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變形記屬於科幻小說么

變形記屬於科幻小說么

發布時間: 2021-06-23 01:11:27

⑴ 卡夫卡《變形記》內容概括

《變形記》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銷員格里高爾某天早上醒來後變成了甲蟲,這一變故對其本人和家庭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格里高爾彷徨驚慌,憂郁無助。而此時並未得到幫助的他被激怒的父親大怒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在生活習慣上已然成為甲蟲,但是仍然具有人類的意識。雖已失業的他,仍舊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怎麼樣送妹妹去音樂學院,關心家裡的各種瑣事。

數日之後,全家人都將格里高爾視為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以往的態度轉變成了厭惡,嫌棄。

第三部分,為了能夠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全家人只能打工掙錢,對變為甲蟲的格里高爾忍無可忍。

妹妹提出將自己的親哥哥趕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的情況下飢寒交迫,並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繫家人。

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帶著滿腹的擔憂和內疚看著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終遭社會和家庭的唾棄,在無聲無息中死去。

(1)變形記屬於科幻小說么擴展閱讀

《變形記》主要人物介紹:

1、格里高爾·薩姆沙

《變形記》中的主人公,在父親破產後,拚命地工作,使他的家庭,他的父親、母親和他特別喜歡的妹妹葛蕾特重新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他由普通的伙計變成了成功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說中的格里高爾只是一個名字,一個符號,它實際上是沒有所指的,沒有對他的外貌描寫,沒有對他的性格描繪,甚至在小說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在小說中一直活動的其實只是這只大甲蟲,具有蟲性、仍具人的思維、仍能聽懂別人話的大甲蟲,想爬出去看看母親時,父親看著他的樣子,竟然氣壞了,將一個個蘋果無情地擲向了格里高爾。

一隻蘋果「打中了他的背並且還陷了進去」,從此以後腐爛的蘋果就和格里高爾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結束。

2、葛蕾特

葛蕾特是格里高爾的妹妹,17歲,她的生活里只有穿漂亮的衣服,睡睡懶覺,在家幫著做做家務,有時出去參加一些話費不大的娛樂。

她喜歡音樂,而且小提琴拉得特別好。她的夢想是到音樂學院學習。格里高爾受重傷後,葛蕾特找了一份售貨員工作,晚上還要學速記和法語,將來好找更好的工作。

⑵ 卡夫卡的《變形記》屬於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嗎

還不太算是,但是對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影響很大,使他獲得很大啟發,寫出了《百年孤獨》,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⑶ 變形記中的主要故事情節

卡夫卡與《變形記》
作者:未知
我用了兩個晚上完整的看完了卡夫卡所寫的《變形記》,我怕再晚點看完真的會瘋掉的。故事寫的有點太過分了。開始還不怎麼覺得,只是在看完一半的故事後,一覺醒來真的感到空前的恐怖。不行,得馬上看完。但白天卻無法專心的看下去了。只好在下一個晚上再與卡夫卡和薩姆沙相會了。這下好了。終於看完了,心裡的石頭才稍稍落地。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選自北京燕山出版社中篇小說集《變形記》中第86頁)這便是故事的開篇,我本以為是科幻小說,誰知道不是。卡夫卡用一種介呼於身臨其境的獨白,平靜的表敘著這個極盡荒誕的故事。但在他的筆下,不會有荒誕,有的只是真實,讓人感覺恐慌的真實。一種新的寫法的誕生,讓後世不少人為之驚詫,「原來文學也可以這么寫!」。又一位大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了。記得美國作家奧登說過:就作家與其處的時代的關系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有人曾經說過,真正接近完美的文章是作者的自己所寫的自身的傳記和內心的獨白。因為真實才能感動。如盧梭的《懺悔錄》和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都應該算是上面的兩類。這樣的文字的真情實感,完全將作者一顆滾燙熱情的心躍然於紙上。無情的對自己的剖析,赤裸的不計後果的灑揮。讀這樣的文章,如同跳脫浩瀚的喧囂浮世與神靈的代表在用心語溝通。
卡夫卡應該也在其中。據說要不是他的好友布洛德將他的手稿勸誘收藏,可能整個世界都會與之擦肩而過。他一直固執的認為寫作是自己的發泄,是「我的人生弱點的見證材料」(選自《卡夫卡談話錄》)。事實也的確如此。正是由於卡夫卡對現實的真實細膩的體會,加之孤獨感和恐懼感的燃燒,使得文字有如此的象徵力。

「格里高爾的眼睛接著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陰暗——可以聽到雨打點打在窗檻上的聲音——他的心情也變的很憂郁了。」
「這時候天更亮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街對面一幢長得沒有盡頭的深灰色的建築——這是一所醫院——上面惹眼地開著一排排呆板的窗子;雨還在下,不過已成為一滴滴看得清的大顆粒了。」(以上均節選自《變形記》)。

上面的兩段都是對窗外景物的描寫,卡夫卡在輕易之間便把氣氛渲染的如此濃重。為主旋律的敘述又增加的完整的節拍。彷彿各個方面的特徵都是為了主題的烘托,而主題又毫無痕跡的呈現出各個方面的特徵。這種完美統一的連貫,使得文章讓人覺得如此的酣暢淋漓,故事好象就在自己的身邊發生,讓人慾罷不能。
在記錄卡夫卡言行的《卡夫卡談話錄》中,作者雅諾施曾經和卡夫卡探討過這樣一個關於《變形記》問題。雅諾施問:小說(指《變形記》)的主人公叫薩姆沙,這聽起來像隱喻卡夫卡,兩個名字都有五個字母薩姆沙中的S的位置與卡夫卡中的K的位置相同,字母A的位置也一樣(註:薩姆沙德文Samsa,卡夫卡德文為Kafka)。
而卡夫卡卻申解道:並不是暗記。薩姆沙不完全是卡夫卡。《變形記》不只是自白,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披露。
事實真的像卡夫卡所說么?我大膽的認為不完全是,這很可能是卡夫卡對自己的現狀的控訴和吶喊。對於一個把文學當做研究生活、思考人生的表白手段的人,文字必然會從他的心底發出。要了解這些我們應當能了解《變形記》是在什麼環境下完成的。卡夫卡生在猶太人的家庭,在卡夫卡下面還有三個妹妹。本來是對文學和藝術很是熱忠的他,卻不得不依照父親的想法去學習法律。很多時候父母的教育給卡夫卡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得卡夫卡覺得「虛弱、缺乏自信心、負罪感」(選自《卡夫卡日記》)。父母的觀點有很多都與卡夫卡是相背。《變形記》是在1912年十一月到十二月之間寫成的,當時的卡夫卡已經29歲了。他父母的觀點很像中國式的「中庸之道」,希望卡夫卡「結婚、建立一個家庭,接受來到世上的所有孩子,在這個不保險的世界上撫養他們,甚至帶領他們走一陣,夫妻雙方互相忠誠、互相幫助、生兒育女恰如其分……」(選自《卡夫卡日記》)。但這對於卡夫卡來說,太難了。也許每個優秀的作家的個性都有違反常規的某個方面,卡夫卡認為像上面那樣的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一方面父母希望卡夫卡早日成家,而另一方面卻限制他的交友(限制卡夫卡結交一些文學上的朋友,從《卡夫卡日記》中可以看到)。為了讓卡夫卡早日成家,父母又多方讓女人與之接觸。卡夫卡為了個緩解這種緊張壓力,在這些女人中隨便挑選了一個叫菲莉斯的。他喜歡菲莉斯么?我想應該是不喜歡的。這從他三次訂婚後又三次解除婚約應該能看出來(這是我的推測)。在家裡的落寞與積壓,和父母的爭執,使得卡夫卡變的如此的孤立(當然這都是卡夫卡自己的心理認知),他(卡夫卡)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現在,我在自己家裡,在那些最親近的,最充滿愛撫的人們中間,比一個陌生人還要陌生。難道《變形記》不是卡夫卡在家中的真實的處境么?是一種卡夫卡發變形,心靈的變形。但這種變形何嘗不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呢。
正如上面所說的,《變形記》很像是卡夫卡對自己現實的傳記和內心的獨白。是披露的傳記,還是完完全全的內心的獨白,真的已經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能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視覺思維感受。在近乎極至的想像與天馬行空的真實。

「可是格里高爾才說頭幾個字,秘書主任就已經在踉蹌倒退,只是張著嘴唇,側過顫抖的肩膀直勾勾地瞪著他。格里高爾說話時,他片刻也沒有站定,卻偷偷地向門口踅去,眼睛始終盯緊了格里高爾,只是每次只移動一寸,彷彿存在某項不準離開房間的禁令一般,好不容易退入了前廳,他最後一步跨出起坐室時動作好猛,真像是他的腳跟剛給火燒著了。他一到前廳就伸出右手向樓梯跑去,好似那邊有什麼神秘的救星在等他。」
「他特別喜歡倒掛在天花板上,這比躺在地板上強多了,呼吸起來也輕松多了,而且身體也可以輕輕地晃來晃去;倒懸的滋味使他樂爾忘形,他忘乎所以地鬆了腿,直挺挺地掉在地板上。」
「他被自我譴責和憂慮折磨著,就在牆壁、傢具和天花板上到處亂爬起來,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竟在他四周旋轉,就掉了下來,跌落在大桌子子的正中央。」
「顯然,最近他太熱衷於爬天花板這一新的消遣,對家裡別的房間里的情形就不像以前那樣感興趣了。他真的應該預想到某中新的變化才行。」(以上均節選自《變形記》)

第一段是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用盡全力打開門。他的身體(格里高爾甲蟲的身體)第一次呈現在秘書面前,秘書的反應情況。這就卡夫卡的機智,他沒有寫一個情態動詞,如恐怖、驚慌、害怕、緊張等等。他只是通過近似於電影拍攝的手法,抓拍了秘書的每個細節,比如眼神、動作,加之幾個恰當的比喻。卻將這極盡精彩的、另人窒息的場景完美的再現。如同陳年的美酒,要通過自己的品嘗才有味道。
後面的三段,都是寫格里高爾在適應爬行(甲蟲的爬行)這種行動方式。三段描寫各有特色,加上恰當的心理描寫,將一個由人變化的甲蟲爬行經歷,由不會到會的喜悅,逐步的完整。還是描寫,朴實的描寫。在寫格里高爾爬行時,他(卡夫卡)並沒有攜帶自己的感性色彩,只是描寫。彷彿在平靜的描寫一個人行走的過程,只是這個人現在變成了一個甲蟲。
卡夫卡就是這樣,在開始的不可思議後,卻極近的細膩、平實。他的極端使人亢奮,如同一把鋒利的寶劍,一步步的刺進人的胸膛,並且在胸膛中安靜的攪拌著。虛幻和現實之間彷彿已經不存在什麼隔閡,只要一伸腳,就可以由天堂直接跳到地獄,不需要任何過度。正如余華所說:偉大的作家的內心沒有任何邊界,或者說沒有生死之間之隔,也沒有美醜和善惡之分,一切事物都以平等的方式相處。
真正的寫者是用心來觀看世界的,並用心來消化世界的,還要用心來表達世界。什麼是作家?社會上沒有專門培養作家的機構。作家的本質只是世界恰好將其置身於觀察者的角色,使得不自覺的開始記錄起身邊的一切。但這種記錄不是平白的,而是經過的過濾、洗滌的,將善、惡、生、死或一切的一切按照人的標准再次培養、再次刷新。在這之中,卡夫卡應該算是高手中的高手。就其《變行記》而言,就不太可能一次將其讀完,更別奢望要讀懂了。
有人說卡夫卡的文章不只有一個結尾,也許是沒有結尾。
最後引用卡夫卡的一句話:——「在巴爾扎克的手杖柄上寫著:我在粉碎一切障礙。
在我的手杖柄上寫著: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
(我前些日子遇到一位油畫家,他對我說:畫家最大的悲哀就是拿著自己的畫給別人講,講畫的內容、畫的慾念、畫的意境。有些東西是要自己有心靈過濾的。由此我想到我寫的上面的文章。也許這只是我心中的卡夫卡的《變形記》,或者說也許這只是我的一相情願。還是自己用手和腦再一次翻開《變形記》吧。可能還有沒有讀到的地方。)

參考資料:http://www.nbun.com/readbook.aspx?id=239013&sid=297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bianxingji/bianxingji1.html
(在線看的地址)

⑷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屬於什麼時期的外國文學作品 是屬於外國古代文學至18世紀的文學嗎

變形計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

⑸ 《變形記》是名著嗎主要內容是什麼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小說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課文節選了原小說的一半內容。

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郁。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三部分,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

家裡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於衷,而且決定去郊遊。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創作的文學作品的主題,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為《變形記》的主題是: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也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⑹ 卡夫卡的《變形記》屬不屬於短篇小說

應該屬於 中短篇小說!!!應為在一些短篇、中篇的集子裡面都有收錄。這篇小說應該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之一了!希望給您帶來方便

⑺ 在書店裡卡夫卡的變形記屬於哪一類小說

嘲諷類,嘲諷了社會的黑暗和人心的險惡,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

⑻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什麼體裁的小說

卡夫卡的作品很多,《變形記》只是其中之一,他重要的代表作了。
作品寫小職員格里戈爾清晨醒來突然變成一隻甲蟲及死去的故事,充分表現了在那個金錢世界裡,人性被無情地異化,命運的多舛與無奈,人與人關系的冷漠。作品展現的是一個獨特的世界,理性、現實與荒誕,交織一起,他創造了一個象徵的世界,來表現被異化的人的困境。
從這篇作品可以看出,卡夫卡認識到了現實生活的荒謬,而對未來既無力獲取又毫無信心,所以,有人說他是具有「病態才華」的文學家,也許不無道理。
在文學作品中,體裁大致可以分為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電影文學和說唱文學等。 《變形記》體裁為小說。

⑼ 1、為什麼卡夫卡的《變形記》是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

現代主義文學,大體是起自1900年前後,到1950年左右,半個世紀的時間,它的起因是資本世界的繁榮對人心和人性的沖擊、兩次世界大戰對整個人們的傳統價值觀的崩潰等等,讓人們重新審視整個世界和價值意識,當然從一部分有識之士、比如作家的作品開始,我們把這種文學形式稱之為現代主義文學,當然先驅就是卡夫卡。

⑽ 卡夫卡的《變形記》的內容

卡夫卡與《變形記》
作者:未知
我用了兩個晚上完整的看完了卡夫卡所寫的《變形記》,我怕再晚點看完真的會瘋掉的。故事寫的有點太過分了。開始還不怎麼覺得,只是在看完一半的故事後,一覺醒來真的感到空前的恐怖。不行,得馬上看完。但白天卻無法專心的看下去了。只好在下一個晚上再與卡夫卡和薩姆沙相會了。這下好了。終於看完了,心裡的石頭才稍稍落地。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選自北京燕山出版社中篇小說集《變形記》中第86頁)這便是故事的開篇,我本以為是科幻小說,誰知道不是。卡夫卡用一種介呼於身臨其境的獨白,平靜的表敘著這個極盡荒誕的故事。但在他的筆下,不會有荒誕,有的只是真實,讓人感覺恐慌的真實。一種新的寫法的誕生,讓後世不少人為之驚詫,「原來文學也可以這么寫!」。又一位大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了。記得美國作家奧登說過:就作家與其處的時代的關系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有人曾經說過,真正接近完美的文章是作者的自己所寫的自身的傳記和內心的獨白。因為真實才能感動。如盧梭的《懺悔錄》和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都應該算是上面的兩類。這樣的文字的真情實感,完全將作者一顆滾燙熱情的心躍然於紙上。無情的對自己的剖析,赤裸的不計後果的灑揮。讀這樣的文章,如同跳脫浩瀚的喧囂浮世與神靈的代表在用心語溝通。
卡夫卡應該也在其中。據說要不是他的好友布洛德將他的手稿勸誘收藏,可能整個世界都會與之擦肩而過。他一直固執的認為寫作是自己的發泄,是「我的人生弱點的見證材料」(選自《卡夫卡談話錄》)。事實也的確如此。正是由於卡夫卡對現實的真實細膩的體會,加之孤獨感和恐懼感的燃燒,使得文字有如此的象徵力。

「格里高爾的眼睛接著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陰暗——可以聽到雨打點打在窗檻上的聲音——他的心情也變的很憂郁了。」
「這時候天更亮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街對面一幢長得沒有盡頭的深灰色的建築——這是一所醫院——上面惹眼地開著一排排呆板的窗子;雨還在下,不過已成為一滴滴看得清的大顆粒了。」(以上均節選自《變形記》)。

上面的兩段都是對窗外景物的描寫,卡夫卡在輕易之間便把氣氛渲染的如此濃重。為主旋律的敘述又增加的完整的節拍。彷彿各個方面的特徵都是為了主題的烘托,而主題又毫無痕跡的呈現出各個方面的特徵。這種完美統一的連貫,使得文章讓人覺得如此的酣暢淋漓,故事好象就在自己的身邊發生,讓人慾罷不能。
在記錄卡夫卡言行的《卡夫卡談話錄》中,作者雅諾施曾經和卡夫卡探討過這樣一個關於《變形記》問題。雅諾施問:小說(指《變形記》)的主人公叫薩姆沙,這聽起來像隱喻卡夫卡,兩個名字都有五個字母薩姆沙中的S的位置與卡夫卡中的K的位置相同,字母A的位置也一樣(註:薩姆沙德文Samsa,卡夫卡德文為Kafka)。
而卡夫卡卻申解道:並不是暗記。薩姆沙不完全是卡夫卡。《變形記》不只是自白,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披露。
事實真的像卡夫卡所說么?我大膽的認為不完全是,這很可能是卡夫卡對自己的現狀的控訴和吶喊。對於一個把文學當做研究生活、思考人生的表白手段的人,文字必然會從他的心底發出。要了解這些我們應當能了解《變形記》是在什麼環境下完成的。卡夫卡生在猶太人的家庭,在卡夫卡下面還有三個妹妹。本來是對文學和藝術很是熱忠的他,卻不得不依照父親的想法去學習法律。很多時候父母的教育給卡夫卡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得卡夫卡覺得「虛弱、缺乏自信心、負罪感」(選自《卡夫卡日記》)。父母的觀點有很多都與卡夫卡是相背。《變形記》是在1912年十一月到十二月之間寫成的,當時的卡夫卡已經29歲了。他父母的觀點很像中國式的「中庸之道」,希望卡夫卡「結婚、建立一個家庭,接受來到世上的所有孩子,在這個不保險的世界上撫養他們,甚至帶領他們走一陣,夫妻雙方互相忠誠、互相幫助、生兒育女恰如其分……」(選自《卡夫卡日記》)。但這對於卡夫卡來說,太難了。也許每個優秀的作家的個性都有違反常規的某個方面,卡夫卡認為像上面那樣的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一方面父母希望卡夫卡早日成家,而另一方面卻限制他的交友(限制卡夫卡結交一些文學上的朋友,從《卡夫卡日記》中可以看到)。為了讓卡夫卡早日成家,父母又多方讓女人與之接觸。卡夫卡為了個緩解這種緊張壓力,在這些女人中隨便挑選了一個叫菲莉斯的。他喜歡菲莉斯么?我想應該是不喜歡的。這從他三次訂婚後又三次解除婚約應該能看出來(這是我的推測)。在家裡的落寞與積壓,和父母的爭執,使得卡夫卡變的如此的孤立(當然這都是卡夫卡自己的心理認知),他(卡夫卡)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現在,我在自己家裡,在那些最親近的,最充滿愛撫的人們中間,比一個陌生人還要陌生。難道《變形記》不是卡夫卡在家中的真實的處境么?是一種卡夫卡發變形,心靈的變形。但這種變形何嘗不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呢。
正如上面所說的,《變形記》很像是卡夫卡對自己現實的傳記和內心的獨白。是披露的傳記,還是完完全全的內心的獨白,真的已經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能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視覺思維感受。在近乎極至的想像與天馬行空的真實。

「可是格里高爾才說頭幾個字,秘書主任就已經在踉蹌倒退,只是張著嘴唇,側過顫抖的肩膀直勾勾地瞪著他。格里高爾說話時,他片刻也沒有站定,卻偷偷地向門口踅去,眼睛始終盯緊了格里高爾,只是每次只移動一寸,彷彿存在某項不準離開房間的禁令一般,好不容易退入了前廳,他最後一步跨出起坐室時動作好猛,真像是他的腳跟剛給火燒著了。他一到前廳就伸出右手向樓梯跑去,好似那邊有什麼神秘的救星在等他。」
「他特別喜歡倒掛在天花板上,這比躺在地板上強多了,呼吸起來也輕松多了,而且身體也可以輕輕地晃來晃去;倒懸的滋味使他樂爾忘形,他忘乎所以地鬆了腿,直挺挺地掉在地板上。」
「他被自我譴責和憂慮折磨著,就在牆壁、傢具和天花板上到處亂爬起來,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竟在他四周旋轉,就掉了下來,跌落在大桌子子的正中央。」
「顯然,最近他太熱衷於爬天花板這一新的消遣,對家裡別的房間里的情形就不像以前那樣感興趣了。他真的應該預想到某中新的變化才行。」(以上均節選自《變形記》)

第一段是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用盡全力打開門。他的身體(格里高爾甲蟲的身體)第一次呈現在秘書面前,秘書的反應情況。這就卡夫卡的機智,他沒有寫一個情態動詞,如恐怖、驚慌、害怕、緊張等等。他只是通過近似於電影拍攝的手法,抓拍了秘書的每個細節,比如眼神、動作,加之幾個恰當的比喻。卻將這極盡精彩的、另人窒息的場景完美的再現。如同陳年的美酒,要通過自己的品嘗才有味道。
後面的三段,都是寫格里高爾在適應爬行(甲蟲的爬行)這種行動方式。三段描寫各有特色,加上恰當的心理描寫,將一個由人變化的甲蟲爬行經歷,由不會到會的喜悅,逐步的完整。還是描寫,朴實的描寫。在寫格里高爾爬行時,他(卡夫卡)並沒有攜帶自己的感性色彩,只是描寫。彷彿在平靜的描寫一個人行走的過程,只是這個人現在變成了一個甲蟲。
卡夫卡就是這樣,在開始的不可思議後,卻極近的細膩、平實。他的極端使人亢奮,如同一把鋒利的寶劍,一步步的刺進人的胸膛,並且在胸膛中安靜的攪拌著。虛幻和現實之間彷彿已經不存在什麼隔閡,只要一伸腳,就可以由天堂直接跳到地獄,不需要任何過度。正如余華所說:偉大的作家的內心沒有任何邊界,或者說沒有生死之間之隔,也沒有美醜和善惡之分,一切事物都以平等的方式相處。
真正的寫者是用心來觀看世界的,並用心來消化世界的,還要用心來表達世界。什麼是作家?社會上沒有專門培養作家的機構。作家的本質只是世界恰好將其置身於觀察者的角色,使得不自覺的開始記錄起身邊的一切。但這種記錄不是平白的,而是經過的過濾、洗滌的,將善、惡、生、死或一切的一切按照人的標准再次培養、再次刷新。在這之中,卡夫卡應該算是高手中的高手。就其《變行記》而言,就不太可能一次將其讀完,更別奢望要讀懂了。
有人說卡夫卡的文章不只有一個結尾,也許是沒有結尾。
最後引用卡夫卡的一句話:——「在巴爾扎克的手杖柄上寫著:我在粉碎一切障礙。
在我的手杖柄上寫著: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
(我前些日子遇到一位油畫家,他對我說:畫家最大的悲哀就是拿著自己的畫給別人講,講畫的內容、畫的慾念、畫的意境。有些東西是要自己有心靈過濾的。由此我想到我寫的上面的文章。也許這只是我心中的卡夫卡的《變形記》,或者說也許這只是我的一相情願。還是自己用手和腦再一次翻開《變形記》吧。可能還有沒有讀到的地方。)

熱點內容
女生校園重生異能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5-15 01:27:28 瀏覽:241
開滿丁香花的校園小說一千字 發布:2025-05-15 01:24:26 瀏覽:725
好看的武俠小說續集 發布:2025-05-15 00:47:23 瀏覽:838
網路小說主角穿越成唐玄宗孫子 發布:2025-05-15 00:19:46 瀏覽:364
高智商科幻網路小說 發布:2025-05-15 00:16:01 瀏覽:196
現代修神玩網游的小說 發布:2025-05-15 00:03:15 瀏覽:687
科幻小說如何體現人性 發布:2025-05-15 00:02:13 瀏覽:632
女主放盪主動有肉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5-14 23:36:44 瀏覽:681
流水小說言情 發布:2025-05-14 23:33:47 瀏覽:931
高中生必看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14 23:32:29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