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公元50世紀
⑴ 求一部科幻外星人 小說的名字或者作者
外星人之泉
⑵ 誰能介紹幾部中國的科幻小說
《希望星》
科幻小說,科幻巨制
作者:老母!
未來高等文明科技,比肩漫威,中國元素色彩,真正的中國科幻小說!
未來宇宙,列強爭霸,科技升級,人類以科技一次次突破,追求創世主的境界!
每次科技升級,人性膨脹,必然帶來毀滅的戰爭!
希望星!人類最後的救贖!
人造希望星計劃,一群努力的人,一個偉大的國度,共創輝煌!
開啟人類最後的救贖,也是模擬追尋創世主的科技!
本書不是穿越小說!
本書不過多碼字,不追求過多字數。
寫給看的懂的人!
歡迎留言評論!
喜歡看打怪升級無腦小說的人,請不要來!
⑶ 找一篇日本作家寫的科幻小說
香味接收機
--------------------------------------------------------------------------------
星新一
N君香甜地睡在床上。他在做夢。這是去宇宙旅行的夢。他在陌生的行星上著陸,經歷了很多冒險之後,與當地居民親密相處。居民熱情款待,他剛吃完……
這時,枕邊的鬧鍾發出了錄音帶的聲音,在呼喚N君說:「先生,起床時間到了,請起床吧……」
這樣,就把他叫醒了。他打了一個大呵欠,伸手取過鬧鍾旁邊的水壺,把水倒入玻璃杯喝了下去。這是N君很早以來就養成的習慣。
水是那麼清爽適口,它帶有果汁、薄荷和香料的混合味道。一下子消除了睡意。
N君向玻璃杯里又倒了一杯水,喝進嘴裡,一股咖啡香味沁人心脾。
水壺里的水只不過是普通的水,可是卻能變換各種各樣的味道。古時候的人如果親眼看到這一現象,一定會大吃一驚,以為這是魔術。但是,這可不是魔術,而是科學成果。現在已經到處普及了,人們都習慣於使用它了。真是盡情享樂的時代。
這是靠一個小裝置發出的香味。它體積非常小,能放到嘴裡,藏在一顆牙齒內部,從外面看不出來。這個裝置能接收電台發來的電波。
若是接收電波發出聲音而娛其聽覺者,我們叫它無線電收音機;如果通過顯象使視覺得以滿足者,便稱作電視機;現在這種裝置能夠發出香味,使嘴得到享受,所以就叫它香味接收機。
這個裝置發出微妙的振動和電波,刺激口腔神經,帶來各種味道。即使是無味的水,如果在接收果汁廣播的時候,人們喝下去,就會產生果汁的香味。如果播送的是咖啡的電波,就能發出咖啡味來。
N君要進早餐了。即使有了香味接收機的時代也必須吃飯。因為總得補充營養。他取過一片麵包,放進嘴裡。看樣子是茶色麵包,但是,卻與一般麵包迥然不同。它裡面含有人所必需的豐富的熱量和營養。它本身也近似無味,但是這沒有關系。香味可由接收機給予補充。
N君開始咀嚼麵包。這時正好開始播送炒雞蛋的電波,他便就著這個味道吃著麵包。中間又改播蘋果香味,麵包味也跟著變了。就這樣,N君吃罷了早餐。
廣播還未停止。N君換上了上班的服裝,一邊把口香糖放進了嘴裡。當然口香糖本身也是無味的,但這毫無關系,香味接收機會解決問題的。
香味接收機又到了播送水果時間。連續地播出了世界上各種水果的香味。無味的口香糖一下子變成了菠蘿味,一會兒又出現了草莓味、葡萄味和香瓜味。
N君離開家,坐上了高速單軌車,奔向工作單位。在飛馳的舒適的車內,有人看報,有人用耳機聽音樂,也有人兩者兼顧,這種情景看上去跟過去沒有什麼變化,但是現在又加上了香味。嘴裡擴散著冰激凌香味,一會兒又變成了花生米香味,這些一消失又出現了奶油餡點心的香味……
這些香味的順序由電台負責調整。不能把不協調的味道排在一起,也不能把過於相似的味道排在一塊兒。最初搞的不太適當,後來經過香味心理學家的反復研究,現在播送的節目人們已經稱心如意了,它給所有人以滿足感。
製成這種香味接收機,可以說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慾望。享受香味是人們的本能,不過希望享受香味是有限度的。俗話說吃飽了什麼也不香了,吃東西和盡情享受的音樂、電視和游戲不同,香味是有限度的。
為了突破這一限度,通過研究,終於發明了這種香味接收機。不僅能夠使人們無限度地享受香味,還可以得到各種令人滿意的效果。
首先,不至於因為飲食過量而損壞消化器官,又不會使人過胖。也不會因刺激性食物而損傷身體。茶色麵包能保持營養平衡,它衛生,人們不用擔心中毒和得傳染病。
其次,也不再需要廚房,餐具也少了,可以大幅度地節約空間和時間,轉用到別處。為齲齒而煩惱的人也減少了。還有,香味接收機帶來的香味,隨著廣播轉移到下一個節目,那麼以前的香味可以立刻消失,不留痕跡,馬上就能享受到下一種香味。
這種廣播整天連續進行。睡覺的時候也是這樣。所以,夢中也會帶來香味。當然,都是幻覺的香味。可是幻覺也不錯啊,正因為是幻覺才是無限的。如果靠食物來追求這些香味,恐怕持續不了一小時吧。
N君來到工作單位,開始工作,操縱電子計算機,做好記錄,經過思考之後,又開動電子計算機,進行記錄……
這期間,香味接收機一直在播送,如果一邊聽收音機一邊看電視一邊工作的話,容易分散眼睛和耳朵的注意力,會造成失誤和事故。但是,對於香味廣播大可不必擔心了。
西式餅干香味在嘴裡擴散,接著又變成日本式酥脆餅干味,又出現中國式肉湯香味,然後又傳來了香蕉味道……
此外還有能夠吃到這些真正食品的飯館。當走進這種飯館時,電台的電波就被切斷了,這時可以接觸到食物本身的那些香味,人們偶然也來到這里。應該有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地方,讓大家領略一下香味接收機傳來的某種香味的實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可是,很多人在這樣的飯館里並不太感到高興。因為食物太硬,雖然說有咬頭,但是過後胃部覺得不舒服,因為人們已經習慣於把無味的口香糖和從電波傳來的精煉的純味交織在一起的那種香味了。
N君還在繼續工作。這時傳來了土豆片香味,黏糕小豆湯的香味逐漸消失後,又傳來了日本茶的香味……
這時,突然發生了意外事故。什麼味道也沒有了。他停下了工作,站起身來。好象裝置發生了故障,他想必須快些跑到急救室去找人修理一下。
可是往周圍一看,其他人也都在奇怪地嘁嘁喳喳,不知是誰打開了收音機的開關。正在播送臨時新聞。
「……現在由於發生事故,香味接收機的廣播暫停。目前正在抓緊修理,估計很快即可重新播送……」
雖然已經知道了原因,但是這樣的事可還是第一次。人們的嘈雜聲音平靜不下來。誰也對付不了嘴裡的異常變化。
N君的嘴和其他人的嘴一樣,都成了無聊、空虛的空洞。就象電燈和霓虹燈光芒四射如同白晝的夜市上,一旦停電霎時變得一片漆黑一樣。
有人吐出了無味的口香糖渣,又往嘴裡扔進一塊新的,也有人啃著茶色的麵包。但是,這些麵包也沒帶來任何香味。
嘴裡的空虛更加嚴重了。就象站在死寂的行星表面,又象獨自一人漂流在北海的孤島上,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孤獨感不斷增長。好象和父母失散的孤兒哭叫著,從內心迸發出要幹些什麼事的沖動。
不知是誰急急忙忙地跑出去了。有人受到他的影響,也緊跟著魚貫而出。他們突然想起了飯館的存在,要奔到那裡去,N君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在街角的飯館里,這時一片騷亂。平時來這里的人沒有這么多,所以也沒修建能容納這么多顧客的設備。可是,從大廈里湧出的人流,都以飯館為目標蜂擁而至。
人人焦躁不安,嘈雜聲甚囂塵上,發出了驚叫聲,還摻雜著呼喊聲和玻璃的破碎聲……
但是,這些一都和發生異常變化的開始時一樣,突然地結束了。香味接收機又重新開始播送。蘇打水摻冰激凌的香味沁人心脾,接著是番茄味。不久,又開始散發燉牛肉的香味,人們知道午飯時刻已近,於是又向各自的地點散去。
⑷ 科幻小說里關於時間旅行都有什麼觀點
其實,
《科學世界》:眾說時間旅行
本刊第9期《時間機器何時啟程》一文中留下3個問題,讀者對這些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並積極參與討論:到平行宇宙去旅行,成立一家時間旅行社;利用閃電的能量,或變成電磁幽靈。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往返穿梭於過去和未來可能引起的悖論了。在等待科學家保羅·戴維斯設計的機器帶我們去未來旅行的同時,讓我們先看一看讀者們異想天開的想法吧!
關於第一個問題:坐飛機變年輕
運用所提到的公式,可以得出:每一秒里可以賺得15×10-14秒。時間確實短得很!一個人乘飛機不間斷地旅行一整年,時間才會慢約5微秒。
這個問題許多讀者都算出來了。可以想像在通常情況下,每天以我們所能達到的最快的速度旅行,一生也年輕不了多少。
關於第二個問題:回到未來
對於在過去時間中的旅行,保羅·戴維斯提供的解答依據是蟲洞,大部分讀者認為這種設想非常新穎。但是,不可能利用一個蟲洞到它被製造出來之前的時間中去旅行。如果我們今天建造一個蟲洞,兩端之間時間跨度相差100年,那麼一個世紀之後,有人就可以回到2003年來旅行。
技術問題
許多讀者同意這樣的想法:到未來旅行是可能的,之所以沒能成行只是由於一些技術細節問題。有讀者說:「不可能有『未來人』闖進來,因為時間機器不可能回到它還未問世時的時代。」也有人認為:「到過去旅行的人無法再回到未來,因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人們還無法到時間中旅行,這樣旅行者就無法回到他的時代了。」
有讀者明確地表示,「我們現在沒有時間機器,未來的旅行家也就沒有這么一站,他們就無法拜訪我們。」
還有人認為存在著我們被時間旅行家光顧的可能性,「不過只有當我們將來在時間中旅行時才會知道。」
有人覺得,這個問題更加深刻:「用戴維斯構想的時間機器,我們只能到達過去的信息還未到達的一個點,而不是信息發出的源頭!因此,後世根本不可能與信息源相互影響,我們不會遇上過去的『他』。」
有人認為,只有不折返的未來旅行才是可能的,所以「我們能夠遇到兩類時間旅行家:地球上的時間旅行家和地外時間旅行家,但僅限來自過去的旅行家。」如果由於技術問題我們沒能遇到第一批旅行者,那麼對於第二批來說,可能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既然他們造出時間機器是為了前往未來,也許和我們的文明存在著差距,而且他們的文明程度要高出許多,那這種努力就不值了。」
要是「汽油」耗完了怎麼辦
針對到未來旅行,戴維斯提出的問題之一是能源。有讀者認為這是個無法克服的障礙,「只要稍加計算,我就知道,如果利用氫作為飛船的推進劑,那麼用量幾乎是1立方公里。」
不過有人對於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比較樂觀:「為什麼不利用閃電或颶風的能量?」
我們不知道保羅·戴維斯是怎麼想的,不過我們應該問一問拿什麼容器來盛下這些能量!
是瘋狂還是……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因為說自己來自未來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而我的疑慮是就算有來自未來的時間旅行家,他會不會說實話呢?」有人在信中這樣說道,「如果有一天有人敲我們的門,說他是我們的後代,我們中有誰會相信呢?」
還有人也有同樣的看法:「也許我們現在已經有未來的旅行者了,而我們沒有發現。那我們該如何區分呢?就算是他說他來自未來,又有誰會相信呢?」
有人想得更遠:「我們設想自己就是時間旅行者,我們來到1930年。如果我們這么對人說話,他們會把我們當成瘋子,把我們關進瘋人院的!」
要瘋一起瘋
有讀者更有想像力: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在遙遠的將來,時空旅行成了家常便飯。到那時,需要一家世界級的旅行社為我們安排一切。
「旅行社得分成兩個具體的小組。一部分人搞行政,負責公關宣傳和策劃,另一組負責陪同科學家們和其他旅遊團,不讓未來的居民與他們過去的親戚或其他什麼人接觸。」
有人想到了法律問題:「要有不幹涉原則,避免時間旅行者被人認出來。」
有人提醒人們要謹慎:「時間旅行者要有預防措施,不要與要去的時間完全混淆起來。比如,一位時間旅行者決定要去中世紀,那他就要准備一身騎士盔甲,學點騎士風度,而且還要很健談。」
有讀者天真地認為,要有一些規則以避免冒失的時間旅行者干擾到他們正在訪問的時代。「我覺得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可能出現的干擾,避免通過較短的旅行與其他人見面。或許只需勸說過去的科學界設法避免旅行者們與其祖先直接接觸。」
悲觀人士
假如時間旅行不可能呢?不是因為技術問題,而是過去所處的是一個和我們的宇宙平行的宇宙。有人對此很信服,認為,「如果有人想要作時間旅行,巨大的磁場變形會令他記憶盡失。」還有讀者認為時間旅行是不可能的。如果承認悖論,那就意味著不存在一個真實的宇宙,也就談不上有科學理性的秩序。有人認為沒有那麼復雜吧,「宇宙的每一時刻中的所有東西都以絕對意義的現在時存在著。沒有任何時間旅行!」
平行的宇宙
斯蒂芬·霍金提出的平行宇宙構想吸引了許多讀者。有讀者認為,「來自未來的旅行者只能進到一個平行宇宙的過去或現在,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現在」。有的讀者的想法更有趣:「一旦我們遇到自己的後代,自然力就會把我們甩入一個平行的宇宙,和旅行者一起離開我們的『拷貝』 。」
有人這樣認為:「任何去過去旅行的人都會干擾歷史,最終進入一個平行的宇宙,而不是我們的宇宙。」
有人提出一種解答,認為時間旅行者「會經歷一種分子層面的轉變,使之變成一種電磁幽靈,無法影響肉體和其他任何東西。」
有人雖不太相信時間旅行的可能性,但被這一理論深深吸引了:「我們的宇宙可能是無窮無盡的宇宙中無數個概然性變體之一,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歷史和生命。」
像電影一樣
過去被描繪成不可磨滅的,所以是不能改動的。這是一些人的觀點:「為什麼我們要改變現狀和修正過去的錯誤呢?我們只不過是旅遊。」假如我們用膠片一張一張地把一個人的一生記錄下來,那這部影片就是這個人的過去,是不能改變的,因為那是記錄下來的。
有人也用膠片解釋了在逆時間旅行時不可能和過去相互影響:「我們可以看見影片在向後倒,但不能進到膠片(旅行中所到之處)中去。」
關於第三個問題:誰的功勞
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想出的這個師生悖論是最令人頭疼的。沒有任何內在矛盾,也不知這個消息從何而來。多伊奇本人認為它切中自然的有序理性的要害,堪與永動機的想法相提並論。
有人認為功勞在教授
有讀者認為:「從教授經歷的這一系列事情來看,我們傾向於把它歸功於教授。不過這也許不是發現權問題,一個理論,它的提出的具體方式根本無關緊要,重要是它被提出來。」
有讀者風趣地說,「發現是沒有源頭的,它就這樣存在著並成為宇宙的組成部分。」
也有其他人認為發現權應歸教授:「沒有他的發現,學生就沒有什麼可發表的了。可以說,是他對學生的幫助,使她後來發展與發表了這一解法。」
也有人支持學生
有人認為,這一發現屬於事件發展第一個進程中的女學生。「在教授的時間旅行之後,由於認知過程變了,因此我們不能再把他視為同一人。」有人說,「如果她的大腦里沒有產生這樣的想法,那麼教授永遠也不找到描述這些解法的資料。」
在有些人看來,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返回到過去的惟一目的是把解法教給他的學生,這樣會導致教授的另一個過去」,兩者之間彼此沒有任何影響。
多維旅行
不過,讀者的創造性思維還不止這些。
有人還提出了新的問題。比如有人懷疑「是否存在實際的時間」, 並做出富有哲理的總結:「有時真實會遠遠超越虛幻。最新的物理研究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11甚至更多維度的世界上。那我們為什麼要談論時間旅行而不是維度旅行?而且是在所有的維度!」
多麼有意思的想法!一切還要等專家們造出時間機器。
三個問題
1.在相對論看來,任何移 動都是時間旅行,速度越快,時間旅行效果越明顯。所以,如果我們願意的話,今天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進行時間旅行。乘坐普通航班進行的一次飛行就是一次短暫的時間旅行。
實際上,在天空中飛行者的時間過得比坐在家裡的人的時間慢,這種差別雖然人們察覺不到,卻可以測量出來,它隨著速度的加快而增大。
一個人如果乘平均時速為600公里/小時的飛機旅行,那麼他能年輕多少呢?
計算在運動中時間放慢的具體數值可採用以下公式:
其中V為運動物體的實際速度,C為光速。
2.與乘飛機旅行相比,當談到時間旅行時,人們想到的都是在過去或未來的時間中跨出一大步。如果我們確實在建造一台可以讓人在過去時間中旅行的機器的話,為什麼從來沒有人遇到過正在進行未來時間旅行的自己的後裔呢?這是斯蒂芬·霍金提出的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該如何回答他嗎?
3.時光飛逝50年,時間旅行已經成了人們司空見慣的事。2050年的一位數學教授受好奇心的驅使前往2060年旅行,在他所在學校的圖書館里,他發現了一個愛因斯坦方程式令人驚奇的解法,這個解法刊登在《科學世界》上,作者是一名年輕的女學生。
對這一發現激動不已的教授回到2050年,尋找那位女學生,結果在一年級的學生中找到了她,教授向她描述了那個方程式的解法。
女學生學會了這個解法,於是把該解法刊登在了《科學世界》上。
教授這一發現的真正來源是什麼?
-------------------------------
「相對論為我們提供了在未來時光中旅行的兩種方法。一個是以高速進行運動,由於這種運動而造成的時間扭曲,狹義相對論對此做出了解釋。如果我們有一艘速度達到光速99.99999%的飛船,就可以在6個月內進入公元3000年。」這種旅行是相對論的結果,它與著名的「雙生子佯謬」有關,也是愛因斯坦理論的一個直接結果。孿生兄弟中的哥哥以接近光速開始其太空旅行,而弟弟留在家裡。哥哥到達10光年以外的目的地之後立即以同樣的速度返航。
對於留在地球上的弟弟來說,時光流逝了20年,也就是哥哥以近光速旅行所花去的時間。但對於旅行中的哥哥來說,時光流逝的速度卻要慢得多。事實上,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會隨著速度的增加而放慢步伐。對於哥哥來說時間僅僅過去了3年,當他回到地球上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跨進了17年後的未來時光中。
按照這些理論,人們能夠以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但實際上可以達到這么高的速度嗎?
在這方面沒有任何禁區,只是一個成本問題。為了把一個10噸重的負載加速到光速的99.9%,需要使用100億億焦耳,這相當於全人類幾個月的能源生產總量。」
進一步接近每秒30萬公里速度的成本當然會更高。
因此,只要我們擁有必要的資本就可以向未來出發?
「我不排除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在太空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只要我們去開發它們。這實際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做出對太空進行必要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決定,以便使人類能夠利用宇宙中大量的能源。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以高速系統進行的時間旅行或許只能進入未來卻沒有辦法回來。事實上,假如我們的超級宇宙飛船到達了公元3000年後再返航,有可能只會在地球的未來時光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這是因為時間旅行並不取決於運動的方向,而只取決於它的速度。
可在過去的時光中旅行的可能性引發了一些真正的、令人著迷的、從表面上看又無法解決的矛盾。最簡單的就是:一名時間旅行者回到了過去,殺死了當時還是個女孩的親生母親,可這樣一來,他卻無法出生也就無法完成這個謀殺了。這些矛盾讓因果關系概念陷入困境,建立在因果邏輯關繫上的科學也同樣難以立足。斯蒂芬·霍金以他的「時序保護臆測」給這個問題劃上了一個句號:自然界總會找到一個阻止人們到過去的時光中去旅行的辦法。
保羅·戴維斯則相信隨後的事件可以影響先前的事件,但前提是只有那些沒有因果關系的事件之間才能形成一些閉合的時間線。比如,一位富豪的財富來自於1個世紀前幫助過他曾祖母的施恩者,他乘時光飛船到過去的時光中去尋找這位好心人,在見到曾祖母之後他向對方說明自己是個時間旅行者,為使對方相信,他給曾祖母看了一張他從未來時光帶來的報紙,曾祖母看到了報紙上面的股票價格後開始投資股市並因此而給後代帶來巨大財富,富商終於明白自己就是那位施恩者。這個例子對於戴維斯來說並不是一個問題,但弒母的那位時間旅行者帶來的難題就無法解決了,任何人都不可能殺死自己的先輩。
時間旅行問題專家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則用量子物量學的一些定律來解答這些矛盾。在亞原子世界裡,量子的不確定性佔主導地位: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其間並無規律可循。在一些物理學家看來,這種不確定性造成了宇宙的多重性,每次一個電子轉向右邊的時候就和一個轉向左邊的電子形成一個新的宇宙。在多伊奇看來,前述的矛盾可以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時間旅行者干預了歷史,宇宙就會分成兩個或更多的分支,那個被殺死的母親就會到另一個平行的宇宙里,而不會進入到弒母者歸屬的那個宇宙中。
⑸ 中國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是誰
中國科幻之父 我國著名科幻作家鄭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國最重要和最優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開始創作發表科幻小說,成為當時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壇,發表了一系列優秀作品並創作了中國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長篇小說《飛向人馬座》。鄭文光於1998年獲得中國科幻終身成就獎。 鄭文光,1929年生於越南。1954年開始發表科幻小說。1983年因患腦血栓停止創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設者》、《猴王烏呼魯》,中篇《飛向人馬座》、《命運夜總會》,長篇《神翼》《戰神的後裔》等。另有學術著作《康德星雲說的哲學意義》、《中國古天文學源流》,翻譯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科幻小說協會會員。 鄭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華僑,解放初回國。鄭文光受過系統的天文學教育,象當時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樣,學術研究是他的主業。鄭文光自幼喜文,十一歲就在越南的《僑光報》上發表作品。這樣的經歷使鄭文光具有超過一般自然科學家,甚至超過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鄭文光走上科幻小說創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為專職科普工作者,發現少年對枯燥的科學知識不感興趣,因此,他突發奇想,要把謎一樣的天文學和詩一般的文學結合在一起。當時,國外新型的科幻小說還沒有譯進中國,甚至連科幻小說是什麼,大家也不清楚。於是,就有了鄭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這也是中國大陸的第一篇科幻小說。1954年,鄭文光在 《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成為中國科幻第一次高潮到來的標志。《從地球到火星》是一個短篇。講的是三個中國少年渴望宇航探險,偷開出一隻飛船前往火星的故事。雖然篇幅不長,情節也不復雜,但卻是新中國第一篇人物、情節俱全的科幻小說。鄭文光也沒想到,這篇作品在《中國少年報》刊出之後,竟引發了北京地區火星觀測熱潮,人們在建國門的古觀象台上排起長龍看火星。鄭文光被深深感動了,也被激勵著。從此,創作科幻小說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罷不能。 此後的一段時間里,鄭文光又發表了幾個短篇,以1957年發表的《火星建設者》為最成熟。該文曾獲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是中國第一篇獲國際大獎的科幻小說。《火星建設者》採用了當時科幻文學作品中少有的悲劇寫法,講的是在共產主義大同世界裡,人類開始在火星上建設基地,雖經多般艱苦奮斗,仍然由於當地細菌的侵染而功虧一匱。 鄭文光的艱難完全是一個拓荒者的艱難,但他堅持了下來,他堅信他的作品是有價值和意義的。不但堅持創作,他還開始了對科幻小說理論上的探討。這其中,他經歷了一個非常痛苦和復雜的漫長過程,他曾試圖在作品中盡量多地「放入」科學知識,但最後,他越來越明確認識到,科幻小說也是小說,遵從小說(也即文學創作)的一切規律,它姓「文」不姓「科」,當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學內容。所以,鄭文光對科幻小說總的看法是「洋為中用、幻為實用」;科幻是「舶來品」,有個民族化的問題;科幻又應該用科學的幻想(而不是神話)結合現實,反映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鄭文光於1958年在《讀書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談談科幻小說》的文章。該文幾乎談到了科幻文學的所有基本理論問題,如科幻小說的文學本質、科幻小說對古代神話的繼承關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學如何與真實的科學相區別,等等。自此以後四十多年,在這些基本理論問題上,中國科幻界竟再無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這些問題與不了解科幻藝術的外界輿論反復爭辨。其理論探索的停滯頗為可嘆。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的年月里,葉永烈發表了十年動亂後期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標志著中國科幻在大陸掀起第二次高潮。這次科幻高潮實際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續。被稱為「中國科幻小說之父」的鄭文光在這次高潮中又創下了一個新紀錄:1979年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該作品延續了《從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險」的故事框架。但場面更為宏大,人物更多,刻劃上也更出色。當然,作品裡的宇航距離也更遠。 鄭文光是我國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從撰寫了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以來,總共發表有100萬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寫復活恐龍的《侏羅紀公園》是1993年美國最受歡迎的科幻影片,可鄭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寫有科幻短篇《侏羅紀》,而且早在1980年就寫過一篇復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說——《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麼一個世界呢?人類還沒出現的地球又是怎麼樣的呢?鄭之光在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膽的創新,把我們帶入那浩如煙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眾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說具有特色。 《海豚之神》是鄭之光科幻小說的又一代表作。小說描繪了一場人獸奇像的景面。主人公獸石和胡雲霸同海豚「阿聰」交上了朋友,藉助阿聰,他們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們更深深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動。看來動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麗(科幻小說)》本書是中國兒童文學叢書中的《海姑娘洛麗》,是一種科幻小說,主要構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麗、地球的鏡像、孔雀藍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書體裁新穎獨特,故事情節生動曲折,構思巧妙,帶你進入一個未知的境地。 《海龜傳奇》本書是《中國兒童文學名著》系列叢書之一,由三個故事組成。根據兒童的閱讀水平和思維能力,側重本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全書力求情節連貫、流暢,生動有趣,寓教於樂。書中並配有精美的插圖,標注拼音,讓孩子在閱讀時產生興趣。 鄭文光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科幻協會會員等職務。
⑹ 科幻類型的作品,是不是寫的越像真的越好
不一定。
越像真的越好的科幻小說類型,在科幻小說早期和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這20多年間科幻小說開始發展壯大,在科幻小說三巨頭:阿西莫夫、海茵萊茵和阿瑟·克拉克的領導下,許多科幻小說家崛起,開創出各種不同題材的科幻小說,極大的擴寬了科幻小說的受眾面和小說的銷量,從此以後科幻小說在西方文學界成為主流小說之一。至70年代中期新浪潮派和賽伯朋克派科幻小說崛起,黃金時代結束),比較流行。比如大家熟知的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等,在當時都是非常像真的科幻小說,而且後來他的科幻小說中的很多場景和設想,最後都成為了現實。
但現在這種越像真的越好的科幻小說已經不流行了。這並不是說這種類型的科幻小說不好,而是讀者和大眾已經不在乎科幻小說是不是「越真越好」了。
在科幻小說早期,像凡爾納這類科幻小說作家,如果寫出來的科幻小說太假,太玄幻,是會被讀者和大眾罵的,會被主流社會貼上庸俗、虛假、瞎扯淡等標簽,從而不被人們所接受,進入連三流都算不上的四流、五流小說的行列,進而影響小說的銷量。一部小說如果賣不出去,沒有多少人去看,哪個出版社還會出版這類小說呢?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讀者已經寬容多了。一個例子就是現在各類玄幻、魔幻類小說大量增加,已經形成和科幻小說分庭抗禮的局面。科幻小說中某些場景未來可能會實現,但像哈里波特這類魔幻小說中的魔法,在現實中永遠不會有有實現的可能。但讀者不僅不在乎,反而很喜歡這類小說。
所以,如果要寫科幻小說,不一定要「越真越好」。沒有一個好的故事,和豐富的想像力的話,就算寫得再真實,也是白搭。
⑺ 那些科幻小說給人們敲響了科技發展的警鍾。急!!!!!
目 錄
《人口調查員》
《火星人來的那一天》
《阿爾泰亞九星上的綁架案》
《龐奇》
《武器》
《另當別論》
《惡魔》
《怎樣用手指數數兒》
《公元第一百萬日》
《星辰之父》
《干擾速度》
《彭家角的巫師》
《地下通道》
《黑夜之中的兒童》
《狐狸與森林》
《海底城謎案》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波爾,1919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中學未畢業就進入了科幻界。他是一位科幻迷。他說,年輕時讀過幾乎所有出版的科幻小說。他19歲就成了兩家科幻雜志的主編——《驚異小說》和《超科學小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義大利服役。戰後做過文學經紀人。20世紀50年代曾是美國70%以上的頂尖級科幻作家的代理人。也是在50年代,波爾開始了他的職業科幻作家的生涯,並編輯了幾本有影響的科幻小說集。有幾年,他也曾在廣告業工作,因而寫出了像《宇宙商人》(1953)及其續集《商戰》(1983)這樣的名著以及短篇小說集《邁達斯的世界》(1983)。他與考恩布魯斯(C·M·Kornbluth)和傑克·威廉森(Jack·Williamson)的合作是富有成果的。與前者合作寫出了《宇宙商人》、《搜索天空》(1954)等;與後者合作寫出了海底探索三部曲《海底探索》、《海底城》和《海底艦隊》。其中《海底艦隊》收入郭建中主編的「外國科幻小說譯叢」,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60年代,波爾又主編了兩本科幻雜志《假如》和《銀河》。《假如》曾連續獲1966、1967和1968年最佳科幻雜志「雨果獎」。雜志賣出後,波爾專門從事創作。因編輯工作上的優異成績在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連續三年獲「國際科幻成就獎」,從一九七四年起擔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此後,他至少15次獲獎。1973年《相會》(與考恩布魯斯合作)獲最佳科幻短篇「雨果獎」;1976年長篇科幻《特殊的人》獲「星雲獎」;1978年《通向宇宙之門》獲「星雲獎」、「雨果獎」和「坎貝爾獎」。他的另一部小說《吉姆》獲1980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1974年至1976年,波爾曾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1980年被選為世界科幻作家協會主席。在科幻界,波爾做了幾乎每一樣工作,獲得了幾乎每一個榮譽。他成長為作家的道路清晰可見,他在科幻界的地位也是無可爭議的。
波爾曾在美國和西歐的二百多所大學里講過學,七十年代又在「文化交流」的名義下到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講學。他出訪過許多國家,包括中國,享有國際聲譽。他的作品經常在電視中播映,迄今已攝製成四百多個電視節目很受西方世界觀眾的歡迎。
波爾把他自己的科幻小說稱作「警告文學」,說提醒人們注意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長遠後果雖然已成為老生常談,但他仍要敲響警鍾。他還說,他一直對探索人類可能有的各種各樣前途感到興趣,因此他所寫小說的主題不趕時髦,但往往帶有一定的預見性。
美國文藝評論家弗萊德里克·鮑厄斯說:「在波爾手中,科幻小說是用來保衛人類和人性的武器。作為社會批評家,他應該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的故事也寫得引人入勝,是第一流小說家。」
⑻ 跪求經典不YY科幻小說 100分
《天意》很不錯啊 適合你
⑼ 最好看的十部小說是
經常在網路上看小說的人會發現,其實有很多網路小說的質量不比正版紙質小說差,甚至有的網路小說文筆成熟,情節吸引人,比如下面這幾部小說。
《美食探險隊》 。美食探險隊是比較特殊的美食文,和普通美食文不同,里邊的食材都是現實世界沒有的魔物食材,這點上比擬像是美食的俘虜設定,也很像是最近盛行的迷宮飯。
固然吃的都是魔物,但是作者描畫美食描畫得非常棒,魔物製造的食物看似無厘頭,但是仔細看就會被那些乖僻的魔物美食饞死,強烈推薦半夜觀看,順便還可以吃一頓宵夜。
這幾部小說都是網路小說中的精品,只可惜現在越來越少的人會看網路小說,也導致這些好看的小說被埋沒,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只要看過這些小說,你就會愛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