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幻小說家的品質
㈠ 請教大師,想成為科幻小說作家,需具備哪些素質 誠懇請教,謝謝。
想像力要豐富要有看書的好習慣和總結的好習慣,也要善於發現別人小說的優點去借鑒學習
㈡ 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1、好奇心。
首先必須要有好奇心,對於自然的好奇,對於普遍事物的好奇。當面對陌生的事實、現象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去探其究竟。
2、堅持。
每件事情的成功都不容易。科學家必須忍受辛苦和孤獨,才能達成巨大的成就。
3、自信。
優秀的科學家一般都有很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
4、道德素質。
要將個人的利益擺到一個適當的位置,如果把個人利益擺在國家的、集體的利益之上,此人的道德就有問題,人品道德乃立業之本。
㈢ 一部好的科幻小說,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套能夠自圓其說的理論系統。
㈣ 科學幻想小說體現出作者的什麼能力
縱觀西方科幻小說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初創時代、黃金時代、新浪潮時代和新浪潮以後(塞伯朋克階段)。下面分別作些簡單介紹。一節萌芽初創時期(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為什麼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和奧爾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說定為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的《弗蘭肯斯坦》,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因為,在這之前近兩百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刻卜勒就曾寫過一部題為《夢》的小說,其中有對安眠葯、宇宙飛行的超重、極低溫以及真空狀態的細致描繪。作者還想像出月球上的巨大植物和奇異動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這些內容恰恰是後世科幻小說的典型內容。遺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實現月球旅行的法超出了科學的范疇,他使用的是巫術。我們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夢》,是為了闡明西方文學傳統中很早就有強烈的幻想成份。早在古希臘時期,薩萊斯島上的盧西恩就創作過《真實的歷史》,柏拉圖創作了《理想國》。以後,還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佛蘭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裡,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繪了一些超越現實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正是這種充滿想像的文學傳統,導致了科幻小說的誕生。另一個引起科幻小說出現的因素是西方工業革命。1765年,瓦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史蒂文森製造了火車。在這一切產生以前,哥白尼確立了太陽的中心位置;刻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磊規律;牛頓找到了萬有引力定律。所有這一切,都強烈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沖擊著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也沖擊著人們的心靈。人們禁不住要問道:科學到底帶來了什麼?還將帶來些什麼?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這個作為社會現實的一個晴雨表的意識形態領域里,一種新的文學門類——科幻小說產生了。1818年,著名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二十歲的瑪麗·雪萊(1797·1851)發表了一部題為《弗蘭肯斯坦》(副題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的小說。在事後回憶這部作品誕生經過的時候,瑪麗·雪萊極力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印象,那就是:《弗蘭肯斯坦》的創作,純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寫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內瓦郊外度過的。那是夏季,天氣陰冷,淫雨連綿,每到黃昏,我們團團圍坐在熊熊燃燒的柴堆旁邊(當時在場的還有雪萊、拜倫、拜倫的私人醫生等),間或借幾冊偶然落入我們手中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娛。這些故事,使我們心生異趣,也想依葫蘆畫瓢湊個熱鬧。我和兩位友人約定,每人根據某起神秘事件各寫一篇故事。(《弗蘭肯斯坦》原序;陳淵、何建義譯,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讀整部作品,使我們打消了關於其產生於偶然「篝火故事」的推斷。因為,它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科學與世界、科學與人類這一嚴肅主題的關注。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創造了一個醜陋怪物。怪物在人類世界中東奔西撞,卻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響往愛情和美好的東西,但得到的卻是謊言和追捕;他不顧一切地向人類復仇,但終於被迫漂泊到北極冰原。著名英國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爾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萬億年狂歡》中,曾經高度評價過《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內容。他一反過去的評論僅僅將這部小說當成「人造人」的技術奇跡的說法,而是認為它在勇敢地證明,技術可以向上帝挑戰。「在雪萊夫人的筆下,科學家成了造物主。《弗蘭肯斯坦》的主題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於是接管了下來。這是達爾文(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准進化觀點,即一旦人被造出來了,進步的工作就留給其後代的活動,上帝不再干涉了。」《弗蘭肯斯坦》的確不是一部偶然產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書中對科學技術的態度,使人想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人類代表,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時,所可能具有的種種復雜心態:一方面,科學向上帝挑戰,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這奇跡又與人類的傳統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來,這種尖銳的沖突在人類與技術進步之間一直沒有停止,這也就是以《弗蘭肯斯坦》開創的科學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題。從《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學小說進入了文學的舞台。在它漫長的初創時期里,還有兩位作家值得一提,他們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和英國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他們兩人從不同的方面開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說的兩個主要派別:技術派和社會派。凡爾納(1828—1905),寫過劇本,當過劇院秘書。他一生創作過上百部科幻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記》(1864)、《從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兩萬里》(1871)、《八十天環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亞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記》(1908)等。凡爾納以極大的熱情去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社會,他是科幻小說中所謂樂觀主題的最好體現者。但是,他的這種熱情有時顯得有點作做,他象個痴獃人似地去描寫一些「狂徒」。那些人試圖創造一個大炮飛向月球《從地球到月球》、或者為了打賭而環游世界《八十天環游地球》。或者航行於太平洋底《海底兩萬里》。我們之所以覺得凡爾納筆下的人物是一群痴獃人或狂徒,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沿襲瑪麗·雪萊那種哥特式小說的恐怖寫法,而是繼承了法國文學中面面俱到的傳統。他筆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內心生活,他也不試圖去表現技術帶給人的內心沖突。結果,他的小說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覽,成了對未來的預言書。這正也是後來一部分評論家誤入歧途,把科幻小說當成科學發展啟示錄的原因。但是,無論如何,凡爾納開拓了科幻小說的許多領域,他所寫過的紛繁題材,至今仍被作家們重復著。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則正好與凡爾納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科學技術支人類生活的影響上面,而對明天將產生多少種飛機和火車不感興趣,威爾斯是個生物學家,也是政治評論家。他一生涉獵廣泛,科幻小說只是其創作早期的一個部分,主要有《時間機器》(1895)、《摩洛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星際戰爭》(1898)(中譯本為《大戰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類》(1901)、《神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1906)等。雖然威爾斯與凡爾納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確屬兩代作家。在威爾斯的作品中,文風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說的動作性很強,人物沒有臉譜化。通過故事的逐步,我們能體會主人公在變化著的科學奇跡下的痛苦、狂喜和無能為力感。威爾斯作品中的「科學」也比凡爾納的「先進」許多,凡爾納基本上是在憑常識寫作,而威爾斯則涉及到時空變換、元素與化合物等更深奧的東西。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作品都讓人覺得很悲壯,他是科幻文學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時間機器》可能是威爾斯最成功的作品。講的是一個掌握在時間中穿梭行走技術的人,對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發現,在那個時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支,一支稱為埃洛依,他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勞而獲;而另一支稱為莫洛克,生活在地面以下,他們的身體已經退化,但仍然勞作不止,為埃洛依的世界創造財富。讀者很清楚這兩類人所對應的階級。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小說都讓人覺得很悲觀,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摩洛博士島》中的科學狂人、《隱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以及《星際戰爭》中無敵火星人的燒殺,都是如此。如果說,凡爾納捕捉住了科學給人類的歡娛,那麼,威爾斯則講出了技術奇跡下人類的復雜感受,這一點倒是與雪萊夫人一脈相承。萌芽時期還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國的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他是偵探小說的鼻祖,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他把懸念和邏輯推理傳統帶入科幻創作,取得了極好的效果。萌芽時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作家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創作一種特殊的文學品種,也許他們意識到了,但不樂意去標榜這種特殊性。他們沒有宣言,沒有給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別名稱和給出特殊定義。這樣做的優點是,避免了來自讀者和文學界對於創新的太多責難。第二初創期的作品沒有固定的格式,作家們盡量從各方面進行探索。雪萊夫人寫哥特式故事;凡爾納的作品屬於「漫遊」;威爾斯把科學當成探討式社會問題的引子;而坡則是在偵破案件。他們的這種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揉合起來,形成了固定模式。這些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綜合起來,形成了固定模式。第三我們可以看到,從科幻小說的初創開始,科學和技術就沒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它不是當成科普讀物或是科學預言被創作出來。作家們更關注的是人類的命運,關注整個世界的前途。最後,萌芽初創期確立了後世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它們是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大災難、時間旅行、技術進步以及未來文明的走向等。二節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本世紀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經過眾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本世紀初美國出版商的推動,使科幻小說有了極大發展。從本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開始,形成了一個持續的創作出版高峰,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爭議的,尼科爾斯·皮特將其定為1938—1946年,但是顯然還有別的觀點,我們只能籠統地將其限定在40—60年代)。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一、出現了一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象。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一品種。當時,有一套書籍非常廉價,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一角錢就能買一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斗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第一個出來扭轉這一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志。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乾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專業雜志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佔1。48%。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麼小約翰·坎貝爾(1910-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裡,坎貝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志《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十三年裡,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一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里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的阿西莫夫。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一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星人。它們象蟲子一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一個誘因。《雙星》是一部驚險小說,講一個演員如何捲入一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共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台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色的諷刺。試想,當一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麼,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6年獲得雨果獎。《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與時間打交道,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說的情節,一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傢伙屬於一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一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遊》(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靈》(1990)等等。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襲了這一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林里,忽然有一天一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站,美國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裡,宇航員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沉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麼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一倖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一個火焰熊熊的星球內部。在這里,他找到了一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嬰兒。《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界,是一個多麼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使人們喪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越它,你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里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風」又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里,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有一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忘。《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范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地。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里,阿西莫夫煞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二定律。(《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一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游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一隻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的奧維爾等。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作者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思考。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一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一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採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這一形式。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一以及創作方法的標准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捲入,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麼缺少現實性,要麼比現實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范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一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志主編。他一上台,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弄式的、象徵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一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
㈤ 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需要哪些必須的素質
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有些人馬上會想到智力、IQ、才幹一類的東西,因為揭示自然奧秘,攻克科學堡壘,近乎於下海捉鱉、上天攬月……,必須神通廣大、本領非凡,如果沒有聰明絕頂的頭腦,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卓越的想像力、過事不忘的記憶力,以及沒有出色的想像力和嚴密的推理能力,是萬萬不行的。要意識到,這種觀點、這種議論雖然主要來自非科學工作者,但是在社會上卻很有市場。那麼,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聽聽科學家自己的聲音吧。
比利時細胞生物學家、生物化學家德迪韋(C.de Duve)說:「通常將科學家描繪為知識淵博之人,這種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了勝任科學研究,你至少得接受某一門科學的專項訓練……還需要學習更多學科的知識、接受多方面的鍛煉……。但是,『無所不知』並非成為科學家的充分條件——正如名畫收藏家並不必然是藝術家一樣。衡量科學家的真正標准,是看其能否產生新的知識,或者更准確地說,看其是否具有從事科學所需的理解力。」請注意:這里 「能否」、「是否」是要害所在,因為他接著還說:「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缺乏洞悉宇宙奧秘的超凡才智,而只是做些既有科學大廈添磚加瓦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從事科學或成為科學家主要是好奇心的驅使。當你面對陌生的事實、現象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去探其究竟。」言下之意,德迪韋在暗示大家,好奇心或許正是解決「能否」、「是否」的鑰匙,因為沒有好奇心,科學所需的超凡才智和理解力可能會落空。
巴丁是兩次獲得諾貝獎的著名物理學家,人們稱他為曠世奇才。他給周圍人們的印象是,對物理學問題就像小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那樣具有一種好奇心,正是這種好奇心讓他充滿激情。巴丁非常喜歡物理和數學,並很早就學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難題上,而刻苦的鑽研往往給他帶來巨大的精神回報。所以,好奇心帶來的激情是導致他創造奇跡的根源。正鑒於此,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等人把科學家比喻為成長大了的孩子,加德納(Howard Gardner)把創造性工作所必需的執著同孩子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聯系在一起。而且,這樣一種觀點我們在愛因斯坦的自傳中也可看到。
應當承認,智能、IQ等智力因素對科研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強調過了頭,好像也不符合事實,因為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不僅小時候讀書成績並不出眾,而且在從事科研時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足。在《達爾文回憶錄》一書,我們讀到他本人的如下回憶:「在清楚而扼要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方面,我仍像往常一樣,很感困難;這種困難耗去我極多時間;可在這方面也會有一種補償的好處,就是:我不得不對每一句子作長久且專心的思考,因而我就能在推斷方面,以及在自己和別人的觀察結果方面,找出錯誤和失察之處。」「我既沒有極其敏銳的理解力,也並非十分機智:有幾位聰慧人士,例如赫胥黎,就具有這些優良品質。因此,我只是個笨拙的評論家:我在初次閱讀任何一篇論文或一本圖書時,通常總是對它發出贊美……我遵循一條冗長的抽象思維路線——這種本領,對我是有限度的;因此,我在形而上學和數學方面未獲得過什麼成就。我的記憶力,范圍廣博,但是模糊不清……我的記憶力在某些方面極差:任何一個日期,或一行造句,過不了幾天,就會被我忘記干凈。」
問題似乎較為清楚,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創造奇跡、受人尊敬,其實不一定非得在智力方面如何出類拔萃——只要對探索抱有堅定的信念,只要對自己的不足有清醒的認識及時彌補,照樣能攀登科學的頂峰。鑒於此,有些人馬上想到科學家的另一些優秀品質,比如,樹立遠大的目標,頑強的毅力,探險的勇氣,執著的追求,以及以苦為樂的精神等等。關於這一點,筆者在兩篇博文《人之思考六、七》「需要、目標和內在動機」和「需要與內在動機」中作過論述。要知道,一個人做某事的根本動力主要來自內部,聯繫到科學研究,因為特別需要主觀能動性,如果光靠目標、物質精神的刺激,光靠毅力、勇氣和追求而遠離內在動機,則往往難以保持長久,遭遇巨大坎坷之後攻克科學難關也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根據相關心理學的研究,科學家的最重要素質必須與內在動機掛鉤,准確的講就是源自人的心理需要和好奇、興趣等人的天性,其他任何因素都無法與之相比。
此外,必須指出的是,智力、IQ和毅力、勇氣等優秀品質,它們並不是科學家的「專利」,其他領域的精英同樣具備這些素質。科學家,由於其特殊的神聖使命——以發現自然和社會奧秘為己任,必定有自己獨特的、對揭示奧秘來說不可或缺的東西。著名學者沈致遠先生說得好,科學突破不僅要有膽識,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見識,就是要有非常尖銳的目光……非常尖銳的目光從何而來?顯然不能靠冥思苦想,不能閉門造車。事實上,一個人在沒有相當的知識積累,在沒有達到創造靈感火候的時候,只有對外界充滿好奇,保持這種貌似散漫的研究風格,才可能促成意想不到的見識。著名美國物理物理學家費恩曼(Richard. P. Feynman)在論述「科學的不確定性」時說:「如果我們不能或不願意從新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如果我們沒有疑問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就不會有新的想法產生。」從這個角度說,新思想、NEW IDEA的產生——科學發現的靈魂——總是跟從新角度觀察事物有關,而好奇則是從新角度觀察事物的最好催化劑。
那麼,什麼才是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呢?綜上所述,應當不是IQ、EQ,也不大可能是毅力、勇氣、追求一類的品質。唯一的出路,就是另外尋覓。就在筆者對人的各種素質一一予以排除時,近年來頗頗出現在科學家采訪報道中兩個詞:「好奇」和「興趣」引起了筆者的關注。「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卞毓麟先生在某篇科普文章中的一段話證實和堅定了筆者的見解:伽莫夫認為,科學的來源就是人類追求對於自然和自身的理解。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正是極普通的好奇心。伽莫夫寫道:「有人說:『好奇心能夠害死一隻貓』,我卻要說:『好奇心造就一個科學家。』」
這段話中有兩點非同不可。第一點涉及什麼是好奇心;第二點指出好奇心極普通,它卻可以造就一個科學家。弄清這兩點並達成共識,不僅回答了「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問題,而且意義十分重大。什麼是好奇心?為什麼好奇心是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限於篇幅,下面用簡單的推理證明這個論斷:對走上科研道路的人來說,好奇才會感興趣;感興趣才會好思;好思才會有所發現,發現才能創造發明。這條環環相扣的邏輯鏈是科學研究活動的真實寫照,唯獨發生在科學研究領域,因而其源頭——好奇,作為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是站得住腳的。它不僅為無數科學史實所反復證明,而且確實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對於第二點,不妨可用來反思我國。大概正是因為好奇心的極普通和重要性沒有被大家廣泛認識,因此中國難以出現像愛因斯坦、達爾文那樣偉大的科學家,就很好理解。尤其在教育界和科學界,「好奇心」雖然不時被提及,但充其量只是作為一種點綴、一種擺飾,壓根兒沒有將它作為青少年心理發展內在動力的一部分,沒有把它當作尊重科學人才的題中應有之義,自然也沒有作為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備加珍惜和保護。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並不比西方孩子少——這是人的天性,然而在「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中卻被逐漸摧毀;我們的優秀中學生一旦考入名牌大學,將課本統統燒掉的行為也表明他們的好奇心近乎盪然無存;我們的研究生——他們自願選擇科研為終生事業,但迫於生計、考核和功利方面的考慮,好奇心存留多少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科研事業要有大的發展就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寫到此,對王鴻飛科學家的博文《科學家就應該得到最高的禮遇?》就特別有感觸。是呀!「讓科學家享受最高禮遇,首先應該營造讓科學家脫穎而出的氛圍。然而,當前依然存在諸多對科技人才的掣紂,這集中體現在對科技人才的求全責備上。」「只有給科技人才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人才才會競相湧出;」「科學家最重要的內在需要,不是外在的禮遇,而是科學界同行的認可。」我想,作為科學家們,況且對「氛圍」、「發展空間」和「同行的認可」看得比最高級別的獎勵還重,那麼給那些立志當科學家的年輕人提供寬松的環境,讓他們的好奇心能夠無拘無束地自由表露,就更加不容忽視!
㈥ 如何成為一名業余科幻作家
看書真的很累,而且不一定有多大效益。但相反,你多看科幻電影、多看科幻論文、多看科幻之類的科幻作家的講座,你看看你又能學到多少,多吸收多求這些「活文學」效果要要比死記硬背焦頭爛額玩懂「死文學」更好。「死文學」做為是一種史料,作為作家自我畢生鑽研的巔峰級別的成績碩果,其中蘊含著作家多少個廢寢忘食,多少個絞盡腦汁,多少重啟與修改編輯,又將多少自己畢生追求的,腦海里思考的,等等,生命的一切都堆積在一起形成一部著作。它是作為作家一生創造的成績,作為歷史的一大重要貢獻,作為歷史一大重要產品,同時也是作家自己的精神食糧,它將自己追求的堆積在一起,實現了自己一生的活法。但歸根到底,著作永遠代表它自己,是一種獨立的歷史產物,而不是用來你咬一口,我咬一口的美味的三明治。只能試著舔一舔感覺甜美就足夠了。著作在科幻領域被稱之為「死文學」,說白它是歷史的一大貢獻和一大產物,而同時作者要得到相應的報酬,就像工人建房子一樣,建出來要緊,而不是非得有人住。
書籍是用來收藏於陳列的,愛惜保護的,而絕非是非得用肉眼仔仔細細看一遍,大腦紊亂一遍。因為科幻科幻嘛,你不整自己的,就看別人的,你怎麼地也不可能完全弄明白。沒關系,做你自己的,當然其中離不開搜集「活文學」活文學是啥?就是指你喜歡的吸收並形成知識的方式。影視、海報、圖片、藝術作品等等,這些一目瞭然而又蘊含駁雜深厚的產品才是我等汝等要求之不得的「 活文學。」求得這些一定會提升自己的大腦,其中你的大腦文件夾一定會有豐滿的資料文件而不是不定點兒多的小東細物。而且在用一小半時間甚至是一多半時間涉入「活文學」的同時,大腦會自出生成自己的精華與神髓!
頭腦不是用來跟著別人腳步走看別人的書,那是人家的「死文學」多求人家的「活文學」將一多大腦用來自我寫作與發揮創造「死文學」和「活文學」,不管寫作的內容獨創還是已有前車都是對歷史的偉大貢獻。
㈦ 哪些是最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
我的最愛排名不分先後。
喬·霍爾德曼。他的小說《永遠的戰爭》(The Forever War)獲得了1975年的星雲獎(Nebula Award),以及1976年的雨果和軌跡獎(Hugo and Locus awards),作為對包裹在硬軍事科幻小說外衣下的越南戰爭的評論。我讀了他寫的所有東西。
我最喜歡的封面的各種版本的太空海盜。不要讓帶角的頭盔妨礙你——那是藝術家試圖把維京人放進太空維京人。另一方面,燃燒的城市和原死亡之星是直接從故事中走出來的。海盜時代被重新演繹成嚴肅的軍事科幻小說。
㈧ 如何成為一名科幻小說家
千萬不要多看別人的科幻小說,看多了你就寫不出自己的科幻小說了。
㈨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幻小說家
首先要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其次要有文字功底,要有講故事的能力
㈩ 要成為科幻家需具備哪些條件
如果你有這個夢醒~、。並且這么問:我想要成為科幻家,需具備哪些條件?很榮幸的告訴你:你已經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