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中的科學錯誤
『壹』 科幻小說里的科技是不是永遠無法實現
科幻其實都跟小說一個道理,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現實生活中體現出來的東西,說明事由現實存在的模子的,所以科幻中的東西,大多數是會實現的,只是時間問題
『貳』 講一講科幻電影中有什麼常識性或者科學性錯誤
科技過於落後,仍然停留在人類可以想像的地步
『叄』 有科技基礎但是物理角度解釋錯誤的小說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還是奇幻小說
屬於科幻小說,具體應該屬於軟科幻,也就是通過科幻背景描寫人物故事,體現人性、倫理、心理、矛盾沖突。
『肆』 科幻電影中有哪些常識性科學錯誤
超光速
『伍』 科幻電影中有哪些常識性科學錯誤
periences, what associations should we
『陸』 諾蘭《星際穿越》中有哪些科學上的錯誤
來了:跨星際的通訊需要極強的發射功率,可能需要幾萬平米的發射天線陣列,這種功率只有地球上才做得到,所以Enrance只能收不能發啦。
-Murphy最後成功找到公式以後把計算紙從陽台上扔出去是什麼意思?
這個沒人問,屬於本座自問自答。這是一個彩蛋,Murphy這么做絕不僅僅是為了爽。這是由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創立的傳統:
在1939年奧托·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發現核裂變後,費米馬上意識到次級中子和鏈式反應的可能性。1942年12月2日他在芝加哥大學體育場的壁球館試驗成功了首座受控核反應堆。在二戰期間第一枚原子彈的建造過程中(曼哈頓計劃),他是主要領導者之一。1945年7月16日5點30分,原子彈在內華達州的沙漠引爆成功時,費米在原子彈試爆現場附近,在氣浪來臨之前、之中、之後各灑了一把碎紙片,並根據紙片飛出的距離將該次核爆炸的TNT當量估算為一萬噸。後來證明這與測量結果(兩萬噸TNT當量)相差不遠,在同一個數量級上。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恩里科·費米
-片子末尾,Cooper和TARS為什麼要駕駛飛船和Enrance母船分離?
Brand和Cooper決定利用黑洞的引力飛往Edmund的星球,計劃是在黑洞附近拋棄一艘船以使得母船可以到達。但是後來Cooper自我犧牲也跳進黑洞了。
從牛頓力學上講,這個沒有理由。根據經典力學,一個自由落體如果簡單地在軌道上分離成兩半,是不會獲得額外能量的;除非是一半質量把另外一半的質量狠狠地「蹬開」以獲取額外的沖量,但電影里顯然沒有這么做,Cooper和TARS的飛船隻是簡單地被「脫開」而已。
當然了,在黑洞附近牛頓力學顯然不適用了。我們已經知道Gargantua是一個高速旋轉的黑洞。關鍵在於,在旋轉黑洞的「動圈」 (ergoshpere)附近,使用「彭羅斯過程」(Penrose process)可以從黑洞中提取能量。簡單解釋就是,一個物體如果進入「動圈」然後分離成兩半,如果分離得當,一半會墜入黑洞視界,但另一半可以獲得額外的能量並逃逸,這額外的能量來自於黑洞的角動量。具體請看維基網路(Penrose process)。所以Cooper和TARS的犧牲是值得的,多扔一艘飛船,母船就多一份希望逃逸。
Kepp作為大牛,當然知道彭羅斯過程,這個地不用洗!Yeah!
======結論
《Interstellar》是本座看過的最嚴謹的科幻片,沒有之一。片中對於幾個科學問題都花費鏡頭專門解釋,令我這種geek很high,換了其他導演估計就一筆帶過了。以下:
蟲洞形狀問題:在進入蟲洞之前黑人宇航員專門解釋了蟲洞為什麼在三維空間是球形。其實他不說估計也不會有人專門問。
Cooper, Brand和Mann在基地里的討論:這段討論不長,但卻是全片技術含量最高的一段。Mann提到了目前物理學的根本難題,就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重力問題上的不一致性,不解決這個問題,Dr Brand在地球上無法達成PlanA的目標(操縱重力以造出廉價的殖民飛船)。要突破這個問題就必須在黑洞視界內取得數據。Cooper問為什麼不能這么做,黑人回答這是不可能的,因為「nature prevents a naked sigularity」,這來源於宇宙審查假說:Cosmic censorship hypothesis。 說通俗點就是黑洞奇點毀壞物理定律,屬於宇宙的家醜,所以被藏在黑洞視界背後,而通過了黑洞視界的事物一律是有去無回的,所以也不會有人可以暴露「家醜」(但其實還是可以的,看下一條)。
Cooper和TARS墜入黑洞取得數據:進了黑洞有去無回這件事其實也是矛盾的,因為信息不能被憑空消滅掉,霍金的解釋是被黑洞吞噬的信息最終會隨著霍金輻射重新釋放出來。影片的解決方案是讓Cooper在高維時空向過去傳遞信息,這涉及到了時間旅行一系列的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Cooper墜入黑洞那一段有一個不到一秒的鏡頭:在下墜過程中黑洞「地平線」的圓弧急劇向上彎曲,包圍了宇宙的星空。這個是有根據的(但不是最正確的視覺效果),在此頁面有詳細討論:Journey into a Schwarzschild black hole。光是這一個不到一秒的鏡頭就令本座心服口服,我相信一般觀眾都未必會注意到這段。
洗地完畢~~ 最後,對Cooper到達singularity以後的劇情的槽不要吐,現有的科學無法解釋在黑洞核心會發生什麼。腦洞怎麼開都是可以的,就算Cooper在核心遇到海綿寶寶都是合理的。
=======
以上那句是玩笑。
上映已經快兩個禮拜,《Interstellar》被噴得也夠多。劇情復雜的科幻片都是這樣,《Inception》也是如此。其中不乏一幫文科生看不懂惱羞成怒。
這就涉及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你會不會看電影?
去電影院看電影,如果你不是為了在黑暗中摸妹子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大致也就是為了去娛樂一下。作為合格的觀眾,看電影之前要做好一件事,這件事叫:suspend belief。 這是一個你和導演之間的交易。導演說,你姑且無條件地相信我作的一些假設,不管這些假設有多麼荒誕多麼假;基於這些假設,我給你講個好故事,讓你在這兩個小時里爽。
看《Star Trek》,你就得相信不同的外星人恰巧樣子就長得和人差不多。看《Star Wars》,你就得相信有原力這回事。看《The Matrix》,你就得相信電腦喜歡把人做電池而不是直接飛到大氣層外用太陽能電池板。看《Inception》,你就得相信手提箱造夢機掛上點滴就能給你洗腦。看《Interstellar》,你就得相信人類能造星系級飛船但是種不好田。看《Avenger》。。。漫威說啥你就得信。
去看魔術表演,你知道魔術師明目張膽地騙你但你還是心甘情願地掏錢。你可以吼一句:「你做的都是假的,你根本就不能把那美女鋸成兩半再拼起來」。猜猜這場子里誰是傻=逼?
魔術師強不強,取決於觀眾明知他在玩障眼法的情況下,能否把不可能的情況玩得天衣無縫。
故事講得好不好,取決於在假設的前提下,情節能不能自圓其說,而不是假設是否荒誕。
分清哪些是「假設」,哪些是「假設所引出的情節」,是一個合格觀影者的基本素質。
『柒』 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必須是真實准確的嗎
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必須是真實准確的嗎?
科幻是科學與幻想結合的 當然不一定準確
『捌』 科幻小說《三體》里的科學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得到雨果大獎。雨果獎也算是全球性的大獎,與星雲齊名,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最佳小說更是重中之重獎中之王,最高領獎台上第一次站上來自亞洲的領獎人。
《三體》的三部,是圍繞幾個概念來進行的,分別是技術爆炸、猜疑鏈以及黑暗森林。這三個概念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並且也不是腦洞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提取出來的概念。
首先是技術爆炸,這個毫無疑問是工業革命的變種。工業革命以來,人來創造的財富比人類已有歷史的所有財富總和都要多。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燃機、到還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計算機。
每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都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財富,當然也造出了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從火槍的推廣,大炮的普及,到凡爾登絞肉機機關槍的應用,乃至廣島、長崎的核彈。然後還有氫彈、高斯槍、中子彈……人類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些都是完全符合技術爆炸的特徵的,「智慧生物所擁有的科學技術在極短的時間內像爆炸一樣迅速發展的現象。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
猜疑鏈應該是從囚徒困境中提煉出來的。
猜疑鏈:兩個個體在沒交流前對對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麼想的,我猜疑你是怎麼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但你還會猜疑我是怎麼想你的,我也會猜疑你是怎麼想我的……這樣的猜疑在沒有進行交流前會一直循環下去,形成一條鏈,即猜疑鏈。從博弈論的角度講,即兩文明無法形成共同知識。
囚徒困境也是一樣,核心就是交流受阻,你只能夠根據自己的過往經歷和經驗,猜想別人是怎麼想的。所以最後,大家往往不是選擇合作共贏,而是選擇損人利己。
技術爆炸和猜疑鏈最後組合成了《三體》中宇宙社會學的核心理論,黑暗森林。
宇宙社會學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被發現,總有一方被消滅!
黑暗森林法則,應該是脫胎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
但是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講,技術爆炸和猜疑鏈都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黑暗森林的漏洞比較大。
一、人類是碳基生命,人類也有猜想過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比如硅基生命。如果非碳基生命的真的存在,那麼它們所需的資源很可能和我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很可能不存在生存的競爭關系。
第二點,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而地球所具有的資源並不是唯一的,在現有的人類所探索(觀測)到的區域,並沒有發現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能夠觀測到的宇宙,人類所需的資源卻幾乎可以用無限來形容,宇宙實在是太空曠了,遍地是黃金,誰吃的沒事去搶別人的。
還有,從現在人類的技術角度來看,太空城並不是幻想,也就是說,人類並不需要一個完全類似的地球來生存,完全可以自己建。並且太空城留下了另外一個難題,就是一個文明看到另外一個文明的定居點的時候,怎麼確定是不是這個文明的本體呢?萬一隻是定居點,其本體的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呢,所以貿然發動攻擊,並不合適。
所以在人類踏入宇宙紀元,生存的需求,基本沒什麼障礙就能實現,就算遇到其他文明,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我家裡都有,並且都快放不下了,誰閑得沒事去搶你的。
但是《三體》依舊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等電影版出來,一定要去剁手。
『玖』 哪些是大多數科幻小說都犯過的錯誤
星際帝國的想法,尤其是亞光技術。任何管轄范圍大於單個星系的帝國或政府都是完全不可行的,僅僅因為它們之間的距離。
光速,假設沒有加速或減速(和假定的技術將質量轉化為光子能量和完全重建它在另一端,或花費足夠的精力去操作慣性,這兩個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只有現代物理學理論的范圍內),它將帶我們或多或少4.3年到達最近的恆星。
想像一下。
他們的大會可能需要幾天時間來決定將哪些建議發回主要政府。這是有可能的,但比歐洲議會這樣的機構更費力。
『拾』 大多數科幻小說都犯了什麼錯誤
大多數科幻小說都犯了一個錯誤,這里的許多答案也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規模。
首先,最驚人的是:
宇宙飛船彼此靠得很近。
為什麼所有的克林貢人,一個橫跨數十個太陽系的帝國,都擁有同樣的戰士文化?見鬼,為什麼星際艦隊有如此統一的文化?
《星球大戰》比《星球大戰》要好一些,但即便如此,它也是人類物種的縮影。想想有多少絕地武士是人類又有多少不是。從邏輯上講,對於一個跨星系的文明來說,人類應該只佔吉迪人的一小部分,而這已經使人類占據了顯著的位置。約50%的吉迪人是人類,這意味著要麼人類是某種絕地大師種族,要麼絕地學院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特殊種族?)
第四,星球毀滅的武器。
一顆曼哈頓大小的小行星就可能毀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百萬個這樣的小行星不可能摧毀地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