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日本沉沒科幻小說說的什麼

日本沉沒科幻小說說的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6-23 05:10:52

㈠ 日本沉沒 作者

片名:日本沉沒
中文名:日本沉沒
導演:樋口真嗣
原著:小松左京

小松左京(こまつ さきょう komatsu sakyo),本名小松實,1931年生於大阪,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隨筆家、采訪記者兼劇作家;1962年他在《SF雜 志》發表《易仙回鄉記》,從此走上創作道路。日本科幻小說家,號稱"日本科幻界的推土機"。與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稱為日本科幻的"御三家"。2011年7月26日下午四時因肺炎於大阪府箕面市的醫院逝世,享年八十歲。

人物簡介

小松左京

小松左京(こまつ さきょう),本名小松實,大阪人,日本科幻小說家,號稱「日本科幻界的推土機」。小松左京1931年1月28日出生於大阪,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科。做過雜志編輯,工廠的現場監督等一系列職業之後,成為了漫才(相當於我國的相聲)的劇本作家。1964年創作了奠定自己科幻作家地位的《日本阿帕契族(日本アパッチ族)》,以歷史和文明作為主題構築了一個大型的空想世界。1973年發表代表作<日本沉沒>,獲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小松左京與星新一、筒井康隆並稱為日本科幻小說界的「御三家」。在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方面,兩次得以改編的《日本沉沒》無疑最為出名。此外,日本已故著名導演深作欣二還在1980年拍攝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復活之日>,其中描述的人類末日景象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當地時間2011年7月26日凌晨4點36分,小松左京因肺炎在大阪去世,享年80歲。告別式只有近親者參加。

榮獲獎項

1971年 - 《繼者為誰?》獲第2次星雲賞(日本長篇部門)。

1973年 - 《結晶星團》獲第4次星雲賞(日本短篇部門)。

1974年 - 《日本沉沒》獲第27次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第5次星雲賞(日本長篇部門)。

1976年 - 《vomisa》獲第7次星雲賞(日本短篇部門)獲獎。

1978年 - 《gorudiasu的扣兒》獲第9次星雲賞(日本短篇部門)。

1983年 - 《再見,朱庇特》獲第14次星雲賞(日本長篇部門)。

1985年 - 《首都消失》獲第6次日本SF大賞。

2007年 - 被授予城西國際大學名譽博士。

㈡ 日本沉沒是哪國小說寫的

小松左京

日本沉沒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日本沉沒(にほんちんぼつ),是一本於1973年出版、由小松左京著作的日本科幻小說。為第2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第5回星雲賞日本長篇組的得獎作品。同年東寶將之拍攝成電影,結果大大轟動了日本社會,也成為了災難電影熱潮的先驅者。東京廣播公司於2006年將電影翻拍。另外,本作品也被改編製作成特攝電視劇、漫畫和廣播劇。

目錄

故事
小說概況
小說第二部
日本沉沒(原作)

編輯本段故事
注意: 下文記述作品情節,或會降低欣賞原作的興致。 田所雄介博士是一位地球物理學家。他直覺地認為,根據地震的觀測數據,日本列島將會有災害發生,於是他便展開了調查。他與小野寺俊夫及助手幸長信彥助理教授一同乘坐潛水艇到達伊豆沖海底,發現海底出現異常的龜裂與亂泥流。田所繼續收集到的數據令他確信將會有災難發生,並得出唯一的一個結論。那就是「日本列島歷來最壞的情況——1年內的地殼變動導致大部分的陸地下沉到海中」了。 起初政府對這個結論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後來猶豫了一段時間之後,便計劃發動「D計劃」——一個將日本國民及資產轉移到海外的方案。然而事態的發展正在以大大超出當初田所所估計的速度進行中。
日本沉沒 海報照(12張)各地相繼發生巨大的地震。幾乎停止了活動的休眠火山開始活躍起來。在已經被撕裂成碎塊的日本列島中,D計劃被拚命地推展……
編輯本段小說概況
於1964年年開始執筆、歷時9年完成。起初預定以有數本書的長篇小說形式出版,但後來出版社希望把故事縮短,因此最後變成以上下卷的形式出版,也因而受到文摘的批評。 小說的上下兩卷於1973年由光文社カッパノベルス(光文社屬下專門推出新小說的品牌)同時出版。起初每卷發行3萬本,但後來隨著版數的增加,發行量也隨之而增加。發行的數量增加至上卷的204萬本及下卷的181萬本、合計385萬本,因而獲得了「空前的大暢銷書」的評價。小松也因此獲得了1億2千萬日元的收入,亦躋身世界文壇百萬富翁排名的頭5位。 在小說成為最暢銷書籍後,小松的知名度提升了,也直接地提高了科幻小說在日本的滲透程度。本作成為暢銷書的背景,是一個經濟高速增長(日本戰後經濟奇跡)的告一段落、被稱為「1973年的狂亂物價」的通貨膨脹,以及石油危機等導致社會不安的環境。科幻小說的熱潮也因此躋身於諾查丹瑪斯熱潮、末日論熱潮、超能力熱潮等眾多熱潮中的其中一環。 在1976年,盡管小說被Michael Gallagher摘譯了大概三分之一,在美國以《JAPAN SINKS》為書名被出版了。 從前日本人還是一支游牧民族時,已經把主題布局好,而日本沉沒的舞台設定,有說是因為日本人對地球物理學的關心而暗地裡湧出來的。另外,本來第2部的構思(暫名為《日本漂流》),講述日本人成為難民並分散到世界各地。但在下卷最後之處標寫著「第1部・完」、下卷出版後,作者已經長時間沒有再執筆了。
編輯本段小說第二部
《日本沉沒 第二部》,配合作品在2006年的再電影化,
日本沉沒 劇照(20張)以與谷甲州共同著作的形式於2006年7月出版。 在一個電視節目的對談中,當被問及關於續集的構思時,小松左京回答時,說「曾考慮過『日本沉沒時,被大量噴發出來的火山灰使整個地球變得寒冷,世界每個角落的糧食都不夠。在如此情況下,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日本民族會變得怎麼樣呢?』這樣的構思,但從近期類似情況的火山爆發的現象來看,這樣的主題太過現實了,導致寫作之筆無法推展」。而在第2部中,「地球寒冷化」與「日本人的未來」這兩個主題同樣重要。 『日本沉沒』自執筆開始後,於『SF雜志』中連載。而比『日本沉沒』更早出版(1966年)、小松左京的另一個長篇小說作品『果しなき流れの果に』(有一譯名『無盡長河的盡頭』),觸及了當未來的日本人在未來失去自己的國土時的情況。 後來,以小松及仰慕他的年輕科幻小說作家(谷甲州及森下一仁等人)為首的作家展開了著作續集的計畫。參與有關計劃的人就「沉沒後殘存的日本人與地球,接下來的命運將會怎麼樣」這議題交換意見,由小松整理好後成為小說的基礎情節。然而身為本作作家的小松已屆高齡,實際上描述「在日本沉沒後,日本人視亞洲地區為自己活躍的舞台、長久生活下去的地方」的寫作工作由谷甲州負責。 據後來一些政治家和電影做人評論說,這是由於二戰時期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以後,給日本人留下的心理陰影,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人的創作題材都是以一些日本毀滅的想法來寫的

㈢ 《日本沉沒》哪年拍的講的什麼

這是由森谷司郎 / Andrew Meyer導演的科幻 / 驚悚 / 劇情 類的電影。影片內容以災難為主。地質學家田所博士作深海調查,竟發現一個驚人結論,日本將於三百天內陸沉,這時候,關東區正發生大地震,東京高樓大廈夷為平地,到處火災,災民爭相逃命……

㈣ 《日本沉沒》和《後天》主要講的是什麼,

日本沉沒的劇情簡介 · · · · · ·
地球物理學家田所雄介博士(小林桂樹 飾)帶領自己的團隊前往深海科考,卻發現海底出現異常龜裂與亂泥流,在一系列調查之後,他得出來日本列島在一年後即將沉沒的結論。可是日本政府的官員們卻認為田所博士的預測只不值得相信的謊言。只有山本首相(石坂浩二 飾)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並且委任田所的前妻鷹森沙織(大地真央 飾)為危機管理大臣,帶領田所博士和他們的團隊設法拯救日本。很快,從北海道開始,日本諸島先生發生大規模的地質災害,整個日本陷入一片恐慌。政府對於災害束手無措,僅有的海外移居政策完全不能應對急劇惡化的態勢,日本諸島完全沉沒的現實即將上演。最終,田中博士和自己的科考隊員們終於找到一個可以挽救日本的方法,但這個方法的實際操作卻困難重重……
此片改編自日本科幻小說家小松左京的同名暢銷小說,該片斥資20億日元,是近年來日本影壇投資最大、宣傳最大的災難片。

後天的劇情簡介 · · · · · ·
美國氣候學家傑克(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飾)認為,溫室效應正在引發地球的大災難,北極冰川的融化,會讓地球回到冰河世紀那樣的劫難。他的提醒並沒有引起美國當局的重視,一切都已經太晚:颶風、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極度嚴寒,一系列的地球巨變引發了一場不可挽救的災難。美國政府組織北緯30度的民眾轉移到赤道周圍,場面一片混亂。更糟糕的是,傑克的兒子,正困在曼哈頓的圖書館里,靠燒書生火來維持體溫。大家怎樣才能逃過這場滅頂的災禍?冰天雪地的地球何時才能回暖?

㈤ 最近看了 日本沉沒 那裡面說了日本要沉沒了,問下這是不是真的

就算再想認為是真的,電影也是假的。。。否則我就要當超人,不對,蝙蝠俠好!大少爺超有錢還是國民英雄呢!到時候2012我來拯救你們~~~
如果電影都能是真的,這個世界就不存在藝術升華了。。。

㈥ 日本沉沒的作者.劇情的詳細介紹

片名:日本沉沒
中文名:日本沉沒
導演:樋口真嗣
原著:小松左京
編劇:加藤正人
音樂:岩代太郎
主演:草剪剛 柴崎幸 豐川悅司
大地真央 及川光博
類型:災難
片長:135分
發行:東芝
上映日期:2006年7月15日
劇情簡介
故事圍繞著日本列島展開。小笠原群島北部一個七十米高的小島一夜之間沉入海底。負責調查工作的深海潛水艇駕駛員小野寺俊夫潛入海底,在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溝發現了大規模的異常現象。與此同時,日本列島上也發生了新干線工程被迫停工、高速公路大橋垮塌等事故,各地火山活動頻繁、地震不斷。為此,日本政府秘密召開了專家聽證會,會上發出了日本即將沉沒的警報。將信將疑的政府部門立即制定了應付緊急狀態的「D-1」計劃,展開了絕密調查。
隨著調查的深入以及「京都大地震」和「東京大地震」的發生,日本面臨沉沒的事實越來越明朗化,日本政府不得不在「D-1」計劃的基礎上制定了旨在拯救日本民族的「D-2」計劃。當日本沉沒的消息公開時,國際社會立即展開了救援活動,同時,打探日本沉沒後遠東局勢的情報活動也開始了。因為大規模的地殼變動,日本列島不僅有沈沒到海中的危險,還有可能多次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在大地震中受災的小野寺和少女美咲,被救難隊員的阿部救出。最後的時刻終於來到了,巨大的海嘯沖入陸地,日本列島沉沒了。未來在哪裡呢?新的生活該如何繼續下去呢?

關於影片
《日本沉沒》原是暢銷的預言式小說,1973年曾被搬上銀幕,多年來日本影壇數度想重拍,都因資金太龐大作罷,最後東寶電影公司和TBS電視台決定攜手合作,耗資超過20億日元製作費,重現銀幕奇觀。原著描述地質學家深海調查,發現日本將在300天內陸沉,新版的電影將陸沉時間縮短90天,更加危急震撼。片中出現8級大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海嘯等恐怖災難場面,拍動畫與計算機游戲出身的導演木通口真嗣,這次將面臨比前一部電影「魔女潛艦」更嚴苛的技術考驗。日本政府傾全力支持「日本沉沒」的拍攝,出動防衛廳、陸、海、空自衛隊、東京消防廳等機關,甚至還邀請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擔任顧問,讓影片出現的氣象、地殼變化等問題更真實。
該片改編自小松左京的著名暢銷書《日本沉沒》。小松左京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隨筆家、采訪記者兼劇作家;1962年他在《SF雜志》發表《易仙回鄉記》,從此走上創作道路。1966年發表的《在無盡長河的盡頭》,使小松左京一舉成名。1973年出版的《日本沉沒》,創下了上、下集400萬冊的銷售記錄,成為當年日本第一暢銷書(後又由東寶公司拍成電影),並於翌年榮獲第27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和第5屆日本科幻文學星雲獎。 1985年,他以小說《首都消失》獲第6屆日本科幻小說大獎。小松左京與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譽為日本SF界的「御三家」(三大名家),1993年日本群馬縣的業余天文愛好者發現的小行星便以小松左京的名字命名……

幕後花絮
由SMAP成員草剪剛和當紅女星柴崎幸聯合主演的電影《日本沉沒》,製作費方面投入了20億日元巨資,是日本電影史上投資最大的電影。而只是試映式就耗資1億日元巨資,堪稱日本史上最豪華的試映式。草剪剛和柴崎幸等片中主要人員以及本片導演,出席了試映式。這個見面會通過衛星進行直播,成為日本電影史上首次的「橫跨日本列島的超大型試映式」。而在主會場武道館的演出超級豪華,現場不僅有巨大的銀幕播放令人心動的畫面,場外還會有這次全力協助拍攝影片的東京消防廳的幫忙,他們會出動各種消防車供觀眾進行參觀。會場上出現電影中那樣的火山,而演出人員和消防人員們就在這種盛大的氣氛中緩緩登場。
這次的影片是1973年觀眾總人數達到650萬人次的,同名電影的翻拍版。改編自講述日本因為大地震而處於毀滅狀態的,著名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災難小說。這部電影更投入了日本電影史上最浩大的20億日元巨資製作費用,電影公司方面還意氣風發地發出豪語:「觀眾總人數一定能超過1000萬!」草剪剛在戲中飾演潛水艇員,柴崎幸則是救難隊員,而這也是兩人繼《黃泉路》後再次於電影中合作。草剪剛說他對柴崎幸的印象是眼睛很大,人很熱心很有活力。草剪剛也對新片有十足的信心,說新版超越33年前的《日本沉沒》,將會是一部超級巨作。

日本社會生活題材 華麗家族 人證 砂器 幸福的黃手帕 遠山的呼喚 鐵道員

㈦ 求電影《日本沉沒》的詳細資料~

我們應該從災難中學習什麼
日本沈沒 / 日本沉沒的評論 提示: 有關鍵情節透露

去年,在大屏幕上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在埋怨拍的太過偶像,還在感嘆日本人的憂患意識,還在瞎操心中國人需要反思和警醒。沒想到,災難就這樣突如其來;更沒想過,電影中那慘絕人寰的畫面竟然會變成真實的新聞鏡頭。

感覺完全不同。

每一張圖片,每一個畫面,每一條消息,都在告訴我們,這是現實,血淋淋的現實!沒有觀看電影時的視覺震撼,卻有一股痛徹心扉的感覺在心裡蔓延。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啊,就這樣消失了;那一個個溫馨的家庭啊,就這樣毀滅了;那一個個關於未來的希望和夢想啊,就這樣慢慢變涼,變冷,變硬。此後,不想再看什麼災難電影了,我無法再對這樣的電影保持欣賞的心態和距離。

可惜,我們的一些媒體人,還是在把這個災難慢慢導演成了偶像劇。

一場巨大的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肝腸寸斷的災難,就這樣,在媒體的引導下,變成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斗爭」、「一場正在上演的救人大戲」——其預設的結果,當然是「取得圓夢成功和偉大勝利」;數萬被埋在廢墟中的亡靈,轉眼就成了這場斗爭或者大戲的背景甚或道具。悲痛很快就轉化為力量了,萬眾一心了,眾志成城了;可是,那些在災難中失去家園和親人的同胞們,他們的悲痛真的就這么快被轉化了么?當我們的記者在不斷的引誘他們說出人定勝天和感謝拯救之類口號的時候,可有考慮過他們此刻真正的需求和想法?當我們的鏡頭在不斷的逼視和拷問他們剛剛經歷的苦痛,把他們置於鎂光燈下煽情放送,以榨取更多人淚水的時候,可有想過他們那時內心的煎熬?我知道,當前需要用意義引導來凝聚民心,協調行動;但是沒有深入心靈的凝聚,又能持續多久?

一位老師發問,痛苦向文字轉換為何失重?可謂振聾發聵。這種失重,我們可以把它積極的理解為善於減壓,善於轉化,有人甚至說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我們很會放下包袱,繼續生活;但這也孕育著另一個更嚴重的後果,說明我們善於遺忘,不善於汲取教訓,習慣於迴避,缺乏直面的勇氣——我擔心的是,現在舉國哀悼和全民救援的情形能持續多久;如果不能把這種悲憫、感動和關愛逐漸內化為一種日常的行為和心理,這場地震,於沒有親身經歷的人而言,也不過是一場更加真實的電影罷了。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尤其是近代以來,天災人禍不斷,苦難的深重,幾無民族可比。但我們對苦難和痛苦的態度,對痛苦和苦難的感悟能力、反思能力與其他民族相比卻實在汗顏——也許體驗到了,但缺乏內心的追問,也許追問了,但對痛苦的表達能力欠缺。因為我們習慣了迴避沉重,習慣了轉化和升華,習慣了輕描淡寫。苦難產生偉大的文學,這話在中國不對。近代以來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苦難,卻沒有產生偉大的文學。我們的文字,都載「道」去了。

或許可以說,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救援,反思和體悟是以後的事情,現在考慮操之過急;很有道理。但唐山大地震發生後,我們有價值的反思有多少?南京大屠殺這么多年了,我們有厚重的作品出世么?

看到這條新聞——「今天,中國作協向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作家發出慰問信,並號召文學界及時用筆記錄抗震救災過程中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英勇壯舉,用文學的形式生動反映在這場特殊的戰斗中涌現的感人事跡與偉大精神,與全國人民一起奪取抗震救災最後的勝利。」——又想想柏楊先生當年寫「醜陋的中國人」竟遭到那麼多人唾罵的情形,就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一個不善於從苦難中學習的民族,未來會更好嗎?為了讓我們的苦難更少一些,就先從苦難中學習吧。

㈧ 日本沉沒的作者簡介

小松左京1931年生於大阪,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隨筆家、采訪記者兼劇作家;1962年他在《SF雜 志》發表《易仙回鄉記》,從此走上創作道路。
1966年發表的《在無盡長河的盡頭》,使小松左京一舉成名。
1973年出版的《日本沉沒》,創下了上、下集400萬冊的銷售記錄,成為當年日本第一暢銷書(後又由東寶公司拍成電 影),並於翌年榮獲第27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和第5屆日本科幻文學星雲獎。
1985年,他以小說《首都消失》獲第6屆日本科幻小說大獎。
小松左京與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譽為日本SF界的「御三家」(三大名家),1993年日本群馬縣的業余天文愛好者 發現的小行星便以小松左京的名字命名。

㈨ 日本沉沒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小說以寫實的筆法,虛構了一個日本列島沉沒的世紀末故事:幾位頭腦敏銳、有正義感的海洋地質學家在對日本近年氣候異常的跟蹤研究中,發現了日本列島將要沉沒的徵兆。消息傳出,輿論嘩然,質疑者有之,嘲笑者有之,然而越來越多的事實無情地證實著他們的推斷,內閣首相不得不向全國人民宣布:日本列島將在10個月之內全部沉入大海中。於是,整個日本處於一片惶恐和混亂之中。在接連不斷的地震、海嘯和火山噴發中,人們紛紛轉移資產,想方設法逃往國外,內閣策劃向世界各地輸送移民,又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和各種不同的對策。小說最後以日本列島沉沒在萬頃波濤中而告終。

㈩ 《日本沉沒》有沒有人看過這本書啊,上面都說了些什麼

講的是日本由於地質災害整個島將要沉入海里 日本人面對生死是如何表現的
我有書 也有電子版 你要電子版的話可以發給你 留郵箱

熱點內容
科幻小說作文優秀黑洞3000字 發布:2025-05-14 18:23:14 瀏覽:310
重生帶金手指的小說現代 發布:2025-05-14 18:07:32 瀏覽:923
兩男一女肉小說閱讀 發布:2025-05-14 17:36:57 瀏覽:593
絲襪雙胞胎校花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5-14 17:01:30 瀏覽:654
畫地為牢小說白刃在喉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4 16:44:39 瀏覽:559
長篇軍閥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4 16:02:25 瀏覽:837
網路小說刷點擊率軟體 發布:2025-05-14 15:34:23 瀏覽:867
類似星際科幻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4 15:11:13 瀏覽:617
都市真實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4 15:03:45 瀏覽:482
重生玄幻男主完結小說 發布:2025-05-14 14:28:49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