀出一勺勺灰
色糊狀的東西放到骷髏的嘴裡,嘴巴貪婪的吞咽下去時,"味道"已經無法辨別了.
"是殺人案."警察從屋裡走出來時,面對擠滿出口處的記者們說,"此外,這是一起殘忍,野蠻的難以想像的罪行.罪犯無疑是一個嚴重的精神病患者.看上去是某種變態的實驗----身體被一塊塊卸下來,然後裝上人造器官..."
警官處理好媒體方面的問題,進了屋,擦去臉上疲憊的汗水.
從焚化爐過來的偵探疑問的看著他."錄像帶已經燒毀了,"他說,"但是,你為什麼要說這是一次謀殺呢?"
"為了維護社會的美好與和平,"警官做了一個深呼吸,"把它宣布為謀殺,--指揮一次官方的調查--然後讓他成為我的秘密.這次案件--抹去案件中的證據--它們完全是不合常理的.你不能讓一個正常的市民看到一些人心靈深處的瘋狂和自我毀滅的慾望.如果我們做了這樣一件事情,如果我們不小心讓人們看到內心寄居的原始的野獸--好吧,你可以肯定會有人學這個人的樣.這一種人---你沒辦法知道他們能做出什麼......
"如果廣大民眾突然了解了這樣的東西,人們將會對自己的行為失去自信--他們會開始鑽入自己靈魂的深處的黑暗中.他們會徹底無法理解自己---完全失去控制!
"你看,人類存在的根源是瘋狂-所有動物心底的那種盲目的侵略性的沖動.如果人類意識到這一點--如果有大批人用存在解放或自己管自己之類的口號來表達這種瘋狂--那就是人類文明的終結.不管我們用什麼法律,武力或規章來約束,一切將完全失控!
"人類把別人撕碎,互相殘殺,破壞,毀滅,這些徵兆已經開始顯現--這個人吞下融化的炸葯自殺--那個人倒上汽油自焚而死--另一個光天化日之下在城市中心性交.當再沒有什麼理智的行為可以作為攻擊的對象,籠中的野獸就開始毀滅自己的心智--"
"啊呀---"
年輕的偵探從正在腐爛的骨架旁跳開.剛才,正當他想把仍然塞在骷髏嘴裡的惡臭的勺子取出來時,那骷髏的牙齒扣下來,咬住了他的食指,咬掉了指尖的一小塊肉.
"小心呀,"警官疲憊的說,"一切動物生命的根基就是那張帶著如飢似渴的吞噬慾望的嘴巴,巨大的野性之口..."
在那具裸露著大腦的骷髏上,殘留的一隻眼球開始變松,有力的彈簧代替了消失的肌肉,正在用腫脹的舌頭和堅硬的牙齒咯吱咯吱的咀嚼著那塊小小的肉屑.
J. 科幻懸疑,總有一部對你口味,有哪些值得一看大陸科幻片推薦一下
給你們介紹的這些科幻片都特別的好看,裡面有很多的著名演員,他們的演技都是很棒的,既偶像又科幻。 《機器之血》講述的是2007年,Dr.James在半島軍火商的支持下研究生化人。研究過程中,生化人安德烈發生基因突變大開殺戒,將半島軍火商殺害,並控制其組織,接管生化人的研究。Dr.James僥幸逃生,只好尋求警方的保護。特工林東不得以離開生命垂危的小女兒西西,接受證人保護任務。十三年後,一本科幻小說《機器之血》的出版引出了黑衣生化人組織,神秘駭客李森,以及隱姓埋名的林東,三股力量都開始接近一個「普通」女孩Nancy的生活,想要得到她身上的秘密。而黑衣人幕後受傷隱藏多年的安德烈也再次出手,在多次纏斗之後終於抓走Nancy。林東和李森,不得不以身犯險一同前去解救,關鍵時刻卻發現李森竟然是被殺害的半島軍火商的兒子,生化人的實驗記錄也落入了李森之手
《無限斗界之暗夜雙》講的是作為《無限斗界》智力冒險游戲玩家及宿命的對手陳陽與周立年年約戰,上演爭奪《無限斗界》總冠軍的精彩戲碼。2016年,以「飛天小麻雀」作為游戲ID的陳陽獲得了勝利,卻發現以「暗夜烏鴉」作為游戲ID的對手周立並未上線。但在賽後,陳陽卻收到了周立發出的位置密碼,他解開密碼來到了海邊船塢,發現了船上的新款VR眼鏡。出於好奇,戴上了眼鏡的陳陽來到了《無限斗界》的高階版,它是完全模擬五感的「意識潛行」模式,是個更具有挑戰性的推理解迷游戲。現實生活與游戲中的案件竟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事情愈發撲朔迷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