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劉慈欣科幻小說讀後感
❶ 科幻小說的讀後感 1000字
從地球到月球/環游月球:作者:(法)儒勒·凡爾納。類型:科幻/冒險。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其實這本書科幻小說在現在看來已經不是科幻了,但是我總是會從這本書上找出阿波羅登月的影子來。
美國的南北戰爭剛結束的時候,一群以製造大炮為生的人們,一個「大炮俱樂部」陷入了無所事事的困境當中。這個俱樂部裡面有好多殘疾人……都是在戰爭中負傷的,他們恨不能再度挑起一場戰爭來,但是必然不可能了。
結果就在這個時候,俱樂部的主席巴比康找到了一個新的目標,就是發射一顆炮彈到月球上面去,報告引起了熱烈反響。全世界為之矚目(語言真的好幽默啊)。隨後便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與此同時,巴比康的死對頭尼切爾也在不斷地潑冷水,並且下了很大的讀書說巴比康不可能成功。
這項工作需要很多很多的錢,但是錢不是問題,因為這是人類的進步,所以不管捐多捐少,全世界都為之奉獻了。作者在這里還小小地調侃了一下英國人的自大,說英國人嫉妒美國人,結果沒有捐錢。
資金也到位了,計劃也訂好了。恰在此時,發來了一封來自法國的電報,一位法國的冒險家米歇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就是把炮彈做成空心的,他要乘坐炮彈登上月球。所有的人為這個新的提議興奮不已,米歇爾很快來到了美國。
他發表了在美國的演說,結果會上有一個人與他針鋒相對,質疑整個計劃。那麼這個人是誰呢?當然就是尼切爾了,因為尼切爾當眾侮辱了巴比康,巴比康和他決定決斗。
為了舉止這場悲劇的發生,米歇爾和俱樂部的秘書馬斯頓來到了決斗地點,並讓兩個人停止決斗,米歇爾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提議:既然尼切爾不相信炮彈可以發射到月球上去,那麼就請尼切爾一起乘坐炮彈來見證這一次的旅行。
尼切爾同意了,時間不多了,炮彈、火葯等等都准備好了(這一段很刺激),地點定在了佛羅里達,為此德克薩斯非常非常地憤怒。那一天終於到來了,成千上萬的人來到了發射地點,見證這個歷史的時刻。
我不得不說凡爾納真的很會寫啊,很詼諧啊(這樣說很諧音哦)。情節緊張刺激,裡面還有好多科學上的知識,而且絕對不是杜撰的,不禁讓人欽佩他的學識之淵博。
炮彈如期發射,但是巨大的煙塵籠罩了整個天空,一連好幾天。望遠鏡都無法使用,留在地球上的馬斯頓望眼欲穿……
最後總算天文台有了消息,炮彈不知為何偏離了軌道,沒有到達月球,而是成為了一顆「月球」的衛星。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永遠這樣(那麼炮彈中的人無疑就犧牲了,在食物和水都耗盡了之後〉,另一種是月球引力促使他們在月球上登陸。
下面開始環游月球。
呆在炮彈中的三個人開始了一次奇幻的旅行。在經歷了最初的撞擊之後,他們終於相信自己已經到達了太空,不久就會到達月球了。只是有一個問題使他們迷惑不解,就是如果炮彈真的發射了,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聽到那聲巨響呢?巴比康最後想明白了,就是因為他們炮彈的速度比音速快得多!
然後米歇爾是個數學白痴,巴比康和船長詳細地給他講解了代數問題來計算炮彈速度。但是得出的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劍橋天文台的結果錯誤了,他們的初始速度根本達不到到達月球,所幸他們已經脫離了地球,所以還是有可能到達月球的(好有懸念啊)。
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事情變得似乎很復雜。他們開始了環繞月球的旅行。
環游月球之中,他們見識了好多月球上的奇特景觀。……
我真懷疑凡爾納真的到過月球,不然怎麼可能會把月球描述得那麼栩栩如生呢?真的就像你身臨其境一樣,盡管我明白在凡爾納的時代連登月衛星都沒有,甚至連月球的照片都沒有。我不的不贊嘆凡爾納的科學素養,因為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閱讀大量的專業著作才可以。
在他們環遊了月球一周之後,又回到引力平衡點。這個時候,他們想利用火箭降落到月球上去,但是方向弄反了,他們迅速地向地球墜落……
與此同時,馬斯頓依舊望眼欲穿,但是事實上他看到的從來都不是炮彈。一封電報傳來,炮彈可能回到了地球,人們震驚了,迅速開展了搜救的工作……
一晃十多天過去了,沒有任何蹤跡,下到海底深處,也遍尋不見(是不是有點古文風?)。人們只能放棄了,但是在返航的路上,他們在海上看到了一面美國國旗。馬斯頓突然想到,因為炮彈是用鋁做的,所以它是不會沉入海底的。而當他們終於打開炮彈的時候,發散三個人正在開心地玩著多米諾骨牌……(我是該說他們沒心沒肺還是勇敢堅強呢……)。
雖然他們沒有降落到月球上去,但是帶回了很多珍貴的資料。舉國沸騰了。他們開始了全美國的巡遊(真光榮啊),像英雄一樣地被崇拜,說錯了,他們的確是英雄啊。
最後,他們成立了一個星際交通公司,標志著人們對於未知的探索,遠沒有結束……
❷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山》
劉慈欣的小說《山》顯然脫胎自東德作者埃里克.西蒙的短篇科幻小說《伊卡洛斯星球》。同樣是空泡行星,同樣以輻射礦物為能量來源,同樣是和人類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同樣是持續億萬年的對外挖掘。只不過伊卡洛斯星球最終因為內外壓差的原因碎裂成了隕石帶,全族死於探索。劉慈欣的「泡文明」則幸運的浮出水面,見到了無垠的星空。相較而言東德作者的小說包含一層政治隱喻(冷戰與柏林牆),劉慈欣的作品則添加了大量的技術細節,篇末還升華到對其他宇宙的探索上。
❸ 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
[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對劉慈欣《三體》三部曲之《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的了解,首先是大耳的博文《三體文明》、《毀滅時刻》、《黑暗森林》,讀後有一大概的了解,後來決定購買這幾本書,是讀了歡歡的博文《最好看的長篇科幻小說,沒有之一》,讀後又重新翻讀大耳博文,才決定購買的,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 無疑,《三體》三部曲的想像空間很多已經超越了現今人類的認知范圍,關於作者的想像力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其影響之廣之深,推薦看上面的四篇博文。讀完《三體》三部曲已經近2個月了,一直還在腦海中縈繞,揮之不去的,是其中幾個女性的性格刻劃,先是《三體》中的葉文潔,後是《三體3》中的程心。 葉文潔因目睹父親被打死,母親背叛而開始關閉心靈,後來被出賣頂罪,使得她對人類漸漸絕望,最後她殺了丈夫和雷書記,是不是心如冷冰?她女兒的死,似乎也未能再給她多大的傷害。葉文潔是一個缺乏愛,也不相信有愛的人,這樣的人生經歷,令我覺得很可憐。書中沒有介紹她如何死的,或許是老死,或許是病死,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走進過她的內心世界?誰走進過她的心靈?她這一生,造成了這樣巨大可怕的事件,在她心目中,也許跟父親被打死時的場景常常會重疊在一起吧,我總是很難想像一個惡人,可以惡到冷酷如鐵,堅硬如鋼,不但毀滅自己,也毀滅這個地球上所有的同類,不論是自己最親近的人,還是那些陌生人,葉文潔在我看來,很可憐,她感受不到被愛,雖然有愛圍繞,當人被仇恨所浸沒時,或許是被仇恨的慾望蒙蔽了雙眼,於是,有了三體星球的出現,讀後感《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 如程心呢,最後的結局,也是錯過、錯過、再次錯過。與《三體2》男主角之戀情發展,完全就是因為被愛,被贈送了一顆星星開始。仍是錯過了的,而且後面的結尾關於她感情的變遷寫得我不太喜歡,有點粗糙了,如果責任真的那麼巨大,可以放棄感情,如章北海,理智、理性到沒有感情的成分,太極端的感情色彩,相信有,而程心的情感變化過程,鋪墊得有些不足。當然,這是科幻小說,非言情小說。 書中最為喜愛的,是三個童話故事,奇詭炫麗,光彩奪目,那些隱喻和想像力,真是好得沒法說。思緒很有些零散,在這近2個月中,很久沒有讀過這樣好的科幻小說了,跟Andy講述了一些書中的故事和內容,可惜他現在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讀,要不他對物理和天體的興趣,也許會因這書而有所提高呢?
〔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❹ 星際戰爭劉慈欣的讀後感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88-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是現代科幻文學的鼻祖和典範,他也因此被稱為「科學幻想小說之父」.科幻小說界的「莎士比亞」。他一生創作了百餘部作品,內容涉及各個領域,是現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語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世界史綱》及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不僅僅局限與通俗的科幻小說,而是將重心放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以及帶來的政治沖突,這一點是威爾斯作品的進步意義所在。
❺ 《鏡子》劉慈欣500字左右讀後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鏡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物理學取得大突破的時代,人們發現量子效應只是物質更深層規律擾動的影子,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被確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換句話說,當宇宙發生大爆炸的一瞬間,往後的一切都將註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內地城市鄭州的軟體工程師,他率先利用超級計算機開發了宇宙演化模擬軟體,即創立一個大爆炸奇點的模型,使其在計算機中開始演化。他誤打誤撞地產生了我們生活的宇宙,創造了一個「現實鏡像」的模型,由此能夠看到地球上過去發生的任何事件,同時能夠看到遙遠的未來。由於對本地腐敗現象的深惡痛絕,他本來希望鏡像技術能夠用於司法領域,但他震驚地發現,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消亡了,正是鏡像技術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導致了消亡的發生。
他發現,雖然鏡像技術一開始僅用於司法領域,但其影響已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切人類社會的黑暗和骯臟的事物都暴露在鏡像的強光之下,罪惡無處可逃。鏡像技術毀滅了人類文明的一切罪惡和一切不道德的東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純潔。由於沒有可描寫和表現的,人類文學首先消失了,接著整個藝術領域都陷入停滯,而以藝術為發展動力的科學領域也因此停滯。隨著地球自然資源的耗盡,人類工業文明開始衰退。
社會的活力,其實是以種種偏離道德主線的慾望和沖動為基礎的,正是在對舊道德的不斷挑戰的過程中,產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一個在道德上永不出錯的社會,其實是一個死了的社會,因為它的每個社會成員都精確地按照其道德標准行事,即使道德倫理不再符合文明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也無力去推翻它。
水清無魚的道理,其實適用於社會的許多問題。在地球35億年的生命進化史中,正是DNA的錯誤進化了生命,推動了文明的進程。設想,如果DNA永遠精確地復制和遺傳,那森林古猿永遠無法直立行走,現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單細胞生物的天下!
現在的社會仍然有許多錯誤,但不應當建立強制性的監視與監督機制來維護規避社會問題,而扼殺社會成員的思想自由。我們應當以珍視的眼光看待錯誤,在改正錯誤的同時不斷發展完善自身。
❻ 劉慈欣,《2018》讀後感,800字!急求!
前幾日,我閑暇無聊,便讀了劉慈欣寫的小說集《2018》。去年,我讀了他寫的《三體》三部曲,深為震憾。我以前讀過兩本科幻小說,是邁克爾·克萊頓寫的《侏羅紀公園》和《神秘之球》。雖然讀起來也不錯,但氣勢遠不如《三體》恢宏。《三體》是長篇巨著,是基於一些物理假說構築延伸的一個龐大復雜的故事體系,而《2018》帶給我則是另一種感受。每篇篇幅雖短,但想像力絲毫不遜,也有各種曲折矛盾,讓人腦洞大開。不同於一些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狗血故事,他的小說,開始讓人難以捉摸,然後漸漸明晰,高潮之處終於讓人恍然大悟又驚心動魄。結尾簡略卻令人深思,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
劉慈欣的小說有許多都反映了人類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在高科技地外文明面前的脆弱。他的作品並不是那種一些科幻片中英雄帶領人們通過頑強抵抗得以戰勝外星人的理想主義。在劉慈欣的筆下,一個文明的誕生與覆滅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不過,他不是機械地描述這一過程,而是結合社會、文化生動地反映出危機來臨時人們的反映。在危機面前,社會中許多潛在的矛盾都會爆發出來,並猛烈沖擊現有的秩序。這其中所蘊含的關於社會學、心理學的道理,正是作者沉思的,也是值得讀者思考的。
即便人類渺小,但大劉筆下對人類文明還是充滿希望的。比如在《2018》的第一篇《2018年》中,提到「時代總是越來越好的」,這其實就是對發展的肯定和對未來的寄託。《詩雲》中,即使是掌握著宇宙頂級科技的文明,也難以創作出超越李白的詩篇。這其實就是對人類文明和智慧的肯定,單純的技術並不能取代一切。《地火》則現實地表達了作者對煤礦工業變革的期望。《超新星紀元》反映了孩子們肩負著重任,他們不僅是祖國的花朵,更是人類文明的未來。
具體篇目我就不加細說了,裡面的每一篇都可以引申出許多話題,引發很多思考。好的科幻小說不是胡思亂想,憑空捏造,而是作者長期思考的結晶。正如《2018》的序言中將劉慈欣評價為「第五位面壁者」。他的小說其實就是他對現實社會,對人類文明,對宇宙審美的沉思結晶。他的科幻作品不僅可以給廣大讀者帶來科學的滋養,也能帶來心靈的啟迪,而且能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對科學的熱愛和好奇。
我讀了《2018》,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知。我也有這樣一個信念,歷史在進步,時代一定是越來越好的。
❼ 讀科幻小說有感
自己寫吧
乖乖
現在科技這么發達
被老師看見了
你就,咳咳.、、
1. 這本書是1995年,美國科幻作家大衛·赫爾(DavidW.Hill)的短篇《天幕墜落》在中國科幻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這篇東方色彩濃郁的作品描寫了環境污染帶來的悲劇性後果:防護紫外線的「天幕」墜落後,人類被迫生活在地下,爭搶著狹小的生活空間。為使兒子能夠擁有多一點的供給品,父親被迫出賣布滿文身的皮膚。
以前看的,感覺非常震憾,作者通過對現實的一些現象來發展,以對未來的一種可能性的預測。
因為作者對未來流露了很多真情在里邊,所以也很真實,最後兒子看到他父親的那個紋身的時候,真的是覺得非常震憾。我覺得也是很多主流文學做不到的。
2.讀《海底兩萬里》有感
《海底兩萬里》是「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一部巨著。書中故事曲折離奇,驚險萬分,扣人心弦。海底森林、珊瑚王國、去南極點、殺章魚群……
故事的起因是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出現了一個怪物,比鯨魚還要大,有人認為它是一個「獨角鯨」。於是,美國的「林肯號」逐洋艦特地去追捕這個「獨角鯨」。並邀請海洋學界知名人土阿龍納斯先生一起參加。同行的還有阿龍納斯的僕人康納爾和加拿大人捕鯨能手尼德蘭。
在追捕過程中,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不幸落入水中,被「獨角鯨」救起,這時他們才發現,原來海洋中出現的怪物「獨角鯨」是一艘構造精密的潛水艇。「鸚鵡螺號」(潛水艇的名子)的船長尼摩邀請他們一起再做一次海底旅行。他們沖破了重重困難,多次化險為夷,但是,最終還是落入漩渦里,生死為卜,下落不明。而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乘坐准備逃走的小艇而倖免落難,將所知道的海底世界公布於世。
書中人物的刻畫是成功的。阿龍納斯,是一位對知識勇於探索,永不滿足的人;當尼德勸他逃走,他猶豫不決,他不想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把在海底千奇百怪的發現仔細觀察,並做了筆記。康納爾,一位對主人忠實的小夥子,對動物分類了若之掌。任何動物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分出它屬什麼類,哪一科……十分詳細。尼德蘭,他是一位脾氣爆躁的人,但他也很善良。他曾救過尼摩船長的命,非常勇敢。尼摩船長,這是一位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脾氣反常不定,難以捉摸,時好時壞,不知對陸地 有什麼仇恨,這完全是個迷。就連他本人也是個迷。
書中想像合理、大膽。許多書中的事物現在我們早已實現。如潛水艇、電、潛水衣、探照燈等。許多設想非常成功。
我讀完這本書後,對裡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及海底世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是吹的,這本書的確不錯,有時間希望大家也讀一讀這本書。它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定會深深的吸引你的。
❽ 讀《科幻小說》有感作文300字
有一句話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大概在幻想的領域這句話得到了最切實的體現。從《流浪地球》到《吞噬者》劉慈欣的文章一次又一次的帶領這我們領略到這個宇宙的宏大與詭奇,這個宇宙如此之大,就算把真個宇宙比作沙漠,那麼地球連這個沙漠裡面的一個細菌的大小也不如,在如此廣闊的空間,在我們未知的領域又有多少未知的事情在發生呢?
在小說《流浪地球》和《吞噬者》里人類遇到的危險真的可能會出現嗎?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更何況在如此廣袤的宇宙尺度上,人類是在是太渺小了,我們幾乎只能對小行星撞擊這種程度的宇宙危險左右有限的預防。如果遇到《流浪地球》裡面的那種太陽爆炸或者《吞噬者》裡面那種外星人入侵我們又該怎麼辦呢,我想科幻大概就是科幻文學是警示的文學的由來吧,他的存在在哪裡鞭策著人類,我們雖然在地球上號稱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但是人類未來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人類到至今為止都是幸運無比的站在生存勝利者的這一邊,但是運氣會永遠站在人類這邊嗎?時刻准備著,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未知,去探索他們,並不是為了什麼科學求索精神,而是有一天那會成為人類生存下去的救命良劑!就像是流浪地球里的行星發動機,吞噬者裡面的HE武器。。。
字數如不夠的話自己補吧!原創純手打,寫了十多分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