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
1. 求問科幻小說名字。短篇小說,可能曾在《萌芽》連載。一個名叫琳達的女孩,養了一隻會飛的恐龍在城市上空
一個名字叫琳達的女孩,養了一隻會飛的恐龍,好像是偷偷養的,
2. 《萌芽》十年以來的經典小說有哪些
灰色童話·夜X在逃·王若虛愛殤·夏茗悠八分鍾的溫暖·夏茗悠(絕對經典的校園文學)清明幻河圖尾巴·王若虛舞者狂野短篇:《搖滾時期的愛情》《優花的盛開在那年夏天》《丟失的北極熊》
《遇見地下鐵女孩》《秀秀姐》《微微疼過》《迷香》《馬賊》《跑車》
3. 我國小說的源頭和萌芽是什麼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東漢桓譚在其所著的《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認為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東漢班固編著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在《漢書·藝文志》中寫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也」,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清末民初,維新派梁啟超等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小說理論面目一新。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
小說可以說是延達思想和表達感情的另一種形式。
novelette短篇小說
novella中篇小說
novel長篇小說
追溯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種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小說傳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最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
其次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再次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4. 求一篇名叫《萌芽》的小說
在院子里乘涼,老是看見鄰家一個小男孩葡萄時把葡萄核埋在一個裝滿土的花盆裡。起先,我並不在意,看久了,便問:「你怎麼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裡?」
「我想種出葡萄來」他頭都不抬。
「可種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這樣種不出來的。」
「知道。」
那你干嗎還這樣?「我好奇了。
「種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嗎?我想創造奇跡。」孩子抬起頭,眼裡貯滿了希望。
過後,總看見男孩精心地為他種下的葡萄澆水,然後就蹲在花盆前發呆,眼中盡是希望,以至於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顯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長幾天後才發現男孩的古怪。這天,家裡正好醬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門外,他父親叫他買醬油,連叫了幾聲,沒人應,出去一看,發現男孩獃獃地蹲在花盆前,父親便說:「你蹲在這里干什麼?叫你幾聲都聽不見,你心到哪去了?買醬油去!」說著,便遞錢給了孩子。
過了很久,男孩還沒把醬油買回來,孩子的父親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門,就見孩子還蹲在門口的花盆前,手裡捏著他給的錢。
孩子的父親生氣了,過去一把扯著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麼搞的?叫你去買醬油,你還死在這里?」
孩子的心思還在花盆裡,葡萄核栽進去很久了,還沒發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說:「我在想,這葡萄怎麼不發芽?」
孩子的父親聽了,更氣了,大聲說:「以前就跟你說過,你這樣做沒用,你真是執迷不悟。」說著打了孩子一個耳光,並舉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著滿地的泥土與碎片,哭了。
男孩畢竟還小,他在沉默了幾天後,又恢復了以往的活潑,又開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後,也在乘涼的時候,我看見院里的一個女孩吃葡萄時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裡,我想過去告訴她葡萄核長不出葡萄,但還沒等我過去,男孩也看見了,男孩走了過去,跟女孩說:「你怎麼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裡?」
「我想種出葡萄來。」
「種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這樣種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嗎還這樣?」
「種葡萄非要葡萄藤嗎?我想創造奇跡。」女孩抬起頭,眼裡貯滿了希望。
男孩說:「真的,你這樣做沒用,我以前也這樣做過,沒用的。」
「種下去要每天澆水,你知道嗎?」男孩點點頭,張開嘴,還想說些什麼,但什麼也沒說就跑回屋子。
幾天後,女孩的花盆裡居然長出嫩嫩的葡萄藤來,女孩開心極了。我看見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沒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圍著花盆時,一個人躲在一邊流淚了。
我看見男孩流淚,走過去,我說:「你怎麼在這里流淚?」
男孩說:「葡萄藤是女孩的父親插下去的,我看見了。」
男孩又說:「她父親真好。」說著,男孩嗚嗚地哭了。
5. 《萌芽》雜志都連載過哪些長篇小說
夢里花落知多少、憶長安、 我的雪人、星辰變、樂小米系列、衛斯理系列以及悟空傳。
《萌芽》雜志創刊於1956年7月,是中國第一本青年原創文學刊物,至今已走過了50多年的輝煌歷程。目前《萌芽》發行量已達50萬份,是對中國青年深具影響力的一本原創文學雜志。1999年,萌芽聯合13所著名高校合辦中國權威作文大賽—新概念作文大賽。大賽發掘出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80後文化偶像,《萌芽》因而被譽為「80後偶像搖籃」。
6.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急)
我認為我們是從90年代以後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進入到非常新的時期,1956年到1957年政府當時講「向科學技術進軍」,繁榮科普、繁榮兒童文學,科幻也跟著走向高潮。通過一些兒童讀物,當時的科幻非常家喻戶曉。
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最紅的明星還是上一代的劉慈欣。他在粉碎「四人幫」後最早的那個10年就已經開始寫了。從《三體》開始,科幻作為類型文學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開始出現。以前科幻小說不是類型文學,沒有類型文學的一系列特點,特別是粉絲文化,過去是沒有的,今天粉絲文化已經非常強烈了。
今天其實應該全方位發展科幻,不能放棄少兒科幻這一塊。劉慈欣的書為什麼賣的不好?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還不知道科幻這個東西。
7. 民國時期我國有哪些優秀的科幻小說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人們興奮地形容當年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在世界舞台上,我們終於擁有了東方獨特視角下的科幻故事。
聚光燈照射之下,《流浪地球》背後所代表的文學門類——科幻小說,也隨之被人們重新審視。而當人們試圖追溯中國科幻小說歷史時,會驚訝地發現,帶有鮮明東方視角的科幻小說,早在一個世紀前的清末民初,便已悄然萌芽。
有趣的是,《月球殖民地小說》的刊載倘若和同年發生的另一件事對比,會顯得別有一番趣味。1905年,清王朝頒布法令,所有的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廢除,舊時代與新時代以一種奇妙的方式進行了交接。
現在的人們大概很難想像,在那個知識匱乏、戰亂不斷的舊社會,竟然能誕生如此具有天馬行空想像力的科幻作品。那些創作者,懷著近乎本能地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科學幻想的追求,以超越時代的視野創作了無數令人驚嘆的科幻作品。
民國初年,有“碧荷館主人”的《新紀元》、包天笑的《空中戰爭未來記》,描繪未來種種高科技武器克敵制勝的故事;又有“高陽氏不才子”的《電世界》、“蕭然郁生”的《烏托邦游記》,描繪未來世界的游歷生活。
但遺憾的是,他們都是零散創作,此起彼伏,始終未能成規模。
8. 中國小說史的萌芽期
神話傳說是古老的人民口頭創作,是人類文學的童年.上古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抗爭中,由於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經常受著自然的嚴重威脅,對於常見的自然現象還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現實生活的矛盾,引起人們幼稚的,主觀幻化的想像.初民按照自己的想像,按照自己對自然的理解和期望,創造了神話;也按照自己的生活,自己所熟悉的形象,創造了人格化的神.
例如「精衛填海」《山海經 北次三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曰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這則神話可能產生於沿海居住的部落,由於大海經常吞沒人的生命,於是人們便產生了征服大海的幻想.神話中的女性,因游於東海被淹死,她的靈魂變成了精衛鳥,她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地銜著一塊塊石頭,一根根樹枝,去填塞波濤洶涌的東海.她的填海,不只是為自己雪恨報仇,也是為後人除害造福.以精衛之小,去填無邊無際的東海,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在她的身上,體現了遠古人民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的決心.
中國古代神話,是中國小說的最初淵源,其中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個性的人物形象,正是萌芽時期的小說藝術要素,其題材也多為後世小說所汲取. 先秦兩漢散文從多方面給小說文體的形成提供了藝術經驗.其中,影響最大者為寫人,敘述故事和政治,軍事方面的抗爭. 寫人,是小說的中心,沒有人的活動,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可能有故事情節;沒有人和故事情節,就沒有小說,或者不能叫做小說.先秦散文中,有許多篇章的人物描寫,個性神態,鮮明生動,給後世小說家塑造正反典型形象以有益的啟示.
故事情節是人物活動和人與人關系的記錄,或者說是人物的歷史.對小說家來講,必須善於編寫故事,不會編故事的作家,也就寫不好小說.在這一方面,先秦散文,尤其是歷史散文,給小說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在描寫政治抗爭,軍事抗爭方面,先秦散文為後來描寫戰爭的小說累積了藝術經驗,尤其是《左傳》,把政治抗爭與軍事抗爭結合起來敘寫故事,堪稱典範.
被魯迅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文學,它改變了以往編年體或國別體記敘史事的傳統,以人物為中心,透過人物的歷史性的活動來說明歷史.由於司馬遷善於選擇典型情節來反映歷史事件的本質,語言生動,精煉,善於描摹人物的性格特點,使《史記》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從這一角度看,《史記》又開創我國傳記文學.《史記》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就對小說的影響而論,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外,還在於曲折細致地描寫妙趣橫生的故事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的身分,性格.故事生動,人物逼肖,富於戲劇性和小說意味,不僅為後來的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更重要的是為小說文體的形成提供了編寫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經驗.加之雜史,雜傳不像正史那麼嚴謹,大量采錄奇聞軼事,雜以虛構,使情節更曲折,描寫更細致,成為我國史傳走向小說的一種過度形式.
先秦兩漢散文,尤其是史傳文,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描寫戰爭,都為小說文體的形成准備了藝術條件,對後來小說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9. 中國小說的萌芽是什麼
先秦兩漢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宗教故事等都孕育著小說的藝術因素,為小說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露出小說童年時期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的端倪。